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中央党校理论文章汇编

中央党校理论文章汇编
(16篇)

目录
    1.破除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误区 2
    2.推动共同富裕需把握五个关键词 7
    3.高举人权旗帜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11
    4.如何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19
    5.把握加强党性修养的逻辑 23
    6.科学把握“十个明确”的重大意义和实践伟力 30
    7.充分发挥保障民生对稳住经济的重要作用 40
    8.《摆脱贫困》的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 44
    9.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48
    10.不断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 54
    11.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 61
    12.科学评价干部政绩 促进干部更好担当作为 69
    13.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78
    14.全面把握“历史自信”的构成与意义 86
    15.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95
    16.改进和完善新时代党员理论教育 104
    

破除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误区

    ***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澄清模糊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合力,并付诸卓有成效的行动。
    一、消除基本内涵上的片面认识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要破除认识误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全民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覆盖面而言的,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
起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表现在收入水平提升和收入差距缩小上,也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富裕。全面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内容而言的,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以物质富裕来概括共同富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促进共同富裕,既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又要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需要齐抓共建、相互促进、同向发展。
    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共建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而言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共建的过程就是实现共同富
裕的过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同富裕不是“养懒人”,不能“等靠要”,“躺平”只会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远。惟有奋斗和辛勤劳动,不断积累社会财富并创造有利条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渐进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富裕。渐进富裕,是就共同富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要看到,各地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上会有差异,不可能完全同步;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可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共同富裕,既不要裹足不前、该做的工作也不尽力,也不要吊高胃口、好高骛远,要坚持循序渐进,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性。
    二、澄清实现路径上的模糊认识
    在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矛盾,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澄清模糊认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共同富裕,做大做好“蛋糕”是切好分好“蛋糕”的现实基础。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 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持续不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厚植共同富裕基础,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既要强调国有企业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强调民营企业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现共同富裕,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首先,初次分配是基础,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 来,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从总体来看,初次分配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给每一个奋斗者以公平的机会。其次,再分配是关键,要加大税收、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以此缩小收入差距。最后,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强调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不是劫富济贫,而是要借助一定的制度安排,激励人们自愿捐助回馈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是“持久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同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明显,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突击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步一步、久久为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在实践探索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而更好绘就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推动共同富裕需把握五个关键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正确认识和把握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路径,在实际工作中需把握以下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需要看到,发展是富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根基。我们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锚定这些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绝不能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持久动力,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共同”。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要从全局上来看。对此,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同”与“富裕”的关系。“共同”的范畴是指全域推进、全程推进,是目标更是实践过程;“共同”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中的每一个人,也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共同”。“富裕”的内容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对此,需根据各地区发展基础和实际,扬长避短,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调整部署落实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和具体方案。
    第三个关键词是“差别”。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让所有人都同样富裕,客观上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涉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只讲效率不要公平,
不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也背离社会主义的初衷;只求公平不要效率,搞平均主义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和技能。特别是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蛋糕”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
    第四个关键词是“渐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看到,我国发展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由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由中等收入国家跃升为高收入国家是一个渐进过程,需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推进。一是不同群体循序渐进。共同富裕不是指所有人同时富裕,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同一人群实现富裕的时间也有先有后。我们需要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人群带头致富,鼓励支持示范区先行先试。二是不同内容循序渐进。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渐进富裕。三是不同地区循序渐进。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各地区齐头并进,各地区需要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自要素禀赋,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第五个关键词是“共享”。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现象的出现,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具体来看,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要做到人人共享各方面建设成果;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高举人权旗帜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发展人权事业,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尊重和保障人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观点,指导我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人权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人权、如何发展人权以及如何开展国际人权合作与国际人权斗争等问题,指明了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方向。
    一、中国共产党是人权的捍卫者和促进者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权思想诞生于启蒙时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对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发挥过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资产阶级人权理论进步意义的同时,尖锐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抽象性、片面性和虚伪性,认为资产阶级“人权本身就是特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权只是漂亮的口号和言辞,只能由一小部分人享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消除阻碍人权实现的政治经济条件,推动全体人民真实、平等地享有实质人权。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中国人民享有充分人权 而努力奋斗。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一系列争取人权的纲领和主张,保障工人、农民和妇女权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实施了包含诸多人权保障条款的施政纲领。高举民主和人权旗帜,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广泛的平等;进行土地改革,铲除封建统治的基础;实行妇女解放,维护了妇女人权。改革开放以来,党自觉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执政和自身建设之中。党的十五大提出“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党的十六大重申“尊重和保障人权”,党的十七大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写入大会报告,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同时,建设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4年宪法修正案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推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权的最大捍卫者和促进者,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权发展道路必须根据各自国情和本国人民愿望来决定”,“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人权事业都要按照我国国情和人民要求来发展”。人权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评判标准,中国共产党从现实国情和人民要求出发推动人权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人权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联合国的人权文件和联合国通过的国际人权公约中。中国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原则,承认联合国人权文书确定的基本人权规范,尊重《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人权保障义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人权问题,认为在中国实现人权理想、实现普遍人权,只能从具体国情出发,只能采取符合中国实际的具体形式。党充分考虑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主动适应人民发展要求,致力于有计划、有步骤和分阶段地发展人权事业。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精神,坚持把人权普遍性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为中国人权进步和国际人权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人权发展的核心理念。中国要实现的人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普惠性人权。***总书记指出:“一国人权状况好不好,关键看本国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这是检验一国人权状况的最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和政府发展人权事业,加强人权保障,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较短时间内使全体人民人权保障水平得到整体性大幅度提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幸福感日益增强。
    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权是指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存条件获得基本保障的权利。发展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总书记指出,“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生存权、发展权是其他人权的前提,只有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谈其他事情。中国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最优先的任 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力保障,为协调增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人权涉及范围广泛,各类人权相互依存,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是人权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总书记指出,中国“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的同时,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14亿多中国人民在人权保障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的人权状况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
    不断提升人权法治化保障水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当前,中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涵盖人权保障各层面的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备。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不断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和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落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三、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
    ***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要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广泛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人权交流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发展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促进和保护人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各主权国家应当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人权问题进行平等对话和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国际人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商量,全球人权治理体系要由各国共同建设,人权发展成果要由各国人民共同分享。
    深度参与国际人权合作。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领域活动,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人权治理体系,为推进 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参加了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国际人权文书,在国内立法等方面注重与国际人权文书规定相衔接,按照国际人权文书规定提交履约报告并接受审议。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深入参与有关人权机制工作。自1982年起,中国一直是人权委员会成员国。中国五次当选人权理事会成员,接受了三轮国别人权审查。多名中国专家出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和形势工作组成员,担任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等多个多边人权机构或专门委员会的委员。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专门机制的改革,在促成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设立的磋商和表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供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动参与创设国际人权规则与机制,参加《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重要人权文件制定工作组会议,提出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的理念和主张,引领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2017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的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6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中国提出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发展促进人权”理念被引入国际人权体系。2021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中国提交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呼吁各国在人权领域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加强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促进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开展国际人权斗争。中国一贯主张人权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保护人权,首先应由各国通过国内立法来实现,国家主权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强烈反对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总书记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有人权,不能以别的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更不能搞双重标准,甚至把人权当作干涉别国内政的政治工具。”中国坚决反对美西方对中国的抹黑污蔑和不实攻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揭露和反驳美西方制造的所谓“中国人权”谎言,挫败反华人权提案,通过反映中国立场的人权决议,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政府通过发表人权白皮书等形式,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最新进展,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权发展的理解,不断为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贡献。

