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安全类文稿汇编(65篇)

2022年国家安全类文稿汇编(65篇)
目录

1.自觉扛起责任担当 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5
2.社会认知:认知域作战重要抓手 9
3.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 49
4.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内核精髓 23
5.坚定不移把“两个确立”贯彻到部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 49
6.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能”与“不能” 23
7.加强纪律性 革命无不胜 23
8.电磁毁瘫战——电磁空间作战新趋向 30
9.基于作战决策链破译认知战密码 64
10.在改革创新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9
11.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71
12.战局控制:掌控作战主动权枢纽 131
13.踔厉奋发完成好我军建设的中心任务 135
14.瞄准未来战争打好认知“五仗” 131
15.降维打击如何“以能击不能” 71
16.如何有效应对战争复杂性 106
17.新时代强军实践凝练的智慧结晶 106
18.透视智能化高端战争发展趋势 106
19.探寻认知域作战制胜之道 100
20.迈向世界一流的擘画 93
21.坚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七大优势 86
22.前瞻智能化军事力量体系组织形态 79
23.把准认知域作战之脉 146
24.把握未来战争“即时优势窗口”之变 153
25.在***强军思想指引下 不断推进强军事业 160
26.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69
27.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 173
28.退役军人工作服务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责任重大 181
29.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191
30.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 195
31.在党的旗帜下向着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199
3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自信 207
33.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 215
34.十大军事原则的辩证意蕴及时代启示 223
35.努力跑出新时代奋斗强军加速度 232
36.推进全民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 239
37.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强军胜战之道 245
38.穿透性制空:空中作战新趋势 255
39.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262
40.始终做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 269
41.认知域作战:现代战争的制胜关键 277
42.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283
43.把新时代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90
44.混合战争视野下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296
45.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302
46.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06
47.高端战争“高”在哪 314
48.现代战争视阈下的“歼灭战” 318
49.叙事较量: “后真相时代”的认知战 325
50.立足战争演变把握“慎重初战” 333
51.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339
52.从维护国家安全高度保障粮食安全 346
53.加快健全统一的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354
54.致敬历史的最好方式是书写新的历史 359
55.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363
56.未来战场如何“以夜制胜” 371
57.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377
58.奋力把新时代强军事业推向前进 384
59.探索军事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397
60.贯彻依法治军战略 提升备战打仗能力 403
61.谋略:认知对抗的胜负手 411
62.人与武器的辩证法 418
63.混合战争视野下的认知域作战 422
64.制网络权:全域制权的枢纽 427
65.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434

自觉扛起责任担当 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曹志强
2022-09-27

    ***总书记指出:“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粮食稳,天下安。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洞庭粮仓”的定位和责任,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着力稳面积、稳产量、稳效益,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连续18年稳居全省第一,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
    落实党政同责,做到“稳粮有担当”。***总书记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把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一方面,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将粮食生产列为市县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把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到县、乡、村、户和田块;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三级联片”“四级办点”示范模式,由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联片创建一批万亩、五千亩、千亩示范片,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示范点1452个,打造万亩产粮乡镇139个、千亩产粮村1668个,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落到实处。
    守住耕地红线,做到“产粮有根基”。***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狠抓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行“田长制”,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提质,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足用好。一方面,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落实到区域、田块,严格执行占补平衡,严守耕地红线;持续开展耕地抛荒治理,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另一方面,始终坚持“良田粮用”,着力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区;大力改善农业排灌、农机作业等基础设施,持续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推进科技赋能,做到“兴粮有支撑”。***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们把科技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住种质资源这个关键,持续加强种业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水稻主推品种筛选和示范推广长效机制,建成77个标准化集中育秧中心,优质稻播种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抓住科技服务这个重点,每年选派1000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提供粮食生产全过程技术服务,让农民用好技术种出优质粮。抓住数字农业发展机遇,开展水稻种植生产数字化试点,探索以“数字水稻”为代表的数字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先行区。
