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篇)2023年最新经济主题文稿汇编

2023年最新经济主题文稿汇编(23篇)
目录

1.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 3
2.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6
3.消费趋旺,诚信不可忘 10
4.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14
5.精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 22
6.更好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26
7.有效发挥服务型消费潜力 32
8.找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38
9.当好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全守护者 更好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 42
10.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46
11.2023年中国经济将有五个“明显回升” 50
12.消费市场复苏向好 58
13.找准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发展 72
14.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76
15.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83
16.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88
17.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94
18.生产性服务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99
19.在融合和重塑中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105
20.提振信心 蓄势前行 110
21.着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114
22.从动荡中涌起的全球通胀潮 118
23.全球经贸变局五大趋势 125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
2023-01-31

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其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重要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农业、工业、科技、交通、金融、网络、数字、能源等重要产业发展大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重点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但同时,我国产业在质量、效率、竞争力、创新、品牌、前沿技术等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
完善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构建集高效农业、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高效服务业、未来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速发展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完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围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贸易升级需求,推动高品质、高性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竞争力、有良好体验、有市场前景、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要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创新活动,推动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构建。二是要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导向,构建有利于提升竞争力的要素条件与环境,持续提升生产率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巩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维护等各环节,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能源消耗总量;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物流及绿色建筑发展。
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吸引各方资源和要素。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稳定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潜力市场。使中国产业深植于世界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贸易、流通、金融、运输、物流、营销、信息和知识等体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
(作者系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2023-01-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为什么必须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一般而言,大国经济的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内外需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内外需市场的良性循环取决于一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程度。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维持稳定、防止断裂和缺失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和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这些方面,都要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而且,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脆弱问题仍较为突出,必须多措并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快构建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关键产品产量,通过补链、延链等,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关键一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作出安排部署,强调“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一方面,要拉长长板,巩固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另一方面,要补齐短板,尽快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努力解决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有机衔接问题,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长远举措。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提升数字化时代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消费趋旺,诚信不可忘
2023-01-29

春节是消费需求释放的重要节点,各类年货节购物专场激发消费活力。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的前提。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才能让消费更红火,也更暖人心。
红红火火过大年,春节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忙里偷闲算算支出,办年货、备年礼、亲朋聚会、出门旅行,少不了要花几笔。再看看各大平台消费旺季数据,回暖趋势明显。总体上看,有个明显特点,即安全放心、绿色健康的产品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春节是消费需求释放的重要节点,各类年货节购物专场激发消费活力。很多商家都推出折扣“爆款”,以实惠促消费。眼花缭乱的促销背后,暗藏玄机。近期,不少消费者收到商家短信提示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有人按照商家发的网络链接一路操作,付了差价,结果一查才发现与原商品售价所差无几。这种所谓积分兑换“补差价”,看似商家抛出的福利,实则涉嫌误导消费,甚至涉嫌消费欺诈,有的拿出来的是库存积压产品,有的竟是假冒产品。
遇到类似情况,自当慎重消费。网购有一大好处,就是更便于货比三家,不难甄别真假高低。哪家卖多少钱、哪家卖得好不好,多刷一刷总会有个结论,那种所谓链接商城的“福利”就原形毕露了。据了解,现在国内主流的品牌方和经营者,大部分均为利用积分进行无条件兑换商品或服务。如若再收到上面这样的信息,大可拉黑处理,统统删掉。
消费既看实惠,更重诚信。从相关平台调研报告看,理性是今年年货节消费的关键词。78.7%的消费者表示倾向于“实在”消费,36.6%的消费者表示购物会优先考虑性价比和实用性。细看各类年货礼盒装,有的商品包装花里胡哨、图案精美,配上小清新文字,尽是输出一些“心灵鸡汤”,产品质量却是一般般。这些包装上的“小巧思”容易获得销售“大流量”,虽能一时吸引顾客购买,但因没有够硬的商品质量,很快就被市场淘汰。有的经营者以打折、低价吸引消费者预存费用、办卡消费后,不兑现承诺,随意扣费、任意加价、降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有的在直播间里吹得天花乱坠,一旦下单付了款,就会翻脸不认账,说好的品质保证则烟消云散,这些迟早都要付出代价。
有效促消费,这类重面子轻里子、重口号轻服务的现象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更要予以有效打击,规范各类经营活动,积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同时,相关部门要提升消费者投诉的便利度,加大消费者投诉问题的解决力度,做到能办事、办成事,真正高效解决问题。
一方面是完善政策制度,加强规范指引。如今办年货更多的是网购。对于不满意的产品,消费者有权依法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无需说明理由,特殊情况除外。对于有的商家所谓“拆封不退”的做法,消费者可以理直气壮地投诉。按照最新司法政策,消费者因检查商品的必要对商品进行拆封查验且不影响商品完好,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商品已拆封为由主张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
另一方面是统筹保障消费领域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这段时间,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举措,努力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务部把今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确定了“全年乐享 全民盛惠”主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将今年消费维权年主题确立为“提振消费信心”,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同共治;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彰显对消费者的司法保护温度,等等。这些政策举措用得好用到位,才能最大化促进消费。
良好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的前提。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更红火,也更暖人心。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3-01-20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定向领航。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正确工作方法,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成就难能可贵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成就难能可贵。
