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文66179字)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目 录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 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依法治理网络虚假流量 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林长制”力促“林长治” 1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系统思维推进“放管服”改革 1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职业教育赋能脱贫攻坚 1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治理精度提升社会温度 1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 2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优化营商环境,强健经济“体格” 2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2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做文章、下功夫 3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自立自强造就航天奇迹 34
人民时评:春节防疫重在科学精准 37
人民时评:敢于监督,为公平正义“把关” 40
人民时评:牛年春节,彰显家国同心的力量 43
人民时评: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46
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人民时评) 48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民时评) 51
为信用信息筑牢安全堤坝(人民时评) 54
稳就业彰显信心底气(人民时评) 57
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行动纲领(人民时评) 60
严把出口,提升人才培养含金量(人民时评) 63
以环保督察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时评) 66
以消费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人民时评) 69
把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这件实事办好(人民时评) 72
层层压实生产安全责任(人民时评) 7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7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安全生产须臾不可放松 8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保障党员权利,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8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打通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 8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读懂中国经济“超预期”的密码 9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9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9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9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厚植反家庭暴力的法治土壤 10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进一步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 10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理性看待、依法规范“医疗美容热” 10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慕课打开教育更多可能 11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破立并举健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 11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就地过节”更有温度 11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健康成为春节的温馨底色 12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算法应用规范起来 12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信息无障碍成为社会共识 12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责任之弦 12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树起高质量发展的雄安标杆 13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反浪费提供法治保障 13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工业减碳按下“快进键” 13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技能人才畅通职业发展渠道 14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新职业群体提供更广阔舞台 14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乡村旅游展现广阔前景 14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医保谈判的背后是人民至上 15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实施为期三年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要求将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范畴,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创造美满幸福的老年生活,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离不开高质量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0年10月,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发布《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定位、服务内容、设置、管理要求等各方面进行了明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不断地支持和规范医养结合机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4亿,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从医学角度看,一个人进入老年阶段之后,生理机能会逐渐老化,身体各系统呈现退行性病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是总人群的2.9倍。总体来看,老年人群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高,资源消耗大。因此,养老服务不仅仅只是“养”,还包括“医”,涵盖保健诊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各方面。着力解决影响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有助于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规范、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方面,应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目前,很多养老机构虽然有养老护理员,但受过专业培训的不多,养老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收入待遇也不高。在养老机构工作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科研教育等方面并不能与在公立医疗机构工作的医护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对此,《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加强医养结合机构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护理员等人员队伍能力建设。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这不仅可以纾解老龄人口中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获得稳定的收入,推动医养结合往更加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目前,诸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团队,如果要到邻近的养老机构上门随访,会受到医疗执业法规的限制,难以开展医疗处置。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就业,必须健全支持政策,促进现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合作,发挥互补优势。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不妨探索支持家庭医生出诊为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人服务。从医疗服务体系看,不妨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服务体系。
    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让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需要机构、家庭、社会等有关方面更加重视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下大力气来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的环境。惟其如此,方不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之托,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享晚年。
    《人民日报》(2021年01月07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依法治理网络虚假流量
    移动互联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受利益驱动,一些人片面追求“数据为王”“流量至上”,为了谋取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甚至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
