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经济类文稿汇编(27篇)(全文80888字)

目录
1.学懂弄通《***经济思想学习纲要》 3
2.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活力 8
3.坚持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17
4.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23
5.发挥消费对新发展格局支撑作用 25
6.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31
7.勇当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主力军排头兵 在新征程上作出国资国企更大贡献 38
8.在智能经济发展中更好增进数字劳动者福祉 48
9.财政收入企稳传递积极信号 53
10.践行使命担当 助力高质量发展 56
11.数字经济时代商品价值的生成逻辑 60
12.弘扬“晋江经验”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66
13.构建科学完善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73
14.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解决矛盾问题 79
15.把握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战略定位 85
16.党建联盟赋能产业强链 90
17.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94
18.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102
19.稳字当头抓落实|多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110
20.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链整体效能 115
21.政策集成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121
22.更好架起金融助力科创的桥梁 128
23.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 130
24.中经产业景气指数发布——工业经济企稳回升韧性强 142
25.中国经济在应对困难挑战中显现强劲韧性 152
26.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160
27.建设高效先进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 170

学懂弄通《***经济思想学习纲要》
李玉举
2022-09-01

    《***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全面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刻学习领会***经济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要把学习贯彻***经济思想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学好用好《纲要》,久久为功、学深悟透。
    学懂弄通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经济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体现在13个方面。《纲要》充分体现理论之纲、思想之要,每一章都有一个副标题,这是一条明线,阐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鲜明主题、重要保障等,勾勒出了***经济思想的精髓要义。所精选“金句”,意广旨远、思想深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既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掌握***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又充分展现了***总书记的领袖魅力和语言艺术。
    学懂弄通“党之大计”“国之大者”。***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重大理论创新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升华,2015年11月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指导经济发展实践的新的理论成果;2020年8月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概括讲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的13个方面重大理论和理念;2021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纲要》全面反映了***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政治和经济、宗旨和使命问题,系统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党长期执政必须回答的问题。学习领悟《纲要》必须时刻对标对表,胸怀“国之大者”,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
    学懂弄通重要原创性贡献。***经济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西方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纲要》从8个方面全面总结了***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领悟《纲要》必须按照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逻辑进行学习研究,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新时代以来形成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学懂弄通鲜明的问题导向。***总书记强调,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纲要》准确反映了***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困难、挑战、风险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发展机遇、条件、能力、优势的重大判断。《纲要》分析了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发展理念存在的突出问题、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差距、民生保障领域的明显短板等,阐明了我们正确的选择,强调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理论回答和现实解决,必将充分彰显***经济思想的实践伟力。
    学懂弄通重大战略部署。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这些重大战略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纲要》系统反映了重大战略部署的总目标、总方针、基本原则、总思路、总要求、战略任务、主攻方向、根本途径、制度保障、关键环节、重点工作、具体举措等。***总书记在论述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等时,深刻阐明“是什么、不是什么”,既指明了正确方向,又强调防范认识误区。***总书记还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深刻阐释了若干重大关系,强调要厘清发展思路,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
    学懂弄通做好经济工作的策略方法。***经济思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点。善于做经济工作,是领导干部能力十分紧要的方面。《纲要》全面反映了***总书记对部门、地区、行业、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希望和要求。强调要重视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等。《纲要》专列一章“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更是系统地论述了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论。必须注重策略方法,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扎实稳妥做好各项工作。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活力
叶琪 黄茂兴
2022-08-31

    1.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创造中国经济发展新辉煌
    10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深刻洞察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特征趋势,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也使我国经济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经济实力再上“大台阶”。从适应新常态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冲破百万亿元大关,2021年已达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由2012年的11.4%提升到1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21年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保持在30%以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断巩固。
    科技创新按下“快进键”。我国高速铁路、5G网络等技术世界领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技术加快发展。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是2012年的2.7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10年里上升了22位,位列全球第12位,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更加牢固。
    协调发展拉开“大格局”。部署实施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新的区域增长极快速成长。10年间,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了64.7%,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降至0.4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5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
    绿色经济呈现“新面貌”。过去10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速,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以及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对外开放构筑“新高地”。我国贸易总额从2012年的4.4万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6.9万亿美元,双向投资稳居世界前列。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11%上升到15%,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由10个增加到19个,部署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并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由贸易港已推出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高质量推进,制度型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经济治理地位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13.6亿人,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7.9岁,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多人。
    2.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新气象