经济增长回稳向好。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达到4.8%,实现良好开局。受全球市场波动加剧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回落至0.4%。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助企纾困、保障民生等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三季度经济增速快速回升至3.9%。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3.0%,实现了回稳向好。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7.5%、16.3%,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2.2%、12.1%。
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受逆全球化、疫情冲击、能源和粮食等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球货物贸易增长趋缓,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体纷纷出现贸易逆差。在这样复杂严峻形势下,我国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殊为不易。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增长10.5%,这是在2021年出口增长21.2%的高基数基础上、在美国对我部分商品继续加征关税的情况下实现的,充分说明我国出口具有强大韧性。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民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汽车出口成为新的增长点。
物价保持基本稳定。2022年以来,全球许多国家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大幅上涨。如,美国连续6个月CPI同比上涨8%以上,处于近40年来的历史高位;欧元区CPI持续攀升,10月、11月、12月分别为10.6%、10%、9.2%,创欧盟成立以来历史新高;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我国CPI同比仅上涨2.0%,12月更是降到1.8%,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民生和安全发展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克服国际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和国内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有力保障了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年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煤炭、油气实现稳产增产。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从短期看,2023年我国经济整体好转具备有利条件。一是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场景式消费、接触性消费等将较快恢复增长,消费将持续恢复。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房地产等的市场预期和信心也会逐步回升。三是2022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效应持续显现,2023年还将继续出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政策,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恢复发展。2022年经济增速基数较低,也有利于2023年经济增速回升。
从长期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接近9亿人,人才红利正在快速形成和释放;储蓄率仍然较高,投资增长具有有力支撑;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韧性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物价水平、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不高,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处在5%—6%的区间,经济回升向好具有坚实支撑。
当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挑战,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保持出口增长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面临较大压力,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只要以既定目标为战略指引,守正创新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综合来看,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重点任务。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总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下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在外需减弱的背景下,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从恢复消费场景、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三个方面着手,稳步恢复餐饮服务、文化旅游等接触性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等消费,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归正常增长水平。发挥投资对稳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叠加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以及能源资源版图正在加速重构。从国内看,我国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发生边际性、趋势性变化,产业发展正进入爬坡过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口期。必须高度重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和保障能源粮食安全,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稳住先进制造业发展基本盘;聚焦自立自强,切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又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目前,我国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的综合优势仍然十分突出。同时,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利用外资也面临较大压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进制度型开放等措施,加大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利用外资力度,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既从供给端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又从需求端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加大存量债务处置力度,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精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
2023-01-2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货币供应量充足,人民币贷款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但呈现“企业强,居民弱”等特点。宏观政策应持续发力,进一步激发有效融资需求,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022年12月末,广义货币(M_2)增速继续维持在高位,表明货币供应量较为充足,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狭义货币(M_1)环比增速连续多月放缓,反映出疫情扰动下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受到较大影响。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和银行“开门红”活动开展,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有所增长,信心和预期加快修复。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不及预期,增速低于10%,与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量减少有关。
从全年数据看,2022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反映出有效融资需求有所回升,金融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信贷增量稳步增长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从结构看,“企业强,居民弱”特点较为显著。2022年全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多增5.07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大幅增长是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长主要贡献,这得益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发力,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支持,再加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措施保持延续性,推动企(事)业单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全年住户贷款同比少增4.09万亿元。其中,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量为2015年以来最低。从存款看,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同比多增7.94万亿元。央行2022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受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就业、收入不够稳定,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日常消费需求下降,住房消费和投资意愿不高。
随着我国加快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叠加前期一系列稳经济措施落地实施,2023年宏观经济恢复态势将不断稳固。不过,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从近期金融数据和实际调研情况看,我国企业和居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下一步,仍应采取更多有力措施,关注企业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住户贷款回升的可能性,推动信贷总量更快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第一,宏观政策应继续充足发力,走在市场曲线之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应及时果断采取更坚决的措施,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从货币政策看,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适时实施降准降息,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大对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
第二,保持政策稳定性,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加强市场沟通,引导市场预期,提振信心,激发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难以一蹴而就。要通过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持续调整,产生叠加效应,逐步恢复和增强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激发企业投资需求,提振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政策信号后,应有充分的政策措施与之配套。
