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与评估是核心期刊吗(高教发展与评估 投稿)

第四节 杰出人才产生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解析

——家庭、学校、社会、图书馆与个人

培养科学大师级的杰出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是实现科学发展、打造和谐社会的需要,不仅是教育界,还应该是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分解出与之相关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揭示出杰出人才产生的奥秘,找到杰出人才产生的规律,指出培养杰出人才今后努力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拟从产生杰出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五个问题进行论述。

1.产生杰出人才的家庭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的,何况是人。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最初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的理想起始于少儿时期,而这个时期人是离不开家庭的。家庭对于杰出人才的产生起到了最初的、最为关键的作用。

杨正瓴认为出大人才的家庭条件主要有三大类:

①在某方面已有较好基础的家庭。如对诺贝尔获奖者的统计表明,大部分人的爷爷一代已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父辈往往已在某一学术领域成为一流专家。

②就普通家庭出身者而言,一个重要的十分明显的标志是:父亲或母亲早亡者。一般以小孩出生后到10岁丧父母最为明显,而且似乎丧亲越早者,成就越大。如朱元璋(幼年父母双亡),牛顿(出生前丧父),孔子孟子(均在3岁丧父),哥白尼(不到10岁丧父),居里夫人(10岁丧母),释边牟尼(出生后不久即丧母)等,均为这类人的代表。

③父母双全的普通家庭,经常表现为早年灾祸不断者,青年时极不得志者。这是大人才的第三类特征。如爱迪生14岁被打聋,爱因斯坦考不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因患脊髓灰质炎症而致残等等。[1]

杨正瓴的观点仅就这三种情况本身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仅仅归结为这三种类型显得有些绝对化了,有些以偏概全。尤其是后面两条不能作为产生杰出人才的必备条件。健全的的家庭,幸福的童年,非但不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而是产生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正如下面一些例证: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例子很有说服力。他的父亲经营盐、颜料,经常利用所经营的原料做些化学试验,这在李比希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化学的种子。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父亲的作坊当助手时,每天晚上母亲都要听取他的自我表扬—这是最有效的使儿童进步的教育、强化方法。[2]他因为创立有机化学,被称为“化学之父”。

李时珍的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从父亲李言闻那里受到医、药学的启蒙后,就博览群书,认识前朝各代的医药成就了。[3]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杰出代表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现代不少心理学家们认为,七岁前特别是五岁前,是一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翻开杰出人才的传记,考查一下他们的童年,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中母亲对他们所进行的启蒙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杰出人才的母亲们在其子女幼年时有目的地讲故事听,一起玩游戏,启迪孩子的智慧。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小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就象报纸上连载的小说那样.每天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让歌德去想象。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这些故事丰富了歌德的知识,扩展了他的视野,培养了他的想象力。六岁半的时侯,他就能自己排戏,在小型戏台上演出,十岁时就开始自己写剧本。

父母对子女的熏陶还表现在个性、作风和道德观念上。杨振宁回忆说:“我本人的个性作风,受父母的影响很大,也许可以说,明显的影响,如学术知识,来自父亲。而不明显的影响,如精神气质,是来自母亲的。到现在我的年龄大了,从我和子女的接触中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对我的成长所给予的熏陶和影响。”

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是当代著名实验物理学家,曾荣获诺贝尔奖金。他的奋发进取,不怕挫折,顽强拼博的精神培养应归功于他的母亲王隽英女士。丁肇中孩童时期,王隽英常常告诫儿子:“你不管作什么事,一定要努力奋斗,要成为一个佼佼者”。丁肇中回忆道:“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我从不学那种好高鹜远的孩子:还没学会走路就要学跑,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当丁肇中因为文科拉了分,没有考上台湾大学,整天没精打彩时.母亲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安慰他:“考试失败,并不能代表前程的失败。”[4]26-27

爱迪生一生中的全部学校生活只有3个月。他回家后,母亲就做了他的老师。母亲给他讲完了罗马帝国的兴亡,又讲英国的发展,讲完了文学,又给他讲物理和化学。[5]76

2.产生杰出人才的学校

学生在学校受到了正规的教育,为日后成长为杰出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甚至还包括幼儿教育。

2.1大学前教育

不要小看幼儿园那短短几年的教育,就在此时在幼儿的心田里播撒了理想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中小学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文化知识的基础要打好,另一方面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还有体育,要锻炼身体,打造强健的体魄。

钱学森曾说:“(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6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这个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很深刻和现代化。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1922年起在北京师大附中担任校长。他坚决不同意把中学看做学生升大学的工具。他主张教育是为青少年的成长服务的。林砺儒的全人格教育思想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成长观。中等教育不应是简单的职业准备,而应当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陶冶,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林砺儒提出‘中等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少年人格之射线到各方面去’。这些话都鲜明地体现出林砺儒先生全人格教育的思想。当年北京师大附中的做法主要有:第一,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分数的奴隶。第二,大师级人物教中学。第三,高中开设大学基础课”。[6]

