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副院长谢春涛、李季、王东京等公开讲话汇编16篇(全文49486字)

目录
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 3
在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2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评析 18
高质量发展是抓经济工作的大前提大逻辑 26
论耕地流转问题 34
让“两面人”成为“过街老鼠” 40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42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48
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 51
靠改革破解治党难题 56
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59
深入阐释新思想 兴起学习新高潮 62
以科学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69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7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与改革攻坚 82
真理标准大讨论与新时代改革开放 102

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
李季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课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准确判断历史新方位,及时制定和部署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之要。纵览这一纲领性的鸿篇巨著,***总书记在报告开篇作出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一纲领性文献的逻辑起点和贯穿全篇的主线,也是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的根本依据。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当代中国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
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1978年到2012年的短短34
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我国GDP翻了147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翻了76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翻了72、59倍,国家一般预算收入翻了104倍,进出口总额翻了688倍,我国的城镇化率由17.92%增长到52.57%。按照IMF的数据,2010年我国GDP达到60664亿美元,超越日本的57001亿美元,到2012年超过日本38.2%,已经稳稳居于世界第二。
 三、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出1500
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党的十八大以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追回外逃人员3453名,“百名红通人员”48人落网。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建党96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9
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转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在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李季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这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精神,在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中守正出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开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总书记
在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精辟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848年,当马克思不满30岁时就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世界。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仍然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下,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艰辛探索中做出了全新选择,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今天我们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必须更加自觉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在干部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夯实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共产党宣言》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集中表明了马克思的人民立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
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总书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那句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话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今已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有了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我们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在改变世界面貌。
  正是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在新时代的干部教育事业中,我们要及时探索历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立足鲜活实践守正出新,用宽广视野博采众长,以更大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第二,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推进,并向世界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里程碑。今天在干部教育事业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可以说是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彰显了大众化的鲜明品格。在这方面,***总书记
堪称典范,值得认真学习。我们在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面向大众,关注需求、回应关切、解疑释惑,使科学理论切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手中的锐利思想武器。
  从深层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中国化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时代化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大众化要求我们求真务实。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牢固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第三,身体力行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总书记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谈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他曾经指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是合格的成熟的领导干部”。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我们要不断重温马克思的经典思想,孜孜不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求原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我们要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在学习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常学常新。当前尤其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好贯彻好,展现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
  ***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作用,把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中国问题,解读中国道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牢牢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
  党校(行政学院)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力度,把理想信念浸入全体学员的灵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要以更加有效和更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每位学员都成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勠力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领导干部。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评析
王东京