第三,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应适度调整信贷制度与流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需求,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解难力度。应继续引导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扩大住房消费的意愿和能力。

更好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2023-01-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其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推进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因为金融开放既是中国对外开放向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的显著体现。为此,应坚持自主、有序、平等、安全的方针,稳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扩大金融业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放的市场中成长和成熟,是金融业发展的必修课。金融业开放不仅引入机构、业务、产品,增加了金融要素供给,还推动了制度规则的完善。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内金融市场对全球优质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在更宽范围、更大规模上满足各类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而且能够通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活和释放我国金融业的活力、潜力,进而助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加速形成。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政策导向。金融开放有助于中国发展质量的提升,也能让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金融业开放也有利于推动实现互惠互利、开放竞争,有助于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而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也能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红利,实现互利共赢。
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挑战和风险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金融开放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压力考验。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持续加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严重受阻、国际金融体系不确定性因素等复杂形势下,金融开放程度不仅会影响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而且还会影响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此,需要不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引进新的管理经验、产品体系和风控技术,提升中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通过竞争带来优化和繁荣。鼓励区域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主动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市场竞争。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在绿色发展、健全区域金融安全网等重要议题方面贡献中国智慧,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金融安全是金融开放和发展的基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发展和安全。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和永恒主题。因此,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要尤其重视金融安全,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由于金融风险的隐蔽性、难以预见性和巨大破坏性,需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安全内生性与外生性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金融行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界限更趋模糊,大国越来越倾向于从国家安全角度认识和处理金融风险。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金融业开放要求跨境资本自由流动、金融业国际经营、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遵守国际规则。这都必然要求金融业提高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型开放水平。如跨境资本活动的顺畅进行需要遵守金融产品、金融监管的国际标准,采用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金融基础设施,等等。金融开放必然会带来更多竞争,这要求国内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服务、金融科技等方面迎头赶上,金融监管也应提升能力和水平。因为金融开放客观上增加了金融风险外源感染性。一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将在一定程度上使金融风险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增加了风险管理难度;另一方面,数据和信息安全是金融的生命,随着金融大门越开越大,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金融数据和信息风险也在增大。而且,一些金融风险可能是源于金融数据、信息以及支付清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
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着力点
金融业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开放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需要更好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完善金融业开放的制度规则,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落实“非禁即入”,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和业务。加快相关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会计、税收等配套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则,同类金融业务规则尽可能“合并同类项”。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高地作用突出,积极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实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便利性,提高全球竞争力。
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同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使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金融服务业开放要在持股比例、设立形式、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等方面对中外资机构适用同等监管要求和标准,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同等对待内外资金融机构。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首先,应用前沿金融科技,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双支柱监管能力,健全金融宏观和微观风险预警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尤其是强化监管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其次,不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健全合格投资者制度,稳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和资本账户开放。最后,完善和提高与金融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与法治水平,促进监管模式和制度体系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保障,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和强化风险防控的重要抓手。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应以金融基础设施在有效的监管之下安全运行为前提,包括金融数据的存储系统、金融产品的交易登记系统、金融资金的转账清算系统,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系统等。如营造更多人民币贸易和投融资使用场景,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国际应用范围,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治理,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
(作者系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有效发挥服务型消费潜力
2023-01-19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蕴藏着经济增长的潜力,也蕴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从中长期看,以服务型消费为重点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趋势并未改变。立足现实,关键是推动服务业市场开放,推动一揽子结构性政策调整,加快结构性改革进程,有效发挥14亿多人的服务型消费潜力。
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
服务型消费是扩大消费的新引擎。伴随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居民消费服务化趋势加快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总体上,服务型消费升级仍是大趋势。从服务型消费水平看,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水平将超过1.8万元。从服务型消费占比看,我们测算,到2025年,我国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达到52%左右,2030年有望达到55%至60%,到2035年大体稳定在65%左右。
服务型消费蕴藏着巨大市场空间。一是新消费带来新空间。以信息消费为例,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服务型消费差距提供了基础条件。2021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左右,与城市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二是传统消费仍有新空间。以家居为例,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渗透,智能家居行业成为家居领域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是社会服务业拓展新空间。不同年龄段在服务消费品类上有鲜明的差异,年轻消费者对于个性化、悦己型服务更青睐,年纪大的消费群体对健康服务的偏好迅速增加,这些都将促进服务消费细分和多元化消费市场发展。
发力三大重点领域
加快服务型消费扩容提质、以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将为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后一个时期,要在供给、需求和制度层面发力,鼓励服务型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助力消费结构升级。
