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词汇编(45篇)

“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词汇编(45篇)

目录

    1.“奋进新征程·广西改革这十年”新闻发布会 5
    2.“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漯河专场) 28
    3.“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许昌专场) 52
    4.“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焦作专场) 77
    5.“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105
    6.“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鹤壁专场) 128
    7.“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南阳专场上的发布词 156
    8.“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打造模范机关专题) 161
    9.“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电网发展专题) 177
    10.“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抚州专场) 194
    11.“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专题) 210
    12.“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赣州专场) 224
    13.“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会工作专题) 239
    14.“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共机构节能专题) 254
    15.“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专题) 269
    16.“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题) 287
    17.“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商务经济发展专题) 303
    18.“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统战工作专题) 319
    19.“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题) 334
    20.“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宜春专场) 350
    21.“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鹰潭专场) 366
    22.“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379
    23.“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山东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399
    24.“山东这十年·德州”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辞 417
    25.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解放思想勇争一流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437
    26.“山东这十年·临沂”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459
    27.“山东这十年·烟台”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465
    28.“数说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内蒙古) 491
    29.“温州这十年·洞头”主题新闻发布会 496
    30.“温州这十年·平阳”主题新闻发布会 513
    31.“温州这十年·泰顺”主题新闻发布会 528
    32.“温州这十年·文成”主题新闻发布会 542
    33.“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 555
    34.广西举行“奋进新征程·广西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 581
    35.广西举行“忠诚保平安广西公安这十年”新闻发布会 601
    36.山西这十年|省工信厅专场新闻发布会 611
    37.山西这十年丨省国资委专场新闻发布会 630
    38.山西这十年丨省商务厅专场新闻发布会 646
    39.在“山东这十年·潍坊”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主发布稿 659
    40.牢记嘱托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682
    41.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化改革专场 690
    42.中共江西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708
    43.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走在前开新局 733
    44.中共天津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天津”主题新闻发布会 756
    45.中共枣庄市委“山东这十年·枣庄”主题新闻发布会 791

“奋进新征程·广西改革这十年”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陈志军: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办的“喜迎党的二十da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奋进新征程·广西改革这十年”。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何运安先生,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罗棋权先生,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樊一江先生,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辛卫红先生,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赖春苗先生,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白岚女士,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新征程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何运安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何运安: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和媒体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广西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下面,我先向大家简要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全面深化改革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广西视察、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广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提出“五个扎实”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要求我们按照“四个新”总要求,突出抓好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为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广西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聚焦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加强统筹、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自治区层面先后推出1730多项改革,有力破解了一系列发展难题、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成果、打造了一系列改革品牌,充分发挥了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十年来,我们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举全区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多项重点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广西99.9%的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75.1%的事项“一次不用跑”,220类政务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641项实现“掌上可办”。
    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广西科改33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带土移植”“厚土培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坚决打好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2021年,广西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74.9%,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53.51%,进入全国区域创新第二梯队。
    深化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广西投资集团成为西南地区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地方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体系,民营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全区实有市场主体突破400万户。
    稳步推进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实行“带产业项目”等灵活供地和矿产矿业产权改革,开展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促进工业项目加快落地,2021年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5%。为应对疫情,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首创“桂惠贷”政策,2021年累计投放“桂惠贷”2381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7.36亿元。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制度和政策体系,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得到***总书记高度肯定,北流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经验被《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法采纳,梧州市、凤山县、荔浦市、平南县等4个市县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十年来,我们深化开放合作体制改革,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推动健全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机制,开工建设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抓好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扩能优服、通道物流提升、通道产业融合发展四大行动,推动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从2017年的178列增加到2021年的6117列,物流通达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
    持续推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走深走实,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大开放平台,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高质量实施RCEP,东盟连续22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7年排全国第一位。
