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专题党课讲稿:展望十四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全文20107字)

十四五规划专题党课讲稿:展望十四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

    大家好,很高兴来给大家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的一些内容。
    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2020年注定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看,这是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的时间节点,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的坐标节点。同时,2020年我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以,在疫情发生后,人们头脑中会有很多疑虑:2020年的脱贫攻坚任务还能顺利完成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能如期实现吗?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否要推迟?
    党中央的回答十分坚定。2020年3月6日,***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总书记指出:“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提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所以我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大家简要分析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第二,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更加成熟定型的社会;第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体魄健康的社会;第四,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盎然向上的社会;第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遵循的逻辑。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
    “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意是百姓
    倘若也能有劳有休,有吃有喝,有娱有乐,就可以说接近小康水平了。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论述。
    到了东汉末年,儒家的代表人物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提出,社会的发展要有三个阶段:一是衰乱世,二是升平世,三是太平世。其中第二阶段升平世就相当于小康社会。所以,“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了一个生动的发展过程:
    (一)邓小平同志启动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之后,邓小平同志一直在思考中国发展的目标问题。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新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之后他反复思考和阐述这个问题。3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他两天前提出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继续思考“中国式的现代化”应该包含什么内涵,到1979年的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邓小平对于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有系统的设想,比如: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达到800至1000美元;人口稳定在12亿5000万左右,人口素质有较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至12000亿美元;人民的生活虽不富裕,但是日子好过,经济发展使所有人得益,没有太富的,也没有太穷的,日子普遍好过;对外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成为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等。
    2000年,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所谓“总体”,那就意味着只是整体达到了,2000年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江泽民同志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
    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这里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总体小康建成,我们应该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了。
    2002年1月14日,在党的十六大文件起草组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他提出四个理由:
    第一,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既同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相衔接,也根据新的实际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
    第二,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党的十五大对新世纪的展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相一致。
    第三,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党心民意,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展示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同邓小平同志关于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战略思想相一致。
    第四,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同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吻合的。
    所以,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胡锦涛同志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比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实施,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一段话特别符合实际,描述也非常精彩:
    “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推进了对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哪些新要求?
    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翻一番。
    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总书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很多新的论述,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大业的高瞻远瞩。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主体功能区的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十三五”规划,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很多要求已经基本实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到二 二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能够实现,是一代一代的人接力完成的。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实现总体小康,到江泽民同志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这个百年宏伟大业实现,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成熟定型的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首先,它应该是一个更加成熟定型的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社会,是使人民有更高水平的获得感的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是能够在理论、文化、科技、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的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的良性社会,能够通过多层面、多领域、多方向的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新动力;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健康社会,人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初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美丽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更加成熟定型,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
    (一)建成服务型政府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004年,中央领导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任务,强调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职能科学意味着什么?第一,政府职能的确定,既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自然规律,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政府的主要职能;第二,政府职能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政府职能能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主动地以较小的成本、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资源调整,防止自身结构的僵化。
    结构优化意味着什么?第一,数量结构优化,政府部门的数量比较恰当;第二,质量结构优化,也就是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能够相互匹配、相互协作;第三,人员结构优化,既包括政府工作人员数量适度,也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基本上能够适应这些职能的要求。
    廉洁高效意味着什么?第一,政府是廉洁政府,政府工作人员的腐败问题被遏制住,存量被大大压缩,增量的土壤被基本消除,政府审批权限被关进制度笼子里;第二,政府是高效政府,政策制定过程是高效的,政策执行也是高效的,政策监督与评估也是高效的。
    人民满意意味着什么?第一,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让人民群众满意,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二,以公共服务为导向,大力提供种类更多、质量更优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满足老百姓多样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所谓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是12个字: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互利共赢就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上各个国家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多元平衡就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是平衡的,不过分依赖于某个市场;产业和贸易结构是平衡的,不依赖于某一个或者几个产业产品的出口。安全高效就是对于世界上出现的经济危机有抗打击能力,对国际经济的动荡有抗压能力。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于2015年9月17日发布。《意见》不仅进一步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而且强调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开放型经济强国”是一个新的表述,是一个新的目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很多具体要求,比如:
    第一,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新机制,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
    第二,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见》明确指出,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依法管理开放,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体系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推进政府行为的法治化、经济行为市场化,建立健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为此,要做到:其一,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其二,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其三,完善外商投资监管体系;等等。
    第三,促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实施更加主动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内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为平台,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路径,创新加工贸易模式,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依托,稳妥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将整机生产、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发结算向内陆地区转移,形成产业集群,支持在内陆中心城市建立先进制造业中心。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等。
    (三)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006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他明确强调,“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阐述了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更加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3002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0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