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篇)“躺平”现象、“躺平式”干部素材汇编(全文83541字)

“躺平”现象、“躺平式”干部素材汇编
(20篇)

目录
1.卜建华、吕慧子:
“躺平”群体产生的现实因素及破解策略 1
2.嘉兴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曾豪杰:
“躺平”现象、规律及其治理 7
3.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伟:
“躺平”心态辨析及应对策略 14
4.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马超: “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时代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22
5.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周明华:
不当“躺平式”干部 29
6.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山姗:
当代青年“躺平主义”现象及其引导策略探究 31
7.安华:
党员干部岂能“躺平” 37
8.王珑玲:
“内卷”“躺平”与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39
9.沈东:
“内卷与躺平”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 40
10.高山、吴金煌:
青年“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与应对之策 51
11.潘铎印: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57
1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句华:
让混日子的“躺平式”干部没市场 59

13.薛万博:
如何力促“躺平式干部”担当作为? 65
14.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高显文:
躺平,当代年轻人的“习得性无助” 68
15.杨雪:
“躺平式干部”呈现出哪些“姿态”? 71
16.熊钰:
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74
17.任红禧:
为何有些干部选择了“躺平”? 87
18.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惟真:
向“躺平”说不:四个中国青年“饱满”的一天 90
19.薛万博:
向“躺平”说不 93
20.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爱力:
以“躺平”为耻 以“奋斗”为荣 做不负时代的奋斗者 读关于党员干部绝不能“躺平”的文章有感 94

“躺平”群体产生的现实因素及破解策略
卜建华、吕慧子

   ***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躺平”现象是青年群体在社会竞争压力巨大、生存空间狭窄、前途迷茫下的一种独特反抗,是青年群体不愿意被卷入让人感到筋疲力尽、人生价值被反复消耗的社会现实而采取的“退策”。可见,“躺平”群体是在社会矛盾发展和变革过程中形成的,它是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必然具备社会转型过程中所浸染的时代烙印。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辩证审视“躺平” 群体生成的现实因素和时代症候,并立足青年群体思想实际加以正确引导教育, 归纳出引导“躺平”群体走出“躺平”的策略,确保青年“躺平”群体的精神力量得到增强。
一、社会“内卷”是“躺平”群体生成的现实因素
   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社会焦虑、社会冲突、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悬殊、多元文化的强烈碰撞等现实因素,在青年群体灵魂深处留下了恐怖的记忆。特别是部分青年群体无论如何拼搏和勤奋努力,都无法抵消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鸿沟与藩篱,导致一种严重“内坍”的精神开始病毒般地在青年群体内部蔓延,成为不断被传染的精神病毒,催生了缺乏理想信仰、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躺平”群体。
1.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是导致
   “躺平”群体生成的物质土壤。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激发出新的活力,整个社会发生了颠覆性的历史巨变。“全面小康”已经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这与中国现实社会中的独生子女政策相叠加,使得部分青年饱受家庭的溺爱,从小过着锦衣玉食、衣食无忧的生活。网络时代,青少年群体享受着网络游戏、影视文化、娱乐节目等娱乐文化带来的轻松与舒适,尽管社会主流文化反复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奋斗拼搏等先进理念,但仅能唤醒部分青年群体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理性认知。大多数青年群体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的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时代,无法真正产生“共情”。部分青年群体沉迷于娱乐文化中不能自拔,难以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更缺失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面对社会竞争与社会挫折,部分青年产生“逃避心理”,不愿意参与现实社会竞争与奋斗,对现实社会出现抵触情绪,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低欲望状态,进而陷入“躺平”状态。
社会转型期相对固化的社会结构阻碍了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这是导致“躺平”群体生成的精神土壤。目前,社会阶层纵向流动越来越薄弱,阶层分化越来越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壁垒日益明显,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甚至固化停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中心议题,其焦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上的阶层固化。政治上阶层固化的特征是精英阶级通过利益纽带开始联合起来,成为既得利益阶层,并试图影响中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社会精英阶层的利益结盟是指掌握了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群体为了群体利益, 最大化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和机会,极力排斥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的行为。尤其是社会精英在获取社会资源、公共利益、优势岗位等稀缺资源时,出现了代代遗传、代际复制等不公平的情况,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竞争职位(职务)时,拥有公权力和资源的社会阶层子弟更容易在职业流动中占据机遇和主动权。其次是经济上的阶层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重新分配的方式。随着财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社会阶层逐步向高、中、低阶层分化,由此产生了以世代传承为主导的既得利益群体,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阶层差异。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社会阶层固化现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马太效应”:越是富裕阶层越投资房地产, 等待社会政策福利,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越是穷人,越是难以承受高房价。再次是教育上的阶层固化趋势。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势必造成教育资源与机会的不平衡、不均等,导致教育在弥补社会分层分化和社会结构失衡中的功能日渐式微。由于城乡差别、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城乡户籍制度等原因, 部分社会阶层、社会区域的青年学生不能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这导致部分社会阶层出身的青年群体一踏入社会,就“输在起跑线上”。可见, 财富差距扩大引起的社会阶层固化,不仅限制了社会底层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获取更多社会资源与社会地位的机遇,也弱化了高收入群体通过个人努力奋斗为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动力,给社会造成的直接毒瘤就是部分青年群体丧失理想、安于现状,失去了进取心,并对现实社会产生抵触心理情绪,逐渐演变为“躺平”群体。
