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XX全省、市、区2023年工作要点汇编专辑

XX全省、市、区2023年工作要点汇编专辑
(15篇)

目录

1.2023年XX区教育工作要点 2
2.2023年XX镇人民政府工作要点 14
3.2023年全省民政工作要点 22
4.2023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 40
5.2023年全市市场监管工作要点 45
6.2023年全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要点 51
7.XX市XX区城管局2023年工作要点 67
8.国家文物局印发2023年工作要点 80
9.民进中央2023年工作要点 89
10.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023年工作要点 92
11.省教育厅2023年工作要点 103
12.市发改委2023年工作要点 116
13.市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 124
14.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2023年工作要点 131
15.县2023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要点 134

2023年XX区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XX区教育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瞄准“南通领先,江苏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深入实施全区“十四五”教育规划,加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改革,狠抓落实,提高教育培养质量,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新实践贡献力量。
一、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凝聚教育发展持久动力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轮训,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突出抓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用好“红烛讲习所”,组建名师宣讲团,开展二十大宣讲100场。
2.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具备条件的小学全部建设到位。推进党组织有形有效“双覆盖”,创评10个星级党建工作示范点,培育“红烛先锋”10个党建子品牌和10个党建工作法。做好基层党组织集中换届,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举办“崇德”系列培训班,召开党建品牌发布会。
3.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日常警示教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要求,强化政治监督。加强警示教育,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清廉建设。充分利用“5·10”思廉日“廉政算账月”“12·9”国际反腐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坚持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日常警示教育,以案明纪、以案示警、以案为戒。抓好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强化基层党员干部法纪意识,不断提升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政治觉悟,筑牢政治防线,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二、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举办“素质教育的城市课堂”现场推进会,开展“勤巧杯”等赛事,拓展“XX学子吉尼斯”系列活动,通过组织观摩、研讨等方式,打造项目推进样板学校,形成XX范式。大力推进体艺教育,组织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田径运动会等。建立区、校两级艺术团体,开展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申报,命名一批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育“一校一品”和“一生多能”建设。重视书法教育,以省级书法艺术水平考级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全面开展劳动教育,举办现场推进会,开评区劳动教育优秀学校。
5.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助力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合力育人的良好生态。做好重点学生的筛查、干预和转接,关心思想动态变化,完善“一生一档”,多方携手护航健康成长。评选新一轮星级心理咨询室,以评促建,推动心理咨询室发挥心理纾解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场推进会,以点带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6.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持续办好“525”热线、家长学校,确保家访全覆盖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锚定“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目标,继续贯彻落实“五项管理”文件精神,选树“五项管理”综合及单项特色学校,以“小切口”推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三、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推进教育内涵品质发展
7.扎实推进集团化办学。以《XX区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意见》为纲领,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不断完善监测评估指标,优化办学模式,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加强集团管理,培育集团活动品牌,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协同共进的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体系,促进集团化办学向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发展。
8.深入实施“一校一品”。组织开展“一校一品”新一轮申报与评审,拟评选项目10个。鼓励落选学校进一步聚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核心领域,组织专家、团队精心修改完善申报方案,以项目建设持续带动学校发展。依托该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全区特色项目建设成果,做好省市内涵建设等项目的培育。在XX教育公众号开辟“一校一品”专栏,定期展示项目进度,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
9.高效探索教科研深度。继续以“改课”为突破口,真正推进“有实效”的区域教科研。通过“改课,从开学第一课开始”“紫琅之春”“濠滨之秋”“导航杯”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赛课活动打磨课堂教学。着力作业改革,撬动区域“减负提质”。通过下沉学校、教研推进、专题研究,将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理念、作业内容设计、作业具体实施和作业管理统筹考虑。建立教研联盟体,常规管理联动,专题教研活动联动,继续加大对边远薄弱学校的教研帮扶,以推动薄弱学校内源式发展,以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0.?巩固“双减”实施成果。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与日常巡查、举报线索核查相结合的办法,实现查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社区网格化体系,强化预收费和资金监管。推动“无师生参加违规培训示范校(园)”评选。优化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印发《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立须知》,出台后续白名单。遴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校园,推动白名单机构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牵头加强校外培训行为的日常监管,全面落实校外培训材料管理规定,确保培训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持续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力量建设,统筹优化机构职能和资源力量配置。编印《校外培训执法文件汇编》,配齐相应的执法装备,按照 “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市场。
11.?提质升级课后服务。指导学校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一校一品”“一生一运动项目”“一生一艺术特长”等素养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与社团建设相结合的双赢路径,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供给品质。鼓励学校借力多方资源,将“白名单”上的培训机构、五老、家长志愿者等请进校园,以“素质教育的城市课堂”为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校外,用好“南通三点伴”平台,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形成学校特色。指导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精细、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安排表,强化执行,提升在岗服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后服务效能。
