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经济类理论文章汇编(29篇)(全文84979字)

目录
1.为什么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3
2.优化制造业要素供给与配置 7
3.时序选择和实施路径 13
4.高水平开放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21
5.如何认识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 26
6.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30
7.建设统一大市场,市场监管如何更加有为 39
8.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的根本遵循 45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理论的重大创新 54
10.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63
11.创新体制机制促内外贸一体化 68
12.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基本盘 71
13.促外贸既要保稳又需提质 78
14.工业现代化的战略使命与发展逻辑 84
15.以工业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 90
16.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 98
17.宏观经济政策多重积极效应持续显现 102
18.“两个客观规律”指引中国城乡融合发展 111
19.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18
20.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125
21.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133
22.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141
23.发挥数字金融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149
24.释放传统制造业稳就业潜能 157
25.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 163
26.做好城乡融合大文章 171
27.靠前发力:方向与位置 178
28.关于新阶段城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186
29.千方百计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193

为什么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张旭
2022-06-30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加强这个优势,才能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雄厚的基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分工的发展使市场规模得到扩大,也使生产迂回程度得到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变得日益复杂。在现代化集成生产和集团创新的全新生产技术组织方式下,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就不能破除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和单打独斗的局面,就不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要使我国制造业企业能够不断做强做大做优,培育出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首先就需要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其在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和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突破。
    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和突破产业瓶颈,必须通过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集合优势资源,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上实现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的良性互动。
    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克服各种市场壁垒。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可以有效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而且能够真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必须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也必须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只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才能在统一规则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建立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有赖于尽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功获得领先地位的国家,都拥有统一稳定的国内市场,并最终形成了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从此意义上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
    

