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毕业致辞汇编(20篇)(全文57976字)

2022年毕业致辞汇编(20篇)
目录

    1.中南大学法学生2022毕业典礼院长致辞:法学院是你永远的“智乎” 2
    2.2022年温州肯恩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7
    3.北大中文系主任毕业致辞:我对“文气”的理解,是“文士气”,而不是“文人气” 10
    4.北语教授毕业致辞: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儿 15
    5.复旦大学毕业致辞|金李:生命像一盒巧克力 19
    6.复旦大学毕业致辞丨骆玉明:善良、快乐、智慧与道义 32
    7.渤海大学校长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讲话:感恩遇见 一起向未来 38
    8.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校长谢华清在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45
    9.大学教授毕业致辞: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50
    10.黄淮学院举行毕业典礼 校长致辞 57
    11.哈佛校长22届毕业致辞:带着你的激情和热情,去拥抱未知的世界! 61
    12.淮阳中学党总支书记白子兴在2022届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66
    13.康奈尔校长2022毕业致辞:做个真正的影响者 69
    14.刘复生毕业致辞:用心学叶问——给人文学院2022届毕业生 75
    15.耶鲁大学 2022毕业演讲 84
    16.袁愈祥校长在2022届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89
    17.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2022 毕业演讲 97
    18.校长张烈辉在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 100
    19.镇中寄语2022届学子:漫漫远道,顶峰再见 107
    20.走好脚下的成才之路——校长金东寒在天津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11
    

中南大学法学生2022毕业典礼院长致辞:法学院是你永远的“智乎”

    感激、感动、感叹与感伤是这几年生活的主题词。岁月并不静好,我们唯有负重前行。新冠疫情迫使我们个人乃至国家都放慢了节奏,也使得我们更加有机会与自己独处。孤独是哲学的灵魂伴侣。孤独的对白是主体性存在方式。主体是东西方哲学的共通内容。疫情的存在,也就是哲学的存在。荒诞主义哲学家加缪认为,无聊让人感受到荒诞。去年寒假期间,应学工办的邀请,我给大家推荐了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与《鼠疫》两本书,目的是希望大家对疫情乃至疫情中的我们有一个更为深入地理解。理解荒诞的存在意义本质就是一种抗争。理解与接受不完美或者缺陷,需要漫长时间的淬炼,但疫情缩短了这段沧桑历程。所有的苦难均可锻造为财富,所有的经历都可升华为历练,所有的挫败都可逆转为馈赠。我深深相信,经历过疫情的你们这一代人,对自己、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认识远比我们那一代人要更为深刻。我也相信,经过若干年后,你们会感谢这段流金岁月与身处其中的你们。
    对疫情的独白思索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我们处在一个智慧信息的时代,为这种“智慧”所便利,却也为这种“智慧”所困缚。一位同学告诉我,他近期遇到选择的困扰,本来准备去伦敦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但是他决定放弃。因为知乎告诉他,国内并不太认同英国一年制硕士学位。对此我大为震惊。我对他的回答是,正如中南大学法学院给予了你进入伦敦大学法学院的平台一样,伦敦大学法学院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却更加有利于你开眼看世界的平台。认同与否,不在于你的文凭,而在于你的实力,但首先你需要拥有登台竞技的资格。
    我们被各种信息裹挟前行。一方面,算法在悄悄对我们的价值观进行固化。挣脱不了人生的网,就会被网住人生。当小视频出现“你有缘刷到了我”,这不是缘分,而是算法的陷阱。算法在根据你的个人画像和偏好给你推送你所迷恋的内容,不断固化你的喜好,从而导致你作茧自缚,被窄化的信息所迷糊,失去对整个环境的完整判断。
    另一方面,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真实世界被“虚拟化”与“多样化”。如同西方媒体播报的新疆与真实的新疆有如天壤之别,微博上的事件与真实的事件构成了迥异的“两个世界”。眼见未必属实,如果你把虚拟当成了现实,对不起,你很有可能遇到了网络诈骗。你的义愤填膺抑或悲天悯人只是流量收割的代名词。如遇发布者的别具心机,那么这种行为比所谓“把你的金钱转至安全账户”危害更大——它骗取的不仅仅是你的金钱,还有你的认知,甚至包括你的人生。
    “有问题找知乎”透露出教育者与年轻人难以进行有效沟通的困境,也反映出法学院在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缺失。前一段时间,“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登上热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让我反思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存在价值。面对90后、00后,我们习惯于沿用我们的长辈所说过的“吃过盐比吃过的米”“走过的桥比走过的路”经验主义来说教。如果不是疫情,我们对你们的认知还停留在“垮掉的一代”。你们的言语与行为所体现的正义、责任、宽容、认同、风险、担当已经超越了70后的我们。我有些时候甚至认为,某种意义上而言,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恰恰是“我们的”固有观念与陈旧习俗。韩愈说师者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但我们对“道”“业”“惑”的掌握,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信息茧房”是我们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也是“知乎”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并得以极速增长的密码。“有问题找知乎”折射出年轻人的独立情结:你们不想听到教条式的教导,你们希望你们的观点能够得到平等尊重、你们的行为能够自主决定。“知乎”作为青年人共同体的社区,可以为你们提供多元化决策信息。但知乎不是“智乎”,《道德经》说:“有无相生”,任何一种“知”,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不知”。何况,知乎的“知者”有其局限性,“知”本身也具有片面性。当你们将有局限的“知者”与“片面性”的 “知”,作为一种确信,那就是非常典型的“幼稚”,本质是一种“不智”。尽管现在进入“智慧信息”的时代,但网络只能提供我们一种信息。对抗这种信息捆绑,你需要的是智慧。“借我一双慧眼”对于分辨这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更为重要。我在“寻找中南法律人,组建中南同心圆”中讲到,大学是我们从知入智、从智迈向识的过程。如果你们仍然“不智”,那就得回中南进行“回炉再造”。
    世界依然荒诞,俄乌战争仍在持续,战争下人民的无助与悲凉与战争下的罪恶同时存在。战争撕开了世界温情的面纱,也撕碎了我们几十年奉之为真理的格言。当艺术家被抵制、体育被制裁、文化遭扼杀,连小猫也被“国际爱猫联盟”制裁的时候,中国已经不仅仅是边防的界碑,而是深深刻在我们心中的烙印。因举牌反战“声援”乌克兰难民的俄罗斯媒体人玛丽娜·奥夫扬尼科娃,辞去了俄国媒体工作后,在德国却被乌克兰人抗议沦落到失业——这个有点滑稽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世界主义,西方从来也不是世界主义的代名词。面对此种荒诞,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首跨越时空的歌,值得永远被吟唱:“国强则民安,国富则民福;国弱则民欺,国衰则民辱。”
    我们三年前或者四年前法学院的相遇,正是为了筹划今日光荣的分离。祝贺你们用四年或者三年之功,完成了今日的蜕变。“舟欲行”与“踏歌声”正是今日老师与学生的形象描绘。法学院希望培养出更多的院友,法学院的老师更愿意“乐为人师”。因此,不管诸君在成长路上的成功还是失意,我们都渴求听到你的声音。不要忘记,在巍巍岳麓、绵绵湘江、弯弯左家垅有你们“智乎”精神家园的存在,“纵贫富,勿相忘”。
    谢谢大家。

