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育厅朱华山公开讲话汇编11篇!(一)(全文82875字)

目录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凝心聚力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新发展 4
共担责任 对标对表 扎实推进 努力开创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新局面 25
对标对表 勠力同心 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51
聚焦本科专业建设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73
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 着力支撑云南创新驱动发展 77
聚焦“六个着眼” 顺应人民期盼 以主动融入和服务为核心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96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113
对接产业需求??加强行业指导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121
坚持学术立会??促进内涵发展 128
高等教育改革要做到“三个坚持” 142
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47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凝心聚力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新发展
——在2018年度全省高校科技创新暨军民融合发展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8年1月15日)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把各高校主管科研工作的校院长和处长请来开会,主要目的是传达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和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部署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刚才,省工信委毕书明处长介绍了我省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下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发展提出要求;省科技厅王立新处长结合创新型云南建设,对高校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意见建议;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长期以来对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给予关心、指导和支持的省工信委、省科技厅表示衷心感谢。
    云南大学就“双一流”大学高校科研创新探索与思考、昆明理工大学就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模式构建、云南农业大学就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做了很好的经验介绍,各有
    侧重、各具特色,其他高校也有不少好的做法,希望大家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十九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推进全面创新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意义重大。高校肩负着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再学习和再领会,是新时代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再动员和再部署。下面,就高校科技创新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会议精神传达
    (一)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17年11月30日上午,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余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政策局局长郑永和分别作了大会报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
    有关高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事业辉煌成就,深入分析了新时代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提出了新时代推进工作的新举措。
    杜占元副部长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体制机制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集中体现在“两个不到、五个60%和两个80%”。“两个不到”指高校R&D人员占全国不到10%,R&D经费占全国不到8%。“五个60%”指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60%以上包括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重大科研任务,建设60%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院士、杰青、千人、万人等高层次人才占60%以上。“两个80%”指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别占全国80%以上。高校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
    杜占元副部长强调,创新与国运相牵,人才与国脉相连。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与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本质特征是科教融合。要瞄准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新目标,坚持原创引领,培育领军人才,强化科研育人,持续产出引领性原创成果,把高校建成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若干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杜占元副部长要求,高校科技战线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根
    本遵循,写好高校科技工作的“奋进之笔”。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以前沿科学中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组织重大前瞻基础研究项目,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开展高等学校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行动,深度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大力推动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开展人类学习与发展规律研究,以及科学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研究,在教育的基础性难题上取得突破。
    (二)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17年11月30日下午,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邀请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战略规划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综合计划局、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战略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与质量司相关负责同志参会,并就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国防科技计划体系重点任务及改革情况、高校如何进一步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有关高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首次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高校军民科技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新形势,系统提出了高校加快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任务。
    杜占元副部长指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和发展重点,强化责任担当,自觉主动融入国家军民融合体系。
    杜占元副部长强调,在今后的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前沿创新,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创新体系,落实人才战略,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省高校科技工作者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两次重要会议的精神上来,统一到教育部对当前高校科技工作发展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教育部对2018年高校科技工作及高校科技军民融合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上来。
    二、2017年以来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2017
    年以来,全省高校主动面向科技前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工作改革,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校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高校科技创新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中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一)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最为宝贵的资源。目前,全省高校科技活动人员共有4万余人,其中正高职称、副高职称专任教师以4.1%的比例逐年增长;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92个;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结果公示,我省拟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5年来,每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8000人,2017年达到10000人,高校专任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者以7.4%的幅度逐年增长。2016-2017年,省教育厅共立项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4个;2017年,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获滚动支持,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5个;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彭金辉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季维智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省高校两院院士达到5人;昆明理工大学潘波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云南大学引进2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高端人才,全省高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达到9人;云南大学引进2位、云南师范大学引进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省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达到10人;云南大学刘煜研究员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引进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省高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达到5人。
    (二)多方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
    科研项目和经费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依托和重要保