    新时代10年,我国以宏大的全球视野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生动诠释了中国经济从“旧动能”转向“新动能”、从“积累量”转向“提升质”的独特意蕴。10年非凡历程,中国经济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浪中成长、在磨砺中壮大的,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锻造了坚强不屈、积极应对的韧性。新时代10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但中国经济抵御了各种风险挑战,始终迎难而上。当前,我国已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健全的供应链体系和超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拥有灵活运转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充足丰富的政策工具,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拥有14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显现;拥有亿万人民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和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大,支撑起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强大而有韧性的空间,中国经济在内外部冲击中傲然挺立。
    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彰显经济发展战略定力。稳中求进是贯穿新时代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工作方法。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中国始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牢牢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彰显了中国经济波澜不惊、从容前行的战略定力。
    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新时代10年,中国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拼劲,涉深水、闯险滩、啃硬骨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科技创新亮点频出,从跟随模仿创新到勇于向高科技领域进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敢于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为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新时代10年,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局,在与世界共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主动担负起大国责任。在世界经济面临西方国家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时,中国始终担起动力之源、稳定之锚的重任,提振全球发展信心,点燃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的希望。
    3.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锚定中国经济发展新航向
    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彪炳史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新航向。
    ***经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经济思想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基本经济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展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是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科学行动指南。***经济思想冲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的束缚,有力反击了西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质疑、发难、威胁,闯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坚不可摧的力量,成为我国应对经济领域风险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有***经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我们就有了应对一切发展风险的底气,有了敢于破除西方理论和思想禁锢的自信,有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智慧。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新时代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愈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强求富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治理经济的成熟方法,开辟了一条不循西方现代化老路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展现了在复杂多变局面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娴熟能力和高超智慧。中国共产党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组织动员和执行能力,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各项政策协同发力,生动诠释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是中国经济抵御各类风险挑战的核心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凝聚最牢靠的力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一切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所在。在新时代10年的发展中,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达到前所未有高度,人民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施展,有力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从解决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到统筹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从注重资源要素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广大人民群众奋发而为,凝心聚力,集中智慧不断创造历史,持续推动改革创新,形成保障经济发展坚如磐石、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确立科学指导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纵向上贯通了历史、现实和未来,横向上连通了政府、产业和企业,节点上布局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为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经济发展与全方位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手段和路径,为各方要素循环流动、互补优化提供畅通渠道,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方法指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中国铺就了一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在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成功的案例可遵循的前提下,中国坚持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总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新时代10年,中国开展自贸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通过先行先试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优道路。面对产业升级、经济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科技自立自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问题,中国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势和智慧巧妙化解一个个挑战,击破一个个潜在风险,为经济平稳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赢得最广泛国际赞誉。中国不是以霸权行径树立大国对小国的威严,而是以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定位自己的角色。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大势,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世界各国合作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赢得更多话语权。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的积极作为让“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包容万物”的中国理念成为大国形象的新标杆,赢得了最广泛的国际赞誉,中国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作者:叶琪、黄茂兴,均系福建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坚持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张淑静
2022-08-31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作为当今世界覆盖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由贸易区,RCEP包括10个东盟国家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5个非东盟国家,总人口22.7亿,GDP总量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总书记强调必须“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立足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实现RCEP高质量落地实施,有利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稳固和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更好把握RCEP带来的市场开放机遇。
    积极推动RCEP进程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RCEP谈判历经8年,中国一直是积极推动者之一。RCEP自贸区的建立,标志着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胜利,将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助力,成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RCEP是一个高质量自贸协定,强调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经贸的统一性、互惠性。15个成员国均承诺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减少标准壁垒,这有利于充分释放自贸区内各国的经济增长潜力。RCEP最大限度兼顾了不同国家国情,给予最不发达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有利于促进自贸区范围内的包容均衡发展,使各方都能充分共享RCEP成果,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同为亚太国家,中国与RCEP大部分成员之间的地理距离近、文化交流多、消费者需求偏好相似,合作前景美好,从协定实施半年多的成效来看,红利正在持续释放。
