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工作纪实汇编(共20篇)(全文52341字)

目录

1.城关镇围绕三大目标“擦亮城市”建设工作记实 3
2.丛台区开展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纪实 6
3.富裕街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纪实 9
4.会宁县城市发展建设工作纪实 11
5.济南市真情服务“一老一小”工作纪实 14
6.嘉善县城市民族工作纪实 21
7.龙陵县创建“云南省美丽县城”工作纪实 24
8.漯河市创建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30
9.齐河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39
10.上海推进旧区改造工作纪实 45
11.邵阳市高质量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纪实 50
12.圣城街道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纪实 55
13.双辽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社会宣传工作纪实 62
14.渭城区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66
15.尹珍街道探索城市党建工作纪实 75
16.永济市城市管理工作纪实 79
17.玉门市法治社会建设工作纪实 85
18.中共恩施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城市建设工作纪实 92
19.周口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纪实 99
20.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纪实 106

城关镇围绕三大目标“擦亮城市”建设工作记实
2021-05-18
黎娟

    一条条柏油干道宽广平坦,排列成一道道齐头并进的“五线谱”;一栋栋新楼房鳞次栉比,洋洋洒洒广布在城市的四面八方;一排排路灯次第开启,唤醒着城市夜晚的美……初夏走进城关风光无限,处处洋溢着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城市品质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近年来,该镇坚持城乡一体、建管并重,做靓面子、做实里子、夯实底子,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
    特色鲜明
    城市“面子”流光溢彩
    “这些路灯,不仅方便了我们晚上散步,更让城市看起来更美丽,更亮堂。”家住西关居民刘先生和妻子每天傍晚准时都要在西关老街散步。“白天忙于工作,晚上陪妻子逛街散步,边聊天边看夜景。”璀璨灯光美丽的夜景驱散了一天的疲倦。
    近年来,城关镇紧紧围绕“东城美丽乡村游憩带、南城田园综合体、西城文旅融合开发区、北城三产融合试验区”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功能分区,着力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宜游中心城镇。全域推进棚改,完成西关片区棚改2000户,老城片区棚改1500户。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建设成本房1500套用于保障城区住房困难户。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目标,创新实施“旅游+”战略,加快西关老街建设进程,提档升级温泉、观音洞、雷天明纪念馆等景区,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优化配置
    小区“里子”焕然一新
    “如今,我住进了时代花园、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城市变美了,日子也过得滋润了。”5月17日,78岁的城关镇白土村王大爷谈起当下的幸福生活,心里乐开了花。
    “面子”是城市的风貌,“里子”是城市的内涵。近年来,城关镇加快实施天然气城网建设,全面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升级老旧小区供水管网,着力解决水、电、气、网等线路老化问题,逐步推行线路入地,消除城市蜘蛛网与架空线路隐患。加大生态停车场和街心花园建设力度,深化背街小巷绿化、亮化、靓化建设。提档升级产业路10公里,拓宽硬化村组路10公里,改造微循环路10条,实现物畅其流。完善农村道路建管体系,开展农村住房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以行动不断刷新城市“颜值”。
    久久为功
    文明“底子”欣欣向荣
    “我们是垃圾分类示点社区,开始大家觉得不适应,不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垃圾分类,该怎么分类?现在,居民们随时随地能够熟练地将垃圾分类后丢入标有文字的垃圾桶中,养成了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5月18日,城关镇小西关社区党委书记张良均说。
    城市的美丽和文明,是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干净舒适的城区环境,城关镇坚持建管并重,分区域谋划新建蔬菜批发市场,规范餐饮夜市,深入治理“马路市场”,加大城管执法力度,持久开展“两违”整治;常态化开展“拆墙透绿、道路布绿、山体补绿、拆违建绿、景区增绿”行动,打造园林城市;健全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在八里、小西关和嘉卉花园、诗经小镇两个小区推进垃圾分类试点;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尚;扎实开展“五长治城”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促使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加强法治建设,引导村民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塑造整洁、文明、有序城乡新形象,形成了“家家争创文明户、人人争做文明人”的新风尚。为城市“刷”上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丛台区开展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纪实
2021-07-20