    障。2017年,全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548项,较2016年项目总数增加13%,经费总额22879.6万元,增幅达27%。其中昆明理工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41项,总经费6414万元,获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连续7年居云南省第1。国家社科基金云南高校共立项120项,比2016年略有增长(增加2项),从学科分布来看,我省高校在民族问题方面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巩固,新增考古学、统计学2个学科,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总体上趋于均衡。其中云南大学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37项,立项数位居全国申报单位第10位,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在西部高校排名仅次于四川大学,稳居全省高校第1位;云南师范大学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4项,比2016年增加50%,位列全省高校第2位。此外,云南大学获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15位,在全省位列第1位;云南民族大学获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列全省第2位。
    (三)加强科研创新和学科平台建设
    科研创新平台和学科平台是科技工作的重要载体。2017年,紧密结合创新型云南建设目标和我省园区建设的功能定位,有计划地开展了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的建设,2016-2017年省教育厅共立项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1个。获得了一批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新获批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9个省级院
    士工作站;云南大学组织申报的教育部“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立项,为我省高校第2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现,根据科睿唯安2018年1月发布的ESI数据,云南大学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昆明理工大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云南农业大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较2016年增长75%,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2017年底公布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省高校进入全国前70%学科共有104个,位列西部省区第4位。共有50个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50%,其中A+学科1个,A-学科1个,B+学科5个,B学科17个,B-学科11个,C+学科15个;云南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水平提升较大,是我省唯一一所拥有A+学科及A-学科的高校;在全省7个进入前20%位次的学科中,云南大学有4个,分别是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政治学;昆明理工大学2个,分别是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云南师范大学1个,是地理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也在本轮学科评估中有较大突破,分别有3个获B-(前40%)以上学科。
    (四)加强重大科研成果培育
    重大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2017
    年,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牵头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以云南方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唯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高校牵头国家科技奖励保持不断线。据省科技厅《2017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拟奖励项目和奖励等级公示通知》,由省内高校及直属医院牵头拟获奖项目共70项,占获奖项目总数35%,较2016年增长17%;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项(所有获奖项目均为高校),二等奖7项,三等奖16项,占该项获奖总数73.7%;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占该项获奖总数22.2%;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6项,占该项获奖总数27%;云南大学张克勤教授拟获杰出贡献奖。在2017年云南省第二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公示拟获奖项目中,共有154项由高校单独或牵头获奖,占总获奖项目数83.7%,占比与去年大致持平。2017年全省高校(不含直属医院)申请知识产权3501项,比2016年增加513项,增幅达17.2%,获得授权2304项,较去年增加233项,增幅达11.3%。其中昆明理工大学申请2327项,授权1519项,均较去年有明显增长,在全省高校中排名首位;据2017年4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2016年获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名高校》和《至2016年底有效发明专利量前50名高校》,昆明理工大学位居2016年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第29名,至2016年底高校有效发明专利量排行榜第50名。2017年,云南大学2篇自然科学高层次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要闻发布,7篇人文社科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上,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谭韬研究员和季维智院士在线发表1
    篇文章;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研究团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成功克隆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性灭活猪,研究文章在国际顶级学术权威杂志《science》上发表。
    (五)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能力
    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充分利用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聚集和培养人才,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国防军队建设的贡献率。高校科技成果服务转化机构建设有所加强,“云南省高校莲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已完成,成立的相关批复正在办理中;2017年,云南大学、昆明学院两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面向行业需求,推进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一批决策研究成果被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采纳和运用。着力推动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和项目研究,2017年,云南大学获准建设“云南省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有关科研团队还与中船重工750试验场开展基于色彩还原和几何畸变校正的水下目标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昆明理工大学与中船重工705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云南昆船第一机械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军工重点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近7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云南师范大学与昆明物理所合作研究新型红外探测器项目已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航天911所合作研究多结太阳能电池。着力推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军民融合纵深发展,2002年武警部队与云南大学签订协议,云南大学为武警部队招收培养国防生,目前已培养1013人,在校生有244人;2002
    年昆明理工大与成都军区签署了联合培养军队干部协议,至今已完成培养国防生1137人,学校与成都军区联合培养计算机技术及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94人,2017年4月,学校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学校军民融合相关工作,解放军第59医院成为学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启云南在附属医院建设上军民融合先河。
    (六)推进科研管理和评价改革
    2017年以来,我省在制定科研管理、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完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改进了项目管理和成果评价。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精神,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云南省科技人才双向兼职办法》《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意见》(云办发〔2017〕9号)《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厅字〔2017〕21号),鼓励我省高校科技人员进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按照“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的原则,坚持分类评价、开放多元及长效评价等方向,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研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推动高校加大R&D经费投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高校增加R&D经费投入的实施意见》,要求公办高校必须确保不低于生均财政拨款总额的3%,民办高校不低于当年学费收入的3%
    用于研发经费投入。大多数高校按照国家、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科研管理、经费、项目和评价办法。
    (七)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
    省教育厅作为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省科协、中科院昆明分院、省社科院一起,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目标要求,着力构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效果,营造良好学术环境,为我省高校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每所高校宣讲专家在3-9名不等,2017年,全省各高校共组织了近500场超过4万人次的宣讲教育。各高校还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和制度,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学术诚信机制,规范学术评价监督,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以上从7个方面简要回顾了2017年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省高校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人员的辛勤工作、不懈奋斗。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全省高校科技工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同样也向长期以来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的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等省级有关部门表示感谢!
