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优秀典型案例合集16篇(全文47021字)

目 录
深化诉调衔接机制改革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实现双突破3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机制全面筑牢防汛减灾安全防线 9
建立政务服务“办不成事”反映机制解决群众办事疑难杂症问题 14
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培育“五大产业”提供用地保障 19
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5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制度助力乡村振兴30上线“非税平台”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接触” 37
“一二三工作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42
创新“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助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48创建“矛盾—化解—维稳”一体化综合治理新模式 53
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示范行动 60
委托办学改革激活教育一池春水 65
实施委托代管教育改革探索山区学校办学新路径 72
实施医共体试点工程实现县域医生、患者、医保“三回流”
…………………………………………………………………………………..79
实施“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85
创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机制筑牢乡村振兴交通基石.90创新基层妇联工作机制促乡村振兴 97

深化诉调衔接机制改革
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实现双突破

    摘要:人民银行X市中心支行积极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动设立市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首次构建金融管理部门、司法部门、民间专业调解组织协同联动的“调诉一体”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弥补X地区金融纠纷诉调机制的空白。同时,在X地区率先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金融纠纷“一站式”化解,构建“人民调解+司法确认”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在提升金融矛盾化解效率,增强诉前调解执行力,优化金融机构消费者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年实现金融纠纷化解“零”突破,截至12月末,成功化解金融纠纷30件、涉及金额607万元,调解成功数量位居粤北地区首位,实现了纠纷化解“质”的突破。改革项目获2020年X市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三等奖,工作成效先后被《学习强国》、“南方+”、《X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01改革背景

    金融产品的强专业性以及普通金融消费者金融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金融纠纷日益增多和复杂,X市金融案件数量逐年增加,基层法院每年收案量多,办案压力大,“案多人少”矛盾日益凸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工作部署,畅通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和金融需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和金融管理部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人民银行X市中心支行积极探索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打造X市民信赖的纠纷化解“金”字招牌。
02主要做法
    (一)以健全机制建设为重点,保障金融纠纷调解工作有序开展。一是构建金融纠纷诉调衔接工作机制。推动X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以下简称X金消协)设立市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市中院、市金融工作局、X银保监分局印发《关于建立X市金融纠纷诉调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机制建设;指导推动X金消协分别与X区人民法院、X县人民法院签署建立X市金融纠纷诉调衔接工作机制合作协议,为深入推进共建共享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与市金融工作局、X区人民法院联合召开金融纠纷多元化

解工作座谈会,进一步畅通金融纠纷解决渠道,凝聚跨部门工作合力。二是完善“一站式”纠纷化解机制。在接收调解方面,秉承“应收尽收、应调尽调”原则,努力克服人财不足难题,全面接收金融纠纷案件。在纠纷化解方面,大力引导X金消协运用好“人民法院诉讼服务网调解平台”,实现金融纠纷线上化解。同时,组织专人不定期对调解情况进行回访,及时发现和弥补调解中的不足,巩固调解成果。三是推出“无接触调解”。疫情期间,指导X金消协发布了《关于优化近期调解服务工作的提示》,倡导疫情期间群众优先通过电话、邮件等线上方式咨询、了解、沟通调解相关事宜,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同时,对于确实需要现场调解的疑难案件,落实落细现场调解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督促调解各方人员做好测量体温、佩戴口罩、旅居史排查等防控工作,进一步优化疫情期间金融纠纷调解服务。
    (二)以完善保障措施为依托,提升辖区金融纠纷调解服务效能。一是打造专业精良调解队伍。以中立、公正、专业为标准遴选31名调解员,专门为复杂、疑难金融纠纷调解案件出具专业意见,及时有效化解金融纠纷。推动全体调解员加入人民法院系统的特邀调解员名册,实行动态更新和维护,并多次组织全体调解员参加由最高院组织的在线调解事务工作培训,进一步强化了调解员队伍建设。二是司法确认保障调解落地。构建人民调解

