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汇编(7篇)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汇编(7篇)

目录
    1.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
    2.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16
    3.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8
    4.关于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45
    5.关于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66
    6.关于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90
    7.关于XX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121
    

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XX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x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面对超预期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65亿元,还原留抵退税后54.75亿元,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395.5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4亿元,增长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2%;工业开票销售1410亿元,增长7.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6.5%;新增文化列统企业45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72元,增长6.5%;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1、聚焦聚力,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业经济支撑有力。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新增规模企业90家、亿元企业15家。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个,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转型升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完成技改项目备案80个,其中智能化技改项目32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370家。建筑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年预计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10亿元,增长2.5%。服务业经济发展有序。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3家,月塘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创成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恒基达鑫化工仓储创成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有效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拉动汽车市场消费2.5亿元,带动餐饮、文旅消费逾千万元。十二圩江上盐都历史文化街区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月塘镇山北村创成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1号公路4个先导示范段有序建设,编制“美好之旅”旅游线路5条。农业经济基础稳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7万亩,实现夏粮面积、单产、总产“三量齐增”,荣获全省夏粮生产突出贡献单位。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15个、小麦万亩示范片5个。新增特色园艺种植面积2100亩,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1.5%。创成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3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2家。创成扬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4个、示范社19个。
    2、招商为要,项目为王,发展后劲不断积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3个列省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亚新科双环、中兴派能项目已部分投产,中体体育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已试运营;70个列扬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56.1亿元;87个项目参加全年2次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396.2亿元。健全重大项目考核机制,将2020年以来集中开工项目开票、税收等情况纳入考核。建立重大项目常态化会办推进机制,12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项目招引成效显著。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实行“点对点”线下招商、“屏对屏”云上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202批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4个,其中仪化400万吨高端绿色新材料项目投资165亿元,亚新科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圣清洁能源项目投资超50亿元。基金招商对接汽车、新材料、大数据、智能制造、食品类项目14个。开展“云招商”洽谈活动31场,签约项目4个。绘制“产业+要素+政策”招商图谱,由“地毯式招商”向“地图式招商”转变。要素保障强化落实。加强项目建设用地和规划保障,获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3批23个片区6454亩,处置低效产业用地4389亩。积极推动本土产业引导基金落地,引入社会资本7400万元。升级出台“凤来仪”人才政策3.0版,启动“凤来仪”人才创享社区建设,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人,其中创业人才19人,获批国家级人才4人。深化校企、院镇协同创新,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5项。
    3、创新驱动,推进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化重点改革。积极推进“党建+一件事”模式,率先在扬州地区形成股权变更、厂房竣工验收等“一件事”,全年实现“一件事”办件量2.1万余件。实行一事一办、即来即办,政务服务事项时限压缩度提升至98.3%,不见面办理率为100%。全年共审批、核准、备案各类项目351个。扬州首家编制完成《XX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版)》,逐步形成全市统筹、事项统一、标准规范、权责清晰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体系。“一区三园”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园区发展动能不断加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创建进展有序。深化粮食购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地方储备粮“两分离四分开”。优化营商环境。形成《2022年度XX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责任清单》等文件,加大营商环境考核指标权重。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细则》16条,出台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9条措施及补充意见。推行“全生命周期”帮代办服务,市镇两级项目代办服务中心(站)共累计服务项目、企业达3500余次。赋能数字经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2+2+4”八大重点产业链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出台“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创成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省级示范智能工厂1家、省级智能车间17家、扬州市级智能车间12家。新建众旺养殖数字农业基地,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选省农业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