    建立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制,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市场对接,积极构建“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2012年至2021年广西吸引大湾区投资项目约1.68万个,总投资超过4.67万亿元。
    ——十年来,我们稳步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建设首批1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创新成立全国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播中心,全区66个地区和单位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持续推进人大代表“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工作,立法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条例,十年间制定、修改法规119件。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着力打造政协“党建品牌”“协商品牌”“同心品牌”,“桂在协商”影响力不断扩大。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全区政法机关机构改革任务,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经验做法获最高检肯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得到中国法学会向各省法学会推广。深化司法责任制和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形成160多项制度成果,执法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深化社区矫正制度改革,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累计再犯罪率为0.09%,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公安改革、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五治融合”,乡村治理群众满意度排全国前列,2019年以来,广西先后有3个县、6个乡镇、59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和示范村镇。
    ——十年来,我们深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强化党委宣传部门归口领导管理,理顺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影等方面管理体制,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本形成自治区、市、县三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机构。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全面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区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9%,全区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56%、99.31%。
    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整合成立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出版传媒集团。出台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创作出《秀美人生》《大山的女儿》《驻村笔记》等一批精品力作。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长征红色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十年来,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健全积极就业政策,强化产业、金融、投资、教育、医疗等政策支持就业创业,2012—2021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44.61万人。
    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1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5%。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探索多元普惠办园机制,2021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3%。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内涵式发展,推进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成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省区。
    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上林模式”“融水经验”得到国家部委的肯定和推广,鹿寨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医改办肯定。加快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列,累计减轻患者用药负担超70亿元。稳步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医保就医结算村级全覆盖。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深化养老托育服务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给体系建设,南宁市创新公租房建设管理体制,帮助近15万困难群众解决了住房需求。
    ——十年来,我们有序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南方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牢固。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田长制、林长制,稳步推进湾长制,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近岸海域水质排全国前列,石漠化地区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稳居全国第三位,漓江流域综合治理得到***总书记高度肯定,粤桂两省区九洲江流域环境联合治理成为全国典范。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广西6个设区市进入前10名。
    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深入实施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国家级绿色工厂67家,旅游、康养、文化和现代特色农业等生态经济快速发展。2021年,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达18个,数量排名全国第一,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000多亿元,稳居全国第二位。
    ——十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管党治党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出台落实“两个维护”制度文件,将“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到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到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动上。全面完成机构改革,整合撤并党政机构1330多个、事业机构2640个,党政部门内设机构精简31%,机构职能体系更加完备高效。深入推进群团改革,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进一步增强。健全年轻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机制,完善青苗人才选调机制。推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N”系列制度文件,在实践中开展容错纠错、关爱激励基层干部,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两责任”“两为主”“两覆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自治区、市、县三级监委如期完成组建,与同级纪委合署办公,深化派驻机构改革,推动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大力推进以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社会清朗为主要内容的清廉广西建设,建立健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使命催征步履急,改革发展无穷期。我们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锚定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以昂扬姿态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da胜利召开。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愿意就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回答大家的提问。
    谢谢大家。
    陈志军:
    感谢何运安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答记者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中国改革报记者:这些年广西上下思改革、谋改革、推改革的氛围日益浓厚,请问我们在激发改革动力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何运安: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这些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改革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改革精神,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在凝心聚力强改革合力、协同攻坚破改革难题、系统集成增改革实效上下功夫,用好改革绩效考评、改革优秀成果评选、改革先进表扬“三大改革利器”,进一步激发全区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动力,开创凝心聚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一是用好改革绩效考评“指挥棒”。突出改革绩效考评的实效导向,赋予改革成效分值达总分的60%以上,改变了以往考评对象仅满足于制定出台改革文件等指标任务的完成、主动创新不够的现象。简化绩效考评指标,紧盯重点工作,压缩无关紧要的常规性指标,并减少考评佐证材料,绝大多数指标由考评单位根据日常掌握情况评分和社会评价赋分,减轻被考评单位迎检负担。2021年,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从全区综合绩效考评中独立出来开展专项工作绩效考评,有效促进了各级各部门抓改革的积极性。
    二是大力开展改革优秀成果评选。持续开展年度优秀改革案例评选,各设区市和区直、中直驻桂单位积极主动申报最能代表工作水平的标志性改革成果。2021年通过综合评比,从395项成果中评出25项年度改革优秀成果和十佳成果,广西日报刊登十佳成果,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进行了系列报道。今年,我们将结合“改革攻坚落实年”活动,评选出50项改革攻坚优秀成果和十佳成果。
    三是通报表扬改革先进。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广西全面深化改革向深层次挺进,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定期通报表扬广西改革先进,2022年拟通报表扬改革优秀成果30个、改革先进集体50个、改革先进个人200名,并给获评广西改革优秀成果、广西改革先进集体的单位颁发奖牌,给广西改革先进个人发放证书和奖金。
    我们通过“三大改革利器”,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更加昂扬的改革精神,凝聚更加磅礴的改革力量,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坚实保障。
    谢谢!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这些年来,广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在这里,我想了解一下广西政法机关在践行执法司法为民,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创新举措?
