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年农历二三月份,镇上或者大点的集市上都会有庙会,有戏曲班子、有歌舞杂技,当然还有小孩子喜欢的各种小吃美食,热闹非凡。说是庙会,其实只是泛称,我们那里可没有香火鼎盛的寺庙道观,正式说法应该叫做某某集市物资交易会,就是方便大家在年后春耕时节交易各种物资的集会,我们那边一般也说“哪哪有会”或者“去哪赶会”。

庙会一般都是三到五天,正式开始前半个月会专门安排人到附近县城、乡镇张贴通知,大致意思就是定于什么时间在哪里举行物资交易会,希望大家周知,届时前去云云,为了吸引群众,一些传统的文艺表演活动属于固定内容也会被写进去,大致就是大戏几台、歌舞几台、杂技几台。可别小看这个,每年春季很多地方都会同时举行庙会,哪个热闹、哪个成功最后都是以请的戏班和吸引的歌舞团体数量多少为评判标准。小的庙会一般都是两到三台戏,多的也有八台、十台的,这些戏台班子之间聚在一起也会彼此有较劲,哪边戏台下聚集的人多,叫好喝彩的多,主办方会根据现场反馈给予额外的奖励。

庙会大概是一年里除了春节集市上最热闹的时候,大人们忙着购买农具、布匹和一些不常见的物件,还要算着时间去戏台下抢个好位置过过听戏的瘾。小孩子则忙着三五成群去玩他们的,零花钱充裕的可以去看个杂技表演,少的也可以买点平时不常见的零食,再沿着集市这头转到那头四处看热闹。记得那时候玩得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老式弹子机,和现在游戏厅那种弹子街机很像,不过是木质的,拉动机括弹子随机落下,对应的槽内有价值不等的奖品,飞镖转盘则更不用介绍了,扎在转盘那个区域,就有相对应的奖品,不过一般也就是糖豆、小纪念品,反正商家肯定是不会赔本的。

我们老家的庙会是每年的阴历三月十五,与别的地方有一点不同的是,多了一项文学书法展示的内容,镇上中学会在每年庙会时候提前举办相关竞赛,大致分为书画、诗词、文章等几个方面,等办会那几天会在集市显著位置的墙上用大字报的形式张贴展示,下边标注着学生姓名、班级和荣获奖项,我也不知道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反正学校颇为重视,大概是想向附件的乡亲彰显学校的教学成绩和鼓励学生的学校进步的积极性吧。我上学的时候也曾有一次写的小文章被张贴表扬过,自己真的是小小骄傲了一回,庙会那几天什么也不干,每天都要过去走一圈看看,生怕墙上的纸张被风刮掉。

现在偶尔去乡下还能见到庙会,一样的热闹非凡、一样的人来人往,只是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反倒觉得这些年流行的戏剧慰问下乡,单纯的听听戏,更有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