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李元祥老师的文章《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中师毕业,我当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原题: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中师毕业,我当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作者:江苏省东台师范学校93届毕业生 李元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师范毕业快三十个年头了。回顾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特别是自己与小学数学的爱恨情仇,我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陈。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是我的一个无意选择。记得29年前,19岁的我懵懵懂懂地走进了一所离家几十公里的村办小学。去校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彻底崩溃了。低矮潮湿的校舍,尘土飞扬的操场,蓬头垢面的学生,半农半教的老师。这哪里是我想像中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校啊,简直与记忆中儿时就读学校的破落模样没有任何变化。
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笑嘻嘻地对我说:“你来得正好,我正在为差数学教师焦愁呢!你们中师生是多面手,所有学科都能胜任的,教数学你应该没有问题吧?”其实,上学时我对语文学科是情有独钟的,也一直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一名语文老师。但工作第一天,哪能在领导面前挑肥拣瘦的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没问题!”于是,我承担了四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同时兼教音乐、体育、美术等副科。看着排得密密麻麻的任课表,我心里还暗自高兴,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啊,“年轻人就应当勇挑重担!”父亲的教诲对刚步入社会的我来说,无疑就是振聋发聩的真理。
村小的教学工作,对于初入茅庐的我来说是轻松的。当时我所在的学校连幼儿教师一共十个人左右,除了我是公办教师外,其他人都是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因此,他们对我这个“科班出身”的,“吃商品粮”的,有着“国家户口”的,一出道工资水平就比他们几十年工龄的老革命还要高的“国家二十四级干部”,除了羡慕嫉妒恨之外,多少还是有一点敬畏之心的。
在我的印象中,学校的各个教研组就是个摆设,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各做各的。倒是因为我的到来,校长才下令开了几次公开课。还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情形,除了食堂负责烧饭的老婆婆被校长安排去看守幼儿园外,学校其他的所有人员都来听课了,大家都兴匆匆跑来要一睹我这个正规师范学校毕业出来的新教师的风采。
我人生中的第一节数学公开课,就这样在十来个衣衫褴褛,光着脚丫,还流着鼻涕的乡下娃的配合下完成了……接下的评课环节,让我这个还没有真正走上社会,还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的虚荣之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大家说的都是清一色的好话,就连一向正襟危坐的老教导主任,也免去了“不成熟的小建议”环节,从头至尾不曾提半个“不”字。
如果说工作第一年对数学学科的选择是一种无奈的话,那么第二年的继续留任就是一种妥协了,向惯性妥协,也是向惰性妥协。工作的第二年,我调离了村小,来到了离家不远的一所乡镇中心小学。这时的我如果愿意的话,完全有机会向学校提出改教学科,从事我一直心心念念的语文学科教学,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人一旦作出了某种选择,就会在惯性的力量下不断强化它,而不会轻易改变。
通过一年的数学教学,我已积累了一些自认为不错的经验,如果这个时候选择放弃的话,势必又要从头再来,重新来过,我不愿意做这样的改变。况且,这时候的小学数学学科,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单调的、机械的、无趣的、乏味的学科,而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科,我已慢慢喜欢上了这门一直以来不待见的学科。
从此以后,我开始真正走进数学,走进数学学科。作为一名师范毕业生,我的理论功底还算扎实,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感悟力也还说得过去。我也深深知道,理论与实践还是有差距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我一边翻阅刚学习过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一边在教学实践中对照应用。我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主动到他们的课堂上听课学习,也主动邀请他们到我的课堂上来指导。
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仔细揣摩每一个教学环节,几乎篇篇是详案,那时候还都是手写教案,我的备课笔记上密密麻麻,每次教案交流时,领导都把我的教案当作范本进行点评。我遵循教学常规,力求合乎规范,努力有所创新。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大胆尝试各种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了符合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旨在提高小学生自学能力、集读思写讲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流程,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当时,学校正在向上申请一项名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的课题,我主动去找学校领导,要求加入课题组,并且担任所任教年级组子课题项目的负责人,把自己的班级设为实验班,定期和另外的两个平行班进行比对,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提交给课题组总负责人。