    4、统筹并进,分类施策,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推进城市形象改善。持续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形成“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完成首轮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制定城市更新提质行动总体方案、“古城见古、滨江见江、城市见市”专题行动方案。完成江城路宝能段、红旗路西延、糙石巷翻新、西园路南段综合提升等工程。推进学军路、石塔路积水点改造、工农路管网和利民闸站改建。三河片区城市更新、大码头片区征拆、红旗花苑安置房项目加快实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龙潭过江通道、仪禄高速、宁盐高速、大新线、345国道新集南段加快规划建设;宁启铁路XX站站房改扩建、宁仪扬城际、北沿江高铁XX段工程有序推进;南京港XX港区码头改建、万江物流码头工程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进入部级评审,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22公里,县道大中修9.5公里。获评省内首批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新增30辆新能源公交车,新开辟公交线路1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条。完成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二期工程累计27.1公里及龙河治理二期工程,全力推进沙河闸站工程建设。统筹城乡更新发展。实施棚户区改造1808户,完成危房解危1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0个、12.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10部。新增天然气管网30.3公里、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4800户。建成扬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美丽宜居村庄10个、新型农村社区6个。
    5、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明水平稳步提升。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省级测评。月塘镇通过省级垃圾分类示范镇验收。改造提升主次干道、巷道17条,面积2万平方米,年内新增违建即查即拆率、查处率100%。全面落实长江岸线整治“回头看”,持续开展长江十年禁捕工作。建立市镇村三级林长制网格体系,完成造林3400亩。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9.2%,PM2.5浓度均值为30.6微克/立方米,高质量发展考核断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完成120项大气污染防治以及9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建成省级绿美村庄10个。建设湿地保护小区1处,修复湿地120亩。
    6、补齐短板,强化保障,民生实事落地落实。教育水平优化提高。振兴幼儿园建成投用,东区高中、宝能小学等工程稳步推进;出台《XX市基础教育“3+9+N”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率87.5%,位居扬州各县市区第一;邀请宁镇扬名校名院专家来仪开设专题讲座,柔性引进省内高层次人才3名,新评扬州市级骨干教师157人;累计发放助学资金605.7万元,惠及学生7924人次。医疗建设卓有成效。规范处置我市突发疫情,在形势分析、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等方面,切实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方舱医院、核酸小屋、健康驿站投入使用;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学办医,印发《XX市公立医疗机构集团化建设方案》;市人民医院晋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市中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创建通过省级评审;建立基层名医工作室4个,成立专家工作室8个;“15分钟医保服务圈”全面创成,长期护理保险正式启动。民生保障扩面提质。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70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215元;新建颐养示范社区2个,全市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比达16.2%;入选“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建设试点地区,创成2个省级示范未保站。就业形势持续改善。落实稳岗返还资金3348.8万元;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90余场,采集就业岗位15000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2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扶持自主创业1900人。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新建图书馆分馆7家,其中流动借阅点4家,升级改造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成初心书房;承办全国棒球锦标赛、全国青年棒球锦标赛等赛事;举办“喜迎x大月满真州城”中秋游园会、“重阳登高看XX”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
    各位代表,在肯定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宏观形势影响,经济持续增长压力较大;二是城镇化发展水平仍需提高,城市功能品质仍需提升;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亟需加快;四是居民增收、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我们将积极面对、主动作为,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科学合理安排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委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争当跨江融合发展先行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新实践。
    为进一步规范主要经济指标管理和监测,建议指标参照扬州高质量目标考核,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
    ——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
    ——工业开票销售增长8%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实现正增长。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1、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和经济质效双突破。农业经济方面。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进“两横两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小麦播种面积16.9万亩以上,推进2.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蔬菜基地及茶叶基地建设。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争取达95%。加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示范园建设。新增特色园艺产业面积1500亩。培育县级以上家庭农场20家、示范合作社20家。工业经济方面。工业投资迈上200亿元关口,完成扬州市级新开工制造业重点项目14个以上。新增规模企业60家、亿元企业10家。继续发挥好仪化、上汽大众两大支柱企业“压舱石”作用,推动大众车型技改、仪化300万吨PTA项目和400万吨高端绿色新材料系列项目加快建设。建立特色培育机制,继续把智能车间、企业上云、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专业特色工作抓紧抓实,建立100个以上企业培育库。以年内实施的50个技改项目为重点,引导企业加快强链补链、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等方面技改步伐。强化镇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培育,每个镇培育1-2个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聚。服务业经济方面。实施亿元服务业重大项目10个以上。将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培育产业主体的承载平台,着力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水平,支持曹山综合贸易区创建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万有文旅、中体体育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捺山地质公园、天乐湖等现有项目提档升级。推进龙山森林公园、户外猩球山野度假乐园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庙山村力争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立XX旅游产业数据库,推动设立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基金。