与司法确认衔接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引导双方当事人主动申请司法确认,使调解结果切实取得与法院判决同等效力,既依靠“人民调解”的“柔情”,也借助法院裁定的“刚性”,给当事人吃了“定心丸”,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另外,还打造了专门的金融纠纷调解室,为开展调解工作创造了温馨舒适的环境。
    (三)以加强金融宣传为抓手,推动矛盾化解向源头防控延伸。多措并举强化金融宣传,不断提高金融消费者风险防御能力,推进金融纠纷由终端解决向源头防范延伸。一是开办金融宣传“流动课堂”。立足地区发展实际,将流动宣传车、城乡公交作为重要宣传载体,利用车载多媒体滚动播放金融知识宣传视频,开展“走街入巷”宣传,将金融“好声音”不间断地送到群众身边,守好群众“钱袋子”。二是多部门联动推进“金融知识入人心”。联合市金融局、市反诈中心、市检察院等多家单位,聚焦“全民反诈”“防范非法集资”等多项主题,联合宣传近30次,全面覆盖了青少年、工薪阶级、老年人等多个群体,筑牢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战线。三是拓展新媒体宣传平台。以“X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公众号”为宣传主阵地,更新“防骗小课堂”“名录管理知识知多点”等系列消费权益知识,阅读人次近6万人,点
击量超8万次,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获取相关金融知识。
03改革成效

截至2021年12月末,成功化解金融纠纷30件、涉及金额
607万元,涵盖了房贷、小额快贷、个人消费贷款等纠纷案件,调解成功数量位居粤北地区首位。
    (一)大幅提升了金融纠纷化解效率。该机制下的“一站式”办理流程,实现了金融纠纷诉前调解“最多跑一趟”的高效办理,解决了司法化解纠纷耗费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大量精力、资源和时间的困境。据了解,法院处理金融纠纷从受理到判决结束一般需要2到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运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
制,一般10个工作日内,最多不超过30天,即完成从受理到获得司法确认,大大提高了纠纷处理的效率。
    (二)金融纠纷诉前调解协议的执行力得到保障。2021年,该机制下的调解协议实现司法确认全覆盖,调解协议经过司法确认后具有与法院判决的同等效力,有效解决了诉前调解公信力不够,执行力不强的问题。经该机制调解的30件纠纷,目前纠纷各方均按调解协议履行义务,未产生当事人拒不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的情形。例如,詹某在向X金消协提请诉前调解时,与某银行产生网络贷款纠纷已有8个月,期间双方当事人多次和解未能
实现实质性化解,经多元化解机制调解,双方于2021年5月16日签署调解协议,并获得司法确认。在电话回访中,詹某告知已根据协议约定于2021年6月20日结清共计11万余元的全部欠

款,双方纠纷就此完成化解。
    (三)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银行X市中心支行还将多元化解机制相关工作成效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改进情况纳入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评估工作中,督促金融机构通过纠纷化解不断查漏补缺,优化服务流程机制,改进服务模式,更有效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推动广发银行X分行制定了小额和解管理办法等制度,指导中国银行X分行进一步优化信用卡还款提醒服务,推动X农商行建立“领导接待日”机制,由银行行长与消费者面对面答疑解忧等。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机制全面筑牢防汛减灾安全防线

    摘要:机构改革以来,X积极探索实践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筑牢安全度汛防线,推进防汛减灾取得“五个实现”,成效明显。创新实施的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机制改革举措,得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应急管理厅的充分肯定,并通过相关专题简报向全省宣传推广,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为全国全省推进三防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创造了“X模式”。
01改革背景
    X地处粤东北山区与珠三角平原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地跨东江、韩江和北江水系,气候类型多样,汛期多年平均雨量充沛,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偏多,近10年来全市平均每年因洪涝地质灾害造成损失高达5.9亿元,防汛防地灾压力大、任务重。机构改革以来,X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探索实践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改革,推进防汛减灾“五个

实现”,筑牢安全度汛防线,取得积极成效,为全国全省推进三防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创造了“X模式”。
02主要做法
    (一)健全责任对接机制,实现领导指挥关口前移。制定《X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工作方案》,率先在全省出台建立健全“六个体系”、实施“一个机制”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体”“市级统领、县镇主体”的全域型三防指挥体系和“四级联系人”的责任对接机制,加快构建“大应急”工作格局。同时,制定《X市洪涝地质灾害分级处置标准》,健全突发事件分级处置机制,对汛期内可能出现的洪涝地质灾害,按“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进行分类,相应明确须参与现场处置和坐镇指挥部处置的人员,在暴雨来袭时,确保各级领导干部第一时间靠前指挥,当好指挥员、战斗员。
    (二)夯实基层应急体系,实现上下联动畅通高效。打通防汛救灾“最后一公里”,是“6·10”“6·12”抢险救灾的一个重要经验。两年来,在完成市县两级三防机构全部转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101个镇街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实体机构,按照“有组织机构、有制度建设、有队伍建设、有体制机制、有预案演练、有物资保障”的“六有”建设标准,推动乡镇应急(三防)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决打通基层应急管理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市

