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彭勃将军逝世百天之际
文;临汾旅全体儿女 小丛(执笔)
彭伯伯您还好吗?这是深深埋藏在我们临汾旅儿女心中的一句话语!三个月来我们无时无刻地在怀念着您!您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您的谆谆教诲仿佛还在耳畔想起。
彭伯伯,我们来看你了,我们多想再看看您那慈祥的笑容,我们知道这声声的呼唤,您再也听不到了,可我们的内心有许多的话语要述说与您,我们还要听您讲临汾旅的故事······
我们知道这一切一切都无法实现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你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再也触摸不到您那常常给我们温暖的那双手了,再也听不到您那语重心长、谆谆教诲的声音了······
时间过得真快,100天就这样过去了,不知道这100天来,您在天堂里过得怎么样?我们知道您很忙,您是否回到了您父母的身边,端茶倒水为他们尽孝?您是否又与临汾旅那些战友们一起出操、行军、打仗?彭伯伯您能告诉我们吗?
百天前的2022年4月23日上午临汾旅子弟群中突然传出伟川兄弟的消息:我们敬仰和爱戴的慈父,八路军老战士彭勃的心脏于2022年4月23日9:38停止了跳动,享年101岁。当看到信息时,我们临汾旅儿女们十分悲痛,我们最最敬爱的父辈——彭伯伯仙逝了!这一刻,在临汾旅儿女心灵深处的那个依恋的港湾,陡然间消失了!我们失去了心灵中那眷恋无比的慈父般的呵护!临汾旅的儿女们心中十分悲哀与惆怅!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了,我们是多么不希望这一时刻的到来啊!
我们的父辈与彭伯伯都是当年参加攻坚临汾的战友,亲如兄弟,父辈们当年在太行山上的沟沟壑壑中摆战场、在汾水河边的青纱帐里伏击日寇;在临汾城下、在太原城头的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打出了一个光荣的临汾旅;在翻巴山、越秦岭、涉嘉陵江、渡蜀水、进军成都;在川西剿匪的路上,高举着“光荣的临汾旅”的旗帜,勇往直前,为推翻蒋家王朝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他们所向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直取成都,横扫川西残匪;接着他们又携手并肩,从南到北,越过千山万水,在跨过鸭绿江的三千里江山的九陵山下,打出了国威、军威。
父辈们在漫长的战火中凝结的那种情同手足的兄弟情、战友情是牢不可破的!这份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凝结的情谊,早已融进了我们儿女们的血脉中。在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下,那句刻在临汾旅子弟心中的“父辈是战友,子弟一家亲”的名言牢记在心,并时刻地激励和鞭策着临汾旅子弟,时刻提醒着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光荣的临汾旅的血液,父辈们那种上下团结,积极进取,勇挑重担,埋头苦干,英勇作战的光荣传统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父辈的战友兄弟的手足之情在我们子弟中弘扬传承。
可以这么说,临汾旅子弟在部队大院的孩子中是最团结、最讲亲情的团体之一,临汾旅子弟间的那种亲情无以言表,兄弟姐妹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彭伯伯是身经百战而涌现出来的我军优秀的高级将领,是临汾旅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军。彭伯伯16岁参加革命,加入我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 先后任129师“筑先纵队”副指导员、中队长,新八旅民运干事、宣传队长等。
1942年1月到抗大总校干部班学习, 毕业后先后在太行8分区(注;八分区部队即临汾旅535团前身)任干事、指导员、教导员等。
1948年3月临汾战役期间,他任晋冀鲁豫8纵23旅(临汾旅)作战科长,参与同徐帅、王新亭司令员、黄定基旅长一起讨论作战方案,下达作战命令,他亲眼目睹了徐帅、王新亭司令员指挥作战时的运筹帷幄,精心指挥的睿智和谋略的风采。临汾攻坚中,他紧跟黄旅长冒着枪林弹雨跟随突击部队登城,及时准确快速地传达各级首长的指令,为攻坚临汾顺利推进作出了贡献,并在战后撰写了临汾战役作战总结。彭伯伯见证了临汾旅攻坚作战的全过程,是“光荣的临汾旅”命名见证人。
彭伯伯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79师(临汾旅)第五任政治委员、陆军第60军第六任政治部主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革委会主任、政委、陆军第60军第十任政治委员。1981年调任江苏省军区政委,兼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1986年离休。
在他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以他机智勇敢、严谨细致的作风,率先垂范,与官兵一致,爱兵如兄。
