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德的论文100篇有出处,关于师德的论文100篇有出处嘛!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七日,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我背着一口小木箱,一床棉被,来到了一所即将撤并的初级中学——木龙公社核桃坪中学,这里不通公路,山大人稀,全校两个教学班,二十四名学生,五名教师,一栋三间土木结构的教学楼。校园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接待我的邓校长热情地把我引进了一间大约十五平米的板壁房,告诉我:这就是你的寝室。房间里光线昏暗,走进房间,我努力让双眼尽快适应房间微弱的光线,慢慢能够看清物体时我发现:满屋蛛网活像一个现实的“盘丝洞”,墙壁上翘起的糊墙纸像深秋枯黄的树叶,风一吹就唦唦作响,楼面上堆积着半尺厚的垃圾,一张歪斜的办公桌,一根两条腿的板凳,一块木板(可能是原房间主人搭铺用的),除此别无它物。这就是我入职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从事教育事业的起点。从那时起,我就以一个18岁的公民身份加入了人民教师行列,变身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是从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一个信念——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尔后四十余年,凭着顽强的精神,执着地信念,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超凡脱俗的贡献,但回首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回想孩子们一个个灿烂的笑脸,回忆那一幕幕感人的瞬间,心中总会荡起一阵阵幸福的涟漪。

1981年秋期我被安排任教初中一年级语文,兼任该班班主任。这个班共有17名学生,都是家庭没有能力转到外地读书的困难学生,他们不仅生活、经济困难,学习能力更是没法形容,特别是不会作文,每次习作都写得稀里哗啦,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句不成段,段不成篇。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呢?我求教于邓正兰校长,邓校长分析,这些学生家里穷,无钱买书,读的书太少了,脑子里空空的,要想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只有想办法让他们多读点儿书。我深以为然,但在哪里给他们找书来读呢?于是,我想到了“寻章择句”。因为我平时读书有一个习惯,喜欢把书中好的句子,好的段落择抄下来,久而久之,积累了厚厚一大本。能不能把这些东西通过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呢?邓校长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有了校长的支持,我马上行动起来,首先把零散的择抄笔记进行分类整理,共归纳出七个大类,三十多个小类型。然后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进行刻写、油印。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著”——《锦句拾零》就“出版”面世了,学生人手一本,每天利用早晚自习进行朗读、背诵,一个学期以后我惊奇的发现学生的习作水平真的的提高了,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在这个学校工作了一年,这一年我不仅学会了备课、批改作业,还学会了刻蜡纸、鼓捣油印机、发煤气灯、用棕树板做排笔、劈柴挑水、生火做饭等技巧,可谓“首战告捷”。

1982年秋核桃坪初级中学和另一所初中合并了,我离开了令我心酸又欣慰的学校。走上了故县坪小学的中层管理岗位,从此我便辗转于故县、申家、木龙、鼓楼,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这期间,我团结和带领全体老师,身先士卒,克难奋进,不仅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而且很好的完成了扫除文盲、一无两有、三新四化、普九、普室等时代政治任务。那是一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运输靠背”的年代,山村基础教育的艰辛难以想象,冰雪覆盖的山村小路上有我和老师们为学生背运教科书的身影,烈日炎炎的田间地头有我和师生支农洒下的汗水。自力更生,艰苦建校,改善办学条件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解决申家湾中心小学近两百名师生的饮水困难,我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在老乡的指引下,终于在一处深山老林的岩洞里发现了一股清澈的泉水,但这个位置离学校的距离大约两公里,通过测算:引来这股泉水需要胶水管一百公斤左右,沿途要通过五个农户的山林和农田,我首先向党委政府、社会爱心人士寻求资金支持,接着与农户进行沟通协商,继而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动员家长义务出工开挖管道沟,然后到秭归城购买水管,用客运车托运到秭归磨坪乡,再由我和五位男教师用背篓从距学校二十公里开外的磨坪背回学校。通过全体师生、全体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终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迎来了清澈的泉水,当泉水哗哗的流进校园时,学生家长自发地燃起了鞭炮,听到哔啵的鞭炮声和哗哗的流水声我流下了眼泪。学校布局调整后,申家湾中心小学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这股清泉依然长流,这项工程至今依然服务于当地百姓。