  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受其影响,近几年全球贸易增长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今年以来,美国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贸易战,目前正有不断升级、愈演愈烈之势。事实上,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既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人民的利益。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是重商主义的翻版
  重商主义是15—18世纪初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一种理论思潮。其主要观点:一是认为金银等贵金属才是一国必不可少的财富;二是强调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重商主义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少进口,以保持和增加国内金银货币;晚期的重商主义则主张奖出限入,即多出口、少进口。显然,今天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正是历史上重商主义的翻版。
  客观地讲,重商主义曾一度推动过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到18
世纪中期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重商主义渐渐不合时宜,并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对重商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重商主义到底错在哪里?让我们看看亚当·斯密是怎样分析的。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当年写《国富论》是从分工下笔,指出分工可提高效率。他有个重要观点:认为产业分工是由绝对成本(优势)决定。举例说,有甲乙两个人,甲种粮的成本比乙低,织布的成本却比乙高;而乙呢,种粮的成本比甲高,织布的成本却比甲低。这样比较起来,甲的绝对优势是种粮,乙的绝对优势是织布。斯密说,只要按各自绝对优势分工,甲种粮乙织布,然后彼此用粮与布交换,双方皆可节省成本。
  后来李嘉图对斯密的分析作了拓展,指出决定分工的不只是绝对成本,还有比较成本。不过那只是成本比较的参照不同。要提点的是,无论斯密还是李嘉图,他们讲分工皆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自由交换。若不能自由交换,即便存在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也不可能有分工。还是举前面的例子,甲专种粮而乙专织布,但若甲不能用粮食换乙的布,不能互通有无,甲和乙是不可能形成分工的。
  请注意,这例子暗含着一个重要推论:即商家生产商品是为了卖(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卖的目的则是为了买(满足自己的需求)。简言之,是“为买而卖”。因为对商家来讲,不卖就无法买,不买也就无需卖。这一点在早期物物
交换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只是由于货币的出现,商家这种“为买而卖”的动机才渐渐被漠视了。
  或许有人问,现实中很多商家卖了之后并没买,怎可说是“为买而卖”呢?不能否认生活中确实是存在这种现象,有人卖后并没有马上买,而是将换来的货币存进了银行。不过,这现象也并未改变商家“为买而卖”的动机。商家选择储蓄是为了获利息,储蓄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多地买。也就是说,储蓄只是购买的延迟而非购买的放弃。
  以上分析的是国内贸易。其实,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道理一样,一个国家出口也是为了进口。而且这推断不会错,不然一个国家若不想进口,那么它出口的目的是什么呢?经济学讲参与国际贸易可享受国际分工的利益,是说出口自己生产率高的产品而进口对方生产率高的产品可以双赢。若你只出口不进口,别人享受了你价廉物美的商品,而你却不去分享他国高生产率的利益岂不是赔本赚吆喝?
  由此看来,目前美国发动贸易战一方面用高关税壁垒阻止中国商品进口,另一方面又限制高科技产品对中国出口,此举无疑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理论上看,是重商主义在21世纪死灰复燃;从实际效果看,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动。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市场经济国家,可如果一意孤行地限制贸易自由,我们完全可以质疑今天美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高关税并不能保护国内产业
  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高关税可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事实上,一国的进口是他国的出口,而一国的出口则是他国的进口。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国家若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出口自由,那么你就不能限制进口而妨碍别人的出口自由。
  特朗普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可美国为何要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呢?前面说过,贸易保护主义源自于历史上的重商主义。然而时过境迁,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金银已与货币脱钩,没有人再相信“唯有金银是财富”的神话。问题就在这里,既然人们不再迷信金银,可至今为何还有人对高关税推崇备至?甚至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乐此不疲?
  明眼人不难看出,特朗普这次发动贸易战主要是针对中国的航天航空、通信技术、先进机械等产业,其目的昭然若揭,旨在打击“中国制造2025”。其实早在10年前,美国就对中国轮胎进口开征过“特保关税”,并声称是迫于美国钢铁工业协会的压力。奇哉怪哉,进口中国轮胎与美国钢铁工业有何相干?再说,美国本来就需要进口轮胎,不从中国进口也得从别的国家进口。从别国进口而不从中国进口怎么就能保护美国就业呢?
  显然,所谓“保护国内产业”不过是特朗普