    2、坚持以扩大投资为目标,推进项目建设和项目服务双增强。项目招引增后劲。围绕全市“2+2+4”产业体系,严把“投资强度、装备水平、产出能力、安全环保”四道关口,再招引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办好春秋季集中签约、开工活动,集中展示全年招商引资成果,开展好招商推介签约活动及北上广深等重点区域拜访活动,力争新招引亿元产业项目80个以上。项目建设强根基。重点围绕仪化400万吨绿色高端新材料、亚新科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圣清洁能源核心成套装备项目,列省、列扬项目以及集中开工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抓关键、抓协调、抓序时、抓进度,继续实行“一挂四办”机制,将投资计划和建设目标的责任压紧压实,确保全年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37个,完成年度投资224.9亿元。项目保障优服务。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列入省以上重大项目名单的全力争取要素保障支持。加快衔接争取成片开发方案尽快获批,提前介入用地保障工作,做到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强化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切实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密切关注企业用工、用能等需求,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不断扩大我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规模。做强“凤来仪”项目品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5名。
    3、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引领,推进交流合作和改革创新双增效。推进跨江融合发展。深化政策研究,深度挖潜宏观环境,深入在政策、规划层面加大对跨界组团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龙山生态新城先导工程。充分发挥我市“2+2+4”产业优势,不断健全与南京、扬州产业集群配套互补体系,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创新对接体制机制,摸排一批重点项目,开展宁镇扬区域医疗、教育、文体等领域深层次合作,促进高层次专家在区域间优化流动、配置。巩固扩大改革成效。继续加强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各项制度。推动“一件事一次办”再拓面,拓宽“一件事”的应用场景。积极探索网上审批、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做法,进一步缩短项目审批时限。持续优化“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健全三级便民体系,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力争在核心产业上形成新优势。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力量与资源,完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化培养,促进规模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通过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家,新增省级研发机构6家。拓展产学研合作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与高校院所产学研活动,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
    4、坚持以城市更新为突破,推进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双优化。高站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国土空间总规编制,提前衔接耕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核心指标。加快城镇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条件、土地供应等环节的无缝对接。高品质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工农路、大庆路等管网综合工程建设,完成西园北路综合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南门大码头、寤园、三河片区建设,打造仪城河、仪扬河文化廊,不断展现古城韵味。适时启动三河公园、金斗河景观带建设,推进大江风光带建设,持续丰富城市生态底色。加快前进西路南侧、胥浦派出所东侧、经济开发区旧城区等区域改造。统筹抓好金融集聚区、中央商务区、鼓楼商圈打造,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成片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1个19万平方米。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龙潭过江通道、仪禄高速、宁盐高速、345国道新集南段等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2公里、县道大中修5公里、改造危桥1座,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推进北沿江高铁站至市区快速通道、大新线、356省道改扩建、刘陈线等重点项目的方案研究。推进宁启铁路XX站站房主体工程,做好宁仪扬城际、北沿江高铁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力争完成涉铁通道建设。完成沙河闸站工程,开工建设十二圩翻水站工程。高要求夯实生态文明基础。统筹协调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康隆包装公司、华兴建筑公司、华瑞技校等地块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水环境达标提升,强化土壤风险管控。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以上,PM2.5浓度32微克/立方米以下,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完成绿化造林2500亩,修复湿地280亩。
    5、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推进社会事业和民生福祉双提高。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扶持自主创业1200人。持续推进社保降费缓缴、稳岗返还等政策,做好企业用工保障。强化对重点群体的分类帮扶和实名制动态管理,突出公益性岗位托底作用,促进实现稳定就业。做好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工作,有效保障和改善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东区高中、宝能小学等重点工程建设,及时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深化教育改革,持续完善“五育并举”体系,推进“五个一百工程”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工程。扩大社区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规模,力争创成省社区教育品牌1个、省级居民学校4所。优化公共医疗服务。加快实施市人民医院东区院新建、市二院扩建、真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陈集卫生院新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展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多渠道柔性引进长三角知名三甲医院医学专家,促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推进市中医院三级中医医院转设工作。持续推进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集团化办医绩效考核,促进医联体单位协同发展。创成省“健康促进市”。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推动新业态从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保,实现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高效运行“15分钟医保服务圈”,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新建颐养示范社区2个,继续为300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建设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9个,创成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改造提升未成年保护工作站1家。推进文体事业发展。承办好全国棒球锦标赛、少年垒球锦标赛等大型专业赛事。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举办各类主题文艺演出30场以上。
