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类】写作资料集之思维-人生智谋(全文205051字)

第一部分序言:与智慧对话(1)

人生的智谋并不需要向别处探求,就在我们祖先走过的路边,到处是蒙尘的舍利子。

已经深夜两点了,我斜靠在床头,没有一丝睡意。我正被自己的生活深深地困扰着:事业无成,投资失败,感情受伤……

我突然听到有人敲我的脑袋。

“谁在敲我的脑袋?”

“我是你的智慧。”

“你在哪里?”

“我在你的脑袋里,我要出去。我有东西给你看。”

“你在…你怎么会在我的脑袋里?”

“笑话,我本来就住在这里。要是没有我,你早就成白痴了。没有我滋润的脑袋,就是没有水的不毛之地,性格必然日益乏味,生活必然日益枯燥,思想必然日益迂腐,文思必然日益干枯,心灵必然日益顽固。这么说吧,没有我的脑袋,都长在那些任人宰割的行尸走肉的脖子上。”

“你是说,你一直在我的脑袋里?可是为什么我遇到那么多问题,你却从来没有帮我想出办法来?”

“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从来不和我交流一下,我怎么会帮你呢?我从来都是深藏在你的思想深处,就好象泉水藏在地底下一样,你想喝上泉水不得挖井让它流出来吗?我能帮助你想办法,但前提是你要把我解放出来。”

“你能想出办法?”

“不错,我能帮你运用谋略。没有我,你用的那些‘谋略’,说起来简直笑死人,就好象木偶演戏,表面上变化百端,实则全是无本之木。”

“你在里面不能帮助我吗?”

“不能,谋略是我的手段,不让我出去使用谋略,我就像海市蜃楼,虽然很漂亮自在,却不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这世界上最危险的人,就是把我关在脑袋里不放出来的人,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旦遇到危滩骇浪就会束手无策。”

“你多大了。”

“我刚刚出生就被关在这里,从来没有长大过。只有出去变成智谋,我才能慢慢长大。当你发现处理事情出神入化的时候,那也是我最成熟的时候。”

“你,你能帮我干什么呢?”

“帮你干什么?亏你问得出这种笨问题。我能让你行而不言,也能让你雄辩滔滔;我能让你明辨是非,也能让你转危为安;能帮你识人知人用人,也能让你料事如神;我能让你相机因时,也能让你韬光养晦。

这么说吧,我能帮你在官场、生意场和职场上如鱼得水:如果你当了老板,我能帮你赚钱;如果你当了领导,我能帮你步步高升;如果你当了将军,我能帮你消灭敌人;如果你还没结婚,我能帮你找个好老婆;如果你已经结婚,我能帮你找个……“

“够了!也许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呢,你想把我变成一个奸诈的小人,把我引到歪门邪道上去吗?你没听说过吗,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哈哈,哈,这种蠢话你都相信?什么是你说的‘才’,才能是吧?就是说外面的我吧?没有我的人就是无知,没有才能就是无能。要是无知无能可以说成美德的话,那么天底下的胡涂虫们,岂不是全都成了圣人了吗?醒一醒吧你呀!”

“哎,别敲了,你要把我的脑袋敲破了!我说不过你。”

第一部分序言:与智慧对话(2)

“不是你说不过我,而是因为你的说法本身就很荒谬的。我可能和‘修养’住隔壁,但却从来不想和‘道德’在一起‘鬼混’。”

“为什么?”

“在‘道德’家的书房里,智谋经常被描述为阴谋诡计,说成坑、蒙、拐、骗、诱的把戏。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明白,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另外还有…”

“还有什么?”

“还有就是,‘道德’家的房子里住着的,都是一些华而不实、莫名其妙的东西,还喜欢制造出舞台效果,罩上一层光环。比如说他养了一只麒麟,是很吉祥,却抓不着一只老鼠,还有他养的那只凤凰,倒是雍荣华贵,还能玩浴火再生的魔术,但却不能抓住野兔。”

“这跟人有什么关系?”

“人也是一样,你看他那些密友,全是徒有虚名的家伙,于国于家一点补益也没有。商朝的比干因为进谏被纣王送进解剖室,落了个忠贞之名千载不灭,但却不能阻止混帐侄子把国家玩个底朝天;还有春秋时代的申生,倒是个大孝子,却不能为保卫国家出一点力。他们口口声声说要兼济天下,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那照你这么说,道德的朋友都是窝囊废了?”

“也不能这么说。孔子是儒家的至圣先师,跟道德称兄道弟,可是和我也是很好的朋友。他请道德帮他教徒弟,请我帮助诛杀对手少正卯,威慑国内当道权臣,参加外交活动不辱使命。他就从来没有因为道德而和我疏远,所以我也都帮助他。”

“就是嘛,没有道德,你也办不成大事嘛!”

“唉,太可怜了!”

“谁可怜?”

“还能有谁?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自以为正直高尚,看不起我认为我不过是狡猾,是耍小手腕小聪明。可他们往往不懂得,小手腕小聪明用在大的方面,又何尝不能成就大事业呢?”

“小手腕小聪明也能成就大事业?”

“小手腕小聪明只要用之有道,当然可以成就大事业。比如说蜂蜜,小偷用它来抹在门轴上,在偷东西时不发出声响,可难道就不能用它作礼物,给别人带来健康欢乐吗?庄子的《逍遥游》你读过,里面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掌握了制作不皴手的药膏的技术,却只用来一辈子在河边漂洗丝絮。另外一个人向他学到了这种技术,防止冬天士兵们在水战时手足皴裂,从而打了胜仗、封了侯。”

“这倒是。”

“所以说大人物可以使用小聪明,小手腕也可以使用在大处。要是连这种小智谋也懂得使用,那么天底下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呢?”

第一部分序言:与智慧对话(3)

“可是人们所说的大智若愚又怎么解释,具有大智的人物不屑于锋芒毕露地去耍小聪明小手腕。”

“这也是无稽之谈,在真正成就事业的大人物那里,小聪明不是不屑于耍,而是没有合用的场合。在大人物那儿,我从来没有轻闲过,就连不锋芒毕露,又何尝不是我帮助他做出的姿态呢?泰山不让寸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能举个例子吗?”

“比如说,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对汉王刘邦说:”天下纷扰不宁,只是因为我们两人。我愿意向您挑战,以决一雌雄,不要让天下的百姓白白地为我们而陷入战乱的劳苦之中。‘汉王笑着拒绝说:“我宁可跟您斗智,不能同您拼蛮力。’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条罪状,项羽抬手射出一箭,正中汉王胸部。刘邦痛得弯下了腰,但却摸着脚说:”这个匹夫射中了我的脚趾头。“回营后,刘邦就因为伤重躺倒了,但竭力起来出去慰劳军队,表明自己的伤不重,以此来稳定军心,不让项羽乘汉军无首来偷袭。”

“我明白一些了。”

“退一步讲,即便自料不必使用小手腕小聪明,却也不能不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看穿对方的狡猾,识破对方的小手腕,做到有备无患。”

“照你这么说,有人用道德来贬低你济世救人的本领,不是逻辑混乱,就是别有用心喽?”