优化制造业要素供给与配置
邓洲 黄娅娜
2022-06-29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发生明显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供应有所收缩、节能减排约束增强、数据要素应用不足等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制造业表现出要素投入不足和要素回报率相对较低的特征。如何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优化制造业要素供给与配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要素供给特征发生变化
    从劳动力看,供给数量增长趋缓、质量提高。劳动力是各行业发展的首要生产要素。得益于人口基数大,我国就业人口数量较大,但随着人口增长趋缓,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同时,受高等教育普及率上升的影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数快速增长,每年向市场稳定输送高素质劳动力。在总的就业人口中,我国制造业就业规模和占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劳动力投入比重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凸显了劳动力条件变化对制造业发展的约束。
    从技术看,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产出快速增长,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科学技术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制造业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产业。近些年来,部分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制造业仍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载体。
    从土地看,大中城市土地供应收缩,工业用地占比回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口持续向大中城市集中,住宅、工业、商业服务等各类用地需求保持增长,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增长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其中,工业用地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制造业为土地要素支付的成本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未来一个时期,对工业用地的需求不会出现大幅增长,工业用地的供需能够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从能源看,制造业能源供需稳步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占比下降。我国能源供给以煤为主,在碳排放压力逐步增大的情况下,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应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制造业集中了大量高耗能产业,尽管近年来其能源消费占比有所下降,但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仍然较高,且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依赖程度高,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较为迫切。
    从数据看,我国数据要素资源丰富,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还处于浅层。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受益于人口数量和产业规模,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数据资源大国,与算力相关的技术研发和业态创新也在快速发展,庞大的数据要素资源和先进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许多产业涌现出新业态新模式。但也要看到,制造业对数据要素的应用尚不充分,对算力的需求主要来自研发、管理、营销等环节,数据要素参与制造业生产并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不足,我国数据资源、算力资源和制造业的结合还有待提升。
    关键是保障供给和优化配置
    保障制造业要素供给、优化制造业要素配置,需有明确的政策思路。在要素供给数量方面,需保障制造业基本要素供给稳定,这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在合理区间的重要基础;在要素配置方面,要加快形成统一要素市场,畅通要素跨行业、跨区域流动,将优化要素配置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要素质量和结构方面,需增强制造业吸引技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的能力,在要素供给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着力改善要素供给结构,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在要素利用效率方面,需不断提升传统要素在制造业各部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转化效率,同时不断创新高端要素在制造业领域实现价值创造的途径和模式,将保障和优化制造业要素供给与配置同实现“双碳”目标相结合,持续提高制造业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要素资源跨行业综合利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各有优势和短板,制造业拥有成熟、稳定的生产模式和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积累,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具有高成长预期和广阔发展前景,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大于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制造业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对此,要着力破除现存体制机制障碍,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加大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要提升产业分工协作水平,促进要素资源在不同业务部门的优化整合。同时,要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要素流动和要素共享的重要载体,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高端要素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顺畅流动,探索更多跨行业共享要素资源的新模式。
    二是扩大制造业开放,增强中国制造在全球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制造业要获得高端、优质和稀缺要素,就需更好融入国际循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体来看,可以发挥我国在数字技术、产业和应用上的优势,积极探索打造国际化、数字化的跨境制造网络和要素流动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顺畅流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促进国内外要素互动,增强制造业发展韧性。
    三是强化制造业中高端人才储备,优化制造业就业结构。当前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解决这方面问题,需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就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高度重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岗位需求结构调整等变化,不断优化就业结构;需适应技术进步要求,夯实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的新要求,壮大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综合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需形成更多制造业就业新形态,加强制造业劳动者权益保障。
    四是提升制造业利用数据要素的规模和水平。要坚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夯实制造业数据要素利用的设施基础和制度基础,加快推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制造业数据应用的场景创新,全面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从材料、零部件、整机、成套装备到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重点行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
    五是不断改善制造业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推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协调统一,需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也需要不断完善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的政策体系。具体来看,要科学评估制造业碳排放水平,实施跨行业综合减排政策,推动实现全产业链减排;要优化制造业能源供给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推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同时引导需求侧积极采取清洁能源替代方案、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制造业能效水平,推进制造业碳排放持续降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时序选择和实施路径
夏杰长
2022-06-28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坚实的现代产业体系,而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现代产业体系至关重要的有机组成,更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坚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成绩斐然,但依然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效率不高、开放度不足和产业融合度不深等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致力于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内涵要求
    现代化始于机器大生产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变迁。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现代化的内涵、测度和发展范式等备受学术界关注。相对而言,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等研究比较多,对服务业现代化则缺乏系统深入研究。服务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要与时俱进把握其新内涵。我国服务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催生了网络约车、移动办公、互联网金融、远程医疗、共享汽车和数字文旅等一批新业态,传统商业模式逐渐被取代,服务业新模式快速成长,服务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技术条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衡量服务业现代化需要新的视角。从一定意义上看,我们可以把服务业现代化界定为在服务业充分发展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更有力的结构升级、更高的开放水平和更科学的治理等。服务业现代化既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知识、技术和服务新模式催生下,不断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服务便利度和舒适度,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然,按照这个要求,服务业现代化不仅是知识和技术进步以及由此衍生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问题,也不仅是为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问题,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更充分体现服务供应的全生命周期人文情怀、全面彰显服务业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突出作用。
    时序选择
    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服务业现代化应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体系之中,有前瞻性的战略定位、时序选择和推进策略。要看到,服务业门类众多,行业内部发展并不平衡,地区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依然较大,必须区别对待和分阶段推进。还要看到,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意味着服务业发展质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考虑分阶段分步骤积极有序推进。
    第一阶段是“十四五”时期(2021年至2025年)的夯实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服务业规模将持续扩大,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主渠道地位更加巩固,服务业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和高效率,服务业发展营商环境更加包容友善。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检测认证、人力资源和品牌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品质化、精细化和多样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养老育幼、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最大程度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第二阶段是“十五五”时期(2026年至2030年)的攻坚攀升阶段。这一阶段,服务业发展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服务业技术进步和营商环境将明显改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在这个阶段,要更加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培育更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和中心城市,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服务业对现代产业体系的黏合力和影响力。
    第三阶段是“十六五”时期(2031年至2035年)的基本实现阶段。这一阶段,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将迈出实质性步伐,服务业知识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基本形成,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和作用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生活性服务业成为人民群众普遍满意的幸福产业,形成多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集聚中心城市,中国成为全球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和全球高端服务业投资最向往的国家之一。
    实施路径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服务业现代化,要立足国情,找准方向,把握重点,切实推进。
一是培植主体。服务业要做大做强,迈向现代化,其关键就是要充分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2561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