如何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稳经济、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系统全面地部署13项举措,力促外贸保稳提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对此要充分认识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重要性,坚持科学判断,精准施策,通过保通畅、促创新、建市场、抓落实,坚定不移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坚持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外贸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既体现在“质”与“量”上,要实现外贸规模更大、质量与效益水平更高,又体现在政策上,推动外贸政策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既要保障进出口规模的基本稳定,又要着力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还要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坚持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现实需要。
    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实现稳步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当前,外贸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稳提质还面临不少压力。从国内看,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出口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物流运输畅通带来较大影响。从国际上看,各国疫情反复、地缘冲突不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受阻、海运物流成本上升等因素都对我国进出口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任务依然艰巨。在此背景下,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坚持推动外贸保稳提质,要辩证地看待“稳”与“质”的关系,做到以稳促质、以质增稳。“保稳”重在抵御冲击,最大程度降低不确定性对外贸的影响;“提质”重在转型升级,不断开拓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使外贸发展保持强劲动能。二者虽重点不同,但彼此联系紧密。“保稳”是“提质”的重要基础,外贸形成规模效应后可以摊薄产业链供应链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提质”是“保稳”的根本保障,国际贸易竞争根本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外贸提升质量有助于抵御外部冲击及短期风险。因此,要做到“保稳”与“提质”两手抓,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共同服务于对外开放大局。
    一方面,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事关外贸采购、生产、运输等关键环节。一是要保生产供应。加强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保障,解决企业用料、物流、用工难题。二是要保运输通畅。全力保障物流运输畅通,疏通海空港等集疏运,提高作业和通关效率,加强同国际航空航班、货运班列等的对接与协调,利用好国际运力。三是保产业链稳定。进一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支持劳动密集型外贸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此外,还要积极运用财税金融手段,加大对外贸企业保险、信贷、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促进外贸主体、业态、平台、市场创新发展。“提质”的核心是创新,要鼓励企业开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贸易。推动跨境电商提质增效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加强政策指导,支持海外仓企业发展,建设智慧物流平台。同时,既要利用好既有的贸易平台,探索线上交易新路径,又要加强外贸平台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进口促进平台培育建设,不断提升进出口产品质量。
    要看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从国际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可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从国内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有效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全球要素资源引力场,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为我国 外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下,各地各部门正密集出台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相关举措,最重要的是加强系统观念,做好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统筹协调。既要防止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政策合成谬误,也要防止将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形成分解谬误。要树立“一盘棋”意识,加强各地各部门协作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把握加强党性修养的逻辑