的借口。从短期看,高关税确实可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企业或就业;但长远看,却不过是在让本国消费者补贴生产者。比如中国生产的皮鞋出口到美国,若每双售价100美元,而美国生产的皮鞋每双售价为150美元。此时美国的皮鞋生产企业就可能会去游说政府,要求多征进口皮鞋50美元的关税,理由是关税不提高,国内皮鞋企业被挤垮,工人会失业。
  骤然听,此说法似乎有道理。但如果从美国消费者角度看,结论却不尽然。比如政府不多征50美元关税,消费者花100美元便可买一双皮鞋;政府加征关税后,却需 150美元才能买到,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使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可见,提高关税损害的是美国消费者利益,其实质是让消费者拿钱维持皮鞋企业的生存。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从机会成本看,消费者花钱支持皮鞋企业的工人就业,其机会成本是放弃购买其他企业商品可能创造的就业。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消费者不多花50美元购买皮鞋,而用这50美元去购买衬衣,衬衣厂的销售就会扩大,就业也会增加。就扩大就业而言,两者并无分别,只是人们重视看得见的就业而忽视了看不见的就业而已。
  事实确实如此,站在国家层面看,增加皮鞋企业的就业与增加衬衣企业的就业是一回事。区别在于,提高皮鞋的进口关税,在保护皮鞋企业的同时,其他企业的发展却会受到限制。问题在于,一定时期的资源是有限的,而那些需要关税保护的企业,恰恰是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而低效率的企业
被保护,资源就会向这类企业流动,这不仅对高生产率企业不公平,而且还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国际收支平衡并不等于双边贸易平衡
  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另一理由是实现美中贸易再平衡。不能否认,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有逆差,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有顺差,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吃了亏或者中国占了便宜。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说明美国从中国买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商品;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说明中国未从美国买到所需要的商品,而只是将自己的商品换成了美元。
  很明显,与“保护国内产业”的论调一样,“实现贸易再平衡”是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另一个借口。不错,一个国家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经济学同时也讲得清楚:国际收支平衡不等于贸易平衡;贸易平衡也不等于两个国家的贸易要双边平衡。美国打出“实现贸易再平衡”旗号,无非是掩人耳目、混淆视听,说到底是为自己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开脱。
  为何说国际收支平衡不等于贸易平衡?经济学的解释是,国际收支包括贸易往来与资本流动两个项目,若分别看贸易项目或资本项目,它们皆有可能不平衡,但将两个项目综合起来看一定是平衡的。道理简单,当中国把服装卖到美国后,美国付给中国美元,可这笔美元却留在了美国而并未进入中国。这样中国的出口虽然有所增加,可资本项目却相
应减少了;而美国在进口增加的同时,资本项目也有相应增加。这样从整体看,国际收支仍保持平衡。
  进一步分析,中国用商品出口换的美元若不用于进口,对中国来说美元储备就是一个数字。中国要想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就必须加大进口国外商品。随着进口增加,中国的贸易项目最终也会平衡。现在要研究的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该如何平衡?是应该双边平衡还是多边平衡?
  美国提出的主张是,美中贸易要双边平衡。稍懂经济学的人知道,此主张是强人所难,不仅理论上站不住,现实中也行不通。人类进入到21世纪,产业分工已经全球化,如果两个国家处于产业分工的上下游,双边贸易不可能平衡也无需平衡。假定有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生产棉花、纱锭、布匹,甲将棉花卖给乙却不购买纱锭,那么甲是顺差,乙是逆差;乙将纱锭卖给丙而不购买布匹,则乙是顺差,丙是逆差;丙将布匹卖给甲却不购买棉花,于是丙是顺差,甲是逆差。若仅从两个国家看,贸易皆不平衡,可从多边贸易看却又是平衡的。
  懂得了上述道理,我们就不难明白美国对中国贸易为何会出现逆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处于国际分工的最高端,而中国处于国际分工的相对底端;同时,也与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有关。在今天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只要印出美元就可在全球采购商品;而中国要进口美国商品,
必须先出口商品换回美元,相对而言,美国当然容易出现逆差。有数据显示,美国不仅对中国有逆差,对全球100多个国家也有逆差。
  说“实现贸易再平衡”是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借口,还有一个事实可以佐证。倘若美国真想实现美中贸易平衡,对美国来说其实易如反掌。近年来中国政府多次表示希望扩大进口,可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却始终不肯卖给中国。自己的商品不卖怎会不出现逆差?由此可以断定,美国提出所谓“贸易再平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是要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
  回溯二战以来的历史,美国称霸世界靠的就是军事霸权与美元霸权。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日元挑战美元,1985年美国却用一纸“广场协议”将日元击败了;1999年欧盟19国推出欧元,2002年进入流通,结果到2009年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至今欧元一蹶不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于是美国又把中国当成了对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实质是维持美元霸权和美国优先的一种战略。