    罗棋权: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政法机关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聚焦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认真履行职责使命,持续深化政法领域改革,推出了一批便民利民改革举措,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满足群众迫切需求,全区群众安全感从2012年的81.44%上升到2021年的98.46%,政法队伍执法满意度从2016年的85.50%上升到2021年的92.80%。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举措:
    一是创新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制度机制,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5个,推动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创新救助模式,加强与财政、民政、社保、妇联、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机衔接,确保“救急救难、应救尽救”。2019年至2021年,共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2.73亿元,救助2万余人,有效破解困难群众诉讼难问题。
    二是深化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积极构建便民利民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全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全部实现“一窗通办”,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诉讼服务品质不断提档升级。在全国率先试行“法院+工会+人社+N”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为互联网时代新就业形态发展提供司法支持。探索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诉源治理新模式,创建“族老调解”“贝侬调解”机制,开展“无讼村屯”创建活动,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2018年以来,全区法院诉前调解47.59万件,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不断提升。
    三是积极推进公益诉讼制度改革。全区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积极稳妥开展公益诉讼,全面推行“河(湖、林、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打造《“益”心守护·“绣”美漓江》公益司法保护文化品牌,开展“洁岸净海”公益诉讼检察专项行动。2017年7月以来,通过公益诉讼追偿环境损害赔偿金2.1亿元,追回国家经济利益11.5亿元,11起公益诉讼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
    四是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全区公安机关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由124项精简到49项。推广使用“广西公安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282项公安业务实现网上办理,一批便民措施在全国领先,如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身份证核验试点,居民身份证制发时间全国最短;创新推出全天候户政、出入境、交警业务“三合一”自助办理服务,全区安装自助设备594台;开展户口迁移“跨省通办”,为群众办理业务4.7万起。深化交通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异地车检、预约检验、“6年免检”和“先发标、后审核”等举措,有效解决群众检车难问题。
    五是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构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1.7万个,实现五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514个。设立合作制公证机构5家,改变“坐堂公证”模式,推出“一周七天工作制,承诺中午不打烊”、巡回办证等便捷高效服务,“一证难求”问题基本解决。开发应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广西法律服务网及桂法通APP,2021年以来,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咨询量47.59万人次,广西法律服务网及桂法通APP浏览量32.62万人次,提供智能咨询2.5万人次。
    广西日报记者:2019年,国家出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印发实施以来,广西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
    樊一江: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印发实施以来,广西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要指示要求,将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牵引工程,举全区之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线路已覆盖我国中西部17省(区、市),班列年开行量从2017年的178列增长到2021年的6117列,年均增长142%;2021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箱,增速连续四年排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一位。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举措:
    一是创新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总体规划印发实施以来,我区根据国家层面建立的“14+5”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和省际层面建立的“13+2”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成立了由自治区党政领导任指挥长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指挥部,我区14个设区市,以及区直中直38个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同作为指挥部成员单位,相关设区市成立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专职工作机构,形成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
    二是创新建立跨区域共建共享合作新模式。通道运营方面,我区牵头会同重庆等相关省(区、市)共同成立了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推动成立了10个省级运营平台公司,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原则,统筹推进新通道运营体系建设,共同做大通道物流市场。今年“东博会”期间,“广西北部湾港—西藏”海铁联运测试班列顺利发车,标志着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全覆盖。港口建设方面,引进新加坡港务集团、中远海运等国际国内物流龙头企业,开创了港口、航运、铁路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的建设运营新模式。
    三是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模式。制定出台了《广西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若干政策措施》及配套实施细则等40多个针对性政策文件,在资金、用地、用林、用能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2021年,我区首次推出以财政间接贴息为核心的“桂惠贷”政策,并专门设置“通道贷”产品,对新通道航运、外贸企业等给予重点支持,截至今年8月底,通过发放“通道贷”产品,累计支持通道项目超过460亿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是创新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通道在吸引投资、促进产业集聚等方面作用,以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打造以粮油、新材料等临港产业集群,北海、防城港、钦州等3个临港产业园区已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加快中马“两国双园”、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等国际省际合作园区建设,通道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我们知道,自贸试验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总书记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要求,请问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白岚:
