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素材:最新党建理论材料100篇(2020年下半年至今)(全文356176字)

    党建理论材料100篇
目录
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6
2.2020年法学研究发展报告 9
3.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 24
4.2020年政治学研究发展报告 40
5.爱国主义旗帜在青年心中高高飘扬 56
6.把牢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人民“指路标” 59
7.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62
8.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65
9.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赋能 69
10.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73
11.从“八项本领”到“七种能力”的延续与升华 87
12.从百年党史看顶天立地 99
13.从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中汲取复兴图强的精神力量 102
14.从五中全会精神中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 109
15.党的七大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贡献 116
16.党的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 123
17.党的组织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129
18.党叫干啥就干啥 135
19.党中央权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中之要 138
20.百年大党奋斗的鲜明主题与核心理念 142
21.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 157
22.高质量推进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 164
23.巩固发展大宣传工作格局 持续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 170
24.关于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使命的思考 177
25.不断开辟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新境界 192
26.汇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196
27.激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200
28.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04
29.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207
30.坚持历史正确方向 坚定扩大对外开放 212
31.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内涵的五个维度 218
32.坚定不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223
33.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25
34.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根基 231
35.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238
36.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241
37.近百年党建布局演进的历史进程与动力机制 248
38.牢记初心使命 让“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274
39.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281
40.抗疫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291
41.立足高校发展创新党建实践 296
42.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伟力从何而来 300
4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百年研究历程与经验启示 304
44.毛泽东《实践论》的新时代解读 320
45.铭记伟大胜利 推进伟大事业 327
46.强化高校党委职责 抓好办好思政课 333
47.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铸就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36
48.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宝贵经验 345
49.让高校党的组织生活“活”起来 348
50.让世界读懂中国 353
51.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 359
52.如何认识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 365
53.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371
54.深刻领会加强机关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376
55.深刻领悟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382
56.深刻认识***法治思想的生成逻辑 388
57.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奋力开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局面 393
58.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坚持系统观念” 402
59.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 409
60.肩负历史责任 感受时代荣光(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专论) 416
61.提高政治站位做好“三个表率”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 425
62.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 431
63.在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过程中筑牢信仰之基 436
64.担当起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神圣责任 440
6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446
66.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458
67.为开启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465
68.为推动人类多元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471
69.五个坚持:“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478
70.五年规划:“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 489
71.***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 494
7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507
73.努力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 515
74.新发展阶段的新方位新挑战新机遇 524
75.新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 531
76.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 539
77.新发展阶段国家治理应注重提升四种能力 546
78.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斗争精神 556
79.夜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560
80.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563
81.以唯物史观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571
82.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 577
83.以新发展理念全面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582
84.永远做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592
85.在大变局中谋新局的科学指南 597
86.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604
87.在文化自信中激发革命文化的活力 609
88.在新发展格局中撬动乡村振兴 616
89.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淬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621
90.在学习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628
91.增强青年思想引领 牢牢坚定文化自信 632
92.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637
93.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理论的哲学思想底蕴 640
94.中国共产党的特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44
95.中国共产党反腐为什么“能” 655
96.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660
9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迈向新境界 662
9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新活力 670
99.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677
100.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传播者 683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发表时间:2020-11-12来源:人民日报
江金权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是因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根本的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近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领导全国人民接续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胜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美国知名公关公司日前发布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今年,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现实。“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破解许多难题,将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道理就在这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高原则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马克思说过:“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才能有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总shu记领航掌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就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这就要求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到实处。
***总shu记多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党的初心使命激发全党同志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议》同时强调,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两者有什么联系呢?***总shu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领域,还包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其他各个领域。这表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党的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挥部”的建设,只有党的建设是高质量的,“指挥部”才能坚强有力,才能更好领导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党的建设必须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长期贯彻严的总基调,坚决防止和纠正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从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法学研究发展报告
发表时间:2021-01-1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科学部
?
2020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的严重冲击,中国法治和中国法学不断释放制度力量和思想力量,经受了社会发展实践对法治和法学的检验。2020年中国法学研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更加自觉立足实践、回应时代,在法治实践中提炼法学理论。?
?
    一、自觉回应法治中国实践?
