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稿汇编(23篇)(20230130-0201)

人民日报文稿汇编(23篇)
目录

1.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3
2.春节消费展现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评论员观察) 6
3.奋斗创造奇迹(思想纵横) 9
4.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新语) 12
5.凝聚无坚不摧的奋进力量(金台随笔) 15
6.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在党领导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有的放矢) 18
7.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人民时评) 22
8.事虽难,做则必成(人民论坛) 25
9.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8
10.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新篇章(评论员观察) 33
11.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36
12.以一流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治理者说) 40
13.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42
14.智能制造,让传统产业焕新机(现场评论·开局之年共奋进②) 45
15.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相处之道(钟声) 48
16.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新论) 51
17.加快工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微观) 54
18.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 57
19.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知新觉) 61
20.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纵横) 63
21.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识(民生观) 66
22.营造良好金融消费环境(财经观) 68
23.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新谈) 70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潘玉腾
2023年02月01日 ?

  党的x大报告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格局。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系于教育。新时代十年,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旨,加强教育顶层设计,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筑牢各级各类教育基础,促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挥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创新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用高水平科技创新激发动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抓手,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抓紧实施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让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春节消费展现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评论员观察)
2023年02月01日 ?
  
  年货大集热闹非凡,人们赶集市、办年货;美食街、民俗街游人如织,热腾腾的烟火气回来了;直播间里人气旺,各式各样的商品吸引消费者下单……春节假期,消费市场加速回暖,既营造出浓浓的年味,也激扬着澎湃的发展动能。
  节日消费是观察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一扇窗口。数据是消费市场的直观反映:2023年春节档国内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透过一个个数据,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春节消费的红火态势。从规模上看,线下与线上“比翼齐飞”,实物与服务供销两旺;从结构上看,健康类、智能类产品热销,文旅消费渐旺。春节消费火热,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展现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
  消费多年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引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段时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冲击,消费市场明显承压,一些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但应该看到,我国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大,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消费“压舱石”作用仍会显现。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消费需求加速释放,接触式服务业相关消费场景不断开启,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积极因素增多。春节作为阖家欢聚的传统节日,也是各种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一个时间段。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加上春节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显著增长,带动节日经济不断升温。这也是消费保持恢复态势的有力印证。
  消费红火,也得益于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近期,多地密集发放各类消费券,涉及餐饮、文旅、家电、汽车等领域。实实在在的实惠,有效激活了消费市场,提振了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广大企业与商户在优化供给上下功夫。民生商品保供增质,满足消费需求;促销活动适时推出,吸引顾客消费;文化、时尚、休闲等业态有机融合,打造全新体验……如今,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产品和服务上下足功夫,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得到满足,企业也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节日经济红火是消费市场恢复的生动缩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激活消费“一池春水”,需要多措并举、统筹兼顾。比如,在增强消费能力方面,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消费信贷;在改善消费条件方面,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在创新消费场景方面,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消费体验,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专业市场与平台企业加强合作,利用新技术新应用丰富购物体验。不断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就能让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出来。
  新春“购物车”,满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着消费市场的活力。瞄准消费新需求、新动向,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必能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稳向好,有效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奋斗创造奇迹(思想纵横)
刘 学
2023年02月01日 ?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回望来时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依靠奋斗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维护团结奋斗的局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永久奋斗的韧劲,通过奋斗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古人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团结奋斗,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锤炼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总书记指出:“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奋斗创造奇迹,必须始终维护团结奋斗的局面,在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的基础上,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要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步调一致向前进,坚决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要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此,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指出:“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新时代十年,正是经历了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通过奋斗创造奇迹,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前,在艰巨繁重的重大任务面前,都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
  ***总书记指出:“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保持永久奋斗的韧劲。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更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要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不畏艰险、永远锐意进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奋斗始于当下。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x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奋斗、艰苦奋斗、永久奋斗,我们就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新语)
潘教峰
2023年02月01日

  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日益重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呈现大体量、高增长特点。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突破3万亿元,经费投入强度为2.55%,已经超过欧洲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不断强化,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951亿元,占经费总量的比重为6.32%。
  不过,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来源基本依靠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投入较低。放眼全球,一些国家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的基础研究经费中,政府、高校投入一般占60%左右,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投入占40%左右。最近,由腾讯出资设立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首期获资助科研人员名单,该项目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10年共投入100亿元,支持“从0到1”的原始创新。相对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量来说,每年10亿元不多,但背后的意义不小:企业作为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研究,探索更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
  过去,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时常常会想对自身有什么帮助,“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则开拓视野,更多考虑的是对科学发展有什么帮助,对现有的科学资助体系形成什么补充。选人不选项目是“新基石”的鲜明特色。在我国科技资助体系当中,以人为中心的资助相对欠缺。原始创新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该“插”在哪里,才能取得真正源头性的原创成果?人才无疑是最关键的。尤其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的关键阶段,做原始创新,就要更加重视选择那些有能力、有创新潜质的科研工作者,给予他们稳定、持续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非学术因素的后顾之忧。
  实际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也一直在探索对科研的资助方式。其中,怎样识别创新人才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中,识别出有潜力的人才并给予支持,才能提高原始创新的成功概率。“新基石”的评选不简单看科研人员过去成果的累加,而是更加关注他们发现科学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研究水准,以及对问题的判断和把握。选才与评价人才,花的精力会更多,但也将深远影响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水准。
  当然,“新基石”的成长之路还很长。一方面,要依靠项目自身能力,争取产生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支持项目长期做下去。另一方面,要保持以人为中心的选才理念、保持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的灵活性。此外,为了鼓励企业长期支持基础研究,也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
  科学兴则国家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会有更多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支持基础研究,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原始创新。聚沙成塔、握指成拳,长此以往,创新土壤将不断培厚,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更多“从0到1”值得期待。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凝聚无坚不摧的奋进力量(金台随笔)
2023年02月01日 ?