    今年6月份以来,丛台区以“文明让城市更美丽,丛台让美丽更长久,党旗让美丽别样红”为总目标,全员发动、全面清理,以奔跑的姿态、战斗的状态、必胜的信念,全力以赴抓好文明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汇聚起文明城市建设的磅礴力量。
    解放思想,创新体系机制
    作为全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丛台区建设任务繁重,情况复杂。为此,该区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过去怎么办、习惯怎么办”中跳出来,想出新思路、找出新办法、拿出新措施。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该区进一步分解建设任务,成立一个总指挥部和20个分指挥部。总指挥部对全区建设工作负总责,分指挥部对承担的条块任务负总责。其中主次干道、窗口提升、市场提升、校园创建4个分指挥部以条为主,16个乡镇(街道)分指挥部以块为主,进一步理清职责、明确任务、明晰边界,压实工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区直部门分包到乡镇(街道),与分包乡镇(街道)实施捆绑责任制,分包社区和街巷治理工作任务由乡镇(街道)分指挥部统一安排,对分包社区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全面参与背街小巷治理工作,切实发挥共建作用。
    率先垂范,打通“最后一公里”
    丛台区20个分指挥部的指挥长全部由区级领导担任。区级领导坚持一线工作法,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加强对分管行业、分包乡街的调度协调;分包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干部职工,深入到一线,与分包乡街形成一个整体,一把手推动、协调,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去落实;各乡街发动辖区群众、志愿者、辖区单位、商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真正在全区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每天早晨7点,区委书记强延峰,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刘丹到分指挥部参加晨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天不定时实地查看各点位,现场办公、现场调度;每天晚上召开集中调度会,对当天工作进行总结、作出评介,对第二天的任务进行谋划,既讲思想站位,也教工作方法,转变思想认识,提振精神状态。6000余名干部全部身穿红马甲,全天盯在一线、干在一线,全区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整体面貌有了大幅提升。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带动引导了更多群众支持、参与到建设文明城工作中,形成了政警民联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局面。
    随着党员干部进社区、进楼院,清理垃圾、清除小广告、整理飞线等等,城区面貌正在逐步改观,群众满意度也不断提升。在多个现场,出现了群众送水果、送午餐的情况,在“丛台微视”微信公众号上,许多网友对该区建城的报道给予点赞。
    转变作风,跳出建设抓建设
    采访时,强延峰说:“我们要跳出文明城市建设抓建设,文明城市建设是我们工作目标的第一步,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以及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才是我们聚焦的关键。我们要以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建立长效机制,改善城市形象,锤炼干部作风,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大提升。”
    丛台区将文明城市建设与正在开展的“转提比作”“邯郸发展我尽责、我出力、我奉献”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区卫健局打出健康惠民“组合拳”助推文明城市建设,开展了健康义诊进社区、健康巡诊进家庭、健康知识进社区活动,把社区做为义诊主阵地,引进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常态化开展义诊活动。区市场监管局整治集贸市场助力文明城市建设,并大力整治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截至目前,该局共拆除市场内部私搭乱建、违建设施87处,拆除破旧广告牌匾175块,设立公平秤28个,配备垃圾桶280个。柳林桥街道以建设文明城为抓手,进行了“飞线”问题整治,连续多日组织社区、帮扶单位和社会志愿者对中央公园小区、鸿基花苑小区和金世纪新城小区进行了集中治理,受到群众一致称赞。

富裕街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纪实
2021-09-22

    文明城市人人创建,创建成果人人共享。富裕街道党工委严格对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标准,加大宣传、健全机制、发挥平台载体的积极作用,形成创建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富裕的力量。
    一、细化责任落实,全面发动凝聚合力
    富裕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全街各个点位,统筹协调、靠前指挥、对照各类型点位的创建要求,细化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创建工作发现的各项问题能够及时整改到位、落实到位。同时,强化协调配合,积极发挥网格长、执法中队、城建协管员和志愿服务队伍的优势,按照网格管理、点位责任要求,形成上下齐心协力、共创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文明宣传,不断提高参与知晓率
    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居民微信群、抖音号等新媒体,通过全方位、不间断的宣传,在居民群众中形成氛围、形成共识、形成自觉。富裕街道多次走访辖区内的银行网点、公园和在建工地等点位,帮助各个点位提供学雷锋志愿服务标识、公益广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创建必需品,也在多次的沟通协作中,提高了各点位对创建文明城市的认识,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创城氛围的营造当中。同时,沿辖区内的主要街路投放大型公益广告19处、入户发放调查问卷8300余份、创城海报和相关宣传链接转发量达5200余次,发动52家沿街商户通过LED 显示屏展示创城标语。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三、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富裕街道坚持抓好辖区的卫生清洁工作,保证市容环境的清爽亮丽。执法队员对各类非法张贴、书写、喷涂式的小广告加大清理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清除;坚持抓好市容秩序整治工作,采取守点、巡线、突击整治等方式,在治理违法搭建、出摊占道、乱停乱放等城管顽症上下功夫、花力气;注重加强路面巡查,发现侵占盲道的行为及时纠正,发现市政设施损害、道路坑洼积水等问题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会宁县城市发展建设工作纪实
2021-06-23

    一排排高楼如雨后春笋、一道道坦途像幸福链条……在城市战略新规划的指引下,会宁这座传承着历史记忆和红色特质的区域特色城市正在全面奋起、大步迈进。
    从历史的车轮中艰难蜕变
    一条并不宽阔的马路,几幢并不气派的楼房,这是旧时的会宁县城唯一的标志。“没有自来水、没有购物超市,也没有公共交通。”从小居住在北关的张艳芳说起旧城旧貌时感慨万千。
    探索、寻觅、转折。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运动开始火热进行,会宁县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发展西城区”的战略思路,通篇布局,高位统筹,着力打造出了以红色文化为鲜明特征,以历史文化为传统承载,以人文会宁、和谐会宁、魅力会宁、灵动会宁为重要标志的城市建设蓝图。
    会宁县委、县政府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陇中区域性特色小城市”的目标定位,把城市规划放在基础位置,瞄准国内一流,高标准搞好城市规划,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西北旱塬深处、红色记忆故里,一座现代化新城的雏形灵动而又充满活力的跃然纸上。
    从行进的征程中赶超跨越
    拓宽改造通宁街、文昌路,新建滨河东路、现代路、广场南路……城市建设“四纵八横”路网骨架搭设成形,对城市周围的桃花山、东山、西岩山整体绿化,东城区、南城区、西城区、北城区同步建设、同步发展,联动互通,对流经县城的祖厉河进行综合治理并沿河两岸布置景观带、建设城市新景观。近年来,会宁精品布设“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格局,让这里的山更绿了,水更美了,人民的日子更富足了。在大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时期,会宁县在新北城区修建了“会宁县祖厉河汉唐贰拾肆节气商业街”“会宁县状元历史文化园”“中国·会宁·钟鼓楼广场”三大建筑群落。实现了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会宁县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整体搬迁,会宁县第二中学的新建就学,科创中学、新北小学以及正在全力建设的大型干部培训基地——会宁干部学院,会宁逐渐完成了城市新中心的向北迁移,向北前行。
    如今,会宁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5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40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建制镇达到24个,全县城镇化率达到85.7%。举目望去,这里的道路更宽阔了,环境更舒适了,城市也更漂亮了。
    从致富的梦想中完美涅槃
    “感觉是在大城市里。道路变宽了、绿化靓丽了,特别是夜间,特别美。现在哪像个县城,开车上路心情就是不一样。”邹少贵在会宁县城开了十多年铺面,亲身感受到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会宁的变化非常大,我经常把这种巨大发展变化带来的自豪说给外地来的客人,特别是经常出门在外的会宁人,让他们分享这份喜悦。”
    城市被花海环绕,道路被绿树装嵌。在会宁的大街小巷,绿色是最靓丽的符号,最直白的色彩。在城市发展大战略布局下,会宁县抢抓发展新机遇、勾画城市建设新篇章,进一步隆重推出并建设实施了“三山一河一区一库一街五桥二十六条路”等城市项目,进一步营造了天蓝、水清、山绿、城靓、景明、业兴的城市氛围。

