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新闻稿件2022(播音主持新闻稿件60篇)

播音主持新闻稿件2022(播音主持新闻稿件60篇)

由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传媒中心(邯郸广播电视台)联合省有关部门创作的5集文献纪录片《太行号角》,经过跨越两个年度的调研撰稿、采访拍摄及后期制作,在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的央视品牌栏目——中文国际频道国史节目《国家记忆》中播出。这部纪录片再现了战争年代我党领导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在太行山地区战斗和工作的不平凡经历,它追记着党为打赢新闻舆论战而作出的战略布局和建设实践,追记着新闻战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奉献精神,为完成党交给的新闻舆论重任的使命担当。

笔者作为《太行号角》主创人员之一,追寻红色足迹,踏访红色新闻纪念地,拜访红色新闻人及后代,耳闻目睹,倍受教育,感慨万千。红色新闻历史是党的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太行号角》是一部难得且值得珍藏的党史、党的新闻史教育的形象教材,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观看这部片子,可以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精神之火,永葆鲜红底色。

《太行号角》里的红色新闻工作者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值得我们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传承和发扬?

不辱使命,勇于担当

《太行号角》摄制组分别到山西沁县后沟村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山西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址、涉县桃城村“奶奶庙”新华日报印刷厂旧址、涉县辽城乡石门村莲花山下的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南京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等地,调研、拍摄《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的创办和何云烈士的英雄事迹。1938年9月,去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朱德、彭德怀希望《新华日报》到太行山区创立华北版,中共中央批准后决定由何云负责筹备工作。何云,原名朱士翘,早年考入复旦大学,后来又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云毅然停学回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被捕入狱,1937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到《新华日报》社担任国际版编辑。党的决定就是命令。受命筹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何云,于1938年10月东渡黄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安排下,进驻山西沁县后沟村,开始了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在战斗频繁、物资困难的情况下,何云带领筹办人员克服困难,争取时间,仅几个月就创办发行了。在《发刊词》中,何云提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的任务,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与进步;创建、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团结华北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创刊第一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就发表关于军事斗争的社论、访问记、战场通讯150多篇,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日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2020年9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在接受《太行号角》摄制组采访时说:“《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响,胜过十万毛瑟,毛瑟是枪。它的影响和武装的力量的作用是可以并肩的。”何云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重任。

勇于担当,接替使命,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新闻人表现得尤为出色。《太行号角》稿本调研人员曾多次到涉县西戍村、沙河村新华总社、临时总社、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播音旧址踏访了解,2021年5月1日至3日,《太行号角》摄制组专程来到沙河村陕北?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参观、拍摄。1947年3月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时,要求新华社做好向太行转移和随中央转战陕北的工作,同时指示晋冀鲁豫中央局,迅速筹建新华社临时总社,接替秘密转移中的新华总社的工作。晋冀鲁豫解放区与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受命筹建一座新电台,准备随时接替陕北台播音。3月28日当晚,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钱家楣突然得到了一个坏消息。2020年11月27日,《太行号角》摄制组到北京采访温济泽、钱家楣女儿温飚,她说:“当时(她)还在播新闻稿,突然有人说(敌人)还有30里地就到了。所以他们播完了以后,就匆匆忙忙地就把带不走的设备埋起来,连夜开始长途跋涉。”由于事发突然,此时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既没有接到上级接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通知,也没有收到新华社发来的广播稿。短暂的沉寂后,为确保党中央的声音一刻不断,现场负责同志当机立断,决定立刻开机播出,安排播音员反复播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重播青化砭大捷的消息。著名播音员齐越在他《播音员日记》——“解放战争年代的播音工作”里记录了这段经历:“接受新任务,1947年3月30日 西戍村 中午,晋冀鲁豫总分社负责人安岗同志从中央局开会回来,传达党的决定:立即抽调一部分电务、编辑人员前往太行西戍,同其他方面抽调的人汇合,组成临时班子,从4月1日起,接替陕北新华总社对国内外的文字广播和口语广播。任务异常紧急,组织上派张更生、李洋和我打前站,限天黑以前赶到,准备好一切。我知道,这是我们用实际行动“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时候了。我们以每小时十里的速度,在六点左右,赶到四、五十里外的山村西戍。”