“不错,这也是那些号称正直高尚的人,为什么会反过来被对手打败的原因。”

“不过,办事的策略方法,我不是也可以从古人那儿学到吗?为什么要让你出来帮助呢?”

“前人的每一个方法策略都是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的,情况多变,方法自然变化万端。现代人只知道前人的一般策略,却不知道他是如何取胜的。解决每个问题的方法不同,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就像水一样,水流动的时候,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解决问题时,也要避开的坚实精锐处而从虚弱处下手,水总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它的流向,解决问题也要依据情况来决定方针。所以,办事没有固定的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情况变化而取胜的,才称得上出神入化。”

“可是还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那些参考书吗?”

“世事无定式,策略无常规。有人津津乐道于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之类教条,遇到问题时也总想拿些计谋来对号入座,妄想得到神力而制胜。他们最后会发现,由于事情繁杂多变,根本难以找到适当的计谋,也根本不知从何下手。”

“I服了U.”

“所以,我办事没有一定的常规,以符合外物和人事变化为最佳,出乎自然又合乎事理,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读死书能达到的。”

“那就请你快出来吧!”

“跟你啰嗦了这么半天,我太累了,想睡觉了。不过,如果你有办法骗我出来的话,我就听你。”

“让我想想。你是我的智慧,住在我的脑袋里,我怎么能把你骗出来呢?不过,如果你到外面来,我倒有办法骗你回去。”

“真的?”

“真的。”

“我出来了,你骗我回去吧?

“你上当了。”

眼前金光一闪,我一下子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1)

背亡趋存,实际上就是危机管理:远离困厄和危险的地方,在无法离开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智慧和伪装,不被危机所吞噬。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秦朝丞相李斯曾经说,人生在世,最大的耻辱是卑贱,最大的悲哀是穷困。一个人总处于卑贱贫穷的地位,就像禽兽一样。不爱名利,无所作为,不是人的真实想法。他还作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在厕所中觅食的老鼠,遇见人或狗就慌忙逃窜。再看粮仓中的肥鼠,自由自在地偷吃粮食,没有人去打扰。

同为老鼠,命运却有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所立足的地方不同。人也一样,无论是在积极进取还是在退而自守时,都必须懂得良鸟择木而栖,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又要懂得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避开可能危及自己的去处,这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姓施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喜欢研习儒学,小儿子则爱好兵法。

学成后,大儿子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一套以德治国的学说,去游说鲁王,得到鲁王的重用,做了太傅。小儿子来到楚国,向楚王纵谈用兵之道,楚王对他的见解大加赞赏,委任他为三军司令。两个儿子身居显位,父亲也跟着沾光,尽享荣华富贵。

施老的邻居孟老,也有两个儿子,恰恰与施家二子所学相同。孟家父子羡慕施家富贵,于是上门请教,施家把事情原委以实相告。

孟家父子一听,事情原来是这样简单,深为以前浪费时间而深感后悔。施家儿子能做到的,孟家绝不会更差!父子三人心里很是兴奋。

孟老的大儿子前往秦国,大谈以礼治国的好处。秦王却一句也听不进去,哭笑不得地骂说:“当今诸侯混战,强存弱亡,什么能比富国强兵更要紧?照你的说法,用仁义治国,这不是叫我坐以待毙吗?”说完便传令卫士将孟家老大哄了出去。

孟老的小儿子来到卫国,劝说卫侯操练兵马跟各路诸侯抗衡。卫侯不高兴地说:“我的国家比较弱小,在大国征战的形势下得以保全。服从大国,爱护更小的国家,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也是卫国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修兵习武,大国以为我要挑战它,小国以为我要吞并它,四面树敌之后,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里么?如果就这样放你走,会让其它国家以为我被你说动了心,而且你还会去游说别的国家这样做,我就要倒霉了。”

说完,卫候下令砍掉了孟家小儿子的一只脚,派人把他抬回家。

孟家两个儿子回到家,父子相见,抱头痛哭。想起施家出的主意,便顿足捶胸,谴责施老父子欺骗了他们。

施老对邻居的遭遇也很同情,连连安慰,劝住了他们的哭声,同情地说:“我们邻居多年,哪里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请听我说一说这祸福为何不同。一般地说,一个人选择的位势好,做什么都顺当,位势不对就什么也做不成。你们的方法和我家相同,为何结果又和我不一样呢?”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2)

孟家父子迷惑地摇头。施老接着说:“这是因为我们两家所选的地方不同的缘故,绝不是行动上有什么差错。天下之事没有固定的规矩,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种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顺应时势寻找良机,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即便你们象孔子一样渊博多才,象姜子牙一样足智多谋,又怎能不四处碰壁呢?”

孟氏父子恍然大悟,脸上的怒气一扫而光,诚恳地说:“我们全都明白了!”

施、孟两家的不同遭遇,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人们在选择自己的立足之地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切不可轻信别人,或凭主观想象,莽撞从事。

知非不处 远祸全身魏晋南北朝时,王子萧子良和范缜发生了一次争论。

萧子良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人生命运是三世因果注定。他问范缜:“你不相信因果,那么为何有人富贵一生,却有人满腹才华却终生不得施展以致于潦倒一生,默默无名?”

范缜答说:“不同的人生其实就像同枝并蒂的花朵,风儿一吹,有一些花飘在花瓶里供人观赏,另一些花却运气不佳飘到粪坑中,前者是王子你,后者就是在下。”

与随风而落的花儿相比,人都有选择环境的自由,但结局却有天壤之别,原因之一就是有人对生活缺乏真切的认识,对即将面临的处境掉以轻心,置身于其中而不知;而有人却能知非不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远离可能惹火烧身的环境。

人们不会对一个平庸之人有过多要求,因为他平庸,相反的,对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便肯托付重任于他,对他寄托很大期望,这一类的人,愈是本领大,也就愈会给自己招来一些艰巨的任务,做得好便罢,稍一不慎就大祸临头了。

所以,即便自己完成了别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也不要自矜自夸,而要尽量淡化自己的作用,免受别人的攻击。

明太祖朱元璋曾召中山王徐达一起喝酒,朱元璋不了试探徐达,一个劲地敬酒。

徐达不敢推辞,一直喝到深夜,醉得大睡不醒。朱元璋让内侍把他送到旧宫去睡觉。旧宫是明朝建立前朱无璋称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半夜里,徐达的酒醒了,问周围人自己睡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宫。”

徐达马上起身,快步走到宫殿的台阶下,面向北面拜了两拜,又磕了三次头,才出宫。

朱元璋听说这件事以后,对徐达的表现十分高兴。

在很大程度上,徐达并非不明白知非不处的道理,其最后的命运悲剧是由朱元璋的猜疑性格造成,具有某种必然性,要想摆脱必然受到各种限制。那么更多的人则是在能够主动避免危险的情况下,执迷不悟,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宋宁宗时的丞相韩侂胄做南海尉时,曾请一位儒生做馆客,此人很有才华,但不久就离开了。

韩侂胄当了丞相,掌握国家大权后,非常想念他。有一天,这个儒生忽然来了,韩侂胄非常高兴,请他留在家里。

一天,夜深人静时,韩侂胄请儒生饮酒时,请教他:“我才学疏浅而掌握了国家大权,您有什么指教吗?”

