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全套合集,含解读、辅导报告、心得体会、讲话、测试题等(全文40620字)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相关材料汇编

目 录

一、解读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六大焦点透析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析
六个问题读懂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 提升政务处分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二、辅导报告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专题辅导报告
三、心得体会
构筑起惩戒和保护公职人员的严密法网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管也是爱
把握政务处分法特点 推进全面从严治吏
公职人员要当好尊法守法“先行者”
公职人员应如何看待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规范行为 秉公用权 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健好身”

四、经验信息
扎实学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持续深入学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奏响学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三部曲” 五、传达贯彻学习讲话
传达贯彻学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讲话摘编 1 传达贯彻学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讲话摘编 2 传达贯彻学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讲话摘编 3 六、测试题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测试题 七、应知应会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应知应会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六大焦点透析

    6 月 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政务处分法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 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起惩戒公职人 员违法行为的严密法网。
焦点一:政务处分解决“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问题
    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惩戒措施。2018 年 3 月施行 的监察法首次提出政务处分概念。
    政务处分法明确: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 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
    政务处分解决了以往对一些公职人员的行为“政纪不适用, 党纪管不了”的现象。政务处分法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 围,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起了惩戒 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
焦点二:政务处分对象包括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政务处分法明确:本法所称公职人员,是指《中华人民共 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
依据监察法的规定,公职人员的范围包括:公务员以及参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

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 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 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 理的人员;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政务处分适用范围为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意味着 除了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外,对比如法官、检察官、国企管理人 员、村干部、公办的教科文卫体单位的管理人员等都可适用。
焦点三: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诬告陷害等都会被
政务处分
    为体现政务处分事由法定的原则,政务处分法对现有关于 处分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归纳,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 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规定的违法情形中,概括出适用 政务处分的违法情形,参考党纪处分条例的处分幅度,根据行 为的轻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分档次。
    政务处分法中所列出的违法行为,既包括贪污贿赂、收送 礼品礼金、滥用职权等较为常见的一些公职人员违法行为,也 对一些应该予以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作出了进一步明确。
    比如,“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料的”“违反个人有关事 项报告规定,隐瞒不报”“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受到名誉损 害或者责任追究等不良影响的”“拒不按照规定纠正特定关系 人违规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

“违反规定取得外国国籍或者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期居

留许可的”等行为,都被纳入政务处分情形,并规定了其适用 的政务处分。
    这些问题,在近年来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具有典 型性,将其纳入政务处分范围,体现了纪法贯通,有利于推动 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效贯通。
焦点四:设立 6 种政务处分 明确从重、从轻或减轻、免予
处分等规则
    根据监察法确立的政务处分种类,政务处分法规定了 6 种 政务处分和政务处分期间。
    这 6 种政务处分分别是: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 职、开除。
    政务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 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同时规定,政务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政务处分期 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
    在此基础上,政务处分法还进一步明确了政务处分的适用 规则,明确了“从重给予政务处分”“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 处分”“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的各种情形。
    其中规定,“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的”应从重给予政 务处分;“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可 以从轻或减轻给予政务处分;“公职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或

者被胁迫参与违法活动,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

减轻、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焦点五:监察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任免机关、单位都可以适 用政务处分法
    政务处分法规定: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 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同时规定:本法第二章、第三章适用于 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也就是 说,公职人员的任免机关、单位可以适用本法有关规定作出处
分。

在明确这两类主体的基础上,政务处分法突出抓早抓小、

防微杜渐的理念,对两类主体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作 出规定。
    对任免机关、单位,政务处分法规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 员处分。
    对监察机关,政务处分法规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 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同时 规定:监察机关发现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给予处分而 未给予,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监察建
议。

