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汇总(全文59857字)

 
 新闻评论汇总
 (55篇)
 目录
 1.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新论) 3
 2.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声音) 6
 3.自主创新,站在山顶望星空 8
 4.人员回流激发乡村活力(来论) 10
 5.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人民时评) 11
 6.用好义务教育评价“指挥棒”(评论员观察) 13
 7.冰雪运动为全民健身添彩(人民时评) 15
 8.“春耕”图景别样美 17
 9.为高原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中国道路中国梦) 18
 10.树立文明祭扫新风(现场评论) 20
 11.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评论员观察) 22
 12.“包包饭”见证苏区干部好作风( 24
 13.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人民时评) 26
 14.为零工经济就业群体赋能 28
 15.更好激发科研创新内生动力 30
 16.持之以恒深化拓展基层减负(评论员观察) 31
 17.让民生成为“十四五”的价值刻度(新论) 34
 18.必读书中的“赶考”指南(微观)——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
 …………………………………………..36
  19.“绝壁天路”见证山乡巨变 37
 20.规范招聘平台,需自律更需严管(人民时评) 39
 21.学史力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评论员观察) 41
 22.花椒树,面向市场好致富(现场评论·小产品 大产业②) 44
 23.村小的美丽蝶变(中国道路中国梦·感受我们的小康生活②)46
 24.推动社区托幼增量提质 48
 25.数字创新助力食品溯源 49
 26.帮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人民时评) 50
 27.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评论员观察) 52
 28.紧密合作 携手应对(人民时评) 54
 29.高度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新论) 56
 30.向大地播撒绿色的种子(暖闻热评) 58
 31.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60
 32.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人民时评) 62
 33.发展机遇垂青有心人(现场评论) 64
 34.渡江锦旗映照鱼水深情(微观)——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⑤
 ……………………………………………………………………………………………………..66
  35.弘扬英烈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68
 36.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认同(新论) 69
 37.促进形成义务教育良好生态(大家谈) 71
 38.树立正确政绩观是关键 71
 39.从测量到评价的飞跃 72
 40.健全教育问责机制 73
 41.越来越近的故乡(中国道路中国梦·感受我们的小康生活③)74
 42.多举措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76
 43.厘清权责边界促进家校共育 77
 44.“阅读存折”助力书香社会建设 78
 45.久久为功,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人民时评) 79
 46.整改动真碰硬,实现天蓝水清(人民时评) 81
 47.在振兴发展道路上矢志前行 83
 48.细节处见真功夫(中国道路中国梦·我身边的党员⑤) 85
 49.未成年人保护应融入校园日常(纵横) 87
 50.创新治理解难题谋发展(治理者说) 88
 51.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人民时评) 90
 52.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新论) 92
 53.“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暖闻热评·致敬脱贫攻坚楷模⑤) 94
 54.抓好抓实中心组学习 96
 55.小草莓,蕴含种植大智慧(现场评论·小产品 大产业③) 98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新论)
 ——绘就“十四五”新篇章③
 “数量缺口”逐步填满,“质量缺口”仍然很大,要求我们加快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换,显著增强我 国发展的质量优势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关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我国 22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数量缺口”逐步填满,“有没有”的矛盾基本解决,而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结构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升级,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质要求日益提高,“质量缺口”仍然很大,“好不好”的矛盾更趋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加快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换, 显著增强我国发展的质量优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关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并非易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 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形成“抓创新不问‘出身’”的制度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乡村 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更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发展清洁能源、绿色技术,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深化商品和 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 型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声音)
 要与民营企业家保持清白、纯洁的关系,在帮扶民营企 业的过程中把好分寸、守住底线
 要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让企业办事更加方便、更 加顺畅、更加爽心
 ***总书记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我们要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对江西工作提出的“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 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始终牢记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真正同民营企业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民营经济在江西这片发展热土上大展宏图、大放异彩。
 要持续提升政策惠企的准度。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着力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和穿透力,让广大民营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能够准确了解政策、充分享受政策。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协调配合,推动各级
 
 
 各类政策横向集成、纵向联动,打好政策“组合拳”,增强政策的整体效能,坚决防止政策相互掣肘、效应相互抵消、红利层层衰减。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和新情况、新变化,及时研究推出更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让企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要持续提升政务服务的温度。服务企业决不能写在纸上、挂在嘴上,决不能“脸好看、事难办”,而是要真心办事、真情服务,真正让企业感到温暖。要纵深推进“放管服” 改革,不断扩大“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成”等改革成果,让企业办事更加方便、更加顺畅、更加爽心。要坚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健全和落实挂点联系、入企帮扶等工作机制,真正做到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暖心服务。要以创建“信易+”示范省为契机,带头依法办事、依法履约, 规范和完善失信约束机制,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决不能“开门招商、关门欺客”。
 要持续提升政商关系的纯度。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既亲而有界、亲而有度,又清而有责、清而有为。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乐于同民营企业家交朋友,敢于为民营企业发声,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更要积极作为、倾心服务,真正做到“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要与民营企业家保持清白、纯洁的关系,在帮扶民营企业的过程中把好分寸、守住底线。
 政府与企业携起手来,并肩作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挑战、跨越不了的沟坎。民营企业家要大力 弘扬企业家精神,在“观大局、察大势”中进一步坚定发展
 
 
 信心,在“提品质、树品牌”中进一步增强企业实力,在“行正道、扬正气”中进一步担好社会责任,奋力实现企业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努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作出新贡献。
 ——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在近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说
 (本报记者郑少忠整理)
 自主创新,站在山顶望星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现在,“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就宏伟蓝图,新征程上尤需我们矢志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所有企业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对于制造业 龙头企业来说,更要有“站在山顶望星空”的高度和格局, 从促进技术革新、行业进步的角度布局创新资源,推出更多“从 0 到 1”的原创性、开创性成果。近年来,格力电器坚持做“全球首创”的技术研发,努力增强全球技术话语权, 截至目前,已申请专利 8 万余件,发明专利超 4 万件,自主
 掌握了 31 项“国际领先”技术。实践证明,只要有“争第
 