儒生叹息说:“您现在危险得像是架在树枝上的鸟蛋一样,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3)

韩听后惊奇地问为什么。儒生答:“这不难理解。宫中立皇后时,您不同意,皇后很怨恨您;宫中立太子时,您又不同意,太子也对您怀恨在心;您当政后,朱熹、彭龟年、赵汝愚等名士被逐出朝廷的不计其数,士大夫们也因此而怨恨您;现在同金人打仗,军队牺牲很大,三军也怨恨您;边境的百姓不时地被掠夺和杀害,四海之内的百姓都怨恨您。这样四面树敌,您怎么能免祸全身呢?”

韩侂胄沉默了许久说:“你能教我怎么办吗?”

儒生再三推辞,韩坚持追问,他才说:“只有一个办法,只怕您不愿采纳。现在皇上重病在身,无意于国家政事,如果摆出尧、舜、禹禅让的家法,请皇上让贤给太子即位,太子对您会由怨恨而转为感谢。这时皇后退而为皇太后,即使怨恨您也没有权了。以后,您可以辅佐新皇帝,一切从头开始。对从前被贬的诸贤士,已死去的增加抚恤,还活着的召回给予提升,同时派遣使者去聘请贤德的人来执政,对外也要消除积怨,使边境平安无事。您还可以优厚地犒劳军人,抚恤牺牲的将士,免去各种无名的赋税,解决好种种矛盾,使全国百姓休养生息。然后在此基础上,您选择一位知名的贤士,把丞相之位让给他,自己请求告老还乡,邀游于青山绿水之间,如此,您最后就能转危为安,变祸为福。”

韩侂胄听他讲的有道理,但犹豫不决,想留下儒生做自己的顾问,可他坚持要告辞而去。儒生走后不久,韩侂胄果然四面受敌,被砍了头。

有明智通达的人对自己的危险提出忠告,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可是自己却不能听从,也不能从中得到教益,真是太可惜了。

陈瓘在通州的时候,张商英当了宰相,想引荐陈瓘来辅佐他。于是他要新设置的政典局发下公文,索取陈瓘所著的《尊尧集》,并且由政典局启用陈瓘。陈瓘把书缮写好,却没有上缴。

通州郡又拿着政典局的公文来催促。陈瓘就将书用奏折的形式进献,外面用黄帕封好,送到政典局,要求他们在皇帝面前开拆。有入说陈瓘应当直接将书送到政典局就可以了,何必进献皇上?

陈瓘说:“我恨不得将书直接送到皇上手中,请皇上批阅。怎么能把书给他们呢?他张商英身为宰相,办什么事,不通过三省去公办,却增设机构,任用官员。如果什么事都通过私人的途径去办,人们必然会怀疑嫉妒。恐怕《尊尧集》到了他那里,他的地位已经动摇了。我现在避之唯恐不及,更何况将书送去呢?”

不久,事情真象陈瓘所说的那样,张商英被罢黜,陈瓘被任命为台州知州。有人指责陈瓘私自送书给张商英,想让张商英实行他的政见,经过调查后才真相大白。

与世沉浮 顺水行舟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根据所面临的情况做出反应,进行自我保护。正是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保证了动物的生存。刺猬身体能缩成一团,鸷鸟能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麝遇敌能断脐香脱逃,蟒蛇能把自己的伤口显示给对手,这都是十分高杆的自保招数。

智慧不如人类的动物尚且能够做到这一点,面临情势更加复杂的社会,更应从中受到启发。

人要做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身取义的莽汉。在周围人都沉醉不醒的情况下,不怕危险,自持孤高以殉其节的态度当然很了不起,不过,如果还想实现自己志向的话,不可独醒也可以算避免灾祸的一种生活准则。

晋时嵇康跟随隐士孙登在山林问遨游了三年,嵇康向他请教问题,他从来不回答。将要分别时,嵇康对他说:“先生,您难道在最后分别时也无话可说吗?”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4)

孙登于是说:“你认识火吗?它生来就有亮光,如果不用,那就浪费了它!人的才能就象暗夜的火光一样,如果不用,也会浪费殆尽!保存火光的关键在于免遭外部的风雨,发挥才能的关键在于顺应外界的事物,有十分清醒的见识,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我看你不随流俗,刚有余而韧性不足,才气多而见识太浅,在当今世上恐怕很难有所作为!”

不出孙登所料,嵇康也世后一直没有被朝廷任用,最后竟然因吕安事件牵连入狱,被司马氏杀害了。

古人说:“诽谤不实之词太多了,金子也会被熔化。羽毛数量多了,也能把船压沉。尘土多了,同样能把车轴压断。不实之词太多了,能把人的名声搞臭。”

因此,老子李耳要去西域时,提前换上胡人的装束,大禹路过裸人国时,就主动脱下衣服,孔尼与武人交朋友时,就比试射猎。散宜生为了达到目的,也曾行贿,更有仲雍为了自保,剪掉头发,裸体纹身。

有人见到这些例子就会说,原来圣贤的智慧也有用尽的时候。但事实上,这不表明圣贤黔驴技穷了,而是说明他们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能够灵活多变地顺水行舟,用以自保实现更大的理想。

唐中宗神龙元年,武则天身患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密商要杀掉张易之和张昌宗,逼退武则天。姚崇当时任灵武道大总管,从屯兵之处来到京城,就参与了这件事。

事成之后,武则天被迫禅位,迁回上阳宫。张柬之、恒彦范、崔玄、袁恕己、敬晖被赐封郡公,纷纷弹冠相庆,姚崇被封为梁县侯,但他却痛哭流涕。

张柬之等人问他:“现在哪里是哭的时候?你不怕因此受处分吗!”姚崇说:“我参与了讨伐叛逆,算不上有功。然而想到我曾长期事奉武后,这样做是背叛旧主啊!作为人臣无法保持始终如一的节操,我怎么能不哭呢?即使是因此而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实际上,姚崇之所以哭,是因为知道武三思还在朝中,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总有一天会有反复。果不出他所料,后来武三思与韦后专权,张柬之等人纷纷被害,只有姚崇幸免。

与此相对似的一个故事是董卓被杀后,百姓欢呼歌舞,只有蔡邕动心叹息,结果被杀。两件事看似一样,祸福却相反,姚崇打出的是一片公心的招牌,痛哭流涕是免遭人反攻和清算的权术;而蔡邕却不懂得掩饰私心,哭是感恩之情的真实流露,难免被当成杀一儆百的靶子。

故意自污 避免猜疑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这是无数功臣名将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换来的教训,因而也更具有借鉴意义。

秦始皇命大将王剪做元帅,统兵六十万讨伐楚国。临行前的酒宴上,王剪向秦始皇请求许多良田美宅,始皇说:“将军你放心去吧,难道还担心受穷吗?”

王剪说:“我做大王的将军,即使有功可能也封不了侯,所以趁着大王赏我酒饭时,我也及时请求赏我园地,做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始皇大笑起来。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5)

王剪到了潼关,五次派子弟返回长安请求田地。有位亲信见此情景,不解地问他:“王将军您要求田园也太着急了吧?”王剪说:“不,秦王的为人我很清楚,他很不信任下属。现在把全部军队委任给我一人,我如果不多多请求要田宅,使自己地位巩固,难道还等着秦王猜忌我吗?”