    强化收益保障,做到“种粮有实惠”。***总书记指出:“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我们积极建立完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努力让务农种粮不吃亏、有钱挣、多得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放大粮食生产集群效应,促进农业生产成本下降和农民增收。大力抓好粮食收储,坚持市场化收购原则,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实现优质优价、应收尽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引进培育农业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领打造粮食全产业链,粮食加工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大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坚决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努力把群众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常德市委书记)
    
    

在改革创新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2022-09-26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革创新。近日,习主席对国防和军队改革研讨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运用改革成功经验,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聚焦备战打仗,勇于开拓创新,扎实抓好既定改革任务落实,加强后续改革筹划,奋力开创改革强军新局面,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依靠改革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在改革创新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人民军队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在党的领导下,我军勇于改革创新,在战斗中成长,在继承中创新,在建设中发展,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改革创新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是思想解放与行动突破的交相辉映。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先进的军事理论为指导。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回答和解决了不同历史条件下我军建设发展的历史课题,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思想宝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中,带领全军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形成了***强军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革创新。中流击水,勇进者胜。要获得制胜优势、赢得战争主动,最需要的是创新,根本出路在创新。建军95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中华传统兵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靠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的原则和制度,创造了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形成了我军的特有优势。从红军时期的“十六字诀”,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零敲牛皮糖”,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的不断调整,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在世界军事史上书写了战争指导艺术不断创新的生动篇章。
    人民军队的生机活力来自改革创新。不日新者必日退。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我军自创立之日起,就是一支充满创新活力、具有变革朝气和胆识的新型军队。这一新型军队既没有走中国旧军队的老路,也没有走外国军队的套路,而是根据我国实际和我军使命任务,走出自己的改革创新之路。一路走来,我们党从三湾改编实行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委的新制度,到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创造性地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一整套建军原则制度,到抗战时期实行精兵简政;从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五大野战军,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调整体制编制,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百万大裁军……人民军队边战边改,边建边改,愈改愈强。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深入破解长期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推进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在军队组织体制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军队管理和作战的中枢神经。领导管理体制决定军队组织功能,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决定军队作战效能。我军新一轮改革,把贯彻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作为根本着眼,确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首先解决“脖子以上”的问题,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重塑军委机关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调整组建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明确军委机关作为军委的参谋机关、执行机关、服务机关的职能定位。重塑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组建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重新划设五大战区,健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实现中央军委对全军部队集中统一指挥,实现诸军兵种力量联合运用。重塑人民军队指挥架构,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调整武警部队领导指挥体制,立起了人民军队新体制的“四梁八柱”,使人民军队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迈出了关键一步。
    优化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是由国家安全需求和军队使命任务决定的,是人与武器装备有机结合、生成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要素。2016年12月初,中央军委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全面启动重在破解结构性矛盾、“强筋骨、壮肌肉”的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坚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兵力规模构成,打造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常备军;坚持体系建设、一体运用,调整力量结构布局,打造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改革作战部队编成,打造具备多种能力和广泛作战适应性的部队。通过改革,我军规模更加精干,结构更加优化,编成更加科学,迈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一大步,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军事政策制度调节军事关系、规范军事实践、保障军事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基础性意义。2018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政策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军事政策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标志着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第三大战役”全面拉开帷幕。这轮军事政策制度改革,坚持以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指向,以战斗力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以调动军事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着眼解决同新时代新使命新体制不相适应的政策性问题,打破部门领域界限,从指挥、建设、管理、监督四条链路上进行顶层设计,从军事实践活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整体重塑,创新完善我军党的建设制度、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军事管理政策制度。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为提高我军战斗力、激活我军活力提供了政策制度保证。