    近年来,与数据流量相关的网络犯罪呈高发态势。不久前,一起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案引发关注:个人仅花费760元,经网络推手“操作”,短短几个小时,就把一条虚假消息炒成5.4亿阅读量的“热搜”。据初步统计,相关不法网络平台涉案资金流水逾2000万元。类似虚假流量“生意”背后,隐藏着规模庞大的网络黑灰产业链,其危害不容小视。
    从网上无孔不入的“刷单兼职”小广告,到直播间营造虚假热闹场面,再到炮制网络“爆文”,网络黑灰产业链深入许多领域。通过APP收集闲散用户流量,靠“养号控评”虚增流量;运用技术手段模拟人工操作,批量转评赞;利用黑客“暗链”技术非法“引流”,以诱导性方式增加流量……在互联网空间,一些“点赞平台”十分活跃,组织分工细密。虚假流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令人防不胜防。
    “网络水军”与流量造假,无疑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侵蚀网络空间社会信任。比如,被虚假流量“漫灌”的平台,劣质内容充斥其中,优质内容反被淹没。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法院审理的涉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多起案件显示,一些互联网公司深受虚假流量之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不法分子为赚取流量不惜编造传播涉疫情虚假信息,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可见,“网络水军”、虚假流量及背后的网络黑灰产业链,以损害用户权益以及平台利益为代价,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经济社会秩序。
    维护网络清朗空间,保障公众合法权益,呵护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亟待依法加快铲除网络黑灰产业链。从《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到电子商务法,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管日益精细化。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净网”行动,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但也应看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网络黑灰产业链的形式更趋多样、手段更加隐蔽、技术更为复杂,给治理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打击“网络水军”、治理虚假流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相关部门、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公众只有携手同行、凝聚合力,努力铲除黑灰产业链及其生存土壤,才能起到治本效果。从法律层面看,可以发布指导性案例、适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及修改法律。在治理过程中,互联网平台企业应担负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打击恶意发帖和顶帖软件等;企业与司法机关、监管部门之间要形成紧密联动,建立跨平台、多维度、全方位的机制,网上网下协同治理。对参与数据造假的“刷手”和默许刷单炒作的平台,有关部门应及时进行依法惩处,提高造假的违法成本。对于公众而言,也应自觉提升法律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摒弃“流量至上”“唯流量论”的思维。
    互联网经济是诚信经济,其赖以存在的基石是真实活跃的用户和信息。多措并举、精准治理,从源头、交易链条等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打击网络黑灰产业链,不断压缩其生存空间,助力互联网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3日07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林长制”力促“林长治”
    如同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在不远的将来,每一片森林、草原也将拥有专属的守护者。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对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作出明确要求,并提出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着我国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保护天然林,在扩面增绿的同时,把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摆到更高位置。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2.2亿公顷森林、4亿公顷草原,让超过3/5的国土披上绿装,标注着林草生态建设取得的不凡成就。
    与此同时,从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蓄积量来看,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比如,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总体来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正因此,在进一步加大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同时,全面推行林长制,对于构建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年以来,借鉴河长制的经验,安徽、江西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体系。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一些地方还在林长制基础上,推出“林区警长制”“民间林长”等创新举措,形成了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强大合力,释放出良好的治理效能。事实证明,林长制从基层探索而来,有着牢固的实践基础,其生命力也在于实践。
    推行林长制,要发挥“头雁效应”。《意见》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林长,由省级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并将林长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扛起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一把手”主动巡林护林,推动各级林长履职尽责,有利于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成果说明,紧紧盯住“关键少数”,调动“一把手”的积极性,就能带动各条战线的务实行动,推动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推行林长制,要坚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可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突出特色,从实际出发落实林长制。应坚持分类施策、科学管理、综合治理,统筹好林与山、林与水、林与田、林与湖、林与草的保护发展。比如,林地多的地方不妨更多聚焦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沙区可以把重点放在科学植树造林上,进出口贸易活跃的地区则须严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推行林长制,还要注重“立体治理”。林长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护,也应注重更好发展,不能让群众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美丽与富裕并不矛盾,应当以“增绿”“用绿”“活绿”为抓手,通过森林经营、特色产业发展等方式,更好释放生态红利。这样,才能让更多群众主动加入到守护绿水青山的队伍中来,共同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建立完善林长制,应稳步推进“林长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林长制全面落地见效,让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我们必能真正实现“林长治”,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为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中国夯基垒台。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系统思维推进“放管服”改革
    唯有“最前一公里”放得下、“最后一公里”接得住、“中梗阻”全打通,才能实现全流程的放、管、服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着力推进职能转变,从简政放权入手,推动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形成了“放管服”三管齐下、互为支撑的改革局面。“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等模式不断涌现,“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创新日渐增多,推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促进经济韧性和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的成果,不断体现在老百姓的获得感之中。
