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实践与创新
我当班主任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了,多年来每带一个班都有类似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学困生多,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较差。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响应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基于“平等课堂”模式下,我开始在班里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创新,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将我班进行学习小组建设的情况与大家共享。
一、组长领衔,交叉管理
合作学习小组始建于我接班后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后。当时,我最头疼的问题是作业问题,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小组构建原则,我依据测试成绩与行为习惯,把学生划分为四个层次,全班8个学习小组中,每个层次的学生各一人。学习小组建立起来后,我指定学习能力较强的为组长,为了防止包庇行为的发生,8个组长交叉管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我指导组长以表格形式从作业内容、作 业上交、作业评价、作业订正等几方面对组员进行管理。然后,我还指导每个小组起好自己的组名、定好本组的口号,把组员的表现记在小组学习过程记录表上。每周一张表,每周汇总评价一次,由学习委员和团支部书记进行管理!我不定期检查小组学习过程记录表,并每周评选个人表现得分前十名和每小组得分第一名,以及总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进行小奖品奖励一次并在家长群拍照表彰,彰显庄重感和仪式感,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荣誉感!

二、个人量化,相互促进
小组建设必须要设置评价机制,不能以学习成绩分数为依据,而是以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促进进步为主,提高中下层次学生的主动性为主!为此专门制定小组加减分评价机制,对小组内每个人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每个组员有相应的基础分,比如:上课积极举手并回答了问题的有加分,早读读书声音较大态度认真地有加分,有好人好事乐于助人的有加分,值日卫生打扫干净彻底的有加分,等等!当然对于表现不好的地方相应有扣分规则。这样一来,埋怨少了,竞争多了。尤其是跨梯度的竞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班里每周都有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出现,学习的快乐也初步呈现。但是,一学期下来,尖子生脱颖而出,学困生困居原地我对小组学习还是有疑问,怎样让学困生有所改变?这又是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分层指导,全员进步
关于学习小组的建设中出现了尖子生脱颖而出,学困生原地踏步的问题,于是 我重新设定了建组方案:角色定位、角色招募、多边选择、合作互助。我把小组成员中个人量化得分较低的同学配备“小师傅”,让“小师傅”带动后进生,帮助他们改正学习行为习惯,对后进生进行引导。其次,组内个人量化评分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分。例如,全班分为三个基础等级 ,第一等级基础分是70分,第二等级基础分60分,第三等级基础分50分!对于班级后进生的基础分相应地加以照顾,这样一来每周的量化评比中涌现出了更多的中下层次的学生,对于中下层次的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小组建设“个人量化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的初衷。全班的学习表现 ,班级班风明显得到改观!


学习小组评分细则

师徒结对

学习兴趣小组基础分

学习小组周评分总结

学习小组周表彰
(临湘市第七中学 夏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