    降低关税壁垒使成员国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受益明显
    RCEP成员国之间承诺互相逐步降低关税,最终90%以上的产品将实现零关税。RCEP生效后,中国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的立即零关税比例超过65%,与韩国相互立即零关税比例达到39%和50%,与日本相互立即零关税比例达到25%和57%。消费者可以直接享受更低价格的从RCEP成员国进口的日常用品,生产者通过使用更低价格的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净利润,进而提高自贸区内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据海关总署数据,RCEP生效半年内中国出口企业申领RCEP原产地证书和开具原产地声明26.6万份、货值979亿元,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7.1亿元。
    RCEP成员国都是中国的重要出口目的国。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的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交易数量都很大,不仅纺织品、鞋帽、玩具与家具、化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一直是中国比较优势显著的主打出口产品,而且机电音像、钟表仪器、车船航空器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也增势迅猛。同时,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对其他RCEP成员国具有极大吸引力。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很大消费潜力,随着这部分群体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对其他国家的高品质产品、服务的需求亦越来越多。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乳品,日本、韩国的汽车、家用电器、化妆品、服装和影视剧,东盟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都是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进口产品。
    减少标准壁垒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标准壁垒也叫技术壁垒或软性壁垒,是指在环境、卫生、环保等领域设置的壁垒。在削减技术壁垒方面,RCEP在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领域逐步实施统一规则,进一步降低了贸易合作成本。通过预裁定、提前申报、装运前检验证书制度等措施,进一步简化海关程序、提高了海关法律法规等透明度,加快货物通关放行,促进贸易便利化。在合规、标准化方面,RCEP加强了成员国对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履行,并认可成员国就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达成的谅解。
    减少标准壁垒对于促进中国与成员国之间产品的相互出口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为自贸区内各国之间的经济循环提供便利。尽管如此,中国仍需对本国企业高标准、严监管,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对于中低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尤其是外向性中小企业,政府应进一步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帮助企业实时跟踪国际标准发展动态、了解风险预警,提升其合规意识与合规能力,比对进口国标准或者先进的国际标准,及时更新产品生产和加工工艺,生产出合格的高质量产品。对于核心产业,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加强风险防范,实时跟踪研判国际规则发展趋势,加强对核心产业和关键产品供应链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的研究与报告,及时发布风险预警,畅通资讯传播渠道,加强对相关行业与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合规与风险防范指导。同时,对标国际先进法规与标准,制定高水平国内法规与标准,监督企业切实进行合规、达标生产,并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修改、调整拟通报法规标准。
    加速自贸区内产业链相互交融
    RCEP是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于我国拓展面向东亚东南亚的区域产业链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推进RCEP高水平实施,必须在高水平开放中优化RCEP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着眼长远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一步促进自贸区内产业链的相互交融。
    保证稳定、高效的国内供给与出口,打造自主稳定、安全可靠的完整国内产业链。我国的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箱包等传统产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国内产业链,但存在中小企业居多、信息不通畅、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政府应进一步提高这类企业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鼓励并扶持大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建立前向关联企业与后向关联企业的全产业链信息管理,加大对违规生产企业的处罚力度,达到以大带小、以点带链的效果。
    在打造完整、健康、安全的国内供应链、形成良性国内循环的同时,稳定并扩大RCEP区域市场。当前,生产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产品逐步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手机、电脑、家用电器、工业用机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钟表、乐器、精密仪器、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显著提高,未来应积极扶持此类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调整全球发展战略和布局,实时跟踪先进技术标准发展动态,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关键产品的自主研发、本国制造,尽快打造出国内完整产业链,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拓展并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作者:张淑静,系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刘元春
2022-08-30

    7月份,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的不利局面,我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生产供给继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对外贸易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延续恢复态势,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我们要正确认识7月份一些数据波动的原因,把握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认清中国经济恢复的坚实基础和发展趋势。比如,尽管7月份消费环比回落,但办公用品、汽车等保持了高速增长,这表明中国消费依然在持续改善的进程中;投资增速的回落主要体现在民间投资、房地产、第三产业等领域,但基建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等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说明投资仍然具有较大恢复潜力;工业和服务业的回落主要体现在高耗能产业和接触性服务业的下滑上,但产业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表明工业复苏的内生动力并没有减弱;中国出口增速则持续提升,表明中国产品在各国通货膨胀全面高企的环境下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这足以证明,7月份一些数据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外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趋势发生了变化。更应看到,标志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核心指标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当前是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窗口期和关键期。一是成功的疫情防控和快速的复工复产为畅通经济大循环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疫情纾困政策和经济恢复方案为国内经济循环创造了更多的动能;三是出口增速的持续高企为中国经济恢复注入了持续的外需动力;四是6月份经济的快速反弹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度过困难期。但也要清楚认识到,势要起而不可落,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抓住经济恢复的窗口期,需要在政策性扶持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化解主要矛盾和重大风险的力度,加速培育经济大循环内生动能。
    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弹性和韧性,恢复的基础依然十分坚实。除了疫情散发多发的冲击外,还要深刻把握影响经济持续恢复的深层次问题:如何有效防范房地产企业风险外溢,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如何避免各类风险影响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增强对经济恢复的信心。实际上,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制定了科学的方案、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只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将中央精神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必定能够使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作用,使经济主体信心全面提升并呈现出新的活力。
    我们要坚定信心,在不确定性冲击中看见我国经济基本面的确定性,发现我国宏观政策调控的巨大空间,看到时与势仍然在我们一边。深入研判各种主要矛盾和主要风险,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定能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穿越暂时波动、实现长期增长。
    

发挥消费对新发展格局支撑作用
?王岩
2022-08-3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畅通经济循环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推动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就能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在此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消费的重要作用,在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等方面切实发力。
    充分认识消费“压舱石”作用