焦点六:规范处分程序 保障公职人员合法权益
为保障公职人员的合法权益,政务处分法专设一章,对政

务处分的程序进行明确。

    其中,政务处分法对调查取证、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 宣布等程序作出详细规定,如规定“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 及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证据”“不得因被调查人的申辩而加重政 务处分”等。
    同时,政务处分法还设置了“复审、复核”专章,明确“公 职人员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政务处分决定不服的,可 以依法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公职人员对复审决定 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同时规定“公 职人员不因提出复审、复核而被加重政务处分”。
    此外,政务处分法还明确了对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公职人员 的救济途径,规定:政务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应当恢复该公职 人员的级别、薪酬待遇,按照原职务、职级、衔级、岗位和职 员等级安排相应的职务、职级、衔级、岗位和职员等级,并在 原政务处分决定公布范围内为其恢复名誉。没收、追缴财物错 误的,应当依法予以返还、赔偿。
    保护公职人员合法权益,一方面体现出对人权的尊重,一 方面也体现出对法律公正性、权威性的维护,确保政务处分权 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析

6 月 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共计 7 章 68 条。
解读一:政务处分解决“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问题
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惩戒措施。2018 年 3 月施行
的监察法首次提出政务处分概念。 政务处分法明确: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
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政务处分解决了以往对一些公职人员的 行为“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的现象。政务处分法把法定 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 处罚,构筑起了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
解读二:政务处分对象包括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政务处分法明确:本法所称公职人员,是指《中华人民共 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
    依据监察法的规定,公职人员的范围包括:公务员以及参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 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 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

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

理的人员;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政务处分适用范围为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意味着
除了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外,对比如法官、检察官、国企管理人 员、村干部、公办的教科文卫体单位的管理人员等都可适用。
解读三: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诬告陷害等都会被
政务处分
    政务处分法中所列出的违法行为,既包括贪污贿赂、收送 礼品礼金、滥用职权等较为常见的一些公职人员违法行为,也 对一些应该予以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作出了进一步明确。
    比如,“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料的”“违反个人有关事 项报告规定,隐瞒不报”“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受到名誉损 害或者责任追究等不良影响的”“拒不按照规定纠正特定关系 人违规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 “违反规定取得外国国籍或者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期居 留许可的”等行为,都被纳入政务处分情形,并规定了其适用 的政务处分。
    “这些问题,在近年来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具有 典型性,将其纳入政务处分范围,体现了纪法贯通,有利于推 动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效贯通。”
解读四:设立 6 种政务处分,明确从重、从轻或减轻、免
予处分等规则

根据监察法确立的政务处分种类,政务处分法规定了 6 种

政务处分和政务处分期间。

(一)警告,处分期间:六个月;

(二)记过,处分期间:十二个月;

(三)记大过,处分期间:十八个月;

(四)降级,处分期间:二十四个月;

(五)撤职,处分期间:二十四个月;

(六)开除。
    解读五:监察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任免机关、单位都可以适 用政务处分法
    政务处分法规定: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 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同时规定:本法第二章、第三章适用于 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也就是 说,公职人员的任免机关、单位可以适用本法有关规定作出处
分。

在明确这两类主体的基础上,政务处分法突出抓早抓小、

防微杜渐的理念,对两类主体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作 出规定。
    对任免机关、单位,政务处分法规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 员处分。
对监察机关,政务处分法规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

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同时

规定:监察机关发现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给予处分而 未给予,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监察建
议。

解读六:规范处分程序 保障公职人员合法权益
    为保障公职人员的合法权益,政务处分法专设一章,对政 务处分的程序进行明确。
    其中,政务处分法对调查取证、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 宣布等程序作出详细规定,如规定“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 及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证据”“不得因被调查人的申辩而加重政 务处分”等。
    同时,政务处分法还设置了“复审、复核”专章,明确“公 职人员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政务处分决定不服的,可 以依法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公职人员对复审决定 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同时规定“公 职人员不因提出复审、复核而被加重政务处分”。
    此外,政务处分法还明确了对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公职人员 的救济途径,规定:政务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应当恢复该公职 人员的级别、薪酬待遇,按照原职务、职级、衔级、岗位和职 员等级安排相应的职务、职级、衔级、岗位和职员等级,并在 原政务处分决定公布范围内为其恢复名誉。没收、追缴财物错 误的,应当依法予以返还、赔偿。