2022年温州肯恩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研究生毕业生代表林明泽

尊敬的校长、校领导、老师们、2022 届的同学、朋友、家人们,晚上好!感谢你们的到来!
    我是来自国际英语教学硕士专业的林明泽。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发言。我来自温州,讲温州话,一种被称为“恶魔之语”的方言。小时候我的家就在温肯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我是温州肯恩大学“拔地而起”的见证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我“认识”温肯比在座的各位都久。
    我见证了,温肯为这个小村庄带来的现代化设施、国际化社区和无限的可能性。疫情前,我也曾多次参观过校园。当时,我看到很多本科生,他们自信、勇敢、富有创造力。他们的活力和乐观展现了他们无限的发展潜力,这也激励着我,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2020年,我做到了。我被温州肯恩大学国际英语教学硕士专业录取,开启了我的研究生学习之旅。现在,我站在你们面前,即将获得我的硕士学位证书。
    国际英语教学硕士专业的学习不仅教会了我英语教学的技巧,更培养我如何做“人”。知识是可以从任何机构获取的,但是,只有在温肯,我才有机会成为一位独立思考的人。我学习到,我们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客观地分析和评估每个观点,然后建立起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在温肯,我们专注于过程性学习和知识的实际应用。我们更够“自主学习”,清楚为什么学习,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作为研究生,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这个世界,做研究,分析数据,并试图找出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些真相。我们用这些来服务于学术、社区和世界。
    在温肯的学习使我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服务。面对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众多教育工作者、政府管理人员以及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去年夏天,我作为志愿教师,前往贵州山区支教。当我看到学生们的笑脸时,我也看到了我的价值。或许支教结束后,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又会变回原样,但我的生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社会公正。这个学期,我仍然在继续志愿服务,为丽欧锦园社区的孩子们阅读英语绘本。志愿服务不仅加强了我的教学技能,还塑造我成为一个关心社会公正、富有爱心的公民。在志愿服务中,我与被服务者之间互惠共利的关系推动着我,去回报我的社区、我们的国家。
    各位毕业生同学们,在温肯接受教育,你们逐渐发展成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你们接受了严格的研究技能培训,学会了如何独立解决问题。毕业后,你们有什么打算呢?你是否会先找一份工作?当然,这毋庸置疑。
    但生命不该止于此。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争取社会公正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毕业生们,请记住,我们需要利用我们的知识为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国家和全人类服务。我们可以成为全球公民。我们可以影响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更美丽的地方。
    最后,我仅代表全体毕业生们说:“谢谢你,温州肯恩大学!”感谢你招聘了优秀的教职员工,感谢你为我们创造的国际化学习环境,感谢你让我们接受前沿的知识,树立起批判性思维,让我们能够勇敢地将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正如温肯所说——于此启航,走向世界。无论你走到哪里,愿你闪耀,让世界变得更美丽。谢谢,晚安。
    

北大中文系主任毕业致辞:我对“文气”的理解,是“文士气”,而不是“文人气”

    何为“北大中文精神”?
    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杜晓勤在2021届学生毕业致辞中说:
    “北大中文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独特精神魅力尤其是具有“文气”的人。我对“文气”的理解,是“文士气”,而不是“文人气”。
    有“文气”,或者说有“文士气”,不仅是说我们能够“妙手著文章”,不仅是说我们比其他学科的毕业生更懂得吟咏、欣赏、研究或者创作诗词歌赋等美文,更是说我们在需要之时,能够“铁肩担道义”,为民族发展、社会公义挺身而出,“文以明道”,“以身行道”。
    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在纷纷扰扰的社会,诸君如果能够不与时俯仰、随波逐流,仍然洁身自好、高标独立,则不仅有“文气”,而且有“风骨”了,才不枉在北大中文学习过。
    可爱的各位毕业生同学、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来宾和辛苦多年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这个仲夏时节难得凉爽的上午,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1届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热烈庆祝各位同学圆满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欢送部分同学走出校门,开始人生新的征程。
    因此,我要向毕业生诸君衷心道贺一声:“毕业快乐!”还要向各位家长和老师们衷心道谢:“你们辛苦了!”
    在此离别之际,在此阳光大厅,同学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几年前刚进校时的懵懵懂懂,尤其是在这同一地点举行开学典礼时的热闹与兴奋,还可能会感叹着自己在燕园所度过的青春岁月与成长中各种苦乐(正如刚才播放的毕业生风采视频所呈现的)。
    而我,作为你们的老师,则想在欢送诸君毕业离校之时,提醒各位:从今以后,无论走到哪里,你们身上都会烙着一个印记——“北大中文人”,而你们则成为“北大中文精神”的一个个天然载体。
    那么,何为“北大中文精神”呢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所谈,也只是我个人对“北大中文人”应具精神品格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与诸君共勉。
    我认为,“北大中文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独特精神魅力尤其是具有“文气”的人。
    我对“文气”的理解,是“文士气”,而不是“文人气”。我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向来不喜欢“文人”一词,一方面是受到“文人相轻”、“文人无行”等传统说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到古代和现当代有些舞文弄墨之人,有“文名”而无“文行”,因此打心底不喜欢所谓的“文人”一词。在写文章和讲课时,我总喜欢用“文士”一词指称我所敬仰的正直而有气节的作家。有“文气”,或者说有“文士气”,不仅是说我们能够“妙手著文章”,不仅是说我们比其他学科的毕业生更懂得吟咏、欣赏、研究或者创作诗词歌赋等美文,更是说我们在需要之时,能够“铁肩担道义”,为民族发展、社会公义挺身而出,“文以明道”,“以身行道”。
    我们是“北大中文人”,所以我们“文雅”,我们“文秀”,但我们并不“文弱”。
    我们是“文士”,而不是“文人”。因为,“士”自古以来就有一般意义上的“人”所不具的崇高精神和独立人格。
    《论语·里仁》篇云:“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朱熹解道:“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论语集注》卷二)
    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诸君,今后当不会有生计问题,或者说应该都会有不错的生活图景和人生前程。但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的芸芸众生中,我们更要坚守“中道”,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事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提升进步、与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与人类道义的建立弘扬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便一时处于人生低谷,也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论语·述而》篇又云:“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对于孔子的这段话,古今学者多有歧解。在今天这个场合,尤其是对将从北大中文毕业的诸君言,我愿意采用钱穆先生的说法。钱穆先生在《双溪独语》“篇十三”中说:“道、德、仁、艺四者之于人生,虽有本末大小轻重缓急先后,然亦一气相通,一贯相承,不可或缺。” 这就是说,要成为真正的“士君子”,首先要“志于道”,而只有“据德”“依仁”“游艺”才能“达道”。钱穆先生又说:“钻研文学者,虽是以游于艺为尚,然终与依仁据德不能大相背,只在志道之广狭与高下之间有差别。如阮籍之与陶潜,李白之与杜甫,其诗品之主要区分即在此。”
    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诸君,自然是人们心目中的“士君子”。我们有部分同学将以语言文学研究为志业,另一些同学则会从事其他工作。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工作,都可以说是一种“艺”;毕业之后,你们将要运用的在校期间所学到的各种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意义上说,也只是一种“艺”。对诸位有志于道的“士君子”而言,“艺”之高下,固然重要,但“德”(德行、精神境界)、“仁”(仁爱、悲悯之心)更可贵。若干年后,北大中文系和老师们不会单以“艺能”之高下、成就之大小来判断你是否“成功”,老师们更看重诸君是否能够“据德”“依仁”,是否一直葆持君子之德、仁者之心。
    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在纷纷扰扰的社会,诸君如果能够不与时俯仰、随波逐流,仍然洁身自好、高标独立,则不仅有“文气”,而且有“风骨”了,才不枉在北大中文学习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到各个国家,小到各行各业,均呈千舟竞发、百舸争流之势。所有在座的诸君,无论是即将迈出北大校门走上工作岗位,还是即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研究,此刻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充满无限希望和美好际遇的时代。
    因此,我想把你们学过的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中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稍改两个字,作为临别赠言:
    “长风破浪正此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谢谢各位!祝福诸君!
    

