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文 约 29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
文 | 南风意怠

十年前,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满怀深情地演讲了一篇长达八千多字的获奖感言,这其中包含多个莫言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演讲的最后,莫言说:“我是个讲故事的人。”他也曾在多个场合重申这句话。
讲故事,是莫言的理想和热爱,也是让莫言在文学道路上登上高峰的重要途径。那么,莫言是如何把一个个故事,或者说一篇篇作品写得如此生动精彩的呢?他的经验值得每个写作者重视、学习。
1精读、泛读与有目的性阅读结合
莫言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上学时开始从事写作,那时他意识到是年少时和在部队时的阅读经验给他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莫言小时候因为物质文化生活的匮乏,很少有书可读。一旦有读到书的机会,莫言必定会抓住不放,直到把这本书彻底读透。
如今这个时代,读书方面的痛苦早就不在于书少,而是相对于人的精力来说,书太多了。为此,莫言认为,阅读要讲究方法,一是翻来覆去地精读经典,二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般书目,三是为获取必要知识和资料,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

莫言认为,经典经过了历史的考验而流传下来,文学高度性不用怀疑,阅读经典,实际上也就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起点也很高了。如果没有认真研究经典,恐怕要走许多弯路。
这种有粗有细的大量阅读既可以开阔文学眼界,又可以多多领略语言文字的表达特色和讲故事的方式方法,培养语感,为下笔写作做到有章可循。
2从模仿入手写作
莫言认为,有了阅读的积累,在开始写作时,可以从模仿名家名作入手。其实,当你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开始写作时会不自觉地模仿熟读过的作品。
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名家是入手写作的有效捷径。鲁迅的《狂人日记》模仿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莫言的第一篇小说《春雨夜霏霏》模仿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生死疲劳》的开篇模仿了蒲松龄的《席方平》。就像学画、学书法之初,也都是要经过临摹的阶段,才能入了门道。
但模仿不是抄袭,是通过仿写结构、段落、句子,让自己从中掌握写作的能力,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由此,莫言虽认为模仿很重要,但一味地模仿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说是不光彩的,甚至是一种耻辱。当通过模仿阶段获得了较高的语言感受力后,务必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其实多半也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莫言早期的小说很多都是模仿之作,之所以能够作为原创作品发表,是因为在模仿里有莫言自己的东西:比如故事的内容是中国本土的,语言上有很多高密的乡言土语,而且与内容能融合在一起。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所谓独创,不是别的,就是深思熟虑地模仿。”可见,模仿在写作者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3从亲身经历、生活经验出发去写作
莫言说过,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意思是说,写作时从亲身经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取材,会开始得比较容易,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和立体感,更可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鉴赏性。
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以其“邮票般大小”的故土为蓝本,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县”,一个有若干个家族、几代人的小地方,承载了福克纳大部分作品的故事。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童年是由外祖母的神话传说和幽灵故事陪伴的,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从处女作《枯枝败叶》到《百年孤独》写的都是“马孔多”魔幻世界。
享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称的蒲松龄用采风来的民间传说打造了《聊斋志异》,一个充满了神鬼狐妖的虚拟人世间。而莫言的文学领地,则是生他养他让他又爱又怨的“高密东北乡”。
当然,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生活经历和经验都差不多,也都比较有限,想把一篇作文写得生动丰满,确实不易。莫言曾建议,多写点不上交的作文,比如日记,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经常记录,经常关注自己的生活、阅读、学校经历,选择突破点,同时展开想象,久而久之也能写出生动的作品。

4调动全部感官来写作
有人曾批评莫言的作品只有感觉没有思想,莫言反而认为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表扬,他说“一个小说家在写时,应该把他的全部感官调动起来,就是我要描写一个事物,我必须要调动我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让小说充满了声音、气味、画面、温度”。
这一点莫言在他的诸多作品里做了很好的示范。在《母亲》里他这样写:“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莫言从听觉、视觉、嗅觉和感受来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描绘出了一幅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且直抵内心的立体画面,我们会如同莫言的亲眼所见,把母亲的这个形象完整而清晰地看到,代入感很强。

5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写作
莫言认为,想象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但又是与知识对抗的,知识太多会限制想象力。
莫言从小没怎么受过正规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在大自然的旷野里度过的,他的想像力不是借助知识来的,而是来自于对自然的感受,因此是“形象的、活灵活现的生理感受”。
对学生来说,要多一些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从而打开想象力。
具体到一篇作品中,莫言认为好的想像力表现在作者思想上、人物形象上、故事取材上、细节和画面上。这里重点说一说故事取材和细节方面的想象力。
生活中的故事有的精彩传奇,有的平淡无奇,要把这些故事变成文学中的故事,必须经过作者进一步的想象加工,这便是故事的想象力。

比如莫言在《蛙》中写了“姑姑”的故事,取材于生活中莫言姑姑的经历,看似框架是一样的,但故事确实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细节上的想象力会使故事更有表现力,更具真实性。
又比如莫言非常推崇的“讲故事的祖师爷”、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就很擅长虚构事物的细节描写。在《促织》中,小儿子变的促织长什么样子,怎么鸣叫如何灵巧跳跃,如何斗败大公鸡,蒲松龄都做了详尽描写,让人相信这既是个促织,又是个调皮却一心想为父赎罪的小男孩。用细节的真实来证实故事的虚幻,反而让这个故事带上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精妙绝伦。
一篇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经验、名作仿写的过渡、亲身经历的发掘、感官的调动以及想象力的发挥。尽管有这些写作的经验心得,莫言却说,让他站稳脚跟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是勤恳踏实忠诚的写作状态。
热爱可抵写作之路漫长。
-END-
南风意怠,公司职员,从事宣传写稿工作。码字爱好者,文学探究人。曾在“中国国家历史”“长安处处有唐诗”“风月史官”等公众号发表过文章。阅读使人深思,写作丰富情怀,愿读写一生。
责编|张子清
实习编辑|张琼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