    三、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总书记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等划时代论断。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综合交汇点,是基础前沿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军民融合综合发展的重要枢纽和载体,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看,高校科技发展尤其是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对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影响巨大。对此,要从四个方面深化认识。
    (一)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九大重要部署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力争在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党中央提出的这七大战略,都与高校密切相关。我省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好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就必须要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上用上力、用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云南力量。
    (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富国强军的重要保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消除贫困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省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期,迫切需要高校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坚实支撑,攻坚克难、扶危济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精准扶贫工作上的重大推动作用。高校学科交叉优势明显、人才队伍集聚、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力推动国家发展和安全的统筹谋划、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推进、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的一体运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在云南落地见效,我省高校责无旁贷。
    (三)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我省带来了诸多政策利好和战略机遇,云南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和窗口期。同时,挑战也伴随着机遇而来,能否抓住这段关键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对云南至关重要。高校有能力也必须发挥在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云南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
    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国家要求来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双一流”建设核心内容。从高校发展来看,抓好科研就是实质和内涵层面的建好学科,抓好科研创新就是创一流,抓好科研成果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就是军民融合发展。所以说,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发展是支撑“双一流”建设的筋骨之一,是提升科教融合、科研育人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志们,历史经验表明,科技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只有更加深入地推动科技进步才能应对发展环境的变化、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才能加快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问题。高校和高校科技工作者要比以往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挥好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五)对照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思想认识还要再深化、再提高。长期以来,我省高校科技工作形成的思维惯性与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标、新战略还不适应,特别是对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高校科技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还是存在着简单被动应付的情况,一些高校没有积极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强省强国的建设事业中。
    2.科技投入、科研平台建设和国家科技奖培育的力度还要再加大。全省在高校理工农医林及人文社科领域投入的经费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2017年,高等教育专项经费取消并纳入高校生均经费进行统筹拨付,高校因债务问题自筹经费投入研发的力度不足,高校因科研政策和产业发展横向经费下降严重,以上原因叠加导致高校R&D经费投入下滑。另外,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委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数量很低,全省总量还不如1
    所部属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对我省高校科技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制约。国家科技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上的成绩,反映出高校基础研究能力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虽然,近年来全省高校国家科技奖保持不断线,但每年的数量很少,最多2项,2016、2017每年只有1项,这个像走钢丝,一不小心就掉了,全省高校尤其是云大、昆工、师大、农大、昆医、西林等要高度重视,精心培育。
    在这里,我谈谈学科的问题,学科是科研的基础平台,刚才我也说到,抓科研就是抓学科建设。总的来说第四轮学科评估,我省高校情况还是好的,但通过认真对比,发现其中的问题还是不少,进入全国前70%的104个学科50%以上集中在云南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我省高校3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也还有8个学科没有进入B-及以上,水平还不高;从横向与西部省份同类型高校对比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有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学校重视的问题?有没有学校抓学科建设和科研力度的问题?希望大家回去后要认真思考,对标对表,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全力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3.,人才队伍的建设还需再完善。高校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是我省高校发展的一大短板。从全国范围比较来看,全省高校科技人才总量仅占全国高校科技人才总量约1.8%
    ,科技研究、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匮乏。同时,还存在着高校科技人才制度、协同工作机制、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4.科研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还要再健全。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新时代新要求不适应,一些领域的科研资源配置不足且分散,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对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科研人员的价值未得到体现,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不足等。
    四、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工作建议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高校科技工作和军民融合发展上有新理念、新设计、新作为。科研是高校提升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能力的“牛鼻子”,是高校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顶梁柱”。全省高校要把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与,要紧密结合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明确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去明确科研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坚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最终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在这里,我重点强调六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1.
    要发挥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科技进步主要体现为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而系统性重大理论突破才是发展进步的根本源泉,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教育部决定启动实施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我省高校要系统规划、长远布局,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争取教育部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项目。为发挥科技对教育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决定在2018年起将在信息学部增设申请代码,为资助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与教育交叉融合的基础研究确立稳定的资助渠道,并筹划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重点和重大项目以及重大研究计划,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申报。2.要搭建好平台。要努力构建以基础性研究、战略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科研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合理、高效灵活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共享共建平台,也要努力争取建设新平台,补齐“短板”。教育部要继续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认定工作,在聚焦重大需求、促进军民融合方面重点布局,同时还要根据地方组建培育的成效,和地方共同建设、认定一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各有关高校要做好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各类科研平台工作,争取在国家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认定中有新突破。3.
    要汇聚好人才。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各类科技人才,高校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把科技创新作为发现、培育、激励、汇聚人才的关键环节,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体制,培引一批高层次紧缺人才,为“双一流”建设、科技创新发展助力。四要转化好成果。要以培育“三大”—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为目标,突出高校科技创新效益,进一步增强显示度和影响力。要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莲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高校申报各类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主动参与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做出成绩。五要发展好哲学社会科学。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全面深入地参与到“一带一路” 建设、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中,继续聚焦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建设好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高校智库,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二)统筹推进科研育人工作
    现代大学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支撑、紧密连接,科研活动本身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科研育人也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务。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以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分类发展为指引,以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寓教于研为方向开展科教工作,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学科平台、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应用科技人才,大幅提升科研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三)科学谋划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富国强军必由之路,大家要深刻理解党中央的决策意图,准确把握高校在军民融合中的定位和作用。各高校要依据党和国家有关军民融合的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即将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规划(2018-2022)》),聚焦科技创新,统筹布局军民融合相关科研工作,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方面下功夫,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契机推动“双一流”建设,实现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定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
    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考核评价、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的重要文件精神,因校制宜制定好学校细化实施文件,把改革任务落实落地,用好用足政策红利。要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建立规范的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完善创新人才薪酬制度,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获得与其创造性劳动效益相称的收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激励他们自觉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创新的推动者和践行者。要目光长远、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要健全科研诚信制度、规范学术评价监督、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宽松自由、奋发向上、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五)不断提升科研创新的开放性
    
    高校要以协同创新理念,积极谋求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合作,推动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要主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科技合作,积极申报国家及部委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推动我省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校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六)坚持党对高校科技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发展的坚实保障,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分管科技工作的校领导要落实好“一岗双责”,率先垂范,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智慧和力量聚焦到科技创新前沿和国家需求上来,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自觉向黄大年、李保国等先进人物学习,以至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敬业精神去完成党和国家交予的历史使命。
    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教育和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各项部署,结合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滇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云南的具体实际和现实需求,做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大有可为,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写好高校科技创新“奋进之笔”,凝心聚力迈向高校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工作新征程,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贡献应有的力量。
    谢谢大家!

