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辩论赛,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参加的。备赛中,通过与大家的交流,我感觉到每一名选手都有自己的特点,有思维敏捷的、有知识渊博的、有台风稳健的、有伶牙俐齿的,但每个人都在埋头准备,不禁让我感叹“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张 伶
第三检察部员额检察官
全市检察机关民事辩论赛总分第三
回顾这次辩论赛,我有以下三点心得体会:
1.辩论是知识的较量,要以理服人。任何辩论,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都无法做到在台上谈笑自如、挥洒有度。耍贫嘴用技巧,也终究掩盖不了思想的苍白。在前期的准备阶段,我很焦虑,毕竟辩论赛没有实战经验,而且我自感不是攻击性强的性格,在辩论赛场上并不占光。为了缓解焦虑,只有让自己行动起来。那段时间,我计划集中恶补法律理论知识,利用休息时间将最高法裁判观点和网络热议的社会事件拿出来学习研究,将观点中精妙的句子摘录出来,不断充实自己的弹药库,努力在赛前做到手中有粮。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积累,我感觉即使比赛拿不到名次,但是对日后的办案也是有好处的。
2.辩论是逻辑的思辨,要以矛攻盾。在赛前,我从一名辩手分享的心得中学到,拿到辩题要先以对方视角进行分析,列出理由,然后再一一攻破。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也试着使用这种方法,但不是感觉自己人格快要分裂,就是陷入“我方观点”的死胡同。后来经过琢磨,我认为辩论也要从第三人的视角来思考辩题,要从题目出发去得出结果,而不是拿着结论去找理由,因为这不符合我们思维的逻辑。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可以听听其他人的观点,特别是不搞法律工作的人,脱离法条的禁锢,他们或许给出的观点更为客观。如此也能帮助我们尽快地在情感与理论、常识与偏见之间,为本方观点找到最佳的立论框架。
3.辩论是语言的艺术,要用情感人。参加辩论是个身心俱疲的活,但欣赏辩论确是个惬意的事。每场辩论都如同艺术品,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金句”就如同艺术品上的宝石,会让人记忆深刻。法理谚语、比喻例子、幽默反问,都能为我们的辩论加分。同时,辩论绝不能生搬硬套法条,要探寻法条背后的制度价值,并且要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法理蕴含的深意。在结辩中,不能说一定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但至少要结合我们的社会生活加以情感的升华,引起共鸣。比如在民事组关于企业出资加速到期案件中,就有选手将辩题和保护民企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所以,我认为立论和结辩,那就是先高大上,再接地气,最后精加工的一个过程。但这些技艺绝不是一日之功,跟每个人的性格和语言习惯也都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运用的方式来提升。
比赛虽然结束,但强素质永远在路上。通过这次比赛,我也找到差距,并思考如何缩小差距;通过比赛我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做到敢说、能说、会说。最后就是要敢于吃苦,不但要在辩论技巧、应试技巧、应赛技巧上下功夫,还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文字丨张 伶
编辑丨褚竹筠
审校丨白翼轩
审核丨韩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