    2019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和一定要把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推广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道路,全面发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一、坚持为国家试制度,政策落地精准到位。广西自贸试验区聚焦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截至今年一季度,广西自贸试验区已全面实施国家《总体方案》赋予的120项改革试点任务,成为全国同批次第二个全面实施试点任务的自贸试验区。一是打造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推进跨境金融创新改革试点”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出台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办法并落地6支基金,总规模超8亿美元。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业务量突破170亿元,其中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获批复制推广到广西自贸试验区全域。二是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港。落地实施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持续探索优化“一口价”“一箱到底”和“一企一策”等运输模式。2022年1—7月,钦州港海铁联运班列开行4978列、增长4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88.7万标箱,同比增长21%。三是打造沿边开放引领区。友谊关口岸创新实施“甩挂”模式和代驾货代“共享”机制,成为疫情期间全国对越边境口岸中唯一一个不间断运行口岸。开展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模式创新改革,实施“委托申报”“手机APP申报”“直通式通关”等措施,实现互市通关时间压缩75%以上。
    二、坚持为改革闯新路,创新成果特色鲜明。广西自贸试验区将制度创新视为“生命力”,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以改革破解发展难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年来,先后形成两批共84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并在全区复制推广。“边境地区跨境人民币使用改革创新”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广西边民互市贸易集成改革”等累计7项创新举措获海关总署批复备案,在全国海关稳居前列。一是加快构建对接国际一流标准规则体系。创新实施“负面清单”式放权,广西成为继山东之后全国第二个在自贸试验区实施“负面清单”式放权的省区。持续推动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基本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事通办”。二是打造面向东盟国际投资贸易先导区。在RCEP生效实施当天,南宁片区率先实现“三个首次”——全国首趟国际货运班列从南宁出发、广西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在南宁签发、全国首家RCEP经核准出口商在南宁认定。崇左片区推动中国铁路历史上首发跨境中药材专列入境。三是不断提升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外商投资企业“一专员两清单”全流程服务模式,促进外资项目进资和增资。创新开展营商环境日常监测,将监测“直通车”开进基层一线,获得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肯定。创新制定营商环境特色发展指标体系,广西自贸试验区是继浙江之后全国第二个制定特色指标发展体系的自贸试验区。
    三、坚持为广西谋发展,制度红利加快释放。广西自贸试验区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等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中国—东盟经贸中心、中国—东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重大标志性工程,不断拓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加工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截至2022年7月,广西自贸试验区累计入驻企业超7.6万家,是设立前的20倍。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区万分之五的土地面积累计实现全区实际使用外资额的35.6%和外贸进出口额的34%。
    南宁新闻网记者: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请介绍一下广西近年来在健全创业就业体制机制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辛卫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2012年以来,广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机会。过去十年,我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一是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体系。2012年以来,我区出台一系列措施更实、操作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支持就业创业政策,形成了一套稳就业政策组合拳。在促进稳岗扩岗方面,实施企业新增岗位社保补贴、带动就业补贴、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在保重点群体就业方面,实施重点群体社保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在支持创业方面,实施一次性创业补贴、扶持创业孵化基地系列政策;在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方面,实施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就业券”补贴等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1.86万人,其中,2012—2021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44.61万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
    二是健全粤桂劳务协作机制。近十年,广西、广东两省区密切开展劳务协作,不断健全劳务协作对接机制,促进我区劳动力就业增收。据统计,广西有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到广东就业,占广西赴区外务工农村劳动力人数的90%左右。设立驻粤劳务工作站,广泛收集广东企业岗位信息,优化信息发布机制,将岗位信息发布到村、到易地搬迁安置点,方便群众实时获取就业信息。粤桂劳务协作机制建立以来,我区与广东开展劳务对接2394次,提供5.25万家广东企业239.77万个就业岗位,联合召开现场招聘会1074场,远程在线招聘会664场,组织输送26.23万广西籍劳动力赴粤务工,促进就业增收。
    三是建立“八桂系列”劳务品牌培育机制。聚焦我区产业发展和地域特色,大力打造“八桂家政”、“八桂建工”、“八桂米粉师傅”等劳务品牌。开展劳务品牌技能提升行动,推进“订单式”培训,全区累计开展劳务品牌培训16.6万人。开展劳务品牌就业创业支持行动,为劳务品牌企业提供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开展劳务品牌示范创建行动,认定自治区级劳务品牌培训示范基地6个、龙头企业5家、专家工作室4个,发挥培训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八桂米粉师傅进京城”系列活动、“八桂系列”劳务品牌线上招聘等特色活动,讲好品牌故事,促进创业就业。
    四是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我区深入推进“技能广西行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持企业用工专项行动,2022年启动专项行动以来,累计为1.19万家缺工企业解决用工缺口17.45万人次。实施技能强百企稳岗促就业专项活动,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稳岗稳就业。组织技工院校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结对实施职业技能帮扶行动,帮助重点群体提升技能。2012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72.18万人次,帮助劳动者通过提升职业技能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光明日报记者:“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总书记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采取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赖春苗: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近年来,广西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2016—2021年,广西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96.2%以上,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其中2020年、2021年水质优良比例分别为100%和98.2%,位列全国第一名和第三名。