四、2023年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安排情况
    全市2023年计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37个,总投资104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4.9亿元。从项目类型看,工业项目103个,年度计划投资166.1亿元;服务业项目29个,年度计划投资57.5亿元;农业项目5个,年度计划投资1.3亿元。从产业链分布看,汽车产业链项目20个,年度计划投资26亿元;新材料产业链项目37个,年度计划投资89.2亿元;文旅文创产业链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11.7亿元;大数据产业链项目8个,年度计划投资2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链项目35个,年度计划投资37.9亿元;高端纺织产业链项目5个,年度计划投资2.8亿元;临江重工产业链项目4个,年度计划投资8亿元;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4个,年度计划投资3.7亿元;其他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25.6亿元。
    

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书面报告我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全县上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x大、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县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进出口总额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05元,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5元,增长10%。
(一)稳增长、促转型,产业发展总体趋好。
    工业转型持续加快。实施工业企业培育计划,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8家、战新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增长25%。成功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全县126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增长20%,完成工业投资73亿元,增长5%。深入推进生物基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生物基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达130亿元,增长20.6%。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总产达12.78亿斤,实现“十九连丰”。全面完成2021年度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度11万亩高标准农田陆续开工。生猪产能加快释放,存栏生猪45.5万头,出栏生猪68万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新认定省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67家,新增家庭农场65家。“石湖西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肉鸡产业成功创建为全省“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县。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30家、电商经营主体59家。重点冷链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成食品1.5万吨冷库开工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实效,丰原集团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项目基本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省级绩效验收。县博物馆、津浦铁XX镇站遗址公园成功创建3A级景区,垓下遗址获评首批XX省考古遗址公园。
(二)抓项目、扩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实施省“大新专”项目92个,累计完成投资142.4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0.1%。其中英利光伏组件一期、年产10万吨聚乳酸二期、新一中等12个项目竣工,现代物流产业园、大成食品二期等29个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县重点项目227个,累计完成投资180.5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2.2%,计划新开工项目91个,已开工91个,开工率100%。
    项目争取成效明显。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支持,综合交通、农林水利等领域获上级补助项目资金4.56亿元;累计获批非标债项目17个,总投资135.1亿元,获批额度92.42亿元,已拨付资金26.45亿元,其中今年新获批项目4个,总投资21.3亿元,获批额度13.12亿元;新入库PPP项目2个,总投资16.2亿元;获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3个,总投资17.5亿元,申请基金1.75亿元,已投放基金1.55亿元。
    项目推进机制日趋完善。以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实行县领导牵头联系重大项目、县级单位牵头推进重点项目制度,严格落实“一线调度、精准调度、专题调度、顶格调度”的四级调度机制,全年共召开项目专项调度会20余次。为破解制约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土地、资金、能耗、环评等难点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要素保障会议10余次,有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三)补短板、优生态,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宿固高速公路、五蒙高速公路等工程开工建设,淮宿蚌城际铁XX镇段全线开工。城乡公交一体化开通运行。棚户区改造完成征收1205户,新开工安置房2879套,竣工安置房1500套,回迁安置3169套。老建委片区等3个老旧小区连片改造整体项目有序推进。曹庄家园、谷阳新时代等6个安置房项目竣工。县城周边水系水环境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成功入选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皖北唯一。
    美丽乡村生机勃发。2021年度12个省级美丽乡村完成验收,2022年度16个省级美丽乡村顺利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五清一改”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5%,完成农村改厕8000户。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6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9座、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67公里。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全县11217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6.8万余条,措施落实率100%。全年新纳入监测对象1041户3293人,实现应纳尽纳。2022年共到位衔接资金1.18亿元,实施项目182个。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持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浍河国控断面、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Ⅲ类考核标准,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土壤污染安全管控成效明显。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完成人工造林5977亩,森林抚育10070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6个,市级绿化特色村6个、长寿树示范村7个。成功获批全省河长制能效提级试点县,分别申报省、市级幸福河湖各1条,三八河被列为省级幸福河,已通过市级初步验收,两处沟塘示范村获市河长办奖励。
(四)抓改革、促开放,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和“大托管”试点工作。全县累计流转土地75.34万亩,土地流转率57%。推深做实“亩均论英雄”改革,处置双停企业12家,盘活土地769.33亩。全面推行开发区“标准地”制度,实现园区工业用地100%“标准地”供应。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工作,完成3宗共77.2亩集体工业建设用地入市,出让价款703万元。