    三
    浩荡春风起,奋进脚步疾。踏上新征程,坚定不移把改革进行到底,是确保人民军队不断取得新跨越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牢牢把握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改革是要更好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更好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更好坚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坚持用***强军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深刻认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部署要求,凝聚全军官兵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的共识和力量,确保政令军令畅通、行动步调一致。要坚持用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统领改革全局、发挥领航定向作用,破除思维定势,突破利益藩篱,各项改革举措着眼强军目标来谋划,各项改革任务围绕强军目标来推进。要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立足我军军事理论和实践,广泛借鉴外军和地方有益经验,加快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路子。
    始终坚持聚焦备战打仗。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搞好总体筹划,全面协调推进。要牢固树立向改革要战斗力的思想,把主攻方向放在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放在战斗力建设的薄弱环节上。要坚持把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改革作为有机整体,把握各项改革任务内在关联性,以硬实改革举措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解放和增强我军活力。要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紧跟科技强国建设进程,坚持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抓关键、补短板,抓前沿、布新局,抓基础、增后劲,优化国防科技创新布局和环境条件,用好用足各方面优势力量和资源,大幅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科技体系,不断释放改革效能,把我军发展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觉投入改革创新的洪流中。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推进军队改革创新,需要全军官兵共同努力。要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强化各级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改革要求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勇于攻坚克难,以坚强的党性、高度的觉悟、振奋的精神,积极投身改革创新实践。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尊重创新、崇尚创新,完善有利于释放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把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要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增强官兵科技素养,激发官兵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军的自觉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社会认知:认知域作战重要抓手
2022-09-22

    引言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并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也是认知域作战的重要抓手。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天然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分析认知域作战致效的社会路径,对于加强认知域作战建设、打赢未来战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舆论宣传主动塑造社会认知
    认知攻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认知域作战,往往先于战争开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作用于对象国各个社会领域,通过舆论宣传主动塑造社会认知,形成利于己方的社会主流意见,在战时发挥综合制衡之奇效。
    聚焦总体动员。战争未启,认知先行。实施认知域作战,需要前期进行有效的舆论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利己的社会认知态势。心理学家拉斯韦尔曾说过:“毫无疑问,政府对舆论的引导是大规模现代战争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战争发起前,要瞄准赢得舆论优势,提前开展认知布设,争取最广泛的国内国际支持。先于战争发起的认知域作战,其重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舆论来营造一种社会主流意见,为准备战争、发动战争、赢得战争进行全面的社会动员,以有效引导公众支持政府的决策、争取国际社会的政治支持。
    强化战略布势。战争准备期间的认知域作战,要以先期战略布势、舆论塑势为重点,根据国家和政府需要,积极宣传本国的优势所在、正义所在,深入揭批敌人的险恶用心、虚弱本质,以此来形成一种义战必胜、敢战敢胜的社会主流意见,为震慑对手、争取支持塑造良好的认知态势。通过有效的舆论造势,宣示己方赢得胜利的决心和意志,展现充分的战争准备和强大的军事能力,对目标对象的认知心理进行影响、干预和塑造,有效激发己方信心和士气,消解敌人的抵抗意志,最大限度争取战略主动和民心支持,牢牢掌握战争主导权、道义话语权,使敌对方认识预感到难以承受的后果,进而达成先期慑止、灵活控局的目的。
    紧盯法理争夺。战争历来强调师出有名。在认知叙事中掌握战争的定义权、解释权,形成一致的社会主流意见,凝聚起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认同,调动广泛的力量和资源,是先期认知域作战的一个重要目标。搞好正义叙事表述,营造师出有名、正义在我、法理在手的社会认知,是先于战争出鞘的“利剑”,早于战争发起的“重器”。为此,认知域作战需要主动创设议题,设法为战争定性、为行动正名,做好“正当防卫”的叙事、“被迫合法”的界定、“最后手段”的阐释,使捍卫战争正义权成为社会主流意见。
    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干预社会认知
    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信息传播格局的出现,使得网络认知攻防成为认知域作战的重要手段,它有力地拓展了认知域作战的可及性与到达率。从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的认知攻防来看,多层次、多主题、全民化的社交媒体认知攻防,能够快速撬动社会舆论、影响战局走向,既可根据战场需要形成舆论爆点促动认知激变,又可绕过敌方舆论封锁实施认知渗透。