自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排名以来,广西有9个市稳居前30名的榜单,有6个市稳进全国前10名。2022年1—8月,广西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2%以上,优于国家考核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是创新大环保工作机制,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分管分治向联防联治转变。成立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环委会),由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环委会37个成员单位严格落实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形成统筹推进、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建立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创新建立自治区领导分片督导机制,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案件整改工作,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与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四个相邻省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建立12项协调联动工作制度和机制,跨省流域上下游协同共治良好局面逐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各司其职,强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各项工作,不断夯实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是落实河湖长制,建成一批美丽幸福河湖。创造性地全面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和横到边纵到底覆盖所有江河湖库的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共设立各级总河长2710名、五级河湖长2.6万多名。全面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警长”等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共办理涉河湖治理公益诉讼案件1390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1210件。将河湖长制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自治区党委深改委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督查计划和绩效考评内容,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将河长治污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衔接,高质量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目前已建成139条(段、个)美丽幸福河湖,其中南宁百里秀美邕江、柳州百里柳江、桂林两江四湖、河池下枧河等已成为广西靓丽的山水名片。
    三是以实施跨地区生态补偿试点为契机,打造流域环境治理典范。广西九洲江列入国家跨地区生态补偿试点,推动实施三轮粤桂九洲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筹集资金35.17亿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找准抓手攻克污染难题,针对流域畜禽粪污“头号污染源”,创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解决跨省区流域环境治理难题,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通报表扬和推广。九洲江流域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跨界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每年为下游广东湛江市人民群众提供约12亿立方米清洁饮用水,打造流域环境治理典范,多次在《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上宣传报道。巩固扩大九洲江经验,建立区内右江、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区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
    陈志军:
    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六位发布人的回答,也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自治区党委改革办联系。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漯河专场)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李红霞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漯河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负责同志,请他们围绕“奋勇争先担使命、更加出彩当前锋”这一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漯河市牢记嘱托、拼搏奋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现代化漯河建设绚丽篇章的生动实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中共漯河市委书记刘尚进先生;
    中共漯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秦保强先生;
    中共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英敏女士;
    漯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剑先生。
    下面,先请刘尚进书记作主发布。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新时代十年漯河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代表漯河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媒体界的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漯河是享誉全国的食品名城,沙澧两河穿城而过赋予漯河得天独厚的“水”“绿”底色,水陆铁立体交通体系构建起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9000多年前的贾湖遗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独占一席之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也是漯河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十年。十年来,我们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争先出彩中铸就辉煌,如今的沙澧大地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我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稳中求进、稳中有升,综合实力大幅攀升。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21亿元,是2012年的2.1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2560元,是2012年的2.3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4.5亿元,是2012年的2.8倍。2021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1,在省辖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党建综合考核中均居全省第2,成为四获国务院大督查表彰的地级市。昨天传来了最新消息,漯河成为第五次获得了国务院大督查表彰的城市,去年我们成功召开市第八次党代会,拉高标杆明晰“十四五”发展路径,作出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三农”工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社会治理“八个高质量”的战略部署,提出“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的总体要求,激励全市上下不懈奋斗。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克服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以工作举措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4.9%,高于全省、全国1.8个和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特别是工业投资在去年增长29.8%的基础上,今年前8个月保持了25.9%的较高增速;地方级税收在去年增长12.7%的基础上,前8个月实现了22.6%的高速增长,我们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达到77%。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全力冲刺四季度,我们有信心实现经济发展“全年红”,为河南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多尽漯河责任、多做漯河贡献。
