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说“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诸如此类,对于反复讲解的内容学生还不会,老师有时会很“抓狂”。换位思考试试,站到学生的角度想想,谁能一字不落地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输入”大脑呢?教师传达的信息并不能全部被学生接收,即信息的传播不是100%被接收的。“说”和“听”之间有“时间差”。尤其是处于成长中的孩子,大脑接收信息也不能像成人那么快。即使是成人也不能做到完全全神贯注,事无巨细,一字不漏地“听取”全部信息。所以,要允许有一个“听取率”,一堂课每个学生能达到80%以上就不错了。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自身,是不是也说了很多“废话”?即使不是“废话”,如果讲了很长时间也会变成“废话”。大脑不停地工作,总会疲劳,再精彩的内容也有“接收”上限。所以,现代教学不提倡“满堂灌”。
“听”也因人而异,有的同学“听不进去”,有的“听了就忘”。所以,不要有“我讲了”就“落实”了的思想。你讲了,学生是否掌握,要看他们的“输出”。学生的反馈才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检测。要从学生的反应、反馈方面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而非为自己多次讲解却还有“漏网之鱼”而不解。
从学生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是教师教学的“镜子”。所以,聪明的教师都善于“照镜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说,学生既是老师的“学生”,也是老师的“老师”。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可以从书籍、网络、媒体、讲座等等途径中学习。这些途径都能让教师不断取得进步和提升。但是,我们更要从身边最“直接”、“便利”,效果更“立竿见影”的学习途径——学生身上去学习。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提供反馈,而且真实有效有针对性。让你马上知道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都恰当、有效。
向学生学习,就要认真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学生,注意他们的表情、动作听他们的语言、声音,问他们的需求、感受,想他们所思、所想。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建立“休戚与共”的“同盟”。师生不仅“身在一起”,而且“心也在一起”。

“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是我们首先要“留心”的对象。我们要对学生的言行表现非常敏感,及时捕捉他们的瞬时表现,把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调动多有的感官,听、看、闻、触、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中探寻教育规律。
如果你仔细认真关注他们,你每天的收获会是丰厚的,一定能有“惊喜”的发现。这不仅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更丰富你的生活,你的情感,你的精神世界,让你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如果你用心去爱他们,与他们一起相处,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你就会积攒一串串宝贵的幸福瞬间、快乐时光,这些都是你为人师的宝贵财富。

我是教坛耕耘者,一名普通的教师,十几年来一直耕耘在教学一线。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辛勤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中,为每一个孩子点亮前进的心灯。如果有同路人,可以与我交流,一起为培育祖国的花朵而努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