上下联动畅通高效。
    (三)创新“防汛六问”培训,实现应急能力全面提升。众多成功避险的案例表明,一个负责到位的镇、村干部可以救一村的人。作为防御前沿阵地的镇、村,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险的防控责任重大。为提升镇村干部防汛救灾实战水平,X创新工作方法,制定设问式教学提纲“防汛六问”工作法,重点对各乡镇书记、镇长、分管应急(三防)领导、应急办主任及工作人员、村干部等镇村两级干部进行防汛救灾业务培训。在2021年,全市共开展
防汛业务培训79次7048人次、防汛应急演练70次5223人次,并结合值班检查进行考查,使各级三防责任人清楚掌握“防什么”“怎么防”,全面提高了防汛责任意识和防范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建立“七个举措”方法,实现防范应对有力有序。在防范应对强降雨过程中,X通过实战探索,建立了“加强领导、以防为主、落实责任、准确研判、协调联动、预置力量、强化保障”的“七个举措”防汛工作法,防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在会商研判方面,组织责任部门持续加强对雨水风情的监测分析,提高预警精准度;在隐患排查方面,围绕水利工程、削坡建房、地质灾害等重点,累计排查出风险隐患11836处(宗),纳入动态整治台账,逐一落实安全防范应急处置措施;“龙舟水”期间,加强一线

巡查力量,组织基层干部对重点区域、危险区域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实现了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有力有序,为受灾群众撑起生命的“防护伞”。
    (五)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抢险救灾成效明显。深刻吸取国内多地气象灾害引发的事故教训,针对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迅速研究制定印发了《强对流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与防汛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即“十五条”措施),修订完善了《X市市县(区)防汛应急响应防御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防范应对突发强对流、强降雨等气象灾害的工作程序和措施,为各级和各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指挥调度和快速反应提供全链条、全流程的工作指引。同时,以暴雨灾害预警应急联动“十五条”措施为基础,结合会商决策制度、“三级联系人”制度和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一旦出现极端暴雨天气,受影响区域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坚决杜绝侥幸心理。
03改革成效
    通过积极探索实践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暴雨预警应急联动,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强化值班值守和夜间提醒,强化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强化提前转移危险区域人员,推动着防汛应急响应工作逐渐迈向成熟,防御风险的反应能力不断提高,在防范应对2021年影响全市的16场次

主要降水,特别是在“5·17”“5·31”局部特大暴雨过程中实现人员零伤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1年5月17日,X
县局部突发极端强降雨,陂头镇贵东片录得最大降雨量266.8毫
米,最大三小时雨强录得177.5毫米,降雨强度不亚于2019年X上坪“6·10”的特大暴雨。在市、县的指挥调度下,X县陂头镇党委政府按照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果断组织群众避险,紧急避险160人、转移安置44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
全。5月31日凌晨2时,强降雨云团位于惠州龙门、博罗一带,
此时江东新区古竹镇累计降雨量接近50毫米,按照暴雨灾害预警与应急联动机制,市应急管理局及时对接气象部门,研判该地区后续降雨量可能超过200毫米后,第一时间通知江东新区和古竹镇各级三防责任人立即到岗到位,组织转移危险区人员;同时强化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紧急调派近150名救援队员前置支援,有力保障了应急抢险救援工作高效开展。此次强降雨持续至6月3日,全市平均面雨量127.5毫米,古竹镇出现最大降雨量
375.8毫米,古竹水暴涨4.47米,并录得最大1小时雨量113.1毫米、3小时雨量244.5毫米、6小时雨量295.4毫米的全市历史降雨极值,遭遇了与2019年同样量级的暴雨洪水,但群众的生命得到了更安全的守护,全市共提前转移群众3587人,实现了人员零伤亡。

建立政务服务“办不成事”反映机制解决群众办事疑难杂症问题

    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2021年,X首次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断优化企业群众办事难反映机制,高效处理和解决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努力把群众“办不成的事”办成、办好,政务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深受群众一致好评。
01改革背景
    近年来,X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持续打造优质高效的办事和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随着进驻政务服务大厅事项不断增多,在给办事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却未能成功受理和审批、对办理事项相关政策和程序不清楚、所办事项过于特殊属于“疑难杂症”以及信息不统一、部门协调不畅等问题。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政务服务大厅作为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是“放管服”改革的前沿阵地,X通过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健全群众办事疑难问题反映机制,旨在畅通群众诉求通道,拓宽群众办事渠道,凝聚部门合力,兜底“办不成的事”,确保堵点、难点有“出口”,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办事难题,努力构建更加高效、开放、畅通的政务服务环境。
02主要做法
    (一)建立工作机制。制定了《关于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实施方案》,明确窗口作用、实施目标、工作任务和要求等内容。结合《X市政务服务中心首问和首办责任制度》《X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投诉处理规定》等制度,配套完善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办不成事”窗口顺畅运行。
    (二)强化组织协调。组建由市政数局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进驻窗口组长和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团队具体负责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快速响应、协同配合,建立联合协商机制,部门联动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配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理专员,“零距离”接待群众来访,“面对面”听取意见并受理诉求,及时分派受理工单、联系协调部门人员解决或解释答复,并全程跟踪督办,确保群众疑难问题“有