    借助信息流量主导认知走向。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平台的交互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去中心化的“差异叙事”、网民碎片化的“个人叙事”更容易影响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干扰着社会认知判断。网络社会中认同力量的展现,对于改变舆论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也使得信息流量成为认知域作战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现代认知域作战,“信息武器化”“舆论武器化”的特点更加突显,通过数据操纵、限流封删、机器人转发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社交媒体的信息流量,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聚焦社会共识,推动形成“信息瀑布”,使社会民众在其中被主流社会舆论所左右,进而使其认知形成固化。
    通过公众人物施加认知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传播越发达,注意力就越是一种稀缺资源,唤起受众认知的信息就越需要精心制作和发掘。在认知域作战中,如何使特定信息能够引起目标受众注意,成为首要步骤。认知域作战的发起方可通过网络大V、头部网红等公众人物发声的办法,将精心包装的信息投放到社交媒体平台,以此来吸引目标受众注意,提升利己信息的能见度与到达率。经公众人物传播的信息可以从纷杂的舆论场中骤然显现出来,成为人们思考的参照物,并在群际互动、圈群互动中成为主流意见,进而扩大己方宣传声量、声讨压制对方宣传,引导塑造民众形成定性认知。
    运用新兴技术赋能认知攻防。科技改变作战样式,也极大地拓展了认知对抗的手段。比如,算法推送、智能语音、深度伪造、虚假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就丰富了认知域作战向社会层面全面渗透的策略手段和工具选择。在未来认知域作战中,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增强认知态势感知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绘制关键人群认知图景、利用算法技术持续影响目标对象认知思维将成为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特定受众进行饱和式精准认知攻击,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干扰敌方决策认知,利用脑机接口、神经科学等技术直接作用于军事人员等,将成为影响社会认知、主导舆论走向的重要手段,便于更加直接高效地达成作战目的。
    紧跟军事行动进程影响社会认知
    战争实践表明,军事行动对认知塑造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现代战争中,军事行动与认知攻防如影随形、协同发力,两者相互影响、互为支撑,战场态势的有力塑造能够极大地改变社会认知,军事行动的顺利展开能够促动社会认知激变,使之朝着预设方向发展。
    配合军事威慑行动瓦解民心。通过军事威慑行动营造有利态势是战争准备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战争效益的有效手段。认知域作战中,坚持认知攻防行动与军事行动同步理解任务、判断情况,同步研究筹划、决策部署,同步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可以巧妙地运用军事行动的威慑效应放大认知攻击效果,达到瓦解目标对象民心士气的目的。未来认知域作战,应基于军事威慑行动同步展开,充分释放军事威慑行动的信息,多手段向敌方展示己方的综合实力、战争潜力、装备性能及军民意志等,从而对敌对方社会民众形成强力震慑和牵制效应。
    结合有利战场态势分化阵营。战场态势变化往往会使舆论产生震荡,进而向社会面扩散和渗透,产生强大的认知冲击力。因而,在实施认知域作战时,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超前设计认知攻击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战场有利态势,借助军事行动的强力震慑作用,促动目标受众产生认知激变。如战局进展顺利,则可进一步宣传放大军事作战效能,利用舆论示形造势,营造山雨欲来、泰山压顶的威迫气氛,迫使敌对方民众动摇信心、放弃支持。
    融合军事作战效能软化意志。利用军事行动施压,促动社会认知激变,要善于抓住军事作战效果做文章,巧妙地将军事上的胜势转化为认知上的强势,不断强化对目标对象认知攻击的震慑力。在实施认知域作战过程中,要将认知域作战无缝嵌入“硬摧毁”中,全面融合军事作战效能强化认知震慑、认知干扰、认知破击等“软杀伤”效果, 促使敌对方社会民众心理认知产生激变,强化其畏战怯战反战情绪,再适时利用作战效能的延伸效应加以诱导,促使其社会内部产生系列不良连锁反应,以软化其抵抗意志和作战信心。
    

加强纪律性 革命无不胜
2022-09-21

    我军素以纪律严明著称于世。守纪如铁、执纪如山,是人民军队红色基因图谱中鲜亮的标识。回顾95年战斗历程,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充分彰显了革命纪律的伟大力量。习主席强调,军队是最讲纪律的,纪律严明是战斗力的重要源泉。过去战争年代我们打胜仗靠纪律,和平时期加强部队建设同样离不开纪律作保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人民军队必须更加重视和加强纪律建设,坚持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有效履行使命任务。
    一
    军队是一个战斗集体,严明纪律是军队的本质要求,纪律建设的成效关系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和作风形象。我军历来善打大仗硬仗恶仗,创造了无数以弱胜强的战斗奇迹,分析其中的制胜机理,纪律严明是一个重要原因。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工农革命军抵达江西吉安的荆竹山。因长途行军,有的战士刨群众的红薯充饥。毛泽东同志知道后,立即召开大会,要求官兵严格遵守群众纪律,首次提出了三大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革命初期,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和铁的纪律,红军和人民群众形成了血肉相连的鱼水之情。革命战争年代,斗争环境恶劣,生活异常艰苦,官兵时常忍饥挨饿,但他们始终对群众秋毫无犯,群众感叹“从没见过这样的军队”。95年来,从“三大纪律”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中国工农红军纪律条例草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试行)》,人民军队始终注重纪律建设,把严肃部队纪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保持了人民子弟兵的初心本色,成为了令行禁止、军纪严明的典范。
    铁一般的纪律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回首我军光辉战史,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相比国民党军队纪律废弛,红军依靠严明纪律统一意志和行动,在严酷斗争中取得了多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并创造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在敌后和人民群众紧密配合,一次次打败日伪军进攻。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军纪严明,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让人感叹: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广大志愿军官兵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不惧强敌、向死而生,涌现出了杨根思、邱少云、“冰雕连”等英雄个人和集体,彰显了人民军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优良传统,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胆魄。一路胜战一路歌,历经岁月洗礼,纪律严明已成为融入我军血脉的红色基因。
    纪律之于军队,犹如空气之于生命,一刻也不能缺少。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大肆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面对各种考验,我军官兵必须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持头脑清醒,筑牢思想防线。新的时代背景下,战争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是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作战空间全域多维、作战要素一体联动、作战节奏转换加快、作战装备十分复杂,对指挥统一性、行动精准性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部队必须高度协调、严密配合。纪律不严明,肯定打不赢。广大官兵只有做到令必行、禁必止,才能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可以说,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条件怎么变化,对我军来讲严守纪律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
    二