2006年秋期我被调任野三关镇青龙桥小学(原巴东县希望小学)教务主任,任职后我恪尽职守,力求将工作做的更好。主管全校教育教学工作,任教两个六年级班数学,白天进行教学工作,晚上完成教务主任的常规工作,两方面工作都取的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连续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所任学科在期末全镇组织的期末统一考试中获得全镇第二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同力协契,在这个岗位上我一干就是11年。2019年我被认命为野三关镇青龙桥小学副校长职务,分管学校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工作。

扎根教学第一线是我的执念,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脱离教学,一直没有间断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一直没有淡化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2006年秋,学校的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我家乡的学校——柳树坪小学与鼓楼小学合并了,原在柳树坪小学就读的学生中有七名同学面临着到底去哪里入学的困难抉择,不管是选择到鼓楼、榔坪还是野三关集镇入学,都需要家长往返数十公里接送,这对一般殷实家庭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对居住在大山里,打工务农的农民来说却是令人焦虑的大事。为了解决这几个家庭的困惑,我主动提出将这几个学生转到我任教的学校来就读,接送任务由我全部承担。每周末我将这七名学生送到车站,让他们上到回家的客运车辆并与客运车司机交接妥善后自己才回家,每次上学时都要联系车辆一同把学生带回学校,一直到这七名学生先后从青小毕业进入高一级学校。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精心培养,这七名同学中有六名考上了大学,其中的崔姓同学在高考中斩获全州文科状元,实现了就读北京大学的梦想。

2017年秋我任教六(2)班数学,班上有一名李姓同学,该生学习成绩差,思想品行差,经常和老师顶撞,和同学打架,还有小偷小摸的坏毛病,老师怕他,学生厌他。我进行的第一次数学检测,他只是在试卷上鬼画桃符似的写了个姓名,其他什么也没写,难道真的无可救药了吗?我发誓:一定要把他转变过来。于是,我开始了对他的跟踪观察。一天早餐时我发现他在餐厅一个垃圾桶跟前转悠,不一会他就独自在旗台上坐下来,津津有味的吃着什么,我悄悄走到他身边,发现他正在啃着一个馒头,左手还拿着一个。我明白了,原来他是在垃圾桶里寻找其他同学吃不完丢在垃圾桶的馒头。他为什么要这样?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到我办公室里去吃吧,那里有开水,边吃边喝怎么样?他用游移不定的眼神看着我,很不情愿的跟着我来到办公室,我给他到了一杯开水,然后问:为什么要捡垃圾桶里的馒头吃?他接过水杯后低下头哭了起来,哭了一阵后向我说明一切,原来,他的爸爸几年前给别人装车不幸被滑落的的木料砸伤,不治身亡,父亲去世后妈妈跟着别的男人生活去了,现在就是他和一个未满18岁的哥哥一起生活。哥哥年幼,挣不了多少钱,每个星期给不了多少生活费,而他每餐一个馒头吃不饱,没办法只有捡别人剩下的馒头来填饱肚子。听了他的叙述,我鼻子一酸,一滴眼泪不争气的滑落眼眶,爱的缺失是这个孩子的心结。从此我就对这个孩子格外关注,经常在公开场合表扬他的优点,偶尔给他几块零用钱让他买快餐面,用文印室废弃的白纸给他做草稿本,还在班上设立数学学科进步奖励,哪怕他只考了三十多分,只要他较上一次有一丁点进步,我就自己拿钱买奖品给他发奖。漫漫地,他转变了,擦黑板、倒垃圾、关电灯、打扫卫生等等,哪里都有了他的身影,这就是爱的力量。

我特别关心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这既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义务,几年来,我先后对数十名新进教师和代课教师进行了培训。采用了学科培训、专题讲座、听课议课、个别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手把手指导和培养的陈雪丽老师、谭张林老师已成为我校的教学骨干,推荐和培养的年轻中层干部谭学涛主任已成为我校的优秀管理者。我的务实作风、仁爱情怀、敬业精神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

如果有人问我:师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师德就是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师德就是融洽和气,互帮互助;师德就是一片丹心、一生劳累;师德就是永恒的执著、坚强的信念、不懈的追寻、实际的践行。教师的工作平凡、平淡,然而崇高的风范正是在平凡的本质中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见崇高,才能将“师德”二字写得更伟大,更壮丽!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青龙桥小学 余家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3068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23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