其实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大家都很清楚。问题是应试教育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素质教育是人们的理想,大家的夙愿,而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在用人单位的待遇甚至一生的命运,却是不争的现实。

2.2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如果出了问题,后果将是严重的。产生杰出人才的学校应该像钱学森所说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按照培养杰出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2.2.1入学考试

世界许多一流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却十分灵活,看重一个人对学术的热诚、个性和发展潜质。哈佛大学每年的招生甚至留出8%的名额招收那些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有特殊才华和突出表现的个性化人才。因为哈佛经过调查发现,在哈佛360多年的历史上,真正对人类对美国对哈佛贡献大的毕业生,往往都是这一类学生。看重的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知识的吸收,是使之变为精神和思考的力量,是用于创造并从中感到的乐趣。获取知识是必要的,但精神境界是其动力和方向,直觉、想象力和创造冲动远比知识重要得多。

2.2.2导师制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之所以保持世界一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把学生当作真实的人看待,设立导师制,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都能得到具体的指导。哈佛大学规定,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去获取作为受教育标志的核心知识和思维能力。加州理工学院生师比全美最低,平均3个学生就有一个老师。加上在校生只有2000人,校园又不大,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故其教育质量非常高。[7]

李政道说:“我指的‘一对一’,不局限于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可以‘一对三’、‘一对四’,但不能再多了。进行精英教育的学院可大可小,教育模式可以不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比例都维持在1:3,这是关键,我们国内的学校恐怕做不到。”[8]7

2.2.3学术自由

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日前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供学术自由。博里塞维奇分三点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剑桥大学经过了800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才被最终认可,因此大学在产生杰出人才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在这段时间中,“必须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这也是博里塞维奇强调的第二点。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先后获得89次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我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追求自身学术兴趣的时间和空间。”对此的一个诠释是,剑桥将“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明文列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可规避某些外部压力的空间。回顾历史,如果不是身处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剑桥,达尔文难以在英国的基督教环境中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在时间上,剑桥允许学者按自己的步伐开展研究,而没有“定时交作业”式的考核压力。博里塞维奇说,剑桥在聘任一位教授后,不会马上就要求他出成果,“而是有准备等上七到十年”。期间这名教授也许会发表一些文章,“但我们没有这种压力,比如说要求在某年年底前必须发表十篇论文”。第三点是,“把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置于其他任何事情之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质量总是处于第一位。[9]

刘胡乐指出:“我之不守规矩成就了我,那么是规矩错了还是我错了?我读大学、读研究生,都是业余的,不像你,是正规的硕士,正规的博士,一路正规上来。但是我读的书,我们这一代人所懂得的东西,对问题、甚至是学术问题把握的深度,不客气说,我在你面前有自信。你们这一代人在阅历上是不幸的,因为你们少读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杂书闲书。因为你们守规矩,结果怎么样呢?你们的思想不丰满,你们看看那些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哪个是像这样规规矩矩做学问的?大学必须有不规矩的成分才能够出现大师,这一点,那些大学校长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10]57

陈征平教授指出:“西方高等教育的规则就是淡化规则,让学生自由发挥、纵其想象,用这种方式去开发他们的思想,推动他们的创造。可是,中国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好学生’,大多已经习惯于‘符合’而不是‘创造’,学生觉得这个正确答案一定被老师藏在什么地方,只等我来找,殊不知创造性的成就是不会预先设置答案的。”[10]59

王达人指出:“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国家也好,无法抗拒物欲横流的诱惑,你们对待兴趣的态度就像是在钓鱼,只要一看到孩子对哪一方面有点兴趣,就拼命‘培养’他,把他培养得反胃,培养得憎恨这个东西,教育把人的兴趣给连根拔掉了。没有兴趣的人却能创新,这是弥天大谎,是天方夜谭。现在的学生‘乖’,恰恰说明他们是因为‘服从’所以才去学,而不是因为有兴趣。二是关于权力。现在的大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有太大的权力,而不懂得如何善用权力。前不久那个掌掴教授的事件说明了什么?打人当然不合法,但是年轻人在学术上没有话语权,不给他发言的机会,这个社会成了一个成功人士扼杀思想的地方。被扼杀的人一定会反叛,这是规律。我想提一个问题供你思考:当代中国的大学有没有哪个教授培养出了一个与自己的观点相矛盾的得意门生?恐怕没有。但是这个情况在西方是经常发生的,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开始了,今天就更多了。我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大学的活力所在。今天的大学、今天的导师,就是有了权力,没有了活力。什么权?话语权。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还没有这个勇气。老实说,你问我大学能不能兼善常人和异人,我的态度比较悲观。”[10]60-61