    我军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始终把铁的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严明纪律是人民军队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和完成一切任务的重要保证。
    纪律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由于社会性质、政治制度、军队宗旨和历史传统不同,军事纪律的性质和内容也不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其纪律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意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充分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和作风。我军的纪律与一切旧军队的纪律有着根本的区别:我军的纪律是根据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军事斗争的需要而制定的,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反映和代表人民的意志;而一切旧军队的纪律维护的是剥削阶级的利益,是剥削阶级为压迫劳动人民和保护私有财产而制定的,只反映社会中少数人的意志。
    毛泽东同志曾说:“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我军官兵之所以具有严守纪律的高度自觉性,就在于我军的纪律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人民军队性质宗旨、职能使命的反映,同革命军人应有的崇高价值追求是一致的。长期以来,我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注部队,使广大官兵懂得严守纪律对于坚持我军性质宗旨、夺取战斗胜利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对纪律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执行。实践表明,广大官兵只有明白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根本道理,才会更加自觉地遵规守纪,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甘愿牺牲一切乃至生命。
    令严方可肃兵威,命重始于整纲纪。我军历来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始终把严明纪律作为建军之基、治军之本。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领导军队形成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作战纪律、训练纪律、工作纪律、保密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等一系列纪律,为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了坚实支撑。我军把革命纪律称为铁一般的纪律,就在于纪律具有不可动摇的严肃性、权威性,标定了军队人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和高压线。军队纪律是统一全军的刚性约束,只要是纪律明确应该做的,必须坚决执行、不打折扣,只要是纪律明确不能做的,必须坚决不做、令行禁止。新时代革命军人要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敢抓敢管、严抓严管,增强法规纪律的执行力,切实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落到实处。只有每名官兵都具有严格的纪律性,才能保证领导指挥坚强有力,形成步调一致的强大合力,确保把我军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制胜优势。
    三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一场伟大的进军。我们要不断加强纪律建设,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纪律建设的根本政治任务。军队守纪律,首要的是遵守政治纪律;守规矩,首要的是遵守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与其他纪律相比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是军队全部纪律的基础。人民军队只有严守政治纪律,才能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最根本的建军原则,也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要做到坚决听党话、跟党走,既要靠思想上的信仰信赖,也要靠纪律上的锤炼约束。当前,抓深抓实纪律建设,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对党绝对忠诚的人手中。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厉行法治、严肃军纪,是治军带兵的铁律,也是建设强大军队的基本规律。要坚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以纪律建设促进依法治军,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要积极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新要求,在工作指导上始终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将依法治军和从严执纪紧密结合、同向发力,为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实现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供纪律支撑。
    习主席反复强调,军队的一切工作要“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当前,我军执纪监督越来越严,问题纠治的成效显著。但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立稳立牢备战打仗这个指挥棒,还需要进一步发挥纪律的严格规范和刚性约束作用,把强有力的纪律工作融入战斗力建设全过程,以严明纪律有效化解部队建设中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矛盾问题。针对部队战备、训练、作战、指挥等各环节中容易发生的违规违纪问题,加大执纪执法力度,对查处出来的问题一查到底、严格问责、绝不姑息,以铁律改训风、正演风、严考风,不断强化部队备战的意识、敢战的血性、胜战的能力,真正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电磁毁瘫战——电磁空间作战新趋向
2022-09-20

    阅读提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美俄等国纷纷加快以强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等为代表的电磁硬摧毁装备技术发展,电磁空间作战手段正呈现由“以软为主”向“以硬为主”的发展趋向。电磁硬摧毁手段的体系化运用将推进电磁空间作战样式创新,并在毁瘫敌天基体系、打赢无人战争、夺控战场制权和战略制衡博弈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电磁毁瘫战正成为电磁空间作战的一种新型作战样式。
    电磁毁瘫战,是指着眼作战对手信息赋能优势和日益增强的抗干扰能力,为强化电磁攻击效果、提升联合作战效能而遂行的作战样式。主要利用强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等新型电磁硬摧毁手段,遵循软硬结合、以硬为主、体系制胜的作战思想,针对敌主要作战平台和核心电子信息系统,单独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力量实施空天战略毁瘫、远海体系破击、空中电磁制压、陆上电磁控杀等多域行动,达成联合作战目的。
    电磁空间新质能力不断突破的高效推动
    新兴技术的创新跃变是发展基础。近年来,在颠覆性技术推动下,特别是随着微电子与材料科学、电源与储能、能量转化、功率合成、辐射控制等方面技术的突破,高能激光、高功率微波等电磁硬摧毁手段性能不断提升,正逐步突破战术应用的瓶颈,向战役战略应用领域拓展延伸。高能激光方面,固体、混合各型激光器在原理、结构、材料、电源、热控制、光束控制等方面突飞猛进,正向战略战役级武器趋势发展;高功率微波方面,正在向脉冲功率系统的小型化、微波源的高转化率和载体平台的多样化、高机动化发展,弹载、星载高功率微波武器逐步接近实战部署。粒子束产生、控制、定向和传播技术的理论和试验日趋成熟,加速器体积、重量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带电粒子束武器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作战效能的不断提升是内在驱动。传统电磁空间作战的主要手段是电子干扰,电子干扰的长处在于能够造成敌电子信息系统失能失效,但也存在技术体制相关性要求强和作战目标采取抗干扰措施功能易恢复的弱点。而电磁硬摧毁行动则着眼物理平台以及平台内的电子设备和操作人员,注重从结构和功能破坏上进行攻击,一旦发现目标,不管其是否正在使用电子设备收发电磁波,都能从物理域层面实现主动毁伤,进一步提升电磁空间作战的综合效能。电磁硬摧毁能量可集中、可分散,具有高能、高速、长效、灵活的特点。强激光武器功率不断提升,采取高精度跟踪瞄准,在目标指定部位累积能量,达成破坏目标结构的目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可在指定区域和方向上快速投射高能脉冲,对电子线路和信息设备产生耦合效应,还可对人员产生电磁拒止效应;粒子束武器通过使用粒子加速器将大量微观粒子加速到极高速度后轰击目标,造成目标结构材料汽化或融化或破坏目标内部电路。
