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全文18449字)

? 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全面推进健康青岛建设,有效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实现卫生健康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51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至1.67‰、4.26/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基本完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改革联动,建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医疗费用增长联合调控、公立医院绩效综合考核等机制。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降至10%左右,药占比降至30%左右。全市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规划布局13个城市医联体网格,6个涉农区(市)全部纳入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部公立医院、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基本建立,卫生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处置聚集性疫情15起,首次在冷链产品外包装中分离到新冠活病毒,被国家肯定为全国冷冻食品行业相关疫情常态化防控典范。组建了10支市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306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疫情防控。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增加人员编制790名,市级配置移动P2+实验室。成立市预防医学研究院,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保持低水平流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创建8个国家和省级慢病示范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到13%以下。建成200余个智慧接种门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搭建血液物联网平台,实现血液采集制备、库存运输、临床使用全过程智能监管。全市国家卫生镇街达到19个,省级卫生城市和卫生镇街实现全覆盖。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4张、3.94人和4.25人,比2015年分别增加1.06张、0.97人和1.13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补助经费从52元提高到74元。构建“三高共管、三级协同”医防融合慢病服务模式,免费向签约“三高”患者提供7种基本药物。城乡一体化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急救单元覆盖密度居全省第一。建成青岛市居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全市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预约就诊服务。互联网医院达到36个,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提供远程诊断和健康咨询等服务。
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网络,建成省、市、区(市)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6个,新生儿(儿童)救治中心9个,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建立覆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早期发展全周期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构建“一中心十平台”的出生缺陷防治青岛模式。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大力推进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建成350个托育机构,托位数达9639个。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因地制宜实施“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等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450余万人次,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职业病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达到30家。
人才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实施医疗卫生“三优工程”,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补贴办法,累计引进或柔性引进3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457名高层次人才,招聘各级各类人才9387名。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系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齐鲁卫生健康人才等达到92名。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训,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滚动支持,建成国家级重点专(学)科1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55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百强榜单。
中医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15个市级中医综合诊疗中心开展紧密型中医医共体建设,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4个。开展国药坊项目建设,建成155个国医馆、100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9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中医药人才攀登计划”,全市拥有岐黄学者、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10名,省名中医(名老中医)25名。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差异性中医药医保支付、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外埠中医专家存案、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等4种改革模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案例。
    二、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工作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加快提升卫生健康品质能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卫生健康工作要服务国家和城市整体战略,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和载体,提升发展品质和能级,引领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要求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巨大。作为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和国内外交流频繁的口岸枢纽城市,我市面临多种传染病威胁并存、多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交织的复杂挑战,迫切需要加快打造韧性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与应对能力,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
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需求不断增长,要求加快卫生健康供给侧改革,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水平。当前,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入高龄化与少子化时代,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人健康问题突出,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短板凸显,倒逼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保障政策的适老化转型,强化居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与干预,从源头上维护人民健康。
创新驱动引领城市治理效能提升,要求强化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推进行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加速渗透融合,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不断面世,疾病预防和诊治手段不断进步,卫生健康要主动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抓住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服务和治理效能。
当前,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高峰”不高、基层不强问题并存;服务体系医防协同不充分,平急结合不紧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足;以健康为中心的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健康事业与产业协同互促格局有待建立。“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健康青岛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新时期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补齐发展短板,提高供给质量,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打造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色化健康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推动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健康优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目标和城市治理重要内容,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加快形成大卫生、大健康治理格局和全社会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坚持关口前移,共建共享。强化预防为主,健全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强化个人健康主体责任和全社会健康管理,加快形成全民共建、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坚持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提升品质能级,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突出人才、科技、信息数据等创新要素驱动,强化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
坚持公益本色,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强化政府责任与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深化“三医”协同联动,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资源配置和服务衔接。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成区域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功能完善、富有韧性的整合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系统连续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群众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更安全。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准,法定传染病保持总体平稳,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