 
 一”的精神和干劲,就不会满足于“跟随跑”的模拟创新。国家好,企业才会好,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存、成长,
 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迈入新时代, 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只有把关系国家命运的核心科学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才有主动权。制造业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肩负中国科技、中国制造自立自强的光荣使命。这要求我们把服务国家需要摆在突出位置,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性核心技术,促进打通中国制造的经络、血脉。这些技术,我们不做,别人也不会给;现在不做,就会影响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竞争能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自主创新还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企业的自主创新如果缺乏对人的关照,将失去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的着眼点放在服务用户、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上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研发推出多款抗疫产品,从口罩等抗疫物资自主生产,到成功下线可移动 P2+核酸检测车,再到居家消毒液制造机等, 用自主创新不断丰富着“掌握核心技术”的新内涵。与此同时,高质量产品才是自主创新的结晶。今年 3 月,格力电器推出家用空调“十年免费包修”政策,承诺让消费者十年内使用产品无忧,之所以敢作出这样的承诺,目的就是要以高质量的产品让消费者少修、免修。我们始终认为,让消费者满意、做老百姓信得过的高质量产品,才是格力创新、发展的目标。
 2018 年 10 月,***总书记考察格力电器时指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制造要实现在高水平上的再跃升,就必须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以战略定力坚守自主创新, 始终保持向上攀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行动力,中国制造业企业就能在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征途中不断挑战自我,用创新赢得市场、赢得尊重、赢得未来。
 (作者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人员回流激发乡村活力(来论)
 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入乡规模扩大,餐饮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特色工艺等项目在多地落地开花,开办网店、直播直销等新模式为农产品打开销路……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农业农村人才项目的实施,全国返乡入乡就业创业热度持续提高,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人才培养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激活乡村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农业农村 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 见》,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9 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到中办、国办印发《关 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 乡村人才引流、回流工作。各地也积极出台举措,通过返乡创业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开展创业培训等,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 1010 万人,是近年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人才工 作是重中之重。除了持之以恒做好人才引流、回流工作,如何让他们留得下、干得好也是重要课题。完善人才服务乡村 激励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为返乡入乡人才创造良 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提供广阔的成长成才空间,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人民时评)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 14 亿人的吃饭大事,这决定了保护耕地决不能有半点闪失。“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这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提出更高要求。
 长期以来,各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特殊保护,一 系列硬措施落地见效。但也要看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甚至 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搞非农建设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出现 “非粮化”倾向。记者调查发现,个别地方违规占用永久基 本农田绿化造林、扩大自然保护地,违规占用耕地在铁路公 路、河渠两侧超标准建设绿化带;也有一些企业或个体占用 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挖塘养鱼等,一些工商资本流转 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行为,不同程度地造成了耕地损 毁和粮田减少,如果任其发展将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红线就是禁止线,划定红线就要让红线“长牙齿”。违
 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 耕地大量毁坏的行为,已经构成非法占用耕地罪。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运用法治手段,坚决遏制耕地“非
 
 
 农化”、防止“非粮化”。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对挖田造湖破坏耕地、 侵害群众权益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格督察违法占用耕地突出问题,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
 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从根源看是在认识上出了偏差,在落实中失了分寸。有的干部轻耕地保护、重项目建设, 是对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不深不透。有的地方部门打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旗号大量上马水系景观、河湖整治工程,其实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属于政绩观跑偏走斜。由此而言,依法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需要指出的是,耕地保护的职责并不限于国土资源部门,粮食安全也不限于农业部门,相关领域和部门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只有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耕地流失的问题。
 严格保护耕地,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一致的。经过规范程序和科学论证,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充分协调。严守底线也要严防一刀切。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 必须根据各地不同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差别化的管控要求。要把握好各项政策在空间上的综合性、协同性和精细化,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政策。让三条控制线守得住、有权威、落实好,才能创造出最佳的
 
 
 高质量发展路径。
 当前,春耕生产从南到北次第展开。耕地资源是生活之基、生产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们要严 守耕地红线,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用好义务教育评价“指挥棒”(评论员观察)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既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抓手,也对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形成约束,对于促进学生 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 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 动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
 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不久前,教育部等六 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对义务教育质量评价 进行系统性规定,为推动办好优质均衡的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扭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去年印发 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立德树人 成效作为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与之一脉相承,《义务教育 质量评价指南》立足于少年儿童成长和教育规律,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 价实施、评价结果运用、组织保障等方面,对评什么、怎么 评、谁来评做出全面而具体的规定。这一指南,给各地的义
 
 
 务教育评价立起刚性规矩,既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抓手,也对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形成约束,对于从根本上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总书记今年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这些年来,从制定中小学生减负措施, 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和竞赛活动的举办;从深化体教融合,推动学校加强美育、劳动教育,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我国多措并举、疏堵结合,在为学生减负、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上下足了功夫。进入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迈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推出,有助于引导形成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培养观,推动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新时代义务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和教育生态。长期以来,社会上“唯分数”“唯升学率”的现象较为突出。学校有掐尖招生、追求升学率的冲动,家长有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的焦虑,社会上“校园减负, 校外增负”“线下不行转线上”等现象大量存在,这些问题背后,照见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重要性。对此,《义务教育质 量评价指南》坚持问题导向,将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融入对县域、学校、学生的考核评价。比如, 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指南将“校内、校外学业负担感受
 
 
 状况”纳入考核,规定教师“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针对学校和教师的负担重现象,要求“严格控制面向学校的各 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这些针对性举措, 为根治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顽瘴痼疾开出良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
 变,成为代表委员热烈讨论的话题。各地需要抓好《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落实执行,确保党和国家对办好义务教育的政策要求和方向指引切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实效。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一定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冰雪运动为全民健身添彩(人民时评)
 筹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溢出效应”,体现在群众对冰雪运动的参与热情上,也体现在雪场建设、冰雪旅游等冰 雪运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上
 不久前,2020—2021 赛季全国单板滑雪平行项目冠军赛在黑龙江省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落幕,吸引了众多滑雪运动员参与;在 2021 年自由式滑雪世界锦标赛上,中国选手谷
 爱凌收获 2 金 1 铜,让许多人把关注目光投向冰雪运动。今天,冰雪运动正在为新时代体育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我国体育事业一直存在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问题。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把我国冰雪运动特别是雪上运动搞上去提供了宝贵机遇。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吹响了“南展西扩东
 
