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篇)2022年10月经济类文稿汇编

2022年10月经济类文稿汇编(19篇)
目录

1.***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创新 3
2.新发展理念指引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指引 35
4.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44
5.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54
6.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62
7.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77
8.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83
9.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基石 100
10.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107
11.以高质量发展赢得历史主动 116
12.健全宏观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 126
13.以县城发展质量提升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130
14.解锁外贸企业“活力密码” 137
15.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新境界 140
16.我国市场监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155
17.完善退市机制优化监管生态 166
18.都市圈空间该有多大 170
19.深挖生活服务业潜力 173

***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创新
2022-10-31

    伟大理论都是由特定时代需要而产生的。***经济思想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铸就了***经济思想的时代性、原创性、系统性,赋予***经济思想特有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现实鲜活度。
    ***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如***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世界之变前所未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从高潮转向低潮,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速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吞噬全球多年发展成果,南北发展鸿沟扩大,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时代之变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推动产业生态发生革命性变革,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消长和全球分工格局,改变原有国际分工的“中心—外围”结构,科技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移民问题、地区冲突等各种挑战层出不穷,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
    历史之变前所未有。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虽然“西强东弱”的总体格局尚未改变,但“东升西降”的态势日趋明显。亚太地区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不断提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持续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加速重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跃升,一些西方国家视我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我国发展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
    从我国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面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系统回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蕴含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原创性、系统性的理论成果,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
    创造性回答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书记指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创造性回答人民之问。进入新时代,我国过去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创造性回答中国之问。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强调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创造性地提出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针,强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是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强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些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全新阐释,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创造性回答世界之问。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解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强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选择,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为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经济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处在历史交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深厚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实践基础。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的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发展实践、正在推进的最为壮阔而生动的现代化进程,赋予***经济思想特有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现实鲜活度。
    ***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原创性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理论观点,形成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以及新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范式,并上升为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第一,提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基本范畴。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经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如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这些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立足中国实际、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原创性,构成了***经济思想的“基本元素”。
    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提出来的。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2013年7月,***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同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从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原因,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刻画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要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含义。
    新发展阶段。这是针对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与“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在逻辑上具有递进性,同时又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阐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潜在增长水平趋于下降的背景下,就如何解决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提出来的。2015年11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指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月,***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原创的基本范畴,强调通过结构性改革解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明确了新阶段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在确立了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后,就如何推进经济体系建设提出来的。2018年1月,***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基本范畴,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系这个基本问题,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二,形成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
    在领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经济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如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关于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这些理论成果构成了***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内核。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2015年11月,***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2021年1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是贯穿***经济思想的一条基本脉络。
    关于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深刻回答了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
    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理论。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并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方面阐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思想还从经济规律层面阐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将高质量发展上升为规律性的理论成果。在党的x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理论作为新时代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这是***经济思想关于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2020年4月,***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2021年1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党的x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深刻阐明了自主和开放、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辩证关系,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循环规律的认识,对在日趋严峻复杂挑战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这是***经济思想关于发展和安全关系的理论。***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总书记还强调,“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x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形成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总书记2015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经济思想中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等既是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理论体系,也是“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重要理论成果。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在***经济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书记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在党的x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回答了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成果,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探索创新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绿色发展规律、开放发展规律、共享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体系,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集成,也是***经济思想原创性、系统性的集中体现。***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x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特征、本质要求、动力、方式、路径和世界意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范式。