高质量发展是抓经济工作的大前提大逻辑
王东京

  ***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基本特征,是我们抓经济工作必须把握的大前提、大逻辑。他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在实践层面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何为高质量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根据马克思的划分,高投入所带动的高增长无疑是外延扩大再生产;而以提高效率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则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对高质量发展,中央也有明确的解释,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在经济学里,发展与增长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一书中作过这样的解释:“如同一个人,增长是指身高体重的增加,发展则是指知识素质的提升。”
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增长重点强调的是经济总量,发展虽然也要有一定的总量,但重点强调的却是经济质量。
  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我体会应把握三个要点: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二是以资源集约和节约为前提;三是以提升产出质量和效率(竞争力)为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通过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如果这样理解高质量发展,那么接着的问题是:我国经济为何要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从对外出口看。无须讳言,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增长得益于成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可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围堵中国的出口。由于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生产,而且成本比我们更低。在中高端产业方面,由于美欧发达国家近年来大幅减税吸引了高端制造企业回流,而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却相对落后,因此要想靠出口中低端产品拉动经济已经难以为继。
  从国内投资需求看。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率出现了下滑趋势。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
中等收入阶段后,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完成,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其边际收益必然大幅递减。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困难正是如此,我们不仅拥有了较为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且已建成了中低端制造业体系。随着投资空间的逐步缩小,今后若再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也已难以为继。
  从供需结构看。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原理:收入决定消费。意思是说:中低收入群体对中低端产品有消费需求;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会产生新的消费需求;高收入群体对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有需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高收入群体在日益扩大,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长期以来我们的生产要素却集中于中低端产业,导致中高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造成了中低端产品过剩与中高端产品短缺的矛盾。这种局面不改变,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升级通常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然后再从“资本密集型”升级到“技术密集型”。需要研究的是,中国经济实行高质量发展是否也应遵循这一升级路径?我们是否能超越这一路径而实现跨越式升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是怎样形成的。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众所周知,人类早期农业的生产效率极低,直到17世纪工业革命到来,机器的发明推动了机械农具的采用,农业才得以升级。不过到19世纪末,农具的自动化程度虽不断提高,但种植技术却未有大的改进,故此前的农业称为“传统农业”。进入20世纪后,生物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传统农业便升级为现代农业。
  事实上,在工业化中期之前,其他产业的升级路径也是如此。如制造业先从手工生产升级到机械化生产,然后再升级到智能机器生产。服装业最初也是手工缝制,后来采用半自动缝纫机,而今天则采用全自动化机器。也正因如此,马克思当年用“资本有机构成”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所谓资本有机构成,指的是由企业技术构成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假定某企业原来一个工人操作一台机器;而现在一个工人操作5台机器,这样技术构成就提高了5倍。技术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当然也随之提高。由此可见,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的过程。应当追问的是:工业化中期之前,为何产业会普遍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

