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全年汇编142篇

目录
1.“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思想纵横) 8
2.“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思想纵横) 11
3.“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思想纵横) 14
4.“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17
5.“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思想纵横) 19
6.《思想纵横(2022年)》出版(新书评介) 22
7.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思想纵横) 23
8.把耕与读传下去(思想纵横) 26
9.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思想纵横) 29
10.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思想纵横) 32
11.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思想纵横) 35
12.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思想纵横) 38
13.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40
14.不断拓展世界眼光(思想纵横) 43
15.驰而不息抓落实(思想纵横) 47
16.创新是第一动力(思想纵横) 50
17.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53
18.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56
19.促进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思想纵横) 59
20.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纵横) 62
21.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思想纵横) 65
22.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思想纵横) 68
23.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思想纵横) 71
24.大兴务实之风(思想纵横) 74
25.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底气所在(思想纵横) 77
26.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思想纵横) 80
27.调查研究要端正态度(思想纵横) 83
28.洞察大势把握机遇(思想纵横) 86
29.发扬钉钉子精神(思想纵横) 89
30.防范风险要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思想纵横) 92
31.奋斗创造奇迹(思想纵横) 95
32.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思想纵横) 98
33.更好发挥宪法制度优势和作用(思想纵横) 101
34.更好发挥政治监督作用(思想纵横) 104
35.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思想纵横) 107
36.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思想纵横) 110
37.合力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思想纵横) 113
38.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思想纵横) 116
39.弘扬清廉之风(思想纵横) 119
40.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思想纵横) 122
41.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思想纵横) 125
42.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思想纵横) 127
43.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思想纵横) 130
44.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思想纵横) 133
45.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思想纵横) 136
46.坚持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思想纵横) 139
47.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思想纵横) 141
48.坚持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思想纵横) 144
49.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思想纵横) 147
50.坚持以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思想纵横) 149
51.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思想纵横) 152
52.坚定理想信念(思想纵横) 155
53.坚定信心办好自己的事情(思想纵横) 158
54.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想纵横) 161
55.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思想纵横) 164
56.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思想纵横) 167
57.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纵横) 170
58.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思想纵横) 173
59.牢牢掌握主动权(思想纵横) 176
60.牢牢抓住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思想纵横) 179
61.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纵横) 182
62.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思想纵横) 185
63.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思想纵横) 188
64.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思想纵横) 191
65.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思想纵横) 194
66.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思想纵横) 197
67.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思想纵横) 200
68.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思想纵横) 203
69.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思想纵横) 206
70.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纵横) 209
71.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思想纵横) 212
72.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思想纵横) 215
73.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纵横) 218
74.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思想纵横) 221
75.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思想纵横) 224
76.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思想纵横) 227
77.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思想纵横) 230
78.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思想纵横) 233
79.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思想纵横) 236
80.守好魂脉和根脉(思想纵横) 239
81.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思想纵横) 242
82.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思想纵横) 245
83.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思想纵横) 248
84.提升实践能力(思想纵横) 251
85.提升思维能力(思想纵横) 254
86.提升政治能力(思想纵横) 257
87.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思想纵横) 260
88.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思想纵横) 263
89.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思想纵横) 266
90.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思想纵横) 269
9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思想纵横) 272
9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思想纵横) 275
9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思想纵横) 278
94.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思想纵横) 281
95.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思想纵横) 284
96.信心百倍推进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思想纵横) 287
97.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思想纵横) 290
98.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思想纵横) 293
99.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思想纵横) 296
100.修好共产党人“心学”重在增强党性(思想纵横) 299
101.养成俭朴之风(思想纵横) 302
102.要怀平常心(思想纵横) 305
103.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思想纵横) 308
104.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思想纵横) 311
105.以昂扬志气骨气底气推进伟业(思想纵横) 314
106.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思想纵横) 317
107.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思想纵横) 320
108.以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统一来推动发展(思想纵横) 324
109.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思想纵横) 327
110.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思想纵横) 330
111.以学促干积极担当作为(思想纵横) 333
112.以学增智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水平(思想纵横) 336
113.以学正风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思想纵横) 339
114.以学铸魂坚定理想信念(思想纵横) 342
115.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纵横) 345
116.在党中央统一指挥的合奏中形成和声(思想纵横) 348
117.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履职本领(思想纵横) 351
118.在加强理论修养中提高政治能力(思想纵横) 354
119.在深学细悟中提高本领(思想纵横) 357
120.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思想纵横) 360
121.在自立自强中推进对外开放(思想纵横) 363
122.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思想纵横) 366
123.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思想纵横) 369
124.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思想纵横) 372
