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23381字)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14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就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省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1+1+9”工作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香港“修例风波”等严重冲击,全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预计二○二○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比二○一○年翻一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首位,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双区”建设有力推进,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湾区通”工程有效实施,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地方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数字政府等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成效显著,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相继落户,广东自贸试验区形成一批重大改革创新成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渐次成形,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提升,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强化,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交通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加快振兴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决胜成果,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茅洲河、练江污染和城市黑臭水体等一批环境沉疴顽疾有效治理,大气环境质量全国领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700万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事业显著进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高,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健全,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安全“南大门”更加牢固。广东“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这在广东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全省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广东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进入新发展阶段,“两个大局”深度联动构成“十四五”时期广东发展环境的主基调。我省经济总量大、产业配套齐、市场机制活、开放水平高,转型升级、领先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双区驱动效应”不断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开更广阔空间。同时,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依然存在,处于“两个前沿”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更为直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城乡、区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农业农村、安全发展等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广东经济发展面临所有的“危”都源自发展质量不高、所有的“机”都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抓住,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笃定心志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二○三五年,广东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携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率先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广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彰显。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明素养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建成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健康广东和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全面确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为总定位总目标,持之以恒实施“1+1+9”工作部署,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落实顶层设计相结合,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决服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全省一盘棋,更好发挥各级各方面积极性,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广东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更加高质量。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运行,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充分释放,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持续深化,供与需、内与外、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平衡更加协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更加全面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制度型开放取得重要进展,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治理效能更加显著。平安广东、法治广东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融合加速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锻造长板与补齐短板齐头并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加快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
    7.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创新强省行动纲要,以深圳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形成更多从“0”到“1”的突破。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进全省实验室体系优化升级,推动省级创新平台重组整合。对标世界一流建设一批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应用型科技大学和前沿科学中心,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8.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实施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加快在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着力在第五代移动通信、超高清显示等领域锻造长板,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
    9.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高水平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施税收优惠。
    10.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制定人才强省建设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增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能力,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把握全球人才流动新趋势,优化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完善人才优粤卡制度。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体制,加快形成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健全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
    11.系统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和科技奖励制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揭榜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政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创新文化。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广东,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1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分行业强化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强化要素支撑,壮大支柱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链。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深入推进“广东强芯”等重大任务,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实现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发展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提高产业链根植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促进产业在省内国内有序转移。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
    13.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强大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产业技术基础等工程化产业化。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政策环境,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的专业化园区。
    14.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会计、法律、会展、物流等服务业,壮大总部经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15.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产业。优化金融空间布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携手港澳共建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核心,推进资本、期货等要素市场建设,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强化金融对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微企业、科技企业的支持,积极稳妥发展创业投资等。推动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展数字货币试点,打造金融科技高地。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理顺地方金融监管体制。
    16.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推动数字化优化升级,建设“数字湾区”、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数字数据立法,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支持企业参与数字领域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数字化发展的支撑保障,提升数字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17.树立“广东质量”新标杆。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增强“广东制造”“广东服务”“广东标准”“广东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在重点行业推行广东优质标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对标先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标准、计量、专利体系和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先进标准,推动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五、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塑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为现代化建设拓展新空间。
    18.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畅顺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机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强化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9.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湾区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贸易强省,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离岸贸易等聚集发展,努力实现贸易新业态五年倍增。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建设大宗商品进口分销基地、广州南沙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提高出口竞争力,引导一批本土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加工贸易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高交会、加工贸易博览会、“粤贸全球”等展会。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促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发挥广东华侨华人优势,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做好“侨”的文章。
    20.全面促进消费升级。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批高品质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省级示范特色商圈。大力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推动实体商业创新发展。巩固提升传统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积极引导境外教育、医疗、旅游等高端消费回流。优化消费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21.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支持建设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天然气利用“县县通工程”。积极推进建设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推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汕汕高铁、广湛高铁、深汕高铁、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核能基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引导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内外资一体化发展。
    22.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抓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打造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的“12312”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推动“市市通350高铁”,加快推进“5+4”骨干机场项目、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建设,大力推进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强国际铁路货运和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密国际航空、海运、铁路运输班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挡升级。完善提升西江、北江、东江航运系统。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推进物流标准化,发展智能物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流通企业。支持佛山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23.大力拓展经济纵深。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对接、协同联动,推动与雄安新区深度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高交通通达和市场对接效率,支持粤东地区双向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支持粤西地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联动走廊,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强与闽赣湘桂等周边区域的经济互动。支持广东优势企业在国内布局建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支持外销产品转内销,推动“广货”深耕国内市场。
    六、更大魄力更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193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