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关于制定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19455字)

    
中共吉林市委关于制定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20年12月16日中共吉林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吉林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就制定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创新时代吉林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克服困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砥砺奋进,在应对挑战、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负重前行。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校城融合“双创”基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冰雪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粮食年产量稳定在一百一十亿斤阶段性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一批“补短板”项目纳入国家农业建设平台,获批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长吉接合片区;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入选“第二届(2019)中国营商环境特色50强”城市;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扩大,获批建设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吉温对口合作步伐加快;多措并举实施精准扶贫,一百零九个贫困村、六万五千多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环境安全四大保卫战,解决了“九河一湖”黑臭水体、松花湖拦网养殖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获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千方百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江城人民二十一年的夙愿得以实现,自豪感自信心极大增强;获批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九连冠”,入选全国爱卫办公示的拟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名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2.“十四五”时期吉林市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审视吉林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和吉林发展,赋予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给予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东北振兴的政策机遇、新发展格局的融入机遇、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机遇、产业升级的趋势机遇持续汇聚。吉林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老工业基地振兴走出一条发展新路,为我市发挥区位交通、特色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方面优势,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路径指引和发展动力。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动能接续不足,市场主体不强,债务负担较重,收支矛盾突出,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补齐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四大短板”仍然任重道远。“十四五”时期,吉林市振兴发展正处于重要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坚持问题导向,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把握振兴发展主动权。
    3.“十四五”时期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省委“三个五”战略和推动中东西“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四六四五”发展战略,有效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四六四五”发展战略,即明确旅游文化名城、现代产业基地、创新创业高地、生态宜居城市“四个定位”;发展旅游文化、精细化工、先进材料、装备制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六大产业集群”;建设中心城市北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样板区、西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南部宜居宜游引领区“四大板块”;打造“五个县域经济增长极”。
    4.“十四五”时期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标中央和省委《建议》提出的“十四五”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结合吉林市实际,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六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实效,全市经济总量迈入东北地区地级城市前两名,努力打造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县域经济全省排名中,磐石力争进入前五位,永吉、舒兰、蛟河、桦甸力争进入前十五位。开发区载体功能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进入全国地级城市第一方阵,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对接国家和全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取得实效,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规模持续扩大。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持续巩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区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化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社会就业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安全发展能力切实增强。
    到二〇三五年,吉林市要在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基础上,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彰显,形成发展质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营商环境更好、动力活力更足、生态环境更优的现代化新局面。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坚持创新在全市振兴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围绕科技前沿和核心技术突破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向六大产业集群、重点行业和企业集聚,形成创新支撑、平台企业、专业园区、金融服务、市场拉动“五位一体”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模式。
    5.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投入、转化成果、新产品产值“三跃升”计划和科技企业上市工程。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育成和科技小巨人培养,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力量。强化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组建由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落实科技企业特派员制度,帮助企业建立科研机构、规范科研行为、享受政策支持。推进“校城融合”发展,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依托高校优势,推进细分产业研究中心、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吉林分中心、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作用,深化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型企业合作,促进技术成果在吉林市转化和应用。鼓励吉林化纤等龙头企业整合科技资源力量探索产业集成创新试点,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6.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驻吉高校开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培育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重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后备人才储备,注重培养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加大人才结构性引进力度,推进人才兴业“政企学”联动、“留引培”一体化,探索“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资源+政府给支持”引才机制,实施招才引智行动,建立域外人才引进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
    7.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创新研发投入,实施财政资金资助普惠性扶持举措,提升财政资金支撑科技创新效率,发挥科技风险补偿资金支持作用,组建碳纤维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推动长吉一体化科技金融合作,研究与试验开发(R&D)投入强度力争进入全省前列。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提升政府科技发展计划对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业,强化“双创”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双创”主阵地作用,支持大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服务载体,提高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水平。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云平台功能,依托“吉林科创中心”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和论坛等。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培育诚信、宽容的创新文化,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推动产业向集群化中高端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基地