四、以优化师资为目标,全力促进队伍素质提升
1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开展以“崇德育人”为主题的“崇德工程”建设。挖掘宣传全区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讲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故事。组织开展首届“李吉林”奖评选,开展省市“四有好老师”团队的推选、第四届XX区“百名四有好老师”评选表彰、第十二届“国盛”教育奖励基金评审等活动。充分利用好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资源,建立全区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和南通大学联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课程开发;深入开展全区教育领域师德师风专项整治,通过“示范引领”“规范践行”“警示宣教”,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培养清廉从教的品质,维护XX教育良好形象。
13.?重视教师专业成长。以省市“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四有好老师团队”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区名师导师团、特级教师工作室、市区教师发展机构等平台,重点关注中青年名师工作室(坊)领衔人、南通市“1115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区“三名工程”培养对象、区名师培养共同体培养对象等四类人才发展。加强优秀教师发展的过程性管理,针对不同层级、不同个体,按照“一人一策”方式开展“个性化定制式”式培育。强化考核机制,改进考核方式,将名师成长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实效、与示范引领和教育教学主张等融合考核。组织做好2023年区级学科(德育)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评选,探索分学段设指标评选模式。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以中青年名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名师培养共同体项目构建。在名师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新入职教师、90后青年教师、定向师范生和免费男幼师等“民师”培养,激发全区教师队伍的发展活力。
14.?优化教师配置工作。对接区编办,按照生源变动和“退补相当”,落实教师招聘计划;加大优秀大学毕业生招聘力度,完善硕士研究生招聘免笔试(直接面试)举措;开展“名校优生”校园招聘教师模式,优化招考流程和适岗条件,努力将适教乐教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我区教师队伍中,从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提升人才质量。加大新入职教师的过程性管理,强化试用期满转正考核。配合编制部门探索做好学前教育“备案制”教师聘用管理,在聘用教师薪酬待遇核定、招聘录用、人员管理、专业发展激励等方面有新进展。加大学前教育编制教师招聘力度,2023年力争将学前教育编制教师招聘纳入计划。
15.?深化教师交流工作。根据集团成员学校人员结构特点、学科发展需求,引导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持续开展以驻点交流为主体的教师交流;明确教师交流指标,各集团、成员校交流教师占比均达到符合交流条件教师人数的15%以上,骨干教师交流占比超过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人数的20%;深度推进集团内牵头学校组团式对小规模学校开展帮扶,针对性进行合理匹配、双向互派;发挥骨干教师在交流轮岗中的作用,通过统筹配置保障各集团成员校之间骨干教师占比大致相当,趋于均衡。
五、以加强要素为保障,营造优质安全育人环境
16.?深入推进教育基础建设。完成滨江、绿城沁园、远创樾府幼儿园改造及设备采购,秋季开园办学;完成雨润·星雨华府幼儿园室内装修及室外配套改造工程,启动教育装备采购,计划2024年秋季投入使用;启动钢丝绳地块配套幼儿园新建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方案设计,年内开工。完成十里坊小学校史馆项目装修及布展;完成永怡学校新建工程室内装修、一期设备采购及相关验收,秋季投入使用;完成曙光小学一期改扩建工程、张謇小学综合楼、五里树小学二期各项验收,投入使用。启动城中小学五龙汇校区、通师二附任港湾校区、通师一附滨江校区、曙光小学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市北启秀小学南校区、春晖小学设计,力争年底开工。开展老旧校舍整体改造提升,对城西小学等老旧学校进整体改造;推进基层学校暑期维修,以校园消险为主,局部维修见新;推进部分学校电力增容和空调专线布设,完成500个小学教室的空调安装。继续实施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提升工程,更新学生课桌椅、实验仪器、教学一体机等,不断提高智慧校园、智慧安防等建设,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17.?持续加强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提高预算执行率,持续加强教育资源供给,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力争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比达到10%以上;在争取本级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在课程改革、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和全民健身等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经费。通过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逐年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加强经费使用计划管理,合理安排教育经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问题。严格要求各校按照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要求,规范、合理使用好生均公用经费。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合理安排日常运转经费与专项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服务均等化。
18.?切实扛起校园安全政治责任。以全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为主线,不断强化底线意识,树立安全至上理念,分上、下半年对全区安全法治管理干部进行全员培训,切实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持续健全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根据全区小学集团化办学以及幼儿园片区建设,及时调整全区安全工作片区划分,落实驻点领导安全监督责任、集团牵头学校以及各成员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协调属地街道在学校自查、片区互查的基础上,按季度完成校园安全的“三级复查复核”。持续进行“三防”建设,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持续强化对第三方提供的“校园保安服务”“消防维保服务”考核,拒绝虚假服务、低质服务、低能服务。在校园智慧安防基本基础上,以小学集团牵头学校、幼教片长单位为试点,建成校园智慧安防强化版20家示范点,推动全区校园智慧安防建设再上新台阶。扎实开展过程督查,有效排除安全隐患。全年依托省校园风险隐患管控平台,采取“一表两图”的方式,对校园安全隐患建档消耗闭环处置。对各级各类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律以“安全隐患整改督办函”形式公布,将督办函督办情况纳入年终考核(民办园年检)。
六、以促进规范为抓手,不断提升督查督导水平
19.?以“督政”助推教育环境更加优化。健全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程,形成教育督导委员会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落实政府各级部门的教育主体责任,推动教育内、外部环境更加优化。完善督导工作科与局机关科室日常议事制度,实现“联动督导”,推进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积极做好上级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评的相关工作,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以“督学”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构建常态督导与飞行督导、专项督导与综合督导、过程性督导与结果性督导相结合的立体式督导体系,让督学效能真正落地。加强经常性督导“八个主要事项”督导量表和评估工具的研发,使得每月常规督导做精做细;加强“双减”“学校体育工作”等专项督导方案和评估指标的研制,使得专项督导更有实效;年内对8所小学和30所幼儿园组织开展综合督导,加强综合督导的效能管控,完善综合督导指标体系,优化综合督导队伍结构,强化综合督导全程管理;加强责任督学队伍建设,开展岗位培训为督学赋能增力,不断提升挂牌督导效能;加强督导全过程管理,建立督导事项前期调查、中期督查反馈、后期整改落实“回头看”制度,形成工作闭环。
21.?以“评测”助推教育主体履职担当。评估监测是发现问题、治理教育的科学手段,是有效开展督政、督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评估监测过程中,加强测前引导和测后整改两项工作。测前,组织教育行政科室、各学校负责同志集中学习,研读指标,对标找差、查漏补缺,用数据来指导学校建设、服务教育发展。测后,结果导向,落实整改责任,以整改提质增效,切实推进各级教育主体履职担当,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七、以和谐发展为追求,全面推进各类教育发展
