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月刊怎么样(科技创业月刊官网)

第三节 知识组织的起源与发展和几点启示

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引导、提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 其目的是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1] 它包括主观知识( 隐性知识) 的组织和客观知识( 显性知识) 的组织两方面。文献组织是知识组织的初级形式。从知识组织的发展演变来看, 可分为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以数据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和以专家智能系统为基础的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分类系统和叙词表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书情报工作是研究知识组织的传统领域。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文献组织的实质就是知识组织。[2]1985年,青年学者刘迅倡导图书馆学应向“知识工程”转变,提出应把知识组织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3]90年代以后,“知识组织”这一命题成了学术探讨的热点,人们对知识组织的概念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王知津指出,将知识组织等同于文献的分类、标引、编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活动,这是狭义的知识组织;而将知识因子(知识结点)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结点间的联系)网络化,这是广义的知识组织。广义的知识组织包含了狭义的知识组织,因为个体文献也可视为是知识因子。[4]

蒋永福认为“知识组织是指为促进或实现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5]

我国对知识组织的研究历史并不长, 所以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均尚不太成熟, 也正因为此, 目前对知识组织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图书情报界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知识组织研究的计量分析, 可以看出, 对知识组织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并日趋激烈。从总体来看, 对知识组织理论研究较多, 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 学者们对知识组织的方法技术也进行了不少研究, 但很多仅限于理论层面的介绍, 可行性技术和模式的应用研究不太多。从研究者来看, 参与研究的学者还不够广泛, 知识组织研究是一个新课题, 需要更多领域的更多研究者参与探讨, 这样才能推动知识组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 [6]

知识组织走过了曲折的历程,许多学者孜孜以求,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1、知识组织的产生。

“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这一概念,是1929年英国著名分类法专家布利斯(H.E.Bliss)提出来的。此后,知识组织一直受到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在美国,分类、编目、主题标引等课题被名之为“知识组织”。知识组织的任务是寻求抑制知识存取无序化的方法,其目标是使知识(资源)处于有序化状态,并提供有序知识,保证客观知识主观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19世纪,潘尼齐,卡特,和杜威,发展了编目和分类的方法,他们阐明了一些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原理,正是依据这些原理建造了知识组织的工具——分类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和书名目录。他们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

查尔斯.安米.卡特,为词典式目录的建设提供了规则,是《英美编目条例》的直接先驱。

“美国图书馆员之父”,梅尔威尔.杜威,使图书馆藏书组织的实用主义的工具得到普及。最著名的是他的《十进制分类法》 ,现在仍在世界各地使用。

1950年,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图书馆学院召开的“书目组织”会议的一些重要论文,论述了书目组织在文明世界中的作用,并认为分类是书目组织的基础。克拉普给书目组织下的定义是:“有效的编排模式,源自人类交流的记录的有系统地排列”。肯定知识组织的社会作用的存在。同样,谢拉也强调分类的重要,是书目组织真正的基础。然而,他也指出图书馆分类法对于解决组织知识的关键问题的缺点,他说:“毋庸置疑图书分类法在完成它的设计目的方面存在着缺点,可悲的缺点。”他认为“对于分类法来说传统方法的缺点,在于社会认识论的缺乏,或者特定的知识领域的社会环境的缺乏。”仿佛是为了证明谢拉的观点,芝加哥会议也对阮冈纳赞的冒号分类法的引言进行了说明,从此分面标引的观念被接受和扩展。

1961年巴黎国际编目原理会议,召集了目录设计方面重要的思想家。卢贝斯基为以新的形式重申卡特的原理提供了动力,在某种程度上,那个会议开始转移目录的焦点,从它作为图书的清单的作用到作为在著作中的探路者的作用。如同奥斯本的实用主义方法对于书目检索工具的建设一样,维罗纳的文献单元与书目单元的概念构成了这个转移的基础。1977年希基对这一理论的大部分进行了总结,从纸质系统转移到电子的,自动化的系统。合起来,这些关于规则和原理的重要的陈述,可以被理解为组成知识组织理论的核心。

认识论是哲学的分支,研究知识的起源的性质。波利为知识组织对比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提出本体论表示实在的“客观的”侧面,认识论表示“主观的”侧面。本体论(“存在”)提供了一个总的客观的体系结构,在这里知识可以被组织,而认识论(“认知”)考虑知识的获取和它的主观的作用。奥尔森使用一种认识的方法去理解杜威的分类法,指出单一的可知的实在反映在记录下来的知识的表面状态里。迪克阐述了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里认识论的位置。他指出经验(即经验主义)提供了知识的资料,而理性(即理性主义)为它的有序化添加原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为认识论提供基础的平台。它们是知识组织理论发展到这一程度的主要方法。在21世纪的转折关头,知识组织的领域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转向定性分析的工具,以解释围绕着知识和它的文献记录的复杂现象。这能够被看作是挣脱经验主义束缚的努力,使历史第一主义的认识论影响知识组织。