    我们把产业作为强市之基,放大优势、集群发展,产业生态完善丰满。食品产业作为漯河的主导产业,是河南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三链同构”重大要求,坚持以“食品+”理念延伸产业链,大力实施以“六个打通”为代表的产业链体系建设,培育智能食品装备、绿色包装、食品添加剂、冷链物流、预制食品、特医食品、宠物食品等新产业新业态;坚持以创新生态理念提升价值链,打造研发创新、检验检测、质量标准、中国食品云“四大平台”,赋能食品产业发展;坚持以融合发展理念打造供应链,以提高农业生产与食品工业的适配性倒逼农业供给性改革,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化食品名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1+8+N”现代产业体系,“1”是5000亿级绿色食品产业生态,“8”是液压科技、装配式建筑、高端化工、电力装备、精密制造、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家居等8个细分领域百亿级产业集群,“N”就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5G、绿色低碳等新产业新业态。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做大做强产业的主抓手,接续开展“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谋划了“十四五”总投资2.2万亿元、其中,产业链项目1.2万亿元的重大项目动态储备库,谋深做实以“三个五百亿”为标志的创新引领、换道领跑、优势再造型重大项目,做到对上可争取、对外可招商、对内可落地,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可以预见,未来的漯河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把创新作为核心引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能加速释放。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有效注册商标万人拥有量全省第2,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7家,我们去年研发经费投入是2012年的4.5倍、年均增长18.2%,创新活跃度全省第4。特别是前不久,9月22日,中原食品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正在形成,漯河创新发展将迈上新的高度。坚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放管服效”、创新发展综合配套、乡镇管理体制机制、开发区“三化三制”、事业单位重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窗通办率”达到100%,2021年营商环境评价全省第5,市场主体的数量达到40万户、是2012年的8倍,万人市场主体密度达到1702户、近几年一直保持全省第1。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深化,食品产业链图谱招商经验全省推广,漯河港通航点亮了内陆城市通江达海的梦想,连续举办19届的食博会已成为全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漯河经北部湾港至泰国的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运行,这是河南首条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班列,昔日漯河内陆特区在新发展格局中正加速崛起。
    我们把城市作为关键载体,以城带乡、融合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按照省委以前瞻30年的眼光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我们坚持市域一体化融入郑州都市圈,拓展产业、科创、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发展空间。做实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目前覆盖率80%,这也是四年时间完成的工程量,已建成120公里生态水系、600多公里休闲健身乐道,市民出门就是4A级沙澧河风景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86%,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去年年度测评地级市全国第2、全省第1,尤其是第三方暗访测评中群众满意度达到99.67%。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80万吨以上,所有行政村实现集体收入全覆盖,“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
    我们把民生福祉作为根本追求,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提升群众幸福温度。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连年保持在70%以上,居民幸福感连续3年全省第1。12.2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在沙澧大地成为历史。空气质量三项指标从2012年的全省垫底跃升到去年的第一梯队,8条国省控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随处可见。把“小房本”当作“大民生”,在全省率先打响问题楼盘化解攻坚战,连续出台3轮政策,目前已经有6.2万户居民可以办理不动产登记。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加速构建;掀起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小学建设高潮,中心城区三年新建20所中小学、新增学位5.2万个,彻底解决了超大班额问题;“人人持证”计划有望提前完成。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994元,是2012年的2.2倍,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我们把党建作为第一责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政治生态向上向好。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全域推进“五星”支部创建,以全周期管理一体推进“三不腐”,善用问责、慎用问责、精准问责,以组织担当带动干部担当、以组织作为带动干部作为。狠抓执行力建设,把一周作为工作推进最佳周期,建立周交办月讲评抓工作推进落实机制,以一个会议的召开减少一批会议,形成交办、跟踪、协调、反馈、激励的工作闭环;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企业、城建交通、招商引资、安全稳定五个周例会制度,解决时间跨度长、处理难度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2000多个,通过典型案例达到“点办理、批处理”效果,这一经验做法也得到国务院大督查表彰。为了落实省委“十大战略”,建立“10个指挥部+32个工作专班”,动员广大干部投身中心工作主战场,倡导凡事先谋划、杜绝“抚摸式”工作法、经得起询问、两个决不允许等“十个关键词”,把干部精力引导到攻坚一线。如今的漯河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家风向上向好!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沙澧大地发生的每一点变化、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归根结底在于***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今年2月8日,楼书记新春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漯河,提出了“六个结合”的要求。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全面落实楼书记莅漯调研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以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的实效,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做出漯河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da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李红霞
    感谢刘尚进书记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担当着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使命,近两年,漯河高质量发展势头迅猛,经济增速领跑全省。请问,漯河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中共漯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秦保强