    作战手段的体系运用是突破关键。传统电子对抗主要执行侦察定位、佯动欺骗、干扰压制、伴随掩护、末端防护等支援作战任务,尽管反辐射力量能够遂行一定的硬杀伤行动,但抗干扰、抗机动能力一直是其短板。随着新型电磁硬摧毁手段的不断发展,电子对抗力量的体系化程度将更加完备,整体作战能力将实现质的提升,便于进一步创新作战方式方法,形成网电一体、软硬一体、电火一体、全域一体的新局面,电磁空间整体作战域的特征将日趋明显。通过规模化、体系化运用电磁空间软硬作战力量,可达成奇袭降效战略作战平台、强力打压信息节点链路、区域瘫痪电磁赋能设备、彻底撕开防御体系缺口的效果,电磁空间作战或将成为独立的战役阶段或战略性作战行动,在联合作战和维护国家电磁空间战略安全中发挥重大作用。
    应对智能化战争新威胁挑战的有力抓手
    防控无人化威胁的“屏障”。智能化战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广泛使用分布于各维空间的无人化作战平台,近几次局部战争和冲突已向世人展示了无人机蜂群全维侦察、隐蔽渗透和纵深打击的巨大威力。智能无人化装备以敏捷、集群、自适应为特征,这就决定了其开放的信息接收、灵敏的感知探测、遍布的神经网络,物理支撑上都是非常敏感脆弱的电子元器件,易受到强电磁脉冲的压制与破坏。电磁硬摧毁武器以耦合、击穿、热熔为机理,能够实现能量的短时快速精确释放,具有速度瞬息到达、“弹药”无限、区域毁伤、灵活可控的独特优势,通过体系化运用,可构筑立体多维的电磁杀伤网,形成强大的“电磁火力”,高效毁瘫来袭的无人化作战目标。
    反制高超声速武器的“利剑”。高超声速武器飞行速度极快,通常可以达到5-10马赫。在防空反导作战中,传统动能拦截器等防空反导防御手段难以有效应对高超声速武器打击,拥有高超声速武器优势的一方无疑将占有战略主动。高能激光等定向能武器,具有光速攻击、重复使用的特点,既能在高超声速武器助推/上升阶段发挥作用,也可在中端/末端防御阶段将其摧毁,在拦截高超声速武器方面潜力巨大。美国在2022财年国防预算中,就曾授权导弹防御局大力开发用于高超声速导弹防御的定向能技术。
    夺控战场主动权的“法宝”。随着颠覆性技术发展和战场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武器的信息化将不可避免地向信息的武器化转变,未来将会出现集强大电磁与火力突击能力为一体的飞机、舰船、战车等平台,这些作战平台除具备火力打击手段外,还将配备灵巧干扰、粒子束攻击、激光致盲毁伤、电磁脉冲攻击等电磁打击手段,火力突击装备与电磁进攻装备之间的界限将日趋模糊。通过体系化运用电磁脉冲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反辐射武器等电磁摧毁力量,在电子干扰、网络进攻、火力打击密切协同下,可构建“点面”结合的电磁打击链,精确毁伤敌战略电子信息系统核心节点,区域夺控敌战场网络信息体系,全向瘫痪敌智能无人化作战集群,降低甚至剥夺敌方使用电磁频谱和电子信息设备的能力。电磁硬摧毁力量将在有效破击敌作战体系、夺取战场主动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主导作战进程、改变作战规则。
    军事强国强化战略竞争博弈的重要选择
    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由于电磁硬摧毁手段具有改变未来作战方式、引发力量结构嬗变的潜能,世界军事强国近年来高度重视、持续推进其装备技术发展。美军将强激光、高功率微波、粒子束等定向能技术作为未来“改变游戏规则”“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颠覆性技术大力发展。据外媒报道,2020年美军成立国防部联合定向能转化办公室,大力推进定向能技术发展。俄军也非常重视电磁硬摧毁相关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将其作为非核战略遏制、非对称作战的重要手段实施重点建设。英法等国也相继开展激光武器系统实战化试验。
    强化新装备作战试验与实战运用。近年来,主要军事大国持续开展电磁硬摧毁装备试验,不断探索其实战化运用方式,加速形成多样化实战能力,正在实现由战术应用到战略战役控制,由最初的反无人机、反炮弹、反小艇发展为反战斗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高超声速武器。如美国已完成舰载强激光反无人机和反小艇试验,还对分层激光防御系统进行测试。近年来,俄军也强化技术储备转化为实际装备并部署运用。在纳卡冲突中,俄罗斯为保护驻亚美尼亚久姆里军事基地安全,就曾部署了“克拉苏哈-4”高功率微波系统。
    推动电磁硬摧毁装备体系化发展。一方面,注重电磁毁瘫能力载体的多样化发展。美国各军种根据自身作战需求,发展相应载体平台电磁硬摧毁装备,能量高低搭配,形成远中近多层次攻击能力。如强激光武器方面,美国相继发展车载、舰载多种激光武器,正在发展紧凑型机载和星载高能激光样机;高功率微波方面,美国正在开发小型近程、中型中近程陆基高能微波防空武器以及配置在无人机等上的高能微波防空武器。另一方面,注重将电磁硬摧毁装备融入作战体系。军事强国在加强电磁硬摧毁装备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与传统系统的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和网络赋能,将电磁硬摧毁装备与传统防御体系进行整合,以形成更加高效的作战体系。如德国的“天空游骑兵30”防空系统就集成了激光武器、30毫米炮和防空导弹等。
    

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能”与“不能”
2022-09-19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是推动军事技术进步和军事革命演进的重要力量,是改变作战样式和颠覆战争形态的关键推手。在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热潮中,必须审慎思考谋后而定,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技术枢纽作用,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功能边界,准确把握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既要反对鄙薄论,也要反对万能论,全面客观厘清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能”与“不能”,努力在人工智能军事应用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体系发展、跃升突破。
    能颠覆战争形态,但不能改变战争本质
    战争形态是不同历史阶段战争的表现形式和总体状态,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运动在军事领域的表现。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主导性武器装备的标志性发展,会引起军队编成、作战方法和作战理论等全新变革,导致战争的整体性改变,从而产生新的战争形态。当前,智能化战争形态已显露颠覆以往战争形态的新特征。比如:智能化军队组织形态将重塑重构,领导指挥体制呈现扁平网聚、矩阵交互、全域耦合特点,规模结构更加精干高效、多域聚合、一体融合,人机混合和无人集群编组成为主要方式,智能主导的无人化作战力量占比不断提高;虚拟空间在作战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逐步提升,地理域、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实现深度统合与一体化,多域跨域成为基本形态;武器系统无中心、弱中心、有中心以及相互之间的混合兼容成为发展趋势,将彻底改变以人为主的指挥控制和决策模式。
    目前已经显见,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军事领域,提升了战争智能化对抗的色彩与水平,由此可能造成战争门槛降低、战争表象模糊、战争主体更加多元。但任何技术手段的更迭进步也无法改变战争的本质,无法改变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指导规律。在智能时代,战争本质仍然是流血的政治,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同样是各个国家和政治集团政略战略的直接体现,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依然有明确分野,战争的命运依然是由参战的官兵和人民群众决定的,涉及民族独立、反对压迫剥削、促进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战争,需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胆略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在战争指导上,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坚持战争为政治服务、坚持以正义战争打败非正义战争这个根本。