北语教授毕业致辞: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1届毕业典礼。我谨代表全校老师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诚挚的祝贺!
    你们当中,大部分是即将走出校园参加工作的同学,还有一部分是已经考上硕士生或博士生继续求学的同学。我这里主要想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同学说几句自己对“走出校园之后”的理解。至于继续留在校园求学的同学,很快就会有新的开学典礼等着你们。当然,如果你们想试着先从毕业典礼开始,走一段不一样的新征程,或许也可听一听。
    我本来想找一些文采灿然的诗句为大家壮行,找来找去,突然发现,走出校园之后,会渐渐将分行的诗句拉成流水的散文。于是,我想到了大家熟悉的“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里便想跟大家讨论一下校园内外的“灵魂三问”问题。
    校园里,我们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校园外,我们是社会人,无论走向哪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价值。校园内的主要关系是线性的,确定的东西太多;校园外的主要关系是立体网状的,不确定的东西太多,而且会不断浮现出新的复杂性。有一本书叫《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我深以为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力求做一个有良心、有追求、有规则的人,这是不确定中所应坚守的确定的一面。不管社会有多么不确定,一定有基本的原则和规则,我们要力求在析美、求真、行善中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信念。我们要做一个有信念的人。有了信念,才有使命感,才有责任心,才能走在大道上。
    校园里,常常是稍作努力便有成果;校园外,有时倍加勤奋也未必获得成就。校园里,评定高低成败的往往是分数;校园外,评定得失成败的往往是价值,不见了直观的试卷和绝对的分数,更需要持续的砥砺前行才能有成就。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更多的情况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此,我们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将一件一件手边的事做到位,做出感觉,做出自信,让成功助力成功;同时学会在失败的裂变中孕育新的能量,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赛道。这就是韧性。我们要做一个有韧性的人。有了韧性,才有定力,才能塑造成功,才会发现只有不得已的失败才有经验的意义,那种因漫不经心、固执己见、墨守成规、恣意妄为而带来的失败只会招致更多的失败。
    校园里,所学的多是一种存量知识。走入社会以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在大学里获得的那点存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地增加流量,优化增量。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如果不是接着做学问,能够直接用之于社会的并不多(当然,这部分非常核心)。要想成为一个有增量的人,所应具备的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创设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不要简单地将问题抛给别人,更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问题。关于增量,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它既包括知识的增量,也包括协作关系的增量。不要总是希望别人懂你、帮助你,而要在协作过程中用踏实的行动来让别人了解你、支持你,哪怕他最终并不理解你。这些都是增量。我们要做一个有增量的人。有了增量,才能自我赋能,才能获得加持,才能走到更复杂的网络关系中去为社会提供增量。
    上面这三个方面,就是我这些天从已经毕业的学生那里和我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审视灵魂三问的一些思考。其实,有信念、有韧性、有增量,都存在于底线思维中,有了这些做人做事的底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母校都踏实,老师都放心!
    在过度强化内卷、焦虑、躺平这些概念的当下,我们要用信念对抗躺平,用韧性稀释焦虑,用增量消解内卷。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儿,让有限的人生,活出创造性的意义;但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这个世界并不以你为轴心。现实的生活是散文,很难成为骚赋乐府、律诗绝句。但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赋予诗意,这便是散文诗。
    过去已去,凝成回忆;未来在来,充满期待。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是正在行走的你,是优雅、坚韧、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你。今天,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我们重新上路啦。
    最后,将我每次学术讲座的最后一句话奉献给已经整装待发的你们:
    祝大家:每天都能见到蓝天白云,流水拂柳,自然的,心灵的。