    谢谢记者的提问。刚才,尚进书记用几组数据对比,展示了漯河“非凡十年”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讲,去年以来我市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出稳定经济“组合拳”,创新发展按下快进键,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2021年GDP增速9.1%、建省辖市以来首次居全省第1位,今年上半年GDP增速4.9%、居全省第2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现代化漯河奋力奔跑、生机勃勃。具体讲,主要抓了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推动现代化漯河建设冲刺起步,构筑高质量发展之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现代化漯河建设路径,坚持“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一体推进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建设。抢抓融入郑州都市圈的重大机遇,确立“1个目标、5个定位”总体思路,加快交通联通、产业贯通、创新融通、要素畅通、功能互通,争当都市圈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围绕“1+8+N”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优势集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在“六个打通”基础上,实施“食品城”“食品+”“食品云”“食品安”“食品冷链”“食品数智化”六路并进,让食品主导产业优势真优、优势更优、优势长优。
    二是坚持“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抢占高质量发展之先。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决心,对标现代化建设五大核心指标、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和评价指标、经济运行调度指标,锻长板补短板,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排头兵。建立健全周交办、月讲评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重大项目、重要工作周周盯、月月评,构建落实闭环。坚持逢先必争、有旗必扛,努力在稳经济大盘中多作漯河贡献、在“三个一批”中跑出漯河速度、在“万人助万企”中展现漯河担当、在创新发展中彰显漯河作为、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中创建漯河特色。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内涵发展,蓄积高质量发展之能。坚持产城互动,“产、城、链、园、人、文”一体谋划推进,不断凝练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活力。把做大市本级经济与做强县域经济结合起来,2021年市本级GDP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临颍县成为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舞阳县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全面完成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经开区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2位、进入全国百强。
    四是坚持“项目为王”、产业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在动态调整完善总投资2.2万亿“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库的基础上,聚焦提升“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谋划实施了以“三个五百”为标志的创新引领型重大产业项目。目前,5个百亿级项目全部签约,其中双汇第三工业园、优德中大大健康产业园、金大地联碱绿色转型产业园、金大地盐化工创新升级等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50亿级和5亿级项目分别开工11个、55个,一批新的产业项目快速开工、形成新的增长点,一批骨干企业倍增提速、“老树发新芽”。漯河市助推民营企业扩投资强活力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五是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先,共享高质量发展之美。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办好高水平教育和医疗,织密筑牢社会保障网。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创建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持续擦亮“水、绿”两大城市生态底色,打造沙澧河文化风光带,百里灯河交相辉映,千里健康步道环环联接,居民幸福感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第1。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保持强烈的答卷意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推动漯河高质量发展全面领先、持续领跑,坚决扛稳全省“勇挑大梁”的漯河责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da胜利召开!谢谢!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漯河作为首家中国食品名城,食品产业规模占全省的1/6,占全国的1/60。进入新发展阶段,漯河在打造食品产业生态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未来漯河食品产业的发展有何打算?谢谢。
    中共漯河市委书记刘尚进
    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问得好!非常高兴有机会介绍这几年漯河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有关情况。食品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也是漯河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我们把***总书记关于“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大要求,细化为47条具体工作举措,用系统观念打破三次产业界限,持之以恒地抓47条落实,目前,食品产业创造了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营收的60%、税收的70%、利润的80%,漯河食品产业先后跨越营收1000亿元、2000亿元台阶,成为河南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一是坚持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以“食品+”的理念梳理食品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找准厚植优势的重点、需要补齐的弱项、急需填补的缺项,着力打通食品产业与装备制造、造纸和金属加工、盐化工、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宠物经济、数字产业、研发创新、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博览会展、文化旅游、美食体验等多领域、多产业、多业态,持续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8个特色产业细分领域,以20个专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头部企业创建高水平园区为示范,开展引链建链育链强链行动,打造细分领域百亿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今年以来,双汇预制食品产业园、正大300万蛋鸡全产业链项目、金大地60万吨食品级医药级注射级小苏打和20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2万吨食品级干冰、微康生物1300吨益生菌、中大生物5000吨D-阿洛酮糖、中科新材50万吨可降解塑料等一批重大产业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二是坚持创新赋能提升价值链。坚持创新引领,围绕抢占食品产业链中高端打造研发平台、创设质量标准、开展检验检测。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我们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全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需求,举全市之力建设的中原食品实验室已于9月22日正式挂牌运行,由中国工程院任发政院士任实验室主任,10名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建12支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科创团队,可以预见中原食品实验室将成为全省全国食品产业创新的发动机;我们建成的全国首家中国食品云,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和工信部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城市,今年将全力实现“千企上云、千亿交易”的“双千”目标。在全国首家设立市长标准奖,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开展食品行业标准合作,指导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1378项,一批领军企业牵头制定出台多项国家标准、团体标准,比如双汇集团、中大恒源分别参与制定修订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7项、12项,形成了具有食品产业特色的“漯河标准”,我市以标准化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的表彰。