共担责任 对标对表 扎实推进
努力开创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新局面
——在全省教育精准扶贫教育局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朱华山
(2017年7月24日)

同志们:
下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臵,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6 月 21 日,陈豪书记、阮成发省长致信全省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号召全省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共担责任、脱贫攻坚”,“鼓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铆足‘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立下“愚公移山”之志,竖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撸起袖子,敢拼敢搏,敢闯敢创,兑现如期脱贫的‘军令状’”。在云南脱贫攻坚大局中,全省教育系统承担着“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的重大任务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光荣使命。今天上午,周荣厅长为大家作了系统全面、高屋建瓴的精彩培训,既有形势、机遇、问题分析,又有目标、任务、重点讲解,是我们下一阶段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遵循。
    今天下午我主讲的内容将从宏观、微观层面,跟大家一起对标对表学习把握有关政策要求,聚焦工作重点,明确教育精准扶贫“是什么”,教育局长该“干什么”、“怎么干”,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下面,我将围绕?一个重点、两个任务、三个标准、四个关键、五个强化?讲五个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对照手中的《云南省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文件汇编》和《云南省教育教育精准扶贫口袋书》一起学习。
    一、聚焦“一个重点”,全力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教育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 2020 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实现家庭脱贫,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由此可见,这一目标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即“到 2020 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是一致的。既考虑了基本生存需要,也兼顾了长远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是对我国扶贫标准的科学概括。
    ***总书记曾多次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重要指示。2017 年 6 月 23 日,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他再次强调要合理确定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并要求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吊高各方面胃口”。汪洋副总理也多次要求:“我们在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时,要重点拿‘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尺子来比对,看看贫困户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有没有上学,家里人能否经得起有人生病、会不会因病致贫、返贫,农户住房条件怎样、是不是安全。哪方面愁、哪方面没保障,就着力解决哪方面问题,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才能如期完成好脱贫任务,而不仅仅看收入如何。这样把握目标,才能做到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使脱贫工作落不了地、贫群众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因此,在这一轮脱贫攻坚战中,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就是要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从县、市、区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全局来看,就是要紧紧抓住和突出“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关键点,把其中涉及到的“控辍保学”、“全面改薄”、“两免一补”、 “两个全覆盖”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中小学结对帮扶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爱“学困生”、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等具体内容精准抓好落实。
    2016 年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在我省 110,2561名脱贫人口中,仍存在 35,6182 人未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现象,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 1,7227 人。经省扶贫办比对清洗,目前仍然有 2764 户存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在农工民主党中央和国家审计署的脱贫攻坚监督考核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云南部分州、市、县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有问题,贫困户中存在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现象。也就是说,虽然许多贫困户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已经达到退出标准,但因为没有实现“三保障”目标,导致最终未能按时出列。从汪洋副总理在给省部级领导作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义务教育有保障”在云南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价值和份量。他指出:“我们到地方调研,不少贫困户一算收入已经超过了 2800 元的标准,但有的家里有病人,一年要花不少钱,依然很贫困。有的孩子上学花费巨大,也会贫困。2016 年元旦我到云南调研‘直过民族’脱贫问题,在一个拉祜族村庄访谈了几户贫困户,如果从收入上衡量,除了务农收入外,把边民补贴、低保、种粮直补、公益林补贴等都加进去,这几户都超过人均 2800 元的脱贫标准。但整个村子的中青年几乎都没有读过书,学龄孩子也有辍学的,这不能算是脱贫。我们讲‘义务教育有保障’,是要让该上学的孩子都要去上学,这样才能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才能实现脱贫目标。”
    教育精准扶贫是否是只要抓好“义务教育有保障”
    就行?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今天上午,周荣厅长在培训讲话中除了针对《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的“五项重点任务”作了充分的阐述外,还专门针对云南实际,提出了重点聚焦 8 个方面 31 项任务狠抓落实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在抓紧抓实各项任务的同时,一要向前延伸。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短板”,突出抓好基础教育的基础——即学前教育,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新建或依托小学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做好科学保教工作,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二要向后延伸。坚持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提升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支持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三要覆盖全体。通过精细织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全体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确保贫困孩子不因贫辍学失学,确保贫困家庭不因学致贫。还要注意的是,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扶贫周期长、见效慢、量化难,但脱贫攻坚却有时间上的“硬要求”。强化短期技术培训虽可快速实现就业脱贫,但长远发展后劲不足;注重基础教育等长期工作虽是治本之策,但“远水难解近渴”。解决贫困地区师资力量短缺等“老大难”问题,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平衡好“长效”和“短效”的关系,既要让“短平快”