济南市真情服务“一老一小”工作纪实
2021-04-2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当前,关注计生特殊家庭和婴幼儿这两个“一老一小”特殊群体,成为计生协在新时代背景下,打造计划生育服务新品牌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济南市计划生育协会(以下简称市计生协)围绕计生家庭“一老一小”问题,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创新措施,推动计生协会组织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婴幼儿家庭搭建“爱的港湾”
    “在十六里河优生优育指导中心,不仅能给孩子查体、打预防针、玩智力游戏,还可以提供临时照顾,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家住十六里河街道东河村的育龄妇女张女士说。
    优生优育指导是新时代赋予计生协会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广大育龄群众面临不愿生、不敢生的困惑,生出来的孩子没人带、养孩子成本高是两个主要问题。”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计生协秘书长董丽华说。
    为探索解决婴幼儿照护问题,中国计生协在全国确立了首批28个优生优育指导中心项目点。该项目自落户十六里河街道以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中区卫健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400余平方米的楼层进行精心规划、科学设计,设置幼儿活动区、图书阅览区、培训指导区、咨询服务区、母乳喂养区、知识宣传区和日间照护区,形成“6+1”服务模式,可满足早教、日间照料、宣传教育等7项功能,搭建起一个为辖区20万育龄人群、7000名婴幼儿提供贴心、便捷、优质服务的公益平台。
    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市计生协积极构建“协会牵头、社区中心、妇幼联盟、早教机构”深度融合的优生、优育、优教“1+3+3”一条龙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孕前-孕期-产后-接种-育儿”全方位、全周期“六个一”服务。同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联盟和早教机构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库,整合孕前指导、产前保健、出生缺陷监测、产后访视、社区儿童保健、妇女病普查等服务项目,为婴幼儿家庭提供菜单式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把优生优育指导中心打造成为计生协直接服务育龄群众和计生家庭的“爱心港湾”。
    奏响优生优育“三部曲”
    近年来,济南市计生协会以优生优育指导中心项目为抓手,以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为载体,着力在“进”上下功夫,在“家”上求实效,在“合”上做文章,唱响进万家活动“三部曲”,创新工作方法,加强阵地、队伍、制度建设,打造“智慧协会”,加快推动计生协事业转型发展。
    立足“五个一”,奏响“进”行曲。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阵地。加强与妇幼、育婴、早教等公共服务专业机构合作,打造一批优生优育指导中心服务示范基地。发展壮大一支专家志愿者队伍。市、县两级计生协调整150名优生优育优教方面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充实专家库,为活动开展提供技术指导。培训一批健康指导员。组织专家编写《优生优育科普知识读本》,举办专题“空中课堂”,对6500多名村(居)计生协秘书长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培训。开设一系列“空中课堂”。结合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依托市妇保院、市儿童医院等协作单位专家优势,利用多媒体平台,开设“空中课堂”。搭建一个指导服务平台。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优生优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工作体系。开通济南计生协公众号,建立市、县、镇、村四级QQ、微信矩阵群,开展线上宣传、交流信息、安排工作,构建起协会牵头,妇幼、儿保、早教、保险等专业机构协作,专家志愿者全程参与,融科普宣传、孕期保健、婴幼儿照护、早教、权益维护为一体的“1+X+1+5”的优生优育指导服务平台,打通公共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着眼“五到位”,在“家”上求实效。宣传知识送到家。市计生协会印发1万册优生优育科普知识读本,由计生协干部、会员把手册送到千家万户。孕产保健到家。组织专家进村入户,开办准妈妈课堂,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婴幼照护到家。以中国计生协优生优育指导中心项目为载体,开展亲子活动。早期教育到家。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公益性的亲子育儿指导、家长培训、亲子活动、早教课堂,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权益维护到家。通过“12345”热线、网上平台、监督电话、民意调查等,对社会各早教、婴幼儿照护机构服务质量进行社会监督。
    以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在“合”上做文章。与综合改革相结合。制定出台《综合改革方案》,科学界定计生协的职能定位,优化计生协组织机构,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计生协的领导,加快推动计生协综合改革步伐。与生育关怀相结合。继续实施开展“幸福泉”爱心工程、“春风送暖”工程、“圆梦助学”工程和计生福利救助保险行动、暖心行动。与家庭健康促进相结合。围绕服务乡村振兴,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健康委、省农业农村厅、省计生协《关于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家庭健康行动的实施方案》,发挥计生协组织网络优势和会员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群众性健康服务。
    “把优生优育指导工作作为新时代计生协高质量转型发展有力抓手,发挥群团优势,融合系统内外优质社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构建服务体系,完善协同机制,统筹推进优生优育指导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优生、优育、优教‘三优’知识走进千家万户,把优生优育指导做成泉城特色品牌,为健康济南建设作出新贡献。”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市计生协常务副会长庞涛说。
    大爱之城涌动暖心潮
    “自从孩子没了,我们老两口没有过过生日。今天是第一次参加集体生日会,感谢政府的关怀……”2020年9月23日,在槐荫区南辛庄街道,一场“我与祖国共庆生”联谊活动既暖心又走心,让在场的失独家庭倍感温暖。
    失独家庭是人世间最痛苦的家庭。他们比一般家庭更需要经济上的扶助、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亟待社会更多的关爱。但是,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计生协会在关心他们。如今,“暖心行动”已在济南城乡大地如火如荼展开,交出了一份新时代关怀计生特殊家庭的“济南答卷”。
    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失独家庭帮扶工作。2020年,作为济南市暖心行动开局之年,副市长、市计生协会会长王桂英作出批示,一再叮嘱要“好事办好”,并亲自到区县开展调研,走访慰问失独家庭,对暖心行动提出指导意见。市卫健委将暖心行动列入年度区县卫生健康综合考核重点工作,市计生协具体负责,区县为责任主体,街镇为具体实施单位,村(居)做好日常联络和经常性关怀工作,一场自上而下、责任明确、落实落地的暖心行动由此拉开了序幕。
    开展即时关怀。当出现新的失独家庭,基层党政领导、计生协干部和精神关怀专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跟进开展陪伴、安慰和疏导,亲手递上每人6000元的一次性抚慰金;开展日常关怀。济南市充分发挥基层党政组织、协会干部、联系人和志愿者作用,成立日常关怀团队,在经常性服务上下功夫,给失独父母送上“儿女式”关怀;开展专业关怀。市计生协专门成立由6名来自高校、精神卫生机构和社会专业组织的专家,组成市级计生特殊家庭精神关怀专家组,从根本上提升失独家庭精神关怀能力和水平;开展健康关怀。市计生协会主动参与市卫健委“三个全覆盖”,将失独父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年度健康查体制度。各区开展住院护理综合保险,为49岁以上失独人员免费办理住院护理综合保险;开展个性关怀。对失独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基层计生协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反映,帮助他们纾解难题,做到因人施策,精准帮扶。
    在开展系列化、专业化关怀的同时,我市把“暖心家园”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槐荫区南辛庄街道国家级“暖心家园”和天桥区堤口路街道、莱芜区茶业口镇省级“暖心家园”先后投入使用。从2020年起,济南市每年建设市级暖心家园30个左右,平均每个区县1—3处。“暖心行动是落实***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失独老人重拾生活信心、祛除心理阴霾、有尊严地融入社会的爱心支柱。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措施,为计生特殊家庭帮扶贡献‘济南力量’。”庞涛说。