22.?推进社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好年度各时段自学考试组织工作,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化水平,助力推进终身学习教育发展,确保自考工作圆满完成全年目标。在各街道设立老年大学分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社区老年大学建设,细化社区教育考核细则,全面优化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同时放大老年大学的辐射作用,将老年大学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社区教育水平。
23.?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原则上新交付小区配套幼儿园均举办为公办园。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街道办幼儿园人员、经费保障,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的主渠道作用。关注民办园办学成本和办学质量,通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片区共建、结对帮扶、一体化教科研等途径,促进民办园持续发展。保证一定比例事业编制幼儿教师,发挥其骨干示范作用。通过定点支教、定期指导等方式,输出成功教学经验与优秀管理理念,促进全区幼儿教师的共同发展。3所幼儿园申报省优质幼儿园,45所幼儿园申报省优质园复审,辐射带动保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以接受省教育厅课程建设视导,承办南通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紧紧围绕促进儿童发展这一目标,统筹各方力量,更新教育理念,实践课程改革。
八、以关注民生为初衷,推动教体事业惠民利民
24.?细致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和《XX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办法》文件精神,对建档立卡、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五种类型的青少年儿童做到“应助尽助”。组织发动“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参与儿童近视防控,认真开展体检、常见病筛查工作,及时反馈。
25.?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创新发展,配足、配齐室外健身器材,全区全年计划更新室外健身器材62套。组织开展《大众体育标准》达标赛。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争取合格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16%以上。构建新型的城乡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形成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力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人均体育占地面积达2.4平方米。培养和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预期达到每万人28人以上,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制度化。利用 “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打造街道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开展假日活动,挖掘创编新优健身项目。健全群众体育基础数据,不断完善省设施管理平台和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信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日常打卡率,合理利用设施管理平台提高室外健身设施管理工作效率。组建女足13-14年龄段队伍,早布局早训练,为备赛下届省运会打好基础。

2023年XX镇人民政府工作要点
?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根据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总体要求和部署,XX镇人民政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好科学统筹,始终保持勇气锐气朝气,加快推进生态宜居新XX镇建设。现将2023年工作思路制定如下:
综合各方面因素,2023年本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税收9亿元、镇级财政收入3.6亿元;新增就业43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本区下达指标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一、聚焦环境质量,坚持不懈优化人居环境
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始终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一)深化“环长制”,写好生态保护大文章
以三年行动计划为纲要,深入开展“两违”企业环保清理整顿后的监管,不定期对镇域范围内陈海公路、生态大道沿线、住宅小区等实行全覆盖环境专项检查,实现市容环境整治常态化;继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完成部分小区定时定点投放点和农村垃圾厢房增设电子监控探头19个,形成垃圾投放“一网统管”;通过“五步走”,构建由镇、村居、物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组成的收运网络,资源化利用率争取达到50%。
(二)深化“河长制”,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
完善镇村级河道养护考核机制,确保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完成173条镇村级河道措施性养护;积极推动财贸村、桃源村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建设;完成牛石桥河水质改善工程;做好农污、五滧撤制镇污水管网、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常态化运维;完成四滧港综合整治及小漾港疏浚工程,确保汛前通水;继续抓好“一枝黄花”“福寿螺”等外来物种专项整治与常态化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买卖行为,坚决打赢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
(三)深化“林长制”,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探索“林长+”机制,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第三方养护企业监管,强化过程管理,制定创先争优计划,提升林长履职效能,最大程度减少林地灾害发生,全力推进林长制建设走深走实;完成493亩公益林建设。
(四)深化“双碳”工作,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推动能源低碳高效利用;有序推进整镇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工作,完成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经济小区施工并网,完成村居和企事业单位屋顶光伏实地踏勘、可研、环评、接入方案编制;完成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二、专注经济发展,全力打造绿色产业新体系
在绿色生态上下更大功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在融合创新上下更大功夫,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亮点。在服务保障上下更大功夫,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
(一)以“绿色”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确保完成1.5万亩水稻丰产丰收目标,保障粮食面积稳定和生产安全;建设区域化水稻特色种养示范区,打造500亩“有机”大米公共品牌;推进四滧村、五滧垦区高标准粮田建设;完成锦英设施菜田项目建设,推动怡思田设施菜田项目落地实施,打造绿色蔬菜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推进惠康水产“崇明一号”蟹种提质工程,扩大种质种源基地规模,走好崇明清水蟹“一条龙”产业之路;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完成4400亩土地招商签约;完成XX镇垦区渡港至北四滧次备塘废除工程,做好土地平复还耕。
(二)以“融合”为抓手,深化旅游多元发展
促进文旅、农旅相结合,构建“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扩大人民村民宿集群发展规模,创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乡村特点的民宿群落;推进四滧村“未来社区”项目落地;推动倪葆生故居等文化地标开发开放。
(三)以“服务”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服务专员”制度,强化联系走访企业,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助企纾困;进一步完善“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细则”,把稳商安商放在首位;进一步调整招商策略,努力形成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深入挖掘行业领先企业,奋力开拓优质客户新方向,做到引进一批、带动一批;进一步培育引进壮大高质量市场主体,推进腾飞科创园落地,形成独立、完整的智能健康医疗专业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试点推进早餐驿站工程,培育引进优势新兴企业品牌2家;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三、攻坚民生工程,奋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以交通更便捷、生活更富裕、环境更优美等为价值取向,强化城乡整体统筹,聚焦城乡基础设施,有效提升城乡环境风貌。