 
 进”的号角,冰雪运动人口持续扩大,冰雪运动产业方兴未艾,见证着群众不断升温的冰雪体育需求,也推动着冰雪运 动的推广普及。特别是,我国很多冰雪项目在两年多时间里实现从无到有,有的项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冰雪运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动力源泉同样在于群众参与。眼下北方各地的雪季渐近尾声,不少雪场在这个雪季的客流量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正如专业记者指出的:“这个雪季有点‘热’”。随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各项建设和工作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场馆的建设,关注冰雪运动员,对冰雪运动项目燃起更大兴趣。再加上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相继出台落地,一座座滑雪场、滑冰馆次第落成,推动着更多人走上冰场、走进雪场,亲身感受体育精彩和冰雪运动魅力。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河北崇礼,雪场把滑雪运动与音乐、艺术等元素相结合,创新性的 经营思路延展了人们对滑雪运动的认知。一些滑雪场根据滑雪爱好者的需求,增设了夜场,聚集人气,带动消费。越来 越多的青少年也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陕西太白鳌山滑雪场特别为宝鸡市中小学生配备了 1000 套滑雪装备,开设了 2.4
 万平方米的专用雪道,超过 1.2 万名中小学生在这里体验了滑雪课。热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冰雪运动进校园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全民健身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新亮点,为 竞技体育提供了坚实的新支撑。
 筹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溢出效应”,体现在群众对
 
 
 冰雪运动的参与热情上,也体现在雪场建设、冰雪旅游等冰雪运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上。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进入 2020 年下半年的雪季,全国冰雪体育旅游产品订单额和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 13.61%和 23.46%。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基础正在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可见一斑。体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将进一步激活蕴藏在中华大地的冰雪经济潜力。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玲珑塔”上北京冬奥会倒计时牌显示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冰雪之约”越来越近。相信借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东风,冰雪运动必将更好地融 入群众生活,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更多更大的能量。
 “春耕”图景别样美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大地回春,遍野农桑渐起。紧抓春日好时光,一幅春耕图景正在大江南北徐徐织就。
 除了播种插秧、除草育苗,春季也是一年中许多传统农事肇始的关键时期。在广西凌云,蚕农照护桑枝嫩叶,为幼蚕生长积蓄能量;在甘肃张掖,农民驾驶农机播种玉米,科 技为农业赋能;在四川岳池,油菜花成片盛开,蜂农们追花寻蜜,许多跨省蜂群在这里春繁转场、扩大种群;在内蒙古的鄂温克草原,牧民们修葺畜舍、喜接春羔、保育幼崽,活 蹦乱跳的小羊羔为牧区增添了勃勃生机……不误农时不误 春,他们和千千万万的耕种者一道,在山林、河湖、草原里繁忙,为春季农业生产写下了辛勤的注脚。
 近年来,在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的同时,我们持续推进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从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加强畜禽遗传资源
 
 
 保护利用,到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品牌,我国农副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春日里,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整装出发,为守好人民群众餐桌上的“肉盘子”“奶瓶子”“蜜罐子”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春耕”图景里,可以捕捉到别样的美丽镜头。镜头里, 有脱贫户增收致富的欢欣喜悦。许多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顺应市场需求,带动村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镜头里,也有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的累累硕果。利用种养结合,秸秆“过腹还田”,变废为宝;不同种类的蜂群给植物授粉、除害,既成就了采花酿蜜的“甜蜜事业”,又促进作物量质齐增,产生了“1+1>2”的效益。由此可见,春天播撒下的,不只是稻麦黍粟的幼小种子,也是农林牧渔的发展希望及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乡村大地升腾起来的袅袅炊烟开始,从亿万农民洒下的辛勤汗水开始,丰收的希望就在手中。顺应时令、遵循规律,新一年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期待满满。
 为高原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中国道路中国
 梦)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对高海拔地区来说,群众的卫生健康问题,既是影响致富的重要因素,也关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让青海地区老百姓就医方便可及,稳步提升健康水平,牵动人心。
 2019 年底,我作为中组部第二十批援青博士服务团成员,从北京医院来到西宁,挂职担任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副院
 
 
 长。初到此地,高寒缺氧导致的憋气胸闷,是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在这片热土上,有“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有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感召,我更加坚定了援青的初心,决心吃苦不移志、攻坚不畏难。
 做好健康扶贫,为高原群众健康保驾护航,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夏天,青海省启动包虫病手术患者“清零”行动。为有效推进包虫病的临床、科研等工作,我 们规划构建起临床数据平台和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在这一年时间里,我跑遍了青海省所有的市州,其中最高的县海拔4300 米,我们团队指导和主刀了 100 余台手术、转诊了 150 余台手术。每到一地调研、每开展一台手术,都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为在全省范围内“清零”包虫病打下了 基础、做好了准备。
 患者痊愈、群众健康,是最大的欣慰。22 岁的藏族女孩卓玛,患了包虫病,肝脏上的病灶有两个拳头大,侵犯了肝脏血管和胆管,手术异常困难,多家医院都因为手术复杂、风险太大而放弃。看到患者花季的年龄、渴求的眼神,一份责任感油然而生。经过仔细评估和周密准备,我和同事们经过 7 个小时的艰苦手术,终于完整切除了病灶。在青海的日日夜夜,通过团队的努力,我们亲眼看到了很多群众摆脱了病痛,脸上绽放了笑容。有的群众治好了病,恢复了劳动能力,靠双手致富,不再因病致贫返贫。应该说,日趋完善的医疗服务和保障条件,让越来越多群众有了健康的身体,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指数稳步增长。
 作为医生,我能亲身参与救治病人的次数是有限的。高原医疗资源缺乏、医疗水平薄弱,着眼于提高医疗人才的整
 
