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一种新技术还是一种新生命(全文10105字)

人工智能:一种新技术还是一种新生命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如何区分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目前有关论述很多,但它们大多数是从认识论—认知主义角度展开的,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进行的探究不多。下面我们从生命哲学视域出发,首先探究何谓智能和人工智能,接着立足于生命哲学智能观,分析人工智能到底是一种新技术,还是一种新生命。
  一、何谓智能
  从“图灵测试”算起,人工智能研究已持续了70多年,期间大部分研究属于“有效老式人工智能(Good Old Fashion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GOFAI)。GOFAI把智能看作一种实现现实目标的计算能力,其核心观点是认知即计算,思维和人脑是一台精致的计算机。持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作“认知主义者”,他们认为认知的所有方面如学习、记忆、情感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器来执行。“经典的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围绕一整套研究的原理和实践展开,这些原理和实践主要探究认知主义的正确性,尤其是以纽厄尔和西蒙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说为研究对象。认知最好被理解为是对符号结构的形式化的操作。”① 现有人工智能研究主要有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三种范式,它们对智能的理解并不相同。符号主义(逻辑主义、心理学派、计算机学派)的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性原理。这种观念认为人工智能的源头在于数理逻辑,我们可以用数理逻辑来描述人类的智能行为。联结主义(又称生理学或仿生学派)把智能理解为神经网络以及不同神经网络之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试图从神经元开始进而研究神经网络模型和脑模型,这一范式实际上把人工智能理解为仿生学。行为主义(进化主义、控制论学派)把智能归结为控制论及感知—动作控制系统,认为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在于控制论。控制论研究早期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行为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智能控制和智能机器人系统。作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行为主义是20世纪末出现的,它把智能解释为对环境做出反应这一能力的附属特性。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到,主流人工智能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无论是思维、感知还是行为,其物质载体主要是人脑。结合现有的脑科学和智能的外在表现,学界在解释智能时提出了思维理论、知识阈值理论、进化理论三种不同观点。其中,“思维理论”把思维看作是智能的核心,认为人类所有的智能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活动。“知识阈值理论”认为智能行为取决于人类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及其抽象程度,智能是在一个巨大的搜索空间中最快地找到一个“满意解”的能力。至于“进化理论”,它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行走、感知外界、维持自身生命和繁衍后代的能力。这种观点核心是用行为取代符号,认为智能一般是后天形成的,思维是基于对外在刺激所生成的内在反应。
  无论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还是行为主义,它们的智能解释都是以对人类大脑或行为的认识为基础所做的认知主义(认识论)分析。问题是,对于何谓智能,除了认知主义(认识论)回答之外还有本体论—存在论回答。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欧洲大陆哲学主要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下面以生命哲学为例,看看欧洲大陆哲学这一主要流派是如何理解智能的,然后根据这一理解来研究人工智能的本质,并据此对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进行区分。
  柏格森是生命哲学创始人,他对何谓智能做过深刻论述。柏格森认为,人类是“工人”而非“智人”,是使用工具的人而非具备智能的人。从原初特征看,智能是制作人造物的能力。“智慧的一切基本力量在于把物质转变成行动的工具,也就是说,在词源学的意义上,把物质转变成‘器官’……这就是生命最初为智慧指定的任务。”② 人类既有本能也有智能,本能随时能使用相应的工具(身体),但只能为特定目的使用特定工具。通過智能制造的工具是由无机物质制成的,它可以采取任何形式、用于任何目的,使生物摆脱不断出现的困难。在界定智能方面,柏格森哲学最大的启发是以生命为出发点。柏格森认为生命是精神,这种精神要想在物质世界中生存就需要借助于一种自我展示或外化的工具,只有这样它才能克服物质的障碍,实现自己的在世存在。至于如何制造工具则离不开人的理智——人类之所以能把外在物质变成自己手中的工具,是以自己的理智对物质的理解和分析为基础的。
  柏格森分析过人脑。不同于一般看法,柏格森认为大脑神经系统不是一部制造表象的机器,而是一个接受—反馈器官,其根本功能不是制造表象而是行动。知觉作为我们的身体和世界的交界点,其功能不是制造主观表象,它是指向行动而不是认知的。生命进化史告诉我们,理解能力只不过是行动能力的附属物,而在理解力之中有一种生物意识,它使人能够对其生存条件越来越准确、复杂和灵活地适应。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智力是被用来确保我们的身体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表象出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故而,人类的理智是这样构成的,它能够出于人类生存的需求来组织外界的物质。“无论理性主义者怎样界定理性,理性本身都只是一种生命的器官,而不是区分铁一般的实在与想象的虚构物的最高评判者。”③