经过我和年级组同轨老师的共同努力,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的实验报告为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升格(该课题最终由校级课题升格为市级重点课题)和结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时间来到2001年,对所有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经过了两次迎接新千年的争吵,我们终于踏踏实实地跨过了世纪的门槛,此时的中国大地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运动。身处其中的我当时在干什么呢?我仔细回忆了一下,我是一名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岗位上坚守了八年的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说当年的入行是误入藕花深处的话,那么现在的我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经过七八年的摸爬滚打,我已成长为一名市级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能手”了。当课改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时候,我的事业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2001年1月,我被镇政府任命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这是组织上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可和信任。在这之前,我已从事了七年半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七年多时间里,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孩子王。孩子们尊重我、喜欢我,在他们的眼中,我既是可敬的老师,又是他们可亲的大哥哥。如今,我走上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的小圈子,结交小数界的专家和名师,接触和学习最前沿的数学教学理念。
周维平——大丰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成了我的恩师和良友。他对我的悉心教导和无私帮助,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我疯狂地外出听课,华应龙、李烈、张齐华……只要听说哪里有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我想方设法也要去看一看、听一听。回来之后,上汇报课是免不了的,备课、上课、评课、写教学反思、整理投稿,成了我数学教学的五步曲。同时各级各类教学比武我也是当仁不让,记得课改刚刚驾到的头几年,市里的各种比赛琳琅满目,记忆中我曾参加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优质课竞赛、教研基地学校研讨课竞赛,均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课改最大的收益是孩子,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有深深的体会。虽然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回过头来反思那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的时候,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但我想,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起码来说,新课改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它的出发点、基本理念是正确的,新课标传递出的新价值取向与精神意涵,是符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涵和实践要求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有效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培养,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对于我们所有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又何尝不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呢?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的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你能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迎接挑战,在改革浪潮中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你就是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那么如何巧借东风,让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竞争实力不断提升呢?我的态度是:积极学习,大胆尝试,反复研究,不断反思,探索规律,不断发展。一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你认准了目标并为之奋斗,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几年的新课改实践,我在制定小目标和实现小目标中不断成长,顺利完成了由县级骨干教师到市级骨干教师的蜕变,各种荣誉证书和获奖证书堆满了几大抽屉。
2004年10月,我的教学生涯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获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说句实在话,在获得中级职称之前我对职称问题不太敏感,我想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和我一样,认为晋级、调资那档子理应顺理成章的事儿,与目前的自己关系不大且显得非常遥远,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同志才会整天盘算这些事情。但当这一天真的突然到来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当你开始关注自己的工资水平,开始比对与其他同年与不同年同事的工资差异的时候,你定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徒增几分敬畏之情,并会暗暗许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
专业名称“小学数学”,资格名称“小学高级教师”,看着这本兼有红印和钢印两种印章的大红证书,我心里默默地念叨:我会把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到底……此时的我已经担任校长助理职务一年有余,小学数学教师十一年,并多次放弃了改行和改教学科的机会,誓将忠诚进行到底!