(一)推进乡村振兴,持续绘就农村发展蓝图
完成人民村、南海村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完成五滧撤制镇镇区沿街风貌优化提升工程、合五公路绿化改造工程及四滧村四好农村路配套工程,优化乡村环境风貌;推进人民村、南海村、四滧村、桃源村白山羊订单式养殖试点工作,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
(二)优化功能布局,持续提升城乡功能品质
配合完成21、25号动迁安置房地块建设、动迁户回搬、非机动车棚及电瓶车充电桩加装工程;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完工5台、新开工3台;开展XX镇中路沿线改造工程,整合“美丽家园”、口袋公园等项目,探索实施城市微更新,打造具有XX镇特色的城市家具;配合完成XX镇建筑垃圾处理中转站项目;城运中心完成升级改造。
(三)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擦亮居民幸福成色
配合完成石岛南路、南沙岛路(二期)、工农东路前期清障工作;推动崇明大道动迁拔点工作;配合完成XX镇城区初雨调蓄池项目;推进燃气总管延伸铺设,推进成建制小区燃气安装入户工作。
四、践行为民情怀,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实事落地实施,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细化帮扶措施,抓好就业创业
制定新一轮创业帮扶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成新增就业430人,探索建立大学生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加强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就业指导帮扶工作;完成劳动仲裁巡回庭建设,优化劳动监察队伍建设,多举措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丰富活动内涵,繁荣文体事业
以“上海市民文化节”“文化旅游节”等为抓手,举办“八一文艺汇演”“蟹文化节”“露营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开展“送文化下村居”“我们的节日”等主题系列活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成新一轮健身步道和市民公园健身点及儿童乐园改造,举办第六届市民运动会、首届羽毛球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7场,促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三)聚焦社会关切,发展社会事业
办好职业教育、老年学堂,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办好寒暑期假日学校、深化“双减”品牌内涵,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试点推进社区“宝宝屋”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整治系列行动,做好国家卫生镇巩固工作,创建卫生健康街镇;开展“三救三献”,巩固“博爱家园”创建成果;夯实科普工作,开展“千场万人”基层科普行动;进一步夯实家庭医生签约工作。
(四)提升服务水平,解决民生之忧
深化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养老服务办公室实体化运转,完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管理方案和功能布局,构建助餐送餐、健身服务等多层次、全覆盖工作格局;积极打造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点,落实“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争创新一轮上海市双拥模范乡镇;规范社会救助、长护险、残疾人等工作,开展大规模专题培训,努力打造残疾人工作综合体;开展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政务服务智慧远程帮办,不断改进好差评工作,争取满意率100%,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五、抓实城乡管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树牢底线思维、风险意识,以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深化“两张网”建设,提升服务便捷性
推进“一网统管”平台建设,丰富特色场景,完善联勤联动工作机制;深化“一网通办”工作,全面加强“随申办”旗舰店建设运营,打造可“逛”可办的“掌上政务超市”。
(二)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做好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核查、整治工作;确保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零新增”;做实城管社区工作室,提升工作精细化水平;继续探索“一小区一物业”管理体制规范化建设;深化“五美社区”建设,完成居委“五美社区”总体创建;推进阳光村居务工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常态长效,打好本轮创城收官战。
(三)紧盯关键环节,严守安全底线
结合“五进”活动,巩固安全社区创建成果;加强微型消防站执勤战备,积极推进消防实事项目,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理念;加强食品药品药械生产经营单位监管,探索规范农村自办酒席工作,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做好防汛抗台,确保安全度汛。
六、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政府职能转变,改进为民服务作风,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大力推进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
(一)推进依法行政,助力法治政府建设
坚决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分级分类执法管控工作,贯彻落实行政执法审核制度,把好前置关口,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质量,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做好年度政府预算信息公开,自觉接受人大、纪委、群众监督。
(二)深入走访调研,助推服务政府建设
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加大失信惩处力度,推进线上线下监管一体化;深入开展走访调研活动,深化走访联系基层,着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干群、政企关系;继续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打造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三)深化作风建设,助推廉洁政府建设
坚定不移推进政府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发挥作风效能办作用,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督促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坚持过“紧日子”,带头落实节约理念,严控“三公经费”,把钱用在刀刃上。

2023年全省民政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民政事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一)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按照党中央和省委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学习载体,以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为核心,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坚持领导带头宣讲学、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不断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领悟。积极营造学习宣传贯彻的浓厚氛围,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到位、落实有力。
(二)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民政工作的重要部署。要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重要论述的理解领悟,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对民政工作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权益保障、残疾人保障、慈善事业、基层民主、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决策部署,认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对民政工作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吉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点任务目标,谋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吉林民政工作。
(三)强化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完善和落实党全面领导民政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折不扣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把握民政工作政治属性,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机关政治生态。