  马克思解释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企业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为取得超额利润,行业内部的企业必然出现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市场价格不由某个企业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这样企业要争取超额利润只能降成本。比如有两家企业生产玻璃杯,每只市场价格为10元。当价格由市场锁定后,企业要赚取更多利润就必须降低生产耗费或者提高生产效率,可这两者都需使用先进的机器。
  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分析的是工业化中期前的情形。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特别是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后,产业升级却发生了变化,有不少企业直接从劳动密集型跃升为技术密集型,也有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微软、英特尔、苹果公司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国内的大牌制药企业“同仁堂”“九芝堂”等,产业升级也主要靠提升技术含量,而不是提高有机构成。
  为何微软、苹果公司不再走传统产业升级的老路?对此我们可借助经济学的“受价”与“觅价”原理作分析。所谓“受价”,是指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觅价”则是指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产品价格。经济学指出,有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觅价”,是因为此类企业有独特的领先技术,别人无法与其竞争,他可通过调控产量主导定价。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一个企业一旦拥有了觅价权,争取超额利润就无需降成本,当然也就用不着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同时,由于市场上存在众多的潜在竞争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觅价权,企业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让产品向更高的技术层面升级。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苹果手机已升级到iPhoneXS
,可苹果公司自己主要是做研发,产品生产加工却委托给了别的企业。
  分析至此可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产业升级是部门内企业竞争的结果,目的是争取超额利润;第二,产业升级路径取决于觅价权,企业没有觅价权会向资本密集型升级,而有觅价权则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第三,觅价权来自独特的领先技术,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前提是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领先技术。
  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我国要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必须转换发展动力,从过去的投资、出口拉动转换为创新驱动。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那么科技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目前人们的共识是通过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关于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总书记有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通过体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必须明确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不同主体追求的目标,因为创新主体和目标与创新动力紧密相关。目前流行的说法是,科技创新主体有三个: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三是科技人员。我的看法,政府是体制创新主体而非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可推动科技创新但不直接从事科技创新;企业与科技人员是创新主体,但两者追求的目标却又有所不同。
  政府作为体制创新主体,其动力来自对民族复兴的追求。鸦片战争后一百年,中国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是建国初的一个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经济发展处处受制于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企业的创新动力,则来自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有利润最大化的牵引,照理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可时下不仅国企缺乏创新动力,民企也普遍创新不足。究其原因是创新有风险。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曾将企业分为三类:风险偏好型;风险规避型;风险中型。由于创新失败的概率高,而大多企业又属风险规避型,若没有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企业当然不愿创新。