六个问题读懂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网络

6 月 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下简称《政务处 分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 惩戒制度的国家法律。《政务处分法》适用于哪些人群?聚焦 哪些内容?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为您解答。
一、为什么要制定《政务处分法》?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前,关于公职人员处分的情形、 适用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散见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 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 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中,缺乏统一规定,制约了处分工作的 规范开展。
    《政务处分法》参照现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 以及党纪的有关规定,总结实际经验,对政务处分的原则、种 类、适用规则、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应当给予的政务处分、 政务处分的程序以及不服政务处分决定的救济程序等作了具体 规定,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政务处分制度,为监察机关实施政 务处分提供法律依据。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这

部法律将党的纪律要求中与公职人员相关的内容转化为公职人 员的法律义务,实现党纪与法律的衔接,发挥党纪和法律的协 同作用,对于推进政务处分的规范化、法治化,实现全面从严 治党治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
义。

二、《政务处分法》适用于哪些人群?
    《政务处分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 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其中,《政务处分法》明确: 公职人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
即:

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

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 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 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 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 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政务处分适用范围为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意味着 除了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外,对比如法官、检察官、国企管理人 员、村干部、公办的教科文卫体单位的管理人员等都可适用。

三、政务处分与处分是什么关系?
政务处分和处分制度有分有合,并行不悖。 所谓“合”,一是在适用范围上,实现公职人员全覆盖。
政务处分和处分覆盖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六类人员。二是违 法情形上实现统一。任免机关、单位可以适用《政务处分法》 的规定作出处分决定。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或者新的规定的, 监察机关和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都可以适用。三是种类和 适用规则上实现统一。
    所谓“分”,一是指名称上,监察机关作出的惩戒称为政 务处分,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作出的惩戒称为处分。二是 监察机关和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对违法的公 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和处分,但是对公职人员的同一违法行为, 不得重复给予政务处分和处分。
四、哪些违法行为将受到政务处分?
    《政务处分法》对现有关于处分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归纳, 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 规定的违法情形中,概括出适用政务处分的违法情形,参考党 纪处分条例的处分幅度,根据行为的轻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 分档次。既包括贪污贿赂、收送礼品礼金、滥用职权等较为常 见的一些公职人员违法行为,也对一些应该予以政务处分的违 法行为作出了进一步明确。
其中,“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料的”“违反个人有关事

项报告规定,隐瞒不报”“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受到名誉损

害或者责任追究等不良影响的”“拒不按照规定纠正特定关系 人违规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 “违反规定取得外国国籍或者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期居 留许可的”等行为,都被纳入政务处分情形,并规定了其适用 的政务处分。
    公职人员违法行为种类较多,危害程度各不相同。《政务 处分法》分类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注重突出实践中典型多发 的违法类型,并根据行为的轻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分幅度, 确保政务处分工作依法规范开展,避免处分依据不统一、处分 决定畸轻畸重的问题。
五、政务处分分为哪些种类?
(一)警告,处分期间:六个月;

(二)记过,处分期间:十二个月;

(三)记大过,处分期间:十八个月;

(四)降级,处分期间:二十四个月;

(五)撤职,处分期间:二十四个月;

(六)开除。 在此基础上,《政务处分法》还进一步明确了政务处分的
适用规则,明确了“从重给予政务处分”“从轻或者减轻给予 政务处分”“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的各种情形。
其中,“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的”应从重给予政务处

分;“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可以从

轻或减轻给予政务处分;“公职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或者被 胁迫参与违法活动,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 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在“从重给予政务处分”和“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 的相关规定,既体现党纪处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又 衔接党规国法中对从重从轻减轻情节的规定,更加精准地体现 宽严相济。
六、《政务处分法》如何保障公职人员权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保证行政权、监察权、 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政务处分法》将“规范政务处 分”作为重要立法目的,在促进政务处分工作的规范化、法治 化,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权利保障方面具有体现——
    《政务处分法》第三条规定,监察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 监察机关发现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给予处分而未给予, 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监察建议;
    第四条规定,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集体讨论决定;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 律为准绳,给予的政务处分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 度相当;