忠于职守,敬业奉献

太行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冒着枪林弹雨,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坚守阵地,坚持游击办报办台,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为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履职尽责。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果。作战期间,身为社长的何云一马当先,他带着记者组成战地报道组,随八路军总部和前线部队战斗在一线。报社编辑、记者背着电台、纸张和油印机,日夜战斗在火线上,写好文稿,立即编辑、审核、排版、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正如何云在1941年1月2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中撰文所说的那样:“我们正把这‘百团大战’的伟大战绩,迅速地散发捷报,以期飞快地深入民间。写作了不少通讯,介绍到大后方,介绍到国际间去。”百团大战后,日军不甘失败,连续发动报复性残酷“扫荡”。1942年5月,日军调集3万余人,对太行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2021年5月26至27日,《太行号角》摄制组赴南京新华日报报业集团,采访《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长赵剑波。他说,在当时愈加残酷的军事斗争形势下,一场灾难悄然降临到了报社上空。5月23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接到转移命令,何云指挥大家迅速掩埋机器,向外转移。5月27日下午,报社队伍被敌人的飞机发现了,敌人投下燃烧弹,熊熊烈火瞬间点燃了山峰。大火封山,深陷重围,第二天一早,何云命令部分同志先行撤退,自己则与其他几名同志寻找大部队,准备出版油印战时报。面对敌人满山遍野的搜山,经过连续几天不停地奔波,本来就身体虚弱的何云几乎无法行动。子弹袭来,何云背部中弹,顿时血流如注。卫生员赶来包扎,强忍着剧痛的何云却说自己的伤不重,让她快去抢救前面的同志。等卫生员返回时,何云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1942年10月1日,在涉县辽城乡石门村,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前,党、政、军民5000多人隆重公葬何云等烈士。新中国成立后,何云忠骨被移至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公葬。2021年5月28日,是何云烈士殉国79周年纪念日,在《太行号角》摄制组几经联系和安排下,何云外孙黄克明和妻子从杭州第一次专程赶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何云烈士墓前,摆上从老家带来的酒和鲜花,黄克明面对墓碑鞠躬默哀,深情地诉说:“姥爷,我今年60岁,在这么长时间当中,我们都时时刻刻记着您,怀念您的英雄壮志,记得您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我们也时时刻刻想着来到您这里祭拜,今天我们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我们希望你在天之灵能够永远这样的美好。”摄制组记录了这一动情的场面,更把新闻先烈感天动地的故事记在了心里。

忠于职守,敬业奉献还表现在对新闻工作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确保编辑、播出的新闻准确无误。这里讲的是一个“不要播错一个字”的故事。1948年5月29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台当天晚上播出毛泽东起草的《1948年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的指示》。为此,口播部主任温济泽致信播音组,内称:“今天播送的中央指示,非常重要。毛主席亲笔指示,叫不要播错一个字。请你们万分注意。”信中对如何播出,提出具体意见,并指定由齐越首播。信末说:“今天播时,我当注意收听,并按文件一字一句核对,望千万不要错一个字。”2020年11月《太行号角》摄制组分别来到北京温济泽女儿温飚、齐越女儿齐虹的家中,她们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齐虹说:“等把稿子交到齐越手中时,离播出时间只剩一个小时,他抓紧时间准备。因为他是第一次播这么重要的稿子,而且是毛主席亲自批示的。”温飚说:“我爸爸事后在《收听记录》里写道:‘今天齐越播指示,声音清楚,没有错一个字,很好!’”这次播出在陕北台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编播之间团结协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服务人民,为民代言

《太行号角》记录着红色新闻工作者当年办媒体的一个鲜明定位,就是面向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信息,反映基层呼声,替百姓说话。2021年3月5日,《太行号角》稿本调研人员来到保定市文史馆内的晋察冀日报纪念室,这里存放着1937年至1948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复制合订本,我们在翻阅中发现,那个时期的《晋察冀日报》编务在社长(主任)邓拓的主持下,面向基层百姓,针对边区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民生开辟专栏。如早期固定开办的《老百姓》《民众》等专栏,刊登百姓关心的生产、生活的报道和内容,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关注。1940年11月改版《晋察冀日报》后,仍然坚持刊登这方面的内容,不定期开设《边区剪影》《读音信箱》《小言》等小栏目,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批评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言行。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区火磨街一栋小白楼里创刊,出版的创刊号报纸如今珍藏在邯郸市档案馆,可谓镇馆之宝。2021年4月7日,《太行号角》摄制组来到市档案馆采访,工作人员在库房给我们展现出这份珍贵文物,只见对开四版,整版采用套红印刷,报头“人民日报”四个字用的是毛主席写的字。研究馆员郑慧雯女士介绍到,像这样的印刷方式在战争年代创刊的大型报纸中极为罕见。创刊号头版刊登的《发刊词》引人注意。作为编者的第一次亮相,《刊发词》标题上方特意印上了解放军战士策马飞奔的形象,向读者开宗明义地明确了报纸的性质:“本报——人民日报,晋冀鲁豫边区广大人民的报纸出版了。”《发刊词》最后郑重指出:“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本报的方针和宗旨。”为人民服务的办报方针由此成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工作准则和优良传统。2020年9月27日,《太行号角》摄制组到北京人民日报社宿舍采访了当年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一版编辑、98岁的何燕凌老人。他对记者说:“人民日报创刊的这个过程就说明了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位。所以,人民日报这个名字,以至于人民日报急于创刊,都说明了党的一个根本宗旨——的确是人民至上。”由于内容丰富、制作精良,服务于人民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当天,发行量就达到8000多份,随后订阅量更是直线上升,成为当时华北解放区覆盖面最广的一份报纸,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1946年7月1日出版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报头换上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字,这是刚从城市转向武安农村后出版的第一张报纸,编辑部随之对报道的重点进行了调整。战场报道,战胜灾荒、发展生产力,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成为版面上的主要内容。报纸内容在服务群众的同时还对危害群众利益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批评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干部。我与台纪录片工作室主任赵杰为撰写《太行号角》第二集《人民至上》稿本,2021年3月26日专程到武安市东山文化园“红色新闻收藏馆”查阅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复制版。为了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反映农民呼声,为农民伸张正义,这时期的《人民日报》开设了《农民呼声》专栏,“为的是让大家在这里控诉地主的罪恶,揭发工作里的缺点,发扬那些咱们农民认为好的合适的事情,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意见。”鉴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情况,编者平易近人地提出:“大家会写的就自己写,不会写的,可以找报馆的通讯员、记者和当地干部写,要不就亲自来报馆跑一趟。”我们从中查看到:1948年2月15日、16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连续两天在头版集中刊登了几篇针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批评报道。例如《西戍村干压迫穷人》《一件婚姻问题拖了一年没解决》《郭永亮表示 冀南行署孟主任对咱们不够关心》等;同时还在报眼位置刊发《反官僚主义条例》,并配发评论《再不要在人民面前犯罪》,态度鲜明,一针见血,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人民日报》为人民代言的办报方针。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钱江是研究《人民日报》红色新闻史的专家,曾出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战火中诞生的人民日报》等书,2021年6月1日,《太行号角》摄制组在北京采访到了他。谈到当年的人民日报办报方针,他说:“人民日报就是人民的报纸,它要反映的就是人民的心声。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人民日报一版、二版上就经常有读者来信公开发表出来,还进行了跟踪报道,确实有很多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晋察冀日报》也开辟《读者信箱》专栏,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让基层组织克服官僚主义,关心群众疾苦,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切实解决百姓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深入实际,改进作风

