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兔子女士最近有一个烦恼。朋友之间常常会问一句话:你最近放假/周末干啥了?
兔子女士很无奈,因为她的回答总是:在家看书。兔子女士说,比起呼朋引伴,她更喜欢独自在家,开上香薰,安静地读上一整天的书。读书让她获得能量。
可是,每次人们一听,你在家整日整日的读书,立刻会产生一个刻板的评价:你一定很内向,你是个不合群的怪人。
兔子女士说,让她不舒服的,是她的朋友明明知道相处起来,她是个热情主动的人,可还是因为兔子女士这个独自阅读的爱好,而对她作出带有偏见的评价。
兔子女士有些委屈,虽然朋友嘴上不说,但还是能看出她们嘴角掠过的一丝鄙夷。
后来,再有朋友问起兔子女士最近在做什么的时候,她总会想一些务实的回答,比如加班,和朋友聚餐,陪伴家人等等。这些,才是“正常人”该做的事。
可是说出准备好的答案,却让兔子女士越来越不自在。因为她并不是一个喜欢撒谎,或者说伪装自己的人。
渐渐地,每次寒暄到这个稀松平常的问题,兔子女士就会倍感煎熬。她既不想撒谎,又不想被别人评判。
二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什么?批评兔子女士的朋友刻板印象,随意评判别人是不对的?告诉兔子女士,你不必理会她们,你没有错?
其实兔子女士焦虑的核心并不在外界如何评判她,而是她如何评判自己。
兔子女士虽然享受独处和阅读的生活方式,但同时她又认同外界定义的“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她甚至为自己看书这个爱好而感到羞愧。
这是因为,兔子女士的自我,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同来建立,而恰好她的爱好不能得到外界普遍的认同,于是兔子女士的自我就破碎了。
为了重建这份自我,她不得不制造自己是个“正常人”的假象,以此来换取虚假的认同感,而这一切,又违背了兔子女士的本意,于是,矛盾就在兔子女士的内心产生了。
我们可以推测,这样无法调和自己的本意和外界的认同带来的矛盾的事情,兔子女士的生活里一定还有很多。
如果兔子女士能明白,当她不能坦然的做自己时,那么她和外界的这种联系其实毫无意义。比起遵从内心,独处看书能带来能量,以违背本意的代价来寻求外界的认同,只会消耗她的能量。
三
兔子女士的经历,特别适合讲一讲康德的故事。
康德一生都居住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最远也只到过离家100公里以外的地方。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康德来说是不存在的。
康德还是个出了名的宅男,不爱社交,只爱看书,生活极其规律。康德的生活规律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做任何事都是固定时间,比如每天晚上饭后会从邻居家路过散步,而邻居则以康德的出现来对表。
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平淡到乏味的人,后来成为了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核心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康德也成为了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四
我们当然不是康德,大概率,就算看一辈子的书,也成不了康德这样的大师。但透过康德的故事,我们可以可以瞥见这个世界,人的多样性。
不同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即然没有优劣之分,那我们也没什么“标准答案”可追求的了。
致每一个兔子女士,不被外界的认同绑架,允许自己成为自己,是获得自由的基石。
作者:兔子女士的二元世界
关注我,用文字帮助你抚平心灵的创伤。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