强化检验检测服务,整合市域内国家级、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打造供应链。着重提升源头供应质量,推进主食产业化,提高供给效率,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组织食品企业、面粉企业、粮食仓储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农科院和育种专家等五个层级的深度合作,形成了五级订单发展模式,通过提高农产品对食品工业的适配性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农业农民深度融入全市食品产业生态,漯河成为全国唯一的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利用冷链物流与食品产业的天然契合性,加强供应链基础能力建设,这几年,漯河9家企业先后上榜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也成为全省唯一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漯河食品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了产业之间链链相通、要素之间环环相扣、利益共同体相互赋能、抗风险能力全面提升的喜人局面,尤其是在这两年疫情特殊时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和立体检验,呈现出勃勃生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三链同构”,聚焦“十四五”末形成5000亿级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致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食品名城,为推动全省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漯河力量”。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河南十分重视创新工作,把创新驱动摆在“十大战略”首位,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先后挂牌运行了一批实验室。已经挂牌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是省十大实验室之一,也是唯一由地市主导的省级实验室,请介绍一下中原食品实验室建设情况。漯河市在创新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谢谢。
    中共漯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秦保强
    首先感谢记者朋友对漯河创新工作的关注。对于创新工作,我们是超常规、大力度、全方位推进的,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就包括刚刚在9月22日挂牌运行的中原食品实验室。具体举措有五个方面:
    一是高标准建设中原食品实验室,打造食品创新的“发动机”。中原食品实验室是创新的平台,在建设运营中,我们也是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去推进。在目标定位上,聚焦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科技需求,立足“人才高地、创新之源、食品未来”定位,构建高端食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引领全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迈向世界级,为打造“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贡献科技力量。在人才引进上,建设殿堂级实验室和科学家之家,大力度引进院士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研究生团队等一大批科创力量汇聚,形成了“1+6+N”实验室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目前一期在实验室工作的科创人员近150人。在体制机制上,政府主导,赋予战略科学家、领衔科学家、首席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人力使用权,引导双汇、卫龙、金大地等知名企业参与,设立科创基金,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精准对接、相互赋能、高效耦合。在运行模式上,开放合作、利益共享,欢迎全世界及国内科学家、科创团队、食品企业入驻合作,让创新的成果最大程度得到应用。此外,我们还高标准规划设计的河南食品科创园,已开工建设,未来将与实验室联动形成“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格局。
    二是大力度实施创新“十大工程”,立起创新的顶梁柱。我们将省委对创新的要求转化为“十大工程”,从创新观念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创新平台提升、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引育、创新生态评价、创新活动引导、科技金融助力、创新课题攻关、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十个方面综合发力,凝聚创新跨越共识,重塑科技创新体系,点燃全市上下创新创业创造的激情。
    三是全要素布局创新型示范园区,种好创新的试验田。我们在全省首创“九条标准”,推动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形象展示、云上线下交易、5G场景应用、智能化改造等创新元素向园区集聚。目前,双汇一园、迪信通先进制造、卫龙三期等创新型示范园区已初见成效。
    四是多举措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激活创新的动力源。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在去年增长23.9%的基础上,今年前8个月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长11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年底实现全覆盖。去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25.1%、26.1%。今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较去年全年增长53.5%。我们出台支持扶持政策,推动企业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转变。利通液压近两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价值提升了近10倍,一举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五是常态化开展创新生态评价,优化创新的“朋友圈”。我们围绕重视程度、研发投入、高新企业数量、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试点等5个方面,对各县区各部门进行工作评价,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完善提升,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面贯通、融合互动,人才、金融、土地、数据要素加速汇聚。
    今后,我们将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推动创新往高处做、往深处做、实处做,将创新打造成现代化漯河建设的最强动力和最鲜明标识。谢谢!
    新华社记者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工作目标,安排部署了“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万人助万企”活动等重点工作,请问漯河市是如何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执行力建设,保障“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总体要求的落实的?谢谢。
    中共漯河市委书记刘尚进
    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明晰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奋斗目标、战略方向、战略重点和战略路径。为推动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漯河落细落实,我们注重从工作机制、作风保障等方面入手,确保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漯河得到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指挥部+工作专班”机制抓大事要事。把领导分工、领导精力和干部资源向中心工作集中,市委常委分别担任“十大战略”指挥部指挥长,32名市级领导任副指挥长或重大项目专班班长,抽调166名优秀干部充实到攻坚一线,谋划实施系列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清单化、工程化、项目化推进,既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又只争朝夕、倍道而进,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二是坚持用好“五个周例会”机制跟踪破解难题。2018年以来,我们围绕解决产业和城市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816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