    第四,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工作方法。
    科学的思想方法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经济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工作方法,如强调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等,形成***经济思想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经济思想包含了许多思想方法的内容。例如,系统观念就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强调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强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又如,重视运用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总书记在讲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强调,“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在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时强调,“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再如,底线思维也是***经济思想中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方法论,强调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经济思想高度重视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例如,强调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强调稳是大局,要在坚持稳字当头、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再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强调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增强方向感、计划性;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效性。
    ***经济思想展现强大真理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我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事实雄辩地证明,***经济思想具有强大思想伟力和科学真理性。
    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大跨越,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经济思想为指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指引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10-3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全新总结和概括,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总书记在党的x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浙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和离开浙江后曾55次到杭州考察指导,对各方面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通起来,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深化“八八战略”实践融贯起来,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产业布局、项目引育等各方面落细落具体,力求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理解把握***经济思想,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的特色和优势。2021年,杭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8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8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7亿元、增长14%,居省会城市第1位、副省级城市第2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升至3.68%。
    实施创新强市首位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要求杭州打造“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在杭州G20工商峰会期间***总书记又介绍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我们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着力打造新时代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举全市之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发展,依托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群,形成1个国家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个省级实验室的科研平台矩阵,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2021年,杭州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22家,R&D经费投入增长15.2%,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2位,科技集群创新指数排名居全球第14位。
    谋划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构建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商业化开发等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成果线上线下路演中心,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交易生态系统,加快建设万亿级科技大市场。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特色小镇等平台,构建全市域、全要素、全周期的孵化链。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实施知识产权转化专项计划,加大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的支持,全力打造活力足、人才聚、产业强的创新创业天堂。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为目标,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落实“三定三评”人才认定模式,加大用人主体人才评价自主权,扎实推进“西湖明珠工程”“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以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为重点开展系列引才计划。蓬勃的创新创业活力、优渥的人才生态环境吸引了万千“金凤凰”,杭州连续多年人才、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第一,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2006年进一步强调,“杭州要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抢占制高点,在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上当好示范”。我们深刻领会***总书记对杭州产业发展的精准把脉,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把数字经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赛道之一,实施“1248”计划,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巩固发展电子商务等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数字视觉、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积极布局量子科技、深海空天、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2021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过1.6万亿元,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1%,数字安防产业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份额亚太第一、电商平台交易量全国第一。
    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5条赛道,实行“链长制”全覆盖,推进“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联动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推动开发区(园区)做强做大做优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积极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制造业“云上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支持发展云设计、智慧物流、智慧检测、共享实验室等新模式,加快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和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持续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新型消费城市,提升服务业全链条数字化水平。深入实施“数商兴农”,积极发展未来农场、电商专业村、数字乡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总书记要求杭州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生态文明之都。我们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大力推进美丽杭州建设,持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扎实推动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
    推进“湿地水城”建设。坚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不断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空间格局,加快形成山水相依、湖城合璧、拥江枕河的城市轮廓。加强西湖、西溪、湘湖综合保护利用,实施千岛湖沿湖湿地和钱塘江、运河、苕溪流域湿地群的生态修复,建设湘湖、富春江沿江湿地、五常湿地、江海湿地等湿地公园群落和生态海岸带,加快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同时全面落实钱塘江流域禁渔制度,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成果参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4个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机制,统筹开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攻坚,大力推进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有序实施重点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创新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全力支持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常态化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2021年市区PM_2.5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增至321天,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原生生活垃圾全域实现零填埋,森林覆盖率达66.9%,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首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推进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无序发展,大力实施产业体系“降碳”行动,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加速推广绿色建材、超低能耗建筑,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的健康风尚,全面完成能源“双控”和减煤目标,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全市累计关停重污染企业418家、整治提升439家,单位GDP能耗0.25吨标准煤/万元。
    推进共同富裕先行探索
    ***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我们坚决扛起省会担当,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坚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杭州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成为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施“县城提质”行动和“百镇样板、全域美丽”工程,深化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统筹城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组团发展,2021年城镇化率升至83.6%。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实施“强村公司”培育计划,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共富模式,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21年杭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75。牢固树立“大杭州”意识,全面落实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镇街结对、村社结对、干群结对“五大机制”,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科技、人才、现代服务业、文创“六大西进”,谋划建设“诗路文化·三江两岸”世界级文化旅游带,2003年以来西部五区、县(市)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支持跨区域跨层级名校集团化办学,推进三甲医院区、县(市)全覆盖,开展老旧小区“拆改结合”试点,聚焦“一老一小”问题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全覆盖和普惠性婴幼儿服务体系建设,推出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近十年杭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达到75%。贯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接轨大上海,唱好杭甬“双城记”,推进杭州都市区、都市圈协同发展,做好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发展。