陈洪捷指出:“在博士论文的创新方面,我们是以二次创新取胜,而真正的原始性创新是我们的弱项。这与培养制度有关系,我们在制度上有很多限制,比如我们的学制是三年、四年,国外博士论文的完成时间是有弹性的,他们很多好的博士论文可能是用五六年做出来的。此外还有心态、科研政策的导向问题,我们常常希望看到短平快、见效快的成果,所以学生在选题时不大会去选择一些大问题、难问题。老师也不鼓励你这么做,宁愿你做一个在三年四年之内就能完成的题目,同样可以在SCI上发表,也算有创新。所以我们的博士生论文就常常会集中在这些短期能拿出成绩的课题上面”。[11]35

爱因斯坦认为,对优秀人才,一要给其自由,二要提供条件,三要鼓励。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说,大学教育,要给中才定规矩,给天才留空间。[7]

2.2.4学科专业划分

涂元季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按照苏联的模式,大学学科专业都分得很细。在钱老内心里面,他认为学科分得这么细,培养不出拔尖人才。他比较欣赏美国的那一套,就是理工结合。这源自他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的亲身体会。”

“钱老晚年认真思考过杰出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的观点也由理工结合发展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涂元季说,“他经常说,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科学家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创新的起点。理、工、文三者的兼收并蓄,这应该就是钱老心目中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吧。”[12]45

3.产生杰出人才的社会

一个能够产生出大师级科学家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是一个鼓励发明创造的社会,是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

杰出人才的出现,首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会出现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道理很简单。战乱年代,容易出军事家、政治家,而科学家、艺术家则相对少见。老子将这一点表述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

李时珍自己家没有多少藏书,在这方面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薪州城的顾、郝两家。他们都中过进士、做过高官,藏书丰富,辞官隐居后与李时珍切磋学问,常借书给他。[3]这就说明社会环境对李时珍成长所起的作用。

诺贝尔奖获得者、IBM瑞士实验室教授Heinrich Rohrer说:“科学家的任务是质疑被公认的知识、思想、信念和方法,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断向前沿挑战,这就需要科学家始终保持自由的心灵,而国家和社会则有责任为科学家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甚至允许科学家在探索中失败。”[13]

如果设置的学术禁区过多,不准质疑的东西过多,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产生出大师级科学家。

4.产生杰出人才的图书馆

李比希14岁时父亲介绍他认识了皇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使他有机会借到许多自己热爱的化学书。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消化着,如痴如醉地试验着、观察着、记录着。

玛丽(居里夫人)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不住在姐姐家,一方面因距离学校远要费时间,另一方面她不愿意成为姐姐家的累赘她在离学校较近的地方租一间阁楼,唯一的光线来自歪歪斜斜的天花板上的气窗;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暖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到图书馆关门才走。……她生活在书本的世界里,虽然饥寒交迫,但总觉得自己像一个坚忍不拔的探险家在一片陌生的海洋上探索前进。[14]

图书馆与杰出人才成长关系密切,实例非常多,不胜枚举。图书馆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最重要的场所。许多杰出人才在图书馆工作是一生当中不可或缺的经历。许多杰出人才在图书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许多杰出人才在图书馆得以安身立命、休养生息。许多杰出人才与图书馆有不解之缘,创建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研究图书馆。许多杰出人才善于利用图书馆,离不开图书馆。

一所能够培养出大师和杰出人才的图书馆的必要条件应该是丰富的藏书,愉悦的阅读氛围和适度的借阅空间,宽松的借阅制度,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充分条件是有高水平的馆员队伍,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先进的设备和服务手段,以及不断增长的信息的收集、储存与传播。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二者组合就构成了充要条件。

为了达到这样的充要条件,现实的图书馆必须做出重要的改变,使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体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保存与传播文化的职能、情报职能、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和文化娱乐职能。

5.个人努力与杰出人才的产生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杰出人才的产生归根结底离不开个人的发奋努力。吴永平指出当代西方思想家的素养特征是:“①广博的知识、高远的视野。②追求独特的个性,学术风格同气质秉性的内在结合。③善于接受他人思想的包容态度。④深刻的反思精神。”[15]

有人研究发现,世界320位诺贝尔奖得主具有如下共同的素质:①高瞻远瞩,抓住机遇;②勤奋努力,注重实践;③选准目标,坚持不懈;④排除干扰,勇往直前;⑤富于幻想,好奇心强;⑥兴趣浓厚,大胆探索。卢志文指出杰出人才共有的素质有:(一)刻苦勤奋,持之以恒。(二)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三)锲而不舍的注意力。(四)高度的自信心。[16]