125.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思想纵横) 375
126.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思想纵横) 378
127.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思想纵横) 381
128.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思想纵横) 384
129.站稳人民立场(思想纵横) 387
130.着力提升理论修养(思想纵横) 390
131.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思想纵横) 393
132.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思想纵横) 396
133.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思想纵横) 399
13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思想纵横) 403
135.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思想纵横) 406
136.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思想纵横) 409
137.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思想纵横) 412
138.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思想纵横) 415
139.铸牢对党忠诚(思想纵横) 418
140.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思想纵横) 421
141.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纵横) 424
142.自身硬首先要自身廉(思想纵横) 427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思想纵横)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创新,同时也开拓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宽广场域。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理论、制度等总是在借鉴吸收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以历史连续性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我们方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任何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基因都会在时代发展中实现自我更新,彰显时代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修身处世、格物究理等丰富智慧和理念,注入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的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有了更深厚的根基,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这既使马克思主义彰显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使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进“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文化主体性,让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我们党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中开创和发展的,“结合”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拓展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途径,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党的理论创新之源更丰富,理论创新之力更强劲。“结合”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奠定深厚基础。***总书记指出:“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可以说,“中国之制”深得人民拥护、切实有效管用,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是其中的关键密码。
    ***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历史表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会释放出巨大创造力,都能有力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激活并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增添更多底气和智慧。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思想纵横)
    7月6日上午,***总书记来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一篇大文章,文明发展如此,理论创新也是如此。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能够互相成就的两个主体,往往具有相通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思维方式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历史背景,但存在内在的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契合性,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丰硕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根深叶茂,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所接受,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比如,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民本理念,发展了唯物史观;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天人合一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历史博物馆人头攒动,诗词大会被年轻人追捧,非遗产品网上热销……中华大地历史文脉绵延、传统现代交汇、文化自信昂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总书记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结出更多硕果,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思想纵横)
    ***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种契合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伦理基础。比如,民为邦本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天下大同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都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契合性,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中国特色,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总书记强调,要“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文化力量。从民为贵到以人民为中心,从革故鼎新到守正创新,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协和万邦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治国理政中得到充分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且更加为自己的诸子百家、汉唐气象、礼乐典章而骄傲,更加主动地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也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更加主动地推进两者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理解把握、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重大论断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增强了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具有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如果没有文化主体性,我们就难以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难以对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择善而从,也不可能有在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有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定与自觉。文化主体性让我们意气风发、昂扬向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信心百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如何解决好古今中西之争,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背后,体现着文化主体性的强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让文化主体性更加巩固。
    作为“两个结合”光辉典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有力地体现了这一文化主体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根本遵循,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文化方向,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结合”,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思想纵横)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总书记强调:“‘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扎根广袤中华大地,吸吮中华文明的文化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淀丰富、底蕴厚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文化、制度等为周边国家所长期学习和模仿。但近代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经过反复比较、反复推求,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同时清醒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我们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探索和努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比光明的前景。五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坚韧和顽强,为中华民族克服深重危机、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持、文化支撑。
    ***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新时代以来,***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汲取“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传统理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汲取民为邦本、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汲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提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把发展选举民主和发展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华文明滋养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古老文明又更新古老文明,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新的生机和活力,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思想纵横(2022年)》出版(新书评介)