嘉善县城市民族工作纪实
2022-01-18

    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腹地的嘉善县是一座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来到嘉善,居住、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嘉善工作生活的少数民族成份44个,3.5万余人。
    在全面建设“双示范”的新征程上,嘉善县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各民族“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建双示范”主目标,以“石榴籽”工程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携手、共同奋进。
    扎根新“嘉”园 与“善”共成长
    “嘉善是我的家,在这里我收获了事业和爱情,人生也得到了历练和成长。”在嘉善县天凝镇洪溪幼儿园,有一位来自广西的幼教老师,名叫覃想,2003年从学校毕业后,她来到距家千里之外的嘉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从此嘉善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在嘉善,覃想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由于不少学生都是外来民工子女,她不仅要管好学生的学习,还要当好学生的“家长”,每天都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回家作业,尽最大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在人生的初级阶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覃想18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教育一线、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根源。
    从扎根到融入,少数民族在嘉善与“善”共成长。“我要让‘善的思想’不断传递开去,用情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同胞。”嘉善高级中学的壮族老师翟英武就是这样一位“善文化”的传播者。工作近20年,翟英武一直坚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岗位上,以“至善”为教育教学宗旨,利用自身教育特长,让少数民族同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怀,让“善的思想”不断延续下去。
    民族一家亲 共建“双示范”
    嘉善是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在嘉善生活和工作中主动融入嘉善“双示范”建设新征程,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矢志不渝的前行。
    来自湖北恩施土家族的刘丹琤是嘉善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她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承担着守护国门、维护出入境秩序的神圣职责,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扮靓了嘉善对外形象展示的“第一窗口”。她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外国人工作类业务综合审批一窗受理、一站办结、一门式服务,将办理总耗时从原先的3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
    来自贵州松桃的苗族医生龙志海是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义无反顾冲到一线,筑起了保卫人民群众生命之墙。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一天,就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对每一位患者负责是我作为医者的宗旨。”龙志海荣获了全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守望善城 同心共助高质量发展
    去年9月,嘉善县首部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守望善城》进行了首映。这部微电影以身边人和身边事为原型,历时半年多精心创作、拍摄而成。影片讲述了在嘉善县统战干部、少数民族联络站工作人员和魏中村村干部的共同帮助下,从大山深处来到嘉善打拼的阿朵父母攒够入学积分,顺利把阿朵接到了嘉善上学、生活的故事。而故事的原型就来源于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苗族媳妇龚海英,她在魏中村建立少数民族联络站,为身边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和矛盾调解等服务;回族大厨马二布都,他一直热心于魏中村民族融合厨艺社的拉面教学,通过美食让学生们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特色……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在嘉善这个第二故乡,勤劳工作、和谐融入,为嘉善县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嘉善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或是教师,或是医生,或是企业技术员,或是文艺爱好者,他们在第二故乡同心协力,不懈奋斗,共同助推嘉善的高质量发展。
    