    推进“扩中”“提低”。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构建一体化创业服务生态体系,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持续深化以高水平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实践。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补贴标准,构建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制度体系。持续开展以“春风行动”为代表的全民慈善活动,推广“互联网+慈善”模式,积极探索三次分配的有效路径。
    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发展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服务、高水平运营,实施“百社示范、千社提升”工程,持续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集中开展城乡风貌专项行动,系统打造“一统三化九场景”,以特色化、可持续为要求统筹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破解“一老一小”、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34个、未来社区118个、美丽乡村272个、风貌样板区37个。
    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放大西湖、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效应,高水平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湖世界爱情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有序推进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利用,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和宋韵文化高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村全覆盖,成功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构建覆盖全市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面推进“浙江有礼·最美杭州”市域文明新实践,成为“最美现象”发源地,“好家风”“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等引领文明风尚,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推动新发展理念向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体制制度、工作举措转化,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市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及时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完善市委常委会、市委财经委员会研究经济工作制度,建立“周调度、月讲评、季总结”经济运行定期调度分析机制,实施“一图一表”每月晾晒,完善赛马激励机制,把经济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市直单位、区县(市)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构建争先创优、联动作战的经济稳进提质工作格局。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探索。创新数字经济治理,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坚决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发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与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叠加效应,突出“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聚焦“458”系统构架,围绕数字贸易、数字产业、数字金融、数字物流、数字监管,强化系统集成、变革重塑,积极探索数字贸易规则体系。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抓手,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数字化改革提升行政服务便利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涉企事项“一照通办”,深化“一件事”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知识产权保护集成改革,深化“信用杭州”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坚定不移践行“两个毫不动摇”,全力打造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示范区,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19年蝉联全国首位,上市企业数量和市值均居全国第4位。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健全常态化联系企业、人才等机制,持续深化“企业大走访”活动,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开展影响亲清政商关系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提升公权力大数据监督能力,着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亲清合力的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十年筚路蓝缕,十年感恩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绩,归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归功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归功于省委领导下全市党员干部的团结拼搏。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吹响了“两个先行”的号角,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大精神,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实践,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率先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在推进“两个先行”实践中扛起省会担当、展现头雁风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指引
2022-10-28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成为***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总书记对区域协调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立足新发展阶段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体现辩证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随着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不同事物之间,而且表现在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且相互联系的事物和要素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类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活动的有机体,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重大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影响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类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要深刻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组合而成。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大,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正如***总书记强调的:“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把握好重要理念和工作方法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适应新形势,把握***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蕴含的重要理念和工作方法,更好谋划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总书记强调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指出“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减贫来进行”;强调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指出“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城乡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要坚持就业优先,做好当地百姓就业这篇文章”“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全过程。要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等;要坚持协调发展,针对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着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坚持绿色发展,明确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区域间长期合作机制,协同维护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要坚持开放发展,各地需立足比较优势扩大开放,强化区域间开放联动,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坚持共享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系统观念。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是***经济思想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我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各环节、各领域。要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聚焦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既积极有为又持之以恒努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是对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要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聚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问题。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党的x大报告中,***总书记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遵循。
    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新要求。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将区域协调发展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去谋划,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完善区域发展的激励机制,深化行政管理、财税、区划、投融资、环保合作等体制改革,允许各地区因地制宜探索,鼓励地方创新发展,实现产业、项目、资金、人才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通过深化大范围、跨区域的经济合作和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促进区域之间互联互通;要不断完善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优势互补,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形成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明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举措。第一,尊重客观规律。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要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发挥比较优势。我国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必须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使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第三,完善空间治理。要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第四,保障民生底线。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成果要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
    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一是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要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要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进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三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四是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发挥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对节约能源资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积极作用。五是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要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六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完善财政体制,合理确定中央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重,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重大意义。***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我国区域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升华,也是未来我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科学指南。