 
 体水平,需要下更大功夫。为此,我将诊疗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与当地同事分享,稳步提高当地肝胆胰外科的治疗水平;注重临床教学工作,手把手传帮带,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学生强起来。重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临床与教学共进, 把学到的、掌握的临床知识留下来,让更多人受益,让幸福安康常在。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我曾在博士团之歌里填词道:“年轻的追梦人奋斗正当年,把汗水和泪水洒在美丽三江源,时代的骄子啊再谱新诗篇,用智慧和勤奋建设我们美丽家园”。在高原奋斗和成长的经历,是我一生的骄傲和 财富,也激励我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始终把群众健康放在心上,时刻为治病救人而准备行动,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北京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树立文明祭扫新风(现场评论)
 祭扫活动,文明是行为准则。倡导文明祭扫新风,传播现代文明风尚,需要提高认识,付诸行动
 前不久,宁夏南部的固原市原州区某林场因群众上坟烧纸祭祖导致突发火情,当地投入专业灭火队伍和公安干警、武警、民兵等近 2000 人开展扑火,虽仅耗时一天便扑灭全
 部明火,但肆虐的山火还是造成严重损失。事后 9 名涉事人员已向公安机关自首。这场因祭扫烧纸导致的火情,令人唏嘘不已。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清明时节护林压力尤其明显。笔者采访一名六盘山林场的护林员,他裂开的嘴巴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因为天干物燥,另一方面也因为清明前后巡山防
 
 
 火压力陡增,稍不留神就可能百密一疏,一个小小的火苗就足以酿成一场悔之晚矣的火灾。祭扫活动,安全是头等大事, 文明是行为准则。
 近年来,原州区所在的西海固地区从干旱荒秃到绿树遍野,一批批搬离家园的移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数据显示,原 州区已累计完成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面积 42.42 万亩,其中
 林业工程 23.25 万亩、自然修复 19.17 万亩。西海固昔日干旱、贫瘠的生态环境,如今已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守护绿水青山,同样需要移民们的支持与配合。严防火种被带入山林, 不仅是林场和政府部门的责任,每个进山、返乡的人也都有义务。在林地、草地等易失火区域进行烧纸点烛轻则违法、重则犯罪,切莫让不文明的陋习毁了失而复得的宝贵山林。
 推动文明祭扫和乡风文明建设,做好包括移风易俗在内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政府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就“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出明确要求。易地扶贫搬迁之后,群众需要适应和融入新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正是一个移风易俗的良好时机。有关方面不妨通过文明倡议、劝诫引导等方式,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综合统筹、多管齐下,才能树立科学文明祭扫新风。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清明时节,用鲜花代替纸钱、香火,用网上祭奠代替现场扫墓,同样可以缅怀先烈、祭奠逝者。倡导文明祭扫新风,传播现代文明风尚,需要提高认识, 付诸行动。
 
 
 (作者为本报宁夏分社记者)
 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评论员观察)
 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一定可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最近,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并带动“典籍热潮”,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古人 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但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典籍或高悬在象牙塔,或尘封在藏书馆。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对古老的典籍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 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 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 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总书记深刻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 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
 
 
 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再到讲述《史记》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的思想光芒,让节目在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之外,更有着强大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内核。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一定可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或许可为答案,“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那些在 血脉和文脉中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
 
 
 人民历磨难而不屈、中华民族经考验而不衰,文化正是内在的密码。迈步新征程,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不断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我们的文化自信 必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将更加昂扬。
 “包包饭”见证苏区干部好作风(现场评
 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作风、好传统,不仅是我们一 路走来、发展壮大的依托,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保证 前不久,笔者来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的毛泽东才溪乡
 调查纪念馆,重温才溪乡调查的革命实践,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在纪念馆,一件特殊展品折射出党员作风。这是当时闽西苏区干部使用过的餐具,由席草编织而成,被称为“饭包”。当时,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并实行经济封锁,苏区物资供应日益艰难。为保证前线红军吃饱饭,当时的后方机关开会研究后决定,“省委机关食堂由吃大锅饭改吃包饭”。如此,每人买一个饭包,挂上写了名字的小竹牌,由炊事员统一放在锅里蒸,吃饭时找自己的饭包即可。从机关党员干部做起,统一吃“包包饭”,节约了粮食,支援了红军。干部作风硬,支援力量强,成为红军克服困难、英勇作战的强大动力。
 饭包作为特殊餐具,后来在苏区得到推广。当时苏区规定,干部出门随身只带一个公文包和一个饭包。时间长了, 党员干部不仅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而且在日常餐食中养成了良好习惯,有些同志还用“包包饭”把一日三餐改成
 
 
 了两餐,“节省粮食带头”也写进山歌《苏区干部党员十带头》中,影响广泛而深远。党员作风正,群众心气顺,党和 群众就能同甘共苦,革命事业就能赢得胜利。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直在传承赓续。从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到抗日战争时期“精兵简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到改革开放后继续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作风、好传统,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依托,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保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折射的是党性问题、信仰问题。***总书记强调,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 定,到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再到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也不断取得新成效。面向未来,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美德。虽然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我们始终要有危机意识、风险意识。把作风建设当成永恒课题,经常抓、深 入抓、持久抓,见常态、见实效、见长效,才能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为迈向新征程凝聚正能量。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 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山歌,至今听来依然令人动容。一
 
 
 以贯之地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焕发清廉有为、担当实干的精气神,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为本报政治文化部记者)
 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人民时评)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的就是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国家卫健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在 567 个县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目前已建成县域医疗共同体 4028 个,县域内就诊率达到 94%,“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基本实现。
 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 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在大城市大医院,县域内尤其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薄弱。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的就是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县域内居民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
 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的是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变不合理的就医格局,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医保基金使用绩效,让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在县域内就能得到满足。由于县域内人口数量庞大,过去大量县域内患者流动到大城市大医院就医,耗时耗力又耗钱,看病负担加重。对大医院来说,增大了接诊压力,医保基金支付压力也在加大。 不同于城市医疗联合体人才共享、技术支持等较松散的合作
 
 
 模式,县域医共体强调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是一种紧密型的共同体。紧密型的医疗共同体,优势在 于采用责、权、利一体,人、财、物统一的合作模式,有利 于激励和引导医疗共同体内各方朝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 方向共同努力。
 在县域医疗体系中,有县级医院,也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疾控机构等,各类机构职能不同,供给的服务种类不一。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能不能有效整合资源,并让各方有动力共同提高服务能力,尤为关键。比如,把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整合、调动起来, 衔接好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各类服务,让居民享受到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并实现医防协同,构筑起县域内公共卫生防线;又如, 做到“联体”又“联心”,真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确定好各方责任,匹配好各方权益,科学考核,提高绩效;再如, 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构建现代化高效的治理体系; 等等。这些课题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治理加以探索和解答。
 浙江省德清县、福建省尤溪县等地方,采用“总额预算、
 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等激励办法调动县域各方积极性, 围绕居民健康主动控费,有效提升了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总的来看,经过过去几年的试点探索,全国各地医共体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相关的监测、管理、考核办法等也已陆续出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医共体在资源整合、服务衔接、管理弥合、机制构建等方面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将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等方面的共同体建设将逐步
 