复旦大学毕业致辞|金李:生命像一盒巧克力

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向复旦的老师们表示敬意,你们辛苦了!其次,我要向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各位来宾和校友表示感谢,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于复旦经院的支持。接下来,最需要说的是,2021届的毕业生们,祝贺你们圆满完成了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刻写下了生命中的复旦年轮。今天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日子,请大家给自己鼓个掌!
    感谢张院长邀请我在这个典礼上致辞。按照张院长的建议,我把自己的经历也跟大家简单地汇报一下。复旦的人都很内敛,一般在外面很少说自己。典型的干得多说得少。但是张院长说,要我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和启发同学们,所以还是简单梳理了一下。总结的过程也让我回想到多年以前看过的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一句话: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
    我是1992年从复旦毕业的,比各位早毕业29年。回顾过去,我早年很多关于人生的计划和梦想都没有实现。中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是数理化。我的理想是长大以后成为像陈景润、钱学森和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当时我参加中学的各种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力学、计算机等等,最差的成绩是省里前十名。中学时代就因为参加全国竞赛的原因,去过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所有这些学校也都无一例外希望保送我。我当时不懂,会提一些匪夷所思的要求,觉得好玩。记得清华招生办的老师说,我们想保送你,而且你可以选任何专业。我说真的吗,那我如果选建筑系也可以吗?因为我哥哥是学建筑的,他认为当时建筑学最好的学校是清华。我听他讲觉得有意思,可我并不擅长,只是很想去试一试。清华老师明显犹豫了一下,然后说,当然也可以。但是我建议你选择生物、自动控制或者计算机,这是我们收分最高的系,你是理工科的好料子。言下之意,学建筑学,去画图,太可惜了。我听了以后将信将疑,很怕他们先把我弄到清华,然后再找个理由把我给转到自动控制系或者是计算机系,所以后来婉拒了清华。
    当时不知天高地厚,我和我们中学校长说,我最想念复旦大学的世界经济系。因为经世济民,听起来很美好,而且还是“世界”,可以拯救全人类。但是当时这个专业在安徽省不招理科生,更没有保送名额。我的中学校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见到了谢希德校长。她直接一挥手:“这个学生我们要了。给你们省加一个理科生保送的名额。”所以我是这么到复旦的。这是人生中的一个机缘,也是我非常感恩的一个事情。刚刚的洪伟力同学是我的本科同学,我们这个群体里面有很多比我优秀的人,洪伟力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我的学号比他早一点,是8826005。我们88级有少年班,学号前四位的同学都是少年班的保送同学,分别是鲁力、沈力君、瞿洁和孙迪。我是第一个被录取的非少年班学生,然后学号才是上海的保送同学左涛和洪伟力。我是最早被定下来的非少年班的学生。
    进了复旦以后才发现不得了,大师云集。张院长说我们恢复建系36年,其实我们系从解放以后开始,就积累了非常深的底蕴。老一辈的学者像蒋学模、张薰华、洪远朋、洪文达、陈观烈、马之(马周)、宋承先、尹伯成,任何一个都是闪耀的名字。中生代包括张院长、舒元、姜波克、华民等先生,以及在座的张晖明老师,那真是群星璀璨,我来到这里觉得大开眼界。
    同学当中也是藏龙卧虎。当时世界经济系有三个专业,分别是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加起来大概100位同学。我们小小的世界经济专业有40多位同学,后来走出来的大学教授包括:杜巨澜,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钱军,现在是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洪梅,现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我们公认最有才华的夏一红,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助理教授任内不幸英年早逝,现在我们中国国际金融年会每年还会颁布夏一红纪念奖。刚刚进来的时候,40多位同学中不乏若干位省高考状元。比如我同寝室的胡晓东是安徽省文科状元,隔壁寝室的帅小兵是江苏省文科状元。据师兄们说,这还不算什么,87级世界经济系在上海招收十位同学,分别是上海市当年高考第一到第十名。我的同学中有直接可以阅读英文杂志的,还有中学就出国交流学习过的。刚刚开始,大家谁也不服谁,竞争很激烈,都不甘人后。那个时候女同学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去教室占第一排的座位。但是到第一年结束,大家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班里的位置之后,很多人感觉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出人头地,就开始躺平了。包括我自己在内。
    大学四年,印象最深的是3108教室的各种讲座和南区的舞厅。非常遗憾的就是刚刚几位老师、同学提到的,大学四年虽然有过不少单相思,但是竟然没有谈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还有就是学英语。当时出国的风气很浓。我们大学40多位同学,到毕业的时候只剩下30多人。我同宿舍的好友殷俊和隔壁寝室的钱军、董艺斌都在大学三年级退学出国了。当时大家相约着一起去上英语补习班,在北京叫新东方,在上海当时叫前进。我也很想出国留学。但是到了大学三年级以后,出于一系列的考虑,国家收紧留学政策,四年级以上不许退学出国,本科毕业以后也必须先为国家服务满五年才可以出国。因为这个原因,我毕业的时候就想着先工作五年,然后出国留学。
    我是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当时要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落户,还必须要有这样的资格。所以正在茫然找工作的时候,我的辅导员徐巧珍老师问我愿意不愿意留校。当时复旦大学已经原则上不再允许本科毕业生留校了。但是当时恰好刚刚把国际金融从世界经济系分出来设立单独的系,系里很缺人。第一任的系主任陈伟恕老师,知道我的数学和英语都不错,很爱才,就想留下我,希望我一边兼任学生辅导员,一边给本科生上课,同时读点硕士研究生课程,这样两边不耽误。当时,还给这种安排起了个名字叫“双肩挑”。所以我同时担任国际金融系91级的本科生辅导员、系里的英文和教学秘书,同时给系里上英语口语、国际营销和外汇会计等一些课程,自己也学点研究生的课程。
