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有着正常理解能力的孩子考试会失常?
马老师经常会听家长说,孩子平时成绩还不错,有时考试阅读理解得分竟然低至个位数,家长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啊!
试卷发来一看,我发现孩子是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答题能力的,考试失常,根本原因出在文章没有读懂。
别担心,我研究了阅读理解这么多了,发现其实有着正常理解能力的孩子读不懂某些文章,也相当普遍。想想看。
老师会给孩子列书单,家长也会给孩子找很多书单,满心欢喜地推荐给孩子,比如《活着》《围城》《穆斯林的葬礼》之类,结果孩子看了没感觉,甚至说看不懂,让家长很是沮丧。
其实看不懂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相应的背景知识,考试没看懂某些文章,更是如此。
理解能力,其实是建立在大脑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杯子,什么是水,你跟我说桌上放着半杯水,你是听不懂的。就好像看电视剧,古代人穿越到了现代,看到了电视、汽车,就惊慌失措,完全不知道是啥东东。
二、如何攻克这些难懂的文章呢?
所以,要读懂想阅读理解文章,必须对这些文章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尤其是到了高中,会有散文小说出现,难度提升,要读懂这些文章,就必须知道这个社会正在发生什么。
马老师研究多年,发现阅读理解的时代背景都有这么几大类:。
第一类: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空虚。
在上世纪后半期,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被抛弃、破坏,奄奄一息;与此同时,压抑数百年的生产力得到彻底释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造成了物质上的空前繁荣。所以,现时的中国就像一个突然抖起来的暴发户,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背后是粗俗和无礼。
整个社会陷入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不能自已,精神发育严重滞后,信仰缺失,道德水平严重滑坡。
这些引起了知识分子深深的忧虑,《美丽的邂逅》《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书窗上的那轮明明》《大地上的读书人》《风声在耳》等都是以此为主题。
第二类: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主要途径,城市的崛起与发展,是以乡村的衰落为代价的。大量的乡村人为追寻美好生活进入城市,能进城的大都是乡村的精英,他们的离去造成了乡村的空心化。还记得我直播时分析过的一篇文章吗?《月亮村的月亮》,就是体现了这种主题的。
进城的乡里人发现城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怀念故乡,却已然回不去,尴尬而无奈。
反映这个主题的有《老去的村庄》《乡村很自卑》《渐行渐远的村庄》《萧萧池塘暮》《他乡时代》《消失的故乡》等。同时,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阶层分化的过程,有获利者,也有被抛弃者,如《一张安稳的睡床》《我的暖一寸长》。
第三类:失去的美好。
这个社会前进的步子太大,速度太快,以至于遗落了传统中的种种美好,如《老去的舌尖》《最是花影难扫》《北京的声音》,留下的是回忆和怀念,也是遗憾和无奈。除了文化和道统,我们还失去了青山绿水,破坏了美丽的家园,如《河床开始回忆河流》《远去的鸟影》《上帝的花园》。
第四类:人际关系。
在新的时代,有新的人际关系,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发展到现在的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多了些猜疑、算计、功利心,少了些关怀、宽容、感恩,如《感恩》《不明白》《列车上》《滴水之恩》。
第五类:永恒的主题。
如永远的亲情,有《母亲》《母亲的心》《田野上的白发》《只想和你接近》等;还有写不完的对生命、生活的感悟,有《感谢生命》《保持惊奇》《节令是一种命令》《临幸福不乱》等。
以上这些分类都是非常好的精读素材,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文章内容,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可以把孩子平时考试的阅读文章归归类,让孩子对这些主题有个整体的认知。
老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今是,不懂世事人情,看不懂阅读文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点学生都做不到,所以,家长要多跟孩子聊聊社会,谈谈生活,让孩子懂社会,懂生活,不仅是为了阅读理解,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