   2.社会转型期集体主义迷失的价值体系降低了青年群体向上流动的欲望,这是导致“躺平”群体生成的文化土壤。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现实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国民收入、生活和教育水平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青年群体实现社会化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其次,从家庭层面来说,国家为控制人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导致当代青年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饱受家庭长辈的溺爱,从幼儿时期就过着物质财富极大满足、衣食无忧的生活。再次,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们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迅速过渡的时期,在这种转变中,存在着社会结构不平衡的风险,这一风险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社会风险, 而且还包含了新的社会风险,表现出更多的叠加性和复杂性,导致青年群体面临着高物价、高房价、高竞争、高消费等严峻的生存环境,社会竞争、职场压力和身体亚健康也导致部分青年身心疲惫,进而导致其价值观产生问题。最后, 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的“风险叠加”,使年轻人变成了孤独的“原子化个体”。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具有多样化、碎片化的特征,导致青年群体对社会客观规律缺乏认识,部分青年沦落为网络时代的“畸零人”和“没有身份的人”。作为亚文化的主体,青年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产生认同危机,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产生焦虑与不安,“理想、奋斗”和现实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有“理想” 的奋斗青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产生“求而不得”的挫败感,“躺平主义”可以使青年群体产生“如愿以偿”的缥缈的空虚感,这成为“躺平主义”产生的引爆点。在现实社会中,部分青年在消费社会中享受着“超满足”的“小确幸”, 又践行着“我好难”的“丧文化”,最终成为“躺平主义”群体。
   可见,“躺平”青年群体是处于“不均衡、不充分”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青年群体,是网络社会和消费社会双重风险叠加对青年群体的一种外部回应。一方面,青年人的物质条件已相当充足,不会出现“输了就什么都没有”的担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固化造成的上升通道不畅通,尤其是青年群体在经过艰苦的拼搏后依然未能实现跨越,这都能导致青年群体出现消极、绝望、无力等心理活动。
二、引导“躺平”群体走出“躺平”现象的途径
强化青年信仰教育,培养青年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做好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引导“躺平”群体逐渐走出“躺平”,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强化理想信念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凝聚作用,确保青年群体养成健康的社会心态。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如果理想信念薄弱或不坚定,就会造成“缺钙”现象,从而患“软骨病”。“躺平”这一群体虽然是暂时与世无争、得过且过,但缺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家国情怀;虽然低物欲、低消费,但缺乏“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离不开青年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要引导“躺平”群体走出“躺平”的泥沼,就要对青年群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在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始终引导青年坚定“四个自信”。其次, 引导青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发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以“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等为价值取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为精神灵魂的革命文化,以“爱国主义”“诚信友善”“改革创新”等为精神指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该成为砥砺青年前进的精神坐标。再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需要在恪守青年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价值重构与重建,善于将宏伟叙事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转变为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表达方式,并通过科学的理论灌输和教育来实现其价值塑造,确保青年群体养成健康的社会心态,进而成长成才。
强化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保障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马克思认为,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P187)。“躺平”这一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而实际上是社会财富差距加大、社会竞争压力过大、社会缺失公平正义等导致的利益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可见,保障好、维护好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是做好青年信仰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首先,要注意“躺平”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健康的身心是青年发展、成长的基础。美满和谐的社会氛围和家庭环境是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生活氛围和工作氛围有助于缓解社会转型期的工作压力与社会焦虑,良好的生活氛围有助于青年群体情感的自我调适。其次,要关注“躺平”群体的个人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与青年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确保青年群体健康发展。再次,要关注“躺平”群体的职业发展状况。在社会焦虑弥漫的整个“内卷”社会中,“躺平”群体表现出的无助和焦虑,本质上是由于“躺平”群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因发展不顺所造成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必须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予以关注,并引导青年努力拼搏、勇争一流,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最后,重视和给予“躺平”群体权利表达的机会。身处“内卷社会”的“躺平”群体更加注重权利和自由的表达,应采取各种措施, 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条件下,给予“躺平”群体权利表达的机会,释放其负面情绪,消解潜在风险因素。
   2.注重人文关怀,引导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更加理性平和。唯物史观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不只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追求创造新的物质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消费主义思潮弥漫的现实社会,“躺平”群体不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更加渴望对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后者在“躺平主义者” 的需求系统中更为突出,实质上后者的缺失也是导致“躺平主义者”生成的直接因素,“躺平主义者”更加渴望通过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融入主流社会。对“躺平”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要考虑其所面对的共同问题,更要关注其个性,不能仅在道德、经济上给予社会救济,还要从“躺平主义者”的精神需求出发,令其实现人生价值,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达到“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时代主题与奋斗目标,通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激起新一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感,引导青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道德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3](P53)。