    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全面落实甬蚌结对合作帮扶工作部署,与余姚开展交流互访,签订结对合作帮扶协议,蚌埠和宁波合作共建甬蚌产业园区落户我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6个,同比增长47%,协议总投资381.5亿元,其中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9个,协议投资313亿元,签约项目数量和协议总投资均居全市第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额2.02亿美元,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5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30家,取得外贸经营权企业150余家。
    创新动能加快释放。加快创新型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建设,全面提升生产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新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1个,成功认定市级数字化车间2个,丰原生物技术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成功申报2022年市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徽普生物科技、泰格生物科技、楚汉食品等一批科技类项目获省市立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申报累计完成120家,实现历史性突破。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稳妥有序组织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专项活动,共225家企业参加省、市领导接访,企业反映的277个诉求已全部办结。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企业走访活动,县级常态化包保联系走访企业2200余次,开展政策宣讲?169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966个。积极向上争取制造强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共计2935万余元,惠及全县80多家企业。全面落实“退减缓免”税费政策,新增“退减缓免”税费15亿元。
(五)惠民生、增福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民生支出40.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0%。开发公益性岗位2665个,培训技能人才5500人,新增城镇就业5100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分别达53.17万人、3.99万人、36.2万人、2.69万人、2.44万人。对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19万余元,惠及24393人。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康养中心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获批创建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县。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开展暖民心工作。十项暖民心行动34项指标年度任务全部完成。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加快推进,刘集水厂竣工投用,谷阳水厂主体建成。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瓦疃中学、蚌埠北城幼儿园等5个新建改扩建项目竣工投用。稳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和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县医院南区、中医院西区、5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构建新冠病毒感染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提高救治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连续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的来看,在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下,全县上下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但一些矛盾和困难依然存在: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靠前的县相比,我县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投资增长支撑不足。受疫情波动、市场预期偏于谨慎等影响,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缺乏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新增投资项目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三是要素制约依然明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税源潜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少等瓶颈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民生领域短板较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仍存在分布不均匀、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奋进之年,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层战略机遇叠加下,我县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在省委、市委皖北振兴战略和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带动下,在甬蚌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下,我县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建设、承载平台建设等方面有很多潜在机遇。为此,全县上下要始终把握发展规律、找准发展定位、保持发展定力、提升发展质效,着力增优势、聚动能、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具有固镇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
    综合研判面临的形势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最新趋向,结合我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8亿斤;
    ——能源及生态环境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上述目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既要“稳”,实事求是,充分考虑明年经济环境各种复杂局面,为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留有余地;又要“进”,奋勇争先,综合考虑固镇发展需要、发展惯性和潜在增长率,力求速度、质量、效益平衡匹配。另一方面是根据我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并与省市发展目标、县“十四五”规划相衔接,既要对冲往年欠账,又要考虑经济增速正在加快恢复的总体态势。
    从三次产业来看:
    一产方面。种植业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预计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2.8亿斤,拉动一产增长约1个百分点;养殖业方面,鹏睿饲料厂、牧原养殖扩建项目等建成投产,带动生猪产量稳定增长;大成二期、桂柳肉鸭肉鹅等项目带动肉鸡、肉鸭饲养量进一步扩大,养殖业产值预计增长10%,拉动一产增长约4个百分点。总体分析,预计2023年一产增加值增长6%左右。
    二产方面。年产50万吨乳酸项目、年产30万吨聚乳酸和5万吨丙交酯项目、中广核电储能、元鼎绿色产业园等20个以上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预计2023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10%,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5%。总体分析,预计二产增加值增长10.5%。
    三产方面。消费市场持续稳步回升,预计2023年净增限上商业企业15家以上;拟申报固镇县驾考中心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有望实现20%以上的增长。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存贷款增速均有望保持当前较快增长势头,人民币存贷款余额预计增长16%。统筹考虑其他行业的平稳增长,预计三产增加值增长11%。 ?