    能辅助人类决策,但不能完全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能否完全取代人类在战争中的作用,是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必须直面的问题。智能化不是要让机器智能超越、取代或淘汰人,而是用它辅助、解放和增强人,通过人机智能融合,实现人的自我超越。从“器”的角度看,目前基于“统计学+大数据”为特征的机器学习,智能特性依然有赖于数据的堆叠和算力的进步,数据的量级和质量将决定智能的程度,单纯建立在模拟仿真模型和战争推演数据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过程处理和因果逻辑关系上存在薄弱环节,容易遭到伪数据的诱骗,置信度不够理想,远未达到指挥“末日武器”的水平。从“术”的角度看,军事指挥和战争活动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艺术性地利用或制造不确定性也是克服不确定性的方法之一,有时需要用“劣解”而扬弃“优解”,如果完全接受按照算法模型规划的最优方案,军事指挥艺术的发挥空间将被严重压缩,恐怕很难出现“空城计”“四渡赤水”这样的神来之笔。
    随着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亟待界定,战争伦理、道德、法律也将面临新一轮挑战。人工智能或许能分清“利”与“弊”,厘清“胜”与“失”,但却很难像人类一样看待“舍”与“得”,判断“对”与“错”。无论智能科技取得什么样的突破,人仍将是战争的策源者、设计者和承担者,人类意志以规则和算法被物化到智能武器中,战争中由智能武器来贯彻人的作战意图、达成预定的作战目的,智能武器自主作战的背后依然是作战方法、指挥方式与意志品质的较量。人类必须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能成为战争主导技术,但不能包办战争全部技术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巨大价值,推动世界各国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未来战争的主导技术全面布局、全力发展。但应该理智地认清,人工智能技术会是未来战争的主导技术,但不会成为战争的全部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只是手段和过程,而不是结果和终点。从历史经验看,新事物总孕育于旧事物中。科技领域围绕颠覆和反颠覆、突袭和反突袭、抵消和反抵消的较量十分激烈,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量子信息、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以及与之交叉领域的迅猛发展,任何一点形成突破都有可能带动链式发展,推动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化,“太空战”“基因战”“生物战”等同样可能成为主流作战样式。通过机器学习应用和深度学习算法,提高核爆炸过程的数值模拟能力,在确保其核威慑可靠性的同时,从技术上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核威慑进攻性、实战性增强,核讹诈甚至有限核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人工智能与一系列先进常规武器之间存在多方面交集,能够大幅增强常规武器的能力,进而放大先进常规武器的破坏性影响。必须辩证看待人工智能与其他颠覆性技术群的发展关系,在力量分布、资源投向上既重点突出又有所侧重,兼顾左右协调发展,以创新方式控制成本。必须汲取“冷战思维”经验教训,防止强敌进行“技术讹诈”,全面协调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警惕盲目陷入“全球人工智能军备竞赛”,造成战略消耗和战略被动。
    

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内核精髓
2022-09-16

    编者按?中国传统战略文化思想丰富、意蕴深厚,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安全理念和战略考量。其中,“大一统”的战略追求、以德安邦的战略眼光、文武相资的战略手段、富国强兵的战略根基、安国全军的战略境界等,尤能体现传统战略文化的内核精髓,今天仍具历久弥新的启示意义。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历代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安邦定国,在处理国家安全事务上不乏深邃思考和精辟论述,形成了绚丽多彩、各擅胜场的战略文化。这些文化从战略层面展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蕴含着追求长治久安的战略思考,闪现着谋胜图强的战略智慧,对新时代理解把握国家安全问题仍具启迪和借鉴意义。
    “大一统”的战略追求
    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始终追求和坚持国家“大一统”,表现为对国家统一的深层认同和持续努力,并成为实现政治安定、人心归附乃至国家崛起的强大杠杆。这一特征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历代王朝制定安邦大略的思想基础。
    《春秋公羊传》记载:“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首次提出“大一统”概念;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认为如此方能“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可见,“大一统”发端于先秦,最初侧重政治上的统一。随着统一文化的长期浸润,“大一统”的内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拓展延伸,成为传承中华文明、联结中国历史的关键。所以董仲舒讲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传承后世,“大一统”逐步从政治、地理上的统一,上升到思想认同的一致,达到“人和”“壹民”的境界。今天看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认知追求,利于集中整合国家资源,便于形成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历史上公认的盛世,多在国家统一之后实现,如文景之治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开元盛世在讨灭徐敬业后,康乾之治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后,等等。正如《荀子》所言,“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放眼中国历史进程,尽管统一与分裂的局面交替出现,但统一是主线,分裂或割据则是暂时现象。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交融、伦理教化、制度实践,“大一统”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战略追求,也成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文化观念,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动力,极大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意识和性格特征。
    以德安邦的战略眼光
    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一大突破,在于能够站在政治高度把握国家安全问题,较早挣脱了单纯军事观点的束缚。映射到安邦大略上,体现为重视安定国内民心、安抚四夷人心,以此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早在春秋争霸的历史舞台上,管仲率先提出“招携以礼,怀远以德”的战略主张,以“尊王攘夷”号召聚拢诸侯,获取了政治、军事双重胜利。此后,孔子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孟子提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发出了以德安邦的文化先声。传至后世,这一战略文化为历代明君良将所接受,西汉名将赵充国在平定西羌之叛时,五次上书朝廷建议政治安抚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终获平叛全胜。纵观历史,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因素不在山川险固,不在兵革锐利,而在于采取的政治方略能否收获和安抚人心。因此,古人深谙“得民心而后天下安”的道理,注重政治清明、政策开明求内外安全稳定。值得关注的是,古代先哲强调以德安邦的同时,从未放弃或排斥正义战争。最典型的莫过于儒家,孔子对君主四处武力征伐明确持反对态度,但当卫灵公询问可否征伐叛乱的蒲地时,孔子表示同意;在齐襄公是否应向纪国报九世之仇的问题上,孔子表示赞成。这说明,先贤反对兼并征伐和穷兵黩武,但并不反对以战止战,并不反对伸张正义。可见,以德安邦的核心是从政治需要出发制定安全方略,绝不意味着妥协和退让,为了维护国家安宁和统一而诉诸的正义战争,也是以德安邦的应有之义。
    文武相资的战略手段
    文和武是我国古人提出的一对重要范畴,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从国家安全角度看,文是指政治、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武则特指军事手段。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综合运用多种战略手段利于达成战略目标,主张通过文、武两个方面共同发力。