龙陵县创建“云南省美丽县城”工作纪实
2021年04月15日

    3月28日,省政府发出关于命名“云南省美丽县城”“云南省特色小镇”的通知,龙陵县成为获得“云南省美丽县城”的16个县之一。
    龙陵县地处高黎贡山南麓,被怒江和龙川江环抱,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9.71公里,森林覆盖率73.62%,年均降雨量2112.6毫米,素有“滇西雨屏”的美誉。2019年以来,龙陵县抢抓创建“云南省美丽县城”的机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全面展开,一个“美丽县城”破茧成蝶、展现动人新姿。
    明确发展定位 彰显县域特点
    龙陵县城面积不大,全县总人口30.52万人,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4万人,县城建成区总人口5.6万人,建成区面积仅为6.03平方公里。
    龙陵县曾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第四届云南省文明城市”“云南省生态文明县”“云南省园林城市”“云南省平安县城”等称号。因特色产业黄龙玉、石斛、黄山羊等,还曾荣获“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紫皮石斛之乡”“云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云药之乡”等称号。
    在“美丽县城”创建中,龙陵县按照“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总要求,立足自身特点,依托东西河绕城交汇、四面群山环抱、城中山丘星罗棋布的自然景观和黄龙玉、石斛产业资源,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发展定位,与国际规划大师刘太格先生团队、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设计团队合作,高标准编制了《龙陵县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一核托双心、龙脊携四脉、玉带缀多点”的城市空间格局,努力把龙陵县城建设成为以黄龙玉文化、温泉石斛养生文化与山水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滇西雨屏 宝地龙陵”。
    “‘一核托双心’即以中部商业文化组团为核心,向南建设黄龙玉、石斛特色产业中心,向北发展温泉康养文化中心;‘龙脊携四脉’即以龙山路为脊的纵向发展脊梁,以龙华路、白塔路、云山路、玉缘路为脉的横向发展脉络;‘玉带缀多点’即以东西河水系为带,串联城中多点公园和广场,形成玉带缀多点的城市景观格局。”龙陵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凸显产业特色 促进产城融合
    在“美丽县城”创建中,龙陵县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产城融合导向,以城市的开放包容吸引生产要素集聚,打造黄龙玉、石斛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
    “我们依托黄龙玉原产地的资源优势,持续抓好黄龙玉组织化管理、矿山治理、标准制定、立法保护等基础工作,建成了集毛料交易、产品加工、展示销售、质量检测、玉雕人才培养、民间收藏为一体的黄龙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黄龙玉加工营销网络。”龙陵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2020年,龙陵县黄龙玉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12亿元,带动县内从业人员2万余人。此外,在第13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2017年五人制足球世界杯、2017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等国际赛事中,均采用黄龙玉制成的“金镶玉”奖牌,黄龙玉作为龙陵县一张闪亮的名片,引起世人瞩目。
    眼下,龙陵县的“县花”石斛花正在盛放,大街小巷时时可见它美丽的身影。近年来,龙陵县全力培植全链条石斛产业,组织成立石斛协会、石斛研究所,建成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石斛种质资源库各1个,培育规模以上企业8户、专业合作社37个,形成 “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国紫皮石斛之乡”“云药之乡”声名远扬国内外。
    目前,龙陵紫皮石斛以占全国紫皮石斛70%以上的产量和独特的品质,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制定发布了云南省《紫皮石斛》《地理标志产品 龙陵紫皮石斛》《紫皮石斛食品安全》等地方标准,获国家认证专利29项。
    与此同时,全省最大的石斛全产业链企业——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县城,形成集石斛种植、加工、研发、检测、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据了解,2020年龙陵县石斛产业实现农业产值5.8亿元、工业产值12.91亿元,石斛从业人员达4.5万人。
    龙陵紫皮石斛还以品牌价值75.15亿元、潜在价值261.26亿元,荣登2017年度全国农业区域品牌10强、最具潜力区域品牌30强、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建成全国石斛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依托空间格局 建设公园城市
    近年来,龙陵县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依托城中自然山体,相继建成东坡森林公园、西山坡公园、黄土坡公园等5个城中自然山体公园,抗战广场、玉缘广场等5个节点公园和龙山湖综合公园。同时,正在建设董家沟市民广场、文苑公园等5个公园,全面构筑起以自然山体公园、城内公园广场为底色,以出入城溪流、龙华路水带、龙御江山小区水景等为亮点,以道路、河岸绿化为网格,以园林小区、美丽庭院为衬托的城市山水生态景观体系,推进“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实现了“100米见绿、300米入园”。
    龙陵县还突出红色文化与雨城印记等特点,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美丽县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将县城5个文物保护单位、2个红色革命教育展陈馆、36栋传统民居进行互联,促进红色基因、抗战文化、历史遗存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结合多雨的特点,龙陵加快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建设,逐步健全城市雨水综合利用体系,推行“慢行风雨连廊”及“骑楼”建筑风格,目前“骑楼”“风雨连廊”“风雨亭”遍布县城,城市“避风遮雨”体系日趋完善,雨城景观特色更加鲜明。
    运用现代科技 共建智慧县城
    建设智慧城市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创建“美丽县城”工作中,龙陵县全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龙陵县对2294个县城停车位接入智能泊车收费系统,开通“二维码”在线停车缴费、缴费记录、车位查询等线上功能,实现县城停车“一平台”、停车数据“一张网”、停车治理“一盘棋”。
    积极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龙陵县启用智慧医疗平台,完善线上预约、线上挂号、线上缴费等服务,推出免费便民服务项目“专属医生”在线“坐诊”,实现群众“智慧就医”。
    共建智慧公厕。龙陵县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县城”建设,采用“政府+企业”合作模式,由政府出土地,并由中国移动股份有限公司龙陵分公司在建设5G宏基站的同时配建智慧公厕,实现政府和企业共建共赢。
    共建智慧书吧。龙陵县采用社会资本方提供场地,进行日常管理,政府提供阅读机、文化信息一体机、电脑、图书等设备的模式,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阅读服务。
    推行“智慧出行”。龙陵将县城管理和公共服务接入“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出行,探索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共建共享”的智慧城市管理新体系。
    如今,漫步龙陵县城,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一幢幢房屋焕然一新、特色鲜明,一个个广场及公园美好靓丽,吸引着市民和游客纷纷打卡。