    项目见到成效,又要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因此,以教育精准扶贫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并不是要把所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都放到教育精准扶贫中来,简单地认为云南教育改革发展欠账能够毕全功于一役——即在脱贫攻坚的三年内完全解决。这点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盲目乐观忽略重点,也不要急躁冒进层层加码,要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重点,持续推进云南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围绕“两个任务”,精准实施教育扶贫行动计划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及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含非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这要求我们紧紧围绕“精准识别脱贫对象和资金、项目、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与人群倾斜”两大任务,以贫困县为重点、以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为重点,精确打造建档立卡贫困大数据平台,到户到人,对标对表,精准实施教育脱贫攻坚策略。
    (一)精准识别教育脱贫对象
    ***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首先要打牢基础、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管理”
    。教育脱贫对象精准识别到位,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步。从县、市、区层面来看,就是要聚焦到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龄人口,尤其要聚焦到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人群这四类对象,进一步增强教育资源投放的针对性、精准性,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我省的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与深度贫困人群,与之前省委省政府确定的 88 个贫困县和 2016 年底确认的 363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在交叉和重叠,主要集中在?直过民族?聚居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部分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的地方和人群。最近,省教育厅正在加紧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员制度”和“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平台”建设,将实现与扶贫部门的扶贫大数据平台和教育系统学生资助、学生学籍、招生考试、学生就业等系统的有机衔接,全面建立上下左右横向纵向互联互通的工作平台、管理平台、展示平台、协作平台和支持平台。这一系列平台将向各州、市、县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开放接口或管理账号。下一步,各教育局要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专门配备教育精准扶贫信息专员,加快建立教育脱贫数据库,主动对接扶贫大数据,加强数据更新,实施动态跟踪,为保证贫困学龄人口 “应学在学、应助尽助”提供技术支撑,为教育脱贫政策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有效提高工作精准度和科学性;要以县(市、区)和乡(镇)为主体,做好本县(市、区)建档立卡因学致贫贫困人口和学龄人口、在校学生情况、辍学情况和资助情况的精准识别、统计和动态管理,做到“九到、四清、一核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精准扶贫数据被动依赖扶贫部门的工作局面。“九到、四清、一核准”
    ,即到户到人精准掌握县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学龄人口(3—22 岁)、未继续接受教育“两后生”(12—45 岁)情况,做到学龄人口一表清;即到校到生到户精准掌握县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入学情况、在校情况、资助情况,做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基本情况一表清;即到户到人精准掌握县域内因学致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情况并“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做到因学致贫人口施策精准一表清;即到村到校精准掌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情况,做到薄弱学校基本情况一表清(师资配备、硬件配备等);即核准贫困对象就学及“奖、贷、助、补、减”情况,同时对录入扶贫大数据系统内户表、村表涉及本部门职责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其中“一核准”是近期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的《云南省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方案》(云贫开发〔2017〕31 号)和省扶贫办印发的《关于做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所提出的要求,相关工作必须于本月底完成筛查、比对、核实,8月 15 日前完成评议、公示、审定。各教育局一方面要认真组织相关学校和教师全程参与、积极配合,履行好行业部门职责。另一方面要以此为契机,收集好教育扶贫基础数据,为教育扶贫信息动态管理、动态更新和决策服务提供依据。尤其是要做到学生学籍变动情况、资助政策兑现情况、升学考试就业情况等及时更新。
    (二)资金、项目、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与人群倾斜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
    规划》要求,教育脱贫攻坚要针对建档立卡学龄前、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和学龄后五个阶段教育群体分类施策——对建档立卡学龄前儿童,确保都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对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建档立卡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建档立卡学龄后人口,提供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总书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 重要指示,结合《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的具体部署,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深度贫困四类对象,有的放矢地设臵教育扶贫项目(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等),努力做到教育资源持续向最贫困地区、最薄弱环节、最弱势群体倾斜:要进一步加大对“直过民族”聚居地区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 年)》的要求,优先保障“直过”区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推进“直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切实做到“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
    。落实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照顾政策,积极实施少数民族预科班、特有民族班等措施,确保边疆少数民族考生录取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实施好怒江、迪庆全境和镇彝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 14 年免费教育,并逐步向“直过民族” 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沿边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占 30%以上的行政村推行学前免费教育,逐步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边境县、民族自治地方推行普通高中 3 年免费教育;要进一步加快补齐革命老区教育短板。增加老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消除大班额现象,优化农村中小学校设点布局,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力量配备,确保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支持贫困老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老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实行省内定点免费、省外提供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继续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三、把握“三个标准”,确保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按时按质退出