  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一方面来自他们的报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来自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但无论出于何动机,科技人员都不会缺少创新动力。有数据显示,我国专利申请连续几年居全球之首,年均超过100万件;到2017年底专利拥有量已超过100万件。两个100万足可佐证这一判断。
  由此看来,当前增强创新动力,重点是在政府与企业。关于推动体制创新,关键是要通过中央顶层设计,并利用中央的权威加快“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束缚创新发展活力的桎梏,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让亿万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经济依靠创新提质增效。
  增强国企创新动力,关键是激励或约束企业高管层。有两招:一是将技术创新(如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对高管层采用“工资+期权”的薪酬机制:工资与年度绩效挂钩,期权与整个任期的创新收益挂钩。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关键是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问题是这种机制如何建?从国际经验看,创新板市场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机制。纳斯达克(创新板)对推动美国技术创新居功甚伟,而英国1995年也开放了创新板(AIM)。我国的创新板虽然已经在上海设立,但进出机制尚待完善,这方面的改革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以便为企业创新提供融资平台并分担风险。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中央党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论耕地流转问题
王东京

  10年前写《徐庄土地合作试验》,我的观点很明确:推动耕地流转刻不容缓。当初我的考虑是,中国近20亿亩耕地,有8亿农村人口,人均耕地仅2亩多,若是不搞规模经营,农民在2亩多耕地上无论种什么都不可能脱贫。后来在河南豫东农村调研,和农民一起算过账,得出的结论:户均耕地要有50亩才可能致富。
  于今10年过去了,耕地流转在各地风生水起,其做法也基本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公司+农户,即农户将耕地经营权流转给了龙头公司;二是农户+合作社,即农户将耕地入股到村集体合作社;三是农户+合作社+公司,此模式中合作社只是中介,一方面接受农民耕地流转,同时又将集中耕地的经营权整体流转给龙头公司。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预言农村发展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天耕地流转的势头显然印证老人家当年的洞见,所以我这里不再讨论耕地是否需要流转集中,而重点讨论耕地应该向谁集中?或者耕地由农民自己集中的前提是什么?
  据我观察,时下耕地流转大多是向龙头公司(工商企业)集中。何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手里缺资金,而规模经营需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前不久在南方农村调研,我看到当地农户以每亩300—500
元的价格将耕地经营权转让给了龙头公司,曾问当地干部,农民为何愿意低价转让?当地干部说:农民自己搞不了规模经营,若分散经营,每亩年收入差不多也是300—500元。
  骤然听,农民照此价格转让土地经营权似乎并未吃亏,可真实情况并不尽然。调研中我一路上不断听到有基层干部抱怨,说现在推动耕地流转难度大,不少农户不愿转让耕地。为了让农民转让,县里还派干部下乡驻村,责任到人,一家一户地去劝说农民。一语道破,原来目前农村耕地流转并非完全出于农民自愿,而是由地方政府在背后推动的。
  由此我想到了耕地产权保护。农村耕地实行“三权分置”后,所有权归村集体;承包权和经营权归农户。在经济学里,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当于产权。具体说,产权是指耕地的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顾名思义,转让权包含有“转让”或“不转让”两种权利。这是说,保护耕地产权不仅要保护农民自愿转让的权利,也要保护农民不愿转让的权利。
  于是这就带出了一个问题:农民不愿意转让耕地经营权而地方政府却要求转让,此举是否侵害了农民的耕地产权(不转让的权利)?我的看法,地方政府的初衷绝不是要损害农民的利益,相反是为了帮助农民增收。有位乡干部介绍说,农民将耕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后,不仅可得到耕地转让费,同时还可就近到龙头企业打工,每月拿到1000
元左右工资,年收入可达上万元。听得出来,这位乡干部认为耕地转让无疑是对农民有利。
  乡干部这样看,可你猜农民怎么看?我做入户调查时有农民说:在村里打工能赚工资,到城里打工也一样挣工资。现在企业支付的耕地流转费每亩不足500元,而企业用流转的土地搞规模经营,每亩收益在5000元以上,如果耕地由我们自己集中,再请省里农业技术专家当顾问,每亩年收益绝对不止500元。这位农民说得没错,后来我在吉首隘口村看到农民自己成立合作社,每亩收益达到了7000元。
  值得研究的是,搞规模经营需要基础设施投资和引进科技,农民自己没有钱怎么办?在调研中我发现,但凡以农民为主体搞规模经营的地区,都是用耕地经营权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可是此做法目前只是在少数地区试点,面上并未推开。问题就在这里,耕地经营权若不允许抵押融资,农民搞规模经营的资金从何而来?
  说实话,对耕地经营权不能抵押,多年来我一直有疑惑。政府当初作此规定,据说是因为农民没有耕地所有权。令人不解的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资产使用权与收益权可以用于抵押,如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就可抵押贷款;而工商企业的特许经营权、高速公路收费权等也都是银行认可的抵押物。既然国有土地和工商企业的经营权可以抵押,为何农民耕地经营权不能抵押呢?