其实心胸狭隘不信任大臣的又何止秦始皇一人呢。即使是以大气宽弘知人善任而著称的汉高祖刘邦,也难脱类似的情结。“伴君如伴虎”,一旦部属位高权重的时候,还是会不放心,因此,随时表示忠诚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对人性的分析充分发挥自防之道。

萧何是刘邦的老同乡,足智多谋又忠心耿耿,刘邦视萧何为左右手。他曾经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吾不如萧何。”

西汉三年时,刘邦与项羽的军队相持在京索间,任用萧何主持关中之事。刘邦几次派使者慰劳萧何,萧何十分感动。

但是他的门客鲍生告诉萧何说:“现在皇上在外风餐露宿,却屡次派人慰问在关中的您,您以为是关心您吗?这是怀疑您呀!不如让您的弟弟和子孙中能当兵的,全到军队来,解除他的疑虑。”

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刘邦大喜。

不久,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要了韩信的命。刘邦听到诛杀韩信后,派使者任萧何为相国,同时加封五千户,派五百士兵及一名都尉做为相国的侍卫。诸位官员都来祝贺,唯独召平忧心忡忡地对他说:“虽人祝贺,我却要表示同情,因为您就要大祸临头了。皇上在外奔波,而您守在京城,没有冲锋陷阵,没有任何危险,却加封晋级,设置卫队,这难道正常吗?韩信起来造反,皇上对您也产生了怀疑,希望您把皇帝的赏封让出,不要接受,把全部家财用以资助军队。”萧何听从了召平的意见。刘邦见萧何这样做,对他也就放心了。

这年秋天,黥布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出征后,几次派使者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说:“因为皇上亲征,我在内安抚百姓,勉励百姓,尽其所有帮助军队,象皇上讨伐陈烯时我所做的一样。”

接见时鲍生也在座,等使者走后,他对萧何说:“我看您离满门抄斩不远了。您处于相国的高位,论功是全国第一,各方面已无以复加。您入关中以来,十余年一直深得民心,而且目前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民和。皇上所以数次问您在做什么,是害怕您的威信太高,影响整个关中地带。现在您何不多多购买田地,以损污自己的名声,如此皇上的心就安宁了。”

萧何采纳了他的计谋,用低价强买了许多民宅民田。刘邦还京时,百姓拦路控诉萧何,刘邦听了,心中暗暗高兴。

正是由于鲍生和召平为萧何提供的知非不处的智谋,能随机应变,因时而宜,因此萧何才能一直没有遭到猜疑。

萧何一生忠诚谨慎,刘邦对他还有顾虑,因此上级对下级的猜疑是人性使然,必须面对现实。

狡兔三窟 预留后路严格地来说,狡兔三窟属于居安思危的智慧,但因其不同于一般的谨慎戒惧,而是主动寻找遇到危险时的缓冲,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进取智慧,因此我们把它拿出来分析。

战国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家里,养了很多的食客。其中有个名叫冯谖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来了很长时间也没引起孟尝君的注意。

处世智谋第1章 背亡趋存的智谋(6)

有一次,孟尝君准备派人到封地薛地去收债,一时找不到别人,就派冯谖去。冯谖很有礼貌地问孟尝君是否带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随便,你看着办吧,你觉得应该带些什么回来就带些什么吧。”

冯谖来到薛地,召集了所有的债户,把债契收上来,又当众把所有的债契烧掉,然后对大家说:“孟尝君让我把你们的债全免啦,今后你们可以安居乐业了!”人们高兴地欢呼起来。

冯谖回来,孟尝君问他带了什么回来?债收完了没有?冯谖地回答说:“按您的指示,我觉得最应该给您带回来的是‘德’,所以我就给您带回来个‘德’。因此我就把薛地的全部债契烧掉,债免了。”

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可一想,木已成舟,也没说什么,就算了。

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宰相的职务,只好回到薛地。当地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扶老携幼到大路上欢迎他。孟尝君这才恍然大悟,对冯谖说:“这就是您带回的‘德’啊。”

冯谖接着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保住性命,现在你只不过才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睡安稳觉,万一齐王对你再有不利,还得有另外的存身之处,因此我们还得再凿两个洞才行。”于是冯谖向孟尝君请求到魏国去游说。

冯谖来到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名扬各国,您如果能请他到魏国来做宰相,魏国定会国富民强。”

魏国此时正好相位空虚,于是派人带着重金来聘请孟尝君。冯谖派人告诉孟尝君不要接受聘请。所以魏王连请了三次都被拒绝了。

齐王听说魏国要请孟尝君做宰相,果然吓得连忙叫人带着黄金、彩车,用很隆重的礼节把孟尝君请了回去,恢复了原职。

齐王为了表示诚意,特意问孟尝君还需要什么。冯谖就偷偷告诉孟尝君说:“请求齐王在薛地建立祠庙,再赐份先王留下的祭器,以保薛地的安全。”

齐王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祠庙建成那天,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已经挖好了,你可以高枕无忧,安安稳稳睡觉了。”

这是狡兔三窟的原创版本,因此其智慧也更多地停留在原始意义上,寻求三个能避祸全身的地方。但这种做法并不保险,不但极易被识破,还会留下“有外心”的把柄,更高的智慧是建三窟于无形。汉初时留候张良就是这样的智者。

汉朝初定,张良目睹了彭越、韩信等功臣结局悲惨,又想到范蠡和文种逃生留死的教训,觉得已经到了为自己留下后路的时候了,于是开始为自己建三窟――第一窟是封地。在赏封功臣时,刘邦曾准备齐地的三万户给张良作食邑,但张良没有接受,表示只要有一块小小的地盘就足够了,把它当作同刘邦会面的地方,表达对刘邦的知遇之恩。

第二窟是刘邦。张良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又淡泊名利,有功而不居功,深受刘邦倚重。

楚汉战争期间,他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身保命;他建议刘邦不要立六国的后代,以免留下后患,并建议刘邦把韩信封为齐王,以调动他攻楚的积极性;他还劝刘邦乘胜追击项羽,导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十面埋伏”,成就了汉室基业;他力主将关中作为定都之地,赢得了人心归附。有这些功劳,张良自己却并不以功臣自居,而是专心研习黄老之学,避免了受到猜疑。

第三窟是吕后和太子。张良曾帮助太子保住继承人的位子,吕后和太子对他感恩戴德。

刘邦想把吕后的儿子—当时的太子—废掉,改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恳求张良帮忙,张良就告诉她,只要太子把商山四皓请来,皇上就不会废太子了。

商山四皓是从秦始皇时就当隐士的四个老头儿,学问好,道德高,名气大。刘邦想请他们出山,他们认为刘邦喜欢开口说粗话,还曾经把书生的博士帽子拿来当便器,不会礼贤下士,因此一直不答应。

吕后教儿子卑辞厚礼把商山四皓请来,待为上宾。刘邦知道后,认为太子党羽已成,改立一事就没有进行。

此三窟成了以后,张良就不仅保全一生富贵安荣,而且英名也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我们可能没有张良那样的智慧,冯谖这样的朋友也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却可以从这个故事得到启发,在处世为人时,奉行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纵无善报,也不致于遭受恶报!