尤其是在他任教导员、政委期间,他擅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才能尤为突出地表现出来。他所带领的部队,指战员士气高昂,骁勇善战,英雄辈出。焦五保等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均出自他所带领的团队。
他善于抓典型,以点带面指导工作。他根据焦五保同志的做法及九连的实践,及时地总结出了“焦五保战斗互助组”经验和工作方法,并率先在部队中推广,开展了创造焦五保班排活动,把焦五保的工作方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由彭伯伯总结的焦五保的互助方法的文章(即三大互助的经验),很快在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太岳版上刊登,并在太岳军区的部队中得到了宣传推广,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三大互助经验是与王克勤运动同时期的典型,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东线的王克勤,西线的焦五保”。1947年5月,著名战斗英雄王克勤,通过新华社冀鲁豫分社致函焦五保,向焦五保虚心学习杀敌经验,争取在保卫毛主席的战斗中,消灭更多的敌人为人民再立新功。东线、西线两位英雄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推动着杀敌立功运动,在华北的我军中轰轰烈烈地开展。
由彭伯伯总结的三大互助经验成为太岳部队作战普遍运用的组织形式和先进工作方法,为推动华北我军军政素质和战斗力的快速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总结的这个经验在临汾旅旅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彭伯伯文武兼备,是军内外享有盛名的书法家,他与舒同、武中奇一起被誉为军中三支笔。彭伯伯参加革命前曾读过4年私塾,对书法一直情有独钟,其墨海生涯与他的革命生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总是笔耕不辍,无论是军中文书、宣传标语、还是个人书信往来,他常用毛笔书写,久而久之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力。
他的书法敏捷灵活,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其笔锋丰筋多力,力透纸背。他南征北战,历经共和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其襟怀坦白,胸襟开阔,他把峥嵘岁月中形成的沉稳与枪林弹雨中铸就的革命豪情都融入他的笔端。在他的书法作品中,那种行武的军威与坚毅的沉稳被他形神兼备地显现出来。
我们记得:2018年,临汾解放七十周年那年,您得知临汾旅子弟们要组织去临汾参加纪念活动,您老得知后不顾病体缠身,以九十七岁的高龄,欣然提笔为临汾解放七十周年书写了“人民战争无往不胜,人民军队无坚不摧”十六个大字。
我们还记得:1968年3月,正是文革动乱武斗最盛的时期,党中央为加快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决定调部队参加大桥的施工建设。时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和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的彭伯伯临急受命,出任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军代表和副总指挥,抓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工作。
在这里彭伯伯又一次展示了他卓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才能,他率领“临汾旅”干部战士深入工地,顶着烈日、狂风、暴雨和严寒和工人同志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苦口婆心地做两派的思想政治工作。他通过市革委会和军管会的渠道,每天发动组织南京市数千群众到大桥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可谓费尽了心血。在他细致耐心的工作下,促进了两派大联合,为加快施工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桥施工过程中,他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多次组织对大桥原设计方案,如桥面宽度、桥头堡设计等进行宝贵的修改,如在大桥公路桥两边设人行道等。在大桥施工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候,彭伯伯发挥出军事组织才能,关键时刻他总是找大桥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干部战士一起反复开会研究,最后敢于拍板最科学的施工方案。