    综合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增长9%。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聚焦产业升级、优先保障民生、突出生态环境治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2023年计划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34个,总投资6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0.42亿元。
    一是工业能源领域预计实现投资81.76亿元。重点实施亿元以上续建项目22个(投资40.88亿元)、亿元以上新建项目41个(投资40.88亿元)。建成年产5万吨生物碳酸酯、年产50万吨乳酸、年产30万吨聚乳酸和5万吨丙交酯等项目。加快推进年产40万吨功能性环氧高分子材料、年产10万吨农药制剂、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建设英利二期、激光产业园、谷阳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等项目。
    二是棚改及房地产领域预计实现投资27.65亿元。重点实施亿元以上续建项目6个(投资17.25亿元)、亿元以上新建项目9个(投资10.4亿元)。建成墨香居、圣邦永福家园、绿城玉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朝阳小区、立新北路安置房等县城棚户区等项目。开工建设谷原名邸、皇龙佳苑等安置房项目。
    三是综合交通及基础设施领域预计实现投资24.6亿元。重点实施亿元以上续建项目7个(投资12.52亿元)、亿元以上新建项目20个(投资12.08亿元)。建成固镇县G344(固蚌高速—蚌固一级公路段)、S418刘集至九湾段和陈渡至王庄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淮宿蚌城际铁XX镇段、五蒙高速固镇段、宿固高速固镇段等项目。开工建设甬蚌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四是社会事业及农林水利领域预计实现投资26.41亿元。重点实施亿元以上续建项目12个(投资15.98亿元)、亿元以上新建项目17个(投资10.43亿元)。建成谷阳水厂、县医院南区、三中西校区等项目,加快推进蚌埠北城医院、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包浍河治理、南城医疗康养中心、垓下遗址文化旅游等项目。开工建设农村污水治理、西城区城市更新等项目。
    各位代表,唯有初心不变方能砥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全面建设发展质量更高、经济实力更强、城乡共进更美、文化特色更显、生态底色更亮、民生福祉更优的现代化美好固镇!
    

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面对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疫情散发等影响的复杂局面,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x大和中央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有效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任务。
    (一)稳增长、促转型,产业发展总体趋好
    经济总量达到预期。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3亿元,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6%,第二产业增长7.7%,第三产业增长5.4%。三次产业比由上年22.4:24.6:53调整为20.9:26:53.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亿元,扣除留底退税因素,增长2.1%。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79.9亿元、544.9亿元,存贷比、新增存贷比分别为69.9%、108.8%。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落实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预计全年落实粮食面积283.7万亩,较上年增加6.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06万吨,实现“十九连丰”。全县能繁母猪保有量5.95万头,规模养殖场保有量188个。大力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XX牛羊科技小院和芥菜科技小院入选全国科技小院支持建设名单;“皖临白山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顺利通过三年复核验收。培育省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3家,3家主体被纳入第三批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名单。建设完成数字工厂2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项目12个。 ?
    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预计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9%,增速位居全市第一。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在建工业项目61个,完成工业投资增长30%。助企纾困政策扎实落地。紧盯全年目标,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强化工业运行调度,着力解决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融资、人才等问题,助力企业快速成长。申报制造强省项目资金2144.48万元,兑现新型工业化奖补资金6041.98万元,解决助保贷12160万元。科技驱动动能增强。大力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申报省级绿色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3家,认定第五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1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获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工业精品3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化工园区顺利通过省级认定;低效用地清理稳步推进,盘活闲置低效用地888.7亩。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锦荣皮革、5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皖能环保垃圾焚烧发电二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碧根果食品产业园、伟亚电子、佳海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
    市场消费稳中向好。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6亿元,增长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三产“锻长补短”行动,着力引进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中原牧场冷鲜城、翔海金街、奥特莱斯时代广场等项目建成运营。成功获批省级冷链物流基地。“中原牧场”品牌入围2022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榜单。开展“皖美消费?乐享XX”活动,发放惠民消费券600万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举办“中原牧场农产品线上直播助农专场活动”、“2022年XX线上中秋节直播助农活动”等系列电商直播助农活动,开设京东*中国XX特产馆、拼多多乡味XX特产店、中原牧场旗舰店等特色店,搭建“乡味XX”“临工惠”等线上商城。预计,实现农村产品“上线进城”销售额28.8亿元。设立23个乡镇物流中心,192个村级电商网点,快递配送功能覆盖307个行政村,打通农村电商快递“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预计,全年电商交易额达15亿元。对外贸易形势平稳。新登记进出口备案企业27家。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
    (二)抓项目、强招商,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招商引资助力转型。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次入围长三角百强县;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长三角转移项目13个。加强园区合作共建,与合肥庐阳区签订第二个五年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第四届安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峰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坚持“走出来”和“请进来”相结合,多次赴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地对接招商项目,精心接待外来考察客商,洽谈了北新XX县绿色装配式建筑示范应用、安徽酿味鲜粮油加工基地、保龙风力发电塔架制造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预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2个,其中工业项目46个。目前,中国三农云厨产业园、海翔电子多层线路板和PCB材料制剂生产、万达广场、瓦大·临番都滙等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落地建设将大大改善了工业经济结构,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022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285个,年度完成投资175.98亿元。其中,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25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5.6亿元,预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强化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1+6+2”指挥体系作用,采取现场观摩、线上调度、挂图作战、评比督查等措施,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大力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项目谋划百日会战行动。召开重点项目“星期六”要素会商会32次,重点跟进年内计划开工、计划竣工项目;对未达到序时进度的,倒排工期、建立台账、强化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竭尽所能为项目建设服务,促进了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颍上(南照)至XX段、G345XX关庙段改建工程、洪河大桥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7个、资金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项目14个、发行金额15.4亿元,申报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项目共16个、资金11.1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2个、资金1.3亿元。