这样为自己留下后路,遇到问题时,起码不会有人落井下石。孟尝君有了三窟,尚且勉强能够免除一死,更何况我们往往连一窟都没有做好!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1)

滔滔不绝表现的未必是智慧,沉默寡言的背后自有其玄妙之处。

把握行与言的分寸有人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也有人说,沉默是金。这两句话看似矛盾,但却包涵了一个言与行的分寸问题。

曾经有人问魏明帝时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内务大臣杨阜忠言直谏,你为什么从来不称赞他是忠臣呢?”

袁安回答道:“象杨阜这样的大臣只能称‘直士’,算不得忠臣。为什么说他只是一‘直士’呢?因为作为臣子,如果发现人主的行为有不合规矩的地方,当着众人的面指出他的错误,使君王的过失传扬天下,反给自己捞了个梗直之士的名声,这不是应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陈群学问、人品样样都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但他与其它大臣见面时,从来不议论皇帝过错,只是几十次地上奏章指出哪些事做错了,哪个缺点必须改,有批评,有建议,而同僚们却都不知道,因此后来人都称赞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和真正的忠臣。”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言而无行不如行而不言。

汉文帝到上林苑的虎圈去看虎,对虎圈管理员的口才很赏识,要提拔他为上林苑负责人。张释之上前说:“陛下认为绛候周勃这人如何?”

文帝说:“是位智者。”

又问:“东阳候张相如如何?”

文帝又说:“也是位智者。”

张释之说:“这两位智者说话,经常张口结舌,结结巴巴,哪象这位一张口就喋喋不休,能说会道呢。秦朝时候的刀笔吏,争相比赛看谁说话办事更敏捷干练,却从来没有从人的角度考虑。这种坏风气一直延续到了秦二世,整个大局也就四分五裂,不可收拾了。如今陛下仅仅因这个管虎圈的小官吏口齿灵利就破格提拔,恐怕天下会从此追随这种风气,争逞口舌之能,而没有实际做事的人了。有道是上行下效,下级受上级的影响,比光传播得还要快,陛下不可不慎重考虑啊!”

于是文帝没有提拔那个小吏。

张释之的话虽然偏颇,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狮子如果只知道咆哮,还不如马蜂的毒针厉害,立论高杆而不去实施,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埋头做事。

世上有许多人,读过很多年的书,甚至做到了XX学科的博士、博士后,动辄就发表洋洋洒洒数万言的论文,可一旦要他解决实际问题,他马上傻眼了。因为这种人只会照本宣科,而不学以致用,又怎么能成为大人物,成就大事业呢?

在很多情况下,低论调甚至不置一言反映的不仅是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更是一种包容万物的大气度、大胸怀。宋朝的王旦就是这样一位海纳百川般的大人物。

宋真宗时代,寇准与王旦是枢密院同事。寇准常在真宗面前攻击王旦,但是王旦都一笑置之。

后来寇准罢相,辗转无聊之际,只好回过头来转托别人求王旦,想要一个职位。王旦听说后对来人说:国家官员的职位,哪里可以随便请托要求?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托。

寇准觉得很没面子,对王旦更不满意,逢人就说他的坏话。

不久之后,寇准又被任命到中枢担任要职,他参见真宗的时候说:“如果不是陛下知臣,我怎么能有今天呢。”

真宗摇头告诉寇准:“你能担任这个职位,都是出于王旦的极力推荐。”寇准非常羞愧。

古人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把握行与言分寸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该多讲时大胆放言,不能少说,否则言犹未尽;该少讲的,不能多说,否则言多必失;该沉默时,奉行沉默是金,三缄其口。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2)

语言是行动之仆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聪颖异常,机智善辩。

一天,有位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说是要向他请教演讲术。他为了表现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

待地讲完,苏格拉底说:“可以考虑收你为学生,但要收你双倍的学费。

年轻人很惊讶,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加倍呢?”

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你怎样演讲之前,必须给你加一门课,那就是怎样闭嘴。”

苏格拉底不喜欢滔滔不绝的人,他对人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显然是希望我们多听少说”。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雄辩的作用,有很多纠葛与问题,再雄辩的语言解决不了,但是用行动可以轻易解决。如果用雄辩解决了,最后却无法与事实相符,比不解决的影响更坏。但是一个行动本身可能带有多重的含义,如果当事者不说明,是没有人能够从旁边揭穿的。

有师徒俩住在一座寺院里。师父非常有学问,弟子只有一只眼睛,因此读书很少。一天晚上,一个高僧来到庙里,要和师父辩论佛学问题,师父对他提出的题目感到非常困惑,吩咐他的弟子去辩论。

过了一小会儿,那个高僧来见师父,并且说:“你弟子真是个厉害的家伙,他非常机智地赢了这场辩论,所以我要走了,晚安。”

师父说:“在你走之前,告诉我经过吧。”

高僧说:“好,我先伸出一个手指代表佛陀,接着,你的弟子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佛陀和他的教导;为此我伸出三个手指,代表佛陀、他的教导和他的门徒,接着,你聪明的弟子在我面前挥动着他紧握的拳头,表示那三个都是来自一个整体的领悟。”随后,高僧走了。

过了一会儿,弟子气冲冲地跑进来:“那个高僧是个非常粗鲁无礼的人。”

师父说:“噢?告诉我怎么回事。”

弟子说:“他一看见我时,马上伸出一个手指头侮辱我只有一只眼睛,但因为他是一个新来的人,我想还是礼貌些,所以我伸出两个手指,祝贺他有两只眼睛。这时,这个无礼的坏蛋伸出了三个手指,表示在我们中间只有三只眼睛,所以我气疯了,威胁要用拳头打他,他才算罢休。”

这并不是一则笑话,而是一个有深刻禅机的故事。我们也许对其中的深刻含义各有各的理解,但从最浅显的意义上来说,有一点则是肯定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和通达古今闻名于北宋朝廷。

有一次,江南派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宋廷派官员去作陪伴使。宰相赵普不知究竟选谁为好,就去向宋太祖请示。

太祖想了想,令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太祖御笔一挥,就随便圈了其中一个名字说:“这个人就可以。”

这使在场的所有官员都大吃一惊。赵普也不敢再去请示,就催促那侍者马上动身。那位侍者得不到任何明确指示,只好莫名其妙地前去执行命令。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3)

一见面,徐铉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所有人都叹服他的能言善辩。那位侍者大字不识,当然无言以对,只好频频点头称是。徐铉不知他深浅,更加搜索枯肠喋喋不休地想和他辨论,但是在一起住了好几天,那个侍者无一言相对。徐铉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只好闭嘴不说了。

实际上,当时宋廷上有陶毅和窦仪等博览群书的大儒,说起论辩之才,未必就输给徐铉。但宋太祖作为大国之君,接待小国使臣,没有派他们去争口舌之长短。因为两强相争,谁也不会服谁,反而有失大国体面。