茅卫东指出:真要说起来,杰出人才最终真不是谁培养出来的,他们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智慧与勤奋自然冒出来的。[17]

安宏林指出:站在伟人肩上是古今中外一切成大事业者的共同点。“入迷成才”乃古今中外一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又一共同点。比尔·盖茨如痴如醉地对电脑着迷,多年不衰,废寝忘食。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到晚上十点。古今中外一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是积累了超凡入圣的优势,然后取得惊世骇俗的业绩的。[18]袁隆平成才之路一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感;二为提高水稻产量百折不回的意志;三与同事、战友的合作精神;四为丰富的想象力。[19]

李比希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敢于表现自己;要从名师学习;要善于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玛丽(居里夫人)刻苦学习,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当大学毕业时,她名列全班第一。她曾说:“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激励自己,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应付一切……我的毅力终于占了上风。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面对任何困难,我决不屈服。”

鲁先圣指出杰出人才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①一个杰出的人才,必定是对知识和最前沿的技术充满饥饿感。②一个杰出的人才,必定是一个优秀团队的成员,是一个乐群的人。③悟性是一个普通人才成长为杰出人才所必须的条件。④一个杰出的人才,必定是充满激情的,必定时刻为自己的目标心潮澎湃,必定时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⑤坚韧是一个杰出人才必备的素质。⑥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无论处在哪一个人生的阶段,勤奋都是一个杰出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20]

丁钢把创新型人才素质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创新的工作能力; 三是精通某一知识领域; 四是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背景。 现在很多的科研攻关都需要团队合作, 但只有具备跨学科研究的杰出人才才有可能领导这样的科研团队, 从而做出创新的工作。[21]

个人努力是产生杰出人才的内在根据,不努力,条件再好也不行。努力了,条件不好可以创造。只有自己不懈地追求,旁人才有可能鼎力相助。“如果你真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22]意志能使人成功,意志能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

结语:培养杰出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图书馆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个人发愤图强。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我们需要的只是扬帆起航。目标已经看清,前途一片光明,我们需要的只是改变不良的习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你是父母吗?你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培养你的孩子。你是教育者吗?你要考虑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你是社会成员吗?你要考虑对杰出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你是图书馆员吗?你要考虑怎样对待你的读者,他也许就是未来的杰出人才。你是未来的杰出人才吗?你要考虑的是怎样刻苦努力继而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杨正瓴.何种家庭易出杰出人才?[J].百科知识,1999(5):11-12

[2]安宏林.杰出人才成长轨迹(七)——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J].人才开发,2008(7):51

[3]安宏林.杰出人才成长轨迹(四)——李时珍将随民族生命永存[J].人才开发,2007(12):49-50

[4]李吾道,郑福顺.杰出人才与他们的母亲[J].中国人才,1988(10):26-27

[5]郑福顺.杰出人才与他们的母亲[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75-78

[6]刘沪.杰出人才的成长有赖于优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9(12):8-9

[7]罗海鸥.抽象人制约杰出人才培养的教育人学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5-8

[8]李政道.李政道:培养杰出人才,需要“一对一”[J].河南科技,2010(23):7

[9]博里塞维奇.培养杰出人才重在提供学术自由[J].国际人才交流,2011(7):45

[10]董云川等.杰出人才与乖乖学子——关于大学秩序和学术自由的议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56-66,95

[11]陈洪捷.结合博士生质量调查,谈杰出人才培养问题[J].大学(学术版),2011(2):34-35

[12]孙闻.钱学森的人才忧思: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J].报刊荟萃,2010(1)45

[13] 刘仕森.高中教育要为杰出人才培养奠基[J].教育导刊,2008(3):23-25

[14]安宏林.杰出人才成长轨迹(三)伟人路难——从居里夫人的成功想到的[J].人才开发,2007(10):51-52

[15]吴永平.从当代西方思想家的素养特征看杰出人才如何造就[J].人才研究,1986(1):42-44

[16]卢志文.个性与杰出人才的特质[J].广西教育,2000(6):14-15

[17]茅卫东.还有谁在乎孩子是不是能成为杰出人才?[J].考试·综合版,2011(5):87

[18]安宏林.杰出人才成长轨迹——比尔.盖茨对我们的启示[J].人才开发,2007(6):56-57

[19]安宏林.杰出人才成长轨迹(二)——农业功巨袁隆平[J].人才开发,2007(8):54

[20]鲁先圣.杰出人才的关键词[J].半月选读,2010(1):50

[21]丁钢.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0(3):4

[22]梵度才.如果你真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

梵度才的蓝色咖啡馆.新浪博客.[2012-4-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7fe8d0100lebg.html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81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