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经典,意义在哪里?
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认识鲁迅其人,都背过鲁迅经典。三味书屋的“早”,未庄的流浪雇农阿Q,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既给学生时代的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也让心智未熟的少年们充满困惑。语文老师们再鞭策入里的说明解读也是枉然,囫囵吞枣般塞到脑袋里后,考试一过便只剩只言片语的模糊印象留在脑海。少年不识鲁迅意,读懂已然而立年。鲁迅的文章并不“好读”。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鲁迅的文章表意并不直白,隐喻很多,这大大超出了未经世事少年的理解极限。了解了近代中国史,看过些许人生百态,才有可能触摸到鲁迅文章背后的深意。为记忆中的青春年华释疑解惑,这是重温鲁迅经典的意义所在。
年华渐逝,华发初生,眼角纹也悄然爬上了脸庞。工作中,上有步步紧跟的领导,下有幻想“躺平”的新人;在家里,上有夫妻两边的老人,下有“二胎”“三胎”小孩。经受着万事皆可“卷”的社会的“毒打”,而立之后的新晋中年,或许早已在反复的折腾中逐渐麻木,不知不觉成了鲁迅的“笔下人”。不讲社会进步、民族复兴这些大道理,单对个体而言,精神的麻木会让人的生命逐渐暗淡,让人的本就平凡的一生沦为平庸。鲁迅刻画的众生相,就是我们的反面之鉴。让即将或已然麻木的自己重燃生命之火,这也是重温鲁迅经典的意义所在。
麻木的人,最缺批判精神。但唯有理性的批判,个人才能不断成长,社会才能持续进步。批判自我、批判社会,这正是鲁迅身上、鲁迅文章最可贵的品质。对社会的批判自不必讲,“横眉冷对千夫指”“像投枪,像匕首”是他最好的形象刻画。其实,对生于旧社会、成长于旧社会的鲁迅来说,批判社会,何尝不是对自我的批判。当下的中青年,处在人生爬坡过坎期,也是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学会用理性的眼光批判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社会,批判、批判、再批判,这更是重温鲁迅经典的意义所在。
虽已人届中年,提笔把所思所想写出来,哪怕是简单的个人介绍或小结,对很多人来讲并非易事。写,属于基本的技能。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莫言曾说“鲁迅小说可以反复阅读……因为每次诵读都会产生审美愉悦。”的确,单从文字看,读鲁迅的文章,就像欣赏身材完美的模特,任何地方都恰到好处,没有一丝丝“赘肉”可言。学一点做文章的技巧,让自己提笔时不再搔首抓耳憋不出半字,这还是重温鲁迅经典的意义所在。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称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够穿越时空,启人以智,授人以“渔”,润人于无声。
经典值得重读,值得反复读。
让我们一起重读鲁迅经典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