    所以,母校不仅在学术上培养了我,而且给了我第一份工作。本科毕业留校,在今天是不可思议的,当时可以说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这些年,我走遍了世界最著名的高校:中国最古老的高校北京大学、美国最古老的高校哈佛大学、整个英语世界最古老的高校牛津大学,但是我始终记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复旦。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像你们、像我的同学洪伟力一样参加毕业典礼,所以今天也是来补课的。当时我被紧急召唤到南昌陆军学院,陪伴刚刚军训一年的91级复旦学生。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经历了非常艰苦的井冈山区行军拉练。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90级到92级复旦大学新生都必须先去军校进行一年的军训,磨炼意志。一开始接触到那批同学的时候,大家刚刚经过了一年军训,很多人又黑又瘦,情绪也大都不高。很多人觉得,这一年是白白地浪费了。但很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后再回顾这段经历,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生命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绿色的年轮。他们中的很多人,多年以后又自发组织重新回到军校,重温当年的经历。所以,人生的很多经历,其实不能简单地用肯定或者否定来概括。生命这盒巧克力中的每一块,都有它出现的意义。
    我像你们这个年纪,刚刚毕业留校那会儿,因为看不清未来前途,有过很多悲观失望的想法,觉得五年才可以出国留学,于是就开始混,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躺平,天天泡在学院的电脑房里打游戏。很多以前的老师都看不下去了。当时一些资深的老教授都纷纷跟我讲,金李,你还得努力上进啊!记得洪文达先生请我到家里跟我说,你应该成为未来的魏尚进。魏尚进是长我六级的学长,也是来过我们这里做毕业致辞的一位教授。陈观烈老师说,你来读我的硕士生吧。马之(马周)先生,多伦多大学毕业回国的老先生,也请我吃饭鼓励我。第二任系主任胡庆康老师,和我一起写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帮我仔细改稿子。姜波克老师当时刚刚从英国回来没有多久,他有一次说,我代表很多老师来提这个意见,年轻人,不要躺平,不要混,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多写点文章,将来你会用得着的。记得当时我翻他一个白眼,心里说,你谁呀。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地感激他,所以也想把这些话讲给今天在坐的诸位。
    我在复旦工作一年左右,国家留学政策发生了变化。原来是大学毕业以后必须先为国家服务五年,新的政策鼓励更多人提前出去留学。所以我重新考了托福和GRE,申请去美国读书。虽然洪先生和陈观烈先生都认为我应该申请最优秀的美国大学,但是我自己没有信心,所以我申请的都是新泽西州立这样的大学。我顺利地拿到全额奖学金,自费出国留学,两年以后从新泽西州立大学毕业再申请到麻省理工读金融博士。
    我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经历也很简单,都是在学校里。先是去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读了一个经济学硕士学位,然后去麻省理工斯隆工商管理学院读了一个金融博士学位,再到哈佛商学院,从助理教授开始做起,做到副教授,2012年以双聘教授的身份开始在英国牛津大学担任正教授并在北京大学担任讲席教授。我把这些情况也跟大家简单地汇报一下。
    美国名校的申请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好多年以后,当我已经从麻省毕业,我的导师一边跟我庆祝喝酒,一边跟我半带调侃地说,你能来麻省读书真的是有很大的偶然性。我很不解。他跟我解释说,从中国来申请的优秀学生太多了,成百上千。一般我们挑到最后,把80%左右的带有瑕疵的申请全都拒掉,剩下20%几乎完美无可挑剔:都有最好的GPA绩点,最高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以及最强的推荐信。你托福满分算个啥呀,你GRE作文不是还扣了20分吗?我们这儿GRE、GMAT满分都有。所以,最后剩下这20%我们都是掷骰子掷出来的。我对这话一直将信将疑。但是我也提醒今天的学生们,申请名校的时候一定要多留几个选择,要应对可能出现的随机偶然性。万一你被别人掷了一把骰子,手里多几张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总是大一些。但是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其实严重怀疑导师的说法。
    我当时从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申请转学,同时拿到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经济系和麻省理工金融系的全额奖学金。其实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的经济系在美国数一数二,都非常想让我去。因为在录取了以后,美国的学校是要你去访问学校,他来说服你。当时哈佛的教授找我谈话,说你不来这个名额就浪费了,不会再给另一个中国的学生,今年就不会有中国学生被录取了。当时麻省理工的系主任,后来做美国NBER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的Jim Poterba很温和,因为我说我可能会去MIT的金融系,我说那里的奖学金高一点,据说最坏的结果是出来以后可以去华尔街。他和我讲,没有关系,我们都在一个楼里面,以后经常会见到。我当时只是申请了东海岸的学校,因为女朋友当时在东部,所以像斯坦福、伯克利这些学校都没有申请,所以所谓的掷骰子丢出来这个事情我是很怀疑的。
    有一些没有录取的系,像哥大或者沃顿,我很多年以后见到他们的招生主任,他们说你这个情况我们见过,为什么不接受你?因为名校招生有一个顺序,我们先估计哈佛和麻省会录取谁,他们最有可能录的人我们就不录了,因为录了你们也不会来。如果你们没有被哈佛、麻省录取,我可以把你们从我们的等待名单中抓出来,所以像你这个情况就不浪费我们的名额了。
    MIT学术氛围很好,大师云集,而且都在学校,办公室开放。你在学校里随便碰到一个老头子很可能就是一位大师。当时我们三楼以下都是经济系,四楼是管理学。记得隔壁一间办公室经常有个糟老头子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过来跟我们聊天,而且话痨。我说这个人是谁?后来人家说这是著名的意大利裔经济学家莫迪格利亚尼,诺奖得主,他有两大理论贡献,一个是MM理论,另一个是生命周期假设。其他的像Solow和Samuelson,我都到他们的办公室里面和他们聊过。
    我因为复旦经济学的底子还不错,第一年就考过了所有的经济基本课程的免试,宏观、微观、计量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免试。记得当时四门初级经济学课程中三门课我都申请了免试,最后一门是宏观二,后来得诺奖的Peter Diamond的课,我实在不忍心免试,就去上了。和三十多个经济和管理的博士一起,老师给了两个A+,我是其中之一。微观因为免掉了所有的基础课,所以直接上来就是上博士二年级的微观专业课。老师是Bengt Holmstrom和Susan Athey,后者当时刚刚从斯坦福到MIT。第一次上课时Bengt和我们说,你们可不能瞧不起自己,说不定若干年后咱们这个教室里会走出诺奖得主。好多年以后我才反应过来,原来他说的就是他自己。那门课很难,把我上得几乎要吐血,因为底子还是不足,而且同学也都非常优秀。当时那门课上还有一位也是跳级从一年级开始上二年级专业课的学生。大家互相要别别苗头。后来才听说他是当时耶鲁大学Levine校长的儿子Jonathan,今天也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院长了。