赫乔兰德对于信息检索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对文献实体的内容的分析,提出一种基础的认识论的方法。他从基本的形而上学的态度开始,说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描述存在的事物(基本的性质,性能等等),反之认识论是关于知识和方法的,由此我们达到认识。赫乔兰德列举了四种基本的认识论的态度:①经验主义,从观察和经验得到;②理性主义,从推理的使用得到;③历史第一主义,从文化的解释得到;④实用主义,从目标的考虑和它们的结果得到。

赫乔兰德描述了一个对于主题分析的领域分析的方法,承认任何给定的文献对于不同的用户集团,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和可能的用法。赫乔兰德和奥尔布雷克森说明了分类法研究的最新趋势,证明了赫乔兰德的认识论的体系结构对于得到类目的功效。赫乔兰德与奥尔布雷克森建议,必须更精巧地发展认识论的阵地,采取经验主义和历史第一主义。

马科和内瓦勒,描述了认识的科学和认识论对于分类理论的贡献。证明认识论是有关知识本质的理论。知识组织迷恋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方法已经太久了。确实,理性主义详细述说细节,并且一些知识组织理论的标志,是记述编目的理性主义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最著名的是西摩.卢贝斯基的那些奠基之作,他首先试图“理性地”阐明现代目录的建设和用途。多马诺夫斯基和卡彭特也提供了理性主义的构想,发展了这一理论——那就是,这个原理的体系指导了词典式目录的建设。

共同引用分析,被怀特和麦凯恩广泛地考察,已经证明复杂的关系存在于作者的著作中。贝夫托尔证明关键概念的中心性,比如“类型”和“整体与部分”。梅使符号语言学的工具,受到索引法和分类法的影响。斯米拉格利亚使用符号语言学去理解作品的社会作用。

斯文诺纽斯指出知识组织通过一种书目语言被完成(或者,更适当地说是通过一个书目语言的复杂的集合),用语义学,句法,语用学和规则以控制它们的完成。她累积了在知识组织方面研究的历史第一主义的记录,并且将本体论的工具用于现象的定义的问题。象威尔逊那样,在知识组织的每一个方面她汇集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成果,在适当的地方陈述了原理,并且在经验主义的记录里填补空白。还像威尔逊一样,为了未来的研究可以被用来作为理论的基准,她贡献了一个工具。是她建立了理论的模型。

2、 知识组织的发展

2.1、英国学者B.C.布鲁克斯(B.C.Brookes)提出了“认识地图”(也称知识地图)。布鲁克斯把分析和组织知识视为信息学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图书馆工作者和信息工作者利用现存的各种分类法和索引法对文献的处理不是组织知识而是组织文献。布鲁克斯所指的知识组织,是对文献中所含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人们创造与思考的相互影响及联系的结点,像地图一样把它们标示出来,以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为人们直接提供创造时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他称其为“认识地图”或“知识地图”。 [8]
  2.2、S.塞恩则把英国学者道金斯(Dowkins)类比生物遗传学提出的“思想基因”这一概念引入知识和信息的组织中。按道金斯的理解,“思想基因”是人的思想高逼真度的复制品,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成复合体,具有存在和繁殖能力,如同生物的遗传一样。“思想基因”的遗传变异导致了知识的继承和生产。S.塞恩从“思想基因”出发,指出了目前知识组织方法的不合理性,建议按所谓“思想基因进化图谱”来组织知识。他认为可以从文献中找出“思想基因”,按自然进化方式聚类,形成“思想基因串”,从而编制出新型的概念索引,供人们利用。
[8]

2.3、网格。网格(Grid)研究源于美国政府在过去10年中资助的一些大规模高性能计算项目——分布式超级计算(Distributed Supercomputing)或元计算(Metacomputing)。它是利用现有互联网的架构,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整合成一个逻辑整体——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它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和计算、存储、访问等应用服务,虚拟的组织最终实现在这个虚拟环境下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彻底消除资源“孤岛”。[9]

2.4、Semantic Web (语意网)

Semantic Web 是对当前 Web 的一种扩展, 其中的信息被赋予明确定义的含义,使机器和人能更好地协同工作。含义解释的机器化、知识表现的分散化以及信息标识的本体化成为语义网的特点。运用 Semantic web, 可以把网络中海量的无序知识从语义的层次进行智能组织。Semantic Web 采用了本体的思想, 本体描述的是具有共识的、概念化的事物, 它对实现语义层次上的知识共享、知识重用有着巨大的优势。整个网络知识体系可按一定的标准全面分类为若干知识领域, 进而构造成相应的知识本体, 用完整的本体库来表示知识, 并且库中所有本体的关系可进行标注说明, 这一假设是理论基础。作为Semantic Web 的核心概念, 本体用形式化的逻辑语言描述后, 应用程序或软件代理就可以根据术语间的关系和推理规则执行自动化的推理, 从而为智能应用提供高级的服务。在前人对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绘图的方式表述通过构造本体对网络知识进行智能组织这一过程。[1]

