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0106)(全文19474字)

2022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6日在河源市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何国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全力加快“示范区”“排头兵”建设,较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三个圆满收官”。
    (一)凝心聚力谋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提质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经济增速保持与全国、全省同步。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6年增长3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6年增长22.4%,规上工业增加值比2016年增长35.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2016年增长7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6年增长29.6%,进出口总额比2016年增长16.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16年增长3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6年增长50%。本外币贷款余额较2016年末增长78.97%,存贷比为107.01%、排名全省第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5.68亿元。
    (二)坚持不懈抓产业,产业体系不断优化
    电子信息产业、水产业、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500亿元、38.52亿元、27.7亿元。11个产业集群纳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数量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累计签约项目1289个,其中投资超10亿元项目190个;累计投产项目1497个、计划投资额5074.5亿元。新增规上企业3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推动560家企业完成技改投资超270亿元。累计新增上限商贸企业401家,培育本地电商企业600余家。制定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民营企业达3.46万家。工业园区扩园45.1平方公里,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河源国家高新区获评国家绿色园区,近五年在全省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进位幅度最大,水产业园启动建设。新增省级高新区2个。源城区和东源、龙川、和平县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游客集散中心7个,接待旅游者1.21亿人次。市跨境电商监管中心、盐田国际河源内陆港投入运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R&D经费投入从2016年的2.52亿元增加到4.69亿元,累计投入19.26亿元。建成河源广工大创新研究院、市深大湾区研究院、广师大研究院、河源市省科院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新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个。国企改革稳步推进,组建5家企业板块,完成央企、省企职工家属区1869户“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和全市102家“僵尸企业”出清任务。
    (三)驰而不息促振兴,“三农”工作扎实推进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2046元增加到19000元,连续四年超全国平均水平;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12.6万元,是2016年的2.1倍。投入46.32亿元打好脱贫攻坚战,10737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5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14个,实现县区全覆盖。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6家。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粤字号”农产品88个、“圳品”14个,获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国家级示范镇村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紫金县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实现行政村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为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384笔共1.85亿元。灯塔盆地农高区党工委、管委会(筹)挂牌运作,获评国家优秀农业科技园区,全力创建国家农高区。建成“四好农村路”7460公里,紫金县、源城区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区)。实现国家级或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保洁覆盖率均达100%,无害化卫生户厕全面普及。创建美丽宜居村514个、特色精品村30个。获评全国文明村4个。加强乡村治理,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省乡村治理示范村39个。
    (四)坚定不移护生态,生态优势持续提升
    创成国家园林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十年获评优级。投入48.96亿元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39座,新增配套生活污水管网690.74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从2016年的32.63万吨/日提高到62.54万吨/日。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建成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碧道200公里。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6项指标稳定达标,PM2.5浓度均值稳定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危废、医废安全处置率均达99%以上。我市在2020年度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评“优秀”。森林覆盖率73.18%、排名全省第3,生态公益林面积1027.18万亩、排名全省第2,自然保护地总面积34.13万公顷、排名全省第2。完成桉树林改造27.46万亩。创成省、市级生态示范村镇505个。狠抓能耗双控目标和污染减排任务落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推动出台施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扬尘污染防治等法规。东源县获评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五)精准发力强基础,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完成省市重点项目投资1480亿元,完成新增债券项目417个、总投资1438亿元。实施水利项目432个,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750公里。紫金桥重建等94个省补助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建成。交通设施加快完善,赣深高铁及汕昆、武深、河惠莞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510公里,公路网密度从2016年101.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111.1公里/百平方公里,改造普通公路危旧桥(隧)191座,东江航道河源段恢复通航。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建成西优工程一期、西环路改造、客家文化公园三期等城建项目25个、总投资64.6亿元。“三旧”改造3868亩,改造老旧小区55个,新增县级以上城市污水管网135公里,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网70.5公里,建成5G基站1900座、充电桩919个。江东新区加快开发建设,建成东江东路、凤凰路等市政道路25条,建成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营商环境加快优化,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90、50个工作日内。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改革,525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完成市级政务云建设试点市一期建设。
    (六)用心用情增福祉,民生事业稳步发展
    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综合医院,入选全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三年内省政府给予3亿元资金、相应政策支持,由省人民医院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紧密型“一对一”帮扶,首批省医专家团队全面进驻,超10项诊疗技术为国内先进,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市人民医院二期、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血站)、市120指挥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床位增加533张,3家中心卫生院升级为县第二人民医院。实现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投入资金30亿元,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5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75795个。本科入围率从2016年的32.8%增加到48.37%。首所本科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顺利开学。实现市县“三馆”、镇街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达标,源城区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推进“创文”“巩卫”工作。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37个。退役军人工作、双拥工作成效明显,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连平县实现省双拥模范县“九连冠”。推动出台革命旧址保护、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等多部法规规章。全市建成体育馆6个、社区体育公园93个。“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带动就业创业10.2万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连续五年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儿养育标准,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乡镇社工站实现全覆盖,社工服务村(居)覆盖率达69%、排名全省第1。成功应对“6·10”“6·12”特大洪涝灾害,完成540户因灾“全倒户”、1258户因灾“严损户”房屋修缮重建。成立市级森林消防队伍,率先在全省建立市县镇三级森林防火监测体系。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并常态化纵深推进。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预备役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老龄、社会组织、殡葬、红十字、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统计、民族、宗教、社科、外事、侨务、台港澳、地方志、气象、科普、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1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的决策部署和市委的工作要求,精准施策、精确发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四五”顺利开局。
    一是疫情防控大局稳定。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效防范境外和国内重点地区疫情输入。全面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493.52万剂次、239.92万人,3岁以上人群接种率84.55%,完成全程接种224.72万人,群众免疫屏障加快筑牢。成立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1226个,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建立应急处置队伍108支,开展疫情全流程全要素综合应急演练,储备一批卫生应急物资,日核酸检测能力提高至3万份。
