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求是文章汇编(29篇}(全文157552字)

目录
1.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3
2.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25
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39
4.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54
5.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奋勇前进 66
6.紧扣落实战略定位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85
7.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97
8.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 113
9.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127
10.深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1
11.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156
12.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 171
13.奋力提升国际舆论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184
14.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 196
15.为美好生活充电 为美丽中国赋能 208
16.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220
17.自主创新造就中国高铁“国家名片” 232
18.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 更加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243
19.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 251
20.用科学方法论指导抓落实 262
21.坚持创新驱动 建设材料强国 272
22.评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282
23.评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292
24.评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302
25.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开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 312
26.评论: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 323
27.沿着红色足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331
28.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334
29.《***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心随书香逐梦行学习 337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求是》杂志编辑部

    时光镌刻坚实的步伐,历史见证壮阔的行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党和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即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da”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da要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推进的是什么样的现代化,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这是***总书记一直在思考和谋划的重大问题。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发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讲话,从“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握好几个重要着力点”、“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等5个方面,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阐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在全党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da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中,重温***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将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才能掌握主动、赢得未来。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登高望远、洞察大势,深刻指出,“既要看到我国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也要看到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世界大变局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成为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准确认识决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从国内看,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总书记强调,“关键是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并重点从3个方面对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有利条件作出深刻分析、提出应对要求: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总书记指出,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总书记强调,推动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既积极有为又持之以恒努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这些新特点,***总书记指出,“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要相应提高”。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深刻认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信心。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困难前所未有,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面对重重困难,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总书记从“根本保证”和“根本依托”两个方面作出深刻阐述,即:“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我国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我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总书记作出科学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判断是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机遇与挑战相伴相生。在急剧动荡、乱变交织的世界危中寻机、转危为安、化危为机,方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便是一个典型例子。面对疫情的巨大冲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奋力抗击,不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健康,而且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我国何以成为“全球抗疫成功的典范”,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何以“实现更快跃升”?***总书记强调指出,“其中的经验和道理,要好好思考和把握”。
    重要战略机遇期,由内外部因素综合塑造而成,内因更具决定性意义。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明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即: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这一重大论断,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显著优势进行了精辟概括和深刻阐释,把我们党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实践一再证明,能否在历史关键节点判断准、利用好战略机遇,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昭告全党:“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场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接力跑,必须经由一系列任务不同、接续推进的发展阶段才能最终达成。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奋勇开拓,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阐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强调“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近代之后,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找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总书记全面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孜孜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辛历程,深刻指出,“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今天,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突破,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备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坚实的基础。
    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从5个方面精辟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庞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总书记指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所有人共富还是少数人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我们既坚持做大蛋糕,又注重分好蛋糕,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始终坚持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推动发展,在推动发展中促进世界和平。我国的现代化之路与奉行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书记郑重宣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川藏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沿江沿海等交通战略骨干通道重点路段、广州深圳等一批枢纽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华龙一号”等重大工程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根基强壮;抓项目促投资、挖潜力促消费,疏梗阻补短板,畅通经济循环,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7.4%……
    2022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多措并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总书记深刻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强调,“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要求全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并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等3个层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从根本上说,“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主要从6个方面对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雄厚支撑。***总书记要求,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总书记反复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更好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总书记要求,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为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从事研究开发、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和服务保障,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国效力。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总书记要求,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加快补齐短板,逐步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根植性,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即使向外转移也要想方设法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总书记强调,“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总书记要求,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总书记特别强调,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总书记强调,“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总书记指出,“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总书记要求,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强调,“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做到令行禁止”,要求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强调“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于世界大变局中开辟我国发展新局,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总书记强调,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抓好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让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