    人民日报理论部主编的《思想纵横(2022年)》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2022年人民日报理论版“思想纵横”栏目发表的文章中精选173篇。这些文章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阐释,回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通俗理论读物。
    该书收入的文章观点准确、论证有力、语言鲜活,努力以透彻分析说服人、以逻辑力量打动人、以情理交融感染人,让理论宣传贴近人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发挥理论宣传“轻骑兵”作用,力求以干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贡献力量。

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思想纵横)
    ***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当前,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
    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把耕与读传下去(思想纵横)
    ***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文明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自立自强、修身立德等思想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耕读文明所依赖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大为不同,但这些思想理念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裕后勤和俭,兴家读与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也涵养了悠久的耕读传家理念。在传统社会,耕与读是非常重要的两件事,体现了人们对劳动生产和文化修养的重视。陶渊明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王冕的“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钱澄之的“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等诗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耕读文明能够一代一代传下来,一方面靠的是劳动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靠的是价值观念的弘扬、道德教化的滋养。可以说,耕读传家也体现着一种教育理念。***总书记强调:“赓续农耕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耕读教育体系。耕读教育中重视劳动、提倡读书学习的理念,可以为今天立德树人提。
    人们通过耕作获取粮食,也通过劳动受到教育,亲身感受劳动创造幸福。***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些人中被不同程度忽视。传承耕读教育理念,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引导学生体验农耕活动,了解农耕技术、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以此促进青少年增强身体素质,锤炼勤劳奋进、脚踏实地的作风品质和胸怀乡土、报效国家的价值追求。
    最是书香能致远。***总书记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家庭也要重视读书学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阅读引领,涵育爱阅读、爱知识的良好家风。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在完善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中大有可为。***总书记强调,涉农高校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农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当前,涉农高校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新探索新实践,引导青年学子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厚植“大国三农”情怀,践行“勤耕重读”理念,走出教室、走进广袤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思想纵横)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在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既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对我们党探索现代化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和质的要求,“新”可以理解为新的理论认识和创造性实践探索。守正创新,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判断、进行新创造、推动新进步。守正创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恪守正道、革故鼎新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实践创造的重要经验。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追求民族复兴,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而且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强调:“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入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得通、走得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守正,就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守好这些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活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好环境好生态,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思想纵横)
    在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深刻阐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强调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包括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总书记指出:“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战略与策略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从方法论的角度具体落实并推动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只有站在时代前沿观察和思考,正确把握趋势性、前瞻性问题,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才能推动事业发展。同时,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没有适宜有效的策略,再正确的战略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既要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又要抓准抓好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正确运用战略策略是我们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邓小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确定符合中国特点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新时代,***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强调:“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宏大事业,我们既要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历史长河中思考定位,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掌握战略主动权;又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积跬步以至千里。党的XX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涉及我国发展、安全的重大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工作,都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谋划,也都需要以正确的策略、举措加以落实。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在把握战略目标、战略要求的前提下,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施工图。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对形成的战略长期坚持、坚定执行。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坚持以灵活机动的策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全局和局部、当下和长远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拿出贯彻战略意图的工作方案,致广大而尽精微。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实事求是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敏锐把握条件和形势的新变化,随机应变、因地制宜,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思想纵横)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在这一过程中,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守正是前提,也是基础。只有守住本源、正道,创新才有根基和底气,才会收到好的成效。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来看,守正就要坚守真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创新就要勇于探索、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辟新境。***总书记指出:“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纵观人类历史,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懈创新才能不断推动现代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是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是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唯有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谋发展,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才能持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总书记指出:“要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努力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人类社会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破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加强创新合作和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各方打造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试验田,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高水平开放展会。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新实践,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谋共享之福,必将推动全球迈向共同发展繁荣的现代化康庄大道。

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思想纵横)
