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涛:以文化力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文10970字)

以文化力量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周锦涛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的繁荣兴盛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展现了强大的能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些论述既是对建党以来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经验总结,也是站在增强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发展指明方向。
一、坚守科学的指导思想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一个伟大的执政党,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建设的国家制度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有文化灵魂的,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指导思想泉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员经受住各种考验的力量源泉与精神支柱。只有信仰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都坚定不移为实现理想目标而接续奋斗。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指导我们前进的科学真理,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共产主义信仰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建党前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传播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时,就开始在思考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落后的现实问题。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共产国际代表在华的诸多不合中国国情的错误指挥,给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带上浓厚的教条主义倾向,从而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有鉴于此,毛泽东鲜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宽广道路,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全党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且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来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航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许多适合国情并取得重大实践成就的新的科学理论,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等基本理论,指导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的宝贵财富。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指南。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国内出现思想混乱与政治风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任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一重大理论结晶。此次大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主题,创立了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指出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将其写入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新方向,明显昭示着中国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社会作出全面分析后,明确概括为新时代作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指南。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与“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致性,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确立与时俱进的文化战略目标
目标就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奋斗的动力,是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的黏合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国内外不同时代的优秀文化融合起来,一直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发展之路,正如***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所指出的,“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白色恐怖的革命年代,面对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坚信“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在全面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即毛泽东所明确指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明灯,照亮着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由于缺乏成功经验的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着艰辛的探索,党内“左”倾意识曾一度占据上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过程中,根据世情国情的正确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战略目标,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内涵与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要文化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即“两手抓”的战略指导下,中国的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地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波折,国内各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并出现政治风波,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严峻考验。面对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的文化需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明确了党的领导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完善自身建设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世纪的到来,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剧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更加紧迫。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文化建设形势及经验总结,深刻把握文化的发展趋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民族复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号角。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稳步提升,思想文化建设亦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但世界并不完全太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总书记在高屋建瓴地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而我国通过改革开放的努力,现在正满怀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人民的梦,也是人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繁荣的梦。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质的飞跃,为更好地凝聚人心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三、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内核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所有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文化思想,一旦被人民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就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社会,考察人民利益需求,充分与广大民众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大支持,从而能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在阶级社会里,文化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奋斗目标,一直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在大革命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特别强调民众利益,坚信广大的工农民众才是党最信得过的联合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552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