 
 由虚向实、落地成型,并走向精细化和规范化,成为分级诊 疗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医药、医保、医疗改革联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医共体建设必将加快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人们在县域内就能实现一般病、常见病的诊疗,不断增强县域内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
 为零工经济就业群体赋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加入灵活就业者行列,推动零工经济发展壮大。如何保障这些就业人群 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好服务,成为新的社会课题。前 不久,江西省总工会出台《关于推进零工经济就业群体入会 及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探索更适合零工经济就业群 体入会的方式、加大维权力度、打造普惠服务品牌,为破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探索经验。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临时工,零工经济就业群体大部分不受具体行业领域的限制,更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因而备受年轻人青睐。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已有包括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在内的约 2 亿灵活就业劳动者。《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也显示,2020年企业采用灵活用工同比增逾 11%,达到 55.68%。庞大的从业人员数据、不断增长的就业市场需求,推动零工经济蓬勃发展。
 更加多元的就业形态、更为灵活的就业方式,也给各级政府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带来不小挑战。不可否认,当前零工 经济就业群体也面临着不容忽略的一些问题。有的因为缺乏
 
 
 晋升通道和职业积累,被质疑“吃青春饭”;有的因为所处行业缺乏认可度,被认为社会地位不高;有的企业使用灵活 用工时,无法兑现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职业培训。这些问题部分是就业市场普遍存在的,也有零工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解决。
 由此来看,江西出台实施方案,通过最大限度将零工经济就业群体纳入工会组织,提升服务保障的覆盖率、普惠性, 迈出了为该群体赋能的重要一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 如何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一方面要在顶层设计层面,针对当前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零工经济就业人群的服务保障方案,积极发挥工会、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在权益保障、职业提升等方面多下功夫。
 当然,为零工经济就业群体赋能,既要靠政策支持,也 离不开企业发力。企业作为市场经营和吸纳就业的主体,为 员工创造更公平的就业机会、更安全的从业环境、更充足的社会保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一些网络平台利用优势地位,片面将灵活用工作为降低成本的方式,漠视其人身安全、正当权益。这些现象反映出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价 值导向偏轨,需要予以纠正。不论是哪一种就业方式,唯有树立起尊重劳动、珍惜人才的导向,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的 共赢。
 就业是民生之本。零工经济就业群体是支撑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政府、企
 
 
 业、社会形成合力,把服务保障的体系建立起来,创造更加 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定能推动零工经济有序发展,让更多人实现人生出彩。
 更好激发科研创新内生动力
 ***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 条件。”高校是承担科研任务的重要机构,完善高校科研人 才激励机制,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激发高校师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内生动力开始。科研活动,是一种基于思想意识、致力于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激发内生动力,离 不开对科研人才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和所处环境的培养与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仅为科研实践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坐标,也为从事科学研究标定了应有的态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可以 为前沿科技发展提供价值导航,解决科技伦理问题,确保科 技向善、创新向好。
 增强意志力是激发科研内生动力的基础性条件。科研事业并非一片坦途,创新研究更不会一帆风顺,困难和挑战无 时不在。从事科研工作须具备坚强意志力,才能长久保持创新的热情和活力。为此,高校应肩负起意志力训练和心理健 康建设的重要职责,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一方面,需要构建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系统。近年来,不 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维护师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借鉴。此外,体育教育在
 
 
 意志力的培养中不容忽视,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教 育,也要鼓励教师走出教室,参与体育活动,建立科学系统 的校园意志力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保障师生的意志力得到有效锻炼。
 良好科研环境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保证。科研环境尽管是外因,却对培育内生动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比如,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转化、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等体制机制, 都是良好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建立以适度容错率和科研成果高扶持率为核心理念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规范严密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都将有助于形成优良的科研环境。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扎实,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师生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客观地讲,我国当前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仍显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部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高校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不仅要完善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也要在人才激励上下一番功夫,在广大科研人员中间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持之以恒深化拓展基层减负(评论员观察)
 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 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干部提升能力、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
 
 
 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进一步健全基层减负常 态化机制
 浙江岱山优化年度考核工作,考核组没有扎在会议室里看台账,而是直奔现场察实绩;江西萍乡集中开展基层“挂 牌多”问题专项清理,职能实现集中整合;新疆昌吉开展基层报表、档案、会议和借调干部“四项清理”工作,会议压减 50%以上……自 2019 年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来,各地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了切实获得感,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下大力气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到要求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强力推动基层减负。全党上下聚焦解决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导致的基层负担过重问题,部署落实一系列举措让基层干部摆脱形式主义束缚、放开干事创业手脚。从过去一年的情况看,大疫之下牢不可破的社区防线,抗洪中屹立不倒的鲜红 党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无私付出……背后都有持续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提供的作风保障。
 好作风是生产力。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让基层党员干部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议少了,解决实际问题多了;填表少了,干实事的时间多了;“表面文章”少了,到一线历练的机会多了。从提供材料的忙乱中解放出来,从 名目繁多的痕迹管理中解脱出来,广大基层干部走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全神贯注干工作、心无旁骛做服务。现场调研、推进工作、解决难题,来不得半点花架子,最能考验也
 
 
 最能锻炼基层干部。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 正向激励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干部提升能力、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好作风也是向心力。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让基层党员干部把精力放在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上, 极大巩固和发展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基层干部不仅处在各项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而且承担着许多为民排忧解难的“一线硬任务”。不再有海量的表格、文件和会议压 在身上,基层干部有了更多机会倾听来自群众的声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群众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减负成果最终惠及人民群众,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一方面,倘若在狠抓落实、提质增效方面下功夫不够、措施不多,任由麻痹思想和松劲心态滋生,就存在形式主义顽疾卷土重来的可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形式主义新变种、新动向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形式主义“改头换面”、重新出现。固本培元方能凝魂聚力。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进一步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 增进深层次源头性问题研究及整治,才能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成立 100 周年。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尤需激发优良作风这个干事创业的保障、善作善成的法宝。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做好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让广大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必将使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干部作风
 