    ***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勉励年轻研发人员:“我们说大器晚成,大器是什么?就是那些最好的东西、最高精尖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希望大家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有的人可以在多个方面有所成就,也有人在某一个领域深耕细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一定能做到事事精通、面面俱到,但可以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在自己的岗位上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古往今来,但凡事业有成者,都具备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就是专心致志、强学力行,对理想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古语都是对这一精神的诠释。每一件事情、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只有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积点成线、织线成面,最终干出成效、做出成绩。
    许多英雄模范身上都有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比如,“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历时36年,带领村民开凿出一条绕三座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让村子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在焊工岗位上辛勤工作半个多世纪的艾爱国,不懈奋斗成为焊接领域“领军人”,真正展现大国工匠风采。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这些楷模以实际行动昭示我们,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就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需要做到不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勇担使命、不畏艰险、不懈奋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朝着推动发展、造福人民的目标前进。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要力戒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追求短、平、快,而要永葆为民初心,不求虚名、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斗,把对党忠诚体现在实干中,把为民造福落到实处。
    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并不是不动脑筋地盲干蛮干,日复一日地重复机械劳动,而是要专心投入事业,潜心研究工作,不断学习本领、增长才干,在钻研中成为行家里手,在思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样才能干一行、专一行,既提升自己的能力,又推动事业不断发展。投身时代洪流,锚定奋斗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一定能把手里的工作做精做好,做到高出一筹,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主体性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的坚持与发展,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更关系文化活力的激发和增强。文化主体性强则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程度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好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进而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近代以后,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一些人产生了文化自卑自弃心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入的融合。“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结合”中,我们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强则文化的主体性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着民本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智慧,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滋养,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难题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充分彰显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巩固文化主体性和文明交流互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也有利于巩固文化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更加自信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开放的心态自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本民族文化。这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面向未来,我们要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积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促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不断拓展世界眼光(思想纵横)
    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种“大”,不仅表现在体量大、规模大,更体现在格局大、胸怀大。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高远视野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宏阔格局思考人类前途命运走向,深刻彰显“兼济天下”的世界眼光和“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要不断拓展世界眼光,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世界眼光,体现为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发展、谋划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局观念、战略思维,体现为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之中、以自身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开阔胸怀和崇高担当。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认识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自觉把中国革命进程与国际斗争形势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强调“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进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空前紧密,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互动变化,捕捉新机遇,定位新角色,创立新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潮流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在百年变局中擘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世界版图前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指引党和国家事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取得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并有力引领世界大变局发展方向。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一个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外部挑战愈发严峻的环境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我们的世界眼光、战略视野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把握时代脉搏、洞悉时代变化,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基础上,下出了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2020年3月,***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今天,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迈出新步伐,中国经济更具韧性、更有底气。拓展世界眼光,首先要认清时与势,从中把握危与机。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正确洞察国际形势,既看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也看到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零和思维沉渣泛起的逆流;要科学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作用的态势,从中既看到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也看到机遇和挑战新的变化,从而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从而化险为夷、化危为机,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既着力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又坚持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拓展世界眼光,要在国内外机遇的相互转变上下功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深化拓展。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科交叉渗透、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活动组织方式重构等变革趋势,努力赢得新科技浪潮的“科技红利”,塑造创新发展的引领态势和竞争新优势,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转变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契机、转变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同时也要让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经验共享,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增加我国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为世界发展提供新动能、新机遇。
    拓展世界眼光,要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任何时候都把立足点放在国内,放在办好自己的事情和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坚持独立自主,才不会在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才能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动力,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携手各国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驰而不息抓落实(思想纵横)
    ***总书记强调:“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狠抓落实,一起拼出来、干出来的。实现党的XX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需要全党上下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继续埋头苦干、真抓实干。
