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全文2314字)

    《***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
   15岁,知青下乡,陕北插队;22岁,走出窑洞,清华求学;26岁,大学毕业,在京工作;28岁,主动申请,来到基层;32岁,离开正定,厦门履新……***的青春成长故事常被提起,七年知青岁月更是其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学习那段特殊的日子。
   七年知青岁月,***经历了什么?
   1969年1月13日,北京站,人山人海。知青、来送行的家人挤满了站台。这是北京知识青年即将启程“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的情景。年仅15岁的***,就在其中一列开往陕北的“知青专列”上。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又冒着滚滚飞扬的黄土乘坐卡车,紧接着再步行十几里山路……最后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这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青年***插队的地方,直到1975年10月离开,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度过了七年难忘的成长岁月。
   初到梁家河,恶劣的自热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就给***和知青们带来了严酷的“四大关”。知青们吃惯了精米细面,遇到了陕北的粗粮,喉咙都“燥得冒烟”,一度是遇到生肉都想咬一口。总书记曾回忆到,除了“饮食关”,还有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对于知青来说,其他还只是皮肉上的困难,“思想关”才是最难过的关口。很多知青来之前,对于革命圣地延安更多是一种未知的崇敬,可一看到眼前光秃秃的黄土地,有人甚至怀疑是走错了路。不到两年,周围家庭成分好的知青陆续走了一大半,相比之下,像***这样的所谓“黑帮子弟”,走出黄土高原的可能性在当时看来真的十分渺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北京与延川的天壤之别,青年***也曾陷入过犹豫与彷徨。
   受挫不短志、逆境也涅槃。他在艰难环境中毅然选择了前行的道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没过多久,就连过数关,“不怕咬了”“什么都吃了”,还成了“最壮的劳动力”,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
   艰苦的环境反而成为了锻炼的平台。
   七年的时间,他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晚上,他经常点上一盏煤油灯,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煤油烟常常是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
   七年的时间,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即便作为所谓“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入团入党。
   七年的时间,他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为解决农村烧柴难问题,带领村民外出取经,用3个月时间就让家家都点上了沼气灯,震动了全县。延川县,也成为了全省办沼气的样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印证了好干部的标准。
   七年知青岁月,***收获了什么
   七年的时光让青年***真正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关心什么,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七年知青岁月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今天,我们看总书记到基层调研时,会给敬老院的老人端饭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5383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7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