 
 更加务实、干事创业环境更加优化。
 让民生成为“十四五”的价值刻度(新论)
 ——绘就“十四五”新篇章④
 注重改善民生,既是“十四五”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 价值目标,更能补齐发展短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绘制了新发展阶段民生事业发展的新蓝图,释放出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
 民生为国家之根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 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 7.7 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 70%以上。我国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中国贡献。
 ***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 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 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关键环节改
 
 
 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 理还有弱项。这说明,注重改善民生,既是“十四五”时期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更能补齐发展短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民生温度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价值刻度。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里,“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其中章节之一,而且有着定量的约束性指标,对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要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11.3 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 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 岁……这些务实、具体、可落地的目标,体现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价值取向,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
 民生工作最需要求实。***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民生工作必须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国与家相统一,宏大成就与民生改善相统一, 老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孩子们的书桌和操场,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柴米油盐、万家灯火,满足亿万群众的民生需求,同样是一个国家的活力之源。
 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民生从来通民心。使人民群众
 
 
 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必读书中的“赶考”指南(微观)——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④
 每本长 21 厘米、宽 15 厘米,垒起来不足一尺高,在香
 山革命纪念馆,一套 70 多年前出版的干部必读丛书纸张虽
 已泛黄褪色,却始终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这 12 本马列经典著作,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马恩列斯思想方 法论》《政治经济学》等,经 1949 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审定出版。毛泽东同志评价说,“积二十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十二本书”。
 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之时,为何在百万大军挥师南下的隆隆炮火声中编列这样一套干部必读书目?其中蕴含着 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中央领导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 被喻为“进京赶考”。编列 12 本干部必读书目,正是一场着眼于“考个好成绩”的充分“备考”。
 “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要管理全中国, 事情更艰难了。”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夕,刘少奇同志在为马列学院学员讲话中指出,“不是说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要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针对“管
 
 
 理全中国”这个新任务,着眼于如何建设新中国,建设一个 什么样的新中国这个新课题,干部必读丛书在一年内印行了300 万册,对提高全党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经济工作和城市工作能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总书记指出:“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延安时期,党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 各地设法翻印中央出版的教科书与参考材料,努力克服“本领恐慌”;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提议要读 5 本马列著作;七届二中全会新增了经济类书籍,与“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任务相契合……一份份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单,折射出一个学习型政党自我革新的能力和品质。
 100 年来,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的中国共产党,给了世人太多“意料之外”的成功;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 挑战、化险为夷能力水平的中国共产党,持续为世界提供着“另外一种可能”。
 历史启迪现实、昭示未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党面临的“赶考” 远未结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都需要党员干部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强学习,一刻不停增强本领,书写好新时代的“赶考”答卷。
 “绝壁天路”见证山乡巨变(暖闻热评·致
 敬脱贫攻坚楷模④)
 
 
 【人物】当代“愚公”毛相林
 【故事】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从 1997 年起,毛相林带领乡亲们以“愚公移山”的决
 心和毅力,历时 7 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 8 公里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们向贫穷宣战,探索培 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20 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 13785 元,是修路前的 43 倍。毛相林数十年不改初心, 苦干实干,用一条“天路”开辟了下庄村的新天地,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点评】
 7 年、8 公里,是毛相林带领村民们在绝壁上凿出的一条“天路”,也是下庄村数辈人梦寐以求的向生之路、向上之路。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开山。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 犹如被“锁”在“天坑”之中。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面貌的毛相林,带领村民们立下愚公志,不信天,不认命,誓向绝壁要“天路”。正是这种不甘贫穷、不等不靠、不畏艰险的精神,彻底改变了下庄村世世代代“行路难”的现实条件。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转引毛相林说给乡亲们的这句话,点赞这种自立自强、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奋进精神。
 “绝壁上的路修好了,致富的路还得继续往前蹚!”下庄村位置偏远、产业空虚、群众困难,要开凿发展中的无形
 
 
 之山,难度不亚于绝壁筑路。但毛相林没有止步退缩,他带领村民们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敢闯敢试, 克服困难,大步前行,终于翻越了贫困的大山,蹚出了致富的道路。如今走进下庄村,“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的标语赫然入目。这样的精神,改变了下庄村,也激励感召着越来越多人投入到当地的乡村建设之中,在“天坑”深处续写一个个奋斗的故事。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毛相林, 是无数在广袤田野里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的奋进者的缩影。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把荒山秃岭抛进历史的李保国,用 36 年的奋斗开凿出“生命渠”、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正是有这样一群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倾力奉献的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我们才能共同实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迈步新征程, 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锲而不舍坚持、义无反顾向前,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将是通往胜利的新里程。
 规范招聘平台,需自律更需严管(人民时评)
 只有用户信任才有前景可期,阻挡发展前行的不是市场竞争,而是那些灰色产业链
 线上筛选信息、精准适配岗位,线上招聘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搭建信息共享的通道,极大提高了求职招聘的效率。如今,先到各大招聘网站看一看,已经成为许多求职者与公司招聘负责人的习惯性选择。但近年来,本是几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却在部分招聘平
 
 
 台急功近利的影响下,引发了变形走样的问题。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一些招聘网站存在隐私泄漏、倒卖用户简历的问题被曝光。除此之外,现实中还有一些应聘者被网上虚假招聘信息“拉”入“消费贷”“培训贷”甚至传销骗局。鉴别难、维权不易,招聘平台的套路与“陷阱”,让许多人防不胜防。求职者的需求何以变成一些人眼中的牟利工具,引发人们对互联网招聘平台发展的思考。
 对于这些问题,招聘平台自身难辞其咎。比如,一些平台服务能力不足、管理措施不到位,过于追求企业入驻流量, 自动降低门槛,导致招聘信息泥沙俱下;一些平台对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意识缺位,将求职者信息“打包”贩卖,待价而沽。这些突出问题,给求职者埋下风险隐患,侵害了用户权益乃至间接危害生命财产安全,一定程度上触碰了法律红线。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数字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人们在 互联网招聘平台上投出简历,是基于其专业可靠优质的服 务,以及带来的高效资源配置、快捷对接渠道。问题招聘平 台的不当行为,却直接损害着用户的信任,甚至让有的求职 者“不敢再相信招聘网站了”。对平台而言,一味逐利,无 视责任,有悖于创立的初衷,最终损耗的也是自身竞争力和 生存空间。招聘平台理应认识到,只有用户信任才有前景可 期,阻挡发展前行的不是市场竞争,而是那些灰色产业链。 ***总书记强调,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
 期,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营造创 新环境,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平台经济的重要部分,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发展十
 