    着力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品终端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8.重点打造六大产业集群。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坚持“冰雪”“避暑”双轮驱动,围绕雾凇冰雪、温泉康养、避暑休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等板块,统筹推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龙潭山-帽儿山(东团山)考古遗址公园。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全部达到验收标准,将吉林市打造成为世界冰雪旅游目的地、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将重点景区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的休闲度假“后花园”。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开展精细化工头部企业培育、外地优势产业转移承接和进口替代产品开发,壮大基础化学工业,做强专业化学工业,做精高性能材料工业,培育特种化学工业。打造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围绕碳纤维、石墨、钼镍新材料、钢新材料、绿色石材、环保水泥等领域,优化整合材料工业基础,打通上下游协作关系,创建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钼镍、石墨、石材产业园,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焦航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冰雪装备等领域,大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功率半导体产业,提升功率半导体产业链水平;分类发展雪场冰场重型装备、大众普及型个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努力将吉林市打造成为冰雪装备制造大市、强市。打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重点发展粮食、畜禽、乳品、特产品、特色食品等精深加工板块,推进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向食用、药用、保健养生等方向延伸,推动农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培育食材成品、半成品加工基地,打造供应长春市乃至东北地区的“中央厨房”。打造生物产业集群,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领域,积极构建以吉林高新区和吉林经开区为核心,以磐石无抗生物产业园、中新食品区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园等十大园区为载体的”1+10″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间融合发展水平,抓好产业集群内部三次产业融合,构建集生产、销售、流通于一体的产业联盟,实现各产业集群间组团发展。
    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科技革命、产业转型、消费升级趋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稳固发展支柱型服务业,加快发展成长型服务业,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等行业服务水平。在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医疗康养、航空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和金融五大重点领域,打造“东北三省医养首选地”,推进全国通航产业示范试点,推进电子商务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积极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10.提高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原则,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建设高质量交通强市,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两纵两横”综合交通通道,加快推进铁路吉林枢纽总图规划建设,实施铁路提速、扩能和电气化改造等工程,新建吉林站至松花湖至北大湖等铁路;完善“一环五射、纵横交错”高速公路网络,推进普通国道升级改造;构建“一主七辅”机场布局,实施二台子机场改扩建等工程,打造吉林省中部重要的支线客运和航空货运基地。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快速公交系统(BRT)、国省干道改造升级、农村公路等级提升、客货枢纽等工程;加快旅游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恢复松花江内河航运。强化资源供应保障,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稳步提升能源供应和保障能力,加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和气化率,巩固扩大电能清洁取暖成果。全面优化水利基础设施,构建功能完善的水利工程网络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水资源监管,建设水库洪水风险图智能决策系统。强化各类重要设施设备安全监管及风险管控,统筹推进重点基础设施的抗损毁和快速恢复保障能力建设。
    11.大力发展数字吉林。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抢抓中国(吉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机遇,吸引互联网、电子商务知名企业落户,深入开展项目合作。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农业、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集成,建设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城市安全、交通运输、公安警务、市场监管、生态气象、社会信用等领域广泛应用,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落实吉林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强化公共数据管理,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开发利用数据资源。保障公用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四、积极扩大内需和开放合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国内市场体系培育,有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12.全面促进消费增长。推动各类传统商业街区、市场、商贸综合体等以现代商超化为标准升级改造,培育发展城市“夜经济”,扩大汽车、家电等大额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文旅、体育、养老、抚幼、家政等服务消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发挥国家“快递进村”试点优势,实施电商进农村升级工程,深度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巩固“线下经济”,发展“线上经济”,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发展体验式经济和场景化消费,注重培育“网红经济”。深度开发冰雪、温泉等特色消费产品,拓展域外消费市场。培育动漫游戏、数字新媒体等新业态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谋划举办特色促销活动,扩大节假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13.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关键作用,围绕“两新一重”统筹谋划、全面实施新基建”761″工程。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围绕打造六大产业集群系统谋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聚焦“十个围绕”和重点产业创造新供给,加大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投资。健全投融资机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学安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等政策资金,保持财政性资金合理较快增长,激活民营经济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吸引域内外资金,形成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14.切实加强区域合作交流。与长春市协同推进哈长城市群建设,积极承接引进特色产业链条,支持城市群内骨干企业及主要产业基地在我市开展合作生产和研发。高标准推进吉温对口合作,促进产品与市场、资源与资本、制造与创造深度对接,推进化工、先进材料、医养健康等产业合作,鼓励浙商共同参与开发;发挥吉温两地商会桥梁作用,加快推进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建立多点合作干部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支持中高端人才互认共享;以“冰雪吉林”和“山水温州”为主题,构建旅游市场营销推广合作新机制。抓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产业转移承接。
    15.积极促进对外开放。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枢纽,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等国际合作项目,深度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积极参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找准吉林市定位,将特色资源和内需市场转化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着力稳外资拓外贸,加快外贸结构调整,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外贸主体建设,重点提升吉林化纤、吉林炭素等骨干企业外贸水平,积极培育新兴外贸企业;加大对出口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做好申报出口基地建设储备工作。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经贸活动。加强外派劳务管理和服务,发挥我市劳动者在促进双循环中的积极作用。
16.全力打造开放合作平台。谋划建设以冰雪装备产业园、高性能纤维产业园、高端化学品精细化工产业园、生物资源转化产业园、高端医药原料药产业园和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主的中国(吉林)自由贸易试验区吉林市片区。突出抓好中国(吉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东北亚跨境电商重要节点城市。整合吉林市保税物流中心、中新吉林食品区、航空产业园区等资源,积极推进国家综合保税区建设申报工作。支持中新吉林食品区申报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推进农业及食品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人才、产业高地。建设军民融合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接驳“长珲欧”空铁大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170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