诉即应”“专人办理”。
    (三)明确服务范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处理群众办事遇到的“疑难杂症”,协调解决办事群众与企业在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过程中,通过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受理、审批的事项;协调解决因历史遗留、缺少关键材料、办理事项程序复杂、涉及跨部门跨行业不能顺利办理等问题,通过“小窗口”解决“大难题”。同时,不断延伸“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功能,针对因法律法规限制或上级有明确文件规定等不能办理的事项,耐心做好不纳入受理范围解释工作;及时接受群众反映办事过程中遇到的服务态度等问题;并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办事困难人员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四)优化处理流程。制定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服务规范和工作指引,针对每件反映事项,建立工作台账,严格办理时限,能当场协调解决的协调部门即办;对较为复杂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转派至责任部门核实处理,限期解决;针对因政策历史因素等造成的难点问题,由“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一事一议、联动会审,限期回复解释,直至办结。同时,加强全程督办,形成“受理、分类、办理、办结、核查、评价”的闭环处理流程,确保“件件抓落实、事事有回应”。
03改革成效

    疑难问题办得成。“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受理企业群众办不成事的诉求,兜住办事最后一条底线,帮助化解企业群众疑难问题,以最大的努力,让群众收获快捷便利的政务服务改革成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结合常态化开展的“中午不停歇”、延时帮办、免费邮寄等服务,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化解难题能力,深受企业群众一致好评。2021年10月份设立以来,市政务服务大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并现场协调解决群众一般问题242
宗,集中协调解决疑难问题21宗,所有问题受理率、办结率均达100%;全年累计办理“中午不停歇”及延时服务780项,为特殊群众提供上门帮办服务48人次,免费寄送邮件8072件,办事满意率达99.99%,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服务水平上台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也检验着各部门的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归纳剖析“办不成事”问题,梳理共性问题,推动各部门强化服务理念,克服工作“痛点”,进而在审批流程上再优化、制度上再完善,让群众少遇到“办不成的事”。同时,通过将“办不成的事”摆上桌面,并纳入窗口单位及进驻人员管理与考核范畴,也形成了责任倒逼机制,推动窗口业务人员增强责任担当,提升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助推政务服务水平再上新的台阶。2021年,市政务服务大厅结合“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情况一并考核窗口

人员,共产生了月度服务之星60人次,季度服务之星20人次,
年度服务之星5人次。
    社会效应再扩大。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通了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群众办不成事由以前的“吐槽”或投诉转向专人引导办理,答复解决,是X政务服务办事不求人、便捷高效、暖心爽心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政务服务质量,优化了X办事和营商环境,疏通了群众反映诉求渠道,也化解了一些社会矛盾,树立了政府服务为民的良好形象。如:任女士在开具本人与母亲(已去世)的关系证明时,因历史原因无底档无法办理,无法证明母女关系,造成任女士及家人的强烈不满,后经“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多方协调得以顺利办理,任女士对此深感满意,大力点赞。同时,在市局的指引下,高新区、X县等几个县区纷纷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群众的疑难问题“办得成”的示范效应逐步扩大。
gw.rulaixiezuo.com,联系群主QQ3231169,微信3231169,海量热门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培育“五大产业”提供用地保障

    摘要:我市聚焦工业用地配置领域供地机制与用地需求不匹配、新增建设用地资源匮乏、产业园区存量用地低效、全周期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创新产业园区用地盘活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简化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审批流程等措施,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在整治盘活一批存量工业用地的基础上,构建了灵活高效的供地制度,实施了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全流程改革,建立了预告登记制度等,探索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具弹性的产业用地运营管理机制,逐步构建我市集约高效的产业用地政策体系,促进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为我市培育“五大产业”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
01改革背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对产业用地政策和用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受各种因素