    《逸周书》有言“内事文而和,外事武而义”,首次提出文武相对的概念;孔子讲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深入论证了文与武的辩证关系;《吴子》记载“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反映了一味崇尚文治或单纯倚仗武功必然走向覆灭的历史规律。这些古代著述,揭示了文武相资方能巩固国家安全的道理,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高祖刘邦以武力夺取天下后,重视武备而忽视文治,大臣陆贾劝谏:“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刘邦听取了陆贾的建议,文治与武备双管齐下,由此将国家发展引入正轨,成为历代沿袭成规的安邦大略。诸葛亮提出“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认为文与武都不能单独存在,主张文武并用、相辅相成。唐太宗总结治平经验,曾说过:“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认为乱世须用武力谋统一,承平须靠文治保周全,深化了文武相资的认识。同时,古人特别强调合理把握文武相互关系,既不重文轻武、亦不重武轻文,避免出现穷兵黩武或偃兵息武等极端情况,二者相得益彰方能产出最佳效益。
    富国强兵的战略根基
    中国古人很早就从战略高度理解经济与军事的关系,认为经济实力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必要条件,国防强大才能长久实现经济发展和民众安宁,从而形成了富国强兵的战略文化。
    春秋时,《国语·齐语》记载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其“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的战略主张,为齐国争霸奠定基础;战国时,《商君书》提出“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体现了古人对经济实力与军事能力的辩证认识,反映了传统战略文化的不断延续。进入封建社会后,历代王朝立足国家经济基础,通过“兵农合一”将富国强兵落到实处,妥善解决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三国时期,面对军粮匮乏、要靠采食桑椹和蛤蚌为食的严峻困境,曹操采纳毛玠等谋士“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的建议,在建安元年发布屯田令,通过民屯、军屯等途径解决军队粮荒和百姓负担问题,实现了“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应当注意的是,形成这一战略文化的深层原因,还在于民众富足不仅是强兵胜战的先决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基础。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均建立在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之上,如果农民大量破产必然带来流民大量滋生,必将严重危害社会安定,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因此,只有保护、安顿好自耕农阶层,国家才能巩固安宁。如唐代贞观时期,魏征主张通过轻徭薄赋、劝农务本来获取国家安定,体现了民安国安的战略智慧。
    安国全军的战略境界
    立足于丰富的军事斗争实践,中华民族从生存发展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较早地超越了战争视野的局限,把安国全军作为国家安全的至臻追求和最高境界,形成了与西方迥异的传统战略文化。
    战争是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安国全军的理念最早出现于血流漂杵、万骨枯朽的先秦征伐年代,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儒家把战争与斋戒祭祀、疾疫置于同等地位,强调“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道家认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兵家认为“兵者,国之大事”“非危不战”,强调“安国之道,先戒为宝”,等等。以上认知,主流思想是重战、慎战和备战,其文化内核为历代王朝所认同和接受。楚汉战争中,韩信采用谋士李左车“先声后实”之策,未动一兵一卒收复燕国,为楚汉争雄增添有力砝码;东汉统一战争中,汉光武帝刘秀先近后远、逐步进取,最终实现国家统一;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注重训练军队、制造战舰、筹措物资,经过10余年准备最终成功灭吴,反映了稳慎用兵、全国为上、全军为上的战略理念。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更须以时代精神激发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生命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
2022-09-14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对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进行了科学谋划和统筹设计,为推动全民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战略性调整,形成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新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全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崇军尚武的思想观念、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一个强大国家背后必须有一支强大军队,而建设强大军队离不开人民对国防事业的关心支持。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今天,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面对现实存在的战争危险,我们依然需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有助于引导全社会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从而汇聚起众志成城、强国强军的强大意志力量。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军地各级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宣传思想工作主题主线和国防建设使命任务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应看到,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多变、思想文化交锋交融、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尤其是敌对势力加大对我意识形态渗透,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毁根的较量一刻也没有停止。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增强教育的覆盖面、时代性、感召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武备之要务,当以强心为先。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全民国防教育,就是向民族灵魂中熔铸精神、向思想中渗透价值、向骨髓里注入忧患、向脑海里输送责任。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必须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重视忧患意识的培育、提高战争危机的警示,以此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爱国拥军热情,将其报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
    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强军思想融入全民国防教育各领域、全过程,推动全民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
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等重点对象的国防教育。领导干部既是国防教育的组织者,也是示范带头者,担负着履行国防职责和义务的重要时代责任。抓好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就牵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牛鼻子”。持续强化领导干部国防教育,需要依托军队院校和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分级组织对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国防教育专题培训,有序开展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各类媒体等负责人的国防教育专题培训。同时,要把国防教育列入党委(党组)理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772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