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10-28

    ***总书记在党的x大报告中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在新发展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1我国已具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优势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正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已经具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优势。
    一是我国拥有雄厚经济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基础。2010年开始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国GDP达到114.4万亿,相当于美国的77.1%,占世界GDP比重达到18.5%,远远高于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到2021年的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还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以及商品消费、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市场是稀缺资源,大国市场更是全球性稀缺资源。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在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的能力。从总量看,我国人口规模超过1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重达到18%左右,在封闭的条件下,这么多人口可能就是一种负担,但在开放经济的状态下就成为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从结构看,我国拥有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全球最具成长性、最具竞争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从趋势看,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有可能翻一番达到8至9亿人,强大的购买力会持续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将形成全球最优质的市场优势。
    三是我国拥有丰富人力资源。当今国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也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从数量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8.8亿人,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超过30%,我国的“人口红利”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质量看,《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2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1亿人,居世界首位,而且结构不断优化,“人口红利”叠加“人才红利”,展示出更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是我国拥有强劲发展韧性。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有韧性的发展,我国拥有向纵深推进的广阔发展空间。从城乡看,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近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低,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文化寻根等,焕发了乡村发展新活力和城乡互动融合发展潜力。从区域看,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2021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超过43.1%,东部与中部、西部的人均GDP比值分别下降至1.53、1.68;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圈等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引擎。从行业看,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基石,大国重器推进了制造强国进程,形成东部地区引领、中部地区承接转移和自主培育、西部地区快速增长、东北地区转型升级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服务业迅猛发展。
    2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握的几对重大关系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权宜之计,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把握国际和国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供给侧和需求侧、发展和安全、政府和市场等几对关系。
    第一,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或者片面强调国际大循环,都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误区,要从整体上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是国内市场和资源是国际市场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市场理论认为,世界市场由所有国家的国内市场综合组成,没有国内市场和资源,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国际市场和资源,尽管目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仍然会按照一定规律运转。二是国际市场和资源需要国内市场和资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三是构建国际国内一体化的市场和资源机制,使得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充分交融、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充分流动,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义。
    第二,把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对多年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事关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要避免片面强调公有制经济而忽视非公有制经济,同时也要避免片面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而忽视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不能简单体现为数量、比例。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最具创新力、探索力、灵活性的经济形式,需要加以鼓励、支持、引导。要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各自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
    第三,把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考量的重要概念,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是需求牵引供给,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在各环节中消费需求是指南针,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供给,既要注重数量上、又要注重质量上的消费需求,由大规模、高质量的消费需求牵引生产供给。二是供给创造需求,纵览历次工业革命,新的供给都带来了新的需求,我国供给侧低端、低效、错配等问题较为突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要通过结构性改革的方式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由中高端、高效率、合理配置的供给创造需求。三是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供需平衡既是数量上的相对平衡,又是质量上的高水平平衡,更是长期动态平衡,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促进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第四,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要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一是把发展作为安全的基础,发展是安全的根基,经济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都需要通过发展来改善、解决,没有发展就没有安全的基础。二是把安全作为发展的保障,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对于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稳定压倒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的保障。三是把发展和安全统一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直接表达了发展,还间接表达了安全,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高水平安全。
    第五,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宏观调控背后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通过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存在失灵的现象,需要政府切实担负起重大职责,运用科学的宏观调控加以调整弥补,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关注公平,更好地构建新发展格局。总之,要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要用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国内大循环要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如何挖掘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如何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主要表现为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既要通过自主创新创造创业实现自立自强,又要维持较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特别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全环节。
    二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国际循环也承担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让国际循环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大循环,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不是看我们说了多少,而是看我们做了多少,要靠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三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起着重要作用,要坚持系统思维,更加重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在于要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能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抓手在于要素配置,要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便利条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抓手还在于科技创新,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支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加快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抢占国际产业战略博弈的制高点,促进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五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从战略高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科学评估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博弈、俄乌冲突等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影响,分类制定安全预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工程,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的控制力,推动产业链跨国界向当地要素和消费市场延伸;构建国家产业链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对外商投资并购、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全程防控和规范服务。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2022-10-27

    ***总书记在党的x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并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历经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历史性地站到了新的起点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x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共同富裕承载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党的x大报告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时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必须清醒看到,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诸多难题。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首先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让市场决定、评估各要素贡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各种要素公平获取收益的权利。坚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共同富裕,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完善统筹效率与公平的初次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促进共同富裕,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首先要完善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合理反映不同要素的价值贡献和市场回报,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实现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初次分配中更加体现公平,尤其要注重增加劳动者特别是广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强化促进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制度。要完善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和税收调节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收负担,不断完善财产税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完善兜底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增强精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转移支付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相适应,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比重。
    健全增进社会公正的第三次分配制度。要鼓励先富群体发扬“扶危济困、尚德从善”的传统美德,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完善慈善制度建设,落实并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办公益事业。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健全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儿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力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和改进职业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养老和医疗保障待遇差距,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保障水平。
    完善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是基本前提。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建立与人口流动挂钩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受教育机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完善劳动保护与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高对灵活就业群体、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保障力度,着力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提升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与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以基层为重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重点向农村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推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制度设计,促进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健康公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基本服务支持和兜底保障力度。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树立个人健康责任意识。突出重点,鼓励创新,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厚植共同富裕理念。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化建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和传播,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2-10-27

    ***总书记在党的x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中,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本质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立足新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成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还要看到,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贸易格局、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巨大冲击。但是,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上,从一定意义上说,百年变局亦给我们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就可以更好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党的十二大起,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新发展阶段,要切实增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要解决发展问题,必须先解决发展观或者明确发展理念。2015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创新发展理念要求崇尚创新,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注重协调,强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倡导绿色,认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理念要求厚植开放,坚持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推进共享,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质量高低要用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来界定和衡量。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创新,表现为区域、产业、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具有内在协调性,表现为绿色增长、人与自然和谐是发展的普遍形态,表现为全面开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3144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4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4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