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全县农村党员培训班上的讲课稿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安排部署的“工作落实年”活动,县委决定举办这次全县农村党员培训班,这是近十多年来第一次全覆盖地集中到县委党校进行培训。这次培训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希望这次培训能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学风,取得更好的效果。下面,我结合前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围绕“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这一主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这百位改革先锋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们当中,中共党员超过8成,充分说明党员是40年改革开放最为中坚的力量和先锋。这些党员中,既有知名学者、企业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更多的是和我们大家一样,扎根在基层、扎根在农村的党员干部,有“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有“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人民调解员”马善祥,有“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吴仁宝,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鲍新民,有“乡镇企业改组上市的先行者”何享健,等等。他们将人生轨迹与改革开放融为一体,义无反顾投身开拓创新的大潮中,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用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为中华复兴谱写华章。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同大家分享一下榜样们的先进事迹,共同学习、共同勉励。
一、学习改革先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1951年,杨善洲参加工作,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他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爱和群众一起劳动,下乡时常把锄头带在身边,还喜欢戴草帽,穿草鞋,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1988年,61岁的杨善洲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云南大亮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山里风大,雨多,潮湿,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就领着大家一边造林,一边建房,吃饭、办公的桌椅也因陋就简。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善洲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时候,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去捡果核。獲取更多實用公文,請加微﹎信:xaddxh。一个个小果核,在岁月轮回中渐渐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22载辛勤耕耘,杨善洲带着干部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让大亮山披上绿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
同样践行着这一诺言的还有“群众的贴心人”马善祥。马善祥,今年64岁,是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他热爱群众工作,对群众充满感情。有人问过老马“你都退休了,怎么还天天按点上班?”,他回答说:“岗位退了,事业没退。群众信任我,我就要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他从事基层调解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30年,成功化解数十起重大矛盾纠纷,妥善处置多个意外事件,接访2万多人次,办理信访问题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调解之余,老马经常总结归纳群众工作的新方法,“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他归纳的接待群众24字规矩,已成为重庆人民调解的工作样板。
还有已与沙漠抗争40多年,“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王有德。他带领林场职工,40余年如一日,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寒冬腊月,为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他们日夜吃住在水渠边;风沙不停地摧毁辛苦栽下的树苗,他们就不停地补种,直到树木连成片,把流沙牢牢锁住,在毛乌素沙漠筑起绿色屏障,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像杨善洲、马善祥、王有德这样用一生的时间、终身的奋斗来诠释初心的共产党员还有许许多多。在时间的长河里,如何增加党性厚度,我认为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群众关心关注的小事做起,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千里。比如说,定一个小目标,“两委”成员坚持每周坐一次班,普通党员坚持每月参加一次党员活动日活动。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这是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重要活动。现在有些农村党员对待思想政治学习,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一说大政方针,总感觉离自己很远,与自己无关,或者,觉着自己岁数大,不用跟上形势了。从而出现个别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对上级党组织安排的工作,好干的就干,难干的就拖,或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党员言谈举止随意,发布有损党的形象、与党员身份不相符合、甚至是攻击党的言论,等等。这些都是缺少组织生活、缺乏党性锻炼的表现。所以说,要积极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并通过这些活动,多听、多看、多研究党的政策文件,特别是当前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指示精神,还有多了解些县里镇里村里的工作开展情况,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质,才能自觉维护支部的权威和班子的团结,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党员形象,才能时刻与上级党委政府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不走样。
二、学习改革先锋“勇于担当、带头致富”的情怀
在改革先锋名单里有这样一个人,她是“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余留芬,贵州盘州人,1988年,20岁的她从外乡嫁到“一年种粮半年饱”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不想一辈子土里“刨食”的余留芬从1993年开始创业,给人照过相,也开过小卖部、小饭馆。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2001年,余留芬被选为岩博村支书。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自己拿出4万元积蓄带领村民修通了出村路,随后,她通过村里的林场为岩博村赚到了“第一桶金”。在余留芬的带领下,曾经“要啥没啥”的岩博村“家当”越来越多,“家底”越来越厚:2003年,村里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煤矸石开起了砖厂;2004年,利用祖辈传下来的酿酒手艺办起了酒厂;2005年,为利用酒厂的酒糟又办起了养殖场,到2017年,岩博村集体收入达到了610万元。为让更多人享受到发展红利,余留芬坚持把“人人有事干,户户都小康”作为奋斗目标,在岩博村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组织全村1012户村民通过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成为村办企业和合作社的股东,2017年全村实现分红900万元。岩博村从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1.8万元、集体资产达7600万元、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小康村”。
与余留芬一样,还有“扎根牧区、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优秀基层干部”廷·巴特尔。廷·巴特尔,1955年6月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1974年,他离开呼和浩特市,插队到遥远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由一名城市青年成为普通牧民。作为知青,廷·巴特尔有多次回城的机会,然而,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和自己规划好的蓝图,他决心留下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6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