关于改行和改教学科,应该说是许多教师都曾遇到过的问题。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面临若干诱惑和机遇,教师也不例外。先说改行,教师改行在我们周围是很多见的,而且绝大多数都很成功,很少有转行后混得还不如教师的例子。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曾有过多次改行的机会,目标大多数是与文化相关或相近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与之擦肩而过了。
再说改教学科,这在教育行业中司空见惯。由于工作需要,从一门学科改到另一门学科,或同时兼教多门学科,简直太普遍了。况且,我们当年的中师学校是不分专业的,培养的中师生要求“一专多能”、“能歌善舞”,走上教师岗位后什么学科都要能胜任。但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这两门主要学科,是不存在兼任现象的,除非很多年前师资缺乏时的农村复式教学班。我曾多次遇到可以改教学科的机会,而且还有跨学段、跨校,甚至跨地区的情况,这就不仅仅是从一个学科改到另一个学科的问题了,还存在从一所学校跳到另一所学校的问题,其实就是同行业间的跳槽了。经过多少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我还是咬牙选择了在老路上继续坚持。
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开始沉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关于学校办学,关于学科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吸收和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升办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育机制,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使学校持续发展。我在学校数学组首先提出“减负增效行动”,变“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时间战为“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效益观。要求全体数学教师从自身做起,转变思想,提升理念,明确目标,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效益。
经过我的努力,学校数学组迅速掀起一股学习研究的热潮,在学生学业负担大大减轻,学习时间明显减少的新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下滑,一句话:向四十分钟要效益。为了推动工作顺利开展,我带头上研究课,带头参加课题研究,带头撰写教科研论文,带头在各种场合“露一手”,引导教师把目光聚焦在课堂,本领显示在课堂,任务完成在课堂。同事们都被我的热情感染了,个个干劲十足,有时出现一天之中几人争抢着邀请校领导听课的情况。
教师的激情被点燃,学生的激情才有可能被点燃,数学课堂更需要这把激情之火。人们头脑中对数学老师往往都是生硬刻板的形象,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确,数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数学课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课,数学老师就应该是严肃的科学老师。这种推理似乎不无道理,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但是我要说,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数学教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的话,那他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先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老师。”我在学校数学组的一次教研活动时首先提出了这个观点,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就必然喜欢你的课。
那么,如何提升数学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上你,就成了我们数学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把微笑带进课堂”、“做个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蹲下身子,平视学生”,一个个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火花的议题在我们数学老师间交流、传递、碰撞,作为一个点燃火种的人,我内心的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爆棚满满。
2013年10月25日,是我小学数学教学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经过层层选拔,我代表大丰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盐城市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执教三年级《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的内心充满了忐忑、兴奋,还夹杂着些许自豪。我在事后《感悟赛课》一文中写道:大市级课堂教学比武,对于一个在偏僻农村学校工作已整整二十年的小学教师来说,是多大的事情,我不知道;我能否不辱使命,顺利甚至漂亮地完成公开教学任务,取得好的成绩,我不知道;我有几多才华和能耐,配站在这样一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舞台上展示和证明自己,我不知道……比赛的结果如愿以偿,我获得盐城市一等奖,当参与听课的同事兴高采烈地跑来向我表示祝贺的时候,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2018年12月16日,我获得了副高职称。从2004年10月获得中级职称开始计算,到2018年12月成功上岸为止,其间经历了14年又两个月的漫长岁月。而真正让我倍受煎熬的,是从2009年达到申报条件后的这九年时间。名额的限制、政策的摇摆,任何一个因素都会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你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我想我撑不到成功的那一天。看着眼前这一摞摞超厚超重、装帧精致、内容笃实的申报材料,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充实。
14年时间,28次表彰,34篇论文,一张张写着自己名字并闪着光芒的烫金证书、一篇篇精心打磨且历历在目的公开课和课堂教学比赛案例、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甚至赫然印着“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字样的样刊,见证着我不曾停歇的脚步。这直教人又爱又恨的小学数学学科啊,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人生无常,什么叫有因必有果,什么叫心心念念必有回响。“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每当耳边响起这首特别的“靓式情歌”,我就会油然而生一股觅到真爱的幸福感,与那些还在等待中疼痛和挣扎的同行者相比,我想我是命运的宠儿。
如今的我,早已不再年轻,看着眼前一个个青年教师意气风发走上讲台,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青春年少的模样。回顾那些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历程,酸甜苦辣,得失成败,我经历过了,并且无怨无悔。
作者简介:李元祥,男,江苏盐城人,1974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90—1993年就读于江苏省东台师范学校普师901班。文艺爱好者,广泛涉猎播音主持、朗诵演讲、文学创作等领域,在《散文诗》《盐城晚报》等发表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发表新闻作品,在《教学与管理》《中国基础教育》等发表学术论文,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人民作家》《宇之声》等平台。作品入选《文笔荟萃》大型文学丛书(第一卷)《人民作家》丛书(2016年卷)《红尘万里待我归》(上册)《逝去的芳华——一代中师生的记忆》《真情无言》《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优秀书法作品选》等多种选本,在各级各类艺术大赛中获奖数十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