第五条规定,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

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六条规定,公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非因法
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政务处分。 此外,《政务处分法》专章规定了政务处分程序,强调严
禁非法收集证据,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及拟给予政务处分的依 据必须依法告知被调查人,保障其申辩权、申请回避权等权利, 确保案件公正调查处理,政务处分决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 确,并专章细化对政务处分决定不服提出复审、复核的内容, 畅通被处分人救济渠道。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规范监察机关政务处分活动、完善 国家监察制度的一部重要法律,是继监察法之后,深化国家监 察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制度成果,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 重要内容。
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专门部署, 明确提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深入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强化 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的具体实践。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这个 “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公职人员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位置。 为此,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在“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政务处分” 一章中,首先规定,“散布有损宪法权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

国家声誉的言论的”,“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中国共产党

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将根据情节轻重 给予从记过直至开除的处分。
    这些规定,将宪法确立的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具体化、 制度化、法律化,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使自觉坚持 和切实维护党的领导成为公职人员的法律义务,为有效发挥中 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进一步做实监督全覆盖、增 强监督有效性。此前,在党纪处分覆盖全体党员的同时,“处 分”却未能覆盖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制定公职人员政 务处分法,将法定的监察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消除对公权 力行使的监督空白和盲区,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 事处罚,构筑起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
    从第十九条到第二十三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落实监察 全覆盖要求,分别规定了对监察法明确的 6 类监察对象的处分 适用情况。以第二十二条关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 理的人员”的规定为例,通过明确监察机关政务处分权限,填 补了此前对非党员村委会组成人员“微腐败”行为无法给予处 分的空白。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涉及各级各类监督主体、监督制 度。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在进一步明确公职人员任免机 关、单位的主体责任和监察机关的监督责任的基础上,将散见

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中,关于公职 人员处分的情形、适用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规定统一起来,改 变了处分标准不统一的局面,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监督效能,促 进广大公职人员依法履职。
    以处分种类为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明确了 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这 4 类处分;公务 员法规定,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对此 6 类处分作出具体规定。公职人 员政务处分法在第七条中,将对公职人员的政务处分明确为警 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在统一处分种类的同 时,也明确了处分期间。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 律。通过立法健全完善政务处分制度,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监督, 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 有关负责人表示。
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推动抓早抓小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通过对全体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的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保证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对 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保证国家机 器依法履职、秉公用权。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被纳入

国家监察范围,党和国家监督工作逐步延伸到每个领域、每个 角落。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通过与党纪的衔接,发挥协 调效应,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关于违反 纪律情形的具体规定,根据公职人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吸收和完善,形成与党纪处分相贯通的政务处分制度。纲举目 张的同时,通过对处分情形、处分后果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公 职人员开列“负面清单”,在纪法贯通中体现抓早抓小、防微 杜渐。
    比如,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四条对接受、提供可能 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的 处分规定,第三十五条对在公务接待、公务交通、会议活动、 办公用房以及其他工作生活保障等方面超标准、超范围的处分 规定,第三十八条对在管理服务活动中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的 处分规定,第三十九条对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误导、欺骗行为 的处分规定,等等,都传递出加强日常监督,推动抓早抓小的 明确信号。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公职人员政 务处分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工作中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 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 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将 作风问题纳入违法情形,将党规党纪中对党员的要求转化为对

公职人员的法律约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落马党员干部篡改、伪造人事档案 问题并不鲜见。“五假干部”卢恩光,年龄、学历、入党材料、 工作经历、家庭情况等全面造假,长期欺瞒组织。第二十九条 将档案造假纳入政务处分情形,体现了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注重突出近年来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实践中典型多发的违法类型,将其纳入政务处分范围,体现了 纪法贯通,有利于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效贯通。
    强化对公权力监督制约的同时,也贯穿着惩前毖后、治病 救人的方针。第四条明确规定,政务处分“坚持惩戒与教育结 合,宽严相济”原则。第十一条“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 和第十三条“从重给予政务处分”的相关规定,衔接党纪国法 相关规定,更加精准地体现宽严相济。第十四条规定,“因过 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 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 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这就给了上述犯罪公职 人员改过自新机会,体现了教育挽救、治病救人的精神。
    根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对有职务违法行为的公职人员, 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分,对情节轻微的可进行谈话提醒、 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予以诫勉,从而有利于实现抓早抓小、 防微杜渐,促进广大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从业、坚持道德操守,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公职人员队伍。