    ***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共产党人的终身必修课。
    一、理论逻辑:加强党性修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鲜明体现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政治追求。政党是由一个个党员构成的,党性要通过每一个党员来体现。评价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要看它是否由先进分子组成、是否有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要看它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否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也要看它是否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初期,就要求每个支部对它所接收的成员的品质纯洁负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各国工
    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列宁在创建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过程中要求:“要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毛泽东同志指岀,要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只有不断锤炼党性修养,砥砺前行,矢志不渝,才能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把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为准则,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二、历史逻辑: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
    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饱经风霜而巍然屹立,千锤百炼而更加强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把党性修养摆在突出位置。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纪律”单独作为一章,规定了党员应遵守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这是我们党加强党性修养的初步尝试,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奠定了基础。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党性作为“特殊的问题提出来”。1941年,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首次对中国共产党人党性锻炼提出较全面的要求,指出“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用整风方式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范例。1945年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围绕进京“赶考”、做到“两个务必”加强党性教育,解决了革命胜利后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和腐化堕落危险。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坚决“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1956年党的八大强调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加强党的建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围绕加强党性修养进行的党的自身建设,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在推进党员干部党性锻炼上取得明显成效。***总书记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中央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强党性修养的党内法规。这些重要论述和制度文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使广大党员干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坚定,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实践逻辑: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的必然要求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党面临的风险考验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加强党性修养是进行伟大斗争、应对风险挑战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国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涉及矛盾的尖锐性前所未有。从党情看,党自身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年底,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基层组织493.6万个,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年轻党员缺乏党内政治生活历练,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有待加强,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复杂、尖锐严峻。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党性修养也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升,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的:“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
    世情国情党情变化越复杂、风险考验越大,就越要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没有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有没有善于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是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但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就在忘记了初心使命,丧失了理想信念,丢弃了党性。党员干部要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加强党性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党员干部一生的必修课。党员干部要努力修好党性教育这门“心学”,始终用党性原则修身律己,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党忠诚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站得稳、靠得住。唯有如此,才能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始终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坚强领导核心。

科学把握“十个明确”的重大意义和实践伟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原创性思想、发生的变革性实践、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十年来,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
    一、“十个明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是对新时代的实践总结也是理论概括
    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出发,深入认识、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新时代在发展中继承,又在继承中发展和创造。没有革命的开天辟地就没有后来的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同样我们巩固革命、建设、改革的成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发展规律意义上理解,思想是积累的过程也是
    创新的过程。***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形态,是实践的,也是理论的,是百年历史发展逻辑之必然。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二、《决议》提出的“十个明确”,是对新时代的实践总结也是理论概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
    第一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大优势,是其他方面优势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第二个明确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总目标和总步骤的提出,不仅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还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阐明了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逻辑。
    第三个明确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基于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什么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什么。“人民”二字,重若千钧,其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信念和价值取向,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着力点,进一步丰富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实践要求。
    第四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总的战略设计路线图,也是整体部署的任务书。《决议》对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任务和目标要求的概括,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深刻认识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深入把握蕴含其中的整体性、协同性、动态性要求,全方位推动各项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五到第十个明确,是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五到第八个明确,分别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 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四个明确也是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其中前三个目标要求是在制度层面,后一个是在实践层面。第九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指出了我国外交在国际大局中的方向和定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尤为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与历史使命。
    第十个明确即“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 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明确,与第一个明确首尾呼应、相得益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贯通性。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战略方针,贯穿各项工作始终,起到全面性、基础性保证作用。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三、“十个明确”与十三个方面成就不可分割
    《决议》从十三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领会“十个明确”,要与十三个方面的成就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要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深化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论从实践中得来,实践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实际上,“十个明确”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总结;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实践概括,也是理论展现。正因为有实践的创新才有理论的原创。“十个明确”与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不可分割的。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要和丰富生动的实践联系起来理解把握。十三个方面成就基本上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中展开的。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也是丰富发展这一思想的过程。
    在十三个方面成就中的前两个方面成就,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围绕着执政党建设展开,两个“全面”是一体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只有确保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具备开创历史伟业的前提和基础。进入新时代,我们就推进反腐败斗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出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径。党通过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斗争,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只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更加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提出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个政治,首先是对党、对党的事业的忠心忠诚,体现在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具体行动力。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既是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规律的总结。
    在经济建设上,《决议》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概括,指出“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针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发展理念,提出符合实际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这是***经济思想的有力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决议》强调,坚持改革正确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激发人民首创精神,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在政治建设上,《决议》指出,党从国内外政治发展成败得失中深刻认识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总体擘画,提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大命题。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决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文化建设上,《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在社会建设上,《决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决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决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决议》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决议》强调,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党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在外交工作上,《决议》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十三个方面成就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是对其精神实质的鲜明揭示,也是其具体内容的丰富发展。从时代发展看,十三个方面成就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正在发展着的。这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充分发挥保障民生对稳住经济的重要作用

