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研讨发言: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做出上述论断的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A总书记明确指出:“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更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强调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准确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

(一)A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论述
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来临,具有坚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事业经历了快速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受市场化改革冲击、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步扭转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局面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条件十分有利;从理论逻辑看,在2010年前后,我国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大量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主导产业更替、产业结构升级、增长动力转换的时期;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来临,发展方式加快转型的时期;也是积极纾解社会矛盾,加快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现实逻辑看,我国长期面临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如投资效率低下、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等,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探索,推动了相应的政策转型:
“新常态”理论系统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条件、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入手,归纳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揭示了我国经济运行呈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明确要求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统领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政策框架。围绕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A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十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A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就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从而点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本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总书记为我国经济开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的药方,并明确了“宏观经济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支柱”政策框架。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书记又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框架拓展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七个支柱”,并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升级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新发展理念全面体现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的发展指导思想。它从多个侧面回应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A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变化。伴随着世界进入变革动荡期,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性因素明显增加。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A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眼点,是更好地统筹安全与发展,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和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二)过去五年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今年的“两会”适逢中央政府换届,《政府工作报告》系统回顾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提交了一份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过去五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中高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82万亿元增加到121万亿元,年均增长5.2%;考虑到疫情肆虐、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打压和遏制持续升级等因素,实现上述增长殊为不易。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财政收入增加到20.4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此外,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7.9%;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超过17%;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设立首批国家公园,进一步理顺重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亿,达到10.5亿人;深入推进医药采购改革,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多年来,全国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使上亿人实现安居;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2.5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13.6万公里增加到17.7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5万公里,新增机场容量4亿人次,发电装机容量增长40%以上。所有地级市已经实现千兆光网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宽带;
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还归纳了过去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具体如:创新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推进政府依法履职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等。上述十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既解释了过去五年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也预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走向。

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从质和量两方面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在当下意味着要稳定经济运行大盘、确保经济实现潜在增长速度。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测算,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人均GDP较2020年翻一番;只有达到一定的增长速度(2020-2035年间年均增长4.78%),我们才能实现上述发展目标;
其次,中国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崛起,不仅要依靠硬实力,更要充分发挥软实力。硬实力以经济、科技、军事为依托,增强硬实力固然离不开经济增长;而软实力也离不开较快的经济增长。无论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还是确保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睦安宁,都离不开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再次,在过去高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也积累了许多结构性矛盾和风险性因素。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只有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为深化改革、化解风险创造良好外部条件,才能实现安全发展,确保现代化进程不被打断;
最后,当前“扩大就业”、“稳定经济增长”任务艰巨,需要以更大精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确提出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去年以来,通过一系列减税降费、扩大政府投资、优化疫情防控政策等政策举措,我国经济增速在探底后逐步回升,今年一季度实现经济同比增长4.5%。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方面,我们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需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入手,聚焦总需求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着力发掘内需潜力,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一)恢复和扩大消费,推动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
首先,要推动受疫情冲击消费的恢复和发展。“新冠肺炎”防控政策调整优化之后,我国人员、物资流动基本恢复,过去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如旅游、餐饮、会展、宾馆、航空等产业快速恢复,带动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许多地方还通过举办展览会、烧烤节、演唱会、文化节,通过发放消费券、提供消费补贴等方式,促进当地相关消费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其次,要针对汽车、住房、绿色产品消费等重点领域,采取措施消除阻碍消费的制度性障碍,具体如:完善汽车消费税收制度,鼓励人们更多地购买、保有汽车;完善政策性住房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城市青年人、特别是外来人口的住房问题;完善绿色家电消费政策扶持体系,推进家电更新替代等;再次,要采取措施推动消费升级,促进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和消费新模式的推广普及。
居民增加消费的前提,是就业增加和收入增长。当前,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稳增长”,都必须把第三产业作为主战场。不久前,许多地方受淄博“烧烤节”带动,纷纷放开对街边摆摊的限制,在增加居民就业的同时,也使城市生活更有“烟火气”、更接地气。如果说街边摆摊代表的是灵活就业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底线,那么,具有一定专业门槛的生产性服务业代表的则是高质量就业和体面的收入。应当看到,像新闻出版、娱乐影视、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都是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的行业,普遍存在政府监管过严、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市场潜力发挥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在确保市场秩序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深化市场监管改革,通过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显著提高监管水平、明显完善公共服务,为民间资本进入、为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这不仅是鼓励创新、激发经济活力的需要,也是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需要。
(二)要多措并举,激发企业投资积极性
首先,要完善制度,让“国企敢干”。企业投资行为不仅是风险较高的重大经济活动;而且是“跨期”经济行为,从酝酿投资计划到开展实物投资、再到项目实现预期收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根据投资活动的上述特点,进一步完善国企高管绩效考核制度,把当期的业绩考核和企业中长期发展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高管牢固树立长期经营的理念;同时,还要切实贯彻A总书记有关“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容错机制”以消除国企高管在投资方面的后顾之忧,真正调动国企高管的积极性,使其想冒险、敢冒险、能冒险,想投资、敢投资、能投资。
其次,要采取措施让“民企敢闯”。激发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关键是改善投资预期,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让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一是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大局稳定。企业产能得到比较充分利用,产品基本能够销得出去,企业投资能够获得合理回报,这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基本前提;二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开放市场准入的相关规定。在银行、保险、证券、汽车等领域,国家已经对外资大幅放开市场准入。外国政府、外资企业所追求的不过是“国民待遇”。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民营资本从根本上属于民族资本,他(她)们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享有的待遇自然不应该低于外资企业。要破除外资企业“高人一等”的陈旧观念,真正把对民营企业开放市场落到实处。凡是对外资开放、准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应该准许民营企业进入。只要其经营活动合法合规,政府都应该表示欢迎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三是在政府采购、贷款发放、政策补贴、市场监管、反垄断等方面,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切实落实公平待遇。前段时间,一些地方执法机关在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审理和行政执法上态度“十分积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34210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18日
下一篇 2023年8月1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