红色新闻工作者之所以心系人民,心向基层,原因是他们牢记党的宗旨,走到人民群众中间,一块儿生产,一块儿生活,增进同农民、基层干部的感情,从而发现、写出贴近实际、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土地改革运动兴起后,解放区各报针对报社的编辑、记者等工作人员大都来自城市,在感情上与农民有一定距离这一实际情况,决定将编辑部的同志们下放到村子参加土改运动,通过亲身体验来缩短报社工作人员同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距离,使报社工作人员对实际工作和办报的责任感有了新的理解,使报纸在土改运动中更好地为农民说话,反映农民的意见和要求。这一时期,根据晋冀鲁豫中央局安排,驻武安河西村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工作人员,就近组成土改工作队进驻报社驻地附近的十里店、赵庄等村,调查研究,了解实情,开展土改工作。这些多数年龄在20多岁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同睡农民一条炕,同吃报社一锅饭,采写、编辑的文章,促进了土地改革,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也为动员群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宣传鼓动和指导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钱江在接受《太行号角》摄制组采访时说:“这些时候的人民日报大量报道了有关土地改革和开展农村、农村生产这方面的内容,他们一家一户地进行农村调查,和当地的农民都建立了非常熟悉的关系,这种关系,他们一直保持了一生。”

但是在土改运动初期,土改实际工作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犯了不少右倾错误,报纸上的失实新闻报道为数不少,出现了一些凭空制造的“英雄”与“模范”。这一切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对此,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下,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2021年3月底到4月初,《太行号角》摄制组来到山西省吕梁市,参加了吕梁学院举办的“晋绥日报新闻论坛”,采访了多位与会的全国高校新闻学院的专家学者,参观并拍摄晋绥边区政府旧址和晋绥日报旧址。从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6月15日,《晋绥日报》用第4版整版篇幅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晋绥日报》在“编辑按”中说:“我们的编者作者应该更加警惕,并勇敢地严格地检讨与揭露自己不正确的采访编写的思想作风,更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6月25日至27日,《晋绥日报》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将报社自我检查出的或群众揭发检举出的失实报道连续曝光。《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从晋绥解放区推广到其他解放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太岳《新华日报》和新华日报太岳分社等新闻机构都先后作出了学习《晋绥日报》自我批评精神的决定,认真检查新闻报道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立场作风等问题。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赴河北平山,途经晋绥地区。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是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二是无产阶级办报路线与方针;三是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四是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光芒,对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解放区党的新闻工作指明了方向。这篇讲话与***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对做好如今新时代党的新闻传播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太行号角》是邯郸“红色纪录三部曲”的第三部力作,该片列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纪录片“十四五”规划第一批重点选题,得到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他们对送审片审核后一致认为,主题鲜明,史料准确,史料丰富。现在,片子已经播出,可以说,该纪录片具有显著的史料的抢救性、内容的系统性、故事的生动性、记录的揭秘性、教育的直观性等特点,挖掘并丰富了邯郸红色文化,填补了太行山地区红色新闻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影像教育的空白。红色永远是党的新闻事业最鲜明的底色,让我们把老一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精神力量,努力做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太行号角”。

邯郸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张志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165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