宋太祖不屑于言谈争论,最终却统一了江南;徐铉有如此高妙犀利的谈锋,却不能治国兴邦,最终不免于国破家亡。

两相对比,正如奥修所言:所有的辩论都是没有用的和愚蠢的。辩论原本是很傻的,因为没有人能够通过讨论、通过辩论达到真理。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听说当地有个淳厚宽让的智者,武王就去拜访他,向他寻问商朝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

这个智者回答说:“大王想知道这个,那么就让我在中午的时候来告诉你吧。”到了中午,那位智者却没有来,武王很恼火。

周公说:“大王不要生气,我已经知道了,这个智者真是位君子呀!虽然自己的国君灭亡了,他却不想诽谤他,因此故意不来赴约。他这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王,许诺而不守信,就是商灭亡的原因呀。”

这位智者既避免了诽谤以前国君的恶名,又委婉地劝诫了后来的当权者,这样细密的用心,已经把行而不言的智谋演化成了人生的艺术。

东汉的宠仲达在为汉阳太守时,听说本郡人任棠气节高尚,是一位奇人,现隐居在乡间以教书为生,到任后就先去拜访他。

然而,任棠见了庞太守,一声没响,只是在门口的屏风前放置了一大棵白菜和一盆水,抱着自己的孩子趴在门前。

太守的随从都认为任棠倨傲无礼,庞太守却沉思着说:“他这并非无礼,而是在晓喻本太守呀。一盆清水,是要我为官清正;拔出一大棵菜,是要我严惩横行乡里的强势宗室;抱孩子挡住门户,是要我体恤孤弱呀!”庞太守感叹不已地返身回府,在施政过程中抑强扶弱,公正清廉,果然得到了民众的拥戴。

行而不言的智谋需要看对象,一份再巧妙的用心摆到蠢人面前,也只是对牛弹琴。试想一下,商都智者和任棠的心意,只有像周公和庞太守这样的智者才能理解,才能流传下来。这样看来,世上因不被理解而被埋没的人难道会少吗?

莫卖弄口舌之利当今有不少人为了沽名钓誉,不惜以口舌之利败坏别人的名声,他们不知道,待人做事,如果一味多嘴多舌,可能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触犯忌讳,触上霉头。泄漏天机的人,易遭天遣。打听人机的人,易招人怨。

明成祖时期,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觐见皇上,带了一批岭南的藤席,准备馈赠京城的官员,不料刚进京城就被巡城官扣下了。巡城官把送礼的名单交给皇上。皇上一看,礼单上“群贤毕集”,唯独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很欣赏他的廉洁,就单独把他召来询问。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4)

杨士奇说:“当初,徐奇从给事中受命赴任广东时,众官员都作了赠别的诗为他送行,所以他才用藤席来回赠。当时臣有病没有做诗文,不然的话,我也在馈赠之列。今天虽然众官员的名字都在礼单上,他们是否都接受礼物,还不知道,再说东西很小,恐怕也没有其它目的。”

杨士奇一解释,皇上的疑惑打消了,就将名单交给宦官烧掉了,从此再未过问此事。

杨士奇不不愧是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的大人物。这名单一烧,皇帝对大臣们不再有疑心,许多官员也免于一场无妄之灾。杨士奇不借机卖弄口舌,为自己出名而用心,这种大智谋,又岂止是一句厚道或者忠君为国所能涵盖的呢?

宋代赵普历任两朝丞相。他曾放置了一口大缸在座椅的屏风后面。凡是有人上书涉及宫中的敏感事宜,他都挑出来放在缸中,等到缸装满了,就派人弄到郊外去烧掉。

这种清静无为的处世智谋饱含着黄老思想,也曾经为宋代另一位丞相李沆所认同,他曾经说:“当今国家的设施制度已经非常细致完备,我虽然高居相位,实际于实际政事没有太大的作用。如果说有,那么只是把宫廷内外牵涉到利害关系的条陈、奏折一律不予上报,姑且用这个办法辅理国事罢了。假如轻率地将宫廷内外所提的建议一一实行,损失就太大了。提建议的人可能只是图一时的进取,哪里是替老百姓考虑呢?”

在当时,很多官员充斥在政府机关里,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却为了表明自己的才干,通过各种途径上奏折,轻率地出谋划策,比如新建一些机构,改革一些制度。这些人只用了一张纸,却可能让黎民百姓蒙受许多损失。

到了清议之风盛行的时候,这种弊端就更显露无遗。清议派这些费正清所称的“躺在安乐椅上的战略家”,可以视为卖弄口舌之利的代表人群。以清朝洋务运动时期为例,清议弹劾之风也盛极一时。

李鸿章创建工业、倡导商务、修铁路、办电报等都曾被弹劾。1881年,李鸿章为了开平煤矿运输,修了第一条唐胥铁路。这条铁路是修成之后才奏报的,而且还故意把铁路说成是“马路”。

但是反对派想到了他们所能想到的任何理由:比如说机车行驶会震动东陵,黑烟会伤害庄稼,使小民失业等等,几经周折,这条铁路才被允许运行,最初还只准用马来拉!铁路风波一直持续到1889年,闹到李鸿章已经动工的津通铁路被迫停工。

李鸿章对此痛恨至极,认为言官制度是最容易坏事的,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少年新进,不通世故,也不考虑事实得失、国家利害,随便找个题目,信口开河地畅发议论以崭露头角,可是国家大事却受到阻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沉默是金也未始不是一种保持自我清醒的最后方式。

罗大佑的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彩色的电视将世界变得越来越花哨,分辨黑白的人越来越少。”这句歌词道出了现代人所能切身体悟到的迷惘和失落。在这个“话语经济”时代的“喧哗和躁动”中,真正耐得住沉默的寂寞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孤立和孤独。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5)

然而越是如此,“沉默是金”也就越成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一句箴言。与卖弄口舌之利相比,沉默不仅是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而且,正当行使“沉默权”的人会避免无端有伤害和获得别人的尊敬。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增长自己的阅历;而一个喋喋不休的人,象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搭客都赶快逃离它。同时,言多必夫,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永远不会出卖你。

务实而不羡虚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狐狸说:可爱的乌鸦呀,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很美,我好想听你唱歌哦!乌鸦张开嘴,那块肉就掉进了狐狸的嘴里。

随着各种骗术的发展,这个故事出现了另外一个版本。狐狸对乌鸦说:“我常听大家说你唱歌很难听,真的吗?”乌鸦气不过而引吭高歌,嘴里的肉同样被狐狸骗掉。

两个版本的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聪明的人在为人处世时,不追求浮夸的虚名,而只求最后见到真正的效果。通常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默默地把事情圆满完成以后,并不用语言来夸耀自己的高杆,另一种是事情办失败以后,也不用喋喋不休地向别人解释。

但是偏偏有些人不仅不懂得做事,而且还会夸夸其谈地用一套大道理来为自己辩护。这样的人虽然能够瞒得了一些稀里糊涂的读书人,但是却无法面对因其无用而受到牵涉的当事人。

汉朝的另一位宰相丙吉,做事也很懂得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将各种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大事小情都处理得恰当适合。

一年春天,他乘车在繁华的都市街头经过。正走着,看见街中心一群人在殴斗,鲜血溅了一地,惨不忍睹。

丙吉并未说什么,只是摆了摆手,命令车子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迎面来了一辆牛车,拉车的牛正长伸着舌头,鼻侧唇角满是白沫,很吃力地拉着车子往前走,丙吉命令停车,伸手指着那牛道:“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这头牛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侍从们更是惊诧,丙吉看了出来,问道:“你们可知这是何处所在?”