    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至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由27.5万亿元增长至62.1万亿元。特别是2020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最终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54.7%。相较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我国经济复苏保持良好势头,经济发展对外部的依赖程度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消费在满足我国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促进产销对接、稳定就业、促进生产流通循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国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需要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加中高端商品供给,发展新型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建设国内市场,以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促消费、扩内需也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破除市场流通与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能够促进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还要看到,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仍任重道远,投资需求空间巨大。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最终消费率普遍在60%以上,消费贡献率普遍在70%至80%。与之相比,我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必须充分重视消费在经济运行中的“压舱石”地位,用好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且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有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从需求侧看,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其中,消费是基础,消费增长可以促进投资和出口增长,消费需求增加在推动消费品生产部门扩大投资的同时,也对生产部门形成新的投资需求。还要看到,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活动的速度、效率和方向,高速成长且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能够有力支撑本土企业对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利用与整合。
    当前,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需高度重视消费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引擎”。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居民消费需求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品质型消费逐渐取代温饱型消费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在消费总量上,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相当于美国的91%,而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70%,这表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在消费结构上,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加速期,新的市场需求能有效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在消费趋势上,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不仅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还有利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另一方面,消费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助推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而是需要适应外部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以强大的国内需求集聚全球优质资源,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相对分离的经济体系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中,生产和消费双方供给与需求的信息畅通成为再生产过程循环顺畅的关键,必须认识到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作为目的和终点的关键作用,将消费的“助推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还要看到,着力扩大消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有力应对风险挑战。消费需求的增加会产生“本土市场效应”,即随着某种产品的国内市场规模扩大,这种产品的出口优势也会增强,从而推动出口增长。从这个角度看,要从源头上减少和缓解国际经贸摩擦,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样需要立足国内市场,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内需与外需平衡发展。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把扩大消费规模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以促消费为切入点,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有效提升内需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作用,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要多措并举扩大消费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居民消费信心的关键支撑力量,需在宏观调控中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拓宽社会化就业渠道,积极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补贴,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需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社会保障是居民消费的重要保障,需增加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优化消费供给。一是提升传统消费品质,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快培育名品、名店,提升商品与服务的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增加品牌消费供给;推进商品质量提档升级,提升消费品品质,扩大品质消费供给;促进绿色、节能等方面的消费,提高绿色消费占比。二是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聚焦基本生活服务消费,促进生活服务业态融合集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养老等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优化健康与养老服务消费供给。三是发展新型消费,丰富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智能产品供给,鼓励电商业态与模式创新,规范发展消费新业态。四是打造高品质消费载体,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和建设,对标国际着力优化国内外优质品牌商品供给,引导城市商业中心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推动商业资源下沉乡村,发展县域商业体系。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夏锦文
2022-08-29

    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且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战略部署,形成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提出多方面具体要求和任务。我们要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与势,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很多地区也陆续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积极谋划、努力做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篇大文章,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但总的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仍顶住压力、延续恢复态势。其中,数字经济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数字产业化增长动能强劲。上半年,我国数字经济全面提速、规模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通信业和互联网收入总规模突破10万亿元。数字产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进入较高景气区间,产能利用率明显提高,投资同比增速较高,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主要数字产业投资增速均高于20%,企业预期和信心不断增强。
    产业数字化发展潜力彰显。虽然受到疫情等外部因素冲击,但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变革与赋能并未中断,而且还进一步推动创新迭代与提速。一方面,线上消费持续升级。直播购物、在线教育、网络问诊、远程办公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约25.9%,高于上年同期。特别是随着线上线下不断融合发展,多样化、便利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居民消费体验感、满意度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工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应用于45个国民经济大类,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环节,产业规模超万亿元。“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纵深推进,“智改数转”步伐加快,传统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
    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健全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加快完善制度基础。在政策设计上要对数字硬件研发和生产、数字内容和软件平台建设实行分类支持,不断提升筛选、支持、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大数字经济投资力度,加强对企业研发支持。同时,还要着力完善下游应用商业生态。数字经济的竞争不仅是技术、装备之间的竞争,更是包括内容、软件等在内的商业生态的竞争。应加大对内容、软件的孵化和支持力度,加强内容、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此提升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稳步推进企业“智改数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一定的行业异质性,应先易后难、分步骤推进,可以在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钢铁、采矿、电力等行业以及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设备故障诊断、无人智能巡检等典型应用场景先行探索。重点是要解决两方面问题。其一,成本问题。企业“智改数转”短期投入大、产出小,相关部门应主动参与指导生产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顶层设计、分步推进,同时鼓励生产企业与设备企业、平台企业等共同探索共享式运营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短期成本分摊、长期收益共享。其二,安全问题。在顺应世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统一安全标准,探索建立健全数据共享与保护制度,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安全发展的顶层设计。