    (三)补短板、优生态,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城乡建设成效良好。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扩建市政道路37条;开工建设景观绿化项目4个、公共服务项目8个、基础设施项目4个,新增城市绿地15处、公共停车位2676个,新铺设城区供水主管道19.95公里。全面开展城乡自建房屋专项整治排查整治工作,排查自建房56.7万栋,排查消防安全隐患102处,拆除违法建设7处。超额完成省下达危房改造任务,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83.5万栋。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完成18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以“5441”为抓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垃圾33万余吨、沟塘5471条,实施巷道建设512条,改造户厕所9353个,创建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6个,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下降0.7%;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能耗“双控”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全县PM2.5平均浓度下降4%。实施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41.5%、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84%、83%、秸秆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5%、96%;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获省政府表彰。推深做实河长制,实施河道清淤、护坡修复、场地清表等,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和健康河湖。环城水系景观绿化工程、泉河、流鞍河城区段岸线整治与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有序推进。
    (四)重改革、强支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重点改革全面推进。着力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亩均效益评价工作扎实开展,“标准地”改革有序推进,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出让。粮食购销管理体制改革、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等工作顺利完成。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和“一屏通办”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改革有序推进,部门下放乡镇赋权事项83项、政务服务事项123项。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经济发达镇赋权工作;开展“三变”改革提升行动和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着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措施,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不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开展“互联网+”线上办理和预约上门服务,实现线上“全程网办”。推进“综合窗口统一受理,各窗口内部流转,综合窗口统一出件”服务模式,企业群众对综合窗口认同感显著增强。设立涉企服务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群众提供高频服务周末办、企业诉求收办、“办不成事”跟踪办等服务。设立“帮办代办窗口”,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授权帮办,207项高频事项实现即来即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成效,联合惩戒联合激励机制全面推行。
    (五)惠民生、增福祉,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乡村振兴稳步实施。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脱贫政策不脱节、帮扶不脱钩,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87亿元,实施项目65个,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帮扶项目,深入推进“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共投入资金2.72亿元,实施产业类项目30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37亿元。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400余场次。
    民生保障持续提升。十大暖民心行动全面完成。就业保障有力有效,全县新增实名制就业14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20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再就业91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65个、乡村公益岗1.1万个,安置上岗10942人。招募就业帮扶基地561个,带动就业1814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894万元、脱贫人口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补贴1750万元。建成市级以上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4个,吸纳就业4500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190元、16450元,增长5.5%、7.5%。社会保障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特困人员供养率逐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新改扩建幼儿园9所;完成全县民生托位796个,新增安心托幼学位2610个,学前教育“985”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金城路一贯制学校、实验中学、XX一中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方案和措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非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工作。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深入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县级急难重症诊治水平稳步提高。妇幼保健大楼建成接诊;新建、扩建杨桥、陈集、范兴集等3个卫生院发热诊室。“平安XX”建设不断深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做好重点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事故。禁毒工作持续推进。土地市场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安全生产、文明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有序开展。科技、工会、妇女儿童、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总体上看,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牵动性强、成长性好的大项目不多,有效投资结构不优、后续乏力,财政保障能力较弱,自我“造血”功能相对不强。二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农业结构调整尚需加强,服务业发展仍需提档升级。三是工业产业基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统筹能耗双控和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五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按照县政府提出的总体思路,今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5.6%、11%和9.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粮食产量、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持之以恒抓运行,科学监测调度指标。更好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预警,强化重点行业、企业、项目运行调度,着力破解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纾困资金惠及市场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产能对接、协作配套,提高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引导新增贷款主要流向中小微企业,确保新增贷款持续增长。
