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得闲,读《三国演义》,结合电视剧欣赏非常有趣,也与以往感觉不同。
记得首次看书还是高中时候,当时只为“装b”,强忍无聊看一遍,几无感觉,倒是被半文言文的描写弄得昏头转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名著的味道逐渐品尝出来。再读之有了些许感慨。
首先,书中人物很是生动,这就很值得研究。近几年我也尝试写小说,可对比起来,用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描述当真无法与《三国》相提并论。这书中每一句话就可以刻画出一个人之性格形象,甚至连带着那人的命运也一同写出来,让我明白写书当真不用面面俱到,写人甚至不用刻意描写任何心理活动。
这种精炼的写法让人着迷,因此我想如果可能,可模仿此书再写一部作品,权作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书中人物刻画的精确,也太贴近现实生活。一本名著就是要贴近生活才能传承延续,书中似乎每一个人物在如今都可找到相似之人。
如曹操,开始时是有志青年,为国家为君鞠躬尽瘁。在董卓身边做卧底,刺杀不成幸运逃脱,之后招兵买马立志以图未来。也曾联合各路诸侯讨伐逆贼,虽败犹荣。
这是作为英雄该有的过往,但曹操也很矛盾,当初为国尽心,等到自己有了实力、势力又挟天子以令诸侯。
人或许免不了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正如当今的社会,你我皆是如此。
曹操也是惜才之人,关云长、典韦、徐元直、郭嘉,这些文武大咖都深深吸引着他,可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个规律连曹操都不能挣脱。人才又似乎总与他保持距离。真是想得而不可得,难受至极。
破刘备后爱惜关羽,做关羽的舔狗却终究一无所得,应了那句“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偶然得了典韦,路上无敌的大将按理说戏份应该颇多吧,可是没多久就挂了,还挂的特别憋屈。
钟爱的谋士郭嘉英年早逝,赤壁战后还忍不住思念郭嘉在时的幸福时光。
这样种种“不可得”就发生在这位一代枭雄身上,曹老板也真是不容易啊。
对于人才之问题,曹操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手下战将无数,智将也不少,且他本身就文武双全。不幸的是那些顶尖人才似乎都看不上他。曹老板是想得而不可得,比他幸福的多的袁绍就不是这样了。
按家庭条件,人家袁绍四世三公,妥妥的豪门世家,是当时最牛叉的一匹人了,不然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也不可能推举他做盟主。
可是袁绍这家伙不争气,优柔寡断糊里糊涂,他的条件要是放在曹操或者刘备身上那早就统一大汉天下了。
这也是现实中某些人的写照,酒囊饭袋的富八代,靠着祖上阴德坐在高位上,这样的人就是让人生气的,因为他们的某些行为在普通人看来真真不可思议。
你说他手下明明人才济济,却不会运用。反而是人才越多他就越倒霉,到最后倔脾气上来了又把自己更快的害死,当真是坐在金山上捡垃圾,暴殄天物啊。
自曹操得了袁绍的地盘其实就已经奠定了统一大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身就掌握了“名正言顺”的最高话语权,再吞并袁绍的大批人才兵马,天下哪还有别人的活路,统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江南孙权是幸运的,有长江天堑阻隔,诸侯中几乎是唯一的水战大佬。他是占据地利的,靠着父兄基业在三国中反复横跳,但是整个东吴都很奇怪,或者说都很愚蠢。作为上帝视角的读者都看的出来,东吴文臣集团没一个有用的,张召等辈投降派就不用说了,曹操一来还没打就喊着要头像,要不是在三国时代这样的人早就死八遍了。有点脑子的鲁肃也仅仅是个合格的守家之人,担不得扩张大任。可更奇怪的是这样的人居然能在东吴统治阶级中躺平那么久,此现象似乎也是作者的伏笔,预示着东吴的失败。
而东吴的武将集团也没好到哪里去,真正有闯劲儿的还是孙坚孙策时的老陈,新一代的武将真没有能撑起门面的。一个周瑜似乎就是东吴的脊梁骨,没了也就没骨气了。
到后期三国鼎立时居然还反复横跳,唇亡齿寒的道理真就不懂吗!纯粹是自作孽啊。
再说刘备,毛病也不小。起初的刘备真是雄姿英发,虽然漂泊半生,但自从三英战吕布之后,到了哪里都能承受别人的夸赞。没办法人家是最强流浪兵,又是口碑最好的刘玄德。现在人们看书似乎只记得刘备哭哭啼啼,实际上前半段的刘备可是妥妥的大男主。武力值上人家三英战吕布,智商常年在线,带兵打仗以少胜多是家常便饭。更关键的是人家口碑好,为人仗义,是真仗义。记得刘备说过“不论我是借来兵还是借不来兵,我必定亲自到场。”这份豪气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只不过自从诸葛亮来了之后刘备就退居幕后,安安稳稳做他的刘老板了。整天除了搞那些令人恶心的“过份道德”之外就是用眼泪收割一波波韭菜。
到最后更是因为本身的狂傲以致兵败如山倒,失去了本该继续的伟大征程。
三国演义真的很有意思,这几个重要人物粉墨登场,到最后却又被司马家偷塔成功,当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