“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针对青年中出现的佛系主义、颓废主义等一些不协调、偏激的行为,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要持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心理健康服务渠道,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躺平”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躺平”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与抗挫折能力。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为青年群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文化氛围。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竞争环境,打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藩篱,使社会阶层上升的出口畅通无阻。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是把“躺平主义者” 从“习得性无助”中解放出来的实际需求,也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渠道。首先,创建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 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唯利是图的负面功能,良好的环境能够促使社会与个人良性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成员工作的积极性,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助燃剂;社会垄断不仅是导致个人发展的樊篱,也会导致生产力发展停滞,伴随而来的是社会恶性竞争,导致社会“内卷”,激发社会矛盾,社会陷入滞胀。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社会缺失公平竞争环境,社会阶层固化与贫富差距依然继续扩大,因此在青年中产生了道德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加剧“躺平主义者”的焦虑。其次,建构有利于社会阶层上升的流动社会渠道。要使社会结构得到最优化,必须突破阶层固化,使之自由流动。由于社会阶层的持续固化,使得下层阶级的垂直流动和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困难,要引导“躺平主义者”站起来,必须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户籍制度限制的藩篱,解决城乡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让每个青年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既得社会利益阶层的垄断,为社会底层提供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和上升机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和财产继承税,实行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确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阶层得到最优化的结果。第三,规范和健全法治体系。由于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迅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尚未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法治体系,这导致原有法治体系的失灵,进而导致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旧的社会体制对社会成员的制约能力下降,同时也影响了新的法律制度的实施和运转。从制度建设来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制定相关行业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公德等的完善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尊重,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躺平”青年把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结合起来,引导“躺平” 青年走出“躺平”的泥沼,使“躺平”青年成为担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任的时代新人。

“躺平”现象、规律及其治理
嘉兴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曾豪杰

一、对“躺平”现象的认知
(一)“躺平”含义解读
   “躺平”,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语。从网上查询来看,有这么几种理解:第一种是引申解读,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也不会有任何反应,更不用说反抗,一概表示顺从的心理状态。第二种是简化解读,指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第三种是特定解读,指在部分语境中还表示一个人生活与工作累忙得瘫倒在地,从此不再鸡血沸腾,也不再渴求什么成功。
(二)对“躺平”现象的认知
   “躺平”现象并非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憧憬着“乌托邦”,然而,迄今为止,世界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乌托邦”式的国家和社会,哪个国家和社会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问题。
   世界上,甚至在欧美发达国家年轻人当中,也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啃老、佛系等社会现象和问题。例如,美国曾出现过年轻人回到父母身边啃老的“归巢族”(BoomerangKids)及曾经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又如,英国曾出现过受过高等教育,但不就业也不升学,天天无所事事的“尼特族”(NEET)。还如,日本有“昭和养鬼,平成养豚”的说法,也有颓废堕落而混吃等死的“平成废宅”的形容,还有用“食草男”“食草女”“食草族”和“蛰居族”等来称呼一些年轻人。学者亚历山大?克里格研究发现,“家里蹲”的韩国年轻人
已占其总人口的2%。
   “躺平”问题并非所有年轻人都会存在的问题。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各行各业并非所有年轻人都放弃了奋斗,选择了“躺平”。例如,全国各地参加抗疫防疫的人中,就有很多年轻人。这些中国青年并没有因为疫情而退缩, 也没有因为生活与工作而“躺平”。
“躺平”并非年轻人独有的现象和问题。从社会观察来看,一些过了不惑之年或者知天命年龄的中老年人,因年龄、健康、家庭、晋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放弃了职场梦想追求。他们当中,有的埋怨命运不公,有的抱怨领导偏心,有的指责制度有毛病,有的觉得管理不合理,感觉再多努力和奋斗也只够养家糊口,改变命运希望渺茫,对于上级安排的任务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动力和干劲都不足,久而久之,“躺平风”自然而然地蔓延开来。
二、“躺平”现象特点分析
(一)客观性
从中国知网查询来看,篇名含有“躺平”的媒体报道及评论文章已达20篇,
《经济日报》《环球时报》等15家报纸都曾报道或者评论。全国究竟有多少人选择了“躺平”,目前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估计也无法精确统计。但是,我们不管从感触与观察来看,还是从官方媒体报道来看,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年轻人逃避竞争而放弃奋斗,不思进取而过着低欲望生活,不想工作而宅家啃老的现象。可见,“躺平”现象还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炒作,也并非臆造出来的。
(二)复杂性
   “躺平”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躺平”现象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不喊已躺,有的既喊又躺,有的喊而不躺,有的想躺但又不敢躺,有的想躺但又不能躺,有的确实是真想真喊也真躺。人们对于“躺平”现象的心态也是复杂的,有的嚷嚷着“躺平”即正义”,有的说“我累了,坚决‘躺平’”,有的斗志昂然地选择了“冲!绝不能躺”。可见,对待“躺平”现象,心理状态是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复杂的。
   “躺平”是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非主流思潮。这种思潮,不仅其产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复杂,而且其个体形成的影响因素也复杂。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原因,有单位因素也有社会原因,有心理因素也有经济原因,不管是外在影响还是个体原因,没一个简简单单,它们综合起来发生作用之后,问题会变得复杂化。