    《云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云厅字〔2016〕11 号)和《云南省贫困退出考核实施细则》(云贫开发〔2016〕40 号)明确了贫困户、村、县退出的三个教育指标——贫困户退出应实现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贫困村退出应实现适龄儿童有学上;贫困县退出应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督导评估。
    (一)准确把握贫困户退出标准
    我省贫困人口退出考核总分为 100
    分,贫困人口的退出以户为单位。其中,教育领域考核内容是“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分值为 10 分。考核指标是: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初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毕业后不因贫困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评分标准是:若建档立卡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有因贫辍学的学龄儿童少年的扣 5 分;初中毕业后有因贫无法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扣 3分;通过国家采取补助及社会救助,高中毕业后由因贫无法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的扣 2 分。按照国家 2016 年脱贫成效考核标准,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的原则上不列为脱贫户。各地一定要精准聚焦年度计划脱贫的贫困户,按照贫困人口退出标准,抓好抓实“‘控辍保学’、‘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和精准资助”这三项重点任务。
    (二)准确把握贫困村退出标准
    我省贫困村退出考核总分为 100 分。其中,教育领域考核内容是“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分值为 10 分。考核指标是: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评分标准是: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99.5%以上的得 5 分,每低于 1 个百分点扣1 分;初中毛入学率达 99%以上的得 5 分,每低于 1 个百分点扣 1分。村是户的累积,贫困村退出的关键内容还是“控辍保学”,各地一定要开展精准排查,做到应学尽学、应助尽助。
    (三)准确把握贫困县退出标准
    我省贫困县退出考核总分为 100
    分。其中,教育领域的考核内容是?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认定,分值为 10分。考核指标是: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评分标准是: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得 4分;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国家认定得 6 分;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标准并通过国家认定,且小学辍学率控制在 0.6%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以下的得 10 分。贫困县退出的重点在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与脱贫攻坚衔接挂钩,既是教育精准扶贫、确保贫困孩子接受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也是推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机遇。各地一定要坚持?脱贫摘帽、教育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争取县、市、区委和政府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大力支持,认真落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度规划有关要求,使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早于或与贫困县摘帽同步;要高度关注五项?一票否决?指标,即如果存在县域内“三个增长”近三年中有一年存在不达标、教育系统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达标、未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未完成“控辍保学”(小学、初中辍学率必须分别控制在 0.6%和 1.8%以下)任务的情况,实行 “一票否决”。
    四、紧扣“四个关健”,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一)充分彰显义务教育扶贫攻坚龙头作用
    在扎实抓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控辍保学’、留守儿童关爱、‘学困生’教育、‘大班额’消除和义务教育保障”六大任务的基础上,各教育局还针对“‘全面改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一人一案’”三项具体工作,从细节着眼,从小处出发,多下力气、多花功夫,确实把握好为义务教育为龙头的精准扶贫工作节奏。
    1.是以“全面改薄”指向,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薄”是目前义务教育领域最大的扶贫工程项目,对于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至关重要。2017 年 6 月 29 日印发的《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教督〔2017〕9 号)要求,要切实做好“全面改薄”中期有关实施工作,进一步细化进度表和路线图,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季度、每个月度,对接到每所项目学校,确保到 2017 年底完成校舍建设和设备采购任务“超七成”,2018 年底“过九成”,2019 年完成收尾工作。要引导和支持贫困县在 2017 年底前完成全面改薄任务,让贫困县薄弱学校早达标、学生早受益。各位教育局长除了要对各级各类建档立卡学生数据有本账以外,还要对“全面改薄”有本账,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加强贫困乡镇、贫困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贫困地区孩子上学条件。在这一点上,甘肃省静宁县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的“小而全、小而特、小而优”
    策略值得借鉴:“小而全”,即夯实基础、全面改薄、办好行政村幼儿园;“小而特”,即素质教育、魅力校园、活力课堂、个性课间、轻松课外;“小而优”,即立体帮扶、名校网络课堂(主要采取校长负责、班主任联系、弱科老师帮扶、心理教师辅导等措施开展“一对一”和“面对面”帮扶)。建议大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本地区的“全面改薄”方案。
    2.是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要务,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一关键问题精准施策:要全面落实《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确保每年有 15%的优秀校长和 10%的骨干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交流轮岗;要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实现县、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三个全覆盖”。差别化政策实施的范围、对象、档次及标准等具体办法,由各州、市、县、区自行确定,最低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 500 元。各教育局要积极向县(市、区)委、政府汇报,加强与财政部门协调,尽快落实到位。要根据乡村学校的艰苦边远程度等因素,合理划分补助的档次及标准,重点向教学点、村小和条件艰苦地区倾斜,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在这一点上,昭通市的盐津、绥江、水富等地都有一些可圈可点的经验,希望大家借鉴参考;要用好用足省委编办、省人社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全省中小学统一编制标准和创新管理的若干意见》(云编〔2017〕31
    号)给予的创新空间。文件明确将全省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为小学 1︰19、初中 1︰13.5、高中 1︰12.5。并要求“坚持编制资源向农村边远艰苦地区适当倾斜的原则,重点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这将是我们统筹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在 26 日上午赵德荣副厅长的专题培训中还将为大家作深入讲解,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3.是以“一人一案”为抓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零辍学。各教育局要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五个“一人一案”推进力度,不断完善“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工作机制、监测报告机制、劝返机制和问责机制。五个“一人一案”,即“一人一案”精准制定辍学在家的适龄儿童工作方案,依法依规确保失学辍学学生尽早入学复学;即“一人一案”精准制定特殊教育群体义务教育工作方案,采取增设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设立特教资源教室、送教上门等方式,确保每一个特教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即“一人一案”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组织班主任、教师帮扶好留守儿童;即“一人一案”关心关爱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学困生”,建立班主任联系和任课教师“一对一”