影响,我市仍存在供地机制与用地需求不匹配、存量低效用地量大、土地利用效率低、新增建设用地资源匮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在供地机制方面,我市仍采用传统方式供地和用地,土地出让年期与企业生命周期不一致,无法适应新业态、新产业对工业用地使用需求。在存量用地方面,我市产业园区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低、闲置低效用地量大,达不到园区容积率和亩均税收标准。在新增建设用地后备资源方面,当前国家和省推行增存挂钩政策,2021年省预下达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1500亩,剩余用地指标需要通过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的方式来获取,导致产业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市委提出,要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为牵引,主动对接两个合作区改革、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双区”改革,统筹部署实施一批系统性集成性改革,提升改革整体效能;要主动承接两个合作区的辐射带动,对接产业联动传导,加快构建X现代产业体系。因此,我市利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通过创新产业园区用地盘活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简化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审批流程等措施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障碍,促进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为我市培育“五大产业”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

02主要做法
(一)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
2021年7月,我市出台了《X市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工
作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整治提升存量产业用地15000亩。在全面摸查的基础上,将我市未实现高效利用的产业用地分为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可提升产业用地四类,提出包括“增存挂钩”、限期动工、奖励收地、征缴土地闲置费等盘活措施。制定了11条产业用地盘活利用奖励政策,包括自行升级改造建设高标准厂房货币奖励,通过出租等方式新引进项目按财政贡献量奖励等,以调动市场主体自行升级改造的积极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用地节约集约水平。
    (二)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构建灵活高效的用地机制。为从源头上解决工业用地供地机制与用地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我市在总结产业园区整治提升行动经验的基础上,对照省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求,出台了《X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使用权供应管理办法》,通过对土地供应方式、准入条件、土地年限与价款、土地交易程序、供后管理等方面进行细致而明确的规定,确立工业用地“带项目、带方案”出让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管的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三)优化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全流程,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我市按照国家和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通过下放职权、完善流程、加强进程管理等措施,按照资源要素应保必保、审批速度应快则快、报批材料应少就少、审批环节应简尽简的原则,对工业供地项目用地报批、重大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工业用地供应、建设项目报建办证等环节进行优化提速,进一步提升工业用地项目落地效率。
03改革成效
    通过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简化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审批流程等措施,极大畅通了土地要素流动渠道,深化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了土地要素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
(一)整治提升产业园区用地5004亩,超额完成阶段性目
标任务。产业园区整治提升行动于2021年7月启动,通过召开现场整治会、开展现场督导、出台奖励配套措施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县区真抓实干,整治行动工作扎实,成效良好,形成了创先争优、亮点纷呈的局面。通过完善园区惠企政策、精简供地流程、推进“三通一平”等措施,成功引进并实施了碧优选、时进科技、盛丰电子、力升树灯、恒安实业、瑞邦智能装备等71个项目;通过加大征拆力度、督促提醒动工、限期开发建设、征缴闲置费、收回土地或合作开发等方式综合施策,成功督促42个供而未用

项目动工建设;通过宣传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改造,成功动员30家企业开展提升改造。截至2021年12月底,已整治盘活存量用地约5004亩,超额完成阶段性任务(3140亩)。
    (二)建立了灵活高效的工业用地供应机制。2021年11月,出台《X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使用权供应管理办法》,办法于2022
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后,我市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更为灵活,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最高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供应更精准高效,通过建立“带项目、带方案”出让、新型工业用地(M0)供给、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使得对地方政府拟引入的意向用地项目可通过量身定做的方式实行招拍挂供应,解决招商引资与招拍挂机制之间的矛盾;工业用地管理更精细科学,构建起产业项目从“招商—供地—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对项目在用地期限内的利用状况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估和监管,及时推动低效用地提质改造,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能。
    (三)实现了新增工业用地高效配置。建立了建设用地网上报批机制,实现用地审批事项网上组卷、初审、审查、审批“一条龙”,助推“快审”提效率。建立了重大项目月调度机制,通过定期研究跟进重大项目用地进展,切实为重大项目做好全链条跟进、全流程提速服务。优化了供地流程,通过下放供地方案拟定

和出让合同签订职权、取消市用地委员会审议工业用地供地方案环节,大大缩短了工业用地供应时限。优化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将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和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登记等管理内容相近的事项实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后项目落地时限平均缩短约60日,打通了工业用地项目落地“高速公路”,实现了新增工业用地的高效配置。
    (四)建立了用地预告登记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土地使用权转让,对未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百分之二十五或未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的土地,按照“先投入后转让”的原则,由交易双方签订转让合同后办理预告登记,待达到法定转让要求时,再依法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受让方可凭预告登记证明办理项目规划、建设、环评、消防等审批手续。预告登记制度为闲置工业用地提供“先投入后转让”的政策出路,为工业用地高效盘活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

