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授课的女教师递给我一份资料,想是教案学案之类,
A4纸大小,薄薄的几页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着“康熹版国文第六册第四课劝学”,匆匆一睹,教材挖掘充分,字里行间透着精心和缜密,使我顿生敬意。
“劝学”,《荀子》开宗明义第一篇,曾经讲过多遍,文章的结构层次、论证特色了然于胸,课文迄今亦能成诵,这样一篇大陆高一的课文台湾高三又会怎样教学呢?
上课了,师生向远道而来的我们致意后正式开始。学生齐读课文,一如旧例,听着台湾腔的国语,琢磨着语音的差异,注意力有点分叉儿。老师在黑板上陆续板书: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真(积)力(久)则(入);诵(经)读(礼);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学,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边写边让学生完成填空。这是练习课?有些糊涂。
教学还在继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格, 依旧是填空练习。这是讲《劝学》吗?怎么没提论点论据论证?这些文字从何而来?已经找不到北。
忙不迭地翻开那份教案,幸好有课文及注释,不看则已,一看恍然,原来大陆的《劝学》是节略版,文字不到原文的三分之一,台湾的《劝学》基本反映了原文的全貌,糗,好在没人发现。
其实《劝学》除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作用、方法、态度外,还阐述了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学习目标等内容,应该说,台湾高中国文《劝学》的选文,不仅能够更好的反映荀子学说的全貌,也能更好地显示出战国晚期议论文铺排酣畅、词采华美的风格。反观大陆选文,只强调学习的作用和方法而忽略了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极易陷入取誉私利的泥淖,要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大陆学子的心底,恐怕已被视为隔世之语吧。
一通百通,大陆《劝学》用一个课时学完,包括字词篇章诸方面,台湾用时较多,此节非第一课时,用填空法教授原文后半部分的内容,从思维训练的层次和教学效率看,“填空”只是识记重现,谈不上思想篇章词采的理解,教案中涉及的问题讨论、延伸阅读等内容,只能是“预设”而已。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