坚持“三不”一体理念,深化标本兼治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 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 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出台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持续深化标 本兼治,使广大公职人员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 因觉悟而“不想”。
    政务处分是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的惩戒。通览 该法,一条“严”的主线贯穿其中——顺应监察全覆盖要求, 既规定了适用于所有公职人员的共同规则,又针对不同类型的 公职人员分别规定了处分后果,力求真正发挥政务处分的惩戒 作用。
    比如,第二十九条规定,“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 隐瞒不报,情节较重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将党 纪中对应的违纪行为转化为职务违法行为。政务处分法施行后, 公职人员出现上述问题,不仅违规违纪,还属违法行为,在被 党纪追究的同时还要受到法律惩戒。
    还比如,该法将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第四 十条将“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 良影响”“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等违反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的行为纳入违法情形,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全面强 化对公职人员的严要求。
该法根据国家监察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公务员、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处分的有关规定,对政务处分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

构筑监督公权力的制度笼子,以制度约束实现“不能”。 第三条规定,监察机关和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按照管
理权限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和处分,从而将监察机 关的监督责任和任免机关、单位的主体责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 下来,推动两个责任贯通联动、相互促进,形成严格有效的监 督体系。
    实施政务处分,目的是惩戒极少数,教育大多数。该法在 总则部分开宗明义,明确立法是为了“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并且在第三条要 求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 监督”。第十二条规定,“公职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或者被 胁迫参与违法活动,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 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强调对违法公职人员开展思想政治 工作,使其主动认识错误、改进提高。这也充分说明,政务处 分归根结底是为了督促公职人员提高思想觉悟、涵养廉洁文化, 做到因觉悟而“不想”。
    不敢、不能、不想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该法施行过程中, 要把握好不敢、不能、不想的整体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坚持一体推进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增强标本兼治效果。
    
“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圈子里有全面的公文材料,各种紧扣热点的公文合集。材料众多,每天更新的材料都会专门压缩打包标明日期,并编辑出材料目录索引,方便查找的同时也方便下载。加入后,开号以来的所有材料都可以下载。

提升政务处分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网络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将监察法关于政务处分的原则规定具 体化,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 分、衔接刑事处罚,对政务处分制度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推 进了政务处分规范化法治化。
统一处分标准,规范开展政务处分工作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监察机关监督的对象是所有行使公 权力的公职人员。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紧紧围绕规范约束公权 力,对各类公职人员科学、统一地设置处分的法定事由,并根 据行为的轻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分幅度。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在总则部分的第二条规定,“本法适 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并确 认“本法第二章、第三章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 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法律的形式将监察机关的监督责 任和任免机关、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规定下来,有利于监察机 关和任免机关、单位明晰各自职能定位,强化责任担当,依法 履行相应职责,提高管理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公职人

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全

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此前,关于公职人员处分的情形、适用规则、程序等方面
的规定,散见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 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中, 缺乏统一规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出台,统一了处分标准, 进一步明确了政务处分种类、处分期间以及政务处分的适用规 则,为监察机关精准规范开展政务处分提供了法律依据。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对此前相关法律法规确立的处分种类 进行整合完善,统一设定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 开除 6 种政务处分,明确了政务处分期间。同时,顺应监察全 覆盖对政务处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第九条至第十八条规定了 适用于所有公职人员的共同规则,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七条则针 对不同类型的公职人员分别规定了处分后果。
    “对于所有的公职人员,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在共同违法 责任承担、从轻或者减轻情节、从重情节、违法所得追缴、政 务处分自动解除等方面,作了统一的规定,体现了共同的严要 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 对于不同类型的公职人员,根据其身份、职业等特点,在处分 后果上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以保证政务处分的有效性。
    在适用对象的类型上,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九条到第 二十二条对公务员以及参公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