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摘要:X市肉类蔬菜追溯系统经过三年时间建成,已有农贸市场、配送中心、屠宰企业、学校饭堂和电商企业等类型的27家市场主体备案上线。该系统通过推动肉类蔬菜流通信息互联互通,对肉菜产品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到消费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有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01改革背景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重要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保障重要产品质量安全就要从产品流通的全链条入手,解决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重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有利于实现问题农产品及时召回、质量安全事件及时追责,进

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构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肉类、蔬菜等商品化程度低,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过程中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欠缺,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建立健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势在必行。
02主要做法
    (一)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我市于2017年4月出台了《X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基本原则,“以肉类、蔬菜为重点,提出利用3年时间力争在全市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以“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流通节点子系统建设(包括定点屠宰厂、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大中型超市、团体采购单位、产销对接单位等6项追溯管理子系统)”为主要建设内容,明确各项阶段性任务完成时间节点,确保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二)大力推进追溯系统建设工作。按照商务部追溯体系建设信息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和追溯规程“五统一”标准和规范,委托科研单位开发建设能够与中央、省追溯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具备信息储存、过程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的X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系统。系统于2017年9月起

正式运营。我市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到屠宰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超、电商平台及团体采购单位等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政策宣传,引导相关企业申报加入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备案。
    (三)扎实保障追溯系统有效运行。我市职能部门对申报加入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的单位主体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要求企业签署“X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流通节点溯源使用承诺书”,要求系统开发单位对企业提供软件系统服务和业务培训,确保输入系统的业务数据及时、真实、准确、完整,扎实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03改革成效
    (一)实现肉类蔬菜追溯全流程管理。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我市按照商务部制定的“五统一”追溯标准和规范,搭建了“1平台6子系统”,即1个X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市辖区主要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团购单位、产销对接单位等6个节点子系统,X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分别与省商务厅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和各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互联互通,实现肉类蔬菜流通终端信息电子化采集、储存和传输,形成完整流通信息链条,达到资

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实现肉类蔬菜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管理,达到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目标。截至2021年11月X肉类蔬菜追溯系统已有农贸市场、配送中心、屠宰企业、学校饭堂和电商企业等27家市场主体、
767家经营户备案上线,已累计上传信息76.4万条,我市肉类蔬菜追溯系统备案市场主体、备案经营户、系统接收数据的数量分别排名我省粤东西北地市(不含试点地市)第2位、第1位、第
2位。
    (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市场倒逼机制,强化了经营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加入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有助于企业擦亮诚信经营招牌,同时要求企业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活动,有效提升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的意识和能力。我市肉类蔬菜追溯系统上线以来,所有备案企业均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也从未接到消费者对备案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X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三)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示范作用有效发挥。肉类蔬菜是“菜篮子”中的大品种,建立肉类蔬菜产品追溯体系,改善了城乡流通基础设施,提升了我市流通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在总结

肉类蔬菜产品追溯系统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推动其他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结合我市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指导X、X、X等县建立了农产品电商追溯系统,不断拓宽追溯产品覆盖范围,推动重要产品流通追溯取得新成效。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制度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改革,主动对湾区创新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引导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三农”聚集,在特派员选派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提升,在推动成果转化和技术示范方面取得新成效,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获省科技厅现场表彰和市领导充分肯定。
01改革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多次研究此项工作,针对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仍存在高层次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尚未建立,技术对接服务对接不够顺畅,难以精准满足农企农户农民的技术需要等短板问题,研究解决措施,为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撑。

02主要做法
    (一)建立特派员服务“三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印发了《X市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召集人,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为副召集人,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二是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为特派员到我市农村一线开展服务提供交通、食宿等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建立了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三库一平台”(即特派员库、技术成果库、技术需求库,服务管理平台),为特派员服务“三农”搭建快捷、高效的线上服务通道。目前,我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征集、遴选服务“三农”技术项目207项、农业技术成果175项;面向农
业企业、农村基层征集农业技术需求110项。四是在全市95个
重点帮扶镇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每个站匹配2名科技特派员,负责镇村技术需求摸查凝练、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五是组织开展“千名科技专家进千村”活动,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及自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
    (二)选优配强特派员队伍。一是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广泛征集涉农专家入库。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广泛征集我市农业技术需求,根据技术需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征