第一,着力加大重点领域服务供给。一是释放居民健康需求。有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健康需求将达到数十万亿元。为适应我国居民健康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要加快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开放,推动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二是加大绿色消费供给。我国绿色消费还有相当大发展空间。要把释放绿色消费潜力作为重点,持续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发展,加大市场绿色农产品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鼓励绿色住房消费,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推进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速绿色出行,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三是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一方面,鼓励消费业态创新。支持消费领域的平台企业运用新技术探索和打造数字消费新场景,培育更多“小而美”品牌;鼓励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推动生活服务智能化,重点发展无接触交易式服务。另一方面,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互联网+流通”发展,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二,实现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大突破。要按照“非禁即准”原则,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为服务业平等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以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有效适应服务型消费需求升级趋势,鼓励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新业态发展。不容忽视的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大服务有效供给,需要释放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市场活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第三,聚焦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促进制度变革。一是加快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变革,推动服务贸易标准与国际接轨。二是加快有利于提升服务贸易项下货物进出口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制度变革。例如,可考虑简化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科技研发等服务业发展所需原材料、基础设施配套的进口通关手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关键在于稳预期、提质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服务型消费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
预期深刻影响着需求和供给。稳预期的关键是稳市场主体发展预期。从当前情况看,要稳定消费预期,关键是要加大结构性政策调整力度,采取有效举措,尽快提升居民消费信心,稳市场主体预期。我国1.6亿多户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动力源、吸纳就业顶梁柱。要加大稳市场主体的结构性政策力度,以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进而稳消费预期。
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关键在于提升服务型消费供给质量。一是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对接国际标准。二是完善和优化居民消费的服务体系。随着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居民对消费服务体系的要求更高。释放服务型消费需求,要在加大服务型消费供给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市场监管的主要对象由商品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适应服务业市场开放与服务型消费发展的大趋势,既要有规范化的监管,实现公平竞争和防范风险,也要避免用“旧制度管理新经济”,加快探索市场监管理念、模式、技术、手段的创新。建议参照国际先进经验优化监管标准体系,开展服务型消费领域的监管体制变革,实现综合监管部门与专业监管机构的有效配合。
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还要加快服务型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在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标准的基础上,地方应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用等进一步细化标准。在重大项目方面,重点是改善中小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由大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散,提升城乡社区管理一体化水平。二是完善数字消费基础设施。重点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核心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适应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和供应链管理等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跨境数字基础设施,提升跨境数字消费便利化水平;提升和完善社区便民数字消费设施,打造便民数字生活服务网点和服务圈,建设数字消费综合体验场所和新型数字消费服务平台。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找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2023-01-18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要保持经济竞争力,必须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才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在巩固、提升、融合、创新方面加大力度,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现代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没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经济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我国正处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又要投入只争朝夕的发展热情,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瞬息万变的机遇,立足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蹄疾步稳推进。
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必然举措。回顾历史,环望世界,现代化强国都是在产业发展领域占据先机,从而支撑经济高水平运行。历史上一些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虽然走过“脱实向虚”的弯路,但在及时发现问题后,都纷纷把发展重点牢牢锚定在实体经济上。从这个意义看,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要保持经济竞争力,必须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才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寻找怎样的路径?这是一个时代之问,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去回答。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同时各类产业发展所处阶段、水平又有所不同;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但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场景还有待进一步丰富;一些传统产业具有领先地位,但也面临着加快补齐短板等重要任务;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但仍有难题需要突破。不论面对怎样的产业现状,满足14亿多人口的多元化生产生活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点、资源禀赋条件相匹配,始终是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体来看,要在巩固、提升、融合、创新方面加大力度,把做强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转化为有利于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举措。巩固,就是要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不管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实体经济都是确保发展和安全并举的关键力量。要把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布局政策等聚焦到实体经济上来,使其能更好地吸引优质要素。
提升,就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同步并举。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量大面广的特点,经过持续转型升级,未来将会有更多传统产业成为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集群式发展,借助“技术红利”带来的发展动力,有望孕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融合,就是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对提升整个产业在价值链中的位势具有关键意义,比如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需要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生产的全流程进行辅助与促进。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应在数据治理方面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创新,就是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始终把创新作为关键。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具体实践中持之以恒加以实现。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科学合理运用产业政策,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是大国产业建设实践的共性规律。坚持产业政策对所有市场主体的普惠性,是决定政策效果的关键。要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强化评估和反馈,与动态变化的市场形势、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与竞争政策相协同,与宏观政策相协调,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当好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全守护者 更好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
2023-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全守护者等重要作用。更好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监督在促进党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好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中央决策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6110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6日
下一篇 2023年2月1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