    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我们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中,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指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10年来,我国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密切关注那些可能迟滞甚至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综合研判、统筹谋划、有力应对,“尽最大努力避免其发生”;对经济社会各领域面临的具体风险,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永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轻轻松松、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炼和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10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坚定不移,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持之以恒,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寸步不让,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应变局、化危机、斗洪水、抗地震、战疫情,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较真碰硬、坚决斗争,取得了一场又一场伟大胜利,打开了事业发展新天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路上,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只会越来越多,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总书记告诫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强调“既要敢于斗争,勇于碰硬,又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要求用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团结大多数,搞好大联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善于利用多边机制,更好利用国际体系的力量遏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做好宣传特别是外宣工作,树立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最广泛地争取国际社会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必将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更大辉煌!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中共安徽省委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安徽既是长三角的一员,又是中部省份,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
    一、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面对“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区域竞争态势,安徽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为安徽实现跨越发展增动能,为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贡献。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丢掉幻想,正视现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安徽拥有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和“祖冲之号”等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位。要充分发挥重大科创平台对高端人才的吸附作用、对科研机构的聚合作用、对重大科技攻关的组织作用,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按照短、中、长期结合的思路,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战略必争领域、产业前沿领域布局与国际接轨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产业化是实现科技成果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关键举措。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最重要的是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1年,安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7%,8项制造业揭榜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并跑领跑。要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抓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卷”的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助力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创新活力源于优良的创新生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营造创新生态的源头活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战略资源。安徽坚持“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制度,探索首席科学家、经费包干制、编制周转池、科技大市场等改革,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让人才更加专注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针对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等薄弱环节,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育强创新主体和转化主体,强化中试孵化、对接交易、科技金融支撑,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建立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银行保险业机构组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努力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总书记强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畅通循环的关键在于改善供给质量,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安徽坚持系统思维,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明晰各产业的目标、路径、举措,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实施一产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总书记强调,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安徽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21年粮食产量817.5亿斤,居全国第四,实现“十八连丰”,今年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动农业由“大”到“强”转变。统筹“质量+技术”,大力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同步启动建设10个千亿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开展良种等重大科研攻关,持续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和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统筹“研发+应用”,抓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统筹“改革+发展”,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农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安徽制造业具有较好基础,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已超1万亿元,产值超千亿的工业行业达14个,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4个。在系统梳理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上,安徽聚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逐一编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路线图,建立由省级领导牵头负责的专班推进机制,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集群。围绕“提质”,开展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绿色发展等行动,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中起到卡位作用的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围绕“扩量”,今后5年聚焦“4116”目标,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万亿级产业,加快建设智能家电、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10个超千亿级产业,加快培育10户超千亿企业、60户超百亿企业。围绕“增效”,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和土地容积率指标对开发园区、城镇建设的牵引倒逼作用,鼓励传统产业“零增地”技改,依法依规快速处置零散工业区块、僵尸企业,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总书记指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服务业点多面广,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安徽是全国贸易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覆盖了全国近30%的人口、近3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近40%的消费市场。今年上半年,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1%。要深耕内贸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做大消费市场,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组织安徽人游安徽、百县名小吃评选等活动,打造县乡消费、数字消费、文旅体育消费等新增长点。
    三、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安徽立足全国发展大局,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加强系统集成,强力推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等自由流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而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徽把市场主体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出台《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以改进工作作风为突破口,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落实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正负面清单,开展“一屏通办”改革,建立政策优惠“免申即享”机制,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针对受疫情冲击、成本上涨、能耗“双控”、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等因素影响的企业困难问题,启动实施“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企业感受到温暖和贴心。截至今年6月底,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3.7万个,解决3.6万个;排查涉企历史遗留问题1006个,95.4%的问题已解决。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没有大项目好项目,就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谋项目、抓项目,眼睛不能光盯着周边,思维不能局限在局部,而是要树立全国眼光、全球视野,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安徽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招商范围扩大到国内重点地区、扩大到世界500强,更加注重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用重大项目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今年上半年,安徽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40个、同比增加723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要千方百计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实行投资“赛马”激励机制,每季度初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开工,每季度末召开省辖市季度工作会,灵活采取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促成合作,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确保大项目好项目发现得到、招引得来。
    打造重大开放平台,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与先发地区相比,安徽还存在开放型经济总量不大、开放平台承载力不强、开放便利化程度不高等短板,但差距也是空间、潜力。今年上半年,安徽进出口总额增长13.7%,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更好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大力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外贸主体培育壮大等具体行动,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强化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平台功能,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功能和覆盖面,持续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加大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的海外仓布局,提升安徽开放平台能级。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构筑与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四、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总书记指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保障改善民生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为我们推动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划定了路径。安徽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问题导向,办好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反映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他们碰到的实实在在的大事。当前,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逐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升级。安徽聚焦解决供需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全面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新徽菜 名徽厨”行动、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安心托幼行动等10项暖民心行动,把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把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群众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落实五级书记接访制度,实施“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工作机制,对接访下访和阅批的信访事项,做到“新官必须理旧账”、“谁接访阅批、谁包案落实”,推动解决陈年积案和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