集、遴选专家教授,目前,全市入库备案农村科技特派员近1000名。二是组织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举办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有效提升特派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三)做实做优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市科技局牵头负责特派员工作的组织实施。利用省、市资金,以项目化形式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一是利用省科技专项(“大专项+任务清单”)资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成果转化项目26项。引导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企、农户凝练技术需求,通过科技项目实施转化科技成果,建设成果示范基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二是做实农村技术人才培训。组织召开了全市茶叶、油茶、鹰嘴桃、猕猴桃、板栗、以及水产养殖行业协会(学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大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技术培训需求,精准摸查技术培训需求,确保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委托我市农业产业协会(学会)具体承办相关技术人才培训10期,邀请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授课,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四)营造特派员服务“三农”的良好氛围。一是建立了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群,特派员开展的对接服务,包括服务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等,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群里交流,形成

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大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的宣传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相关新闻媒体共宣传报道特派员服务我市“三农”工作典型事迹40余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2篇次、省级媒体宣传
报道2篇次、市级媒体宣传报道20篇次、学习强国宣传报道15篇次。通过宣传报道,大大提升特派员服务我市“三农”工作知晓度。三是编印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报道(工作剪影)合辑两期,留下特派员服务我市“三农”的足迹,增强特派员服务“三农”的荣誉感。四是表彰激励一批科技特派员及组织实施单位。2021年8月,市科技局对章家恩等25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和华南
农业大学等6家农村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其
中陈艳芳等3人还获得省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表彰,更加激发特派员派出单位和特派员个人服务我市“三农”的热情。
03改革成效
    通过改革,我市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不断扩展,特派员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不断增强,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以来,全市共组织约1800多人次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我市农村基层开展“三农”服务,对接服务我市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近183家次,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325场次,培训服务农户约

1.5万人次,推广农业新品种47项、新技术85项,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07项,为我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力量。
    (一)提高了科技成果推广覆盖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我市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的改良升级、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了农户农企农民手中,缩短了科技与农村、科技人员与农民的距离,提高了科技成果推广覆盖面,帮助农企农户农民解决了现实生产技术难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特派员柳建良研究员,开展“鹰嘴蜜桃高品质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打造我市X县鹰嘴蜜桃产业4.0技术模式。2021年,鹰嘴蜜桃的品质、价格同比提升20%以上。又如,中山大学药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杨得坡教授为X县龙窝镇琴南村呀依山中药材种植基地提供药材防寒抗冻技术支撑,药材种苗安全过冬,损失大大降低。同时,特派员积极参与直播带货,做优质农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带旺我市农产品销售。
    (二)提升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调动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通过建立“三库一平台”机制,为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之间搭建起技术供给与技术需要精准对接的平台。通过平台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农民切身体会到科技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形成了

学技术、用技术、依靠技术改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良好氛围。如,农村科技特派员在我市X县黄村镇三洞村推广应用无抗养鸡技术,提高了鸡只的存活率,又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需求,广受市场欢迎。目前,胡须鸡已成为三洞村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又如,农村科技特派员带领X县古竹镇村民大力发展荔枝产业,推广荔枝高位嫁接换种技术,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荔枝新品种10多个,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500多亩,荔枝品
种改良400多亩,提高了荔枝种植效益,带动了周边镇多条村
200余户农户以“荔”脱贫致富,实现户均增收2万多元。
    (三)加快科技特派员技术成果转化示范,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围绕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其中组织实施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8项、乡村振兴
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8项,立项金额1500多万元。如,“X板栗及其副产物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针对目前我市板栗生产加工企业存在板栗储藏干裂、颜色变化等问题,开展板栗护色、保水等现代保鲜技术成果示范,同时对板栗加工过程产生的一系列副产物进行开发,提高板栗的综合利用率。又如,“仙湖茶优异单株筛选与配套生态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通过仙湖茶特有或与其他茶类共有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仙湖茶生态

适应杂草类型筛选与防控技术、老茶园嫁接换种及配套管理技术等成果的转化示范,全面提升仙湖茶的产量和品质。再如,“绿色高效蔬菜新品种生产示范”项目引进综合性状优良、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新品种36个。近两年来,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科
技项目实施或技术成果交易方式,在我市先后转化科技成果30
多项,建设成果示范基地26个,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上线“非税平台”
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接触”

    摘要:继2021年5月,X市在全省率先上线广东省非税收入管理一体化平台之后(以下简称“非税平台”),X市财政部门继续发力,抢抓上线先机,积极加强与非税平台建设实施单位沟通对接,持续优化完善非税平台功能,不断研探高效便民举措,发挥服务事项“指尖办理”优势,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接触”,让“放管服”改革有温度、见实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01改革案例背景
    以建设数字广东、智慧社会为导向,以数据治理和数据服务为主线,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创先为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根据有关工作安排部署,先后制订出台《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河府办〔2018〕49号)和
《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河府办函〔2020〕17号),大幅提升政务信