    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数字经济专业性较强,技术更新、产业业态模式迭代速度快。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除了要加强相关培训、加大社会普及宣传力度外,更要从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入手,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构建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创业创新支持机制,制定中小企业创新研究、技术转移、创业合作等扶持计划,通过鼓励兼并重组、融资支持等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成果、技术成果产业化。
    统筹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并形成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在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加强统筹、系统谋划、科学定位,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数字经济区域间差异化定位。一方面是政策层面的细化。各地应在已有相关政策基础上,对制约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出更清晰的策略思路和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是领域层面的差异化。数字经济涉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亦包含多个细分环节,各地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各领域之间及领域内部找准主攻方向,实现错位发展,通过各地的单点突破实现区域的整体提升。
    统筹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尽快打造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体系。对于存储和算力等功能类数字基础设施,要加强不同区域统筹布局。“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要加快在全国一体化布局并打造协同高效的基础设施集群。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协同的制度基础体系。一些先发地区要率先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规范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探索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特别是尽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机制。
    加快构建统一的数字政府平台。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打破数据孤岛和垄断,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配置的效率,又有利于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要素配置的交易成本,还便于数据管理和运用,提高数据质量,丰富数据产品,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可从一些区域率先开始探索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建立统一安全的政务云平台、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及大数据中心,打造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数字政府服务管理政策规范和整体运作机制,实现政务服务全流程再造并构建高效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不断提升政府数字化监管能力,积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勇当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主力军排头兵 在新征程上作出国资国企更大贡献
翁杰明
2022-08-29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今年2月28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为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行动纲领。国资国企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把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重大任务来抓,努力走在前、作表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牢记“国之大者”,国资国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资国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引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以对标评价为先导,聚焦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等关键指标,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研究,构建完善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短板差距,明确建设目标,部署重点任务。以示范创建为牵引,遴选航天科技、中国宝武等11家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央企业,深入实施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创建行动,引领提升全球竞争力。以管理提升为抓手,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聚焦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行精益管理举措,遴选推广标杆企业、标杆项目、标杆模式,形成比学赶超态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科技创新政策特区,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动能。以党建领航为保证,深化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层层压实党建责任,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深化正风肃纪反腐,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发挥国有企业政治优势,以高质量党建有力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5年来的实践卓有成效,有力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一批企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99家国有企业进入2022年度《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47家,发电、航运、船舶等行业中央企业主要效率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电网、通信等行业企业专利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涌现一批世界级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一批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21家中央企业进入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打造了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名片,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和美誉度的企业品牌。中央企业率先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更加坚实,信心更为坚定。
    突出问题导向,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现代经济发展表明,企业强则国家强。大国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仍需加快解决。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必须以贯彻《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为指引,以巩固提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为动力,以集中开展世界一流创建示范行动、管理提升行动、价值创造行动和品牌引领行动等四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加快提升能力水平,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在规模效益上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一流企业,建设一批在细分行业领域专精特新的科技领先企业,努力形成中央企业勇当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主力军、各类国有企业对标一流创优争先的良好格局。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厚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根基。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不少国有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间的最大短板。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组建高质量创新联合体,主动开放企业市场和应用场景,加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高效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快建设以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为主体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加快打造一批科技骨干企业,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切实提升企业技术牵引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力。