“躺平”行为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非积极行为。选择“躺平”的人, 有的是因家境优越,有的是因为压力过大,有的因为人性弱点所致,等等。有的是认为“躺平”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人生观,一种无欲无求的处世哲学,一种因就业、职场考核与晋升、住房与医疗、生育与教育等系列压力而产生的无奈选择,一种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于社会而言,“躺平”的人数一旦多了之后,不仅对个人有影响,对家庭也有影响,对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影响个人消费内容和方式,也会影响社会生产与发展,还会影响民族复兴和文化繁荣,这些影响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
(三)长期性
   “躺平”现象,是一种时代问题的折射,也是一种社会矛盾的反映,其背后有复杂的必然性影响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躺平”现象与工业化背景有关系,跟内卷化影响有关联,和社会阶层固化副作用也有联系。从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要求愈来愈高,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是愈来愈大,一些行业和领域的竞争让人备感压力,一些工作岗位和任务加剧了人的机器化及异化问题。如果将“躺平”现象与问题认定为现代社会竞争的产物、现代工业化的副作用以及社会阶层固化过程中的问题,那么要想杜绝和消除“躺平”现象,就得去工业化,就得消除阶层固化。然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化的基础,并且当今工业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一个社会的阶层固化想短期内消除比较困难。因而,“躺平”现象将是工业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将是与现代社会竞争及阶层固化过程长期伴随的一种现象与问题。
三、“躺平”现象危害分析
(一)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各大电商数据显示,年轻人是消费主力军。如果出现一个较大数量群体的“躺平族”,长期低消费,那么由于社会消费后劲不足,社会生产也自然将会受到影响。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社会生产也好,经济发展也罢,都需要年轻人积极参与,都需要年轻人贡献力量。如果整个社会的年轻人都弥散在一种消极状态之中,“躺平”不作为,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较大影响。
(二)影响社会持续进步
   学界认为,我国社会早已进入“未富先老”的状态,面临着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截至2018年底,“中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2]。又如,根据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及其他研究数据来看,我国残疾人已多达8500万。“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新增残疾人200万~250万,平均每15~20秒钟就将新产生一名残疾人。”
其实,我国人口问题,除了老龄化严重和残疾人多之外,其他还有各种各样的人口与社会问题,比如单身人数不断增多、离异率居高不下等。
   可见,如果年纪轻轻的健康青年人,形成一个数量较多、规模庞大的“啃老族”“佛系族”“躺平族”,那么我们社会如何进步,如何良性发展,都将成为难题。
(三)影响民族文化复兴
   青少年从来就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民族文化复兴毫无疑问在于青少年认可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于青少年信奉什么样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数字化将世界各民族和群体联结变成地球村,其中, 作为文化的四要素,也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都将会相互影响。“啃老”“躺平”等风气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亚文化,容易长期存在,甚至会融合其他各种丧文化及不良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远,毫无疑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不大有利,甚至成为物理学中所讲的“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熵”。
   总之,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青年的创造性劳动和贡献。
   “未富先老”就已麻烦多多,倘若再来一大群人“未富先躺”,那么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受到重大影响。
四、“躺平”现象成因探讨
   “躺平”现象和“躺平”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背景,也有深层次的经济原因,有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体的原因。总体上看,影响因素复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工业化社会竞争激烈
   工业化社会不比农耕社会,资本的趋利性让市场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低速增长呈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深度调整,人工智能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加之全球疫情的全面影响,许多行业发展空间相对受限,社会竞争也自然而然随之加剧。长期的激烈社会竞争,容易让人感到能力欠缺,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从而备感无奈。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纵深发展,企业、学校、政府等各种组织之内,过去简简单单的人事考核早已被精细化的指标量化管理所取代。过度的考核,过分的绩效管理,加上官僚主义的强迫及形式主义的凡事留痕,真让人有时喘不过气来,很多员工都深感工作压力大。例如,快递员的辛苦,外卖哥的横冲直撞, 都与绩效量化考核有关系。又如,高校年轻教师们在“非升即走”政策下的焦虑,基层公务员在“5+2”“白+黑”模式下的工作压力,一些互联网企业“996” 加班工作制,这些对人的生理和精神都有较大伤害。长期处于高标准的量化考核及过度竞争中,一部分员工因压力过大而主动放弃奋斗也自然难免。
(二)都市化社会生活压力增多
   现代城市,人口众多而密集,上下班交通拥挤,堵车是常事,来回路上花费少则半个小时,多则数个小时,担心堵车,害怕迟到,无形中会产生紧张和焦虑。
   这些年,城市房价不仅较高,而且很多还一直逐年上涨。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地价更是寸土寸金,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据2021年6月份网络媒体报道:“百城新建住宅均价为每平方米16063元人民币,环比上涨0.36%,涨幅较上月扩大0.02个百分点;同比上涨3.89%。”[4]进城谋发展的人都需房住宿,年轻的还需要房子结婚,然而很多地方的房价少则几万元一平方米, 高则天价,靠微薄的工资买房自然是困难重重,压力超大。
   现代都市,孩子教育成本高,而且还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据报道,近几年来我国生育率逐渐下降,越是大城市人们的生育愿望就越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养娃成本过高。据网友根据部分参考指标测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育儿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杭州、南京、武汉、青岛、西安、长春等排名进入前10名,育儿成本都高达100万元之上,北京高达276万,居榜首。
   城市房价居高不下,育儿成本不断攀升,然而,居民收入水平上升缓慢, 社会生活压力自然较大,一些人质疑自己奉献出的时间、健康和精力是否值得, 怀疑自己努力工作价值与生活意义在哪里,有人选择放弃奋斗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三)社会阶层固化负面影响
在我国,学界早有人研究指出并警示,社会阶层流动,因受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和文化、地域和户籍、语言与信仰等各种因素影响,已经出现同代交流性不断减弱的状态,也呈现出代际遗传性不断加强的趋势,社会不同层次性结构间的流动难度加大,尤其是晋升晋级通道受阻情况比较突出,诸如此类对社会发展都十分不利,容易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官二代”“农二代”“富二代”“贫二代”“蚁族”等,都可以说是阶层固化的一种折射。利益固化, 社会阶层固化,都容易让“农二代”“贫二代”“蚁族”群体备感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与其努力还不如“躺平”。
(四)人性弱点驱动
   众所周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好逸恶劳是人性的弱点。加班、晋升、挣钱、买房、养儿育女等,如果压力过大,就容易让人感到努力无望和竞争无奈,人性弱点容易被激发出来。一些人因感到无法改变环境就选择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主动走向边缘化,甚至用消极的方式来消解外在环境对自身的压力。如此一来,不用别人教,他们就有可能产生依赖思想,出现“躺平”心理。