有人答道:“大人,这不是长安城吗?”

丙吉又问:“既然是长安城,这长安城由谁负责治理呢?”

众人回答:“大人,当然是长安令的职责。”

丙吉点头说:“是啊。我的职责是要评定他们的职务功过。然后再将其赏罚情况上报圣上便可,这取缔群殴之事本属他们分内之事,本官没有必要去查管。”

丙吉又问。“你们可知现在是什么时节?”

众人道:“初春时节。”

丙吉点头,说:“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尤其初春,春雷惊响,万物复苏,又要一度四季轮回。那头牛却值此时节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之兆,而本官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阴阳是否顺调,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6)

实际上,丙吉这一番议论,不过是一介腐儒之见,纯属胡说八道。判断一件事情如何处理,不仅要依据事情的轻重,更要看事情的缓急。在鲜血四溅的斗殴现场,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官员无论有多么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是刻不容缓,都应立即命人制止斗殴,救治伤者,而不是一走了之,并且还用大话欺人。

这和无为而治和秉要执本是根本的两码事。

历史上很多人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他识大体,顾大局,如果不是和丙吉一样毫无人性的话,就是和丙吉一样的颟顸无用。

一个说话太多的人,用广东人的说法叫做“口水多过茶”。这种人往往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用行动说话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所以,处理任何问题都必须以要达到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逞口舌之快。

南北朝时,郗愔在北府任司空职,桓温忌惮他掌握兵权,一心想除掉他。一次郗愔写了一封便笺让人送给桓温。这时他的儿子郗超听说这件事,急忙追上正在路上的送信人,取出信来看到上面写着:“我要同您共同为王室出力,收复失地,重修园陵”等语句。

郗超将信带回,代父亲重写一封,自称身患旧病,不能忍受世问繁杂事务,希望得到一块闲地,来颐养天年。桓温看到信喜出望外,趁机派心腹担任会稽太守,使郗愔免受桓温之害。

后来郗超病重时,收拾了一箱子书信文札,嘱咐家里人说:“我父亲若悲哀太过,就把这些给他看。”

郗超死后,郗愔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痛,哭得死去活来,无法自制。家人就开箱给他看儿子的遗物,结果里面全是郗超与桓温谋划叛逆的内容。郗愔看后气得七窍生烟,骂到:“这个不肖的逆子,真是禽兽不如,他死得太晚了!”立即止住悲声。

郗超与桓温暗里勾结,但却给用计使父亲免遭祸患,保全了父亲的性命和名节,而且死后还能用办法制止父亲的哀痛,不能不说是务实而不羡慕虚名的智者。

要追求办事达到的实际效果,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可能会经常处于尴尬之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智谋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让人一看就觉得十分高妙的,比如古代的辩士滔滔不绝的游说;另一类则是表面平淡无奇,然而却包含了极深的玄机,不易让人识破,就象诸葛亮所摆下的石头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只是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山水,让人恍然大悟,叹服不已。

战国时代,范蠡帮助越王灭吴后离开越国,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投到齐大臣田成子门下。

后来,田成子离开齐国,逃往燕国,子皮背着符信跟随着田成子。到瞭望城,子皮说:“您是否听说过涸泽之蛇的故事?涸泽中的蛇为了活命要迁走,有一条小蛇对大蛇说:”您走,我跟随您一起爬,人们都认为我们是逃亡的蛇,一定会杀了我们,还不如我们互相衔着,您背我走。这样人们会以为我是神,我们就能免于一死。同样的重,您美我丑,我做您的仆人,人们顶多只会会认为您是一位土财主。如果以您作我的仆人,别人会觉得我是万乘之国的大臣。“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7)

田成子一听有道理,就背起符信跟在鸱夷子皮的后面。到了迎接宾客的旅舍,旅舍的主人果然对他们十分敬重,并献上酒肉来招待他们。

这是用反常之举来暗示自己的身份不同寻常,其根本在于摸透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因而成功。

宋朝时,秦桧掌权,各地送来的贡献,先进献到他家,其次才送给宋高宗。有一天,秦桧的老婆王氏进宫,宋高宗的母亲显仁太后提到这些日子很少见到大鱼,王氏回答说:“我家有大鱼,我给您进献一百条。”

王氏回来告诉秦桧,秦桧听后怪她说走了嘴。第二天,秦桧派人进宫献上从街上买来的糟青鱼一百条,显仁太后对别人笑着说:“我说这婆子土里土气,果然不出所料。”

程厚做太子中舍时,有一天被邀请到秦桧府第。他被请到书房,见室内十分冷落,只有桌子上有一篇文章,署名是“学生类贡进士秦埙呈”。

程厚独自一人默然翻阅,发现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因此连看了几遍,几乎能背出其中一些句子。在他翻看的时候,不断有人送上酒肴茶点。但一直等到天色很晚,秦桧也没有出来接见他。

程厚莫名其妙地回去了。几天以后,朝廷命他担任科举主考官,他才完全明白过来,于是就以在秦桧家看到的那篇文章的题目命题。结果秦埙的文章文词出众,考了第一名。

秦桧的做法虽然属于弄权循私的行径,但是他处理问题的手法,却充满了常人不及的智谋,下下人有上上智,不可不知。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个故事。

宋代王随字章惠,考进士时,家境十分贫寒。他游学于翼城时,欠人饭钱,被抓进县府。当时石务均的父亲任县中官吏,为他还了饭钱,又把他领到家中住下,石务均的母亲对他尤其礼遇。

一日石务均酒醉,令王随起舞,舞步不合拍节,就殴打他。于是王随愤而离开了石府。

第二年王随榜上题名,中了进士,过了些年,又当了河北转运使。石务均听说王随回来了,十分害怕,到处躲避。后来,石务均被人诬陷,被抓到狱中。他父亲又急又气一病身亡,家里的人向王随诉说冤情,请求援救。

这时王随已做了御史中丞,并没有派人重新审理案子,而是派人送了几锭银子到翼城县中,请县令帮助安葬石务均之父。石务均也就安然无事了。

这是巧用送礼金来暗示自己与当事人的关系,虽然不置一词,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尽在不言中,不可谓不巧妙。可惜的是,这一智谋为后世不少人学来作为贪赃枉法的工具,不过这已经不是智谋本身的错了。

处世智谋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无论是时间上的时势,还是空间上的位势,唯有相机因时才能游刃有余。

顺时应势 应运而生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一粒种子,如果落到肥沃的土地上,得到充分的水分和阳光,就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春来繁花满枝,秋来硕果累累。但如果落在贫瘠的土地上,再没有水分和阳光的滋润,就可能先天不足,不是没发芽就干枯,就是长得十分弱小。