    然后直接进入到写论文的环节,我第一年把资格考试考完了,但是论文写了四年。因为这个原因,我换了不少的老师。第二年我开始给Steve Ross做助教,著名的APT理论发明人,英年早逝,不然也应该是诺奖得主。后来我参与到1997年诺奖得主莫顿教授的一些研究工作中,包括整理一些关于期权应用的文献。后来开始和他进行很多年的合作。加入到哈佛大学商学院有点出乎我的意料。麻省和哈佛有一点点别苗头的感觉,一般很少直接雇用对方的学生。我是不多的从麻省毕业进到哈佛的人。当时我的导师戏谑地说,你从此加入了“黑暗”的那一边。
    论文写完以后,我想过找中国的教职。北大的张维迎老师见了我,说不用急着回来,在海外历练一下。然后我去找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他说我们从美国飞回来面试的成本非常高,我们要飞的话,得先确定他非常真诚。我说我很真诚啊。他说,我说的真诚就是我们给你一个工作你会来,但是你条件太好,你会在美国拿到非常好的工作机会,你直接回亚洲的可能性不大。我后来想想,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那我应该留在美国。后来我决定去哈佛。我是第一个被哈佛商学院直接以助理教授的身份招到那边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教授。我的好朋友,也是后来论文合作者黄亚生刚刚从密执安大学转过来,他研究政治学,后来变成研究国际管理,现在在麻省理工。
    我2007年顺利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初,陪同刚刚上任的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来访中国。她当时带了一个袖珍的教授代表团,一共有七个人,包括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柯比教授,现在是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哈佛上海中心的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当时一位领导拉着我的手说,中国去的吧?希望将来有机会你能再回到中国。这之后,我逐渐开始了解中国,接下来几年写了二十例左右的中国案例,大量接触中国企业,也把一些优秀企业家请到了哈佛的课堂,比如国家开发银行陈元董事长、海尔集团张瑞敏董事长、中联重科詹纯新董事长、神化集团凌文总经理。
    随着对中国了解越来越深,我心底的渴望就是回到中国去。我写的很多案例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向哈佛提出要求,希望能有一半时间回去工作。我说我大量研究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规律,这样对我的成长有帮助。当时中国开始做大规模人才引进计划,要求至少有一半时间在中国国内工作。我是为数不多的金融学术界以这样一种国家计划的身份被引进回来的教授。当时和北大谈得差不多了,但是哈佛不能接受,说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和一个其他国家的高校共同分享一位教授。哈佛从内心深处是非常高傲的。但是牛津同意了,所以我被英国皇家科学院英国杰出人才计划接受,同时加入北大和牛津担任双聘的教授。2014年底北大成立国家金融研究中心,我担任首任主任。更繁忙的工作最终使得我在2015年辞去牛津的正式教职全职回国,现在我还会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到牛津讲学。我们现在和哈佛、牛津也有非常好的研究上的合作,在北大成立了针对中国民营第二代企业家的全球华人家族企业领导与变革的项目,就是和哈佛、麻省、牛津大学一起设立的。
    我们的初衷就是为了中国民营企业接下去40年的发展。过去40年我们的发展非常地了不起,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成立起来的,很多企业现在到了交棒的阶段。交棒很不容易,第一代的企业家现在心力交瘁,有体力的原因,也有跟不上经济大势变化的原因。年轻一代有很多海外留学的背景,对国内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因为中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的断层,使得我们的第一代企业家没有向第二代传承经验和教训。我们和美国、欧洲学习,因为他们有很多的家族长期传承的企业,比如罗斯查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我们依托中国最古老的大学北京大学、北美最古老的大学哈佛大学、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把这些智慧带给中国的企业家,帮助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渡过难关,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添加新的光和热。???
    我觉得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吧,我很荣幸成为第一个以哈佛商学院助理教授身份招进来的中国大陆学者,也是第一个牛津商学院华人教授,我不算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代的留学生。张院长是。我是在前人基础上在海外走到最远的人之一,在国际一流名校做到正教授,然后在41岁以讲席教授身份回归北大。这个经历我给一位尊重的老师看过,他说,你这个经历可以说明什么?和复旦有什么关系?我说我是复旦培养出来的,这一点走到哪不能忘记,我想到复旦就想到温暖、敬重。复旦是我成人启蒙中最初的老师,复旦教会我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人。鲁育宗校友刚刚说,在每一个时代大家觉得有很多的艰难、挑战,很多的不容易,最好可能就是躺平,其实不然。每一个时代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那个时代也有很多的不容易,我出国留学的经历不容易,我做过辅导员的军三届的经历别人也难以想象,但是没有关系,命运有自己的安排,用一句话说就是术业有专攻,得道有先后。
    我最近看了斯坦佛大学招生主任的演讲,她说我有两个孩子,我最初把我的孩子当成是盆景进行剪枝、修叶,让他们长成我想要的形状。其实不对,人有自己的内在的基因,有自己的野性,让他按照他的天性顺其自然地成长起来就好了。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很多毕业生朋友,将来你们会依照天性自然地成长起来,顺其自然就好。
    最后,想借我尊敬的张院长在一次毕业致辞上和大家说的话结尾:
    狄更斯说过: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张院长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思想塑造命运的时代。不管你将来的财富、地位、影响力是大是小,在我看来,在这个时代,你们被复旦精神所造就起来的眼界、高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才是你们推动中国全面进步的力量来源。
    最后,我想说,就像我和我这一代人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将来也会对复旦充满感恩,也会明白复旦的求学岁月对你们而言为什么弥足珍贵。
    感谢大家!愿大家永远是少年。