    加快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增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实力。质量效益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目前一批国有企业在资产规模上已经比肩全球同行业先进企业,但效益效率不高、盈利能力较弱。要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和完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健全投资管理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内控管理体系,确保有质量、有效率、有效益、有现金流的增长。创新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抓住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标准改造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通过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力争在营业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达到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切实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强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保障。一流的企业必须有一流的治理。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但机制不完善、“大企业病”等问题尚未彻底根除。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传统、彰显中国智慧的现代治理新模式,完善组织治理体系,增强战略管理能力,实施精益化管理,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合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聚焦重点领域风险加大防控力度,尽早发现、有效处置风险隐患。通过健全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力争实现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升企业稳健合规经营、持续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处理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提升带动联动能力,形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格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既是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的愿景目标,也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深化合作、共赢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要深化股权合作,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强各类所有制企业优势互补。深化创新合作,鼓励大型企业扩大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融通创新,真正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技术扩散和产业升级的“辐射圈”,共同提升产业价值。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充分发挥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打造现代产业集群。通过各类所有制企业间良性互动,力争形成大中小企业竞合共赢的良好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创造价值、更多贡献力量。
    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拓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空间。国际化是企业走向世界一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国际化经营力度,业务覆盖面更广、融入全球经济程度更高,但全球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还需要切实提升。要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稳妥开拓国际市场,打造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产业规范等制定,推动中国产业标准、产品服务标准国际化,增强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能力。通过主动融入全球市场,力争尽早建成面向全球资源配置和生产服务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本、资源、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全球化配置,切实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加快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塑造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声誉。品牌是高附加值的重要载体、世界一流企业的软实力标配。整体而言,中央企业品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要结合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等,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品牌实践,强化品牌意识,加强战略引导,加快创建一批管理科学、贡献突出、价值领先的卓著品牌。进一步明晰品牌定位,科学构建品牌架构体系,积极运用品牌管理先进理念方法,持续提高品牌管理运营能力。借鉴优秀跨国公司成熟经验,完善海外品牌建设体制机制,以优质产品服务“走出去”带动品牌“走出去”。通过深入实施品牌强企战略,力争打造一批走向世界、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切实增强中国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
    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之路
    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不是简单套用跨国企业的模板,也不是国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翻版,必须扎根我国国情、立足企业实际,坚持出资人主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把创建一流根植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勇做国家大战略大布局的践行者、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之路。
    坚持正确方向,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现代企业市场优势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根本保证。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全过程,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市场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站稳人民立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在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服务“国之大者”是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撑托底作用,努力提供更多优质低价的产品服务,从微观层面引导均衡、弥补市场失灵,引导各类资本更好发挥繁荣市场经济、增进人民福祉的积极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把握重大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一切优秀企业无不是从市场激烈竞争中打拼出来的。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客观规律,积极吸收借鉴历史上企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壮大实体经济,坚持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更大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建设现代新国企,切实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国资国企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在智能经济发展中更好增进数字劳动者福祉
周辉 张心宇
2022-08-26

    近年来,智能技术持续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新型经济模式和劳动形态,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中,技术、数据等要素价值进一步凸显,各类数字平台成为新的劳动场域。随着劳动空间扩大化、劳动时间碎片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如何保障数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个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应在促进智能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数字劳动者合法权益,鼓励劳资双方平等对话,推进实现和谐共生的数字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健康有序的劳动市场环境。
    在全球经济曲折复苏的大环境下,智能经济发展带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与激发数据要素潜力,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制造更多就业岗位。劳动的数字化也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助力劳动创新发明,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智能经济是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向,数字劳动环境、发展水平、队伍建设关系国家整体竞争力。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以智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重要引领、以数字劳动健康有序为关键支撑,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厘清数字劳动内涵是发展智能经济、保障数字劳动健康有序的必要前提。目前,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形态,数字劳动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受雇于数字平台企业的劳动者,如各互联网企业中的程序员,为互联网企业提供软件程序编写、智能系统搭建、商业应用开发维护等技术性劳动和服务;第二,借助数字平台生态自谋职业的劳动者,如出行、外卖配送等平台的灵活就业人员,他们以平台企业为“中介”,以“零工”形式进行劳动活动,形成“扁平化”的平台型就业新模式;第三,借助数字平台进行内容生产创作表演的劳动者,如网络直播平台上的主播、音视频内容的上传者,他们是当前互联网内容主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此外,还有一种新型的异化劳动形态,如互联网平台上的用户,其通过自身的时间、注意力和数据等要素参与数字生产,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浏览、转发、评论和授权等线上行为都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资产,并成为互联网平台内容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用户的意见表达、内容加工、社交互动等线上行为在智能经济环境下成为产生价值的劳动活动。用户既是智能经济的消费者,也是免费的“劳动者”。
    随着智能技术的革新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市场驱动、技术发展为主导的智能经济发展也给数字劳动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第一,智能经济带来了技术升级,许多企业着手实施“机器换人”计划,一些工作内容单一或者高风险岗位所需人力被机器取代,削减了人力雇佣需求,冲击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一波的就业焦虑。第二,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智能算法技术实现工作分配、报酬支付、工作监控、奖励惩罚的自动化,在极大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同时,以更隐蔽、碎片化的形式支配平台上的劳动者,要求劳动者需要严格符合智能系统的要求,从而造成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第三,智能技术在市场运行机制的驱动下,成为企业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企业以“移动办公”延长劳动时间、以算法考评办法增加劳动强度、以智能考勤管理工具对员工进行全面监控,存在压低人力资源价值、制造劳资矛盾的风险。第四,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变迁,互联网用户无偿、自愿的网络行为所提供的“免费劳动”成为支持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界限日趋模糊,很多用户的消费数据、社交数据成为智能经济的新生产要素,却未获得合理价值补偿。