  狄尔泰也是生命哲学创始人,他是从思维为存在服务的角度来理解智能的。狄尔泰认为,如果对生命过程进行系统的生物学描述,我们会发现,一旦离开有机实体的生命,思维将成为不可能,它只能出现在各个具体的有机生命之中。不管在什么地方,思维自始至终都为生命服务。思维再“高高在上”,它也必须与生命、与生命生存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这样体验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同情况融合在一起的状态性。这样也就扬弃了毫无价值的主观主义。”④
  从服务于生命生存的角度看待智能,这在生命哲学家中是共识。在柏格森和狄尔泰之前,尼采就从理智与肉体的关系来阐释智能。传统观念认为身体、感觉是被动的,理性是主动的,对此尼采并不苟同。尼采认为,人类的意志是一种感性存在,这种存在反而是主动的,世人眼中所谓的主动的理性其实倒是被动的存在。究其根由,理性的知识是受感性制约的,它离不开肉身的反应(射)机制,它相对于意志来说是第二位的,是服务于感性的生存意志的。在传统哲学中,灵魂蔑视肉体,想从肉体和大地中跳开,尼采则认为,肉体是个“大理智”,它既有肉身,又有理智。“我的兄弟,你的小理智——被你称为‘精神’的,是你的肉体的工具,你的大理智的工具与小玩物。”⑤
  无论是柏格森、狄尔泰还是尼采,他们所讨论的智能都是每一种生命体天生具备的自然智能。在生命哲学家眼中,(自然)智能是服务于生命体的在世存在的,是生命体在世存在的一种手段。既然自然智能的本质在于服务生命体的在世存在,那么人工智能的目的何在?遵循生命哲学智能观,不管人工(造)智能的人工(造)程度有多高、多大,它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智能,是服务于生命体的在世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人工智能研究绝大多数没有把智能与生命体的生存联系起来,仍然从认知主义角度看待人工(造)智能,关注的是人工(造)智能体的感知和计算能力,而不关注人工(造)智能体的智能存在的价值和目的何在。
  从生命哲学智能观出发,现有人工智能研究最大的缺陷在于仅从认知主义(认识论)层面关注人工智能体的感知、计算和行为能力,而不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关注它们的智能之所以存在(产生)的目的和价值。一旦从认知主义层面转向本体论—存在论层面,一旦从智能体的感知、计算和行为能力转向它们在本体论—存在论层面的价值和目的,我们就不是依据它们的感知、计算和行为等能力对其进行分类,而是根据它们如何服务于智能体的在世存在来对它们进行分类。“认知范例忽略了智能体生活在真实物理世界中,从而导致了在解释智能体时所产生的严重缺陷。”⑥ 如果不是生活在人类精心设计的微观世界之中,而是生活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之中,人造智能体就不仅需要具备现有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感知和计算外在环境的能力,而且更需要像人类那样的在世界中存在的能力。很显然,具有后一种能力的智能体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在世界中存活下去的的情感和意志。
  综上所述,一旦我们立足生命哲学,把智能(包括人造的智能)看作是服务于生命在世存在的手段,我们便可以对人工智能做本体论—存在论层面的区分。如果机器只具备感知、计算由人类设计的微观世界的能力,只能在这一特定的微观世界中活动,无法成为一种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存在的存在者,其智能不是服务于自身而是服务于设计它的其他生命的存在,那么这一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其设计者在世存在的技术手段。如果人工智能不仅具备知识,而且具有人类那样的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存活下去的能力,其智能是用于自身而非其他生命的存在的,那么它就是强人工智能。不同于弱人工智能是人类在世存在的技术手段,强人工智能是一种能够自己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存在的生命体。
  二、弱人工智能:人类在世存在的又一种技术手段
  从生命哲学立场看,区分不同类型人工智能的依据不在于它们的认知能力、计算速度等认知主义看重的因素,而在于它们是否具备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存在的能力。依这一标准,在能在世存在之前,人工智能是其他生命在世生存的技术手段。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看,我们在面对弱人工智能时,最应该关注的并非其感知能力和计算速度,而是它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在世存在,如果做不到,那就说明它并非生命体。人类发明的技术产品,包括今日的智能机器,虽然具有部分人类智能,但如果不能像人那样在世界中存在,那它就是人类用于自己存在的技术手段。这是生命哲学对弱人工智能的界定,这一界定属于本体论—存在论层面。
  既然弱人工智能是人类发明用于自己在世存在的技术手段,那么这里有几个问题需澄清:首先,什么是技术;其次,技术与生命,在这里是人工智能与其创造和发明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第三,作为智能技术的人工智能与非智能技术有何区别。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何谓技术?我们还是从生命哲学出发,这里选取斯宾格勒、柏格森和海德格尔三位哲学家,他们的回答在生命哲学中具有代表性。
斯宾格勒既是历史学家,也是技术思想家。斯宾格勒认为,相对于植物的“智慧”,技术是动物的存活方式——对于能自由移动的动物,奋斗是其生存策略。“技术是生命的策略;技术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472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