帮扶机制,加强对“学困生”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即“一人一案”
跟踪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随迁子女读书学习情况,确保去向明、资助清、信息准。在这一点上,甘肃的做法很具实效。甘肃省通过制定留守儿童专项行动计划,印发《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实施方案》,逐县逐校核实留守儿童人数、所在年级、父母及监护人以及学习生活状况等基本情况,对 9.1 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建档立卡,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优先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要;通过强化关爱措施,开展心理巡回辅导,覆盖全省所有县(区),累计 15 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通过建立 1271 个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条短信、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手写一封信,密切“留守儿童”与父母和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甘肃省静宁县通过实施“培优补弱”工程,不仅有效提高优生的自主自觉学习能力,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还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4.是以“互联网+”为支撑,全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大家已有切身体会。玉溪市利用“互联网+”,有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成功经验,值得大家分享。玉溪市财政一次性投入 4000 万元,统一建设教育资源云平台,并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 500 万元经费,专项用于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扩容和更新。这一举措让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让广大农村、山区学校的师生不出校门就能分享利用,有效弥补了优质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融资租赁模式,玉溪市筹集资金 4.63 亿元,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校园网、录播室、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数字校园硬件设施,覆盖了所有学校和师生。目前,
“互联网+教育”已成为玉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引
擎。越是贫困县,越是受制于教育投入有限壁垒,越要切实把教育信息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落实“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实施“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让农村薄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齐开足课程,并实现与城镇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的共享目标。
    (二)着力构建职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就业,是最直接、最明显、最快捷、最有效的脱贫方式,许多农村学生和城镇困难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构建职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要求大家在抓好抓实职业教育脱贫五大任务的同时,通过统筹用好招生计划、资助政策和联动资源等有利条件,不断完善资助扶贫服务体系,为农村学生和城镇困难学生创造更多高薪阳光就业机会。
    1.要统筹用好职业教育招生计划。2017 年,全省有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招生 31.65 万人。各地要严格落实“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招生力度,确保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做到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全覆盖;2017 年,五年制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从去年的 4.78 万人增加到 6万人。各地要利用五年制高职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生 2000
    名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师范、医学、金融、机电、建筑等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为主,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拥有更为充分的就业机会;2017 年,省里专门制定了高中中专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毕业生专项计划。所录取考生将进行一年学制中职学习并免除学费。学业结束后,可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并选择就业,也可通过高职单招考试升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还可继续参加专升本考试,获得更多纵向上升机会。各教育局一定要抓住 7、8、9三个月的黄金时段,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和动员适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带动脱贫致富。另外,滇西 10 州市56 县、昭通市各县教育局还要紧紧抓住教育部定点联系、东西协作的宝贵机会,加强与东部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积极配合教育部第五批滇西挂职干部,扎实开展中职招生东部兜底等工作,促使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
    2.要统筹用好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建立了系统完整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专业学生除外);国家助学金将云南省 86 个县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每生每年资助 2000 元。云南省在怒江、迪庆启动了中职教育农村学生全覆盖试点,在执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现行免补政策的基础上,省财政对在 27 所试点学校就读并纳入普通全日制学籍管理的迪庆州、怒江州农村户籍学生每生每学年再给予2500 元的生活补助;《国务院扶贫办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加强雨露计划 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见》,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接受职业教育增添了“雨露计划”资金支持。通过“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在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期间,其家庭每年均可申请补助资金;各地可以根据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中央、省以及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可按照每生每年 3000 元左右的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3.要用好县级职业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资源。各教育局要加强与人社、团委、妇联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以县为主,组织开展各类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通过建立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包”,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输出培训和创业培训。
    (三)有力夯实学前教育精准扶贫基础
    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有力夯实学前教育精准扶贫这一关键性基础。各教育局不仅要编制实施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拓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还要加大县域学前教育资金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的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目前,我省学前教育省政府助学金资助面已经由 10%扩大至 30%,对在幼儿园就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儿童已实现全覆盖。但客观地讲,300