    “放管服”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极大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和廉政建设。尤其是“十三五”时期,审批“当关”、公章“旅行”、公文“长征”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全国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1.2万户增长至2020年前三季度的2.2万户;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由2016年的第八十四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三十一位,是全球营商环境改善程度最显著的经济体之一。可以说,“放管服”改革把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向深入,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我们看到,“放管服”改革进展取得巨大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标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不少完善空间。近期,有媒体调查报道,“放管服”改革过程中,一些基层单位和市场主体仍存在接不住、管不好的问题。基层人力财力不足、上级只赋权不赋能、市场准入易监管难……这些之所以成为制约“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放的一方不够彻底、不够科学,接的一方也缺乏禀赋、存在不足。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放管服”改革仍需保持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干劲。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需要以系统思维来谋划推进。权力下放不是“自由落体”,需要做到放与接的匹配。上级单位设计方案时要考虑基层承接能力、循序渐进,下级单位除了贯彻落实,也要及时反映意见、抓紧提升承接能力。权力下放不能“一放了之”,需要做到放与管的结合。瞄准薄弱环节,做好衔接帮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充实基层专业力量,“扶上马,送一程”,同时积极发挥监管和评估的作用,从而真正达到“上下同欲者胜”的改革效果。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既需要勇气,也考验智慧。随着越来越多的权力和责任下放到基层,一些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难点、堵点会逐渐暴露出来。如何解决个别环节效率提高、整体效率不足的改革协同性问题,如何解决权力下放不同步、不完整引发的下放事权不愿接、不敢接的问题,如何解决权责不明导致的监管出现空当的问题,每一项改革突破都需要领导干部提升担当的自觉、担当的本领。唯有“最前一公里”放得下、“最后一公里”接得住、“中梗阻”全打通,才能实现全流程的放、管、服。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面向“十四五”,结合实际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协同性针对性,奋发有为、真抓实干,方能取得更多企业和群众满意的改革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
    《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6日07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职业教育赋能脱贫攻坚
    门槛更低、成本更小、就业通道更为直接的职业教育,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改写了贫困家庭的命运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补齐职业教育资源短板,打破职业教育上升“天花板”,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持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会定居成都,成为一名医院正式职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姑娘扎西祝玛从小家庭贫困,初中毕业时一度面临辍学,四川实行的“9+3”免费教育计划,让她有机会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由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数据显示,近年来已有8万余个民族地区家庭受益于这一免费职业教育计划。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十三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在服务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门槛更低、成本更小、就业通道更为直接的职业教育,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改写了贫困家庭的命运。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敞开大门,让一批又一批贫困学子“进得去、上得起、学得好、有出路”,助力他们战胜贫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调研发现,一些贫困户之所以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职业技能是重要原因。让贫困人口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拥有安身立命本领的“造血式”扶贫,更有助于帮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从根本上拔除“穷根”。我国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作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快、成效显著的扶贫方式之一。比如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当地大力开展兰州拉面培训,3个月的培训就能让学员的收入显著提高,并且就业有保障。以前在牛肉面馆打工干杂活的马进龙,一个月只能挣2000多元,经过拉面技能培训,他在北京做拉面师傅,一个月底薪就有6000多元,去年还被聘为职校的中式面点师。如今在东乡,技能扶贫让更多人有机会就业、有条件创业。
    在海南,不少贫困户都追过一档电视节目——《海南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为啥追着看?“送志气、送信心!”不少人这样说。安身立命的技艺,就是脱贫的底气、致富的信心。近年来,从扩大奖学金、助学金、免费教育等覆盖范围,到高职扩招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加强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到灵活采用多种方式送教下乡、送教入户,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学生获得低成本的教育机会、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靠技能吃饭”,许多贫困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原本是低保户,如今是名厨师”“曾经是打工仔,现在是培训师”,职教扶贫的切实成效,提振着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更激活了他们用知识和技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具有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对于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来说,尤其如此。让职业教育更好发挥“扶技、扶智、扶志”的作用,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更大力量,还需要在质量提升、能力提升上作出更多努力。面向未来,进一步补齐职业教育资源短板,打破职业教育上升“天花板”,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持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我们必将为劳动者成长成才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多机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分秒之间展技艺,毫厘之间显匠心。瓷砖铺贴、机器人调试、珠宝加工、烹饪、茶艺……不久前举行的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25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高手互相切磋技艺、展示精湛技能,传递着用技能改变人生、成就梦想的动人力量。努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千千万万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我们将见证更多人生蜕变的精彩故事,书写更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9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治理精度提升社会温度
    生活的细节之处,往往能反映城市治理的精度、社会发展的温度。前段时间,江苏无锡火车站受到不少网友点赞,一张写着“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提示牌,为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不会操作、无手机等提供了温馨的解决方案。不止于此,在福建莆田站,在江西南昌站、赣州西站……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设立清楚的标识、醒目的爱心通道、便捷的引导台,为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周到服务。
    数字时代,信息化应用层出不穷,使用的门槛也提高了。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健康码的推广应用给人们的出行安全上了一道“保险栓”,为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乘坐公交、进出社区等日常场景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由于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操作,也遇到了一些不便。随着移动支付、数字政务、预约问诊的进一步普及,老年生活的需求与数字社会的供给不相匹配的情况时有发生。
    看似明显的“数字鸿沟”,其实在人性化的服务、精细化的治理中可以迎刃而解。火车站增设一个提示牌,给初来乍到的旅客以充分的安全感;医院开辟一条人工通道,为一些老人解决了实际困难。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细节,在老年人眼里真是解决了大问题。在陕西西安一家电信营业厅,一位老人送来水果,专程感谢营业员帮她申请注册健康码;今年重阳节,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为一家报纸上的“图示版智能手机使用教程”写了感谢信,“这真是为老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一个个有温度的善举,一次次有耐心的帮助,让老年人的数字生活有了坚实的依靠。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城市治理重在细节、贵在细节,也难在细节。日新月异的发展质量,既体现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里,也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和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之中。除了老年人的“数字需求”,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考验着社会治理的“绣花”功夫。比如,对盲人群体来说,盲道是他们行走在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通道;对哺乳期的母亲而言,公共场所的母婴室既是关爱也是关照。可以说,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升精细化水平,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差异化需求,带给他们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方面,给予老年人多元选择和替代方案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前不久,民政部表示将推动解决老年人在民政服务中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一方面坚持适老化原则,在民政服务领域保留人工服务、面对面的服务方式,避免给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增加负担,另一方面将联合相关部门改善涉老智能产品体验。多方合力,携手满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预约服务、线上消费等方面的需求,老年人不仅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且能收获老有所安、老有所乐。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在“一码通行”的场景中,让老年人也能有便利选择,这是社会发展的应尽之责,也是时代进步的题中之义。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1日08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