   总之,经济形势发展不好,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加快,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阶层固化严重,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孩子教育开支日益增加,老龄化社会养老与医疗费用增大,城市生活成本增多,工作绩效考核压力大,职场勾心斗角, 晋升竞争激烈,等等,都很容易让一部分人备感身心疲惫,对职业产生审美疲劳,对工作产生倦怠,感到人生充满无价值感,对前途产生迷茫感,对社会产生困惑感,从而选择妥协和放弃,随之自然“躺平”。
五、“躺平”问题治理建议
   对待“躺平”问题,我们需要多管齐下,比如加强心理疏导、缓解社会压力、优化公共服务等。
(一)加强心理疏导
   “躺平”作为一种消极思潮,同前几年媒体所提及的佛系、丧文化、低欲望等大同小异。个别人出现消极思想和行为不足为奇。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社会与社区管理、开展婚姻与家庭辅导心理健教育等多种路径,借助宣泄释放法、倾诉法、旅游法、运动法,以及开展音乐、绘画、文学活动等多种方式与技巧来梳理、泄压和引导,从而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我行为能力, 从而改善自我发展。
(二)缓解社会压力
工业化社会竞争激烈,都市化社会生活压力大,有必要缓解年轻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政府需想方设法改善社会环境,防范生活成本增长过快,扩展成长与成才的路径,依法监督一些行业过分的加班要求,依法监管一些单位极端的考核标准,促进社会与市场的合理竞争,预防社会无序内卷,持续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稳定增长,让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都不断地得到提升。
(三)优化公共服务
   要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发展,让创业者能享有更加舒适的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环境。不断改善公共交通设施,畅通公共交通出行,缓解人们上班出行焦虑与压力。适当增加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缓解老百姓因子女教育和课外培训而带来的焦虑。发展高质量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减轻人们因医疗和养老带来的压力。提高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整体水平,提升人民群体生命财产安全感。
   总之,促进城乡区域平衡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不断改善民生和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都十分有利于“躺平” 问题的治理。

“躺平”心态辨析及应对策略
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伟

   引言
   网络上将“躺平”炒作成“主动低欲望地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躺平真的是一种智慧”,“躺平就是资本压榨的结果”等等。就心态而言,“躺平” 与前几年热议的“丧”文化、“佛系”文化一脉相承,是对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的迷失。就传承而言,“躺平”从美国的“迷惘的一代”延伸到“垮掉的一代”“归巢族”,从日本的“平成废物”到“低欲望社会”“草食系”,乃至英国的“尼特族”等等。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躺平”不仅是心理补偿现象,更是一种在焦虑、慌张、恐惧、挫败时的自我放弃和逃避。
   “躺平”的诸多理念,悖逆了人性、常理及科学,是一种反智慧反文明的思想。“躺平论”公然宣称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 这是舍弃生活的欲望和成功的梦想。躺平论的附和者及喝彩者,大力鼓吹“躺平有理、躺平正义”,甚至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直接翻译成“不成功,则躺平”,他们甚至用道家佛家、张良韩信陶渊明、竹林七贤等来证明躺平古而有之,源远流长。
   “躺平”诚然是一种个体选择,但其背后的社会心态需引起重视,更要警惕“躺平”的蔓延会成为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毒鸡汤”。倘若整个社会弥漫着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风气,其危害性自然不言而喻。[1]94-96“躺平” 所呈现的是消极颓废,对价值取向和精神传导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
   “躺平”对人的内生动力、内在价值驱动的消解力极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精神都有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故决不能让大学成为“躺平”心理补偿的第一站。面对网络上有关“躺平”的杂音噪音,要先摆正心态,不能在思想上“放弃治疗”,不能让负能量影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2]作为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应该辨明是非曲直,提高思辨能力,拥有“背负青天朝下看”的思辩视角,扫除“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干扰,坚定“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0.“躺平”心态辨析
“躺平即是正义”是伪命题
   “躺平即是正义”就逻辑而言,自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分析它的逆否命题“不正义即是不躺平”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按照“躺平即是正义”的逻辑,岂不是要将希腊的维纳斯,法国罗丹的思想者,美国的自由女神,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往圣先贤都应该统统放倒、躺平?这种所谓的“正义”令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思想者、劳动者、奋斗者和创造者情何以堪? 更有人声称“躺平”这个词语的出现,宣告了某种道德绑架的失败 这些言论是在挑战当前中国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体现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满, 否认马克思关于人的成长成才的基本观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 缺少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只要胸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之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就能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雾。从实际现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 就不难认清“躺平”的本质。
“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之谬误
“躺平族”声称“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其言自谬。首先我们理清智者的概念。“智者”的第一种释义是特指职业,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希腊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在历史上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智者”的第二种释义是指有智谋或智慧的人。其第一种释义不辩自明,以下仅就第二种释义论说。纵观人类发展历程,智者无不随社会潮流而动,以民族大任为己任。“智者必怀仁”,“躺平者”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功,于社会前进无助,于美好生活无利,焉能称谓“智者”?“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躺平”不是什么智者运动,而是面对困难挑战时的“鸵鸟心态”。老子“大道自然,何必强自静”,“动为静之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应时而动;孔子教化人们“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授徒讲学、著书立言,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为万世师表;张载可谓集儒释道于一身, 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绝唱, 激荡千载;释迦摩尼劝诫“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源于不能直面现实”,而面对现实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霍金告诫人们“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 “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让人不要辜负短暂而易逝的人生。“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实为不智之言,古今中外凡智者都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而是志存高远,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灿烂的人生和光明的事业。