  一串串坚实的脚步,见证躬身为民的赤子情怀。在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踏雪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瘠苦甲天下”的甘肃中部,绕过九曲十八弯走进农家、访贫问苦;在春寒料峭的巴蜀大地,不顾山高路远深入大凉山腹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人民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
  一个个可亲可敬的人,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为了带领独龙族群众脱贫,高德荣一天跑6个村、看10多个项目建设点,走上百里山路,打通了独龙江乡通往山外的唯一公路;为了让荒山披上绿装,张连印退休后毅然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留下了让群众长久受益的“绿色银行”;为了让更多女孩走出大山,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许多人的人生……
  《雷锋日记》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坚守奉献,正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今天,一名名共产党员不仅在平凡岗位甘做小小螺丝钉,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更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线,一份份摁着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句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铿锵誓言,令人动容;在脱贫攻坚战场,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一些人甚至献出宝贵生命……“行千里于脚下”的执着追求,“一腔热血为人民”的大义担当,描摹出共产党员的鲜活群像。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正是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谷文昌的心底才如此纯粹,“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王进喜的意志才如此坚定,“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黄大发的行动才如此果敢,“水过不去、拿命来铺”;黄文秀的青春才如此豪迈,“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正是因为一批批党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一批批先进模范舍生忘死、无私奉献,我们党才能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什么是幸福?对共产党人来说,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百余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这一崇高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切为了人民”的实际行动,汇聚起“紧紧依靠人民”的强大力量,成就人民战争的伟力、建设时期的合力、改革开放的活力、新时代的创造力,引领民族复兴的巨轮破浪前进、扬帆远航。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广大共产党员自觉为人民辛苦、忙碌、奉献,以自己的“苦”换得百姓的“甜”,以自己的付出换得群众对党的信赖和拥护,就能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无坚不摧的奋进力量。

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在党领导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有的放矢)
岳 奎
2023年02月01日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书记在党的x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位列首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刻把握、始终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
  科学擘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x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x大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大精神,就能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效集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是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让互联网时代书香更浓(人民时评)
2023年02月01日
  
  在社交平台上晒年度书单,在城市书房里享受静谧的阅读时光,在热闹的直播间里购买书籍、交流阅读心得……当下人们的生活日常中,阅读有了许多新的打开方式。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全部图书定价总额)规模为871亿元。其中,短视频电商零售图书码洋同比上升42.86%,占比已赶超实体书店。不断变化的线上渠道,为纸质书销售找到新的出口,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新图景。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快速浏览。碎片化阅读的增加,并不必然以纸质书的退场为代价,也不意味着阅读兴趣的流失。事实上,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总体上增多了。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保持增长。
  短视频电商与图书之间碰撞出的“化学反应”,反映了互联网对于阅读的正面推动作用。这种被称为“知识带货”的图书销售模式之所以兴起,得益于一批知识储备丰富的主播,在推介图书时增加了知识厚度,讲解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从而有了更强烈的购书和阅读欲望。后来,一些作家也加入进来,与读者近距离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了“知识带货”的热度。如今,在短视频电商平台上,文学、社科、历史等类图书在直播间纷纷亮相。许多优秀的作品、出色的故事,因为多渠道传播获得了更大影响力。比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借助直播推荐火爆“出圈”,销售量显著增长。
  当前,各种新的销售渠道不断兴起,人们的阅读热情有增无减,这为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那些高品质的作品才能获得更多关注。无论阅读方式怎样变化,销售渠道如何整合,出版行业作为以内容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必须不断优化产品供给,为读者更好更快地提供更多优质图书。一方面,要倾力抓好创作生产,努力打造更多原创的精品佳作,为读者提供更丰富选择。要注重挖掘经典作品的潜力,通过引入新的视角,密切当代读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结。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提升人们的购书和阅读体验。在这方面,智能化技术可以提供很大的助力。比如,北京发行集团打造的未来书店数字化应用场景,可为读者提供图书推荐、共享空间服务、社群服务、电子内容阅读服务、活动沙龙服务、个人书店管理等个性化服务。这样的全新体验,无疑更能让读者感受阅读的魅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重视学习、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5381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5日
下一篇 2023年2月5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