    二是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完成省市重点项目投资400亿元,谋划“十四五”时期重大项目350个、计划总投资3300亿元。赣深高铁建成通车,我市4个高铁站场同步建成投入使用,阔步迈入“高铁时代”。河源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西部)投入使用,江东新区高铁新城加快建设。长深高速改扩建项目启动建设,龙寻高速、梅龙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东江航道河源段扩能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5个通用机场被纳入省规划布局并开展选址研究工作,“水陆空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万达广场、中骏世界城建成开业。无水港、区域物流分拨中心等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申报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现代工业加速集聚。单体计划投资超50亿元的卓翼科技项目,半年内实现签约顺利投产上规,刷新我市项目建设速度。投资超10亿元的艾佛光通科技、显赫电子、名格光电等项目加快建设,河源国家高新区获批国家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园,我市被纳入全省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扶持城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发布水产业园建设规划,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农夫山泉三期、今麦郎、碧优选等一批水产业项目签约落地,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核心城市加快建设,水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引进铂科新材料、晟源永磁材料等项目,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成型。鹏城实验室河源节点落户。举办系列招商活动,签约项目176个、计划投资868.33亿元,产业发展后劲更足。盘活清理园区用地5029亩,扩园8.2平方公里,稳步推进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发展。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区共建产业园一期开园、二期启动建设,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成为我省六大省级合作区之一,深河产业共建进一步深化。
    四是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旅游者699.15万人次,增长10%。成功举办民宿招商大会,签约民宿项目14个,已登记民宿主体135家,东源县义合镇获评省乡村民宿示范镇,8家乡村民宿获评省乡村民宿示范点,民宿旅游发展迅速。万绿湖风景区创国家5A级景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霍山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推动春沐源等12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赣深高铁河源东站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投入使用,旅游设施加快升级。与省旅控集团合作打造本市旅游企业,设计推广4条“2晚3天”精品旅游线路。龙川、和平两县创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源城南片区景区景点“串珠成链”、结盟营销。
    五是农业农村基础夯实。在全省率先出台文件明确部门工作体制衔接、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区乡村振兴局,落实市领导同志联镇包片抓落实工作机制,全面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东瑞股份在主板上市,成功实现我市主板上市公司零突破,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美林油茶、茶浓缩液等项目落地建设,东源县入选全国首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与省农业农村厅签约共同推进灯塔盆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增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粤北规模最大的绿然灯塔农产品物流园完成主体建筑封顶。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凸显。被省列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农村集中供水实现全市自然村全覆盖,整治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6260个、农村房屋安全隐患73个,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肯定。“一区四带”加快建设,15条县级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启动建设,东源县仙坑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基本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省在我市举办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现场会并推广我市经验。建成高标准农田13.73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
    六是重点改革取得进展。推动实施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改革热度指数稳居全省首位。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工作有力推进,在全省率先编制上报整体实施方案,出台实施5个要素市场化改革行动方案及要素市场运行监管方案。大力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80%以上改革任务,完成10家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数字政府”加快建设,“数字财政”全面上线。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内,商事登记便利度不断提升。大力简政放权,先后三批授予河源国家高新区198项、江东新区174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探索建立土地股份联结机制,开展82个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扶持培育工作。
    七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全力保障民生投入,民生支出238.4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9%。“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落实市委书记、市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用心用情解决“看病难”“饮水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全面加强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以全省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纵深推进,在全省率先建成家政一条街,建成深河农村电商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粤菜师傅美食一条街加快建设,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在深圳市帮扶下,深河人民医院全面建成,在暨南大学帮助下,深河人民医院顺利投入运营,暨南大学首批平移专家团队全面进驻。市疾控中心迁址新建、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上线,90%二级以上医院实现看病就医“一键诊疗”。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8所、新增学位4535个,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9所、新增学位6602个,“5080”成果巩固提升。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9所、新增学位12780个,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11所、新增学位2362个,义务教育发展更均衡。“双减”工作全面开展,全市53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和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183家、压减率95.81%。推动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河源理工学校、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入选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名单。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市博爱学校职高部等项目加快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扎实推进,“五社联动”机制取得实效,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全覆盖,仙坑登云书院遗址保护获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奖。
    八是政府作风务实高效。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33件。坚持过紧日子,大力压减和严控一般性支出,市本级“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1.23%。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坚持不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博硕人才。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市县镇三级执法主体全面上线行政执法“两平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深入推进,实现300项高频事项异地办理。市级178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协调解决一般问题242宗、疑难问题21宗。定期召开重点项目推进会、县区长座谈会,强化考核督查,加快推进重点工作,政府系统运转更加高效。
    各位代表,五年的工作成果来之不易。这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深圳市和省直部门大力帮扶的结果,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河源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严峻挑战。当前,我市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现代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高端环节偏少,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生态相对薄弱,园区效益不高,企业经营较为困难;个别地区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提升生态优势仍面临较大压力;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仍较为突出,社会治理能力还需加强。受新冠肺炎疫情、外部环境不确定等叠加影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增大。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逐一攻坚、全力解决。
    二、今后五年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是河源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我省经济稳健发展,“双区”和两个合作区辐射带动作用持续释放,加上赣深高铁开通运营,我市经济发展前景可期、大有可为。我们要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要求,牢牢把握机遇,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勇毅前行,加快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今后5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两山”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锚定“示范区”“排头兵”的目标任务,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激发政府系统内生动力,提升服务发展整体效能,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
    今后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圆满完成我市“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域全面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整体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幸福和谐美丽河源。
——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经济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403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