(四)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理论学习制度建设,创新理论学习方式,发挥全省民政部门党组(党委)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
(五)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我省优秀年轻干部“314151”选育工程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统筹谋划,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多形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培养,落实下派挂职锻炼、参与重大任务锻炼、信访工作岗位锻炼和新招录事业单位人员到厅机关工作锻炼等机制;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全方位管理、经常性监督、常态化教育提醒,及时发现解决其思想和行为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持续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和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干部能上能下规定、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有关法规规章的学习落实,持续抓好省委《关于实施吉林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铸魂赋能”工程的意见》落实,扎实做好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夯实民政事业发展人才基础。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传承发扬民政“孺子牛”精神。
(六)强化巡视整改落实。巡视整改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始终坚持严的标准、实的作风、铁的纪律不折不扣抓好巡视整改工作。要对照十二届省委第一轮巡视反馈意见,压紧压实巡视整改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自我革命、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刀刃向内,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补足管党治党弱项。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落实“四个融入”要求,研究制定具有建设性、长远性、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强化综合施治,推进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
(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深化纠治“四风”,坚决纠治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民政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集中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需于民、问策于民、问计于民。要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督促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全力支持配合派驻纪检监察组查办案件,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开展常态化警示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做好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二、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
(八)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吉林省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特困人员管理办法》《临时救助管理办法》《低收入人口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政策。持续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衔接,推动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完善困难群众生活基本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综合救助格局。健全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切实把救助资金管好用好。全力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持续实施省定最低指导标准制度,确保“全省各地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各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不低于省定最低指导标准”。扩大采暖补贴范围,提高补助标准达到户均800元。
(九)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注重发挥与乡村振兴部门信息共享长效机制作用,适时扩围增效,做好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合力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大省级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范围,全力拓展跨部门信息核对项目,提升救助对象识别精准度。持续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申请、办理、查询等服务,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动村级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全覆盖。持续加大基层业务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社会救助领域信访工作。
三、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十一)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提高公办养老机构照护能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生活不能自理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前提下,为经济困难的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集中托养服务。开展养老机构失智老年人专区建设,新增失智照护床位不少于600张,到2025年新增不少于1800张。提升服务质量,全面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2023年,乡镇级公办养老机构评定为一级至二级、县级公办养老机构评定为二级至三级均达到40%以上,到2025年达到80%以上。引导养老机构开展延伸服务,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十二)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制定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推进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建完成不少于100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化载体布局建设,完善“三床联动”机制,推进“智慧养老”,加强兜底保障,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推动“十五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建设。推进城乡社区老年食堂建设,2023年建设不少于100个社区老年食堂,乡镇(街道)覆盖率不低于20%,到2025年不低于60%。协调推进城市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补齐工作。
(十三)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支持社会力量运营居家养老床位并提供专业服务。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完成不少于7000户改造任务。加强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工作,独居、失能、重残、空巢、留守、高龄、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8类重点居家老年人信息采集率100%,普遍开展巡访关爱服务;为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建立电子档案台账,提供巡访服务。探索“时间银行”模式,倡导互助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高龄津贴标准,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