最终硬是在28天的时间里将四座11层楼高的桥头堡建成,完成了在当时条件下被认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保证了大桥的按时通车,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2018年9月6日,在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当天,已九十七岁高龄的彭伯伯应邀参加了纪念活动。在长江大桥桥头,看着竖立在桥头的三面红旗,语重心长地说:三面红旗还是那么鲜艳!他在中铁大桥局集团青年员工和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摄影组组长任发德老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与大家一起回忆那段峥嵘岁月,并挥毫写下了“南北通衢”四个大字,勉励中铁大桥局员工要继承发扬老一辈建桥人的光荣传统,牢记使命,开拓创新,为中国桥梁事业而努力奋斗。
接着他回忆了当年的情景。他说:当年大家不畏难、不退缩,纷纷出谋划策,硬是在三大难点上取得了突破:首先是桥头堡采用钢筋成型、多层同时浇筑,并且改普通水泥为高标号水泥,这样就将180天的凝固期缩短到20天,还能确保质量;另外,钢材器械不足,由省、市立即安排调拨;最后是劳动力缺口大,南京军区调来临汾旅7个连、工兵团3个连加入到大桥局的建设队伍中,最终确保了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12月29日实现全线通车。
1969年,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时路过南京,还专门视察了南京长江大桥,并点头说好。
我们还记得:彭伯伯为人正直公道,刚正不阿,坚持原则。1969年12月,时任60军政治部的主任彭伯伯调任总政八一电影制片厂革委会主任兼党组书记(后任政委)。彭伯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正值“四人帮”猖狂横行之时。他们为插手军队搞乱军队,将八一厂当作突破口,临危受命的彭伯伯自然时时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四人帮”点名要“揪出”彭伯伯,在八一厂掀起一次次的狂风恶浪,场面可谓是惊心动魄。彭伯伯立场坚定,无私无畏,有理有节,将个人利益和生死皆抛于脑后,坚决贯彻军委和总政的指示,同四人帮一伙进行了面对面的坚决斗争,使得他们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
彭伯伯与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不仅遏制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动乱,而且还保护了一大批演职人员。当时八一厂那些跟党革命多年的干部和党培养多年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基本都被当作反革命打倒批斗,有的还被关进牛棚,下放到农村。彭伯伯到任后顶着各方面压力,着手解放了大批受迫害的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著名电影演员田华、王晓棠、师伟,著名导演王萍等一批演职人员。
到任不久他发现:在历次党员大会上,他都没见到王心刚的人影,经过询问他这才知道赫赫有名的王心刚竟然还不是党员。于是彭伯伯就找到在八一厂工作的王心刚的妻子杨昭彩,约他们夫妻俩星期天来家里聊一聊。
约王心刚来家谈话的事情不知道怎么让开国上将王新亭的女儿知道了,她是王心刚的影迷,就闹着彭伯伯帮忙见一见仰慕已久的王心刚。老首长女儿请求哪有不答应的道理,王新亭的女儿一听十分高兴,星期天一早就来到彭伯伯家等候。可是没有想到王心刚一到彭伯伯家,见客厅里有位女士坐着,他便让妻子进去,王心刚自己却拐进了另外的一个房间躲了起来。这让彭伯伯没有想到,银幕上英俊潇洒的王心刚在生活中竟是如此内向腼腆。经彭伯伯劝说,王心刚才出来和影迷见了面。
通过这个小插曲使彭伯伯对王心刚另眼相看。当问到王心刚入党的问题时,王心刚说:“我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去世早,我们母子相依为命,全靠母亲卖菜养活全家,我15岁就参军了。因为爱人的母亲有海外关系,入党也受到影响,多次申请入党未获批准,这让我十分苦恼”。他十分激动地对彭伯伯说:“当我在饰演《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时,是多么渴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一样的共产党员,但这个愿望却因为这个原因而迟迟不能实现”。此时,王心刚的双眼充满了泪水。
彭伯伯把王心刚的情况向上级组织作了汇报,表明了要发展王心刚入党的意向。总政研究后同意八一厂党组意见,可以考虑发展王心刚入党。但在入党介绍人的问题上却卡了壳。因当时正在批判王心刚主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是“美化汉奸、歪曲革命革命者形象”的大毒草,演员剧团没人敢站出来介绍他入党。怎么办?彭伯伯之前在南京军区的时候,因发展军旅作家孙吴(1958年报告文学《光荣的临汾旅》一书作者)入党犯了“错误”,因此还被摘掉了肩章上的一颗星。这记忆犹的新挫折给他的烙印十分深刻。但此时,彭伯伯不顾这些,出于爱才之心,他甘冒风险,亲自做王心刚的入党介绍人。就这样,王心刚拖了20多年的入党问题,终于在彭勃手里解决了。