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

及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 理的人员,国企管理人员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 人员等对象的处分后果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力求真正发挥政 务处分的惩戒作用。
    考虑到未担任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或者国有企业人员职 务的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存在无职可撤、无级可降的情况,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 察法》第十五条第六项规定的人员有违法行为的,监察机关可 以予以警告、记过、记大过。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直接给 予或者监察机关建议有关机关、单位给予降低薪酬待遇、调离 岗位、解除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等处理。”这一条作为兜底 条款,确保了对所有违法公职人员的处分无死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辞职或退休的原公职人员被查处, 敲响了执法无禁区的警钟。对此,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二十 七条规定,已经退休的公职人员退休前或退休后,以及已经离 职或者死亡的公职人员在履职期间有违法行为的,不再给予政 务处分,但是可以对其立案调查,并依法对其进行相应处理, 从而向全体公职人员释放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强烈信号。
衔接党纪国法,发挥党纪和法律的协同作用
    着眼于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坚持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既是自始至终贯穿公职人员政务处

分法制定过程的工作原则和思路,又是这部法律本身的一个重

要特点。 该法在起草过程中,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
党内法规关于违反纪律情形的具体规定,根据公职人员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和完善,形成与党纪处分相贯通的政务处 分制度。
    该法第四条确定了政务处分的一系列原则,包括坚持党管 干部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 这些内容都和党的纪律处分工作需要坚持的原则具有内在一致 性。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一要求也贯穿在公职人员政务处 分法的法条当中。比如,该法的第十一条,就列出了“主动交 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配合调查,如实说 明本人违法事实的”等七种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的 情形。
    不仅处分原则,在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政务处分上,也具 有一致性。具体来说,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二十八条的相关 规定与政治纪律相关,第二十九条到第三十二条涉及组织纪律, 第三十三条至第三十六条与廉洁纪律有关,第三十七条和第三 十八条的内容包含群众纪律,而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则分别 与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有关。这些规定,明确了应当给予公职 人员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同时根据违法行为的轻重程度,规

定了相应的处分档次。

    比如,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纵容、 默许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 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这一规定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八十七条的内容相对应。这就实现了党纪与法律的有机衔接, 有利于发挥纪律和法律的协同作用。
    政务处分制度的法法衔接,体现在违法情形、程序和申诉 等方面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
    该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对依法行使批评、申诉、 控告、检举等权利的行为进行压制或者打击报复的”,予以从 警告直至开除处分。这与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的“不得对 批评、申诉、控告、检举进行压制或者打击报复”相衔接。
    再如,该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公职人员依法受到刑事责任 追究的,监察机关应当根据司法机关的生效判决、裁定、决定 及其认定的事实和情节,依照本法规定给予政务处分。监察机 关作出政务处分后,司法机关依法改变原生效判决、裁定、决 定等,对原政务处分决定产生影响的,监察机关应当根据改变 后的判决、裁定、决定等重新作出相应处理。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相关规定,无论是内容还是适用上, 均与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保持协调一致,这正是法律体系内在 协调一致的体现,有利于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统一正确实施。

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既体现纪严于法的要求,又突出政

务处分的特点,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确保政务处分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保证行政权、监察
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对规范 政务处分权行使,依法保护公职人员合法权利提出明确要求。
    该法第十六条规定,“对公职人员的同一违法行为,监察 机关和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不得重复给予政务处分和处 分”,避免了对同一违法行为的重复评价,符合一事不二罚的 法治精神。
    政务处分直接涉及公职人员的职务、职级、级别、薪酬待 遇等重要事项,对公职人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务处分权 必须严格依法行使,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六条规定,“公职人员依法履行职 责受法律保护,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政务处分”, 明确公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防止因滥用处分干扰 公职人员正常履职的行为。
    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程序约束政务处分实施主体,保证处 分调查事实的清楚、准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四章规范了 政务处分的程序,对处分主体的立案、调查、处分、宣布等程 序作了具体规定。