 
 分迅速。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共有 3.96 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网站 1.5 万个,2019 年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 4.04 亿条、发布求职信息 8.23 亿条。当前,互联网招聘平台形式多、数量多,市场需求庞大,但发展越是火热,越需要警惕“成长中”的安全风险,对于暴露出的短 板和问题,更应及时给予规范和治理。
 求职连着就业,事关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权益。作为互联网招聘平台企业,首先应清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边界,切实履行起网络安全保护义务,采取技术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 施,确保招聘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和用户信息安全。同时, 更多从提升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上下功夫,靠创新模式而不是一时流量去赢得市场青睐和认可。
 推动招聘平台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管”好也势在必行。除了严厉打击招聘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合作、精准施策,全方位规范平台服务行为,加强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网络招聘服务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规范好、引导好招聘平台发展,让求职者放心、安心。
 自今年 3 月 1 日起,人社部出台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开始施行,对网络招聘服务活动准入、服务规范、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正值春季招聘季,更好保障求职者合法权益,更好促进互联网招聘平台健康发 展,助力就业,正当其时。
 学史力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评论员
 观察)
 坚持精准施策、靶向治疗,久久为功、驰而不息,以风
 
 
 清气正促进心齐事成,以担当作为实现千秋伟业
 共产党人讲政治不是抽象的,必须突出“实”、力戒“虚”,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到实际效果上
 学党史,促实干。***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从百年党史看,力戒形式主义、官 僚主义历来是加强作风建设、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坚 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 一贯重视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涵养优良作风。土地革命时期,旗帜鲜明提出“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确立调查研究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号召清扫官僚主义作风,要求干部“轮流到下面去检查”;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坚持不懈整治“四风”,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实践表明,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不断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才能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助力党和人民事业实现新突破。
 ***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形式主义、官僚 主义问题表现多样、成因复杂,需要长时期与之做斗争。从 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到出台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到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党
 
 
 中央推出一系列举措破形式主义之弊、解官僚主义之疴,激 励广大党员干部摆脱束缚干实事、放开手脚创新业。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们必须坚持精准施策、靶向治疗,久久为功、驰而不息,以风清气正促进心齐事成,以担 当作为实现千秋伟业。
 学史力行,要围绕一个“民”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抚今追昔,那些为民担当、解民疾苦的优秀共产党员总是让人们感佩于心。人们缅怀焦裕禄,感念他“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纪念谷文昌,致敬他“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点赞黄文秀,动情于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多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事,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历史和人民必会永远铭记。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才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
 学史力行,要突出一个“实”字,理论联系实际,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从要求全党同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 干老实事”,到提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到强调“坚持求真务实,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我们党一贯倡导求真务实之风,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方法。从新时代改革发展实践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无不说明“知行合一, 行胜于言”的宝贵价值。共产党人讲政治不是抽象的,必须突出“实”、力戒“虚”,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到实际效果上。
 
 
 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进,正需要用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干事创业的奋进力量。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增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自觉、政治 自觉、行动自觉,把基层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我们必能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花椒树,面向市场好致富(现场评论·小产
 品 大产业②)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这里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让花椒种植颇具特色——色泽鲜绿、麻味醇正、香味浓郁。前不 久,笔者走访鲁甸县龙头山镇,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长势喜 人。
 说起鲁甸的花椒树,当地群众称其为“救命树”。2014 年 8 月 3 日,鲁甸发生 6.5 级地震,很多群众因为在山上采
 摘花椒而逃过一劫,“救命树”的说法由此而来。2015 年 1月,***总书记来到震中的鲁甸县龙头山镇,强调“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 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以***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 引,鲁甸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帮助群众稳定增收、实现致富。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产业想壮大,要种好,更要卖好。经过脱贫攻坚,当地初步解决了发展什么产业、有没有产业的问题;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回答产业好不好、怎么发展产业的问题。如今,在 龙头山镇光明村,已经呈现出绿了山坡、富了群众的发展局
 
 
 面,青山增添绿意,产业保值增值,种植花椒树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人在林中住,钱从树上来”。巩固发展成果和发展形势,还需要在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上下功夫,通过掌握市场规律、拓展产品销路来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产业化的关键在规模化、品质化。人们常说,年产十吨不好卖,年产千吨不愁销。为做优做强花椒产业,鲁甸按照“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基地化建设”的要求,从分散 种植到集中连片发展,打造了龙头山 1 万亩花椒基地、小寨
 至龙头山峡谷十里花椒长廊等 23 个花椒种植示范区,辐射
 带动全县种植花椒 20 多万亩。通过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新型合作社、种植大户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花椒产 业,提高了花椒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延伸产业链,重在多元化、品牌化。近年来,每到花椒采收时节,龙头山镇的花椒交易市场就热闹起来,外地商家来集中采购,当地也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实现从“单家独户零星卖”向“集中力量闯市场”的转变。随着口碑提升、品牌打响,鲁甸花椒在电商平 台销售火热。这还得益于不断提升深加工能力,通过打造“花椒烘干生产线、花椒啤酒生产线、花椒精油萃取线”,既增强了新鲜农产品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也提高了利润空 间。同时,深加工新增就业岗位,又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提供便利。从种植到采摘,从加工到销售,从发展生产到带动就业,鲁甸实现了果树满坡青山绿的生态效益、花椒飘香销四方的经济效益、种植加工就业忙的社会效益相统一,全产业链化的花椒产业让当地获益颇丰。
 ***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发
 