这在文革那个特定时期,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由一个领导介绍一位演员入党,这还是第一次,无疑是一则爆炸性的新闻,这极大地鼓舞了那些被下放解放了的老演职人员的信心,纷纷说:八一厂的春天来了。
在这最困难的时期,彭伯伯不顾随时被打到批斗的危险,克服巨大困难,仍然组织拍摄了《闪闪的红星》等优秀影片。影片《闪闪的红星》在我国电影史上有着一个特殊的地位,就是因为它诞生在只有“八个样板戏”的特殊时期,是那个时代广泛受到观众喜爱的优秀故事片。而且整部电影制作精良,主创人员和演员也是精兵强将,做到了经典永流传。
这部片子倾注了彭勃伯伯的大量心血。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拍摄《闪闪的红星》更是充满曲折与艰辛。1973年3月,八一厂决定拍摄电影《闪闪的红星》,彭伯伯决定把此片作为八一厂向建国二十五周年献礼的影片。
他为《闪闪的红星》组建电影剧本创作组费了很多心血。彭伯伯亲自拍板确定了由陆柱国、王愿坚等人组成电影剧本改编创作组,为了修改好剧本,彭伯伯还亲自与济南军区联系,把小说原作者李心田从济南军区请来共同参与创作。
这个剧本创作组可谓是当时总政乃至国内的顶尖班子。同时,他还亲自点兵要著名导演李俊出任该片导演,李昂任副导演。这个摄制组可谓人强马壮、高手如云。摄制组敲定下来,《闪闪的红星》作为八一厂的第一部“文革”故事片便拉开了拍摄序幕。就这样电影《闪闪的红星》从确题到编写剧本、组创歌曲到拍摄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1974年10月1日就公映了。
这部影片上映后迅速火爆,红遍大江南北,该片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成为中国优秀的儿童影片之一,陪伴过几代人的成长。如今《闪闪的红星》电影中的潘冬子、椿伢子、胡汉三等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曲《红星歌》、插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小小竹排江中游》等都已成为经典传唱歌曲。
彭伯伯离休后,仍关心着党和军队的建设,主动融入当地街道社区,积极发挥余热。彭伯伯先后写下了近20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在各种书刊上发表,为党史、军史提供了大量资料。
从军队领导岗位退下后,彭伯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常常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献计献策,关心关爱青少年成长,担任了附近多家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夕,也是彭伯伯期颐寿辰即将到来之际,南京市鼓楼区委和区政府作为2020年“双拥工程”,专门为他老人家出版了《彭勃百岁书法作品选》,这既是对彭伯伯对书法艺术追求的肯定,更是对他老人家革命人生的肯定。
在您百天祭日之时,我们写文怀念您——彭伯伯,我们以无比的真诚与怀念,述说临汾旅子弟对您思念的情怀!此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您那鲜活的面容,此刻,我们的耳畔仿佛回荡着您那熟悉的语音!我们忘不了您那谆谆教诲:要多与工农子弟交朋友,遇到艰难险阻要勇往直前,向前冲,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临汾旅儿女,要为临汾旅争光!要为父母争彩!传承和发扬临汾旅的光荣传统是咱们的本色!
我们绝不辜负您的嘱托,把光荣的临汾旅的旗帜永远的举下去,继承和发扬临汾旅的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为振兴中华,为祖国统一,为民族繁荣富强奉献我们临汾旅儿女应尽的力量!
当我们想起父辈们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洒青春热血的激情岁月时,我们就会想起您——彭伯伯,就会看见高高飘扬的“光荣的临汾旅”军旗,就一定能抬起头颅,挺起脊梁!向前,向前,永向前!
请历史记住那些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诞生而牺牲的先烈们和流血流汗的先辈们吧!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只有历史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我们才能记住中华民族所有不屈的抗争,心中怀揣着这样的理念,就永远不会缺乏前进的动力!
作者简介:
孙春林 小名:小丛 现居住吉林四平,祖籍山西沁源人,1959年3月出生于吉林长春。1976年入伍,1985年退伍。2019年于吉林省四平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退休。是中国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会员、八路军研究会会员、四战四平史研究员、天津雷锋小学等校外辅导员。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