    (二)尽心尽力抓项目,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以项目提质产业、推动发展。全年列排重大项目292个,年度计划投资325.76亿元。压实责任促项目。继续实行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指挥部“1+6+2”运行机制、重大项目“四督四保”推进机制、重点建设项目任务清单制度和“四必管、五调度”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四单”管理,落实“四制”要求,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形成项目建设新格局。主动出击抢项目。紧扣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方向,聚焦“1+4+N”产业争引大项目、强企业,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对接,全力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强化“双招双引”,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对接央企、省企和知名民企,着力争取招引一批延伸产业链、补短板增优势、带动型规模型的项目,提高争跑项目、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实效性,努力实现百亿项目“零突破”。驰而不息建项目。着力推进G220(田桥至河南省界段)新建工程、S318XX段改建工程、S314韦寨至庙岔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建设XX至周口高速公路颍上(南照)至XX段、G345XX关庙段改建工程、洪河大桥、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等项目,力争一批项目尽快建成。科学精准谋项目。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和皖北振兴等战略机遇,紧盯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债等政策和投资导向,科学策划生成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长短结合、梯次接续的项目库,确保项目建设不断档。
    (三)凝心聚力扩内需,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化“锻长补短”,做活三产,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发展家政养老、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加强专业市场和商贸购物中心建设,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顺河老街、欧帆当代广场、翔海广场等项目进度,力争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涉农服务业。培育壮大农业经济人队伍,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涉农服务企业积极开展农业托管服务。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以推动全域旅游为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强化文旅融合、农旅结合,着力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办好第六届民间杂技艺术节、阜阳第五届花卉博览会等活动。建成古沈国历史文化园等;加快建设云顶·万象里文创街区、万茂文旅城、万担仓文创园等项目。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直播带货、无接触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XX本地产品网络销售,支持XX网上产品品牌建设。依托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开发更多高附加值、高效益、富有地域特色的网销产品,构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菜大师·XX消费扶贫馆、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等项目。
    (四)锲而不舍强产业,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深化“两强一增”,做强一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稳定耕地保有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2023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粮食生产加工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深翻等项目,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围绕农畜产业品开发,着力实施“百亿粮食加工”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加工体系。加快安徽中姜农产品生姜交易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实施徽酿味鲜粮油加工及仓储基地、碧根果食品产业园、瓦大·临番都滙、中国三农集团XX云厨产业园、芥菜丝产业园等项目,推进农副产品就地转化。深化“提质扩量增效”,做大二产。持续深化“四送一服双联”活动,强化精准帮扶,与企业共克时艰。实施“百亿工业投资”行动,加快推进北新XX县绿色装配式建筑示范应用、佳海智能制造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立讯精密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生产、风力发电塔架制造基地(一期)等项目,争取全年工业投资超过100亿元。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着力清理低效闲置用地,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深入实施“扶优育规”工程,加大“个转企”“小升规”企业培育力度,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全年新增规上企业35家,努力实现工业企业产值、效益双提升。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鼓励建设研发中心,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为目标,围绕“1+4”特色产业体系,积极开展产业转移合作,强化与沪苏浙产业布局协同,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接工作推进机制和双向互动合作机制,联动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的项目。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做好出口企业孵化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备案登记;指导新备案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着力培育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五)坚定不移抓统筹,筑牢高质量发展载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强动态监测管理,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和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实现在巩固中振兴,在振兴中巩固。提升城市建设品位。科学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有序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加大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力度,不断提高土地利效益。积极推进泉北片区开发、高铁片区开发、西堤路片区改造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加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倡导文明出行,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及路网建设、迎宾大道及城区零星绿化建设、临庐产业园拓展区刘桥棚户区改造、城南街道樊郭庄代老村片区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高质量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依托农业园区,探索建设田园综合体,激活农村闲置土地,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一区三园”基础设施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食品产业园道路提升改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强化水利保障,实施好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水系治理等项目。优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建制村通双车道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项目。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开工建设220kV城西输变电工程、天邦食品350MW光伏发电、三峡能源黄岭风电场等项目。
    (六)矢志不渝优生态,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精准精细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和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综合治理,推动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XX县海绵城市建设(含黑臭水体整治)PPP项目、流鞍河系统治理、涎河系统治理等项目。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格执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等制度,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两高”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七)多措并举促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托“一网通办”服务平台,简化企业开办程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制。继续实施“星期六”要素保障会商会制度,全力保障计划新开工项目要素落实,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管委会+公司”“标准地”和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等改革;建立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落实好企业投资自主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八)用心用情惠民生,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保障群众稳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紧抓最大民生,持续实施“暖民心”行动,紧抓普惠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5571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5日
下一篇 2023年2月5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