 
 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 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立足当地,抓住特色,调动 群众,面向市场,把花椒产业做优做大,就一定能实现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经济发展。
 (作者为本报云南分社记者)
 村小的美丽蝶变(中国道路中国梦·感受我们的小康生活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建起了村小。听父亲说,村小是全村人的心血。建房的砖和瓦,是村里组织人手自己搭窑烧制的;檩条是一根一根凑的,凑到最后还差几根,老支书就把自家门前的两棵槐树砍了给凑上;没有水泥就先用白石灰和泥凑合着。原材料齐了,村里又组织青壮劳力干了大半个月,终于盖起了四间一排的瓦房。因为屋子少,各个年级都要合堂上课。全学校也只有一位老师,身兼数职,既当校长,又当保安,还当语文、数学的任课老师。每天一个人, 一根粉笔,坚持了许多年。
 在我开始上学那会儿,那排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了。阴天下雨的时候,教室地面就会发潮,甚至因为凹凸不平还会积水。渐渐地,教室成了危房,村里人没钱翻盖,只好在教室的中间用砖砌了两根水泥柱子顶着房梁。教室外面的台阶也破损严重,隔三差五就要找人简单维修。后来,我们村小合并到了邻村的一个希望小学。这所希望小学有四排青砖大瓦房,还有一个小广场。每周一,我们都在这里参加升国旗仪式。最让人高兴的是,学校里通了自来水。上完课或者跑完步后,我们都喜欢拿着搪瓷缸子去水龙头下面接水,然后
 
 
 咕嘟咕嘟喝进肚子里。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不便。学校里还有很多离家远的同学,只能步行来学校。夏天还好说,天亮得早,走路倒也没什么。可要是冬天,就十分难受了,不仅要摸黑走路,一旦遇上大雪,走得慢不说,还有可能摔倒。除了上学路,吃饭也是个大问题。学校里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只能从家里带饭,早上还温热的饭菜,到了中午已经凉透了。还记得那个时候写作文,写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学校能有校车、饭堂,我们就能多睡会觉,吃上热乎饭了。
 虽然早已长大,但这个愿望一直在心中,这也促使我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去年,在小学原址上,一幢全新的教学楼 拔地而起。新建的教学楼共四层,每层有 6 个教室,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暖气;每一层都有开水房,孩子们可以方便地接 热水喝;教室里都配有多媒体,还有先进的授课软件和授课工具辅助上课;教学楼后面是新建的塑胶跑道,操场上有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上,整齐地停放着九辆校车;新建的食堂里,菜品种类丰富,饭后还有水果供应……那些曾经写在童年的梦想,都在一一变成现实。
 记忆里的村小早已不见踪影,眼前的光景让人感慨万千。“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所农村村小的美丽蝶变,折射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倍加珍惜,愈加奋进,才能让新时代的村小更好成为成才的摇篮、梦想的起点。
 (作者为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小学教师) 来论
 
 推动社区托幼增量提质
 广东深圳  梁修明
 当前,3 岁以下婴幼儿的公共托幼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基本需求。社区托幼因为距离近、方便可靠,受到一些家庭的青睐。整体而言,我国社区托幼服务仍面临供给不足、 行业标准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缺少、照护模式单一、经营难以持续等种种困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是亟待补齐的民生短板。
 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是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幼有所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减少家长的后顾之忧、减轻生育养育负担、提高生育率亦有着积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 2019 年印发的《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社区托幼服务。这为社区托幼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推动社区托幼服务高质量发展,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理顺多部门合作机制, 在建设规划、用地保障、人员培训、综合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增加社区托幼服务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强化标准规范,严格监督管理,建立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社区托幼服务体系,提供更高质量的照料服务。让社区托幼服务供给更充足、质量更高,让更多婴幼儿得到安全健康、科学规范的照护,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呵护国家的未来。
 
 数字创新助力食品溯源
 江苏南通  胡建兵
 消费者扫码即可获知食品产地、生产加工、检验检疫等信息;监管部门可追溯食品流通链路,锁定出售商家。不久前,全国首个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浙食链”在浙江上线运行。这一创新之举,为更好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守护食品安全做出了有益探索。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至关重要,正因此,食品安全法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许多行业、企业都建立了追溯平台。但由于农产品、食品信息量大,行业标准不统一,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环节存在“信息孤岛”等种种原因,很多食品追溯体系效果有限。食品溯源是一项牵涉供应链上下游、购销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更好发挥食品溯源系统的作用,连接断点、 打通堵点势在必行。
 “浙食链”突破以往分段监管的模式,整合了食品从农田、车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生产流通交易数据。进货查验记录全程电子化、食品追溯链条清晰化,“浙食链”推动信息共通共享、形成闭环管理,不仅有助于消费者“一扫查询”,也便于监管部门“一键追溯”,对加强食品质量管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有重要意义。保障食品 安全只有进行时,创新方式方法,将“从农田到餐桌”的防 护网织得更密更牢,我们一定能守护好百姓“舌尖上的安 全”。
 
 帮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人民时评)
 每个人都会变老,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而且安心舒 心,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
 日前,有媒体公布了多起老年人被骗案例,包括诱导老 年人出售房产,设赌局掏空老年人钱袋子,送小礼物诱骗老年人购买“三无”保健品,等等。以案释法,普及老年人防 诈知识,有利于让社会进一步重视起老年人反诈的课题。
 近年来,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犯罪时有发生,五花八门的诈骗“套路”让许多老年人防不胜防。这些骗局有一些共同点,往往有组织、有预谋,一般都先给些“甜头”,骗取老年人信任,等老年人逐渐放下防备,再悄悄揭开陷阱盖子。 以多地出现的“免费鸡蛋”圈套为例,诈骗周期一般持续 8
 天左右,前 3 至 5 天为造势阶段,通过发放宣传单、赠送鸡
 蛋、抽奖、播放电影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到场,之后 2 至 3 天为实施阶段,诈骗分子假扮成专家现身讲课,夸大保健品功效,忽悠老年人购买。反诈防诈,不能忽视老年群体。织牢“防护网”很关键,要用法律和技术为老年群体的权益护航。
 法治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用好反诈防诈的法治利器,需要完善立法,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在对诈骗分子强化打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黑灰产人员的打击、对失信人员的惩戒。近年来,《网络安全法》《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打击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提供了有力武器。
 很多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犯罪,都属于电信诈骗,老年
 
 
群体获得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对各种骗术了解不多,容易上当受骗。要加强联防联动,进一步推动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银行数据联动处置,以及失信用户数据共享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6654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7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