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维护全面开展,生活更健康。全面维护“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遏制重点疾病和危险因素流行态势,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
医疗服务能级不断提升,服务更优质。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充裕、布局更加均衡,建成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重大疑难疾病诊治能力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分级诊疗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发展更可持续。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临床研究与转化能力持续提升,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加快推进。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治理更现代化。卫生健康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青岛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行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健康青岛,群众身心健康素质达到新高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前列,率先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为青岛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四、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明确政府、部门和属地责任,建立覆盖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镇(街道)、村(社区)等各层级各领域各点位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坚持市区联动,医防协同,全面提高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对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动态调整突发重特大疫情应急预案和防控规范,建立监测、预警、决策、处置全链条响应机制,加强日常重大疾病防控和重大风险会商研判。
(二)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医防融合、运转高效、响应及时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市、区(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建设菌毒种库和生物安全防护三级(P3)实验室,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验检测、流调溯源、现场处置等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多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健全公共卫生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启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青岛西海岸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改革试点。
(三)强化监测预警与快速响应。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网络,提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优化监测哨点布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建成规范化发热门诊,规范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口岸重点交通场站、学校、药店和农村等场所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统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构建统一质控、信息共享、资源联动的实验室检测网络。面向临床医师开展流行病学、传染病临床救治和风险警觉意识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强化感染性疾病、呼吸与急危重症专业诊治能力。加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青岛自贸片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等对外开放重点区域传染病和重大疫情防控,推进境外传染病疫情风险早期预警,严防重大传染病跨境传播。
(四)加强应急医疗救治。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按照“平急结合”原则,推进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建设,加强重症、危重症患者综合救治和多专业协调能力。依托市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儿童传染病救治基地。改造提升传染病防控救治设施,推进市级传染病医院及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科建设,设置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加强重症、呼吸、麻醉、感染等重点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
(五)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评价等职能,督促各级医疗机构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疾病预防控制科。将履行公共卫生职责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按规定落实补助政策,将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责、履行方式、相关公共卫生知识培训纳入临床医生的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
(六)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预案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科学确定储备目录、储备规模和储备点,加强医用防护物资、药品、试剂和疫苗等储备。加快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储备,建立后备定点医院整体转换机制和应急救治“预备役”制度,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人员调集、征用腾空和区域联动机制。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实施医疗保障、政府补助、医疗机构减免等综合保障措施。

    五、深入实施健康青岛行动,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一)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开展全民健康科普行动,牢固树立“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强化高危人群疾病防控知识指导。扎实推进健康教育“六进”(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活动,建立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推进“互联网+健康科普”,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教育骨干作用,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将健康指导主动融入诊疗服务全过程。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加强健康促进区(市)、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健全监测体系,着力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运动是良医”“终身体育”教育引导,大力提高全民健身参与度。完善城区“8分钟健身圈”配套功能,科学规划农村健身场地。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到2025年,全市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推动市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设,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深入推进体医融合,组建体医融合专家队伍,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将运动处方、个性化健身指导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相结合,打造体医融合示范社区。
(三)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强化重点人群高危行为干预和随访管理,加强新冠肺炎、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力度。艾滋病维持低流行水平,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26/10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保持全国较低水平。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全市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提高预防接种门诊智慧化水平,完善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和管理机制。健全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体系,规范预防接种服务全程可追溯管理。保持无脊灰状态,巩固消除麻疹等免疫规划工作成果。落实食盐加碘和改水降氟等综合防治措施,开展重点寄生虫病监测,控制和消除地方病。
(四)强化重点慢性病综合防控。以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慢阻肺等为重点,实施重点慢性病干预计划,提升慢性病监测能力,健全慢性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机制,加强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指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到2025年,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控制率分别达到45%和36%,35岁及以上人群血脂检测率达到3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2.42%以下。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国家和省级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到100%。提升癌症防治能力,建立癌症中心、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以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等为重点,全面开展癌症风险评估与高危人群早诊早治。
(五)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市精神卫生中心牵头组建专科联盟,推进区(市)级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卫生院发展精神卫生专科。健全精神障碍综合防治管理机制,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规范开展诊疗、随访管理、服药指导和康复训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服药率维持在90%以上。健全镇(社区)、单位、学校、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以抑郁症、焦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2237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