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鑫|重读《论语》
伍、<对“论语”总的感想>
终于快写完了,断断续续很多天,这大概是我对一本书花力气最大的读后感了,20000多字啊!但我想这是有必要的,是作为身处21世纪、普通但认真对待生命的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思想结构的再认识—-或者说真正开始认识—-的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步。
不再去翻查资料,而是掩面静思:《论语》到底告诉了我什么?孔子和他的弟子在2500多年前的言行记录,对此刻的我、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意义?有哪些链接?会产生什么实际的作用?……
这些都是大问题,我试着以一种只能比较粗略的方式自问自答。
孔子和他的弟子是我思想上的最重要的祖先之一(也许没有之一)。他们的相当一部分言行,成为我精神和情感组织的部分基因,它们无法被剥离,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我也就将不再(并非从生物学意义上)是一个中国人。
由于中国近、现、当代的特殊历程,由于世界格局几轮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早已经被和精神祖先切断了联系—-虽然因为无形的残存和沿袭,多少有些藕断丝连,但那也是非常混沌茫然、晦暗不清的状态。
我们的祖辈经历战乱贫困;我们的父辈很多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我虽好学,但环境所限走了很多弯路,并且从未有机会系统的与精神祖上连接在一起。
而在时代已经发展到后信息社会的今天,经济疯狂的推动着一切,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电商等无疑占据着人们注意力的主导地位。吊诡的现象是:一边抱怨着“信仰危机”、“心灵沙漠”、“没有意义”,而实际中却是“时间碎片化”、“娱乐至死”、“没人读书”。
身处这样的历史时期,重读—-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通读《论语》,就格外有意义了。
毋庸置疑,《论语》中有到现在已经非常不适用的内容,甚至于在发展流变的2500多年中,在被不同朝代阶级统治者利用后,会严重变形,成了压迫劳苦大众的工具;且被宗族家长利用,成为子孙女性五花大绑的桎梏。这被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祥林嫂》等作品中投匕首的、吃人的封建礼教,肯定是必须做手术切除的。
然而,不能因噎废食、玉石俱焚。《论语》里有相当一部分宝藏,有待志士仁人认真清理、学习、继承,甚至创造性的发展和改造,为当今矛盾如此众多、激烈、尖锐、交错、复杂的国际社会,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的。
虽说很多人都在公共或个人媒体讲授过《论语》,也有些一时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但有的却根基不牢,有哗众取宠之嫌;有的把它变成庸俗的成功学;有的把它结合企业管理等变成实用的工具等。不一而足的喧嚣与骚动令人啼笑皆非。
《论语》对普通人而言,因为语言等问题,有理解的难度。这对于很多很难坐下来看书的、疲于奔命的上班族来说,轻松的书都懒得看,通读一遍这么难读的《论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更别提还要分辨、筛选和扬弃了。
想到这里,不免有些泄气,但实际情况如此,大约也只能独善其身了。正态分布的理论似乎又一次取得了胜利,人性大抵如此。
好在薪火相传,虽然可能微弱,但应该不会彻底断掉。
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大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我作为这样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它的原装成分不是来自宗教、不是来自鬼神—-以及它们构成的所谓某种“信仰”。尼采早在100多年前早就向全世界大声宣布:“上帝已死!”他并没有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而是得到了相当部分西方世界的认同和响应。我认识的一些外国朋友虽然有信仰,但一般是小时候的生活习惯使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而相当多的西方年轻人也已不信教。宗教不是解决中国人信仰问题的途径,更不是一些人言必称欧美的“人家什么什么的……”
其实,在光天化日之下“上帝已死”的这一百多年里,“信仰危机”并不是中国的个例,而是全世界都不得不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议题。那巨大的、不可逆转的真空,该如何填满?“心安即是吾乡”,哪里才能心安?人类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
我想只有通过学习。我是有信仰的人:我信仰—-学习。
无知和蒙昧是心中的黑暗,新知就像火光,多学一点,心里就亮堂一点,黑暗就退后一点,无知造成的悲剧就少一点。作一个终身学习者。
注:《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06年12月1版1刷。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