    元每生每年的资助标准还相对较低。东川区人民政府通过整合各类帮扶资金,已将学前教育贫困幼儿资助标准提升到每生每年2160 元,十分难能可贵。各地可参照东川经验,尽可能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
    (四)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精准资助政策体系
    国家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相关的资助政策已经收录到印发的口袋书中。各教育局要紧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切实精准兑现教育脱贫各类资助政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伴随着扶贫资金“四到县”和教育事权的下放,特别是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各县、市、区的扶贫资金来源渠道明显增多,各教育局不仅要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实际的各级各类教育精准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扶贫资金高精准、高效率使用。当下,省内一些地方通过自主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对国家和省级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效补充,进一步丰富了资助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细致精准地减轻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例如,临沧市在双江、耿马、沧源 3 个边境县实施 14 年免费教育;红河州免除了南部地区,即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屏边、河口 6 个县农村户口普通高中学生学费;东川区除了执行中职学校贫困生免除学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的政策外,还给予每生每年 3600 元的资助。贫困学生考上大专院校除了可获得每生每年 5000 元的补助外,还可享受每生每年 1000—8000 元的生源地助学无息贷款,还款期限可延长至 20 年。这些制度,从根本上维护了政府“不让
    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五、着力“五个强化”,努力兑现如期脱贫“军令状”
    同志们,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各教育局要进一步突出教育精准扶贫的攻坚地位,努力做到教育综合改革优先考虑扶贫、制定发展举措重点倾斜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服务扶贫,真正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各学段、各关键点的全覆盖,高标准、高质量抓好落实各项任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各地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各教育局主要负责人是教育精准扶贫第一责任人,要把教育扶贫工作切实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在实处。通过建立健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和信息报送工作;要研究制定本地区教育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聚焦村、户,科学制定“一户一策”或“一生一策”,通过组织实施、精准施策,全面完成年度贫困县、村、户退出各项教育指标;要加强向县委、县政府的请示汇报,建立完善县长、乡镇长、村长和教育局长、中心学校校长、校长“双线”、“六长”教育精准扶贫责任体系。充分整合发挥建档立卡帮扶责任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等教育精准扶贫力量;要以强化“四个意识”为统领,着力推进教育扶贫。强化核心意识,自觉向以***总书记
    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对标,坚决贯彻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教育扶贫决策部署。强化看齐意识,统一扶贫攻坚思想认识,打造过硬队伍,活学活用***总书记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强化政治意识,时刻紧绷扶贫就是当下最大政治任务这根弦,努力夯实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强化大局意识,树立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思想观念,单位上下同心协力打好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要认真落实教育扶贫监督考核制度。经 2017 年第 16 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会议研究同意,已将教育精准扶贫推进情况纳入对州市教育部门、高校领导班子、委厅职能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不力,所牵头负责的工作被上级部门在相关会议、文件、督查中通报和在第三方评估中被点名批评或责令整改的,取消年度评为“优秀”等次的资格。对县、市、区教育部门的考核也将据此实施。
    (二)强化改革创新,科学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在不到 5 年的时间内,要让云南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是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云南的教育扶贫必须注重方案、方式、措施等方面的创新。在方案制定上,要坚持因地制宜、问题导向、聚集重点,做好教育扶贫顶层设计。逐步实现由扶持重点地区向既扶持重点地区、又扶持重点学校和重点人群转变,由“单纯扶贫”向“综合扶智”转变;在推进方式上,既要加强资源统筹,有效整合资金和项目,还要精准谋划好教育扶贫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找准教育扶贫存在的困难问题,制定有序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在服务措施上,要瞄准具体对象,做到精准施策。要更加注重向全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着力培养培训当地急需、好用、且用得上的各类实用人才。
    (三)强化责任担当,带头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落实。各位教育局长要按照周荣厅长培训讲话的要求,落实好“一把手”工程,切实提升政治定力和强化责任担当,亲自带领队伍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役。要明确目标。用五年时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义务教育人人有学上,中职教育人人有技能,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全程有资助,确保脱贫攻坚在既定航线上稳步推进;要找准问题。重点解决总书记提出的贫困家庭孩子辍学失学还比较多、“读书无用论”观点有所蔓延、不少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同普通家庭的差距在扩大等关键问题,确保脱贫攻坚重点突出、推进有序;要明晰任务。各地要有一个清晰的账本,清楚有多少建档立卡学龄人口,分年龄段学龄人口各有多少?各级各类教育建档立卡在校生总数,分年级分学校具体情况如何?有多少建档立卡学龄人口未接受教育,具体情况和原因是什么?有多少“两后生”,具体现状如何?建档立卡学生是否享受到资助政策,是否存在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要清晰明确,了然于胸,要精准到村到户,不能有所遗漏;要完善措施。针对“全面改薄”
    的实施情况如何?有哪些项目、投入多少资金、到位多少资金、项目进度如何?达到义务教育均衡还有多少差距?”等具体工作,要对照有关政策要求,整合资源,完善措施,确保精准施策;要建立机制。从财政支持、结对帮扶、信息技术、社会力量和激发内生动力等层面,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教育脱贫新机制,确保脱贫攻坚聚心合力整体推进;要细化分解。构建分兵把守、层层把关、协同作战的责任落实体系,做到任务不可再细分,件件有人盯、事事有人管,实时更新、动
态管理。
    (四)强化精准管理,综合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提升工作效率,由 “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建立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才能切实增强教育扶贫的实效。要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使学籍信息成为反映贫困学生在学状态特别是辍学预警的第一防线。县教育局要按照《云南省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要求,对辖区内各级各类教育学生学籍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学校规范学生学籍建立、变更手续。要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作为重点监测地区,把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段,把流动留守与家庭贫困儿童作为重点监测群体,及时掌握辍学动态,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140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