漯河市创建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2021-12-17

    创文给漯河带来了什么?是时尚新颖的城市展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是新建改造的15座桥梁和17个街头游园,是新建的100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25个健身广场,是改造提升的2064个老旧小区,是一条条整洁的马路……创文给漯河带来的是城市每一个角落处处可见的好人好事、人群里一张张幸福自信的笑脸。
    2021年,漯河市在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要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日常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加强顶层设计 确保创建工作实效
    在今年5月11日召开的第一季度讲评会上,漯河市对创文工作推进落后的2个区、6家单位、3个街道办、3个乡镇进行了通报批评,并安排了4家单位进行发言,通过强化压力传导、夯实创建责任,有力推动创建工作高质高效开展。在持续实行“创文周例会”制度的基础上,漯河市修订完善了创文工作考核办法和奖惩问责办法,建立日常督导与模拟测评相结合,一月一考核、一季度一讲评的考核机制,每月下发考核通报,对漯河市105家创文责任单位进行考核排序,每季度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讲评,对创建工作中任务完成不到位的单位,采取考核扣分、通报批评、表态发言、公开曝光等方式进行惩戒,连续排名靠后的要对其文明单位进行扣分、停牌,对其文明城市奖金进行相应的扣发、停发。
    2021年,漯河市在认真总结两轮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漯河市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印发了2021年漯河市创文工作方案,明确了深化“六项整治”(交通经营秩序、不文明养犬、便民环卫设施、路灯亮化、校外培训机构、城乡环境六项专项整治),抓好“六项提升”(市民素质、市场及周边、社区和住宅小区、公共服务、校园周边环境、创建点位六项提升)重点任务,并下发重点任务工作台账,对各项任务进行细化,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保了创建工作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突破重点难点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每天早上遛弯儿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眼睛紧盯路面,生怕踩上一堆狗屎了。现在咱漯河把流浪狗都集中收容了,养狗的人也及时清理了狗的粪便,我走路放心多了!”坚持每天早上到沙澧河风景区锻炼的王大爷乐呵呵地说。不只不文明养狗行为得到了整治,市民反映强烈的学校周边交通秩序、车辆乱停乱放等顽疾也明显改善。
    今年7月7日,漯河市组织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创文办主任陈建富发布了1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创文重点工作,让创文工作更接地气、与群众的联系更紧密。多年来,漯河市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的有力抓手,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力争让老百姓从文明城市创建中得到更多实惠。
    在交通秩序整治方面,漯河市不断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新增完善市区74所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的交通标线184处,施划斑马线、震荡线、停止线等交通标线约6400平方米,安装限制速度、注意儿童等小型交通标志牌362块,增设提示标志40块,对市区92公里交通隔离护栏进行巡查维护,加强对市区海河路、长江路、五一路等道路上的14个占道施工区域的交通监管,减少施工对交通带来的影响。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交通秩序管理力度。上半年,市区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3万余起,开出违法停车告知单49200张,拖车1406辆,受理罚款缴纳35490起。
    针对群众意见多的市区不文明养犬行为,漯河市出台了《漯河市不文明养犬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不文明养犬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文明倡导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宣传教育与依法查处相结合、专项整治集中行动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共开展12次专项整治集中行动,出动人员1.63万人次、车辆835台次,发放文明养犬倡议书7万份,现场依法强制捕获收容各类犬只366只,清理大型犬、烈性犬798只,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133份,劝导不文明养犬行为3023起,接听市民热线投诉272条,均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在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方面,漯河市共排查校外培训机构304家。其中,合法机构有276家,处罚整改的有5家,责令退还460名学生共计二十余万元违规收取的费用。同时,对漯河市初高中校园周边进行全面摸排,在上、下学高峰期针对校园周边出店经营、流动经营、超范围经营、散发传单、车辆乱停放等问题进行重点管控,确保校园周边交通畅通。
    在农贸市场整治方面,充分运用网格化监管模式,实行县级干部分包制度,常态化开展周五清洁行动,并坚持开展“月评红旗、季评黑红榜、年评星级商户”活动。加强创文硬件建设。漯河市对照中央文明办反馈问题及自身短板弱项继续查漏补缺,统筹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工程,完成129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重点解决垃圾乱扔、墙面污损、玻璃破损、照明灯损坏等问题,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对路灯亮化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按照“应安尽安”原则,对破损、缺失路灯设施及时进行整修,严格按照50米一处的标准增加安装背街小巷路灯470盏,排查清理变压器附近安全隐患178处……
    开展暖心活动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018年8月至2021年10月,漯河市39人、1集体上“中国好人榜”,月月有好人上“中国好人榜”,推送数量和上榜频率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同时,漯河市还积极开展“乡村光荣榜”“星级文明户”“优秀楼道长”等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万多名“草根”模范;各部门开展了“十佳市民”“最美行业标兵”“十大孝子”“好司机”“好医生”“好护士”等不同领域的好人评选活动。近年来,漯河市共评出各级各类典型3000余名,实现典型评选行业无缝隙、全覆盖。
    2021年,漯河市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设计开展创建活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创建温度,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线,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漯河市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文明城市建设深度结合起来,出台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实施社区养老、窗口服务提升、劳动者爱心驿站建设、党员教师下沉社区等15个民生实事项目。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在郾城区裴城镇苏进红军小学开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进校园讲红色故事活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河南日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报道,反响强烈。
    持续深化创文“三问于民”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在漯河市组织开展“市民最反感不文明行为”问卷调查活动,投票占比前三的分别为:遛狗不及时清理粪便(13836票、占比5.68%)、禁烟场所吸烟(13518票、占比5.55%)、遛狗不拴绳(13314票、占比5.46%)。
    扎实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活动。漯河市以学党史、为群众办实事为切入点,开展“学创双融合、为民办实事”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活动。组织漯河市292家国家级、省级、市级文明单位与9个农贸市场和52个社区周边的358个小区开展精准结对共建,不断推动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创建向更高水平发展。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漯河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714个,整合乡(镇、街道)党群中心、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礼堂、乡村少年宫、农家书屋等5100多处阵地设施,汇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59处,统筹各级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五老”人员、公益人士等,招募注册志愿者22万多人,组建志愿服务队2231支,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强支撑。
    持续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漯河市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漯河好人”“十佳市民”“好媳妇、好婆婆”“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今年1至10月份,漯河市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扎实开展“我是创文啄木鸟”活动。漯河市成立创文啄木鸟社会监督员队伍,每周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线索征集、曝光,并把随手拍反映问题的整改、处理情况纳入今年创文月度考核,并在各新闻媒体通报,对到期无正当理由未整改到位的问题,进行二次曝光,并作出考核扣分处理。目前,已发布170期,问题1100个,整改率达到90%。
    深入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行动。紧扣“平台建设、制度完善、分类分级、应用落地、联合奖惩”五个关键点,加快在漯河市范围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组织举办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出台了个人信用积分管理办法和激励细则,上线“沙澧分”,将“信易+”延伸至衣、食、住、行、游等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信用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在全国地级市信用状况监测月排名中,漯河持续稳定保持全国、全省先进位次。
    坚持融合创建 提高乡风文明水平
    漯河市坚持把创文工作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抓好城乡一体创建,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共建,建立完善城乡联动、文明共建的工作机制,着力促进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城乡文化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城乡社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洁家园行动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综合提升,加强对车辆乱停乱放、小广告乱贴、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等动态问题管理,与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加强联动,将乡镇创文工作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形成治理合力。加快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出台了《关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指导意见》,将婚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极指导各县区健全“五会”章程,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漯河市97%的村(社区)已建立了红白理事会,临颍县连续几年举办集体婚礼,舞阳县建立驻村信息员队伍并实行红白事办理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同时,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截至目前,漯河市共评选表彰县级以上“文明家庭”248户、“星级文明户”4.5万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3600户、“好媳妇、好婆婆”952人,以身边典型引领文明新风,有效推动了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弘扬了社会正气。大力开展孝善敬亲帮扶,在漯河市46个乡镇的1274个村建立了“一约四会”制度,成立孝善理事会740个,设立孝善基金。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共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791个,占比62%,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创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永远昂首走在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大路上!”创建工作七年来,这一点也深深烙进漯河市人民心中。下一步,市创文办将始终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紧紧围绕建设“安全、整洁、有序、智能”文明城市的标准,更加用心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加快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漯河新征程,谱写新时代漯河奋勇争先出彩添彩绚丽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齐河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2021-12-01