(十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顺畅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县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完善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乡镇的覆盖率达到20%,2025年覆盖率达到60%。推进农村养老大院(互助站点)建设,养老大院(互助站点)设有日间休息和活动场所,能够为周边老年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服务、组织文体娱乐活动等,有条件的增加助餐功能。发挥村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乡(镇)村社工站(点)的作用,加强农村留守、孤寡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按需巡访,及时排查化解风险,提供情感关怀和生活帮扶。加强边境地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逐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十五)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制定出台吉林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印发吉林省为老年人办实事清单。坚持经常性安全检查,全面整改安全隐患。健全完善养老机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确保养老机构安全运营。适应“乙类乙管”新形势,严格做好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分级分类健康服务方案、部门联合处置应急预案,建立就医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减少重症率和病亡率。落实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工作,提升监管效能,各地普遍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实施《吉林省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暂行办法》,全面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完善养老服务机构预付费管理制度,建立预付费资金监管机制。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推动社区综合嵌入式养老服务、助餐服务、助浴服务标准化管理。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养老护理人才发展激励政策;根据民政部安排部署,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开展养老机构负责人、养老护理员及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
四、健全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十六)进一步健全完善未保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加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形势分析、舆情监测、发现报告和干预介入等工作,组织专题培训和检查活动。总结宣传全国未保示范县(市)经验,召开示范创建工作推进会议,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工作研究,推进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立法工作进程。
(十七)加强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建设。提高各级未保中心建设水平,突出儿童主任队伍能力建设,抓好培训督导活动。依托全省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织基层未保工作网络省级示范性培训和督导活动。继续推进社会公益慈善力量助力关爱保护工作,深化“社工+儿童主任”精准关爱工作。
(十八)组织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进一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监管工作,积极指导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新建和改扩建,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实现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目标。组织全省孤残儿童护理员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五、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
(十九)提升基层民主建设水平。深入推进11个国家级村级议事协商试点,探索建立乡镇(街道)议事协商制度、机制。健全完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履职承诺和述职制度,深化村(居)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工作。完善村(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常态化开展村民自治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动基层民主持续健康发展。
(二十)增强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落实《吉林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做好新建社区标准化设立、城市超大社区拆分、乡镇社区优化调整工作;落实“乙类乙管”城乡社区疫情防控相关措施,做好服务群众等工作;提升村级综合服务功能,指导相关地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工作。
(二十一)推进村(社区)减负工作。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制定出台我省实施意见,指导推动各地健全清单管理、动态调整、准入联审机制,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为村级(社区)组织减负松绑。
(二十二)加强“社工岗”队伍建设。推动配齐“社工岗”人员,按照不低于缺额总数15%比例加大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录力度。加强“社工岗”队伍教育培训,鼓励报考“社工师”,落实“职称”补贴待遇,提升专业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
(二十三)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鼓励各地以市(州)为单位,深化社区“六治工作法”实践创新,围绕基层民主建设、智慧社区建设、网格体系建设、城乡社区服务等,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基层治理示范工作。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挖掘梳理基层治理优秀案例,加强典型经验推广。
六、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动社会组织良好有序发展
(二十四)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我省关于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措施,修订完善《吉林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操作规程》,以地方标准形式制定《全省性社会组织评估规范》,推动完善社会组织褒奖制度等激励政策,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编发政策汇编、工作指南、举办业务培训等形式,促进社会组织治理能力提升。加强社会组织政策理论研究。
(二十五)聚焦作用发挥,健全运行体系。围绕发挥社会组织“四个服务”作用,会同业务主管单位、党建工作机构、行业管理部门,加强政策协同、业务联动、信息共享,有针对性地推动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实施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六项行动”,利用省财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资金实施“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发挥社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实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邻里守望”关爱行动,推动社会组织助力基层治理。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推动市、县(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六稳”“六保”,助力基本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二十六)注重风险防范,健全监管体系。健全完善登记管理机关、党建工作机构、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优化审批服务,加强社会组织负责人人选审核,积极主动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常态化、长效化进行“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打击非法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监管、社会组织违规开展评比达标表彰等行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全力维护社会组织领域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强化问题线索排查和风险监测处置,创新监管方式,继续实行“互联网+”的社会组织监管手段,与相关部门建立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深化社会组织法人库的应用,加强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二十七)加强社会组织的政治建设。按照国家民政部和省委两新工委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学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体制机制,配合做好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全面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开展社会组织负责人人选审核工作,提升“两个覆盖”质量,确保社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健康有序发展。