    坚持效果导向,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1年,安徽森林覆盖率超过30%;细颗粒物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等指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谋划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建设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深化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林长制改革,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总书记强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旦处置不当,普通的、孤立的发展问题、工作问题就可能演变成政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细抓早抓实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既防“黑天鹅”又防“灰犀牛”,营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防住疫情是硬道理,尽早清零是硬标准。今年以来,安徽一些地方出现散发疫情后,省、市、县三级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有力有序组织开展流调溯源、密接排查、核酸检测、转运隔离、社区防控、医疗救治等处置工作,争分夺秒、尽锐出战,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社会面清零。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突出“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坚决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看不见风险是最大的风险,看到风险不去处置是更大的风险。对经济社会各领域面临的具体风险,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安徽对政治、经济、对外工作、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23个重点方面安全风险隐患化解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形成重点方面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责任清单,实施清单化、闭环式管理,一竿子插到底,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要深入研究部署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建立完善梳理排查、信息报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机制,扎实开展模拟推演和实战演练,努力把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未发之时,确保全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公共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任何一个环节没能做到“万无一失”,就有可能导致“一失万无”。安徽扎实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特别是强化学校、医院、商场、公共交通工具及车站等人员密集重点场所联防联控,严格落实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和“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最大限度提高见警率、增强震慑力、强化管事率。基层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维护公共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市域、基层、网格推进矛盾风险分层次治理,构建贯通“城市大脑”和“基层细胞”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力量落到每个楼(门)栋、每个家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形势、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在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面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工作着力点;在2021年初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系统论述。***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掌握核心要义,切实贯彻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作为的战略抉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抉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要求。***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动能和国际大循环动能均明显减弱,我国依托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等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应对外部市场收缩,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67%下降到2021年34.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从大国经济发展规律看,都是内需为主导,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年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8.3%和25.2%,明显低于42.1%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观上都对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顺应发展大势,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我国发展的韧性和潜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当前,各方面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已形成高度共识,实践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主要是各地方各领域发展存在失衡现象,制约整体水平提升;不充分,主要是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互协同、形成合力,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部署。***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近年来,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内顾倾向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增速显著低于危机前水平。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相互交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频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演变。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推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的内在需要。***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从制度层面看,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广泛凝聚共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制度保证。从内需潜力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202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空间广阔,国内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张。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储蓄率对比主要国家仍处于较高水平,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较充裕的资本。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是世界第一,拥有1.6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利用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提高我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发展动能。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
    ***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各部门各地方认真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积极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新型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陆续出台,科技进步法完成修订,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制定实施,科技战略规划体系基本形成。第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部完成,形成56条制度性成果进行推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首批国家实验室完成组建挂牌,体系化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设施建设运行逐步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怀柔、张江、大湾区、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持续优化。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赛马”、“揭榜挂帅”机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培育数字产业,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促进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经济循环堵点卡点有效破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加快优化收入分配格局,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完善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体系,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新车销售量稳居全球第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补短板投资力度,有序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立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科学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不断盘活存量资产。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编制实施“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国家运输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流通基础设施硬件网络更加完善。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海外仓高质量发展。2021年我国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5%,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不断增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截至2022年7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5.8万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中巴经济走廊、雅万高铁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交流。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部署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试验田,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更加深化。提高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商积极投资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等领域,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达1.15万亿元人民币。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空间布局更趋优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50。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出台《“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构建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基础更加巩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和遗传改良计划,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强化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持续优化煤炭产能结构和布局,深化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拓展油气、矿产资源进口来源,稳定与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国家的长期供应关系,加大国内矿产勘查力度。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补齐短板弱项,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打造长板产业,发挥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有效处置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金融资产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逐步夯实。
    三、加快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各项战略任务
    ***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下一步,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突出支持应用型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国经济优势所在。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全面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加快推进一批论证成熟的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发挥航天、超算、新能源、高铁领域优势,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重点领域消费加快恢复,落实扩大汽车消费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126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