    大清河碧波荡漾,齐州塔沉稳静敛,安德湖公园风景旖旎……在齐河,美是外显于形、内化于行的,大街小巷,志愿红如影随形,社区里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齐河这座历史悠远又充满魅力的城市,一次次完成蜕变,一次次茁壮成长,希冀触摸到更加闪亮的文明之光。
    高点站位凝聚合力抓创建
    11月22日,县文旅局发出《文明旅游倡议书》,提出文明服务,规范经营,不发布虚假广告误导游客,不“欺客”不“宰客”等倡议。这份倡议书,正是我县担当作为、聚力发展、全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生动体现。2020年,我县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山东省进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2021年-2023年)的20个县(市)之一。今年是中央文明委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齐河再次整装出发,踏上坚定的创建之路。信念与目标,给予人无穷力量。我县坚持并践行“六有”精神和“四实”作风,举全县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与寿光结对帮扶,认真学习寿光创建经验,树立“省内看齐寿光、全国学习张家港”的目标,组织人员两赴寿光学习。结合实际出台了《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指挥部,进一步完善了网格创建体系,制定了《齐河县精神文明奖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挂钩办法》,形成长效督导机制,进一步提升创建积极性,扭转“重突击、轻常态”的工作定式。
    产城融合夯实基础抓提升
    让创建成果更有“厚度”,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我县以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为宗旨,坚持“产城融合、以城带乡、统筹发展”,一体化推进创建工作。今年,我县改造老旧小区40个,新增市政道路停车位4300个,设置共享单车停车点217处,新增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27座、垃圾分类试点85个,设置智能分类房和分类亭170个、分类垃圾桶5000余个,有效提高了我县生活垃圾的转运能力和群众生活质量。完成308国道夜景亮化提升工程,在各广场、公园增设灯具11000余件,实施了齐鲁大街、向阳路、晏婴路等6条道路雨污分流及路面提升工程,全长约12.4公里。高标准打造晏城街道永安社区、永嘉社区、永瑞社区、永盛社区,晏北街道迎宾社区、温泉社区、阳光社区等7处党群服务中心,完成镇村公路改造107公里。县住建局包保晏城街道永泰社区,持续推进“品质提升”工程,瞄准城市功能短板,加强市政道路、公用设施建设。县住建局城建科科长宋松介绍,住建局续建、新建城区道路9条,实施东宋新村与红庙朱商业街北侧道路2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维修人行道2.7万余平方米,修补路面9000余平方米,维修更换路沿石16.6公里;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改造7条道路,约12.4公里,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9公里;铺设供热管网7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创建工作以来,咱们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喜笑颜开。”县综合执法局局长张辉深有体会地说。今年,我县顺利通过国际花园城市竞赛预赛评审,正式入围年度全球总决赛,争创国际花园城市指日可待。
    共治共享规范秩序抓管理
    华店镇姜庄村69岁的张爱兰是文化站文艺骨干,作为“文化先行官”,她每天带着村民们一起唱戏曲。
    今年,我县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面启动“文化先行官”项目。“推行‘文化先行官’项目,为的是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盘活用足文化设施,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突破从‘建好’到‘用好’的瓶颈。”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梅介绍说。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需要共治共享,规范秩序抓管理。我县组织文明单位志愿者每周二、三、四在县城主要交通路口,进行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劝阻行人闯红灯、翻越护栏、不走人行道等行为;开展小区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开展清理非法小广告活动;开展沿街商户动态问题整治行动。
    优选100人,组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巡访团,主要对城区内城市环境、公共设施、交通秩序、经营秩序等6大类问题进行巡访,发现问题通过创城系统平台进行上报,由创城办工作人员将问题分派给各职能部门限期解决。县文明办组织各网格启动了“文明进万家”入户宣传活动,同时结合社情民意大走访,入户走访发放《齐河文明市民手册》《文明居民十要十不要手册》70000份。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各大媒体开设专栏,对全县范围内创建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其中电台采访播出16期,电视台采访播出50余期,各新媒体共发送300余条。推出“文明齐河”公众号,每天发送相关新闻和工作动态,现已发送60期122条。在公众号上线“齐河县市民文明行为激励回馈平台”,市民通过平台学习文明知识,现有用户1.4万人。协调移动、联通公司,面向城区所有手机用户发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公益短信,累计发送637.2万条。通过5G智媒平台向手机用户投放创城公益视频,录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好市民》和《清除城市“牛皮癣”美化环境我先行》音频,在全县42个路口、46个小区和各大商场超市等地循环播放,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创建工作。开展交通秩序整治行动。由县文明办、交警大队和融媒体中心组成联合督导组,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和曝光力度。截至目前,上传不礼让行人违法行为2900余起,发放爱心安全头盔68622个。
    文明实践服务群众抓实效
    “你看这有茶有空调还有娱乐设施,每个月有文艺演出,每天还有志愿者去打扫卫生,我们老年人都愿意去。”在祝阿镇坡赵村老年活动中心,村民殷开祥美滋滋地说。加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是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规定动作”中的一项要求。去年以来,我县创造性地开展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研究制定了村级活动场所的8条“规定动作”和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的10条“规定动作”。村级活动场所的8条“规定动作”包括:要有老年活动中心;利用重阳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办“饺子宴”;要有议事厅;要有红白理事会;要有村规民约;要有文体小广场等。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的10条“规定动作”包括:群众遇事,第一个到场并帮助处理;群众有难,第一时间送温暖;群众有为,第一时间奖励;群众外出打工要常联系;每月一次组织老人谈心、吃饭等。在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规定动作”中,着重强调村级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我县要求各乡村统一挂牌,并要围绕老年人所需,配备空调、饮水机、扑克、象棋、茶叶、急救药箱等。在古城苑社区,戏曲爱好者较多,老年活动中心随即配备了二胡、锣鼓等乐器,老人们自娱自乐的同时,前来“凑热闹”的群众也络绎不绝,老年活动中心成了乡村最具人气的地方。我县在成立以县委书记为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基础上,倾力搭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各专业性较高的单位组建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等8支特色志愿服务分队,同时其他单位成立各具特色的若干支志愿服务分队,在全县形成8+N特色志愿服务体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磊说,通过搭建上下联动的8+N特色志愿服务体系,我县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更多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向基层倾斜。如今,“志愿红”已成为齐河县大街小巷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我县已经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958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全县共注册志愿者14666人,志愿团队155个,累计活动时长超10万小时。今年以来,全县共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累计6000余次。一个目标,全民参与。今日的齐河,市容整洁、景色宜人,一幅文明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上海推进旧区改造工作纪实
2021-05-18