用唯物史观“透过现象看本质”
   “躺平学大师”所说的“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赫拉克利特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究竟为何意?常识告诉我们: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但没有行动则肯定没有快乐。第欧根尼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是身体力行的苦行主义者,是地地道道的实践派,他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自己的学说,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并拥有一批崇拜他的门徒,编有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共10卷,包括200余位哲学家与300余篇作品。赫拉克利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希腊哲学家,主张生机勃勃、往复燃烧熄灭的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源,认为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持对立统一观念,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他著有《论自然》,包括论万物、论政治和论神灵三个部分,现只存130多个残篇。这两位外表放荡不羁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有着执着的追求,并身体力行,通过游学、讲学、著书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和思想。“躺平学大师”只是看到了他们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表象,就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理所当然地认定其为“躺平”,可以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实际上, 第欧根尼和赫拉克利这两位希腊先贤既不消极更不“躺平”,而是积极地为他们各自的主张、观点、思想的传播而不懈奋斗着。
“躺平”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
   “躺平”思潮在网上受到强烈指责,人们认为“躺平”过于消极,对个人、家人、社会和国家有弊无利,有悖于中国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直是人们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躺平”的问题不在消极,而是太极端,几近于不要希望欲望,心如死灰。朱熹曾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4]“躺平学大师”所言的“人主体性”其实是丧失“实践主体性”,囿于“精神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化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化人胸怀国家,先人后己;“勤能补拙”“和为贵”教化人勤劳、善良。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局限性
“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这个命题代表了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观点,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其开始把哲学研究的视角由物转向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开始得到提升,尊严受到了最初的肯定,但这一时期“人的主体性”思想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从历史维度来看,“人是万物的尺度” 打破了当时神主宰世界的局面,充分重视人的价值。但是普罗泰戈拉认为知识就是感觉,无所谓真假是非,把个人的感觉作为评判真理的标准。从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看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和性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它们和感觉他们怎样而发生变化。
理性的思考与应有之义的警惕
   针对“躺平”,有些网友发问:“一些平台为什么每天向年轻人推送‘躺平’文化,是不是有人在策动影响不成熟的年轻人,意图把他们塑造成颓废的下一代?”“美国亮剑国人‘躺平’,是阴谋还是赶巧?”“好心的旅行家至少心和脑没‘躺平’,网上很活跃,言辞很哲思。”“内部大循环,需要全国团结奋斗,谁巴望着咱们‘躺平’或者内部争吵?”[6]由此可以看出,面对“躺平”的灰色杂音和黑色噪音,人们还是很清醒。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起伏跌宕,尤其是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往往以似是而非、貌似科学的理论迷惑人们,甚至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旗号,招摇撞骗。意蕴着西方个人主义的消极自由“躺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侵蚀作用,因此不能从大学生的“心理减负”和“话语盛宴”的单一向度看待“躺平”现象。
“躺平”心态的应对策略
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信念作为个人发展及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是人生目标的最高体现。大学生个人的理想要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个人的信念追求要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总书记在2013年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这样的有志青年,成千上万这样的有志青年,正是党、国家、人民所需要的。”
大学生应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三个维度来坚定理想信念。只有将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判断是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才能从认知层面、情绪层面以及行为层面对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思潮进行评价或批判。要树立远大理想,用积极乐观心态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挫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前进中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行动有方向。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面对纷纷扰扰的网络及评论, 才能站稳立场,守护底线;才能“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才能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预防诸如“躺平”之类的负能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
   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及行为方式上下功夫,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谱,善于明辨是非和决断选择。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9]“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0]面对互联网上流传各种相互激荡的思潮、社会上纷繁多变的现象、自身学业情感职业的问题,只有不断增强青年学子的志气、骨气、底气,才能思路清、是非明、方向正,实事求是地思考、分析、抉择,行稳致远。***强调:“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11]青年人与其消极抱怨,不如理性正视并勇敢地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新困难,践行“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如此才可能成就了不起的自己。***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2]就像奥斯托洛夫斯基所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辨思维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类内在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主体构成因素。把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整合,实施两种文化教育并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内容和要求。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大学生青年时期的学识基础,会影响后期的发展甚至决定一生的成就。科学文化知识是成长成才的武装,是服务社会的基础,是建设国家的本领。大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理论认知水平,要自觉树立崇尚科学、反对伪科学的科学文化及思想道德观念,还要提高思辨能力,养成良好的辩证思维习惯。