息化水平,推动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群众办事事项由高频变为低频,低频变无频(政府主动服务),着力解决市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X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非税平台”是“数字政府”大楼的一扇“窗”。2021年,X作为全省“非税平台”首批上线试点地市之一,抢抓上线先机,根据《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转发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涉及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事项的通知》(粤财税〔2021〕10号)精神,在电子票据、支付缴费、社保卡补办等业务办理上积极创新,推进便民化“一网通办”,发挥服务事项“指尖办理”优势,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
02主要做法
    (一)新增电子票据打印功能,实现“一网通办”。推动非税平台功能持续优化完善,在非税平台新增财政非税电子票据系统打印功能。完成非税平台电子票据打印、身份证查询缴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码合一”等“指尖办理”便民服务,实现非税缴费和业务办理全流程电子化。
    (二)新增身份证查询缴费功能,实现“一证通查”。非税平台增加身份证查询缴费功能。执收单位在创建缴款通知书时附带

缴费人身份证信息,缴费人扫码录入身份证信息后直接缴费。同时,在收费时提供支付码,实现缴费人扫码便捷缴费。实现身份证查询缴费功能,特别是在教育收费收缴工作过程中,改变以往家长先凭学生报读专业、年级等信息了解缴交费用后,再缴交学费的复杂流程,省去学校边比对学生信息边收费的繁琐环节,极大方便学生、家长缴费,提高学校征收效率,让缴费省时省力又省心。
    (三)新增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合一功能,实现“一码通付”。非税平台新增微信和支付宝“二码合一”功能,将支付码设置在缴款通知书上,群众缴费时,仅需一个二维码即可以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进入广东省公共服务支付平台支付。通过微信和支付宝“二码合一”,进一步优化支付体验,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
    (四)抢抓先机,持续改进优化服务功能。抢抓在全省率先完成广东非税收入管理一体化平台试点工作任务先机,再次率先在全省实现非税平台和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对接上线。通过系统对接上线、优化社保卡申报流程,让数据代替群众跑腿,群众可自主选择线上(粤省事)或线下(窗口)申办、缴费、开票、办卡、领卡,减少办事流程,提升补办社保卡缴交工本费效率,大大缩短群众办事时间。
03改革成效

    (一)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持续深入。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模式,抢抓先机,不断在非税收入征管领域开拓创新,特别是在票据管理、支付缴费、社保申办等业务办理上进行创新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和群众办事满意度,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持续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
    (二)“指尖办理”便民服务持续优化。充分发挥了服务事项“指尖办理”优势,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模式,不断方便群众、企业办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办事群众可凭借执收单位开具的缴款通知书信息,在线上自行查询缴费或现场扫码缴费,自动生成、打印电子票据,实现全流程电子化,非税缴费“一网通办”,告别以往缴费群众在执收单位和代理银行柜台之间线下“来回跑”现象,减少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间。
(三)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接触”。自去年5月非税平台
上线以来,办理业务45.3万笔,其中学费住宿费33.3万笔,社
保卡办理4.06万笔;电子票据发放561.24万张,全市880余家用票单位可使用平台打印财政电子票据,大大缩短群众办事时间,有效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和政府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群众无需再为办理学费缴交、补办社保卡等事项来回折返执收单位和代理银行,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

接触”,让“放管服”改革有温度、见实效。

“一二三工作法”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摘要:X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力实施人民法庭“一庭一特色,一庭一品牌”培育计划,指导X县人民法院X人民法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创新采取“一二三工作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树立党建共建“一个理念”,扎根基层,深入镇村,建立庭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推进诉源治理,建立联动联调工作机制和综治维稳沟通协调机制“二项机制”,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将调解贯穿到立案审判整个流程,探索出庭前摸底、庭审释法、庭后疏导矛盾纠纷化解“三步法”,用心促调解,用情化心结,用力促和谐。2021年11月,X人民法庭被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最美人民法庭”。
01改革背景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组成单位,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但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法官

员额编制紧缺、法官老龄化严重、人才流失严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一人法庭”“合署办公法庭”陆续出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民法庭审判职能的发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作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强基固本,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人民法庭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升基层司法能力水平,更好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相继印发《关于在未设人民法庭的乡、镇开展设立网上巡回法庭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全省各级法院切实加强人民法庭改革,积极延伸司法为民触角,切实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保障乡村文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X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人民法庭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人民法庭建设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印发《关于人民法庭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建设的意见(试行)》,统筹推进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

会治理,指导人民法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保障、以预防化解纠纷为目标,立足审判职能,积极创新参与社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8700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