    旧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关系着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群众如何在城市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旧区改造体制机制,涌现出一批典型,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旧区改造路径。旧区改造,改变的是环境,凝聚的是民心,呵护的是城市文化。
    城市发展以人民至上,推进旧区改造需审时度势、谋划长远。梳理时间轴,上海市旧区改造经过3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以“大动迁”和“大拆迁”为主,自2017年起,旧区改造方式由“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明确“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总体要求,使旧区改造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
    近年来,上海市千方百计提速旧区改造,完善旧区改造推进机制,广大居民由此受益。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数据,2017年上海市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约40万平方米,2018年完成约45万平方米,2019年完成约55万平方米,2020年超计划完成75.3万平方米……上海市每年为3万余户旧区居民解决最“急难愁盼”的居住问题。
    针对规划保留的各类里弄房屋,上海市重点完善其厨卫设施,逐步解决“拎马桶”现象。2019年,上海市针对非旧区改造地块,启动实施1.1万户“拎马桶”改造。2020年,上海市完成约1万户非旧区改造地块、无卫生设施的旧住房综合改造任务。
    “我是嫁到南昌路的媳妇。”已经住了几十年旧房、今年70岁的叶阿婆自豪地指着自己家的厨卫设施说:“之前下水道总堵,夏天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如今告别了公用马桶,下水道换上了新管道,还隔出了独立的卫生间,装上了扶手等适老化设施,方便很多。”
    “上海仍有不少居民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多做一点、做好一点,能快则快、能多则多,尽最大可能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姚凯表示,2021年上海市计划安排旧区改造7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4万户。截至4月底,已完成21万平方米、1.08万户,分别占全年目标任务的30%、31.8%。
    更注重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保护
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上海市着手留住城市文脉,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2977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