该法第四十二条明确,“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

非法方式收集证据。以非法方式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给予政务 处分的依据”,防止公职人员正当利益受到侵害。为了维护政 务处分的公正性,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了参与公职人员违法案 件调查、处理的人员应当回避的情形。
    另一方面,通过赋予被处分人陈述、申辩等充分的程序权 利,保障被处分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作出政务处分决定 前,监察机关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不得因被调查 人的申辩而加重政务处分。
    为了充分保障被处分人员的合法权利,公职人员政务处分 法第五章用专章规定复审、复核。其中,第五十六条明确提出, 公职人员不因提出复审、复核而被加重政务处分。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五十三条还规定,监察机关在调查 中发现公职人员受到不实检举、控告或者诬告陷害,造成不良 影响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
响。

此外,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监察机关及

其工作人员有“违反规定处置问题线索”“窃取、泄露调查工 作信息,或者泄露检举事项、检举受理情况以及检举人信息” 等 11 种情形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 予处理。这些规定有助于推动监察机关加强自身监督管理,坚

持实事求是,严格依法实施政务处分,提高规范化、法治化、

专业化水平。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专题辅导报告
网络
辅导报告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6 月 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下简称处分法)。这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国家 法律。在监察法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务处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 立法健全完善政务处分制度,是强化对公职人员监督的需要, 也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一、出台处分法的重大意义
    处分法是规范政务处分的重要法律,是建国以来对公职人 员处分最详细的规定,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较多。制定公职人员 政务处分法,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匹配 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有 利于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公职 人员队伍。
(一)强化对公职人员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治吏
    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惩戒措施。公职人员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特殊重

要位置。制定政务处分法,有利于强化对公职人员的全面监督,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治吏。在监察法提出政务处分概念之前,对 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惩戒称为“处分”,其依据是公 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条例、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在 党纪处分覆盖全体党员的同时,“处分”却未能覆盖所有行使 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惩戒的对象上还留有空白地带。比如, 对于存在违法行为的非党员村委会组成人员,由于其既不是党 员,也不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其“微腐败”等违 法行为无法给予处分,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二)规范政务处分活动,提高监察工作法治水平
    政务处分法的出台,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具体问题, 精准立法的结果。监察法对政务处分制度作了原则规定,没有 对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以及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则、程 序等作出具体规定。监察法施行后,为解决工作急需,中央纪 委国家监委制定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作为实施政务 处分的过渡性规范,为起草政务处分法探索经验。应运而生的 政务处分法,一个突出特点是着眼于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 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整合完善与党纪处分相对应的政务 处分制度。比如,在明确监察机关和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 各自职责的同时,统一设置处分的法定事由和适用规则,保证 处分适用上的统一规范。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薄弱、处分程

序不规范、处分决定畸轻畸重、对国有企业和基层群众性自治

组织中的公职人员处分缺乏法律依据等,是监督惩戒中的突出 问题。对此,政务处分法坚持问题导向,在将散见于不同法律 法规中的处分依据统一起来的同时,结合现有公务员、事业单 位管理人员处分制度等,充实完善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违法情 形、处分幅度、适用规则和程序,补齐制度短板。以细化违法 情形为例,草案二审稿第三章已对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政务处 分作了明确规定,为进一步明确应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草 案三审稿根据各方面意见建议,增加“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 料的,予以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严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的规定,并将“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或者责任 追究等不良影响”纳入处分情形。这些已成为法律条文的新增 规定,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注重纪法协同、法 法衔接是此次立法的又一亮点。政务处分法在处分情形、处分 权限和程序、处分后果上与公务员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保 持协调衔接,保证法律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时,注重与党纪的 衔接,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效贯通。政务处分对公 职人员有重要影响,关系公职人员切身利益,作出政务处分决 定应该严格依法规范进行。制定政务处分法,明确实施政务处 分的主体,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处分事由、权限和程序,被 处分人员维护合法权益的救济途径等,有利于推进政务处分的 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提高监察工作的法治水平。

(三)完善监察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专门部署,明

确提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政 务处分法是首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国家法律, 也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完善监察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0085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6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