    发展智能经济应当助力实现有序健康的数字劳动市场环境,促进数字劳动提质增效,更好增进数字劳动者福祉,从而保障数字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智能经济发展应保障创造新的岗位和更好捕获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智能经济“蓄水池”作用,不断拓展创新创业空间,以数字创新带动就业岗位增加,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促进疫情形势下的有效就业,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第二,互联网企业应坚持算法向善,通过优化算法规则,更好配置劳动力资源,调整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科学设定绩效考核制度、派单机制,科学确定订单饱和度,避免设置诱导劳动者进行超额劳动的报酬支付规则,兼顾互联网企业的经济效率与劳动者保护,均衡各方诉求并维护各方合理利益,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第三,智能经济发展应牢牢把握推动共同富裕这一基本方向,建立健全与数字劳动者劳动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保障数字劳动者公平报酬和合理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于参与互联网企业数据要素“生产”的广大用户群体,在建立健全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的同时,依据数据要素贡献大小确定报酬和补偿,实现用户积极参与数据要素流动和分享数据增值收益的正向激励。
    通过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数字劳动者合法权益,增强数字劳动者在智能经济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第一,加快相关法律规则完善细化,合理规范数字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劳动关系,创新符合智能经济特点的社会保障政策,为数字劳动者提供灵活、安全、规范、有保障的就业环境。第二,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和工会的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劳动权益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建立维护数字劳动者权益保障新机制,为弱势地位劳动者提供更倾斜的、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工会组织,及时监测、预警、研判、调处、化解劳动关系风险,更好感知、回应和反馈不同类型数字劳动者权益诉求。第三,建立健全大型平台社会责任合规激励机制,引导和指导其积极履行用工责任和社会责任,完善集体协商会议、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实现数字劳动者与平台企业共荣共富。第四,完善智能经济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升数字劳动者技能和素养,不断适应智能经济发展背景下劳动市场结构新变化和岗位新需求,让广大数字劳动者更好享受新时代发展红利。

财政收入企稳传递积极信号
李旭红
2022-08-24

    近日,财政部门公布了上半年收支数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98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9.2%,降幅进一步收窄,财政收入开始企稳,为实现财政可持续奠定了基础,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性保障之一。
    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上半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支平衡也面临着较大压力。但是,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相继实施,自6月份以来,政策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市场要素的流动加快,市场的活跃度不断提升,市场预期有所好转,市场交易行为增加,市场主体的盈利能力改善,我国经济呈现恢复态势。经济的复苏为我国筹集财政收入奠定了基础,从而带动了上半年财政收入企稳,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为增加财政收入带来了增量。在逆周期及跨周期的调节中,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帮助经济复苏的关键力量之一,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通过适度调节减少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活市场活力并带动社会投资,从而促进经济恢复,带来财政收入增加。
    上半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减税退税、发债及保持一定强度的支出刚性等方面发力。减税退税政策用政府的减法带来企业的加法,对增加企业现金流发挥了积极纾困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对具有成长能力的企业投资并拓展其发展空间。专项债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尤其是带动基础设施投资,为经济恢复及财政收入企稳带来新动能。同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4%,保持了一定的财政支出刚性,并重点增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以及科学技术等项目的支出。各项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可能增加财政收支压力,但由于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预期的效果显著,长期看将有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增量的形成,进一步保障今年全年财政收支的平衡。
    尽管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总体平稳,但也面临一定压力。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承担历史包袱的情况不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地方财政所面临的收支矛盾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有些地区的非税收入开始增长。应积极拓展各种方式,切实解决部分地区地方财政的压力问题,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发挥留抵退税政策助企纾困的效应,为市场主体注入活力,通过经济整体复苏带动税基的基本面,从而保障财政的可持续性;二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缩减一般项目支出,取消不必要的支出,保障重点领域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专项债等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的财政工具效能,通过投资增强市场信心及预期,并带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平衡;四是要考虑区域之间财政实力的差距,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的分配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财政整体平衡。
    机遇与困难并存,我国高质量发展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经济、社会层面深化改革,也要求财政发展观能有根本性转变。财政政策不仅需要提质增效,发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需要优化和改革以解决现实困难。随着我国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经济逐渐恢复,可以预期全年财政收入将保持整体平衡的态势,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践行使命担当 助力高质量发展
白涛
2022-08-22

    ***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进入新时代,中国人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改革创新,以高质量金融保险服务践行中央金融企业的使命担当。
    发挥综合优势,培育企业竞争力
    为引领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国人寿提出了“三看”标准。一看是否全面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党中央对金融工作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三项任务”;二看是否坚守保险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三看是否在发展中找准行业定位,坚持“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本源。
    对于自身发展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将自身发展放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领域,为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必须将自身发展放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领域,为促进共同富裕、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添劲助力;必须将自身发展建立在强大的风险防控能力上,特别是在风险识别、风险定价、风险转移等保险当家本领上锻造独特优势。
    只有做到“三看”,抓住“三个必须”,才能发挥政治优势、网络优势、客户优势、品牌优势和综合金融优势,逐步培育出公司的竞争力,让中国人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三项任务中发挥“头雁”作用
    坚持“保险姓保”,做好“保险姓保”。中国人寿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职责定位,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发挥“头雁”作用,引领行业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保障。
    服务实体经济,夯实发展根基。中国人寿用一揽子举措来满足实体经济对风险保障、直接融资和银行信贷的综合金融需求,推动公司发展与实体经济互促共荣。当前,服务实体经济直接投资存量规模已超3万亿元,信贷余额达2万亿元,并持续通过债券、债权、股权等方式,加大对“两新一重”、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
    防范化解风险,干好主责主业。中国人寿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功能作用,助力增加实体经济韧性,促进社会稳定。例如,针对突发疫情,全面推广复工复产保险,为近7万家小微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同时,中国人寿积极加强自身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坚决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产品服务。围绕老百姓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中国人寿持续创新产品供给,大力发展重疾险,加快拓展普惠型医疗健康保险。同时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让产品服务随时可得、随处可得,让金融保险更有速度、有温度。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金融报国为民