复旦大学毕业致辞丨骆玉明:善良、快乐、智慧与道义

    我在复旦教书几十年了,但是说话总是磕磕绊绊,不利索。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系里让我在这样一个比较重要的场合讲话,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但是我不会说重要的话,想了一想,决定给大家讲几个名词的解释。
    我要说的第一个词是“善良”。善良是什么呢?是一个祝福。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天,是2006年4月21日我小女儿出生的那天。晚上我从医院出来,坐地铁回家。地铁里有一个女人在卖报纸,她后面背着一个小孩,已经睡着了,垂着头,但她手上的报纸还有一厚叠。我自然想起自己的女儿,我希望我的女儿来到一个好的世界,希望这个世界更好一点。我就把那个女人所有的报纸都买下来了,然后跟她说:小孩睡着了,你赶紧带他回去睡觉吧。
    我想这个世界确实比原来好了一点点,这一点点就是那个小孩可以早早地比较舒服地多睡一两个小时。所以当我们说善良是一个祝福的时候,它不仅仅是对他人的祝福,也是我们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这个世界的祝福。当我们善良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比原来好一点点。
    同学们离开学校,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情,会遇到顺利的或不顺利的,友好的或不友好的,有时候可能心情很坏,怎么办呢?能不能对世人保持善良呢?《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心生种种法生”。我在一本书里讲这句话的时候说:世界上其实本来没有仇人,只要有仇恨,就会有仇人。我不想评议最近那件事情,但我想如果人和人之间有更多的善良,它就不致如此。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词。
    第二个词是“快乐”。快乐是一种能力。
    当我们感觉不快乐的时候,往往会指责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和条件,但有时候我想可能是我们缺乏一种能力,所以我们不快乐。比如《红楼梦》里林黛玉为什么整天不快乐?她的身体不好。史湘云环境比她差多了,但史湘云快乐。史湘云为什么快乐?她身体好啊!你看她一顿要啃两大块肉,啃完以后再嗲兮兮、娇滴滴的,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像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讲快乐的能力,首先是健康,当我们健康的时候,我们的不快乐就会减少。
    当然我们说能力的时候,还包含着其他能力。我们现在说到“社会”上去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种不祥之兆,感觉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倒霉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跟各种人打交道时,如果我们能够从容地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能够承担重要的工作,那么无论在什么地方,你只要不要过分地去得罪领导、得罪别人,大家都会对你比较宽容。
    我想起一件事情。有一个同学毕业了很久以后到我这里来,埋怨领导不器重他。我和这个同学关系挺好的,我就说其实重要的不是器重不器重,重要的是“重”,你要是不“重”的话,人家器重你也很难。你如果“重”了的话,他不器重你是他傻。
    所以我想说,我们离开学校以后,不断要增加的就是健康,就是应对所承担的工作的能力,这样我们会有更多的快乐。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对快乐的追求很大,那么你的快乐不容易实现。怎么办呢?我就要劝你去平衡欲望和能力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大于能力。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瞭望东方》上,我说《世说新语》里面有一种对人的评价,说一个人“志大其量”,必定不得善终。一个人志向大于他的器量,几乎是必死无疑的,他的能力承载不了他的志向。就是说,当我们的能力大于我们的欲望时,我们的快乐就会多一些,这是我说的第二个词。
    第三个词是“智慧”。
    但对说这个词我不太有把握,因为我没有多少智慧,于是就像一个没钱的人说钱应该怎么使用一样,勉强了。
    智慧是什么呢,它可能是一种痛苦。
    我小时候喜欢抄各种格言。抄格言有什么用你们知道吗?吓唬语文老师!有一次抄到高尔基的一句话:智慧就是痛苦。那时候我还认为自己是有智慧的,当时抄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很开心,因为忽然知道了我为什么痛苦。
    虽然我这样的人智慧不多,但是我们来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会想到很多。首先我们是不完美的。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愚昧或者过多的欲望,而陷入到泥沼中去,爬好半天都没爬出来。社会也是不完美的,社会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历史也是不完美的,你会发现历史的进程里有很多灾难不应该发生。而归根结底人类是不完美的。按照萨特的说法,人类至今仍然处在它的史前期,也就是说人根本上还没有成为人。就是说,人的实存——他们的社会实存、历史实存和个体实存——和人为自己所做的定义,差距很大。
    于是我们确实会感受到痛苦,当你去看自己的不完美,看社会的不完美,看历史的不完美的时候,确实会感受到痛苦。但在这种不完美面前,我们需要认真地去看一看,而不是去掩饰它,用谎言去装扮它。如果你去认真地凝视它,这个痛苦也会带来一些美的东西。比如说,屈原是痛苦的,但《离骚》是美的;阮籍是痛苦的,但《咏怀诗》是美的;鲁迅是痛苦的,但《野草》是美的。也许,当我们在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种我们能够创造的美去弥补它。
    第四个词我想说的是“道义”。道义是一种责任。
    《论语》里有个成语,是最能够表达儒者的志向和儒家人生态度的,就是“士志于道”。这也是刚刚朱刚老师在说的“望道四方”的“道”。士志于道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呢?我们这样来说:士当然是普通人,他有普通的生活,要养家糊口,要买奶粉、买尿布,要服务社会,他跟常人一样。但是有一个不同,一个“士”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是“志于道”,也就是追求真理。而这个追求真理又具体地表现为什么?就是确认符合于正义的价值观,守护符合于正义的价值观。
    说到符合于正义的价值观,我们会想到一个话题,就是历史的终极的正义,或者说历史终究的正义。刘少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所谓历史是人民写的,其实说的就是历史它有终究的正义,他对此种正义抱有期待。所以,当我们谈论历史的时候,会想到这个成语,想到“士志于道”,说我们是追求真理的人,相信终究的正义。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士”为什么非得“志于道”?我们把“士”换成另一个词,“知识分子”或“读书人”。我读了书,为什么不能跟农民种地一样,就是掌握一个技巧,就是有一门吃饭的本领,为什么要给我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说一定要“志于道”呢?我想大概可以这么来解释:因为知识是人类的财产,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是人类在蒙昧和苦难当中寻求和创造的财富,你是财产的继承人,因此你有责任。我想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的。
    在以后的生活里面,我们会走上各种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职业,度过不同的生活,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会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或必然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但是无论在何种条件下,我觉得我们都应该记住,我们是读书人,我们是懂得道义的。
    这里再往下多说一点的话,我想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在今年的研究生课上跟同学讨论过:人性善和历史的正义性是没有办法证明的。你读《孟子》很容易发现,他对人性善的证明是不成立的,他的逻辑不够严密。但即使他的论证不成立,他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人性确实是善的。同样,历史的终极的正义也是不能证明的,就像康德说上帝是不能证明的一样。但是它仍然是对的。为什么?因为人决定它是对的。这就是孟子说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决定自己是善的,人决定历史是正义的。人因此而成为人。
    那么,人就需要在时间的进程里不断地探究人性根本上的善和历史根本上的正义。这是辛苦的工作,是读书人需要做的工作。
    我就只能做这样几个词汇解释,拿来送给大家。
    祝愿大家以一种善良态度生活,拥有快乐,拥有智慧,并且始终执守道义。
    谢谢大家。
    