   大学生一定要学哲学。哲学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等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思辨的结束就是信仰的开始。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 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14]“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接受中华文明的熏陶,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人。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及精神观念, 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 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伟大复兴。1932年,胡适曾告诫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5]当代大学生更应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更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座右铭。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16]文化自信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新征程上,我们要用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活水之源。
树立辩证唯物实践观,提高责任意识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标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实践,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点亮成才梦。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 把主体性局限于精神领域,排除实践去探讨认识。马克思发展了主体性理论, 对主体性理论有极为深广的拓展,主体性远不只是囿于精神的层面,主体性已走向现实,其阐明了对实践的依赖。普罗泰戈拉把事物的性质看成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事物性质的客观性,这就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之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的是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只要我们从实践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出发,就会知晓人的主体性不是无限的,而是受客体制约的,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看到了人的受动性,就会看到大自然的规律对人类的作用,就会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来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业精于勤,荒于嬉,毁于随”,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只要努力付出,一切皆有可能。“躺平族”的颓废之气违背了青年学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气质,他们放任自流,甚至以抱怨为光荣,以放弃为潮流,在其认知中没有责任概念。长风破浪会有时,大学生理应拼搏奋斗、积极向上,从容“走起”。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做事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所
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
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面对“躺平”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时代蕴意。2017 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提高意识形态辨别力
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加深思想深度,学会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大学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毛泽东曾讲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3大学生应以更高的政治敏锐性,牢牢把控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坚决抵制和批判现实生活中的错误思想言论, 积极宣扬和践行正能量、主旋律。面对激烈的学习就业竞争和压力,要开启智慧,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拒绝盲从跟风,才能走出迷失,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由于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一些人在主观上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缺乏自信。青年学子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政治定力,坚守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同各种错误思潮做坚决斗争。大学生们心里要“装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这四把“尺子”, 思想上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行动上才能理有利有节。对于有些意识形态问题要拿这四把尺子量一量,多想一想,提高警惕。[21]
结语
   针对“躺平”现象和思潮,我们要加强对“躺平青年”的价值引导和文化引领,推助“躺平主义”变为“起来主义”,合力推动青年一代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担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当代大学生要胸怀大局,明辨是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路上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时代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
马超

   2021年,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网文席卷互联网,使“躺平主义” 一跃成为现象级流行语。“躺平主义”以其喜感的调侃方式、动态的叙事风格和悲情的心理构境,一经网络媒介的发酵与传播,迅速拨动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一时间燃爆公共舆论场。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角度来看,“躺平主义”传承了“佛系主义”的“丧文化”基因,但却拥有更加清晰的身份标识和更为明确的实践指向。
   “躺平主义”主要关涉“80后”、“90后”两代已经参与社会劳动的青年群体。“躺平主义”者声称他们的实践动机是要对抗社会的高度“内卷化”。所谓“内卷化”如今被泛指社会某些领域的劳动边际效应持续锐减,劳动主体被迫卷入“恶性竞争”和“高度内耗”状态,从而造成“个体‘收益努力比’ 呈现某种意义上的‘通货膨胀’”。[1]为此,部分青年人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他们不再积极渴求成功与奋进,而是宁愿主动降低自身欲求,通过贯彻“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和“丧佛躺”的生活方式,使自身实现“超然物外” 的生活状态。然而,在工作压力与生活成本双重叠加的现代社会,真正具备“躺平”资格并选择“躺平”生活的青年人毕竟是少数。《环球时报》锐评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是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叫醒”。[2]正因如此,“躺平主义”更像是蛰伏于青年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镜像人格”, 是当代青年在面对社会高度竞争压力之下,能够借此获得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的一种标签化、符号化的话语狂欢与文化表征。本文试图在勾勒“躺平主义” 群像特征基础上,分析其社会成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一、“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跃升意味着当代年轻人尽管仍需要倚靠劳动来维持生计,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加期望通过创造性劳动来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有意义的人生。尤其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 他们最初充满着对职场生活的炽热、激情与渴望,社会劳动几乎承载着他们全部的理想、抱负和未来。然而,全力以赴的结果如果是满足感的频频“缺席”, 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便会沦为强制性的、束缚个性发展的铰链,呈现为一种非创造性的劳动形态。“躺平主义”正是当代青年对非创造性劳动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抵触和软性抵抗。对此,我们可以透过心理表征、价值构境、话语叙事和形象定位等维度加以窥探“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