    金融报国、金融为民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也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中国人寿积极践行“金融为民”初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保险需求,答好“保险姓保”这个时代答卷。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障。中国人寿坚持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主责主业和业务发展中,同时借鉴国内外保险业创新发展的有益经验,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政治担当,做实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国人寿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领域,把保险资金配置到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行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保险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站稳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场。中国人寿把满足人民金融保险需求作为培育发展动能的着力点,把“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评价标准,解决好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改革创新,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人寿正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的目标定位,不断增强改革攻坚的政治担当和政治自觉,围绕一流的经营效益、一流的产品服务、一流的品牌声誉、一流的公司治理、一流的创新能力、一流的资源聚集与配置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风险防控凝聚共识,聚力突破。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中国人寿全面梳理、举一反三,进一步健全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
    中国人寿将始终秉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市场搏击中创造时代价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数字经济时代商品价值的生成逻辑
徐浩然 石晓婷
2022-08-19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商品价值被技术革命赋予了新的意义,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讲它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基础上形成了更加以人为本的内涵形式。
    满足目的性需求。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是自给自足的,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产品只具有使用价值。但事实上,受制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局限性,全面自给自足是无法做到的,人们还是需要通过交换来满足各自多样的需求。后来进入工业经济时代,随着世界贸易网络的规模化扩展,产品变为商品,并且在使用价值基础上增加了交换价值。等价交换原则主要依据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相较于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人们可能更关注消费体验和文化品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说过:“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换言之,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目的呼唤社会生产体系作出适应性调整。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商品价值在内涵方面进一步深化:不仅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包括为满足人的“目的性”需求而附加的丰富情感体验以及寓意独特的设计元素。数字经济时代人们普遍形成了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意志,这远远超出了工业经济时代由“机械论”架构出来的一套工具理性,所以市场将会侧重从“人的目的”出发来标度商品价值。
    匹配个性化服务。人是消费主体,为了适应人们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消费需求,相关领域的服务一直都有异质性特点。以往在工业经济中,服务主要是围绕制造而展开,其价值形态没有完全独立出来。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生产与消费的僵化边界被打破,二者可以经由网络平台便利对接。过去人们去商场逛一天,可能还买不到自己满意的物品;现如今只需在购物APP中输入限定条件,就会精准找到自己心仪的东西。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产消者”的出现化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生产单位能对需求进行立体刻画,智能算法将大量的异质性信息进行分解、归类,然后由人机平台并行处理和加工,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今天我们为“发明新工具、创造新需求”所积累的知识资产拥有了“落地”的技术能力,全社会的知识资产不再只是沉淀在学术世界里的“纯理论”,而是可以经由比特化、代码化、软件化转变为便于操作的实用模型,从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赋能、创造出更广泛的价值。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商品价值的个性化内涵在传统价值构成中凸现出来,进而精准兑现“顾客就是上帝”的承诺。
    集成创造性劳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劳动方式不全是统一的和标准化的实体劳动,而是在不同生产单位借助相应技术出现了多维度的“数字+”实体劳动。例如,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让用户进行内容生产,通过获取用户视频吸引流量让用户成为“线上工人”。数字经济时代的商品形态充分体现了人机结合的特点,只有通过软硬件、网络以及消费者、设计者和生产者多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涌现出创造性价值。所以说,数字经济时代的商品不再是某个或某几个人一般的、线性的具体劳动成果,而是增添了由网络效应综合集成出来的创造性劳动,过去“无差别的劳动”到此迭代升级为“有差别的劳动”。这种形势下,过去的一物一价将越来越少,一件商品由于其内含的创造性劳动不同,可能会因时空条件的迁移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表现。正如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价值”,某类产品可能在使用功能和制造成本上不存在重大区别,但由于“符号意义”不同,就会形成产品之间的价值落差。数字经济时代商品的“符号价值”,主要就是创造性劳动的体现;而且在助推商品增值的过程中,以往不能参与创造的人或者具有创造精神、但受职业限制没有创造机会的人,获得了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
    促进使用权分享。马克思认为,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渗透,网络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关系形态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机器好比“小世界”(随机连接很短)网络上的节点,不同节点之间发生作用,网络在混沌与秩序之间交互演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社会化大生产因平台技术的普遍应用而日益成熟。生产资料能够以信息和数据的形式存在,且数据能不断复制;因此,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可以在保留所有权的同时,以平台的形式开放使用权,劳动者据此在相对自主的空间内从事生产。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融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网络化、规模化水平越来越高,协同共生促进了各种关系和联系的生成,而当所有事物互联互通之后网络又会向更高层级演化。数字技术把现代化经济体系塑造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底层是新型基础设施,再上一层是各种平台,而平台之上是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和消费群体,数字经济的强渗透力经由平台向八方发散,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很有“量子跃迁”之势。随着人们对生产资料使用权的广泛分享和对生产的深度参与,劳动者的自我认同得以强化,同时伴随自主意识的形成而释放出自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让我们越来越趋近于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利用可循环资源。人们要可持续地进行生产生活,就必须首先同自然界建立长期的和谐关系,从自然界中汲取具有使用价值的资源,然后通过生产实践将这些资源变为有价值的商品。当数字技术嵌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创造一个“数据+算力+算法”的新世界。从零部件到生产线,从建筑物到城市群,从材料科学到生命科学,各个领域都在尝试建构一个数字孪生体并且大有“六合一统”的态势。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更能在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基于正反馈回路的循环关系,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譬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时监测生态资源,及时把握生态资源变化,预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建立起较为全面、科学的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为高效合理配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绿色发展。面向未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绿色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的先进制造业会从源头上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弘扬“晋江经验”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尹力
2022-08-19

    晋江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改革开放后从组织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创业起步,走出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十强县(市)”的历史跨越。***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六年七下晋江调研,总结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积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晋江经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晋江经验”不仅是晋江的宝贵经验,更是福建省、我国沿海地区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不仅是对民营经济从孕育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积极实践。“晋江经验”的总结提出,充分彰显了***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科学统筹的系统观念、勇于创新的胆魄意识、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充分体现了***同志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晋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旗帜鲜明提出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2757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