(二十八)继续抓好社会组织党建示范带动工作。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先进典型的选树力度,通过开展“党建创新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可信、可比、可学的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在全省有影响、有品牌效应的社会组织先进典型。
(二十九)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党建引领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自身职能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党建引领,示范带动,省级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红色孵化器”企业发展等活动。
七、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工作
(三十)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管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坚持党对行政区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健全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专家评估、论证和部门联审,不断规范行政区划管理。加强行政区划前瞻性研究和统筹规划,严格行政区划调整标准条件,稳慎推进重点城市行政区划设置,持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助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十一)强化地名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地名管理机制,落实相关部门地名管理职责。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大力推进“互联网+地名监管”体系建设,严格地名监督管理。搞好地名文化宣传,挖掘保护传统地名和红色地名。认真总结推广“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经验,为“山货进城、快递进村”和乡村文游提供精准地名信息服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启动《吉林省地名管理规定》修订工作。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工作。
(三十二)依法加强界线管理。配合辽宁省认真搞好“辽吉线”第五轮界线联合检查。开展全省县(市、区)级界线第五轮联合检查,逐步完成县(市、区)级界线和界桩坐标点由54系坐标向2000系坐标参数的转换工作。大力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及时化解边界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稳定的边界生产生活环境。
八、强化社会事务管理
(三十三)稳步推进残疾人福利工作。加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加强数据共享比对。开展“精康行动”,?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水平。引导和支持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保障能力强的地区,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视情扩大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范围。引导和支持有需求的地区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扩大服务范围。规范精神卫生机构管理,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诊治水平。
(三十四)进一步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持续加大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力度,依法依规开展站内照料、离站服务、送医诊治以及落户安置等工作。强化与公安、城市执法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强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区域的巡查和主动救助,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一个,确保“应救尽救”。深入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发生极端事件。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开展寻亲服务,支持并依托长春市救助管理站建立“吉林省救助寻亲工作站”,开发建设“吉林省救助寻亲信息系统”,实现与公安部门相关信息系统及时开展信息比对,切实提高寻亲效率。开展救助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资金使用。
(三十五)不断提升婚姻管理工作。全省实施结婚登记“省内通办”,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便捷化的服务需求。深入推动国家级、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力争出成绩、出亮点。探索建立离婚冷静干预机制,进一步降低离婚率。
(三十六)持续推进殡葬管理工作。部署2023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确保清明节祭扫安全有序。深入推进农安县等5个公益性公墓试点单位,探索形成一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正式启用殡葬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全省历史信息数据补录工作。持续推动省发改委和成本监审局做好“四项”基本收费提标工作。适时出台《吉林省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试行)》。完成全省2021-2035年殡葬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九、推进慈善事业、社工和志愿服务工作深化发展
(三十七)健全完善公益慈善发展的制度机制。推动《吉林省慈善条例》的修改完善及审议进程,力争年底前颁布实施。研究制定《吉林省慈善条例》落实的有效机制和配套政策文件,明确任务分工,建立慈善事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启动首届“吉林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增强我省慈善文化氛围,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加强慈善组织的规范管理,持续开展慈善组织年报和“双随机、一公开”年度检查工作,对大型基金会进行专项审计。
(三十八)着力提升社会工作的服务品质。持续加强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力争年底前达到全覆盖。着重推进社工站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社工站专业化、精准化服务水平。持续加大社工站培训、督导、评估力度,提升社工站的服务能力和品质。组织实施社工站“五社联动”项目,强化社工专业人才与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继续组织社工站评选活动,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探索实践民政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和设置。
(三十九)注重夯实志愿服务的组织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工作体系、社工站三级体系,会同宣传部门在全省社区(村)全部建立健全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落实《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全面开展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工作。推广应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加强志愿服务信息数据归集和管理。
(四十)扎实开展慈善募捐救助活动。继续开展好圆梦大学活动,对本科院校录取的全省城乡低保对象家庭、脱贫家庭困难考生,按每生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救助,实现救助全覆盖。继续开展“99公益日”等网络募捐活动。
(四十一)推进福利彩票高质量发展。建立抓销售工作激励机制,开展销售市场运维服务模式试点。打破设立站点准入壁垒,大力拓展新渠道建设。整合资源,统筹开展营销促销,强化责任彩票建设和公益宣传。督促、指导市(州)福彩中心加强对福利彩票销售网点代销行为监督。
十、夯实民政事业发展基础
(四十二)加强民政系统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生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与专家团队开展合作,梳理指标要素,制定评价模型,科学评定民政服务机构安全信用等级。加强信息录入,推动全省民政服务机构在平台的信息登记、录入和管理。加强民政服务机构监测设备安装和使用,真正实现自动预警,实时推送。持续开展冬春安全整治大会战、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电气火灾专项治理、夏季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秋季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指导各级民政部门采取联合执法或者提请政府挂牌督办的方式,不断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开展“打非治违”等活动。制作警示教育片,开展民政安全文化建设宣传周、安全生产活动月和“119”消防宣传日等活动。举办安全知识培训班,努力营造良好民政安全文化氛围。?