    抓落实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同时必须看到,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到位,要么简单化、“一刀切”,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要么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不顾大局、搞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解决这些问题,要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要坚决克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及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敢于斗争、勇于负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
    抓落实要创新方式方法,把一切工作往实里做、做出实效。一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主要领导同志对重要任务要亲自部署,关键环节要亲自把关,落实情况要亲自督查,不能高高在上、凌空蹈虚,不能只挂帅、不出征。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持之以恒抓落实。二要大兴调查研究。结合各自实际,深入基层,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想为敢为,勤为善为。三要完善督查评估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运用好评估督导机制,强化对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的跟踪问效。对工作推进不力、落实不好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同时,要消除影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我们要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以抓落实的实际行动,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更高水平。

创新是第一动力(思想纵横)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握发展的时与势,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提高发展的安全性,都需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只有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才能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此,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全面创新真正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率先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能快速实现现代化,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些传统强国衰落,与其失去或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本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XX大报告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今国际竞争形势的深刻把握,展现了我们党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全面推进创新。***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充分释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十一位,较2012年上升23位,实现连续10年稳步提升。中国已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等问题仍然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依靠创新加速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既要重视科技创新,也要重视与生产关系有关的制度创新,还要重视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党的XX大报告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要进一步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解决谁来创新、如何激发创新动力等问题。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提升创新人才服务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要增强创新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增强自主创新的志气和骨气。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更多实现原始性引领性创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总书记指出:“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
    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在于其深深根植于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的实践运动,充分表达了人民呼声和愿望,深切反映了人民利益诉求,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在人民鲜活丰富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每次赴地方考察调研,***总书记都坚持到一线与工人、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农民等亲切交流,听介绍、看产品,问生产、话经营,思对策、谋方略;每年全国两会,***总书记都坚持“下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汇聚众智,让人民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事实充分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充分展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真挚情怀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崇高境界。
    古人云:“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有智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有大量理论和实践课题亟待我们回答。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充足的养分和力量。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使人民的创造热情得到激发、创造意愿得到尊重、创造实践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我们要树牢唯物史观,强化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断对人民群众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进行总结和概括,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

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的自序中,***同志提到自己“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凡事眼睛向下,先当学生,不耻下问,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这充分体现出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的深厚情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这既是对我们党百余年来理论创新经验的深刻总结,又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重要途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感慨,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注重及时发现、总结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无不源自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和实践都启示我们,要在理论上不断有所创新和创造,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必须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只有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理论创新才能接地气、聚民智,理论成果才能顺民意、得民心。一方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坚持到群众中去,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发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大作用。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开展调查研究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对群众路线的践行。通过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在回应群众关切中找准问题,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在汇集人民智慧中提炼新鲜理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未来的征程依靠人民。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努力创造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促进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思想纵横)
    ***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顶层设计这个概念来自系统工程学,后来被引申应用于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顶层设计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等特征,强调从全局角度对相关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等进行统筹规划,为推动事业发展提供总体性的指导方案,目的在于协调各项工作,有力保障发展方向、目标、进度等。实践探索则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裹足不前,又不盲目冒进,在实践中摸索规律、获得真知、积累经验,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方法路径。顶层设计更注重系统思维和整体战略,为实践探索提供科学指引;实践探索则更注重创新思维和基层实践,为顶层设计提供实践基础。在现实中,只有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动工作。
    我们党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中,既注重顶层设计,又重视实践探索。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既是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实践探索,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中推动诸多重大决策、重大改革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例如,我们党科学谋划和推进脱贫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引。同时,鼓励贫困地区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注重实践探索,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又如,从建设雄安新区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我们党把制定长期政策目标和广泛的政策试验结合起来,通过试点先行、由点到面,既实现改革的“蹄疾步稳”,也将地方的创新精神融入中央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的创新力和适应力。
中国国土面积广袤、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样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尤其需要整体层面的战略谋划和部署。同时也要看到,各地情况复杂、差异大,顶层设计在基层落地,离不开基于客观实际的实践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41076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月6日
下一篇 2024年1月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