渤海大学校长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讲话:感恩遇见 一起向未来

亲爱的2022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仲夏的渤海大学,是最美的季节,更是最浓情的时刻。今天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芒种,她的意思是快收、早种,边收边种,预示着今天既是收获日,也是播种期。朝夕相处纵有千般不舍,依依惜别终将如期而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和全校1600余名教职员工,向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的2022届5700余名学有收获的毕业生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为整装待发、即将奔赴实现人生梦想的更大舞台的渤海大学最年轻的校友们折柳壮行!
    同学们,今天是本学期大家被封闭在校园里的第82天,从乍暖还寒到绿树成荫;从羽绒棉服到T恤长裙,对于全体2022届毕业生来说,这个毕业季的确显得有些特别。在这个不一样的毕业季,我们师生一道用鲜亮的党旗红、沉静的渤大蓝守护了蓬勃的“健康绿”。作为校长,我非常赞赏和感谢同学们的坚守、感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你们是渤海大学当之无愧的铁杆儿粉丝。
    ——毕业离别之际,我想跟同学们说:母校心里,一直有你。
    2022届本科生是2018年入学的。是我回到渤海大学担任校长以后迎接的第一届学生,这一点,让我与同学们之间更增加了亲近感。毕业季的离别与不舍,许多是与青春相关的。这段日子,在校园门口、图书馆前、植物园里、听林湖畔、大船广场、漫水桥边,到处都可以看到同学们在拍照留念。我知道,同学们在以这种方式告别自己笑过、哭过、彷徨过、感动过的大学生活,告别曾经留下自己最美花样年华的菁菁校园,告别自己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更是在告别所有留在这里的青春记忆。同学们有“心有戚戚焉”的酸楚,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无奈,有“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感慨,更有“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豪迈,无论如何,大学生活都值得珍惜、回忆和留恋。四年甚至七年就是弹指一挥间。同学们回看军训时的自己,会感慨就像发生在昨天。曾经以为迈不过的沟沟坎坎,现在看也已如儿戏一般。所谓的恩怨情仇随着学位帽抛向空中的瞬间,将永久地留在这方校园。
    生活总是要有些仪式感的。没有毕业典礼的毕业季,就像是成亲的儿子没有一桌酒席、出嫁的女儿没有一件婚纱,多少都会给你们、给我们留下些许的遗憾。虽然现在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但是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学校竭尽所能实现大家的期盼,决定举办线下毕业典礼,要为2022届毕业生、为首批00后送上临行前珍贵的“礼物”,打造专属于你们的“荣耀时刻”和“青春盛典”,让同学们与青春作一场足够体面的告别。即使再难也要让我们出嫁的女儿穿上婚纱。
    学校还为在场的每位同学送上了一束向日葵花,祝愿同学们留下这个夏天的记忆,定格在盛开的向阳花,此去一生向阳,前程锦绣!请同学们坚信:母校之情,渤大四季,永远都在!
    当然,我也知道,有很多毕业生因为实习等原因留在校外,也很想回校参加毕业典礼,想再看看松山的瀑布、松鼠,滨海的夕阳、野鸭,再转转经法楼、湖心亭,再尝尝食堂的淮南牛肉汤,再坐一次拉风的小黄车……但是,他们为了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牺牲,更体现了渤大人的担当。学校没有忘记你们,为全体5700名毕业生准备了毕业纪念礼包,精心定制了存有典礼视频的纪念优盘。疫散花开终有时,四海沐春待相聚。在此,我向本届和历届因疫情等原因没有参加线下毕业典礼的同学们发出郑重邀请:你们可以申请参加此后的任意一届毕业典礼,老师们将为你们现场拨穗正冠,补上那张名副其实的毕业照!
    ——在同学们展翅高飞之际,我想说:凡你所在,就是渤大。
    大学里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都负有强烈而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每一名大学毕业生都将用自己的专业所学报效祖国。渤海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涵盖文史哲理工艺等学科门类。悠久的办学传统与良好的人文环境培育和滋养了一代代渤大学子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毕业以后,你们在哪里,渤大就在哪里;你们什么样子,渤大就是什么样子。
    我曾经用“为学扎实、为教踏实、为事朴实、为人诚实”的“四实”精神来总结和凝练渤大人的特质与品格。我想对千余名师范专业毕业的同学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请同学们毕业后当好老师,教好学生;我想对所有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工作的同学们说,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想对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们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愿你们拥有“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执着;我想对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同学们说,在未来求学之路上,既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搞研究,展现渤大学子的学术品格与价值追求,更要深入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站在这里,望着台下一张张依旧青春洋溢的面庞,想起当初你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几个人用相同锯齿的钥匙,打开了同一扇宿舍的大门;如今又要天南地北而去,几个人用同样不舍的目光,跟已是空荡荡的寝室道别。热闹的大学时光转瞬而逝,未来漫漫人生路,又要背起行囊独自踏上征途。“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临别之际,作为师长,我还想再叮嘱几句:
    面向未来,同学们要坚定目标,为梦想勇往直前。大学是一种经历,毕业是一种收获。你们当中,有的同学刻苦读书升学上岸,涌现出了4人全部考取博士的控制学院6071学霸寝室和以78%考研率创全校新高的化院18级3班学霸班;有的同学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为自己搏到了稳定的未来,考取了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岗;有的同学响应国家号召,脱下学袍穿上战袍,去绿色军营成就人生价值;有的同学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又将出现新一届渤大学子奋斗的身姿。对于年轻人来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未来的路很长,有坦途,也会有坎坷,希望同学们坚信“熬不住的时候再多熬一会儿,如果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成了你的屈辱,可当你战胜苦难时,它就成了你的财富”;希望你们以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敢于开拓、勇于跨越的恒心与毅力,立志如山,行道如水,为理想、为梦想笃定前行。
    面向未来,同学们要胸怀天下,用青春承载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对于渤海大学来说,你们每一位同学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散发着自己的光芒!希望你们心怀崇高,朴实呈现;不问西东,一生向阳,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不忘使命、不负时代,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面向未来,同学们要终身学习,向未来书写华章。2018年,在迎接大家入学的开学典礼上,我们共同许下了“筑梦新时代”的诺言,明天同学们即将告别大学的校园,走出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同学们,毕业不是学业的终止,只是人生的转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终身学习,是别人永远抢不走的竞争力,是你这辈子最硬的底气。希望同学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同时要学会沟通、善于交流、融入社会,“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同学们,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是工作的基础,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毕业后虽然没有了“太极拳”“篮球”“健美操”等体育课,但是也要每天抽出时间,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不要经常熬夜刷直播、玩游戏、逛某宝、发朋友圈。作为世纪之交的孩子,我希望大家健康长寿,努力活到下一个世纪,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同学们,科技路19号、金山大街20号,是大家永远割舍不掉的珍贵记忆,请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请记得常回家看看!我想引用梁实秋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达学校对同学们的不舍之情:“你走我不送你,你来风雨无阻我也去接你。”同学们,无论将来飞得多高、走得多远,你们永远都是渤大的孩子,渤大永远是你们的心灵港湾,永远是你们不变的精神家园!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为可盼”。同学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母校将与你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携手同行,一起向未来!
    恭送同学们乘风破浪、奔赴前方,祝愿同学们筑梦新时代、未来更美好!
    谢谢大家!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校长谢华清在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2022届毕业生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以及社会各界友人: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采用线上线下方式,齐聚在一起,庆祝2022届学生顺利毕业。
    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的校园还不能开放,不能邀请同学们的家人一起来到美丽的校园,见证你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作为校长,我感到非常遗憾。几周前,我和同事们下定决心,本届毕业典礼如期举行,只为你们,我们最亲爱的同学们。
    同学们,你们这一届,实在太不容易了。2018年的秋天,你们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进入二工大,接受军训、开始学习,在这里追梦,用学习的热情报答父母的付出,为学校争光。但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你们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四年的大学生涯,有两年半在疫情中度过,你们经历了长时间的网课,学会了用超星平台双机位线上考试。在你们临近毕业的时候,为了上海的防疫大局,你们人生中第一次接受了封闭管理,你们学会了抗原自测,接受核酸检测,中断了线下实习,开启了线上实习、求职,完成了线上毕设和论文答辩。你们从困惑、不理解到坦然接受、积极应对,这样的经历,是你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磨难,成就辉煌人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对你们来说,疫情已成为不可磨灭的人生烙印,与新冠病毒坚定不移地抗争,也为你们的青春增添了特殊的底色。你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你们是最可敬的一届学生。四年中,你们中的许多人,积极投身抗疫志愿者工作,在校内核酸检测、校园安全守护等方面,勇挑重担,服务超过六千人次,总时长超三万小时,还有一些同学在社区参加志愿者,校内外同学一起共同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青春堡垒”。特别是有些同学积极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疫情防控的需要。如学校自主设计建设的 “集中式冷链物品消杀站”和“深紫外快速消毒输送流水线”,都有毕业班同学的辛苦付出,通过科技战“疫”,彰显了我们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的特点。还有毕业生同学发挥专业优势,参加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志愿者,出色完成了流调、数据分析等各项工作,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怀与担当,生动刻画了青春应有的模样。衷心感谢你们!
    你们这一届,是非常优秀的群体。你们在抗击疫情中精研苦学、奋勇前行,或继续深造,或开启职场人生,数载寒窗,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过往的奋斗绘就成优秀的你们。你们之中,有626人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及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99人次,省部级奖项527人次;有200余名同学即将进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继续学习深造,还有的远赴海外学府深造;有101人曾参与中国进口博览会进博志愿服务工作。此外,在今年26名留学生毕业生中,还有17名同学预录取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更多的同学即将在各行各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干、建功立业。这几年的大学生涯,你们跑出了二工大的加速度,展示了二工大的精气神,你们用成绩作答了何为“精技术、重责任、国际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你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全体2022届毕业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时,我要对一直以来为你们辛勤耕耘的老师、无私奉献的家长,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贤达、广大校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你们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2704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