    ***总书记指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民生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要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稳住经济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民生关系党的性质宗旨,也关系扩大内需和高质量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稳住消费。
    近年来,消费的基础作用持续显现,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21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因此,稳住和扩大消费是稳住经济的重要基础。要让消费者愿意消费、有能力消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目前,我国民生建设还存在短板。补上民生短板,提高居民收入,不仅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消费潜力、扩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稳住预期。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会对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预期管理对于稳住经济至关重要。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这是稳住经济的客观基础。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有利于把稳住经济的信心和预期传递给广大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只要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增强其对各项稳经济政策的信心,从而激发出共同奋斗的力量,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稳住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为劳动力流动创造更好条件,可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增加生产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创新。创造条件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利于充分激发我国巨量人力资本的创新潜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投资。消费和预期的稳定,有利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扩大投资,从而稳住和增加供给。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兼顾当前和长远
    ***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事业不断 发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立足当下,又要兼顾长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
    立足当下,精准实施各项政策措施。受疫情影响和冲击最大的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及其从业者。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明确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比如,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到期后进行补缴,在此期间缴存职工正常提取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受缓缴影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对临时生活困难群众给予有针对性帮扶;等等。各部门、各地区在不折不扣执行、使政策更好落地见效的同时,还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推出更多保民生惠民生的具体措施。
    兼顾长远,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 撑。要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好。收入是民生之源。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尽可能减少人民群众因疫情所导致的收入损失。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要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切实发挥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网作用。健康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摆脱贫困》的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

    《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哲学内涵和经济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加快发展、摆脱贫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与***经济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同志的政治立场和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蕴含着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福建宁德作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是“老、少、边、岛、穷”的典型地区,一直以来,摆脱贫困、建设小康始终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愿望。
    《摆脱贫困》科学回答了扶贫开发“为了谁、依靠谁”的关键问题,即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实现闽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只有两个,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书中指明了摆脱贫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摆脱贫困》深刻体现了***同志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1988年至1990年,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同志就把脱贫致富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走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掀开了闽东人民向贫困宣战的新篇章,为改变闽东贫困面貌奠定了坚实基础。
    《摆脱贫困》字里行间凝结着***同志对闽东人民的深沉大爱和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发展经济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摆脱贫困,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体现。***同志在闽东工作虽只有两年,但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不懈怠。《摆脱贫困》多篇文章直接谈到经济发展问题,既有对整个闽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又有对畲族经济、闽东林业经济、大农业经济以及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
    没有发展,脱贫就是空谈。正如《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一文指出:“经济是基础是中心。经济稳定发展是社会稳定、人心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我们要牢牢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同志提出,闽东的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即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生产力区域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总书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思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经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发展成果,是指引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
    ***同志指出,“当前应该特别注意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哲学,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能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迷失方向”。《摆脱贫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关于如何认识贫困、摆脱贫困,***同志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并对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从而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径。“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闽东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知名的贫困地区。***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发展经济,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在他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物质贫困而导致人们“头脑中的贫困”,即精神贫困。对于精神贫困,***同志又具体区分了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思想贫困”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思路和方法,导致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不是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信念贫困”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缺乏向上的志气和行动的勇气。物质贫困、思想贫困、信念贫困三者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从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入手,***同志提出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精神贫困,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看待减贫,指导减贫实践,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强调,“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4222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27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