2.5、Wiki作为知识组织的工具

目前,wiki最重大的影响力即来自于公共知识组织领域。wikipedia是迄今为止Wiki在公共知识组织领域应用的最成功的典范。wikipedia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编篆百科全书的协作计划。它的目的是通过全球性的开放写作计划,将普通人脑海中的智惫集合起来,创造一本由作者自由选择、包含各种语种、囊括所有知识、全球性的、为每一个人服务的百科全书。从2001年Wikipedia网站开通至今,Wikipedia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据2005年8月统计,英文版维基百科已超过70万个条目.而所有213种语言的版本共有大约250万条条目。而随着百科全书计划的成功,Wikipedia项目又规划并实施了Wikitionary(维基词典计划)、Wikibooks(维基教科书计划)、Sources Wikipedia(维基资源计划)、quote Wikipedia(维基语录计划)。目前,www.Wikipedia.org已经成为全球流量最大的50个网站之一。Wikipedia及其姊妹项目的成功向我们证明了wiki系统本身作为一种知识组织工具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10]

2.6、概念图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概念图是利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和组织结构化知识的一种可视化方法。概念图用节点表示概念,用连接线和连接词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命题,由两个以上的概念及其关系构成表达意义的陈述;②等级结构,概念图中的概念按照宽泛概念在上、具体概念在下的顺序排列形成等级结构;③交叉关系,不同分支中的概念之间形成的连接关系。

概念图的构建过程即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利用概念图可以沉淀隐性知识。而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将学习中涉及到的资源链接到概念图,实现知识结构与相关资源的整合;同时,概念图表示的知识结构遵循人类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因此可以利用概念图导航人们检索所需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利用概念图聚合显性知识。[11]

2.7、概念网络

概念网络(Connet),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互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研究的一种探索。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思维活动的基础结构,提出了思维活动的心理模型假说。概念网络将概念作为意义的基本表达单元(概念可以是词或短语),依靠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意义主体相互作用的网络。从构造方式来说,概念网络本身是一个知识表达框架体系。概念网络的目标不仅仅是对高水平认知的某种侧面的描述,而是将认知、理解、推理和行为集成为一体,从而能指导智能体对非预期行为进行预判和处理,在不受参数条件的限制下,让智能体能够自我认知。从这个角度看,概念网络也是一种认知体系结构。

概念网络以“概念”作为知识的基本单元,使用属性、关系和行为 3 个元素组来表达概念的内涵,即:概念={属性,关系,行为}

利用概念网络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组织领域知识,并将这种宏观的知识组织方式与知识模型树统一起来,复现整个领域知识的全貌。概念网络通过将特定领域内知识项或知识点概念化,并从属性、关系和行为 3 个方面加以约束,使知识项具备了一定的动、静态特征,本身含有一定的智能信息。概念网络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包含一定的语义信息,使用这种方式构建的领域知识库在其应用范围上具有很强的拓展潜力。同时,使用概念网络构建领域知识库,在一定程度了降低了系统构建难度,增强了系统运行的灵活性。[12]

3、几点启示

3.1、知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很长,非常艰难,非常不容易。

3.2、知识组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手工到机器,由传统到现代化。

3.3、知识组织象接力赛跑,人才辈出,不断有新人加入,不断有创新成果涌现。

3.4、知识组织早年是美英、近些年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的一个研究的热点。从中国知网以“知识组织”为“文献标题”,一次就检索到论文290篇。

3.5、知识组织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这里仍然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

3.6、知识组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研究领域,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这个行列。

3.7、随着知识组织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工作变得越来越艰深。因此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跨学科、多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科学家集团的协同作战进行攻关,才能取得值得期待的科研成果。

结语:知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期间不少学人提出了很多很有创见的理论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相信,通过人类不懈的努力,知识组织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祖琴. Semantic Web 及其在网络知识组织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6(9):181-182

[2] 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29

[3] 刘迅.知识工程——未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内容变化的学科归宿[J].情报科学,1985(5):1-6

[4] 王知津,王乐.文献演化及其级别划分:从知识组织的角度进行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1998(1):4-7

[5] 蒋永福.图书馆与知识组织——从知识组织的角度理解图书馆学[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5)

[6] 李桂贞. 国内知识组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30-32

[7] R.P.Smiraglia.The Progress of Theory in Knowledge Organization[J].Library Trends,2002,Vol.50 N.3:PP.330-349

[8] 韩喜运. 图书馆知识组织问题. [2008-01-22]

http://www.chnlib.com/Zylwj/tsgjianshe/200604/429.html

[9] 张芳芳等.网格知识组织研究[J].情报科学,2006(6)

[10] 李瀚瀛. Wiki作为知识组织工具的应用初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50-53

[11] 张会平等. 概念图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7(10):1570-1574

[12] 刘曙光等. 基于概念网络的领域知识组织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6(4):212-214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49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