1.心理表征:集体记忆里的“劳动创伤”
   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指外界事物在主体心里的主观反映和存在方式。“躺平主义”者的心理表征主要表现为主体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创伤记忆”。这种“创伤记忆”最初来源于劳动主体所亲历的某些伤害性事件(如工作中的失败经历、同事间的紧张关系、被领导责备等),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主体在认知、情感甚至价值层面的消极反应(如心理疲惫、情绪衰竭、精神焦虑等)。这些消极体验和负面情绪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释放与疏解,就极易在青年人的潜意识里持续累积,最终形成对工作本身
(劳动)的负面记忆。“创伤记忆”最初以碎片化和个体化的形式留存在主体心里。由于每个人对创伤的感受和体验不同,个体表达创伤的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创伤在个体化的话语叙事中就难以被集体反思而成为一种公共性话语表达。但是,“创伤记忆”一旦借助媒介技术的“言说”与传播,就会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再现,唤醒人们的深层负面记忆,从而获得集体的情感认同。事实上,“躺平主义”的话语叙事恰恰是由于网络媒体的煽动与渲染,并与部分青年群体的“劳动创伤”记忆形成深度互契,才能够被即时性地转化为一种“集体情绪”和社会话题。
2.价值构境:高度“内卷”下的“劳动无用”
“躺平主义”的价值构境承载着当代青年对社会“内卷化”的不满,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愤慨,以及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无奈。“躺平主义”者声称在社会高度“内卷化”面前,再多努力也是徒劳,唯有“躺平”才是正道。在某种意义上,“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3]他们通过“欲望降级”和“消费抑制”来降低自身“难以企及”的价值期待,借助“反消费主义”和“为自己而活”的话语策略来彰显自身“超越凡俗”的价值境界。“躺平主义”者将“内卷化”视为“失败”的根本因由,通过夸大外部环境的制约效应来增强“无论多努力,都不可能成功”的心理暗示,其目的无非是要为自己寻求一份心理慰藉和自我接纳。然而,“躺平主义”对外因的强化,同时也是对主体价值的矮化和对劳动意义的弱化。“躺平主义”者以“躺平不干”和“先躺为敬”的行为表征,预设“拼搏奋斗”的不可能性,消解“勤奋努力”的实践价值,这不仅抹杀了自身作为劳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否定了劳动作为“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4]的创造可能性,从而展现出“躺平主义” 的文化叙事背后所隐匿的“劳动无用”的底层价值逻辑。
3.话语叙事:弱者权利里的“劳动自由”
   劳动自由是劳动主体依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劳动的权利。“躺平主义”者声称“躺平”是一种“劳动自由”。因为在他们看来,“躺平”不是拒绝劳动, 而是拒绝超出自己能力负荷的劳动,其目的是要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去。对于“躺平主义”者而言,幸福就是珍惜每时每刻的“小确幸”,快乐就是享受一点一滴的“小美好”。然而,这两种劳动自由具有本质区别,需要我们加以甄别。以塞亚?伯林认为自由有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之
分。积极自由是“有能力去做某件事的自由”,消极自由是“免于被干扰做某
件事的自由”。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是人们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从必要劳动中解脱出来以后,主动追求有意义的劳动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积极自由。反观“躺平主义”者所谋求的相对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是主动创造的结果, 只是逃避现实的选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自由。
4.形象定位:“智者运动”下的“劳动解放”
   在一般性意义上,劳动解放就是将人从强迫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躺平主义”者强调,“躺平”不是一味地消极怠惰,只是借助“丧”的方式来反抗裹挟,其最终目的是要“改造丧,以低姿态进行冷静、理性并勇敢地面对新事物”。也就是说,“躺平主义”所宣示的“躺平”,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也是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躺平主义”不是鼓励逃避劳动和放弃劳动,而是期望通过一种看似“最无所作为”的“奋斗姿态”来争取“劳动解放”。然而,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不存在脱离社会的个人,更不存在超越社会发展的个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解放需要社会的制度条件(共产主义制度的创建)和社会的经济条件(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双重实现。“躺平主义”消极应付劳动的结果, 只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因此,“躺平主义”所谋求的“劳动解放”尽管看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味,但本质上却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虚无主义”。
二、“躺平主义”的时代成因
“躺平主义”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时代困境的群像反映,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利益动因和广泛的现实缘由。尤其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非创造性劳动困境,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症候。这种社会文化症候根源于劳动功利化倾向的纵深蔓延,表现为以功利化劳动为轴心所形成的社会不良氛围,通过影响人们的劳动观念、劳动环境和劳动技能,进而制约当代青年创造性劳动的实现。对于“躺平”者而言,“躺平”不仅是应对劳动焦虑的一种行为反应模式,也是对抗功利化劳动趋势的一种被动防御机制。
1.劳动目的庸俗化是“躺平主义”生成的思想性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功利化劳动价值观泛滥。部分青年人对于参与某项社会劳动的现实考量不再是对意义世界的价值衡量,而更多的是对作为能否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的利益计算。工具理性使个人私欲逐渐膨胀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个人精神领域的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从而使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面临趋向单向度、庸俗化发展的风险。工具理性作为一种功利性的生存体验形式,对于部分年轻人的职业发展而言,往往意味着劳动意义的贬值和劳动目的的物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20年中国高考热门本科专业类排名及介绍》显示,计算机、金融、自动化和医学等专业再度成为高考生的报考热选。调查表明,高考生热衷于这些专业的原因大多不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而是期望能够在未来获得一份薪资高、待遇好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部分青年人在最初的专业报考阶段已然屈从于纯粹以获利为目的的就业选择。然而,不少青年人纷纷投身于热门行业、纯粹执着于面子工作,实质上却是一种急功近利、未经深思熟虑的短视行为。一旦遭遇现实的挫折与压力,他们往往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最终在无所适从中选择半途而废。工具理性的另一种负效应就是会导致一部分人对成功标准的单一化定义。在当今社会,“加班文化”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7903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