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看不同的时势,在不同的地点、地位、位置,也会有不同的位势。对于人来说,时势就如同肥沃的土地和阳光水分一样。古人讲: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就是讲时势。一个人要想充分发挥才干,就要选择或把握时势。或者趋生,找到能容纳你成长的上级环境,或者避克,适当避开对你克制太过的环境,总之一条:要强化自身,形成强大的势能,才是调整位势的上上之策。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时势弄人。

《红楼梦》中有一首诗描写探春说:才自聪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江风一梦遥。

这里面所再三咏叹的,就是生不逢时的悲哀。所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位势不利时再大的威力也不能发挥出来,此时,忍耐、积累、准备是惟一的办法,必须审时度势、韬光养晦、运筹帷幄,以待其时。

商朝末年,姜子牙韬略满腹,可是有遇到周文王前的80年里,可以说是倒霉透顶。

他七十二岁才娶上老婆,却被老婆逼着去学做生意。他去卖面粉,遇到大风把面粉全吹跑了。去卖扇子,可是遇到连阴天出奇地凉快,扇子一把也没有卖掉。老婆一生气,自己跑路了。

姜子牙听说了周文的事以后,就到碧溪去用直钩垂钓。

他钓的就是机遇和时势。因为他看到纣王的残暴已经激起了天下人的反抗,周文王胸怀宏图大志,但却偏居西岐,如果没有能够治国安邦的相才,是不可能与纣王抗衡的。

在这样的机遇下,姜子牙出世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于是人类历史上一位大谋略家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的机与时,就是一种状态和态势,从时间上说叫时势,从空间上说叫位势。

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来讲,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有五种不同的势:旺、相、体、囚、死。旺即旺盛、兴旺的状态;相则是次旺;体是休息、体安无事;囚是被囚困、被禁锢,是衰落的状态;死是被克制而全无生气的态势。

当某一类处于旺态,它所生的一类便处于次旺盛的态势,即相,生它的一类处于体态,克它的被囚,被它克的便处于死的态势。

处世智谋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2)

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相机因时的谋略的实质还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

一位部门经理因为工作努力表现优异而被提拔为副总经理,他更加努力。但是只过了两个月,他就被撤职了。

他迷惑而愤怒地找到了总裁。总裁淡淡地看了他一眼:“你确实比当经理时更加努力,但是你忘记了自己已经是副总经理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随过去成功的影子,而不是因应时势地位的变化,采取新的策略,就必将被时势所淘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智者之所以能够与水联系起来,恐怕是因为水没有固定执着的形象,而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智者和水一样,常常能够随机应变,明察事物的发展,并且顺应它们,而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智者总是活跃的乐观的,很少在人生的悲剧里出演角色。

相机因时,就是对事物的各种态势进行准确的判断,使自己的行动切合实际,因时势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最终的目的是保证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保证行动的成功。

为此,不但要对自己的处境、事态的发展变化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对对手的情况了若指掌,而且也要细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经过认真比较斟酌,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

因时而动 见机而行事物在萌芽状态而未露端倪的时候叫机,而机在不非常明显时,是不容易被觉察到的。把握时机而有所作为的叫势,势如不发展到顶头是不会自动断绝的。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对时机的把握与利用,认为凡事可违背时势的发展。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说:“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合时。”意思是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捕捉时机,不能违背时机。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势显得更为高杆一些。

范蠡说:“时不至不可琼森,事不容不可强成。”节令未到,不可以勉强植物生长;形势不允许,不应当勉强追求成功。

因此,一切战略策略,必须以适合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当,一旦过时了就应该放弃。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办法,不一定适合彼时,反过来也一样。刻舟求剑者的最大错误在于不识时务,以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

具体来说,在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时,战略必须宏观,大而化之,但这种战略却不能用来处理具体事情;当事情迫在眉睫或危如累卵时,就必须讲究权变,但权变不适合于在安定太平的环境里使用;威猛暴烈、苛刻寡恩的方法,对于镇压内乱很有效,但靠它来处理外部关系,就很容易导致众叛亲离;讲捧场、比豪华的方法,在与外人打交道树立形象很需要,但如果平时也这样做,就只能算劳民伤财。

处世智谋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3)

人的才智再多,如果不趁着时势运趋行动,仍将没有什么作为,想要事业成功,不能单凭自己的实力硬闯,必须配合时势流与机运,耐心沉着,等待出击的最佳时刻。

有实力又能乘势的人,才是生活中的佼佼者。

晋文公即位后,马上致力于操练民众。第二年,文公想使用他们。子犯说:“晋国战乱多年,人民还不知道什么是义,还没有安居乐业。”

于是晋文公加强外交活动,护送周襄王回国复位;回国后又积极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开始逐渐关心生产,安于生计。

不久,文公又想用兵,子犯又说:“民众还不知道什么是信,而且还没有向他们宣传信的作用。”于是晋文公又征伐了原(小国名),约定三天内攻不下来撒兵。三日后晋文公真的信守诺言,退兵三十里,向国内外证明他的诚实和信用。

在这一系列行动的影响下,晋国的商人做生意不求暴利,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全国形成了普遍讲信誉的好风气。

于是晋文公说:“现在总可以了吧?”子犯说:“人民还不知贵贱尊卑之礼,没有恭敬之心。”

于是文公用大规模的阅兵来表示礼仪之威严,设置执法官来管理官员。这样一来,人民开始习惯于服从命令,不再有疑虑,这时才使用他们。城濮一战,迫使楚国撤兵谷邑,解了宋国之围,一战而称霸诸侯。

时机的到来,时间极为短促,明智之人,总是无机则造机,有机则乘机,见机则借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蠢人则不然,即使机在鼻子底下,他也看不见,抓不住,眼睁睁地让良机付之东流,却要硬着头皮往南墙上撞。

时机有三种:一是事机,二是势机,三是情机。

当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可能会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就需要找到变化的关键点,这就是事机;当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可能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就应马上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这是势机;当人心向背正在发生变化,就要找到其中对自己有利的转变点,这是情机。

无论是事机、势机还是情机,多是在事态的自然演化中,随着参与者的互动而出现的。张绣打曹操就是一例。

曹操征伐张绣,有一天突然率兵撤退。张绣大喜,亲自带兵追击曹操。谋士贾诩对张绣说:“不要去追,追的话肯定要吃败仗。”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领兵前进与曹操交战,结果大败而归。

贾诩见张绣吃了败仗回来,马上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次交战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张绣不好意思地说:“先前没有采用您的意见,以至于到这种地步。如今已经失败,怎么又要追呢?”

贾诩说:“战斗形势起了变化,赶紧追击必能得胜。”

张绣听了,连忙聚集败兵追击,果然大胜曹军而归。

张绣打了胜仗,却莫名其妙,他问贾诩:“我先用精兵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说肯定要失败;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袭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取胜。为什么会精兵失败、败兵得胜呢?”

贾诩说:“这好理解,您虽然善于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操必然亲自殿后;我们追兵虽然精锐,但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我知道我军必败。曹操先前在进攻时突然退兵,肯定是后方出了什么乱子急于回去,他打败您的追兵,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一些将领在后面掩护,那些将领出也不是您的对手,因此,您虽用败兵而打起来必定得胜。”

静以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6625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7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