2020年,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深入推进,***法治思想提出,《民法典》颁布,重大修法活动频繁,司法改革进入纵深阶段,法律制度创新加快,在中国法治发展史上发生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围绕法治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法学研究在法学资源的整合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注重传统法学资源的挖掘,又注重传统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以及现代域外法学资源的借鉴,在继承和借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回应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彰显了中国法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2020年的中国法学研究始终与法治实践一道,不断以创新理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这主要包括:第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二,以法学积极回应国家战略布局,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独立法律关系的制度衡平和创新。第三,整体推进一般法理学和部门法学发展,具体突破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督等各个环节。第四,丰富、完善、发展法理论和法体系,在法治领域不断创新具体的法技术(网上开庭、人工智能的司法运用等)。第五,法学理论界自觉承接法治实务(指导性案例研究等),法律实务界将法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治生产力(法理之于立法的意义等)。第六,传统公法和私法共同支撑起法律秩序,新科技发展催生新兴领域法学(禁毒法、慈善法、网络法等)。第七,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补齐法治应对短板(健康码、人脸识别的法律治理等),展现常态化防疫中恢复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活秩序中的法治力量。第八,中国法朝着良法善治方向深耕细作,并对中国法域外适用进行探索。第九,进一步丰富传统法律制度史和思想史理论(清华简中的法律文化、中外法律经典解读等),拓展新型党内法规理论体系,等等。?
?
    二、中国法学新亮点?
    1.深化***法治思想研究。2020年11月16—17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和确立了***法治思想。***法治思想作为深刻回答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系,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法学界研究阐释的重要选题。《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李林、周佑勇、张龑、翟国强、汪习根等学者的专题文章,诸多法学刊物都组织专题,刊发了张文显、公丕祥、马怀德等专家的理论文章,有力推动了***法治思想的理论阐释。?
    2.以制定和实施《民法典》为契机展开的民法学研究。2020年民法学研究既达到一个新高度,又是多年民法学研究的集大成,这源于《民法典》的制定和通过。《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基础上,2020年刊发的许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代表文章有吕忠梅的《以“生态恢复论”重构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王轶的《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还有王利明、孙宪忠、崔建远、张新宝、杨立新、谢鸿飞等学者发表的理论文章。在问题域拓展上,生态保护、营商环境优化、居住权、疫情防控等问题催生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从研究的理论目标看,以促进民法典实施为导向,也从立法论转向司法适用层面,尤其是适用中与宪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衔接问题,催生了大批研究成果。?
    3.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类成果丰硕。中国法律和中国法学的历史演进规律表明,既有法律及法学的一般特质,更有中国自身的特质,这源于人类法治面临问题的普遍性,中国独特的《宪法》规定性以及中国法治发展道路的独特规定性。与此相应,中国法学“三大体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基于特定历史原因和急迫立法需要大量引进西方法学和法律制度,很多法学领域形成了“模仿型”的法学传统。随着我国法治实践的深化,模仿的底色正快速褪去,中国法学“三大体系”全面重构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凸显。?
在法学学科体系构建方面,无论是一般法理学还是部门法理学研讨都在持续深化。法理学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法理学大厦,克服“有法律没法学”“有对策没法理”现象,持续推动“法理中国行动计划”,付子堂对中国法学和法理学理想图景的阐释、胡玉鸿就清末变法大潮的法理言说追根溯源、陈金钊对法律方法的司法运用等文章,厚植了一般法理学或部门法理学的基础理论。同时,法学界积极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于法律实践的可能影响,并将其作为一般法理学和部门法理学的研究命题,马长山、申卫星、栗峥等围绕法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事实认定、法律大数据、计算法学、算法规制等主题刊发了大量理论文章。在法学学术体系构建上,总结和反思法学学术命题的努力表现于多个领域。黄文艺就新时代中国法理研究的方法论、陈柏峰就乡村基层执法的空间制约与机制再造、钭晓东就新时代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转型所做的分析,均具有积极意义。在法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张继恒指出,包括经济法在内的整个中国法学领域占主流地位的,仍是源自西方“以实在法为法学研究范围”的法教义学进路和主张“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的社科法学范式。据此作者认为,就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尚欠成熟的我国经济法而言,如一味照搬或沿用西方法学话语体系进行论证,必然会削弱甚至损害其学科地位与学术形象,失去自我不断发展的生命力。这种逐步走出西方法学话语的学术反思意义重大。?
4.法学方法论的反思意识明显增强。传统法学研究中,科学与非科学、法理论科学与法应用科学、法理学(法哲学)与法经验科学、逻辑分析和经验事实、法律(法教义学)和社会(法社会学)等二元思维,以及历史思维、比较法思维、法律解释思维,是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2020年法学方法论运用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一,对法教义学、法社会学和比较法研究进行了有力分析。雷磊对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的反思,郑戈对法学的社会科学属性的再反思,宋华琳对比较法研究方法的再审视,这些基于反思研究方法论的文章,对于矫正法学研究中的偏执现象,具有积极意义。其二,实证研究方法被进一步推广运用。吴雨豪对于认罪认罚从宽裁量模式的定量研究、陈天昊等基于双重差分法对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使得实证方法更为精细化。其三,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更加凸显。刘艳红对物性刑法与人性民法的阐释、陈少青对刑民交叉问题的分析等文章,将问题的本质性和方法的辅助性有效融入法学研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8107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