  另有一种解释,说如果允许农民把土地经营权抵押,一旦农民还不了贷款将会导致农民失地。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杞人忧天。要知道,农民抵押给银行的只是经营权,即便日后还不了贷款,银行处置的也只是经营权,农民并未丧失承包权。想深一层,农民若将耕地经营权流转给企业,也同样会失去经营权。对农民来说两者是一回事。不同的是,农民将耕地流转给企业,是真正失去经营权;而抵押给银行,只是有可能失去经营权。
  其实,耕地经营权能否抵押融资,从操作层面看关键在银行。当前银行对接受耕地经营权抵押顾虑重重,一方面是现行政策规定银行处置耕地经营权必须征得农民同意,否则不能处置;再一个原因,是没有全国性的耕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虽然各地已建立了区域性流转平台,但交易主体不多,银行难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及时转让耕地经营权。
  写到这里,本文的结论是:要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规模经营,必须允许农民用耕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为此我提三点建议:一是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确立用耕地经营权抵押的合法性;二是加快建立全国性耕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一旦出险,以便银行及时转让耕地经营权;三是由财政出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为金融机构适度分担或缓释贷款风险。

让“两面人”成为“过街老鼠”
王东京

  领导干部对党忠诚,首先不能做“两面人”。对于“两面人”,***同志这样讲:“口是心非的‘两面人’,对党和人民事业危害很大,必须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清除出去。”怎样辨别“两面人”,让其成为“过街老鼠”?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例,对“两面人”大致可作出如下判断。
  党内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人,通常是“两面人”。近年来,不少落马领导干部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信马列信鬼神。他们开口闭口说马列,背地里却迷信鬼神。有人不禁会问,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而且在党旗下宣过誓,怎么会不信马列信
鬼神?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身为领导干部,如果背弃马克思主义而搞封建迷信,希冀鬼神庇护,就很可能是做了亏心事。
  有一个受到查处的领导干部,平时总爱把马列挂在嘴边,背地里却在家里天天诵经念佛。东窗事发后,他不是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而是让妻子回老家看其祖坟是否被人破坏了风水。这种做法简直是愚昧至极,与党章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格格不入。自然,这个人不可能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这一例子说明,那些见庙就烧香、见菩萨就叩头的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多是“两面人”。
  个人利益至上、私欲膨胀的人,很可能是“两面人”。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指出,自由主义是“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的。“两面人”正是如此。在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只顾个人利益而牺牲党和人民利益,甚至为谋取个人私利不惜违法乱纪。“两面人”为掩盖劣迹、逃避惩处,不得不在人前道貌岸然,装正人君子。例如,一些落马领导干部不仅自己受贿,而且纵容家人敛财,却到处标榜自己清、家属清、亲属清、身边清。这样的人往往善于表演作秀,表里不一、欺上瞒下,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典型的“两面人”。
  热衷于搞团团伙伙的人,大多是“两面人”。搞团团伙
伙、拉帮结派的人,往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人同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个人升迁得利而左右逢迎,立山头、分派系,不惜破坏党内团结和政治生态。我们常说,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可一旦政治生态出了问题,老实人很容易吃亏,反而是一些“两面人”会从中占便宜。党的十八大以前,有的地方政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一些“两面人”精心经营自己的小圈子,靠拉票贿选等方式捞好处,而那些苦干实干的老实人却长期被埋没,搞得政治生态乌烟瘴气。
  如何防止党内出现“两面人”?关键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理想信念教育。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党员、干部只有学懂马克思主义经典,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真正筑牢理想信念。二是抓党纪党规教育。要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使《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深入人心,让党员、干部敬畏党纪党规、自觉遵守党纪党规。三是抓政治生态建设。净化政治生态,关键在强化监督。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一旦发现“两面人”就予以严惩,让其在党内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谢春涛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第一条,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谈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对我们党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巨大深远的意义。
  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曾有二三百个政党。这些政党几乎都宣称救国救民,但后来绝大多数烟消云散,为人民所抛弃。只有中国共产党
,坚定地捍卫国家民族利益,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努力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党、政府和军队高度廉洁,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各民主党派也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取得了重大的执政成就。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经济上,恢复被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的严重通货膨胀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外交上,不承认旧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外国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享有的不正当权益尽数消除,“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实现“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的突破,奠定了中国真正的大国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主法治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事业得到长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167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 在全区创建文明城市动员会上的讲话(全文4229字)

    在全区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精神,对我区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铆足干劲,全力以赴…

    2022年11月16日
    6
  • 在公司意识形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1211字)

    在公司意识形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我们总结了XX集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情况,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整体来讲,今年的…

    2022年9月28日
    20
  • 局文明单位、文明个人评选方案

    局文明单位、文明个人评选方案 一、评选表彰文明单位及文明个人工作目标按照“领导班子坚强,创建工作扎实;工作实绩突出,社会效益显著;道德风尚良好,社会责任落实;健全管理制度,营造和谐…

    2023年2月20日
    25
  •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获取1000G公文写作资料库
  • 加强对党的认识思想汇报(全文1755字)

    加强对党的认识思想汇报尊敬的党组织: 我很荣幸能够参加我校第41期第八分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十分珍惜这一次的学习机会,会在课上专心听,并认真做好笔记,课下积极思索并与同学探讨…

    2022年11月14日
    7
  • 在全区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区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    这次全区组织工作会议,是在区委xx届x次全会和全区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有三个方…

    2023年10月16日
    6
  • 主题教育推进会会议记录

    主题教育推进会会议记录    主题教育推进会会议记录    时间:2021年5月15日    地点:XX会议室    主持人:XXX会议内容:    1.会议开始,主持人介绍了会议…

    2023年11月15日
    67
  • 局机关2022年生态保护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的报告

    局机关2022年生态保护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的报告   按照县**生态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报送****年**生态保护工作总结和****年工作打算的通知》(*办函〔****…

    2022年11月16日
    6
  • 国企主题教育整改问题

        国企主题教育整改问题    国企主题教育整改问题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总要求,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建设高效…

    2023年12月7日
    12
  • 专题教育第二专题发言:搞清楚“所以然”和“义”的内涵

    专题教育第二专题发言:搞清楚“所以然”和“义”的内涵 各位领导、同志们: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

    2023年9月6日
    11
  • 【4篇】妇联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汇报(总结报告)

    市妇联系统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情况汇报范文(1)    xx市妇联积极贯彻落实省妇联关于加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联系广大家庭、群众的组织…

    2023年5月15日
    51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