    “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警察队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警察荣誉制度和标志体系的重要举措
    人民警察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也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
    
    2021年1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这是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医师节之后,我国又一个行业性节日。在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警察致以诚挚的慰问,希望大家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为保障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国旗飘扬,见证着广大公安民警的忠诚警魂;警旗招展,映照着人民警察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宝贵品格。2020年8月,***总书记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民警察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警察队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警察荣誉制度和标志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人民警察执法能力、执法公信力提升的充分肯定。通过节日的设定,强化人民警察队伍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尊荣,有助于推动人民警察有效履行职责使命,进一步规范执法、公正司法。
    人民警察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也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仅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就有1.6万余名民警因公牺牲,3700余人被评为烈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湖北有大约6.3万名民警、5.6万名辅警战斗在抗疫最前线,一往无前、舍生忘死,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防护墙”,用行动为人民警察精神写下感人注脚。近年来,人民警察队伍奋勇投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7×24小时”值班制度、手机“指尖警务”、“警+N”社区等一项项警务模式创新,无不反映人民警察时刻坚守便民惠民安民爱民的担当作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社会有正气,民族才会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才能巍然耸立。“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和施行,将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德育功能。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提出,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各地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崇警察职业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促进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行为规范。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更高要求和更高期待,人民警察队伍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断提升全警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实战本领,持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以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进一步忠诚履职、担当作为、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21年01月11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优化营商环境,强健经济“体格”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必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河北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山西省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上海市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浙江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我国营商环境评价领域的首部国家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十三五”时期,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改善营商环境的探索实践。营商环境的改善,微观主体的活力更有说服力。2012年我国各类市场主体不到6000万户,到去年底数量已经达到1.2亿户。随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和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发挥作用,从今年4月起,新设市场主体数量重新恢复增长,前三季度日均净增企业1.2万户。来之不易的成绩,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营商环境的优化强健了经济“体格”。中国经济能够更好地抗击风雨、砥砺前行,靠的是持续不断“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5年来,审批少了、税费轻了。中央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压减90%,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十三五”时期新增减税降费将达7.6万亿元。5年来,创新多了,法治强了。今年新增的2万亿元财政资金,通过“一竿子插到底”的创新直达机制,下达时间从120天以上缩短到7天,确保助企纾困政策能够快速扎实地作用于企业。营商环境的优化还有法治举措保驾护航。《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力保障了内外资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都能受到平等保护、在市场中公平竞争。
    前不久,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发布,首次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地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改革环节上更多自主权,展现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智慧和魄力。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营商环境应有更高目标、付出更多努力。目前,在一些审批中,对产品外观或不重要的参数作调整仍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或认证,一些涉及新兴产业或是专业性很强的项目审批时间仍然过长。对此,应进一步梳理排查,该整合整合,该取消取消,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不必要的干预。从落实情况看,近年来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政策制定步步深化,但各地执行力参差不齐,有的政策卡在基层“最后一公里”,导致企业获得感不强。更好完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节,健全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才能不断提升地方落实改革部署的积极性和执行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良好的营商环境如同清新空气,是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前提,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基础。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中国经济必将创造更多发展奇迹。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3日05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强化源头治理,抓住塑料制品生产使用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分类提出管理要求
    
    一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据统计,目前已有广东、江苏等20多个省份发布本地新版“限塑令”,还有广州等城市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禁塑令”。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将逐步减少直至被禁止使用,成为大势所趋。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塑料垃圾的环境影响,早在2008年6月,我国就开始明令推动“限塑”,通过提高使用成本的方式减少塑料制品使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出发,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稳步下降,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2008年至2016年,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4158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6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