(四十三)加强民政法治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政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指导有立法权的设区市民政部门,聚焦特定领域、特殊问题立法,统筹协调民政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管理、儿童福利、基层治理等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深入推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殡葬管理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全面推进落实《吉林省民政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全面推动民政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的宣传落实。根据省委、省政府民政部要求,持续依法推进落实民政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软环境和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政行政执法规范,大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发挥顾问律师的作用,做好民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健全完善民政标准化工作机制和体系,鼓励和倡导社会各方参与,重点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管理、基层治理、社会工作、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加强地方标准立项研究,研究制定民政团体标准,大力支持和推进民政领域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十四)持续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做好民政部金民工程业务系统的应用工作,统筹做好自建系统向金民工程业务系统切换的过渡工作。推进民政部金民工程业务数据回流及自建系统的数据上报工作,继续开展与省直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不断汇集各类相关数据资源。继续开展吉林省金民工程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深化、优化电子政务服务内容,实现无缝对接国家、省政务一体化平台,促进实现民政业务网上办理。同时做好数据共享比对,高效合理共享民政数据信息,提升民政政务服务能力。完善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强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管理。提升视频会议综合服务能力,保证视频会议畅通、高质,为全省民政工作开展提供完善的视频会议技术保障。
(四十五)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和民政统计工作。开展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准确评价“十四五”中期民政事业主要发展指标、提升工程、重点工作任务、重大项目推进和重要政策的落实情况。加强福彩公益金管理,持续开展福彩公益金专项检查和审计,切实规范资金管理使用,提高资金效益,防范资金风险。加强民政统计工作,精准收集、整理、分析民政统计数据,为执行民政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和标准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四十六)加强民政基础工作。加强公文处理、建议提案办理、保密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档案管理等工作。统筹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推动民政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积极稳妥引导舆论。加强信访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进一步做好重复信访、信访积案专项化解工作,全力以赴“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切实解决群众合理合法问题。

2023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

2023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把握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22〕41号),深化群众体育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为加快体育强省、健康江苏建设贡献力量。
一、提升场地设施保障效能
1.持续推进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增加总量,提高质量。全年体育部门参与新建改建体育公园(广场)50个、新建健身步道500公里。会同发改委谋划省内健身步道互联互通工作,开展各地现有步道、绿道、骑行道、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建设情况,启动省级健身步道联通建设试点,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沿大运河、沿长江或区域范围内互联互通的健身步道。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设灯光球场、长者运动之家、社区健身房。
2.持续完善室外健身设施管护机制,落实省“十四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监测统计体系中“室外健身设施抽检完好率”要求,把室外健身设施器材完好率继续纳入县级体育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完成50000件一代路径器材更新。
3.实施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为100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向社会开放发放补贴。
4.盘活现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存量,提高管理、运营、服务效益,开展体育公园(广场)管理运行服务情况调研,评选“江苏省示范体育公园”。
5.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2017年版)》报批稿。
二、丰富赛事活动服务供给
6.做大做强“魅力江苏 最美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
7.办好“全民健身日”、“6·10”题词、行走大运河、第九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活动。举办江苏省第二届智力运动会、首届江苏省社区运动会、第四届全省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活动。
8.打造“幸福江苏”群众性赛事活动体系。支持各类民间比赛、社会俱乐部联赛等业余赛事活动。广泛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9.组队参加全国智力运动会、全国全民健身大会、第三届“长三角”体育节等赛事活动。
10.完成全省年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调查。
三、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11.加强体育社团标准化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协会制定项目业余锻炼等级评定办法。
12.扶持基层俱乐部、草根社团、民间健身团队等体育组织发展,推动体育组织网络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延伸。
13.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管理,建立省优秀运动队联系基层体育协会、专业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指导服务制度。
14.完成800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晋升和2000名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再培训工作。开展年度“全省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
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15.完成《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修订。根据新修订《体育法》,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修订稿)》建议文本报省政府。
16.开展《江苏省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2年版)》宣贯,细化评估督查办法,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
17.与发改委联合起草《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评估办法》。
18.与省卫健委联合研制《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
19.研究制定《江苏省运动积分办法(试行)》。
20.完成“临时占用公共体育设施是否履行行政许可手续”等9个“双随机、一公开”项目抽查。
五、提高全民健身数字化水平
21.持续迭代省健身设施器材、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省公共体育场馆、省社区运动会等4个已有平台功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运行质效。配合省体育局信息中心建设省国民体质监测、协会管理、健身气功站点管理等服务平台。
22.配合省体育局信息中心推动一级及以下社会体育指导员审批“一网通办”,探索指导员电子证书发放。开展指导员注册确认工作试点。
23.申请中央和省级补贴资金的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完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61355.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6日
下一篇 2023年2月1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